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4这么猛,还有必要教育孩子吗?

GPT-4这么猛,还有必要教育孩子吗?
2023年03月15日 13:38 西坡原创

来源:西坡原创

今天凌晨,OpenAI 公布了其大型语言模型的最新版本——GPT-4。该公司表示,GPT-4 在许多专业测试中表现出超过绝大多数人类的水平。它可以在美国 41 个州和地区的统一律师资格考试 (UBE) 中获得前 10% 左右的成绩。还可以在 SAT 考试中获得 1300 分 (满分 1600 分),在高中生参加的大学生物、微积分、宏观经济学、心理学、统计学和历史先修课程考试中获得 5 分 (满分 5 分)。

 GPT-4的考试分数是媒体报道的一个重点,或许这最能够激发人类被替代的焦虑感。但是据我观察,大多数人对于AI的技术突破还是无感的状态,而少数技术爱好者则只是在频繁发出啊啊啊啊啊的惊叫声。而人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具体一点,贴近生活,有操作性的建议。然而这样的讨论很少见到。

和互联网一样,AI很快就会从天边的传说变成日常生活的背景。这次不一样的可能是,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参与的机会。就像和菜头说的:

“我赶上过互联网大潮的爆发,如今又赶上AI大爆发。上一次的爆发和所有人都有关,所有人也都有机会。但是这一轮的爆发不一样,它和大多数人无关,大家不在同一根起跑线上。OpenAI轻而易举地做起了一个平台,它自己去做地主,剩下的人在它的平台上做佃农,用它给出的API开发出一点小东西来,丰富整个平台的生态。

“而且,让人真正恐惧的不是地主和雇农之间的这种关系,而是雇农在这土地上所做的一切,都会让地主的这块土地变得更广,更肥沃,地界上的篱笆更高,更坚固,以至于再无可能出现第二个竞争对手。”

但我觉得和菜头可能操心过头了。从产业上讲,OpenAI可能会一家独大,但这跟普通人其实也没多大关系。大多数网友现在也是在给平台做佃农。互联网初期许诺的那个人人平等而自由的乌托邦早就破灭了。AI巨头会不会比现在的网络巨头更可恶,现在还不好说。

AI崛起之后谁能称王称霸,不是普通人关心的事。但是大家的日子还得过,关键是怎么适应这个新伙伴。比如一个最急迫的问题是,GPT-4这么猛,我还有必要教育孩子吗?

以前计算器刚普及的时候,有短视的家长说,我孩子不用学数学了,会按计算器就行了。那时候高明一点的人会告诉他,孩子如果不学初等数学,以后就学不了高等数学,很多高深的知识学不了,很多高级的岗位就做不了。而现在AI可以直接画画、编程、写论文、参加考试了,孩子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学那么多科目呢?

所以AI对教育肯定会造成巨大的冲击,我几乎已经看到,教育无用论会再度兴起。而这一次,我们很难说服那些怀疑教育的家长了。

但是我认为,混乱只是暂时的,教育不会消失,只会改变。从另一个角度看,AI对教育的冲击或许是一件好事,它比我们思考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果AI能把孩子们从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可谓大功一件。

可是,历史的发展也不会这么顺利。我推测,AI冲击波到来之后,社会的分化会更加明显,阶层的鸿沟会更加难以跨越。

把孩子教育成做题机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现成的答案是,让孩子去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人人都当艺术家。然而,什么是创造性的工作?什么是艺术?AI或许写不出有灵魂的文章,画不出有灵魂的画,可是大多数写字画画的人也做不出有灵魂的作品。AI不需要替代莎士比亚、达芬奇,只需要替代二流、三流的岗位,许多人就没饭吃了。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举了一个例子。戴维·柯普(David Cope)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音乐学教授,他写了一个作曲的程序叫EMI,专门模仿巴赫的风格。EMI短短一天就谱出5000首巴赫风格的赞美诗。柯普挑出几首,安排在圣克鲁兹的一次音乐节上演出。演出激动人心,观众反应热烈,兴奋地讲着这些音乐如何触碰到他们内心最深处。观众并不知道作曲者是EMI而非巴赫,而等到真相揭开,有些人气得一语不发,也有人甚至发出怒吼。

我相信在最高的水平线上,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作品跟真正的艺术杰作是有差别的。但是我也相信,大多数人的欣赏水平和创作水平,都远远低于这条线。所以这个差别对大多数人来讲,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人类真正可以独占的领域是什么?那就是人味。人是有情绪波动的,会死的,脆弱的,一顿饭一顿饭一天一天长大的。人的内部有一个无穷的宇宙,这为每个人赋予了独特性,将来这是我们最后的屏障。现在,人味好像越来越罕见了。比如现在大多数餐厅都变成了扫码点餐,确实方便,但主要应该是为了省钱,不过我有时候会怀念与真人服务员的互动。

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我们与真人接触的机会将越来越稀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付高价钱获得真人提供的各种服务。而付费能力不足的人,将由人工智能照顾到坟墓。

人味是真正的奢侈品。所以我觉得,未来社会对人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展现自己的独特性。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艺术家,但可能每个人都得向艺术家学习。因此,通识教育、艺术教育乃至形象管理,应该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除此之外,未来还应该是一个神学发达的时代。人工智能把工作都接管了,人类只能去生产意义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