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司马南老师挨骂的事儿说两句

对司马南老师挨骂的事儿说两句
2024年09月24日 16:16 押沙龙yashl

来源:押沙龙yashl

司马南老师这次被骂惨了。

其实也没干什么,就是穿了身唐装参加了个活动,朗诵一首《将进酒》,然后就被骂了。

要我说,可能是那身唐装穿坏了。

我对司马南老师有偏见,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观感。但有一说一,司马南老师的气质确实不适合唐装。一般来说,中老年男人要是不蓄须的话,大概率hold不住汉服唐装。哪怕正常人都容易显得像阉党,又何况是司马南老师呢。倘若司马南老师穿身夹克站在台上,朗诵个《鹅鹅鹅》什么的,比较符合自己的身份,没那么多反差萌,大家就算想骂,可能找不到足够的传播点。

除了穿唐装吟诗外,司马南老师还无意中制造了一个传播点。他直播的时候,碰到一个路人,想打个招呼握下手,结果对方断然拒绝,还说了些不恭敬的话。结果大家都为这位路人叫好。

说实话,对此我多少有点幸灾乐祸。换上我是那位路人,也不会和司马南老师握手。但是,这么多人骂司马南老师,还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按照我原来的想法,讨厌司马南的人固然很多,但是拥趸也不少。以前司马南老师发表各种乌七八糟言论的时候,经常能占上风,至少有个对骂的形势。可这次司马南什么都没说,就被一边倒地骂个狗血淋头。这确实让我多少有点诧异。

也许跟网传的美国房子有关,所以口碑下降了?但应该不至于。

厌恶司马南老师的人肯定一直厌恶,他不买房子也厌恶。买房子云云只是增加了一个骂他的口实。至于拥护司马南老师的人,肯定也不会在乎他买不买房子。只要替他们讨伐四方就行,谁管他具体咋回事呢?就像网上的六君子卖冈本、福建的连岳老师去日本,他们的粉丝何尝在意过?

那么推想起来,只有一个原因,(当然要声明一下,只是我个人的猜想,做不得准,只能说姑妄言之吧。)那就是我们对舆论的判断是错误的。

就拿网上那些攻击欲超强的主播大V们来说吧,如果光看人们的反应,他们好像很有话语优势,端着粪勺,想往哪儿往哪儿泼,怎么泼都有很多人叫好。可实际上,反对他们的人,可能并不比拥护他们的人少。只是那些人不怎么发言。

为什么不怎么发言呢?

还是跟现在的网络语言体系有关。在这个体系里,充满戾气的言论,隐隐有某种政治正确的优势。你反驳那些言论的时候,莫名地就有点心虚气短。比如对方要是给你扣了个帽子,你第一反应不是怼回去,而是先给自己摘帽子。“我并不是说…..而是说……”,“当然……是对的,但是也不能…..”好像对方已经占住了理,只是不够全面而已。

这就像鲁迅说的,“无论是谁,只要站在‘辩诬’的地位的,无论辩白与否,都已经是屈辱。”

为什么大家急着摘帽子呢?因为这个帽子很危险,谁都不愿意戴。所以攻击方越来越显得理直气壮,而自己就显得有点心虚。国内的例子不好举,我就举个国外的例子吧。国外网友如果跟一个做过变性手术的人吵架,吵着吵着对方说:“你是反对LGBT的歧视者!”那么这位网友可能就会先丢下争吵的话题,力证自己并不歧视LGBT人士——相反,自己还有好几个朋友都是LGBT人士呢!

这样一来,气势上是不是先输了一头?自己吵着都有点泄气。

当然,国外情况我不熟悉,举的例子可能不恰当,但也没有办法。总之就是这么个情况。

两个人对打,一个人被捆了一只手,这个架就很难打下去。长期以往,那些博主食髓知味,都学会了这一手。恶意的声音也就压住了善意的声音,叫唤的声音也就压住了说话的声音,骂街的声音也就压住了说理的声音。如果大家没有那份忌惮,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话,恐怕他们也成不了多大气候。

但是不说话,不等于心里头不厌恶。所以,一旦有了个别的机会,这种厌恶就会借机爆发出来。

为什么司马南老师这次什么都没说,偏偏被骂得这么惨?

我觉得可能正因为他什么都没说,所以才被骂得这么惨。当他放下棒子,穿上长袍的时候,就没了任何危险性,只是让人觉得可笑。大家可以把原来积攒的厌恶,方便而安全地表达出来,成了一个集体性的乐子。

那么司马南老师的粉丝为什么不来挺他呢?

一方面呢,这里有“攻守之势”的差异。在现在的舆论场里,攻击一个人很容易,为一个人辩护却很难。另一方面,司马南老师真正的铁杆粉丝恐怕本就不多,不然他拍的电影《重山之外》也不会扑街成那样。有人说这说明他的粉丝没有消费能力,我觉得不是。没有消费能力,骂街的能力总是有的吧?这方面的能力应该很强大呀!那何以这次出来替他骂街的人都没多少呢?

这次西安事件就像是一张测试纸。那些人只是在特定的舆论场域里显得很庞大,但是在现实中,他们可能远远没有厌恶司马南老师的人多。

当然,我这么说也许有点太乐观了。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不能以常理来测度现在的人心。还是拿外国做个比喻吧,在舆论场里,美国人如此重视政治正确,但在现实中,为什么那么多人支持一个言论上很不政治正确的特朗普呢?天下同此凉热,回到咱们这儿恐怕也存在舆论和现实的差异。

说到这里,我觉得大家对现实要做一定程度的修正。我们也许过高估计了舆论场上的那些撕裂性言论,而低估了沉默的人群。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而已,而且也许是过于乐观的猜想。但即便在乐观的时候,我也要补充一句:很多时候,沉默的人往往也就等于不作数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