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2日04:18 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历史交汇期的新部署(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⑧)

  潘旭涛 吴宇轩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长期以来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十九大报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中国区域发展的新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

  创新发展战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认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中国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的重要途径。

  十八大以来,中国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为引领,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四大板块联动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国区域发展协同性不断增强。

  十九大报告立足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全方位、系统化视角,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着力提升各层面区域战略的联动性和全局性,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必将进一步开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内在要求。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区域、城乡、陆海等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规划、整体部署,推动区域互动、城乡联动、陆海统筹,这对于优化空间结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各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化区际分工;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进而实现各区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将对提高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

  今后一个时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关键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紧抓住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这个重点,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个短板,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这是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明确主要任务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是对长期以来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全面提升。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具体而言,应加大力度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真正为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应该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加快培育发展符合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重点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形成有活力的体制机制,促进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应加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和物流设施建设。依托功能平台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充分利用和拓展创新要素集聚的特殊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根本是要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在交通、医疗、教育、环保等方面联系愈加紧密,在民政、人社、政法等其他领域也签订了一系列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三地群众不断收获协同发展的“红利”。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此基础上,以畅通黄金水道为依托,建设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新型城镇化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形成城镇发展新格局的重点任务。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最具创新活力的板块。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模式、路径和重点。未来,中国将完善城市群协调机制,加快城际快速交通体系建设,推动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促进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近年来,中国城市群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等发展规划均已相继落地。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到2020年实现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目标,出台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等举措。2016年底,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1.2%和57.4%,比2012年末分别提高5.9和4.8个百分点。

  王一鸣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落户门槛,拓宽落户通道,确保到2020年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左右。加快居住证制度全覆盖,鼓励各地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的“三挂钩”激励机制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建立有效机制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关键在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区域经济专家范恒山认为,市场力量应体现在对资源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冲破地区封锁和行政壁垒,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等方面。

  2017年12月2日,2017年度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工作会议召开,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一市共同签署《2017年深化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备忘录》,将在开展商业创新联合研究、推动商业设施投资合作、推动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等9方面深化务实合作。

  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支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省会城市建立了“决策—协调—执行”的紧密合作机制,取得了实行省际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等一系列合作成果。

  完善区域互助机制。

  完善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制度,创新帮扶方式,加强教育、科技、人才等帮扶力度,增强欠发达地区自身发展能力,促进对口支援从单方受益为主向双方受益深化。

  建立健全区际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流域上中下游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健全资源开采地区与资源利用地区之间的利益补偿机制,促进区际利益协调平衡。

  照片说明:

  ① 近年来,河北秦皇岛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引进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电子信息(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② “新铁人”精神是东北振兴的精神力量。图为焊接工人李万君在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车间内焊接动车组转向架侧梁。 

  新华社记者 许 畅摄 

  ③ 西部大开发为广西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图为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码头的集装箱储放地。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摄 

  ④ 郑阜(郑州—阜阳)高铁作为安徽合肥、河南郑州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部崛起打开了新的发展通道。

  王 彪摄(人民视觉) 

  ⑤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指引下,长江沿线11省市的交通联系日趋紧密。图为航拍的南京长江大桥。

  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摄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