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一视财经 木卫
不差钱的蜜雪冰城还是要冲刺IPO了。1月初,蜜雪冰城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申请赴港上市。根据招股书内容,蜜雪冰城此次赴港上市的目的在于加强端到端供应链的广度和深度、品牌和IP的建设和推广以及加强各个业务环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力等。
此次冲刺港股并非蜜雪冰城首次IPO交表,早在2022年9月,蜜雪冰城就向A股提交了上市申请并且对外披露了招股书,拟登陆深交所主板。但是,随着全面注册制落地,再审主板IPO大多移到深交所受理,原拟在深交所主板上市的蜜雪冰城却没出现在平移申报企业名单,因此其于A股上市的计划进程也无疾而终了。
时隔一年后,蜜雪冰城转战港股,重启IPO进程。而在新茶饮赛道中,蜜雪冰城的上市之路并不孤独,不仅有已经上市成功的、有“新茶饮第一股”美称的奈雪的茶,还有去年8月已经提交了招股书的茶百道;不仅有与蜜雪冰城同日提交IPO申请的行业老二古茗,还有喜茶、甜啦啦、霸王茶姬等一众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后辈。
雪王打败高端茶饮
蜜雪冰城是务实的,在热衷于营销包装、树立人设、消费主义盛行的新茶饮赛道中,务实的蜜雪冰城无疑是一股清流。
蜜雪冰城的务实,追根溯源,其实可以在创始人张氏兄弟二人身上找到蛛丝马迹。
不得不说,张氏兄弟二人的奋斗史非常励志。
张氏兄弟二人出生于河南商丘的一个小村子中,两人都没受过多好的文化教育,迫于生计,只能早早谋求稳定的赚钱法子。同当时的很多年轻人一样,早年间,张红超带着弟弟张红甫四处打工,服务员、养殖户、修理工……兄弟俩可谓尝遍底层心酸。
1997年,张红超又做起了刨冰生意,蜜雪冰城也就在那个时候诞生了。在那个生机勃勃又无比混乱的年代,张红超的刨冰生意可谓曲折,历经拆迁、封路、行政干预等各种问题,兄弟俩的刨冰生意一直被干扰,短短4年间竟被迫四次搬店,每次生意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就又面临着新的成本和不断累积的债务。在时代的大潮面前,张氏兄弟宛如雨中浮萍一般漂泊无依。
2003年,兄弟两人搬到国资铝厂大院后,将刨冰店转型成了家常菜馆,仍然采用“蜜雪冰城”作为店名,在于周围店铺的商业竞争之中,张红超逐渐总结出了“薄利多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持续经营”的经营理念,而这一简单经营理念,也一直作为蜜雪冰城的理念核心,随蜜雪冰城的发展延伸到了今天。
与此同时,张红超顺手在店门口弄的水吧生意也渐渐火了起来,物美价廉的冰激凌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快,张红超又重新回到了饮品生产,将冰激凌、奶茶确立为了业务重心,蜜雪冰城真正的雏形就此展开。
2007年,弟弟张红甫从大学退学,正式加入了蜜雪冰城,兄弟二人也在这一年开辟了蜜雪冰城的第一家加盟店。
在蜜雪冰城快速扩张业务的增长阶段,随着一家又一家加盟店的开张,加之外国竞争对手的威胁,张氏兄弟,特别是张红甫并非没有想过做“高端化”,但是在经历了一场失败的高端化尝试之后,他很快就放弃了这个想法,按他的意思,做“高端化”只不过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
随着蜜雪冰城的进一步做大,这家原本寂寂无名的饮品店逐渐蜕变成了中国新饮品行业一哥。张氏兄弟的身份也水涨船高,哥哥张红超,在公司内部被员工们称为“张董”,弟弟张红甫,在公司内部被员工们称为“张总”。在日常管理中,兄弟二人分工明确,哥哥张红超沉默寡言、善于倾听,适合“主内”,主要管理供应链、研发端等部门;弟弟张红甫外向健谈、大胆激进,更适合“主外”,主要负责业务管理运营、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对外项目合作等。
在业务维护中,张氏兄弟二人对于新饮品行业中竞争对手们很重视的各种“新概念”“新消费”等热词十分排斥,相比之下,他们更加信任冷冰冰的数据和生产线、加盟店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机器设备、人员状况等要素。
可以看出,至少从张氏兄弟的奋斗历程来看,张氏兄弟是极其务实的,始终能够从实际出发,从市场和消费者身上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教训,实事求是,最终找到了正确的致富思路,在这样传统、稳健、务实的企业家领导下的蜜雪冰城能够成长至如此程度,也就不奇怪了。
农村包围城市
蜜雪冰城不差钱。
从此次招股书中披露的最新财务数据可以看出,从2022年到2023年前9个月,蜜雪冰城分别实现了约136亿元和约154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31.2%和46%;同期内净利润分别为20亿和25亿,同比增长分别达5.3%和51.1%;现金流方面,蜜雪冰城的同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分别为24亿元及31亿元。
从历史维度来看,相比于奈雪的茶上市后的连年亏损,蜜雪冰城在近5年内销售额长始终保持了强势的高增长状态,从25亿规模爆发式增长到了约200亿规模。再加之以充沛的现金流和强大的盈利能力,蜜雪冰城无疑会更加受到资本市场的欢迎。
在经营数据上,蜜雪冰城在行业内处于断档领先的态势,较之于老二古茗,蜜雪冰城无论在营收额还是在门店数量上,都是古茗的三倍多;在净利率方面,蜜雪冰城同样保持着对古茗的压制。可以说,蜜雪冰城已经做到了既大又优。
文章开头,笔者已经提到了蜜雪冰城的融资目的,即用于加强端到端供应链的广度和深度、品牌和IP的建设和推广以及加强各个业务环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力等。简而言之,蜜雪冰城上市的目的还是求稳,并不着急,或者说并不需要改变什么业务赛道、企业架构云云,而是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持续加强、扩张业务,上市更多的是对蜜雪冰城的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而蜜雪冰城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从战略规划上来看,就是一句话:农村包围城市。说的感性点,就是“不忘初心”。
蜜雪冰城的“初心”是什么?在前文笔者就已经提过,就是张红超在长期商业竞争中总结出的“薄利多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持续经营”的经营理念。
二十多年来,蜜雪冰城始终深耕广阔的下沉市场。
从门店规划上看,蜜雪冰城长期以来一直通过加盟模式开展业务,从而实现门店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扩张,根据招股书数据,蜜雪冰城目前已经拥有了约3.6万家加盟店,其中99.8%的门店为加盟门店,仅0.2%的门店为自营店。在分布地域方面,根据招股书数据,约56.9%的门店分布于三线及以下城市,这些门店可以说是蜜雪冰城的基本盘;有20.9%的门店分布于新一线城市,是蜜雪冰城的新兴开拓市场;而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蜜雪冰城的占比最低,只有4.5%。
从门店分布格局上来看,就很容易能够理解蜜雪冰城的“农村包围城市”了。
下沉市场的另一方面,则是足够亲民的定价。
根据蜜雪冰城的招股书数据,蜜雪冰城的近年来的“销售冠军”是其旗下的“冰鲜柠檬水”,售价仅仅4元,在整个新茶饮行业中无出其右,而它仅在2023年前9个月就卖出了9.13亿杯,从出杯量数据来看,蜜雪冰城已然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现制饮品企业。
对比其他新茶饮同行们动辄十几元乃至二十多元的主打产品,蜜雪冰城的产品对于广大消费者实在更具诱惑性,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蜜雪如此“包容”消费者而带来的“低价路人缘”效应会被持续放大,甚至使得人们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对于蜜雪冰城也展现出了“包容”。比如每每蜜雪冰城爆出食安问题时,就有消费者直言:“蜜雪都不嫌弃我穷,我还能嫌弃它脏吗?”“其他贵的奶茶就一定干净吗,蜜雪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云云。
财富从哪来?
分析此次提交的招股书,可以看出,蜜雪冰城对于自家的供应链优势是非常有信心的,也能看出蜜雪冰城确实在把产业链优势当做此次上市的核心竞争点来对待,使用了大量篇幅来介绍这一方面。
前文提到,蜜雪冰城不差钱。
蜜雪冰城的钱怎么挣得?
与其说蜜雪冰城的钱是消费者喝出来的,不如说是卖杯子卖出来的。正如前文提到的,蜜雪冰城的出杯量已经稳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二的宝座了,仅“冰鲜柠檬水”一样产品的出杯量在去年前9个月就已经达到了9.13亿杯。而这些庞大数据的背后,就蕴藏着蜜雪冰城的财富。
得益于加盟模式,蜜雪冰城不参与门店经营,也不向加盟店抽成,虽然直接失去了盈利良好的加盟店的利润,但也甩掉了沉重的经营成本。而加盟模式所带来的对于诸如食安问题、原料积压等经营方面的弊端在蜜雪冰城“包容”的经营模式下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稀释,使得加盟店模式在蜜雪冰城身上的利远大于弊。
根据2022年招股书的数据,2021年,蜜雪冰城仅仅靠卖杯子就挣了10.6亿元,靠卖吸管实现收入超过3亿元,靠卖包装袋实现营收达1.9亿元。相较之下,靠卖饮品所得的收入仅占总体的0.8%。
这样看来,其实蜜雪冰城是家to B企业。
在关于供应链的具体表述方面,蜜雪冰城在招股书中这样介绍:公司是中国现制饮品行业中最早设立中央工厂的企业,目前拥有业内规模最大和最完整的端到端供应链体系,涵盖采购、生产、物流、研发和品质控制等关键环节。以采购端为例,得益于领先的采购规模,蜜雪冰城多种核心原材料采购价格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如柠檬2022年的采购成本较同行业低20%以上。
供应链、产业链的不断铺开、完善,对于蜜雪冰城的海外扩张也具有积极作用。根据招股书数据,自2018来了蜜雪冰城在越南开设首家海外门店之后,按照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门店数量统计,“蜜雪冰城”是东南亚市场排名第一的现制茶饮品牌,近年来,蜜雪冰城也在加快海外门店布局的拓展。
不同于国内市场的开拓,由于海外复杂的人文、气候、经济等情况,出海对于蜜雪冰城供应链的挑战将会呈现指数级增长,建设完整且具有不断完善机制的供应链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如何实现蜜雪冰城自己提出的“让全球每个人享受高质量平价的美味”的企业使命,应该先从供应链下手,这对于蜜雪冰城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蜜雪冰城转战港股、冲击上市的重要目的之一。
责任编辑:杨赐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