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刘备

来源:秦朔朋友圈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对于刘备来说,诸葛亮是一个谜,似乎是老天爷专为刘备准备的人才,也似乎一直就在等待刘备的召唤。

诸葛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为什么对刘备情有独钟,他在刘备身上又究竟看到了什么呢?

我们先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看,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公元181年农历辛酉年,天干五行属金,诸葛亮生肖又称之为金鸡。

刘备(公元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人。公元161年出生,此年为辛丑牛年,天干五行属金,刘备生肖又称之为金牛。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权臣,曹魏政权的奠基者。公元155年是乙未羊年,天干五行属木,曹操生肖又称之为木羊。

孙权(公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公元182年是壬戌年,五行属水,生肖属狗,孙权生肖又称之为水狗。

诸葛亮金鸡,刘备金牛,曹操木羊,孙权水狗,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诸葛亮刘备金鸡金牛相生,可谓是情投意合;备曹操金牛木羊相克,可谓是不相为谋;曹操孙权木羊水狗相生相克,可谓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刘备孙权金牛水狗相生相刑,可谓是吵吵闹闹;诸葛亮曹操金鸡木羊相克相刑,可谓是相互欣赏,无缘纠缠;诸葛亮孙权金鸡水狗相生相克,可谓是相互折磨,无法成全。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刘备才是六合之相,相生之命;再加上刘备比诸葛亮大二十岁,又属于后世知己,三顾茅庐也是命中注定,更是一种终极纠缠。这也许就是诸葛亮成为刘备终始相惜、终生跟随的人的深层原因所在吧。

诸葛亮曾经蛰伏于隆中,静悄悄地等待着刘备的召唤。在众多的诸侯中,诸葛亮也最看好刘备。作为一个少年英才,诸葛亮是一个“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诸葛亮曾经是一个孤儿,由从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诸葛玄和刘表有旧亲,诸葛亮也就跟着叔父到了荆州。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从此便“躬耕垄亩”于隆中。

诸葛亮在隆中过着一边劳动一边读书的耕读生活。《出师表》这样描述当时的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至于诸葛亮把耕耘垄亩看作闲来雅兴还是谋生手段,已无法断定。但诸葛亮是一个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人是不用怀疑的。他位居丞相时仍然事必躬亲,亲力亲为,这也看出这是他“躬耕于南阳”时养成的习惯。

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擅长长啸,喜欢诗歌的诸葛亮,这些都是他对世事人生的关切和情怀。这是一个典型的“士人”之“忧”。一个“士”,尤其是一个“国士”是必须以天下为己任的。诸葛亮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都是最好的证明。

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可谓“希世一时”,可谓是君臣同心,其利断金。诸葛亮终其一生,忠贞不渝,从来没有过见异思迁的境遇出现。

当时的江东,是一个历经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人苦心经营发展起来的利益集团。孙权那边人才多,而且关系复杂。张昭是老臣,被孙权视为兄长;周瑜,也是老臣,而且有着连襟之情、兄弟之谊,也被孙权当作哥哥。如此这般,任凭诸葛亮能力强、本事大、水平高,到了东吴,权位也只能在张、周二人之下。这显然是诸葛亮所不愿意的。

诸葛亮的选择,必须能保证自己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他要成为一个实际上的新政权、新国家、新王朝的开国元勋。符合这些条件的,只有刘备,他的天命中也应该是刘备。所以说,综合来看,诸葛亮的天命如此,格局如此,能力如此,德性亦是如此。

我们从诸葛亮给我们留下的那篇《戒子训》中,可以品味出很多的人生哲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写给儿子的那封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的信中,一直被誉为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为学做人的忠告。这是一种宁静的力量,一种节俭的力量,一种淡然的力量,一种学习的力量,一种立志的力量,一种速度的力量,一种性格的力量,一种时间的力量,一种忧患的力量,一种精简的力量。

正如武侯祠前的那副对联所说:“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刘备与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臣关系。他们之间的忠诚、信任、尊重和理解,被后人称之为“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这一切都得益于刘备的识人之明,诸葛亮的知遇之恩。

刘备与诸葛亮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此时的刘备正在荆州与曹操对峙。刘备听说隆中有一位隐居的博学之士,便决定去拜访他,此人便是诸葛亮。

从此,便有了刘备的三次往返于荆州和隆中,第三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二人彻夜长谈,纵论天下大势,于是便有了后来天下的三足鼎立。

刘备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他有一种直觉和洞察力,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才能。诸葛亮虽然博学多才,但是他知道自己虽然有才华,但是没有机会和平台去施展;他知道自己虽然有志向,但是没有实力和资源去实现。正是刘备的信任之重和诸葛亮智谋之奇,才成就了刘备与诸葛亮的第一次合作。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意在吞并江南。刘备与孙权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曹操。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先后出使江东,促成了联盟,诸葛亮以智取胜,运用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妙计,使得曹操的大军被火焚水淹,惨遭大败,这就是历史有名的赤壁之战。

刘备与诸葛亮的第二次合作是汉中争霸。这场争霸前后经历了长达五年的拉锯战,时间正是在建安十九年(214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之间。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先后参与了定军山、横江、阳平关、汉中等多场重要战役,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成就这场汉中之战,靠的正是诸葛亮的忠心,刘备的勇气,最终使刘备在汉中称帝。

刘备与诸葛亮的第三次合作是白帝城托孤。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刘备在汉中称帝,并立自己的儿子刘禅为皇太子。

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所害。建安二十七年(222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张飞也死于这场征战中,或许命中注定同生共死,送走了两位结发义弟。

夷陵之战的大败,刘备伤心过度,病重不起。临终前,刘备在白帝城将自己的后事托付给了诸葛亮,并嘱咐他辅佐刘禅继承大业。诸葛亮泣拜受命,并发誓为刘备完成未竟之事。

刘备有刘封、刘禅、刘永、刘理四个儿子,其中暗含刘备的远大志向——封禅永理(封禅泰山,永理天下)。刘备最终于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

刘备与诸葛亮,一个有大义和公心,一个有节操和忠心;一个是有情有义,一个是有才有德;一个为了维护汉室的正统和民族的尊严,不惜与曹魏和东吴展开正义之战;一个为了刘备的遗愿和理想,不惜承担起重任和艰难;一个不偏私或者任性于亲情或者恩怨,一个不推卸或者逃避于困境,而是在白帝城中做出了感人的誓言。

在那个风雨峥嵘、日夜兼程的岁月,刘备与诸葛亮彼此成就了对方,而那段可歌可泣故事而被后人传为“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的千古佳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