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全球最大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已同意中国双汇集团以48亿美元收购全部股份,预计今年下半年完成交易。这很可能是中国食品企业迄今在海外最大的并购案。但这笔交易同样也面临着风险。
据国际金融报的报道,双汇集团旗下子公司——双汇国际近日宣布以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生猪和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6月2日,据外媒消息,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与摩根士丹利将为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交易提供70亿美元的融资。
双汇国际董事长万隆对媒体透露,除了公司自有资金外,71亿美元的庞大资金还将来自国际银团。而至于各方出资多少,仍在商议中,数天后将有结果公布。71亿美元收购价中,包括47亿美元现金和承担史密斯菲尔德24亿美元的债务。
据两位了解交易情况的人士称,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将向双汇提供40亿美元,作为交易顾问的摩根士丹利将提供约30亿美元,其中摩根士丹利的贷款用于史密斯菲尔德的未清偿债务,中国银行的贷款用于支付收购成本。
收购美国猪商潜藏风险
想通过史密斯菲尔德获得优质、低价美国猪肉,看来还需闯过“瘦肉精”这道关口。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根据双汇国际主席、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介绍,一旦双汇成功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将把后者的高利润肉制品引入中国。然而,美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合法使用瘦肉精的国家,而且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早在1999年就立法允许猪肉中残留的瘦肉精数量可以高达0.05ppm.,是联合国[微博]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上限的5倍。
对此,芝华数据畜牧行业首席分析师袁松表示,目前国际上尚未有通行的瘦肉精标准,对于能否在饲料中使用瘦肉精,各国态度也不一致。中国、俄罗斯和欧盟均禁止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而美国、加拿大则仅规定了残留量,并未禁止使用。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博士钱辉也对记者分析称:“实际上中国和美国的‘瘦肉精’不是一个概念。‘瘦肉精’是一类药品,不是一种,国内之前用得多的是盐酸克仑特罗,这个危害很大,肯定不能用的;但是美国主要使用的是莱克多巴胺。我国当时为了把口子堵住,就干脆限定全部不准使用;另一方面,美国企业使用莱克多巴胺时,停药期做得比较好,他们的研究称,如果按照他们的流程,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一旦双汇收购成功,将把高利润肉制品引入中国,然而,美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合法使用瘦肉精的国家。
“如果美国企业的猪肉想要通过中国的标准,那就只能重新开辟一块业务,专门画出一块养殖,否则不可能达到标准。”袁松说,“但这样的话,企业的成本就会上升,因为瘦肉精实际上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的。台湾前一段时间也对进口猪肉要不要放开‘瘦肉精’标准有争论,后来台湾放宽了这个标准,允许使用,但是限量。”
早在2002年2月,农业部等三部委就将瘦肉精列为禁用药品,明令禁止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
2007年7月,中国曾经因为美国猪肉含有瘦肉精停止从美国进口猪肉,而国家质检总局网站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间,我国共检出33批次、近千吨“洋猪肉”含有“莱克多巴胺”,其中从美国进口的问题猪肉占到近半数。
反悔方最多赔1.5亿美元
京华时报[微博]报道称,有外媒报道,泰国正大集团旗下的正大食品以及巴西肉类制品巨头JBS集团也在角逐史密斯菲尔德,而史密斯菲尔德被允许回应它们可能提出的竞购报价,这意味着双汇此次收购可能出现变数。对此,双汇国际方面昨天回应称:“目前我们还没有得到关于此事的确凿消息。”
万隆昨天告诉记者,双方对收购可能出现的“分手”有一个双向约定:在一个月内,如果一方反悔,将向对方支付7500万美元;如果在第二个月内反悔,分手费要翻番,达到1.5亿美元。“双汇力求促成并购,我们不会有别的变数;我们觉得对方也是有诚意的。”
若因监管或者反垄断原因导致“分手”,分手费又是多少?双汇国际昨天表示,公司不久就会公布收购合同,其中将详述分手费问题。
低成本猪肉来袭双汇“引狼入室”?
倘若双汇此举收购能够成功,低成本美国猪肉会给中国市场带来的影响无疑将是巨大的。
21世纪网报道称,首先是加剧国内的行业竞争,中信建投分析师黄付生认为,受益于高效率种植和养殖技术,美国猪肉价格较中国低且更稳定。SFD的产品通过双汇的渠道进入中国市场也会加剧整个行业的竞争。
一旦双汇收购成功,将把高利润肉制品引入中国,然而,美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合法使用瘦肉精的国家。
其次是加快行业集中度提升。截至2012年,中国有统计数据的3561家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实现收入1.03万亿,利润总额560亿元。而据中原证券统计,收入口径行业前三双汇、雨润和大众食品合计占比仅为8.64%,相比美国的50%、荷兰的74%和丹麦的80%,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较大。
竞争的加剧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加之行业政策和企业规模效应显现,更会加速行业的集中度的提升。《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将淘汰落后生猪屠宰产能50%,大中城市、发达地区淘汰80%左右。
双汇“引狼入室”一举,搅动了行业,但对自身来说,却是一步妙棋。
事实上,从漯河肉联厂发展而来的双汇,一度以SFD为自己的偶像。2003年,双汇掌舵人万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对史密斯菲尔德推崇备至。
对于双汇来说,十年的快速发展让自己有了充足的资本,但要在未来国内行业的整合之中领先,双汇必须早作打算。而SFD从1970年代开始就涉足并引导了美国生猪屠宰和养殖产业的整合,通过持续的规模化并购和部分自建,成就其美国规模最大的肉制品企业的地位,这些并购和管理经验对于双汇来说弥足珍贵。
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生猪生产国,年出栏生猪约1亿头;SFD年生产生猪约1600万头,占比16%左右。谢刚分析指出,近年来随着美国国内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养殖规模化程度到达天花板、盈利波动的周期性明显增强。
相比之下,中国的猪肉消费仍然具有一定的增长空间。《肉类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目前我国肉制品消费占比明显偏低,截至2010年,我国肉制品总产量达1200万吨,占比15.1%,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近50%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SFD借助双汇全面打开中国市场之后,亚洲市场将成为SFD最重要的增长点。而对于双汇而言,则能够获得低价和丰富的原料。
双汇的难题
对双汇来说,如果真的能够收购成功,无疑上演了一出好莱坞式的“蛇吞象”大戏。但是,摆在双汇面前的难题,也可以说是一大堆。
一旦双汇收购成功,将把高利润肉制品引入中国,然而,美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合法使用瘦肉精的国家。
据中国经济网的报道,虽然双汇是民营企业,在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公司过程中,不需要遵守国有企业那么多的“清规戒律”,也不要冒政治风险。但是,高达47.2亿美元的交易价格以及24亿美元的企业债务,对双汇来说,决不是一个小数目。而按照双汇目前的实力,唯有得到银行的支持,才有可能收购成功。那么,银行在向双汇提供信贷资金支持过程中,就不能不考虑风险、不考虑收购的实际价值了。不然,双汇的收购就等于将风险全部转嫁给银行、由银行来承担了。哪家银行能够承担得起这样的责任呢?
事实上,按照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目前的市场行情,以溢价30%以上的价格收购,是否恰当,是否物有所值,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毕竟,猪肉生产和供应企业不是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还是十分有限的。而且,高达24亿美元的巨额债务,也极有可能是双汇未来发展的沉重负担。因为,24亿美元的债务,放在美国,需要承担的利息成本等可能会很低。而如果转化成国内债务,其利息成本等就会很高。除非双汇收购的资金全部来自于外国银行。
如果双汇可以不去考虑收购价格是否过高,且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承担收购价格和债务。一旦收购成功,如何运作,也是一大难题,甚至可以说比收购本身还要大的难题。要知道,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所以愿意接受双汇的收购,更多的可能还是出于对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的考虑,是想通过被收购,使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问题在于,虽然中国对猪肉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猪肉的生产和供应却未必那么容易。特别是生产,能够象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现在一样,实行现代化饲养、市场化宰杀、市场化供应吗?能够在饲养过程中不再出现诸如用猪肉精饲养等食品安全问题吗?而双汇在此前的生产和供应过程中,就曾因为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也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
相反,如果双汇将猪肉的生产和供应仍放在国外,那么,不仅运输成本会让企业难以承受,而且,花如此代价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却不能为国内带来更多的就业、更多的税收等,也值得好好思考。
一旦双汇收购成功,将把高利润肉制品引入中国,然而,美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合法使用瘦肉精的国家。
更重要的,双汇在此前的猪肉生产和供应过程中,就存在管理跟不上、监督跟不上、员工素质跟不上、产业链配套跟不上等方面的问题,收购成功以后,如何与史密斯菲尔德在企业管理、员工管理、产业链管理等方面融合,也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就算能够按照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现在的模式进行管理,对双汇国内企业又将形成怎样的冲击呢?
总结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最大的难题,就在于文化的融合、理念的融合、管理思维的融合,在于员工的素质以及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凡是收购失败的企业,没有一家不与这方面的问题有关,不是这方面的原因所致。
“走好”比“走出去”更重要
如果收购成功,这将是中国企业对美国公司最大规模的收购案。
据中国产经新闻报的报道,“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特别是资金跨界流动等障碍大大减少。最近几年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吸引国外直接投资。比如说像美国这样的,以前是一个资本输出大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奥巴马政府提出一揽子再工业化的战略,其中有一项大家知道,试图在5年时间里吸引1.5万亿的外国直接投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隆国强研究员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经济合作“走出去”战略研讨会上表示:“金融危机爆发后,从美国到欧洲,很多企业面临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风险,企业的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一些企业不得不寻找新投资,这种情况给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机会。
今年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成绩不菲。数据显示,2013年1到4月份中国企业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9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4%。今年4月底中国企业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4641亿美元,在境外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超过2万家,中国企业境外总资产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大国。
尽管如此,“走出去”的企业目前仍遇到诸多问题。“最主要的一个瓶颈或者障碍是资本。融资难的问题在‘走出去’的企业中是非常突出的。”北京恒元鼎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佩合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经济合作“走出去”战略研讨会上表示。
一旦双汇收购成功,将把高利润肉制品引入中国,然而,美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合法使用瘦肉精的国家。
在此次的收购中,摩根士丹利将为双汇收购交易提供约30亿美元融资。在收购中,双汇斥资71亿美元,其中真正用于收购股权的为47亿美元,并且溢价31%收购。收购价达到34美元,较史密斯菲尔德在公告之前最后一个交易日高出8.03美元。
“现在很多企业‘走出去’比较慎重,用的都是跨国的投资银行。我们自己这方面的中介结构应该说服务能力相对弱。所以,需要在政府政策推动下提升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这样对企业走出去非常重要。”隆国强说。
“要出去做贸易要融资,可以慢慢把产业延伸到国外,在当地做一些服务。从融资角度说,融资服务和银行机构能够提供的业务里有很多领域可以通过更有效、更快捷的手段实现。包括跨境贷款,包括票据业务等,这些方面都是很直接且非常有效的手段,帮助企业立刻解决贸易项下融资。在跨国产业投资方面,如果真的投资的话,可能光靠自己投资不够,我们更多的是由私募基金方式或者产业基金方式提供。这样的话可以在国内整合一些投资的机构和比较擅长运作的资本,能够真正实现比较优势产业。所谓比较优势,我们可能在国内的一些技术和产业领域是有成本优势,在国外可能是另外一个产业,这些比较优势配合恰恰形成国际合作良好模式。”张佩合说。
【编辑: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