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督机制虚置之下,不管是“拍脑门”,还是“拍大腿”出来的决策,都能畅行无阻。这种情况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中尤为突出。如今,这种“拍脑门”决策的逻辑思维似乎同样体现在了“拆旧仿古”的复建风潮之中
法治周末记者 孟伟阳 姜东良
发自山东济南
今年8月2日,《济南日报》头版刊登了“火车站北场站工程开工”的消息,并公布了火车站北场站一体化项目的平面图和效果图。孰料,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这则消息竟引来了各方面的关注并成为舆论焦点。这一切都因为,在这个一体化的项目中,要复建济南老火车站的站房和行包房。
“塔形钟楼、圆形屋顶、拱形门窗、高大的台阶、花边墙壁,宛如童话般精巧别致的‘积木’。”有人如此形容曾被认为是济南的地标式建筑——济南老火车站。不过,这座老火车站在21年前被拆除。
1992年,得知老火车站即将被拆除,大量济南市民十分心痛。原济南老火车站钟楼仪表维修工朱皖济记得,当时很多人扶老携幼来到广场,拍照留念或只为再看最后一眼。
复建行为招致舆论的广泛质疑,这或许是济南市政府始料不及的。然而,不管该项目将来会建成何样,恐怕都再也找不回原来的味道。于是有评论指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复建还是仿建
老火车站的复建无疑成了今夏济南市民热议的话题之一,其所在的位置就在济南市天桥区政府往南近一公里。
公开资料显示,1908年动工、1912年投入使用的津浦线济南老火车站,曾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也是当时全球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车站,它不仅成为国内外各高校建筑学研究的范本,更在几代济南市民的成长记忆中无法抹去。
1992年7月1日,在巨大争议声中,这一由德国设计师赫尔曼•菲舍尔精工打造的建筑杰作被拆除。拆除的原因就是当年济南火车站每天的客流量达5万人,并且以每年3000人的速度增长,有关部门认为,这样的客流量济南老火车站无法承受,需要扩建。3年后,原址建起了功能现代的新车站。
时隔21年,这座老火车站将在新火车站铁道以北迎来“新生”,具体选址离原址1公里左右,是火车站北场站工程中的一个相对较小的项目。
一些学者曾强烈反对拆除这座老火车站,他们多次上书有关部门,请求手下留情,但他们的抗议无人理会。济南市文物局负责人于茸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当年的文物部门也向上级提出过保留老火车站的建议,但最终没有被采纳。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今年8月1日,济南市旧城开发投资集团日前对外公布,将投资15亿元修建济南火车站北广场。
据了解,其复建的老火车站站房、行包房只是整个工程的很小一部分。建筑面积只占工程总建筑面积的1.7%,复建费用不超过3000万元。
据记者了解,在复建的整个过程中,济南市文物保护机构不了解复建的整个过程,复建只是一项城市建设项目,不属于文物保护工程。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在文物界,“复建”一般是指对历史建筑的复制,必然完全按照文物的原形制、原结构,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即“四原原则”)进行。复建十分强调“原真性”,所用数据都必须是来自原文物的真实信息,也就是说,复建出来的建筑可以归为文物。而“重建”与“仿建”对原真性和四原原则没有硬性要求,因而建成的建筑只不过是仿古建筑,它们都只有与文物本体相似的外形而不具备任何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没有任何文物价值。
济南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保护专家告诉记者,在原材料基本灭失、原工艺难以保证的条件下重建的“济南老火车站”几乎没有任何文物价值,与其说复建,不如说是仿建。
这位专家说:“既然是仿建,那么谁都可以去仿,没有法律禁止仿建的,所以不必做太多评价。济南老火车站这一历史优秀建筑的仿建之所以被误读为复建,是因为它勾起了人们的惋惜与回忆。”
复建,为了什么
“济南后悔了”、“一蠢再蠢”、“吃力不讨好”……在济南火车站北场站项目公布不久,对“复建”老火车站的评论如潮水一样袭来。
法治周末记者从该项目指挥部了解到,前期的拆迁、土地整理工作是由济南市天桥区来完成,但由于位于此范围内的济南市救助站的拆迁工作没有完成,进而影响了后期的勘察、设计以及招标工作。济南市规划局总规划师牛长春近日透露,北广场届时将出现两组建筑,一组老站房,一组新站房,两组连成一排,新站房对接铁路功能,老站房尚在讨论中。
济南旧城开发投资集团总工程师殷光伟向媒体透露,北场站一体化工程含国家铁路交通、轻轨交通、公共交通(9条公交线路)、出租车交通、社会车辆交通等,总投资概算15.1亿元。
济南市铁路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北广场的建设虽然是地方项目,但有利于增加济南火车站旅客集散能力和缓解周边交通压力。为了配合地方工作,济南站将在北广场设置出口。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该火车站只有南面一个出口,尽管在南广场附近的交通实行了单循环模式,但经常会出现堵车现象,尤其是列车到站点以及上下班高峰期。
但在北广场一体化项目平面图上,记者发现,新建站房向北设置了进站大厅入口、售票厅入口及地铁售票厅入口,但在复建的老站房及行包房上,记者并没有看到售票厅及进站大厅的字样。
那么,复建部分将来究竟作何使用?是仅仅作为参观游览的场所,还是兼具售票、通行、候车等功能?北场站一体化项目指挥部的一名工程人员告诉记者,复建的部分将来如何使用,目前还是未知数。
“毋庸置疑的是,火车站北场站的整体建设将有利于分散现今火车站的车流、人流,并成为天桥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一个亮点。”天桥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济南市规划局总规划师牛长春表示,带有哥特式、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济南老火车站,令济南市民难以忘怀。特别是近几年,济南市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很多市民多次提出,在新建的北场站一体化工程中,要体现当年济南老火车站的部分风貌。这不仅是济南市的一个文化符号,也是济南市民的一个情结。
然而,在济南市官方表态中,记者发现并没有“文物”的字眼,对于当年的拆除行为也几乎避而不谈。
“济南老火车站在被拆的时候可能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但并不影响其‘文物’的身份。如今,人们对它的过度关注折射出全社会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济南市文物局负责人于茸告诉记者。“单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由于历史建筑具有不可复制性,一旦拆除就难再现。所以与其先拆后建,不如先期保护。”
拆旧仿古何时了
其实,在济南还有许多历史建筑与济南老火车站“同一个时代,不同命运”。其中对比最为明显的就是宏济堂和“老洋行”。
2005年9月,坐落在济南市纬六路已达85年的“老洋行”在原有的位置上向西平移17米,为纬六路拓宽改造让路。2008年5月,位于济南老商埠区的中华老字号宏济堂西号开始整体平移,平移到新位置后,楼体整体抬升0.4米。同济南老火车站类似,“老洋行”是个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这一拆一保之间不禁让人唏嘘。
于是,有评论将这种先拆后建都归责于“拍脑门”决策:“一些官员不习惯科学论证,不习惯广听各方意见,民意在他们眼里更不知为何物,而任凭自己的感觉与好恶行事,拍拍脑门,一个决策就形成了。而在监督机制虚置之下,不管是‘拍脑门’,还是‘拍大腿’出来的决策,都能畅行无阻。这种情况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中尤为突出。”
如今,这种“拍脑门”决策的逻辑思维似乎同样体现在了“拆旧仿古”的复建风潮之中。
今年3月,山东省聊城市、河北省邯郸市、湖北省随州市、安徽省寿县、河南省浚县、湖南省岳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云南省大理市等8个历史文化名城,都不约而同地收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出的“警告信”,通知批评有关城市保护工作不力,致其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次通知,被媒体认为是对同类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次发出了“黄牌警告”。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去年国内有不少于30座城市正在或策划投身“古城重建”热潮,重建项目从数亿元到上百亿元不等。
记者曾站在聊城古城的中心——有着“天下第二楼”之称的光岳楼楼顶四顾,看到这座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水上古城四面的主干道两侧,仿古建筑已然鳞次栉比。
有媒体曾经如此评论:“作为古城复建工程的主导者,很多地方政府最看重的其实不是古城复建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是依附于古城复建的地方经济利益甚至个人利益考量。无论复建计划被渲染得如何冠冕堂皇,在动辄十亿百亿的‘大手笔’中,我们总能看到土地财政和地产开发的幕后推手——大规模的建设投资,能直接转为可观的GDP数字;古城旅游资源配套开发,能让地方政府从旅游经济中分一杯羹;以文化品牌推高地产价格,更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一场合谋。”
济南的这次“复建”行为同样“中枪”,遭到了专家、学者的质疑。
山东建筑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有关部门是把重建老火车站当成进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幌子。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说,项目立项后,有关方面可以在济南市中心的繁华地段拿到修建公寓楼和购物中心的大量土地,这才是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