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海外防止被收割?

如何在海外防止被收割?
2024年08月08日 00:09 秦朔朋友圈

来源:秦朔朋友圈

前阵子,本人在秦圈撰写《为什么我们的财富总是被收割?》一文,文中描绘了最近这几年,国内金融投资成为危险的游戏,普通人、中产和富豪等不同阶层的民众,大多难逃被收割的困局。

不少有条件的投资人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全球资产配置”,希望通过海外投资来弥补国内这几年投资机会的缺失。

诚然,全球投资可以实现资产配置的多元化,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能把握世界各地的不同投资机会。

然而,全球资产配置如同到大海航行,远行的航海人虽然怀揣着到各地去淘金的梦想,希望路途是一片星辰大海,然而将要面对的却是各种暗礁险滩与惊涛骇浪……

本人曾经在海外生活与投资多年,也长期从事高端财富管理行业,全程经历2000-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2008-2009的全球金融海啸、2020年的疫情下的市场熔断…… 期间也全过程目睹国内投资人不同轮次的出海中因遇上各种暗礁险滩而不慎翻船。

于是,觉得也有必要再写点什么以作为国人投资出海征途上的警示灯塔,以期让大家能避过险滩。

有哪些暗礁险滩过去曾让大批的出海投资人翻船?我们一起列举一下吧。

投资出海,心系境内

不少国内高净值投资人多年前就已经在海外开账户实现了海外投资的布局,本以为能把握住全球市场的投资机会而增厚回报。实际上,海外市场的确给了投资人取得好回报的机会。(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看,从2021年以来,海外市场保持着向上的趋势,而A股则反复向下。

尽管过去几年间海外市场表现优异,但我们多数的出海投资人账户的回报率依然往往是惨不忍睹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尽管是资金出海了,选择的投资品依然是自己熟悉的与国内高度相关的资产,如:美国上市中概股,港股中的国内互联网巨头,还有内资房地产公司发的美元债………

显然,以上这些品种与国内经济与资本市场走向关联。因国内房地产周期见顶,过去在高杠杆支持下盲目扩张的许多国内地产开发商都遇上了财务危局,股价跌到几乎归零,而这些公司本身也因资产减记以及现金流断裂而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它们发行的美元债券,也就陆续违约了。

而在海外上市的国内互联网巨头及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则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引发国际投资人的抛售,股价总体亦表现长期低迷。

投资人看好中国而配置海外的中国资产,行动本身无可厚非。然而,我们这些出海的投资人本身就已经在国内重配了房产、股票及各种非标准化的债权等风险资产了。

出海的目的本该是实现地域上的多元化配置以对冲国内经济周期下行阶段的风险,结果出海的资产依然全配置在国内相关的风险资产上,结果只能眼观海外市场持续走强而自己在海外账户的持仓在持续缩水。

积极进取,杠杆加满

海外市场的其中一个特征是借贷加杠杆几乎随手可得,特别是在以高净值人士为目标客户的各大“私人银行”开户时,银行都“贴心地”邀请客户开立信用额度、开通杠杆交易,这几乎成了国人海外投资账户的标配。

恰恰国内出海的客户多是在过去充满机会的“繁花时代”创业、立业的成功人士。他们自信满满、感觉良好、投资激进。

这批高净值人士看到了海外市场的投资新机会,也踏上了杠杆投资的快车。本想乘胜大展宏图,然而,太好的梦想往往是不能实现的。尤其是在投资市场。

如果加杠杆买了文章前面提到国内互联网巨头、中概股、房企美元债等等,那么就几乎免不了资产被清零的厄运;即使是买对了过去持续上涨的美股、日股,在赛道拥挤之时加了杠杆,那么最近的回调也是令投资人痛不欲生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市场没有国内投资人习惯的债权类产品“刚性兑付”,也没有能让看错方向的投资人抵挡一阵子的“涨跌停板”。投资品一旦出问题,价格单日跌去90%或以上,不是稀奇之事。

况且,加了杠杆以后,时间就不在投资人这边了,持有下去要付杠杆贷款的利息,资产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就会收到“追命”的Margin Call通知补交保证金,补仓不及就面临“强行平仓”……

新品琳琅,诱惑难抗

海外市场新品琳琅满目,日新月异。让刚出海的国内投资人目不暇接,有所谓“显著亮点”的更是让投资人趋之若鹜。但最终亮点产品往往带来悲剧般的结局。

其中一种累计期权“Accumulator”产品很典型,非常值得提及并做些剖析,因为这款产品曾经在2008~2009 年的海外金融海啸中大批收割了国内出海的超高净值投资者。

“累计期权”这类产品来源于华尔街,但基本上都在亚太地区销售,全称为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简称KODA或Accumulator。销售人员为了更简单粗暴地向客户推销这一产品,常常用“打折买股票”来包装描述。

直观上看,产品合约就是客户按市价的一定折扣买股票。举个例子,比如现在股票价格100元,KODA可以让你以9折入手,只需支付90元,转过头再以100元卖掉,轻松赚到10元差价。这就是KODA这个名字里Discount的由来。

产品的限制条件可能被客户忽略:如果股票的价格超过某个上限(比如105元),就不能再以90元的价格购买股票,合同终止,这简称为Knock Out(敲出)。

更大的暗礁在水下但却更容易被客户忽视:一旦股票的价格低于90元以下,不仅需要继续以90元买入股票,而且必须按照之前购买数量的2~4倍进行购买。假如股票价格跌到50元,客户就需要花费180元购买2股,但实际上这2股股票只值100元,这就意味着客户会出现80元的账面浮亏。(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明显看出,客户在牛市中收益锁定,在熊市中亏损无限放大,如果股价一直下跌,投资者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接盘侠”。

总体而言:股价上涨,客户赚的只是有限的一点点,而股价下跌时,亏损的幅度会很大,甚至可以直接归零。

就这样一款让客户“大概率赚小钱、小概率亏大钱”的产品,当年几乎成了每一位高净值私人银行客户的标配。

客户初期尝到“敲出”的小甜头后,往往加码购买,而私人银行也很“适时”地提供杠杆支持,让客户只需支付15%~30%的资金,即可购买挂钩的折扣证券。

很明显,高杠杆意味着肉眼可见的预期收益提升以及看不见的潜藏在水面下的更巨额的潜在损失。因此这款累计期权“Accumulator”产品,又被戏称为谐音的“ I KILL YOU LATER”(我迟些杀你)。

果不其然,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资本市场出现了一波幅度极深的下行,累计期权挂钩标的各种港股、美股当然不能幸免。多数挂钩的股票深幅大跌,跌去90%的并不鲜见。

于是考虑10%的价格折扣,投资人的亏损也大概是80%多,投资人极有可能等不到股价涨回来的那一天,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就快不够用了,“敲出”时间越靠后、收盘价低于折扣价格的交易日越多,投资人需要投入的资金就越多。

按照产品合同的约定,虽然钱没了,可股票还得接着买。为了继续履行买入股票的义务,产品管理者会将投资者持仓的股票卖出变现,不管是不是一个合适的卖点。

最坏的情况就是,投资人准备的本金更少,或者股票的跌幅更深,以至于卖掉所有股票都无法继续履行累计期权的合约,而继续履约的钱,要么额外追加,要么向银行借款。

在没有额外资金可供追加的情况下,累计期权的投资者不得不开始向银行借入资金用于继续履行期权合约。于是变成了倒欠银行“债务”,最终不能偿还而被银行告上法庭追溯……

当年的累计期权,千真万确地让不少出海的内地投资人从身家上亿的超高净值人士“富翁”,变成了背负数千万债务的“负翁”。

 路径依赖,四处买房

国人一直有偏好投资房产的情结,而且过去国内房地产有长达二十年的景气周期,房价翻倍上涨成了国内投资人的思维定式。

于是,投资人出海时都希望复制国内房地产投资的成功,到全世界去“买、买、买”!

然而,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信息不对称”是海外置业的最大痛点,在国内买房时,一些关键的信息,如房产的地理位置、开发商的品牌和实力、项目配套程度等,购房者熟悉或者是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并充分评估后再决定。

但海外置业就不一样了。许多出海的投资人并没有海外留学、工作、居住经历,又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实地考察,对当地的环境、政策不能做到及时掌握。往往只是在中介宣传会上被中介描绘的各种美好前景所吸引而跟风出手。

结果是买了一大堆既无长期升值潜力,又缺稳定租金回报、自己又住不上的建筑物,真是“买者不如卖者精”。

近年来,无论是东南亚马国的“森林城市”、柬国的“西港”,还是林林总总的岛国的黄金签证项目……,无处不满布着国内投资人的沉舟折戟。

做好哪些准备才能避过各种暗礁险滩?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知自己,降低回报预期。

国内投资人出海,其实是到自己不熟悉的市场去投资。建议正视自身对国际市场认知的短板,在积极学习的同时,多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就好比水手到自己不熟悉的水域航行,除了需要具备丰富的航海知识与经验外,还得深入研究沿途海域详情。

如果是投资房地产,则建议由发达国家与地区开始,毕竟这些地方法制相对安全健全、规则相对透明,风险相对可控。即便如此,也建议从核心城市核心地区开始,房地产投资地段是决定长期投资潜力的最重要因素,而且,租金回报率也是必须的考量,毕竟投资的性价比才是硬道理。

另外,海外置业时一定要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和律师,一来充当了解当地市场的顾问,二则可以增强交易的安全性。

至于海外资本市场投资,建议牢记格雷厄姆曾教导巴菲特的两条投资定律:第一条,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条,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这也是巴菲特从老师那里所学到的最重要的投资原则之一。

其实,这两条定律的真正含义就是,在投资过程中,作为投资者最应该关注的不是赚钱,而是确保自己的资本安全。因此,无论多么保守与谨慎都不为过。

 2、相信市场规律,坚守投资常识。

大家印象中的美股牛得不得了,因为过去十来年多数时间是涨的。然而,人们可能忘了美股指数在2008~2009年在次贷危机中有过腰斩,大部分银行股票跌超过90%,最低点时跌得还剩下不到高点的零头。

再往前一点,美股在1970~1980年代也曾“十年不涨”。“市场涨多了就会跌”“没有最好的投资品,只有永恒的周期”这些都是市场规律。

“天下从无免费的午餐,好得很的投资品我们是拿不到的”“投资品的高收益,一定伴随着高风险”等等,这些都是投资的常识。

海外投资选择产品也与在国内一样,一旦貌似可以得到仿佛是天上掉下来馅饼般的好东西,就一定要琢磨一下,这很大概率就是个陷阱。

只涨不跌的投资品也是不存在的,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无论是房子,还是其它投资资产。

 3、拥抱简单方案,坚持守拙守缺。

参与海外资本市场投资,除了需要遵循上述市场原则外,我认为在选取产品方面尽可能选取难度最低、结构最简单的产品,产品越是简单,里面的“坑”就越小。

比如,覆盖各个不同市场(欧美日及新兴市场)、也涵盖不同资产类别(股票、债券、黄金等)的各类指数型基金。全球投资界的常青树巴菲特先生曾经说过:不同的指数型基金是普通投资人参与股票投资的最有效工具。

读者可能认为,配置指数型基金跟着市场走,这是“呆子”的行为,我们要打出漂亮的胜仗,战胜市场!

而我则坚持认为,投资是一辈子的事业,即使是打出一两次漂亮的胜仗并不解决问题,一次大的失败就让自己前功尽弃了。我们出海投资需要坚持“结硬寨、打呆仗”的“求稳”策略。

例如,我们现在都认同人工智能AI将引领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而AI的当前领军公司是英伟达。英伟达199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其时市值约2.3亿美元,经过多轮的起伏,最终因ChatGPT掀起生成式AI狂潮而让英伟达的收入和股价都平地起飞,2023年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2024年总市值更是突破2万亿美元。

过去二十年,英伟达涨了万倍,买英伟达的投资人一定大获全胜,非常有面子。然而,我所认识的所有投资人中,没有一个能靠英伟达拿着一段时间而获得十倍回报的。

试想想,如果有幸在1999年就买入英伟达公司股票,自己能历经两次跌去90%而不动摇一直坚持持有吗?在之后几轮的十倍上涨中又能守得住不实现胜利大逃亡吗?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打一场难度较低的“呆仗”,我会选择长期持有纳斯达克指数基金参与到这一场AI浪潮中来。因为我们现在无从预知英伟达公司能否在今后依然继续引领AI大潮,也无法预判下一个AI行业的领军者是哪一家。

但根据历史经验,也凭对市场机制的了解,可以肯定下一个领导者会在纳斯达克市场孕育、诞生、成长……并在同一市场中发展壮大。

长期持有纳斯达克指数基金这样的“呆仗”我也会打,也确实打赢了、并在过去十年实现超过十倍的回报。

在打漂亮胜仗“要面子”与打呆仗“要里子”之间,我选择要里子,您请随意。

坚守以上投资基本原则,投资人就能抗拒各种“新产品”“必涨市场”“必胜方案”(如文章前面分析过的诸如累计期权Accumulator产品等)的魔力诱惑而保持走在投资理财的正道上。

就如航行在礁石与孤岛之间的水手,拒绝希腊神话中“海妖塞壬”美妙歌声的诱惑,就能专注前行而顺利避过各种暗礁险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