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哪来的底气?

我哪来的底气?
2024年07月01日 13:08 MacTalk

来源:MacTalk

又半年过去了,时间快得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恍惚感。早上来公司,翻了几页日历,到 7 月 1 日,心里不免地咯噔一下。每到这时候,我总会想起郁可唯唱的《水中花》:这流水悠悠匆匆过,谁能将它片刻挽留。

上周五,临时起意,我们在墨问里组了一个失业群,没想到很快加了小 200 人。群内不免有一些悲观的情绪,谈论大环境,谈论中年危机。周末,我在家里翻起贾樟柯的书,看到陈丹青写的序言:

什么叫作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这段话,早之前就看过,但放在特定的语境里,特别有力量。我把它放到了墨问便签之中。时间不停,行走在 2024 年的迷雾之中,时不时总会听到一些坏消息。但我依旧选择保持乐观,保持勇敢。我哪来的底气呢?思忖片刻,我得到的答案是:阅读,不间断地阅读总能让人平静和开阔起来。

今天,我继续写写过去半年我读过的书。

《倾听村上春树》

我从十几岁开始读村上春树的作品,然后上大学,开始工作,结婚生子,编程写作,做产品创业,三十年疏忽而过,往回稍稍回顾,发现村上春树已经创作了 40 多年。

从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开始,他每年不停的从兜里拿出一本本随笔、短篇小说集、翻译和专栏作品,隔几年一部长篇,如同苦行僧一般笔耕不辍。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他是一个沉默的观察者,他思考、想象、架构,治愈心灵和启迪智识的文字就从笔尖流出,形成作品。

他的想象力、幽默感、对文体的控制力,随着时间流逝与日俱增,似乎没有停歇的意味。这一切似乎和他长期的跑步爱好有关,跑步这种运动磨砺和强健了他的体力和心力,并带来源源不断的能量。

我自己年纪轻轻的时候什么都没做出来,年纪大了之后才慢慢有了一两个作品,然后就知道自己不是那种才气纵横的人,所以我骨子里一直特别佩服那种有才华又能长期在一线做事情的创作者和创业者。

《光,带我走向远方》

李屏宾是台湾著名的摄影师,他的一生获奖无数,曾破纪录七度获得金马奖最佳摄影奖,并以《花样年华》赢得坎城影展最佳摄影奖,以《长江图》获得柏林影展银熊奖,更以《雷诺阿》提名电影摄影界最高殊荣的美国电影摄影师学会第一届聚光灯奖,奠定世界摄影大师地位。

我知道李屏宾是因为自己喜欢摄影,无意中淘到了一本书叫《光影诗人李屏宾》,收录了他多年来随手拍摄的静态作品和文字点评,我特别喜欢这种形式的画册,于是开始了解这个人。不得了啊,原来人家不止拍照片,还是个电影摄影师,那么多好的电影作品都是他拍的,太棒了。

后来又看了他的纪录片《乘着光影旅行》,这部影片是 2010 年导演姜秀琼及关本良为李屏宾拍摄的,记录了李老师低调却光芒四射的摄影生涯,以及不为人知的过往。一如既往的好看。

到了 2022 年他终于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书,也是一本自传体图文画册:《光,带我走向遠方》,目前只有繁体版,同样好看。

《王家卫的电影世界》

今年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大热,把我重新拉回到王家卫的导演世界,读了《王家卫的电影世界》《王家卫访谈录》和一本繁体书《王家衛的映畫世界》,非常过瘾。

这些年我一直喜欢阅读和学习导演和摄影师的作品,比如张艺谋、李安、侯孝贤、李屏宾、叶锦添等等。从某种角度去看,他们的创作风格和制作影视作品的方法,值得我们品鉴和学习。做电影和我们创作一个产品非常类似,创作、打磨、迭代、最终成型。

走进去,如饮美酒,愈久愈醇。这其中,王家卫的力量最为独特。

《多年爱书已成精》

普通人随着阅历增加,能力增强,会发现世界上还有更多值得读和看的东西,这些东西大都和职业、赚钱没什么关系。比如说读西方艺术史,了解了印象派、立体主义等,就能明白梵高、毕加索他们的画风为什么会有不同。

有时候我觉得生命的美妙之处,恰恰就在这些没用的东西里。你在领略这个世界的同时,书里的内容也影响着你,不单影响着你的精神层面,也会反哺你的生活、职业、认知、审美。

这本书上辑偏文学,下辑偏艺术,从序到待后记,其中每一篇独立成章,拿起来就可以读,读起来就放不下,每一篇都不可错过。其中我最喜欢的两篇,一篇是除了「红楼,还有毛姆」,写的是张爱玲。另外一篇是「文森特·梵高之死」。

《主人公:蒋方舟重返文学群星闪耀时》

我们常说要读好书,读经典,那么,什么是好书,什么是经典,好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作家如何驾驭自己的角色,文学巨匠的普通生活是什么样子……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我推荐你读读蒋方舟的新书《主人公:蒋方舟重返文学群星闪耀时》。

蒋方舟,当年号称天才少女作家,1989 年生人,7 岁就开始写作,9 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2008 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这事当年还有挺大争议的。蒋方舟 2012 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获得第七届人民文学奖散文奖,首届朱自清散文奖和“亚洲书店论坛”年度青年作家。

前有韩寒,后有蒋方舟,都是青年才俊,年少时就名满天下,也都是争议人物,在不同时期被看衰,所谓伤仲永,就是伤他们这样的人。蒋方舟在音频节目《一生之书》里聊到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还自嘲过,说:所谓的高光时刻,是你拥有了很多本来自己不应该拥有的东西,命运的聚光灯意外地打在你身上,你成了被注视的对象,被关注的中心。有了短暂的高光时刻,其余的人生就显得格外的漫长。我的高光时刻就是 12 岁那一年,后来就是漫长的平淡岁月。

真那么平淡么,我看未必。蒋方舟的路,和韩寒颇有不同。

《骑驴找马》

《骑驴找马》对应的是姜文的第四部作品《让子弹飞》。姜文署名的书一共三本,《诞生》对应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长天过大云》对应太阳照常升起,《骑驴找马》是第三本。如果你对姜文和电影创作感兴趣,这三本书都值得阅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电影里看不到的内容。

2010 年,姜文自导自演电影《让子弹飞》票房口碑均大获成功。姜文说,让子弹飞一会,子弹就真飞了,枪枪中靶心。不但赢得了当年中国电影最高票房(排名第二,第一是阿凡达),还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讨论。直到今天,B 站上依然有人一帧一幕解读剧中的各种隐喻和讽刺,每个细节都是故事。

《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之《盗官记》。姜文在一次访谈中称:“‘鸿门宴’那场戏。我每次都挂一千尺胶片,三个机器同时拍,三千尺同时转,为此专门做了个圆轨,三个机器摆上面,而且得同步,每个机器转动起来的时候需要人推,还有人操机,还有人管焦点,一个机器起码得有五个人。这 五个人走起来得同步,而且还不能出声,光他们就得排练。”

这个细节是姜文拍电影的写照。这本书就这样记录了《让子弹飞》的诞生过程。

---

如果你喜欢阅读,或者认可阅读的价值,或许可以加下面的群,我们一起聊聊。最近我和同事也在考虑策划阅读方面的内容,比如以三个月为单位,大家一起阅读、交流、打卡。群内也可以互相分享最近的书单,以及那些打动人心的句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