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生物:C端生意失灵,市值蒸发超千亿!

华熙生物:C端生意失灵,市值蒸发超千亿!
2024年05月24日 09:43 国际投行研究报告

来源:国际投行研究报告

2019年11月,经历了两次战略起跳、从B端隐形冠军迈向C端消费市场的华熙生物在科创板敲钟上市,成为“玻尿酸第一股”。

一只在社交媒体出尽风头的故宫口红、一招依赖李佳琦等带货主播的营销模式、一群来自上海家化的核心高层……华熙生物一夜之间成为了消费者和资本的宠儿。

然而,市场总是善变的,现实也总是残酷的。4年过去,曾经的“医美茅台”华熙生物如今境遇属实尴尬。不久前,公司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双降的年报,这是公司自2019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双降现象。

业绩的跌落仅是一方面,2023年年以来,华熙生物被负面信息缠身,其中不乏核心骨干离职、被上海消保委点名等。而在二级市场,公司的市值已经从巅峰时期的1500亿下滑到了如今的不足300亿元。

玻尿酸生意不好做了?原因并不尽然。横向对比来看,去年,“医美三剑客”(爱美客、华熙生物、昊海生物)中唯有华熙生物营收、利润均下滑。所以,业绩不好这个锅要完全让行业来背,也说不过去。对于华熙生物来说,曾一心想在C端大显身手的策略已经走不通了。

C端失速,战略失策

5月21日收盘后,广东省卫健委关于医疗美容外科新增了激光治疗、注射及填充等项目的调整消息在市场引起热议。据悉,在广东省医美机构的美容外科业务项目新增下,玻尿酸等注射产品销售有望放量。

于是,资本市场闻风而动,5月22日医美板块表现活跃,作为玻尿酸原料+注射产品的供应商企业的华熙生物更是一改前期萎靡态势,开盘涨幅达14%。当天,公司报收64.55元,股价上涨了5.15%。

不过,这份喜悦还没能持续,23日开盘后,华熙生物的股价就持续走低。截至当天收盘,公司股价下滑了5.34%。

“没想到啊,昨天竟然是跑路的机会!”有投资者在交流平台上这样戏谑道。在不少股民的眼中,华熙生物的经营盘面确实撑不起股价的高涨。

不久前,公司披露了2023年业绩报告。根据年报,华熙生物去年总收入60.76亿元,同比下降4.45%;净利润5.93亿元,同比下滑38.97%。这份报告一出炉,就向投资者们泼去了一盆冷水。

在此之前,自2019年上市以来,华熙生物的营收曾连续四年保持高增长态势。2019年至2022年,华熙生物的营收从18.86亿元一路攀升到了63.59亿元。期间,华熙生物的营收增速均保持在28%以上,2021年其营收增速甚至一度达到87.93%。

对于2023年的业绩表现,华熙生物坦言,过去一年,公司高速增长遇到压力,主要源于过去业务增长过快,导致内部组织管理滞后于业务的发展速度,组织管理有待提高,运营效率有待提升。而公司归母净利润指标下滑三成以上,主要原因系公司营业收入和综合毛利率下降所致。

总之,业务没错,都是管理跟不上。这个回答显然没能解答投资者们的疑问。

华熙生物业务板块有四大,包括了原料业务、医疗终端业务、功能性护肤品业务以及功能性食品业务,这四个部分分别为华熙生物贡献了11.29亿元、10.9亿元、37.57亿元、9879万元的营收。

很明显,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是公司业务核心。这也是华熙生物上市前后高调表示要大举发展的C端业务。但该部分在过去的2023年,却没能给华熙生物贡献增长。2023年,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实现收入37.57 亿元,同比下降 18.45%,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 61.83%。

华熙生物本是以透明质酸微生物发酵生产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企业,但从业务发展上来看,过去几年,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更为内部器重。2019年-2022年,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业务的营收规模从6.34亿元快速增至46.07亿元,营收占比从33.62%提升至72.45%,完全占据了主导位置。

和原料产品业务不同,面向C端打造品牌需要不断进行营销投入,于是,过去几年华熙生物的销售费用不断上涨。数据显示,2019年-2022年,华熙生物的销售费用分别为5.21亿元、10.99亿元、24.36亿元、30.49亿,分别同比增长83.74%、110.84%、121.62%、25.17%。

然而,核心业务的变动牵一发动全身,押注C端的华熙生物,即便为营销投入了大量的费用,也不得不承受C端市场瞬息万变的需求和更加激烈的竞争。

2023年上半年,华熙生物旗下的四大品牌营收均出现了下滑。或许是业绩太过难看,2023年华熙生物首次不再披露具体化妆品品牌的营收数据。因此,有股民在雪球上发问:“为何不公布了?是不是数据太惨了怕丢人啊?”

事实上,就在华熙生物还希望大力发展几个护肤品品牌的同时,玻尿酸就已经不再是消费者的心头好了。自从成分党崛起后,护肤品领域各种有效的活性物都被捧成了“明星成分”,尤其是“早C晚A”概念走红后,“A醇”“烟酰胺”“多肽”等主打抗衰、美白层出不穷,各大品牌都围绕成分党追逐的“明星成分”推出了一系列单品。玻尿酸不再是保湿、抗衰领域唯一有效的物质。

值得一提的是,华熙生物手握的几个品牌,尤其“润百颜”和“夸迪”,其成长可以说是和电商直播深度绑定的。华熙生物曾在2020年财报中也指出,“夸迪品牌和头部主播李佳琦进行了深度合作,通过李佳琦的推荐和推广,快速积累粉丝,提升品牌形象。”

然而,头部主播的号召力在近两年有所下降,因此,华熙生物自身也在进行渠道调整,这也影响了公司的经营业绩。去年7月,华熙生物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为贯彻落实‘降本增效’这一重要任务,公司主动对渠道结构进行调整,优化部分前期费用率过高的渠道投放,因此造成一定的渠道贡献缺失。”

2024年年初,曾为华熙生物创造双11单场GMV破亿成绩的主播枝繁繁离职,并带走大量个人粉丝。这次的震荡让华熙生物再次深刻体会到,依赖大主播的营销渠道,也是一条随处埋了雷的道,不知道走哪一步就会被引爆。

进退两难,标签难去

高增长神话结束,华熙生物不得不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也不得不去挖掘更多合适的新故事。

作为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不止一次强调,“华熙生物不是一家医美公司,而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生物材料公司”,这表明,华熙生物要聚焦的,不是某个单品、某个环节,而是要做全产业链的布局和闭环生态的打造。

这几年,华熙生物也确实一直都在努力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其中,食用级玻尿酸就是尝试之一——2021年,华熙生物相继推出“水肌泉”、透明质酸食品品牌“黑零”以及透明质酸果饮品牌“休想角落”,2022年,“水肌泉”推出新品类“玻尿酸苏打气泡水”,“休想角落”推出全2.0“夜帽子熬夜精华饮”系列5款产品。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一业务并不能承接华熙生物的美好想象,在2022年仅实现营收0.75亿,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0.33亿,相比于整体营收大盘,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不仅如此,该类业务产品还曾陷入过舆论旋涡,被质疑是“智商税”。2023年2月6日,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公号发布了题为《上海市消保委四问玻尿酸食品乱象丨“3·15”系列发布之一》的文章。该文连发四问质疑据说能“吃出水光肌”的玻尿酸食品。涉及问题包括玻尿酸食品是不是真能“吃出水光肌”;是谁在说玻尿酸食品能“吃出水光肌”;商家是用什么办法做到“精准洗脑”;玻尿酸为什么会成为普通食品的原料。其中,文章还点名了上市公司华熙生物的玻尿酸水品牌“水肌泉”。

功能护肤品增长难持续,功能性食品业绩贡献微弱,华熙生物把新的注意力放在了合成生物上,2023年上半年财报中,华熙生物将自己定义为一家“以合成生物科技创新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2023年年报中,华熙生物再度表示,持续推动合成生物战略布局的落地,推动新原料产品上市的年内重点工作。

赵燕每次听到外界形容华熙生物是“玻尿酸医美公司”,都会感到头疼。在公开场合,她曾屡次强调公司“合成生物技术”的底色。

赵燕曾在公开访谈中表示,不会再轻易将某种成分作为公司的核心技术来营销。然而,在大多数消费者心中,现在的华熙生物仍然是一家“透明质酸+”的公司,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合成生物平台。打开消费者对于华熙生物“玻尿酸”以外的认知,并不容易。

且作为生物科技公司重新出发的华熙生物,前景还是太不明朗了。有分析指出,先前华熙生物与韩国生物制药公司Medytox在合作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事项上,就在临门一脚告吹;现下其押注的重组胶原蛋白成分,前有锦波生物、巨子生物;其它的活性成分如依克多因、麦角硫因,同样是充满了竞争的友军。

2019年11月6日,华熙生物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发行价47.79元/股,募资23亿元,市值达408亿元。据Wind数据显示,于2021年7月份,华熙生物股价最高涨至314.09元,总市值站上1500亿元。如今,两年半的时间过去,华熙生物市值从1500亿缩水至如今的不足300亿元。

在最近的一些对外宣文章中,华熙生物一直试图凸显公司在合成生物赛道取得的成果,但也仅限于技术层面。

合成生物能否成为华熙生物新的业绩增长点,需要时间去“兑现”,当然,兑现本身也是一个未知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