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对历史的基本观念

说说我对历史的基本观念
2024年06月19日 17:37 押沙龙yashl

来源:押沙龙yashl

前两天做《鹿隐之野》直播的时候,谈到了几个话题,觉得没说清楚,这里接着随便说说。

01

开头要声明一下,我下面的看法是很主观的,也没有要说服大家的意思。一旦牵涉到目的、价值、好坏这些话题,都比较主观。一加一等于二,这是可以验证的。我今天给你一块钱,明天给你一块钱,后天问你要六千五,你肯定不给。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值得过的生活,什么是不值得过的生活,这是无法彼此说服的,往往只能是各说各话。

首先,什么是历史的目的?

严格来说,历史没有目的,生命没有目的,世界的存在也没有目的。一切目的都是我们赋予的。那么在我的眼里,历史进程的目的是什么?或者换个说法,历史进程中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最值得捍卫的东西是什么?什么是它的第一存在?

我觉得,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是它的核心价值;梵高画出《星空》是它的核心价值;曹雪芹写出《红楼梦》是它的核心价值;莫扎特写出协奏曲是它的核心价值。它们都扩宽了人类生命的边界。同样,恋人相拥相爱是它的核心价值;父母抚摸初生婴儿是它的核心价值;少年在夕阳下骑单车是它的核心价值;甚至说,一颗露珠滴在叶子上,有人看到了,觉得这真是好美,这也是它的核心价值。它们赋予世界以意义。

这些东西都是历史的“第一价值”。

至于组织的发展、帝国的兴衰、王朝的更替、疆域的扩张、群体的战争,那些政治史上连篇累牍记载的东西,它们本身不具备这种价值。

它们重要吗?在工具的意义上,它们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像盾牌一样保卫“第一价值”,也可以像刀剑一样伤害“第一价值”。它们本身有价值吗?它们本身并无价值。只有“第一价值”才是我们应该珍视的东西,其他一切,皆为衣裳,皆为面具,皆为历史抖落的尘土。

02

所有文明的开端都是王、权力、战争,这是历史事实。如果站在今人的角度看,这是文明的原罪。能不能从这种原罪里走出,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命运。

在我看来,帝王是丑恶的,征服是丑恶的,让他者屈从于自己,这是丑恶的。我说它丑恶,并非否定它作为工具性的价值,就像我不会否定粪便之于人体的价值一样,但是盯着粪便心醉神迷是猥琐的,是变态的;就像现代人醉心于历史上那些所谓权谋、所谓帝王心术,是猥琐变态的一样。它们是历史的排泄物,对这种东西着迷不是很古怪吗?

说到这里,就让我想起二月河老师的《雍正皇帝》,我承认它写作上的技巧,但它有一种粪土里滋生出的气息,让人作呕。

如果大家看过自然类的节目,肯定知道,猴子就会拉帮结派,就会尔虞我诈,就会那些所谓“帝王心术”。可是猴子不会写协奏曲,猴子不会写《红楼梦》,猴子甚至也不会为夕阳的美景而落泪。人类走到今天,不是为了像猴山上的猴子,而是为了听协奏曲,为了读《红楼梦》,为了欣赏夕阳,为了彼此爱慕。一句话,为了像个大写的人。

操纵他人、摆布他人、征服他人、凌驾他人,这确实是文明史中的一种强大力量。它就像《浮士德》里的梅菲斯特一样,存心为恶,但结果未必非善。但归根结底,它本身是丑恶的,其中没有任何魅力可言这是我价值观里的一个基础判断,如果你不赞成,那我并没有能力说服你。但那样一来,我们对历史的看法就不可能相同。

我在《鹿隐之野》里写了一个白衣少年刺秦的故事。在整本书里,它也是最核心的故事。我一开始打算写这本小说,就已经想好了这个题目,列进目录里;然后差不多到最后,才回过头来把它写完。可以说,它笼罩着这本书的写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就是迷恋“刺秦”这个故事。我觉得它有种象征性的力量,将尊严赋予给了个体。

历史上的荆轲是怎么想的?并不重要。秦始皇在历史上功过如何评价?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站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不受操纵,不受摆布,不卑屈,不恐惧,平等地对峙着。这个形象蕴含的象征力量让我着迷。

也许有人会说,这对秦始皇不公平。但是对于死于骊山的民夫,这一切又何尝公平?如果历史进程就是需要付出代价,那别人能成为代价,他凭什么不能?

是啊,凭什么?

对于我来说,“刺秦”这个故事也是要说明一件事,以他人为代价者,自身也应该付出代价,不然世上哪里有公道?

03

我写故事的时候,让刺秦的少年穿着一身白衣。这是一种下意识的选择。于我而言,白衣应该是象征着干净。后来我听周深的那首《借过一下》,里面唱到“穿白衣裳,过疯人巷,去泥潭捞月光 ”,非常感动,觉得那个少年就像在这首歌里活过来了一样。

年轻时,我也有过妄念。慕大慕强,崇拜力量,读到强者的历史故事就会有代入感,但如今这些妄念已经瓦解冰消。我觉得人生在世,最难得之事就是能活得干净。这听上去容易,实际上很难。很少很少有人能真的做到。所以我才会想象出那样一个少年,穿着如雪的白衣,如此的干净,哪怕断肢残体,一身血污,还是如此的干净。

当然,大家可能会觉得我想法有些偏激,透着理想主义者的迂腐。也许确实是这样。跟二十年前的自己比起来,现在的我更满脑子理想主义,更容易激动,内心深处也更像一个愤青。

为什么会这样?一定程度上跟我的岁数有关吧。中年后,觉得时光更加珍贵,生命价值更需定义。世界是无法把控的,规律是无法总结的,未来是无法看透的,能守得住的只是心头的那份念想。就像余华老师写的那本《活着》,写的很好,让人落泪的好,但那是不够的。人生在世,光是活着是不够的,一声叹息是不够的,悲天悯人也是不够的。还是要有一份执着和念想。关于干净的执着,关于干净的念想。

有人说,理想主义是失败者的代名词,可是没有理想的人啊,你们成功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