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品饮汇观察
近日,由品饮汇、观潮新消费联合主办的“破局·生长”CBIC2024第三届中国饮品产业大会暨品饮汇秋季饮品主题展(以下简称“大会”)在深圳前海华侨城JW万豪酒店举行。大会盛邀饮品产业一线品牌、渠道、投资机构负责人,以及行业协会、券商机构的各位专家,旨在以专业视角审视中国饮品产业的跃迁革命,并以多元维度解析供应链的创新逻辑,共同叙写中国饮品产业在存量时代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现场,可漾创始人王钟和发表了题为《中式养生饮品兴起:年轻消费者引领新潮流》的主题演讲,他表示:“深耕渠道,拥抱变化,持续创新,做有生命力的好产品。”
以下为王钟和演讲实录,有删减:
各位来宾,各位饮料界的同仁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山东可漾的创始人王钟和。
今年饮料行业最热的词就是健康、养生、0糖0脂0卡、无添加、植物基。这个赛道越来越热,也证明着具有中国养生特色的饮品越来越多,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饮品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饮品?这是市场给我们的课题。年轻人既要熬夜,又要养生;既要吃冷饮,又要暖宝宝,这是很现实的现象。随着新一代消费群体的崛起,市场对无糖、低糖饮品需求越来越高,饮品从最初的解渴、好喝到现在更健康、更时尚、更养生的功能性需求,以无糖茶为代表的一系列赛道的引领者也为健康养生水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豆薏米水对比其他养生饮料来说,更具有传统性。小时候是家里煮,风味不一致饮用也不方便,容易变质。可漾2018年推出了第一瓶红豆薏米水,此后的5年间陆陆续续有品牌入局,直到2023年元气自在水上市,行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已有几十个品牌进入行业,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赛道逐渐火热,证明方向是正确的,市场是有机会的。
根据养生水报告显示,2023年,中式养生水市场规模4.5亿,增长高达350%,预计到2028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08亿元。这个赛道酝酿着庞大的市场需求,中式养生水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可漾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中发展起来,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可漾具备红豆全产业链生产能力。我们在红豆加工产业深耕30年,成为全国馅料十强企业,在东北有自建的万亩红豆基地。在馅料的基础上,我们自主创新,争取找到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于是有了红豆薏米水。
“怕湿气喝可漾红豆薏米水”,这是我们产品的广告语。敢提出这个广告语,基于几个基础。我们还不断推动红豆水萃取提纯专利技术应用,让可漾的红豆薏米水真正做到没有任何添加,配料表绝对的干净,就只有红豆、薏米和水。另外我们的饮品能够呈现出接近红酒的颜色,在没有任何其他添加物的情况下,这种色泽就源于高浓度。可漾的红豆薏米水一瓶有120毫克的多酚,就标注在瓶身上,能做到这点不仅是因为萃取的技术,还要投入大量的红豆进行熬煮才能实现。此外,可漾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实验室的研发团队,基于对可漾红豆薏米水的研究,出具了“可漾红豆薏米水”养生作用研究报告,进一步佐证了红豆薏米水具有“祛湿利水、健脾开胃、去湿气以及补养气血”等养生功能。
其次,我们具有各方面的持续创新能力。我们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技术、产品和品类。技术方面,我们自主研发了红豆水萃取提纯专利技术;产品方面,我们创新了一系列以红豆薏米水为代表的谷物健康饮品;品类方面,我们开创了红豆水、红豆薏米水的品类新赛道。
现在我们强调的关键词是“聚焦”。与其说是聚焦在谷物健康饮品,我们的“聚焦”更加细分,是在“红豆+”和“绿豆+”这两个方面。不仅是产品,我们的包装矩阵也非常全面,从350毫升到500毫升和加量不加价的530毫升,再到900毫升到1.5升,覆盖所有用户需求。
在营销上,我们长期占据天猫、抖音、京东爆款榜第一名,曾经连续100多天名列第一。从2023年开始,我们携手分众登陆北京等一线城市,开启了品牌传播强攻势。同时我们签约影视明星张若昀为品牌代言人,开启了品牌升级的新战略。2023年我们得到了沙利文“瓶装红豆薏米水首创者”和“全国销量第一”的双认证。
◎图源:可漾
在渠道上,我们在一些标杆性渠道中深耕。我们和北京的711从2018年就开始合作了,每年都有20%左右的增长,也是比较长久和成熟的合作关系。
我们的优势在于三大“引领”。第一是“品质引领”,我们的产品配料表干净,浓度高,接近1000颗红豆萃取一瓶水,多酚含量高,同时富含钾、铁等微量元素;第二是“标准引领”,我们制定了红豆水饮料的企业标准,随后在2023年10月引领制定了团体标准;第三是“销量引领”,2023年,沙利文认证可漾瓶装红豆薏米水做到了全国销量第一。
总结来说,可漾专注渠道,持续创新,坚持长期主义,聚焦做有生命力的符合中国人饮食的中式轻养饮品。红豆红 可漾红 中国红,最后也祝愿所有的伙伴和朋友,生活和生意都能红红火火,谢谢。
本文内容为嘉宾在2024中国饮品产业大会演讲内容精简而成,所有内容均由嘉宾确认,且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未注明出处的图片及数据均由嘉宾提供,如涉及侵权或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嘉宾本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