来源:活报告
近年来,全球RWA代币化(Real World Asset Tokenization)市场发展迅猛,正在受到大量机构的重视。面对十万亿美元的巨大潜在空间,很难有人能够不心动!
而香港,正在从制度到应用的各个层面中落实对于数字资产金融领域的支持,积极拥抱数字资产金融的创新前沿,力争达成从「全球金融中心」到「全球数字资产金融中心」的“范式转变”。
№ 1、什么是RWA代币化?有何优势?
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指的是通过代币化上链的形式,将(相对于Web3的)现实世界资产所对应的权益转化为区块链上的数字代币,以表现对应资产的所有权或股份。
RWA代币化可代表的现实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资产,如股票、债券、贵金属、房产、车辆、碳信用等,可将现实资产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及权利呈现于区块链上,并于链上交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USDT等稳定币其实是最早的一批RWA资产。
相较于传统金融交易媒介,RWA代币化的好处包括:
借助区块链运作可不受时间及地区限制的特点,实现即时结算和全天候交易;
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实现代币化交易的自动结算和清算,减少中间流程和中介方,可大幅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此外,房地产、艺术品等金额较高的资产可借此细分化为多个代币,从而降低投资门槛,并大幅提高资产流动性。
Web3与现实经济世界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而RWA代币化则是推动这一趋势的重要力量。RWA代币化通常需要经历三个步骤:链下包装、数据上链以及RWA的供需匹配。
№ 2、全球RWA市场持续壮大,以私人信贷、美债为主
近年来,全球RWA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据RWA.xyz,目前全球RWA链上资产规模约达135亿美元(不含稳定币),其中私人信贷、美国国债、大宗商品的链上资产规模分别达95亿、25亿、11亿美元,各占70%、19%、8%。
私人信贷(Private Credit)是RWA市场中增长最突出的类型,其又包括了资产支持(Asset-Backed)和无抵押私人(Unsecured Private)信贷。
目前有大约2278笔基于RWA信用协议的贷款,已向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发放了价值约95亿美元的贷款。通过提供这些贷款,DeFi用户可获得平均约9.87%的年化收益。
美国国债是RWA市场第二大链上资产,其中以贝莱德发行的BUIDL代币化基金为代表,目前其规模大约为5.33亿美元。
BUIDL基金投资于类美元现金资产(如现金、短期美债和隔夜回购协议),并保持每个BUIDL代币1美元稳定价值;收益按月分配利息,应计利息在月初以新代币的方式空投到投资者钱包账户中。
相比于传统金融产品,BUIDL基金份额通过代币形式直接进入投资者钱包,份额、净值及交易记录可在链上随时访问,消除了中心化登记的需求,投资者亦可在二级市场实时交易,避免申赎等待周期,大幅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贝莱德预计,到2030年代币化资产的市值将达到10万亿美元,这也就意味着未来7年的潜在增长空间高达740倍。
№ 3、香港RWA代币化进展迅速,力争数字资产金融中心
如此巨大的增量空间,为香港成为全球RWA代币化枢纽奠定了市场基础。据BCG测算,香港潜在代币化的资产规模约达36万亿港元,其中房产、股票、基金、债券规模分别约29、4.5、1.3、1.0万亿港元。
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具备了RWA市场所需的庞大和成熟的资产标的和规模体量——香港市场涵盖了广泛的金融服务业态,且拥有多年的积累和丰富的经验、成熟的风控体系、完善的交易基础设施和庞大的客户群体。
显然,香港必定不会错过RWA代币化这一加密时代的快班车。2024年以来,香港在代币化市场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包括发行代币化绿色债券以及年内推出的Ensemble沙盒。
2024年3月,香港金管局就对外正式官宣「Ensemble」项目以支持香港代币化市场发展,项目最初聚焦于代币化存款;同年8月,推出Ensemble沙盒用于进一步研究和测试代币化应用,包括代币化现实世界资产的交收。
Ensemble沙盒首阶段试验将涵盖四大代币化资产用例主题:固定收益和投资基金、流动性管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贸易和供应链金融。目前,金管局已完成四大主题的八个代币化应用:
目前来说,股票和实物资产在RWA代币化市场中规模尚小,主要是此类资产大多只能由登记注册的参与者(机构)提供并且受监管机构管理,且涉及到的链下的所有权问题,诸多法规问题尚待解决。但是,其发展前景却不容忽视。
而背靠大陆的优势下,香港手中可握有海量可供代币化的优质资产,包括已经开始应用的香港稳定币、各类代币化绿色债券,以及尚未开始但“储备丰富”的内地及香港优质股票/基金、房地产以及能源资产等等。
展望未来,债券、黄金、股票、房产、能源资产等诸多动辄上万亿美元的资产有望借助香港市场实现“上链”,香港市场也可借此吸引更多全球资金,通过RWA获得新的流动性来源,并站稳全球数字资产金融中心之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