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古今筹边策:铸就新疆稳固的长久基业

2012年11月07日 10:09  《经济》杂志 

  文/本刊记者 冯 政 沙 磊 摄影/宋 君

  关于新疆,我们知道多少?

  假若你没有去过新疆,也一定知道“投笔从戎”这句成语。

  往事越千年。东汉一介书生班超,以一句“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的旷世豪言,引无数英雄远赴古之西域的新疆,折冲塞外,青史留名。

  往事已矣,关山飞度。2012年初秋,我们追随着新闻的视线,来到祖国西部曾经的“边城”乌鲁木齐市。9月2日至7日,新落成的新疆国际会展中心,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在“平安、务实、喜庆、精彩”的气氛中缤纷耀世。

  这是在中国西部大开发时代背景下的一场盛会。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众多国家和地区济济一堂,除了与新疆相邻的中亚传统经贸合作伙伴外,荷兰、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乌拉圭、巴西、南非等国也首次参展,参会国家(地区)由上届的30多个增加到55个,1000多位中外政要及嘉宾参会,吸引了4000余家国际采购商、2万多名国内客商参展,重点项目签约170个,签约总额2068.53亿元,外联成交额62.41亿美元。6天盛会,累计参观人数达27万人次。

  凝聚着世界的目光,满载着新疆各族人民的期盼和祝愿,从1992年举办第一届乌洽会,走过20年峥嵘岁月,如今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国际性更强、内容更丰富务实的亚博会,已成为启动新疆区域经济、向西开放、合作精神的新引擎。

  在人类的历史和地理坐标上,“西部”是一个神奇的名词。

  19世纪中叶,当淘金的狂潮席卷美国西部,蜂拥而去的淘金者或许从未意识到,100年后,他们脚下那片空寂的海滩和蛮荒之地——如今的加利福尼亚州会富甲全美。濒临浩瀚的太平洋,拥有绵长的海岸线,辽阔的疆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石油,构成了美国西部崛起和繁荣的基础。除了无可凭眺的浩瀚海洋之外,中国的西部同样有着众多堪与美国西部相媲美的走向繁荣的优势。

  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自古有“金玉之乡”的美称,三山产珍宝,盆地聚油煤。全国145种矿产资源,新疆就有118种,而且储量可观,特别是能源资源得天独厚,石油和天然气预测资源量分别占全国陆上资源总量的30%和34%,位居全国第二位和首位;煤炭预测资源量约占全国预测储量的40%,位居全国第一位。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是中国连接中亚、西亚及欧洲各国之间的交通枢纽,并可远通大西洋、黑海、里海、波斯湾四大出海口。新疆是我国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是连接中西亚、欧洲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向西开放的门户,现有17个国家一类口岸,向西开放优势非常突出。铁路、公路、民航和通信相配套的立体通道,把昔日封闭的内陆腹地推向对外开放的前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原和西域各族中华儿女就与中亚、西亚、地中海沿岸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共同开拓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在此后1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条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在人类共创文明的历程中立下了彪炳千秋的伟绩。

  而今,历史又一次将联接亚欧经济、复兴古丝绸之路的彩带掷给了中国西部,为已沉寂了5个世纪之久的古丝绸之路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仅就新疆的地理方位和环境而言,与之相邻的中亚五国和俄罗斯都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目前,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已从单纯的国家安全扩展到经贸领域的互通有无。作为国家级展会,中国-亚欧博览会的举办,为新疆打造出一个向西开放的国际交流平台,并拓展到与中西南亚和欧洲各国全方位、多领域的经贸合作。

  中亚,向来为世界之战略要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在其“陆权论”中提出一个著名理论:谁想要控制世界,就要控制亚欧大陆;谁想要控制亚欧大陆,就要控制中亚。此论对当代世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其“亚心”方位,控中亚而引华夏,实乃连通东西方之枢纽要地。

  迄今,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新疆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是祖国西北的战略屏障,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今天的新疆,机遇与挑战并存,奋进与辉煌并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这样总结道:“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为主线,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始终’为根本原则,团结带领全疆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的具体战略选择,奋发有为地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天山南北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人心暖了、人气旺了、动力强了、信心足了,求发展、谋富裕、思稳定、盼和谐已经成为新疆的主旋律。一个充满朝气、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新疆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疆在国家战略全局、核心利益中的特殊重要性,做出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总体战略部署,突出强调了新疆发展和稳定的特殊重要地位、特殊重要意义和新疆肩负的特殊重要任务。

  可以说,鉴古识今,远瞩未来,藉此助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总体战略的筹策与落实,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新疆千秋稳固的必由之路。

  靖边,和平,文明的主旋律

  新疆,古称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广袤地区。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神奇,首先来自人类文明的交汇和映照之光。从史诗到现实,历经万年千年自然沧海桑田、世事风云聚散,在中国西部,占祖国六分之一国土的新疆,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上溯3000年前西周时代,一则关于西王母与穆天子聚会在新疆天池的神话传说,演绎着东西文明交往跨越时空的最初神奇。

  进入汉代,亘古以来被大漠荒野、崇山峻岭阻隔的西域,因为一条延袤万里的“丝绸之路”的贯通,开始与中原大地血脉相连。《汉郊祀歌·天马》为之唱道:“太一贶,天马下。赤汗,沫流赭。志俶傥,精权奇……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

  那是一个铁马金戈、锦旆迤逦的英雄年代。

  从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到汉武帝刘彻“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凭借一个民族开疆拓土的豪迈雄风,自大汉帝国京城长安,走来汉中义士张骞。从此,古之“西域”的新疆从《穆天子传》的神话演绎,走进了中华信史的舞台。

  让我们撷取一些历史的章节,在时光倒转的历史星空下,缅想、沉思一个“战争与和平”交织的西域之于中华历史的重要性。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持节使西域,通大宛,联乌孙部落而断匈奴右臂,两汉400多年,西域多在中原王朝掌控之下,丝绸之路长期贯通,大放异彩,遂使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原先被迢迢征途隔绝的东西方文明古国,体会到不同区域的民族创造的人类文明的伟大和美好。

  中国古代一些史籍,形象地将张骞西行壮举称为“凿空”,即“原来不通,凿之,现在通也”之意。德国和俄国历史学家,则将张骞通西域与后来哥伦布发现美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相媲美。因为西域的“凿”通,东西方文明交流开源流长,影响及于今世。

  两汉之后,中原板荡,胡骑侵凌,西域诸邦得失无常,守望中原逾400年。

  进入公元7世纪,大唐帝国英风远播。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不久,便开始缔造统一西域的历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630年唐军攻灭东突厥,到640年翦灭叛唐的高昌麴氏王朝,再到648年打败西突厥汗国,镇压西突厥贵族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唐朝完成了统一西域的历史伟业。

  正是有了西域的稳定,“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才有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玉帛互通。遐荒漠野,不以为险阻,熙然绥然,近悦远来,大唐帝国俨然一派抚有四方天下大同的坦荡风姿。

  历史不能往复,盛景亦不可再现,但从留存至今的历史资料、文化篇章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大唐帝国西向经略的繁阜盛况: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翰(哥舒翰,突厥族,盛唐名将,时任陇右节度使)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资治通鉴》)

  在《开天传信记》里,唐代文人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开元盛世”图景。

  自开远门(长安城西边北门)西行,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奇瑞叠应,重驿麋至,人情欣欣然,感登岱告成之事。

  逐利的战争,往往窥伺着和平的繁荣。

  唐高宗初年,面对西域突厥贵族的叛乱和吐蕃攻掠西域,中原王朝曾一度放弃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结果吐蕃占据西域南部后,调转兵锋直指河西走廊,威逼关陇。

  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打败吐蕃,拟把安西都护府迁回龟兹,重建安西四镇,却遭到一代名相狄仁杰反对。狄仁杰直言,远距离经营西域是劳师伤民之举,空耗国库积蓄,不如放弃西域。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治理国家的才干堪称巾帼不让须眉,在军事战略上,也尽显远谋韬略。她认为,在唐朝与吐蕃对峙的形势下,守长安必守河西走廊,守河西走廊必守安西四镇,因而支持王孝杰的建议。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一旦大唐帝国丢失西域,河西走廊处于吐蕃的直接攻击之下,长安遂沦为前线,一闻吐蕃进攻,京城辄人心惶恐。可以说,西域失守,则中原危矣,而中国自古又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一说,亦可见其中蕴涵的深远。

  有鉴于此,明末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如是总结历史教训:“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五代、两宋,无暇也无力西顾;蒙元、朱明,欧亚格局巨变,西域得失无常,城头变换大王旗,守望中原,又逾数百年。

  延及清代,再造统一之大势。面对割据西域的噶尔丹、策旺阿拉布坦、阿睦尔撒纳、大小和卓相继的叛乱,自公元1690年至1759年,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多次御驾亲征,天戈万里下风霆,上述叛乱被一一剿平。海晏河清,广袤西域一统中华。烽燧硝烟散尽处,无边草色入天青。

  自此,西域始称“西域新疆”或“新疆”,以其有“故土新归”之意。

  山河一统,功德巍巍。大清王朝乘势归化,将西北边疆之山川地理和四界所至载入《西域图志》、《大清一统舆图》等官方图籍,确立中华版图,昭示中外。

  当此之际,文人王芑孙为之欣然赋诗:二万舆图指掌通,大荒直北是西。冰天火地皆尧壤,一发祁连界画中。

  “康乾盛世”之后100余年,西域虽多次遭罹张格尔等叛乱分子侵扰,但稳定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随着中国近代历史帷幕的拉开,沙俄东进侵略的脚步踏入对我国西北疆域,其蚕食鲸吞日复一日。1865年,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匪徒侵入新疆,占领了天山南部塔里木盆地整个地区和天山北部的迪化(今乌鲁木齐)、玛纳斯两地。1871年,沙俄军队乘机以武力侵占伊犁宁远城(今伊宁市),西域大地几近沦丧殆尽。

  再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西方列强和新兴日本的侵略亦日盛一日。西北、东南同时告急,清廷之上遂发生李鸿章与左宗棠两派的海防、塞防之争。

  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认为:“徒收(西域)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不为值。”

  与李鸿章的偏颇、浅陋见识相比,左宗棠的观点实为高瞻远瞩:“周秦汉唐之盛世,莫不奄有西北,及其衰也,先捐西北,以保东南,国势浸弱,以底灭亡。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天欲坠,赖以柱其间。

  以年近七旬坐镇肃州,继之以舆榇出关之大智大勇,左宗棠指挥麾下八万湘军弟子连战皆捷,1871年1月,光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境,再经曾纪泽远赴俄国宫廷,据理力争,1881年,“天马的故乡”伊犁复归中华神州。

  有这样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值得每一位胸怀爱国之心的中国人铭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批准新疆建省。继元代在西域设立行省之后,新疆再次与中原地区行政区划统一。

  以上略述,是为近代以前新疆历史之“战争与和平”的大致脉络。

  筹边,稳固,中华的长久基业

  两汉、大唐帝国时代,是中华民族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历史时期。

  在西域,这种英雄、浪漫主义表现得更为昂扬、豪迈。

  继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东汉班超又以“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的豪情远志,书写了丹青史册一页“投笔从戎”的千古佳话。

  延及唐代,陈羽的《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岑参的《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一首首万古传唱的雄浑边塞诗,让我们感知着曾经发生在西域这片神奇大地上战争与和平的史诗。

  当然,豪言是可贵的,史诗是美好的,而维系战争之后边疆的和平稳定大局,则必备一定的基础。

  应该看到,无论是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断匈奴右臂”的国防奇策,武则天撤销与恢复“安西四镇”的当朝廷议,还是大清晚期重臣李鸿章、左宗棠的海防、塞防之争,回眸历史,审视现实,预测未来,中国历代决策者对西域是重视有加的,并形成相对一致的国家战略构思:中华陆域国防重心,莫过于西北边疆。

  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但凡统一强大的中原王朝,无不从军事到经济再到政治对西域多有作为。

  西域的稳定,首先依赖于一定的经济保障。

  自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初设西域都护府,在乌垒城(今轮台、渠犁)、伊循城(楼兰)和车师前部交河城驻军镇守、屯田戍防肇始,历代王朝均以在西域实施“屯垦戍边”为国防要务。

  唐代,据《资治通鉴》223卷载述:“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以供粮设牧监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有唐一代,在西域的安西、疏勒、焉耆、北庭、伊吾、天山共设56屯,计2800顷耕地。

  清朝前期,在西域的屯丁多达12.67万人,不仅有军屯、民屯、商屯和犯屯,而且增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旗屯、回屯,24个垦区遍布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周缘,开垦耕地20.13万公顷。

  屯垦戍边之策,使得汉代的“天马来兮从西极”、唐代的“角声一动胡天晓”、清代的“二万舆图指掌通”,从浪漫主义的英雄放歌,化作绥靖烽燧的和平年代。

  而更值得当今中国借鉴的,是历代中央王朝经略西域的谋略之策。

  汉代,是中原王朝在西域开疆拓土的初创期。

  其时,丝绸之路在西域分为环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两道,西汉王朝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中心之乌垒城(今轮台东)设军政合一的最高机构——西域都护府,在此之外,还先后设立伊循都尉府(治所在楼兰,扼西域南道交通咽喉)、戊己校尉府(治所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后移今高昌故城,扼西域北道交通咽喉)。此三处军政合一机构,形成控制西域腹地的三足鼎立之势。而在敦煌设校尉统兵,则为西域稳定奠定了后援支撑。

  自汉代肇始,历朝治理西域渐成惯例,其鼎盛之时,多以西域中部焉耆、龟兹(今库车)为重心,而且呈南北分治之格局。以唐贞观至开元100多年为例,其于南疆龟兹(今库车)设安西大都护府,于庭州(今吉木萨尔)设北庭大都护府,分治西域南北。天山以南,安西统御;天山以北,北庭掌控,下辖众多羁縻府州。势力较弱之势,则退守西域门户,以其东部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鲁番)、鄯善等地为重心,待中原王朝重整山河,回归强大,再施收复西域之长策。

  从中世纪和近代国际环境看,有一次重大的战役和一次剧变的局势,酿成了历史上的西域地缘政治的格局更改,从而形成今日新疆的政治和地理版图。基于这两次重大变革,对新疆的治理和稳定,中央政府也须审时度势,实施新的战略、战术之策。

  首先看中世纪之西域。

  公元7世纪初,大唐帝国建立。当太宗、高宗、武周强盛之时,在西域设置安西、北庭大都护府,分掌天山南北疆域;在西域东部实施与内地等同的州县管理体制,对西域全境的统御大体实现了攻守之势平衡。

  不过,大唐帝国西域的重心,其时还是在天山以南,即环塔里木盆地的丝绸之路的南路和中路,由安西大都护府居中统辖,下设安西四军镇——疏勒、龟兹、于阗、碎叶。其中,碎叶军镇居于最西端,远在今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成为大唐帝国跨越葱岭西通中亚的前哨堡垒。

  形势的逆转发生在750年。是年,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安西四镇及西域各羁縻府州6万联军与大食(阿拉伯帝国)战于怛罗斯(今塔拉斯河流域),双方“相持五日,葛逻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

  从此,大唐帝国在西进战略上已处于守势,至8世纪末,葱岭以西中亚河中地区已被大食占据。下迄今日,古之西域、今之新疆的南疆区域,基本限制于帕米尔高原以东环塔里木盆地的范围之内。

  再看近代建省前之西域。

  公元15世纪前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崛起于安塔托利亚高原,并攻陷东罗马帝国都城拜占庭,由西域昆仑山北道、天山南道两条连接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被迫中断,而另一条“草原丝绸之路”,即西出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鲁番),进入伊犁河谷、金山阿勒泰,经中亚腹地抵达欧洲东中西部的丝绸之路北道,肩负起了连通“欧亚大陆桥”的新使命。从地理概念上看,西域作为东西方交通枢纽,北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随着中原宋、明两大王朝军事实力的孱弱不济、无力争锋,草原民族开始主导中国北部、西部辽阔陆域。西辽、蒙元相继称雄金山之麓、伊犁河谷,继而角逐东疆、南疆,西域地方政治之决定力、影响力的重心,亦转入北疆。

  所以,当清代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之时,基于历史沿革形势,在伊犁河谷之惠远城设立伊犁将军府,统辖西域全境。

  这种以北疆伊犁统御西域全境的改弦易辙之策,其合理之处,在19世纪70年代得到印证——面对侵占南疆、东疆和北疆乌鲁木齐、玛纳斯一带的阿古柏匪徒,晚清国之栋梁左宗棠提出了收复新疆的卓识远见——论地理形势,新疆之北疆可以控制南疆,而南疆却控制不了北疆,并制定“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决策,从而成功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继之,通过中俄谈判,使被沙俄占据的伊犁也重归祖国怀抱。

  但是,此时的清王朝,已非康乾盛世之时的大清帝国了。此前,在沙俄武装东进的步步紧逼下,1864年,清廷被迫与沙俄签订不平等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9年和1870年又订立《中俄科布多界志》、《中俄乌里雅苏台界约》及《塔尔巴哈台界约》3个边界子约,使俄国吞并了伊犁河谷以西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这样,在中华西部边疆,曾经以铁蹄铮铮纵横驰驱、踏遍万里河山的大清帝国已完全处于守势,伊犁将军府所在的惠远城因处在了抵御沙俄的前沿边境,而将掌控西域全境的重心让位于乌鲁木齐。1884年新疆建省,定首府于乌鲁木齐,即是对这一改变了的地缘政治的现实确认。

  至此,古之中华西域的新疆地理版图与政治格局大体确立,延续至今。

  一柱擎天,铜墙铁壁,

  共和国初期的战略擘画

  鉴识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欲确保边疆的巩固、新疆的稳定,以及辽阔中亚腹地的睦邻敦邦,最有效、也是最可靠的方略,即战备结合、屯垦戍边、繁荣经济。

  有一个名词,有一个组织,或者说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倘若你对它浑然不知,那么,你就谈不上是真正地了解了新疆,甚至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国情和其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影响,这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东北、西南、西北地区都曾有过“兵团”这样的组织,其中的黑龙江兵团、云南兵团曾名震一时,风光无限。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其他的兵团都被解散、消失了,曾经在兵团战斗过的人们也四散而去,唯有新疆的兵团取消又恢复,留存至今。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之于当代中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有精辟之言:“屯田是千古之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诞生,就是新中国从战略高度对中国历代维护西域(新疆)稳定传统的延续和创新。

  1949年9月25日,新疆宣告和平解放。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10万官兵挺进新疆,接管天山南北广袤地域。

  1952年2月,毛泽东同志发布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号召全体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站在国防的最前线,经济建设的最前线”;“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武器,捍卫祖国”。根据这一命令,时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代司令兼政委的王震与后来的接任者王恩茂所部新疆军区生产部队,被改编为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并成立了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直接管辖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部队。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和军衔制,国家的经济建设也正有计划地进行。在这种新形势下,为使驻守新疆的生产部队安下心,扎下根,长期屯垦戍边,并把部队生产纳入国家计划,需要成立一个新的领导机构,统一集中领导新疆的生产部队。10月7日,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大部、六军一部、五军大部、二十二兵团共约10.55万官兵,就地集体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陶峙岳出任第一任兵团司令,王恩茂出任第一任政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10万军垦战士一手持枪,一手扶犁,风餐露宿,开渠引水,垦荒造田,在千里戈壁深处、沙海边沿,建成了一片片绿洲、一个个农场、一座座水库、一条条渠道林带和军垦新城镇。至195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创建59个农牧团场,耕地面积达337万亩,棉花(皮棉)产量1085万公斤,年终牲畜存栏74万多头(只)。

  仅仅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垦荒规模,就超过了清朝195年在新疆苦心经营的屯田规模,彰显新中国“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创造伟力。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建与成长历程中,维护边疆稳定,发挥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作用,一直是其坚定不移的神圣使命。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新疆初期,北疆、南疆均有敌对势力发动的武装叛乱,因此,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部署和垦区规划上,主要是从军事、政治的因素出发,形成两个圈的格局,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边缘和准噶尔戈壁周围边缘布局,把重点放在北疆地区。

  20世纪60年代,“伊塔事件”爆发,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大批边民非法越境到前苏联。为了迅速制止边民非法越境,应付可能发生的更大事变,根据中共中央、中央西北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指示,1962年5月5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编了6个独立营,共21个值班民兵连,沿中苏边境布防。根据新疆军区的指示,兵团自5月21日起,在中苏边境增设了58个边防工作站,新设一批国营农场,并在塔城地区成立农九师,加强边境管理力量,形成了自阿勒泰地区至伊犁地区沿中苏边境一线的兵团团场分布带,基本扭转了中苏边境“有边无防”的局面。

  在此之后,1966年,兵团在南疆喀什地区成立了农三师与和田管理局,增强了南疆腹地的兵团部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85个团场遍布新疆的部署态势,对于当时稳定新疆、保卫国防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屯垦,也极大地推动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因为肩负屯垦戍边神圣使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存在,新疆的稳定有了坚实而广泛的基础。这是老一代革命家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贡献。

  如今,在新疆军、警、兵团、民四位一体捍卫边疆、维护稳定的体系中,永不换防转业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中流砥柱、铜墙铁壁的不朽队伍。

  高屋建瓴,

  运移边疆形势于荦荦大端之间

  翻开人类文明的篇章,其实也是一部战争与和平交织的历史,而和平则是贯穿这一篇章的主旋律。新疆的历史亦然。

  和平年代,经济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譬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虽然肩负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经过50多年踏遍戈壁荒原的艰辛开拓,如今已成为一个以现代化大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林牧副渔并举,工交商建服综合经营,科教文卫体全面发展的独特的组织。

  当亘古荒原变成绿洲,金灿灿的稻麦堆积如山,雪白的棉花如天上的云朵,牛羊遍地,林木成行,一座座新的城镇崛起于万古戈壁、沙海。世界银行[微博]前来新疆考察的官员亦为之动容感叹:“由退役军人组建的绿色开发部队,是中国的一个创举,创造的是一个辉煌。它的出现,为世界性的开发事业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中外各国以往经验表明,实现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的要求,正确选择和提升发展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长远性、主导性问题进行超前谋划和决策。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划分合理的经济区,并纳入全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之中。”

  既然新疆地理版图和政治格局已确立一个多世纪,治理、巩固新疆的方略、措施,亦应承续历史和现实的轨迹、格局,擘画大端,区分形态,谋篇布局。

  今日之新疆,从地理结构、环境上,可以划分为三大区域:东疆、北疆、南疆。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首先要遵循这一自然之道。

  先看东疆。

  历史上,出豫陕中原,过河西走廊,就进入古称伊州、伊吾的新疆哈密地区。该地与迤逦西接的鄯善、吐鲁番地区共同构成新疆之东疆板块。

  对这一区域的定位和特征,隋代裴矩所著《西域图记》有精辟概述:“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称其咽喉,实为通道。新疆的特点之一是远隔中原,丝绸之路畅通与否,攸关两地向背。因此,西汉王朝经营西域肇始,便十分重视对东西要道的控制。西出阳关,可行丝路南道;西出玉门关,可行丝路中道、北道。

  史家以为,汉“掳楼兰王,设伊循都尉,是为了控制南道的起点;争车师,设戊己校尉,是为了控制北道的起点;轮台屯田,设使者校尉,是为了控制北道的中间位置。而‘都护’名称的本意,也是‘都护南北二道’”。

  为保障丝绸之路交通,汉朝还将亭候、烽燧从敦煌一直修筑到罗布泊,即《汉书·西域传》所述“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烽燧列亭,连城而西,驻屯相间,实现了中原王朝治理西域的基础保障。

  今天,西出阳关的丝绸之路南道已基本废止,而西出玉门关,进入新疆门户的东疆地区,其通关咽喉要道的地位、作用,日显重要。这里,哈密、鄯善、吐鲁番,应该专项发展成为连通内地与新疆的公路、铁路、航空大型立体交通枢纽基地和内地对接新疆的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基地。如此,东进西出,安危有基,进退有据。

  新疆“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到——

  加快构建新疆与内地和周边国家紧密联系的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新疆在全国乃至中西亚地区交通运输格局中的国际大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为巩固新疆在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安全大通道地位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大宗重要商品、生活必需品等应急物流体系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的立体化运输网络,加快在乌鲁木齐、奎屯、哈密、喀什、库尔勒、精河、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交通枢纽和口岸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能力强,集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或物流中心。

  可以说,东疆的大型立体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基地建设,是提升新疆在全国乃至中西亚地区交通运输格局中国际大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的关键所在。

  在建设东疆交通枢纽基地和物资集散基地的同时,北疆和南疆的建设、发展方略,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北疆。

  自西域、新疆的政治和经济重心转到伊犁河谷、天山北坡带以来,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环准噶尔盆地的北疆地区,其设施建设、经济布局均具一定的基础。

  此地,矿产、能源、物产丰饶,工农牧业较发达,西有伊犁河谷、额塔盆地,北有金山阿勒泰,东有准东油田,南有天山北坡经济带,自东向西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伊宁等绿洲城市形态、功能完整,水资源基本满足供应,且亚欧大陆桥从黄海之滨到大西洋西岸全线贯通,具备区域整体开发、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优势。中央和自治区两级政府应加大对北疆地区的经济建设和项目投入,在此区域建立能源、矿产、装备、纺织、农副产品等一系列产业基地;把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伊犁霍尔果斯口岸,建成东亚和中亚最大的商贸基地之一。

  天山北坡经济带,以乌昌经济区为核心,以城镇组群和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形成产业分工合理、联动发展的格局,不断提升区域整体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全疆乃至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此地带,应充分发挥其作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和向西开放大通道的优势,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集聚水平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成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在制定天山北坡经济带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上,新疆要争取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充分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将其打造成为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先行区,现代工业、农牧业、服务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改革创新区。

  在国家发改委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也将天山北坡地区列为西部重点经济区,定位为——

  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地区对外开放的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综合性能源资源生产及供应基地,现代化农牧业示范基地,西北地区重要国际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和对外合作加工基地。

  因此,与其遍野撒网,不如毕其功于一地。北疆,应成为国家和新疆倾力投入的经济建设主战场。

  南疆。

  南疆三地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多风沙、自然灾害,生产、生活条件差。新疆现有国家级贫困县25个,其中19个在南疆三地州。这里的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高,工业十分落后,税源极缺,财政非常困难,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最慢、最落后的地区。

  现今的南疆,水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环境脆弱,而其中最应避免的是过度开发引起的生态失衡。

  依据自汉代西域36国以来绿洲经济的特质,此地最宜发展的是绿洲农业、林果业和特种种植业,应将其作为南疆发展的重中之重,亦即民生工程。新疆农副果品的品质,置之世界范围考量,亦堪称得天独厚,不可多得。藉此自然优势,可以因循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创立优势品牌、产业基地之道,在南疆特色农业、林果业集中的县镇乡村,形成类似法国波尔多葡萄酒、西班牙和葡萄牙伊比利亚半岛橄榄油这类世界级品牌的种植、出品产业基地及贸易链。如此,方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稳定南疆特色农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架构,通过这种规模化种植基地、产业化运行机制,整体解决当今南疆居民普遍面临的收入和就业难题,以经济手段解决其社会稳定问题,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当然,南疆也有资源的优势。

  依托天山南坡丰富的油气资源,以库尔勒、库车、轮台等市(县)现有石化产业为基础,加快南疆石油天然气化工带发展,将其打造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新疆跨越发展的跟进区,引领和带动南疆地区发展。

  此外,考虑到南疆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重要储藏区这一特性,在开发、利用这些能源的同时,还需有计划地建设南疆的能源产业,在中央和内地各省区市财政支援之外,加大返税、返利于当地的力度与广度,创造更有利的养民、教民和就业条件。

  有专家、学者认为,南疆三地州处于我国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关系到新疆发展稳定的大局,也关系到我国西北边疆的长治久安乃至全国的和谐稳定,积极采取特殊政策,将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和北疆沿边高寒地区的发展纳入国家沿边开放战略,把南疆三地州作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特殊经济区对待,享受经济特区及各类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优惠政策;或者是把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和北疆沿边高寒地区作为我国扶贫开发的试验区,实行集中连片扶持,利用10年时间,消除贫困,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从经济基础上确保南疆三地州最终的社会稳定。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就南疆的广大民众而言,还应该学习、借鉴汉唐时代的西域历史,在此区域共创一个多种文化融汇、交流之地。

  就中央政府和自治区政府而言,养民、教民是其基本职责。在南疆这样一个有较单一的宗教信仰的民族地区,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对当地民众进行正确的宗教观教育,因为“这些宗教祭礼往往能鼓动巨大的集体的热情,个人在其中消失了自己的孤独感而觉得自己与全部族合为一体”。

  因此,在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大力开展产业技术培训的同时,南疆还应创建多种行政化、社会化、职业化的教学和培训机构,把当地广大民众纳入有计划、有步骤、长期性的中华历史文化和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体系当中。

  我们还应该借鉴汉唐时期中原王朝的成功经验——以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掌控西域南北疆,有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实、做大、做强以屯垦戍边为中华使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兵团实力集中的北疆石河子、南疆阿克苏,分别成立两个地级以上建制的兵团特区,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真正成为维护新疆全局稳定的中流砥柱!

  支持新疆有条件的地区撤地设市,在区域经济和城市化方面取得突破,培育形成几个大中型区域中心城市。

  这些,应是中央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兵团两级党委、政府稳定和发展新疆的重要方略。

  城镇化时代潮中的瀚海绿洲:

  新疆需要怎样的城市?

  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

  在新疆的城镇化建设中,存在机会错失的问题。例如,全国都在县改市的时候,新疆因为基础差,很多县都未能升为市,如今虽然有很多县条件很好,已经具备了市的条件,但由于国家已经停止了这个项目,所以也未能实现县升市。目前,宁夏有4个地级市,内蒙古有9个地级市,广西有11个地级市,新疆仅有2个地级市。1997年,为了扶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才给了4个县级建制市的指标。没有城市的带动来引领工业化,带动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就业,收入水平就上不去,地方经济就难有大的突破。

  为此,新疆规划部门研究制定了构建新疆城镇化战略新格局——

  以乌昌都市区为核心,以南、北疆铁路及其邻近主要公路干线为发展轴,着力构建“一核两轴多组群”的城镇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突出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努力把伊宁、石河子、库尔勒、喀什、阿克苏、哈密建成50万人口以上的区域中心城市。

  加快培育和田、阿勒泰、塔城、吐鲁番、哈密等各具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努力打造宜业宜居、生态良好的现代城市,增强其对周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力,加快推进有条件的县撤县建市。

  在新疆,有一座诞生于万古戈壁荒原上的城市,让无数到访过的人为之竞折腰,这就是克拉玛依。

  很多人想象不到,克拉玛依,这座因石油而生、深处中国西部内陆边陲的新兴城市,与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相比竟然毫不逊色——

  在《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十大生活质量竞争力排名榜中,克拉玛依市紧随香港、上海、澳门、深圳、北京、台北,在全国位居第七。

  2010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相对富裕地区”排行榜中,克拉玛依市超越苏州、无锡、珠海、温州等沿海、沿江发达城市,雄踞全国第二。

  2012年2月,在中国县域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最富的20城市”排行榜中,克拉玛依市更是颖然翘楚,高居榜首。

  所以,克拉玛依市委书记徐卫喜自豪地说:“克拉玛依的地位和作用、油(田)地(方)的联系和兵(团)地(方)的联系,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有其发展的体制优势,有成功的探索和创新的实践。”

  在徐卫喜书记对克拉玛依城市发展思路的介绍中,可以引发国人对新疆城镇化建设的诸多思考——

  以前的克拉玛依,没有草,没有水,是连鸟儿也不飞的亘古荒原。而今天的克拉玛依,已是年产1100万吨原油、30亿立方米天然气、百万吨乙烯、2000万吨炼油化工,以石油石化工业为主、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40多万各族市民都能享受到一定品质的生活。今年,克拉玛依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00亿元以上,人均GDP超过12万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等荣誉称号。

  克拉玛依57年的开发建设,为国家的能源战略、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去克拉玛依考察时,要求克拉玛依在新疆经济发展中带好头,在新型工业化上带好头,在新型城镇化上带好头,在现代文化的引领上带好头。中石油集团董事长蒋洁敏要求克拉玛依要在跨越式发展走在前列、在长治久安做出示范。在自治区党委和中石油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现在克拉玛依经济社会的发展,正朝着既定目标大踏步跨越式前进。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57年发展基础上,克拉玛依提出了建设世界石油城的发展目标;为了加快城市转型步伐,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在中共克拉玛依市、新疆油田公司九届七次全委会上,又对这个发展目标进行了完善,确定了分三步走,打造世界知名的现代化石油城市:第一步,到2015年跨入全国小康社会先进市行列,世界石油城建设全面推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第二步,到2020年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智能油田、数字城市全面建成,世界石油城初具规模,人民生活更加和谐、幸福;第三步,到203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实现城市转型,人民过上和谐、幸福、美满、富裕的现代文明、高品质生活,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的不利局面,逐步实现“两个迈进”,即由“单一资源型城市”逐步向“综合型城市”迈进,由“工业型经济”逐步向“服务型经济”迈进,将克拉玛依打造成世界知名的现代化石油城市。短期目标是在“十二五”末,将其建设成为“经济强市、国际名市、品质之城、文明之城、安全之城、幸福之城”,建成小康社会全国先进市。

  克拉玛依之所以确定这些奋斗目标,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要勇于担当,继续在自治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当好排头兵;二是要未雨绸缪,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改善民生,建设高品质的现代化城市,让各族人民群众过上现代文明、高品质生活。

  在坚持高品质城市建设方面,去年克拉玛依市委重点抓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大力推进克拉玛依文化建设。文化体现着城市的精神,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在克拉玛依市、新疆油田公司党委十届二次全委会上,出台了《关于加强克拉玛依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分三步走,建成全国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品质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把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克拉玛依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第二件事是举全市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来提升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素质。

  克拉玛依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时提出,即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没有成功,只要让市民能养成人人乘车让座、遵守交通规则、不乱停放车辆、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的良好行为,也是一项值得称赞的成果。只要这些小事人人都能做到、做好,城市文明程度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的是要把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共同维护文明创建成果,共同在一个文明的城市里生活。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为了一个牌子,而是克拉玛依40多万各族人民的需求,因为经济发展了,市民的道德水平也要提升。现在,克拉玛依市的公共卫生间都配有免费的卫生纸、洗手液,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让老百姓得到享受。克拉玛依现有的文化体育设施比较齐全,所有的文化体育场馆都是免费的,所有的文体休闲场所都是开放的,人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方式幸福地生活着。克拉玛依市委、市人民政府坚持要为每个人创造幸福,要让大家自己感觉到幸福才叫真正的幸福,并不是钱越多大家的幸福感就越强。

  克拉玛依是一个有个性、有自我、有品位的城市,正是如此,才有生机和活力,每个人都在努力地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像爱护家一样爱护自己的城市。

  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克拉玛依以“建设高品质城市,让人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高品质生活”为目标,从2004年就提出要养好老、养好小,让各族人民群众都能享受现代城市生活的目标。在“十五”到“十一五”期间,克拉玛依累计投入40多亿元,将所有的中小学包括幼儿园全部进行了改扩建,实行了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宽阔的体育馆、崭新的校舍、统一的草坪和环保操场跑道在全国都是一流的。养老事业建设快速推进,养老设施功能不断完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托老所,配套齐全,老人不离开社区就能享受养老服务,克拉玛依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也成为新疆的样板。克拉玛依在建的一个集食宿、卫生保健、娱乐休闲于一体的高品质的综合型老年社区,在明年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全市养老服务水平。同时,克拉玛依还率先高效地解决了退岗职工家属养老保障历史遗留问题,深得民心。

  克拉玛依的社区医疗也是一流的,实现了小病治疗在社区,大病治疗才到大医院的目标。

  就业是民生之本,克拉玛依市委、市人民政府始终将就业放在工作第一位。近年来,克拉玛依市的失业率一直控制在2%以内。克拉玛依想方设法为所有市民创造就业岗位,让每个有工作能力的人都有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机会,使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成为有用的人才。他们的主导思想是让所有的人都有事干,所有的事都有人干,老百姓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社会就稳定了。如此一来,实现现代化石油城市的目标还远吗?

  在城市建设方面,克拉玛依非常重视总体发展规划,以保证可持续发展。从去年开始,克拉玛依又把以往的规划进行了完善和提高,并请国际知名公司进行设计,要使每座建筑、每棵树、每条街道都是一道风景,自成一体而非千篇一律。同时,这些设施要便利,如克拉玛依建设的步行街、克拉玛依河景区、健身广场等,绿树成荫,功能互补,主题突出,是深受广大市民欢迎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也是市民切实享受到的城市发展成果。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石油企业和城市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克拉玛依的发展,石油石化产业是支柱,如果没有石油工业的发展,也不会有克拉玛依这座城市。同样,如果这个城市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它作为区域中心的地位就会逐步展现。

  在城市转型中,克拉玛依把金融、信息、旅游三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壮大的重点,解放思想,变化变革,加快工作步伐,通过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措施,抢占发展制高点;千方百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投资环境,使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相继落户。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克拉玛依国际学术论坛,为国内外城市、油田企业搭建了学术交流合作的平台,为克拉玛依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智能油田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支撑。今年,中国(克拉玛依)国际石油天然气及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汇聚亚欧众多知名商家和机构,进一步扩大了开放、交流与合作,影响深远,藉此可以逐步把克拉玛依这个城市变成亚欧的中心和枢纽之一。

  现在,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已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信息企业和政府项目落户。克拉玛依已认识到:只有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结合、信息化和城市化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新型城市现代化;在信息化发展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只有占领制高点,才能把信息产业发展起来。

  金融产业方面,昆仑银行总部落户克拉玛依,中石油自保公司注册克拉玛依已获国家保监会批准。

  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克拉玛依拥有红色旅游、工业旅游、自然旅游、地质旅游等优势资源,先后规划在建(工业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旅游商贸项目,并成功举办了第七届新疆国际旅游节、新疆首届旅游商品博览会。

  新疆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克拉玛依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是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的结果,克拉玛依57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族职工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长期以来,克拉玛依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从1982年起,在新疆率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连续31年把每年的5月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月。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克拉玛依注重做好源头的工作,坚持抓早抓小,突出抓好各族青少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孩子们心中从小就种下爱的种子,用爱来共建克拉玛依自己的家园。要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和提高各族人民生活质量,来教育各族人民倍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和美好家园,让各族人民群众发自内心来地爱护克拉玛依。新疆是祖国的宝地,要依靠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实现民族的融合发展,这才是根本。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院2010年重点研究课题《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研究》中,对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作了明确阐述——

  以城市群和大中城市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与区域中心城市共同发展。立足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农牧民增收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地制宜,重点支持一批成长性好的县城按照高标准的小城市进行规划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宜居环境,促进农民就近转移,增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克拉玛依市区东北端90公里处,其所辖乌尔禾区,堪称是新疆特色鲜明且最具代表性和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之一。

  乌尔禾区北连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西接塔城地区托里县,南与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毗邻,白杨河横穿城区。驻区企业有新疆油田公司风城作业区、新疆油田公司百口泉采油厂、农七师137团等,是新疆典型的油、地、兵融合之地。

  乌尔禾区委书记魏天峰分析道:油、地、兵三家虽然隶属关系不同,但乌尔禾区总体规划却是以地方、兵团、石油企业融合发展为前提,目标要把乌尔禾建成油地兵融合示范区,做到资源共享,合理分工。

  魏天峰书记据此提出一个区域协调统筹战略——

  乌尔禾区域内油、地、兵三地,无论从地缘、文化、产业的互补还是社会事业发展上,都具备一体化的条件。因此,三地应规避区域行政规划,从资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坚持“规划统筹、城市共建、产业同布、市场同体、信息共享、交通同网、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科教同兴”的原则,在乌尔禾区总体规划统领下,发挥出资源的放大效应、产业的乘数效应,逐步推进经济一体化,构建一个对克拉玛依市,乃至环准噶尔经济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乌尔禾区”。

  作为一个依靠石油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兼具石油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民俗文化、兵地融合等诸多发展优势。

  从资源条件看,随着克拉玛依油田向东南方向开采力度的增大,乌尔禾区域将成为油气开发的新基地;乌尔禾区具有独特的盆地生态环境,集河流、湖泊、湿地、农牧业为一体,地理环境资源优势明显;自然景观独特,有世界闻名的雅丹地貌魔鬼城,以及艾里克湖、白杨河峡谷、油砂山、胡杨林等风景胜地;乌尔禾乡居住着东归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具有浓厚的蒙古族文化风情……

  魏天峰书记认为,可以打造一个“乌尔禾模式”:通过石油产业及油田技术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之间的产业互动和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油地兵融合发展,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乌尔禾模式”的基础上,把乌尔禾区建设成为生态旅游新区,向东融合的桥头堡、环准噶尔盆地旅游黄金环线生态旅游文化谷,中国西部可持续发展城镇示范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

  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多项殊誉,以打造“世界石油城”为期许,再辅之以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乌尔禾模式”,可以说,克拉玛依之路代表着新疆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关于新疆,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解放初期相比,如今的新疆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按照《新疆“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说法,“新疆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教水平逐步提升,民生保障不断完善。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各项事业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和特殊困难。

  有专家认为,对新疆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宏观的整体综合考虑,需要顶层设计、顶层措施,才能变应急措施为主动战略,奠定长期稳定、发展的千秋大业。

  在所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新疆的问题,也可以先从人才战略做起。

  新疆与东部发达省市甚至是西部兄弟省区的发展存在差距,其内因是人的因素,包括技术人才、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流失等的缺乏、流失。

  站在国家层面考量,“智力援疆”正成为助推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的亮点。

  高尚城,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表达了新疆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

  我们按照中央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以产业援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主动加强与中央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19个对口援疆省市的对接,实现资金、人才、技术、管理全方位援疆。新一轮援疆干部人才5500人,对口援疆省市培训各类人员11.6万人(次),推动了援疆工作向纵深发展。

  去年,乌鲁木齐市有1000名干部,其中包括2010年毕业之后不包分配的大学生,赴安徽、吉林、广东、广西四省区接受异地培训,援疆省区主动承担了学员们的培训、吃住、往返交通等各项费用。据统计,2011年新疆共有1.4万名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带岗带薪赴援疆省市接受就业培训。这些培训归来的大学生进入社区等部门工作,以此解决了学员们的事业单位编制身份。这项措施对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稳定社会无疑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智力援疆的益处还在于,从新疆选拔出来去对口援疆省市的有不少农村干部,而且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干部,长期居住在贫困山区,不少人甚至从未走出过大山。通过把学员们送到中部和沿海的援疆省市培训,让他们亲眼目睹、亲身体会这些先进地区的发展理念和祖国的繁荣强大,增强学员们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动力与信心。另一方面,异地交流培训不仅开阔了学员的眼界,提高了工作水平,还在增强外界对新疆的了解上起到了很大宣传作用。

  与此同时,新疆实施了人才强区战略,相关部门也制定了4个引进人才的战略和规划。但是,光依靠引进人才来支撑发展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现有环境和体制下来解决。在这方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干部学院所发挥的作用和经验值得推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干部学院,原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场长训练班,创建于1963年,位于石河子大学北校区。前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技术管理学院。目前学院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是一所依托石河子大学、整合社会优秀师资资源,面向全疆、全兵团培训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等具有高水平、全方位的新型干部学院。

  兵团干部学院以兵团干部教育为主线,坚持为兵团跨越式发展输送人才,以培养党政领导干部、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更新思想理念的人才战略服务新疆,现已经成为兵团党委组织部组织人事干部培训基地,兵团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培训基地、兵团援疆干部培训基地、兵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兵团财务人员培训基地、兵团民政干部培训基地、少数民族挂职干部培训基地等,甚至成为国家为新疆周边国家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对外援助培训基地。

  自2006年起,兵团干部学院联合石河子大学有关部门和学院已累计承办了10期商务部援外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先后有来自13个国家的283名官员参加了培训。

  今年,在商务部培训中心和我国驻外使馆经商参处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兵团干部学院联合石河子大学有关部门和学院先后承办了“现代畜禽养殖与动物疾病防治技术培训班”、“阿富汗农业研修班”、“中亚国家现代护理理论与技术培训班”、“中亚国家传染病防治技术培训班” 以及“干旱半干旱区节水灌溉及精准农业实用高新技术培训班”等5期援外培训班,共有来自9个国家的116名官员参加了培训。

  在教育欠发达的新疆也能建成国际人才培训的高地,这堪称是兵团干部学院对中国软实力的一大贡献。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不朽的灵魂;由文化生成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凝聚和前进的动力。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疆提出“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选择之一是“以先进文化为引领”。

  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其实质是以“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和提升区域特色文化,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活现代文化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发挥教育、凝聚、鼓舞和引领作用,努力形成爱国、感恩、开放、包容、创新、奋斗的精神,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兵团干部学院独创的“兵团精神红色革命教育培训”,即是新疆“以先进文化为引领”的战略选择的具体展现。

  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是无数兵团创业者们用青春、血汗和生命凝结而成,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生动体现,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兵团事业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兵团之魂。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诞生的重要精神成果,兵团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屯垦戍边实践中的结晶。兵团干部学院基于弘扬“兵团精神”这个主题,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开发一系列具有兵团特色的党性教育培训课程,使党性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生动、效果更具感染力——

  案例式教学:解读兵团发展史。开发《兵团精神与兵团事业》、《兵团精神与党性修养》等培训课程。

  互动式教学:兵团精神代代相传。多渠道收集、整理有关兵团的历史文献、回忆录、随笔等资料,开发了嘉宾访谈、歌唱兵团题材歌曲、朗诵兵团题材诗歌等培训内容。

  体验式教学:兵团精神红色拓展训练。充分利用兵团丰厚的军垦文化底蕴,整合兵团的红色资源,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军垦第一连、兵团军垦博物馆、周总理纪念碑、小白杨哨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现场教学点,开发了情景模拟、军事拓展训练等培训课程。

  情景模拟课程:学员穿起军垦战士的军服、徒步行军、拉起木犁,亲身体验当年“磨豆腐、打农具、住地窝子、人挑肩扛”开发建设边疆的艰辛历程。

  军事拓展训练课程:学员拿起钢枪站岗巡逻,横越天梯,再现当年军垦战士保卫边疆的革命豪情。

  兵团干部学院创新教学方式,开发具有兵团特色的党性教育培训课程,让兵团精神在新的屯垦戍边实践中体现新的时代价值。兵团广大领导干部在新时期大力弘扬兵团精神,切实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把兵团精神融入到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坚定 “用兵团精神建设兵团”的信心和决心。

  借鉴兵团干部学院独创的“兵团精神红色革命教育培训”,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新疆,应该在“以先进文化为引领”的复兴中华文明的时代大课题上有更大的作为。

  正如季羡林先生对新疆的一番独到见解:“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和欧美文化体系,唯一汇流的地方,就是中国的新疆”;“要取得安定团结,首先必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友谊。没有了解,则友谊难成。了解过去的历史,了解过去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是了解中之最重要者。因为,它可以告诉我们唇齿相依的道理;告诉我们,各民族实有共同的命运。”

  今天的新疆,在稳固边防、稳定社会的基础上,更应该秉持丝绸之路缤纷多彩的文明真谛,在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的新世纪,对世界四大文化体系进一步融汇、交流而诞生的人类文明,给予新的贡献。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石建勋:人民币汇率不应再紧盯美元
  • 太友:不让百姓因病致贫彰显社会进步
  • 真看不懂:忽必烈总理大臣的金融手腕
  • 叶檀:日本恐龙倒地缘于岛国心态
  • 何帆:我和写作的半生缘
  • 吴玉慈:中美人民开车时间为何反向变化
  • 石建勋:热钱来袭 怎么看怎么办
  • 熊鹭:税收说明为何各级政府都爱GDP
  • 杨林:三一应当如何应付在美国投资受阻
  • 姚树洁:2012年是中国转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