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新浪财经--行业专题--医药业 > 正文
 
欧洲建千家药店 李嘉诚欲圆中药国际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1日 10:56 环球时报 赵山河

  

“森”中药店位于伦敦最繁华的步行街上。镶在店内墙上的中药给人的感觉很美。

  上月底,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下文简称和黄)与广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达成初步意向,以白云山中药厂为基础,成立合资公司———白云山和记中药有限公司,合资期限为50年。消息一公开,立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好奇的是,一向以港口、电讯业务等闯荡天下的李嘉诚,为何突然对中药如此垂青?

  而熟悉和黄近期投资脉络的人,却毫不隐晦地指出,李嘉诚有很深的“中药国际化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情结”,他早就想为自己、也为全体中国人,圆一个“中药国际梦”。

  在华北与同仁堂合作,在华东与上药集团联姻

  事实上,早在白云山之前,李嘉诚在内地中药业就有行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与老牌中药企业同仁堂的合作。

  2000年10月7日,同仁堂科技尚未在香港上市,和黄全资附属的和记中药便与之联手,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总投资2亿港元,和黄、同仁堂持股比例是5∶4。同仁堂科技一上市,李嘉诚便通过和记黄埔以3.28港元的发行价购入同仁堂科技600万股,占同仁堂科技总股本的10%,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到2003年底,和黄更是把目光转到内地,直接与同仁堂集团总部合作,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这家公司总投资额约为2.39亿美元,由同仁堂与和黄各占49%股权。

  与上海市药材公司的合作,是李氏布局内地中药业的另一大手笔。2001年8月,和黄出资50%与上海市药材公司旗下上海中药一厂合资成立上海和黄药业。据了解,上海和黄的总投资意向为2.2亿元人民币。像同仁堂一样,上海中药一厂同样大有来头。其所辖“上药”牌不仅拥有麝香保新丸、胆宁片、生脉注射液等一批老牌中药产品,还归属于国内最大医药上市公司上药集团麾下,在华东医药界颇有实力,这无疑为和黄在华东地区拓展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至此,李嘉诚基本完成了在内地最发达地区的布局:华北由“同仁堂和记”  把守,华东有“上海和黄”冲锋,而华南呢?则需要另一个“和记”撑腰———白云山中药厂的出现便如此顺理成章。

  与白云山合作后,李氏药业填补了在华南市场的空白

  在华南乃至全国医药界颇有影响力的白云山中药厂,完全具备这样的实力。其拳头产品白云山板蓝根占了全国市场份额的60%、复方丹参片的市场占有率也达到50%。另外,其穿心莲、消炎利胆片等“中药抗生素”作为“后抗生素”时代的替代性产品,也颇具市场潜力。经去年非典一役,白云山中药厂名声更是如日中天,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

  “很少有如此迅速的合作谈判。”一位消息灵通人士如此评价和黄与白云山的“恋爱经历”。去年12月,李嘉诚写信给广州市主要领导,希望与国有控股企业白云山中药厂合作。这一要求得到市领导的重视,当即批转给该市国资部门,双方立即进入“热恋期”。虽然在此期间,双方也有细节上的摩擦:比如在股权上,两者都曾表示要控股,在财务总监的设置上要派出“自己的人”……但鉴于双方强烈的合作意向,最终在不到5个月的谈判时间内,完成了这项涉及10亿元、被外界称为“闪电战”的合作意向。

  据官方消息,在新成立的白云山和记中药有限公司中,和黄与白云山将各出资50%。其中,白云山中药厂以经过评估的资产值(不包括“白云山”注册商标)投入合资公司,

  和黄则以对等的现金投入。初步合资期限为50年,在此期间合资公司可以无偿使用“白云山”、“和记”两个商标。

  欲把香港建设成国际中医药中心

  李嘉诚的中药业情结要追溯到几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在成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之后,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重点推动高科技和高增值产业的发展,以带领香港走出经济困局。而把香港建设成国际中医药中心(即“中药港”)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李嘉诚就是在此时与香港新世界集团公司主席郑裕彤联手,投资50亿美元打造香港“中药港”。

  然而,几年来“中药港”一直没有出现轰轰烈烈的场面,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根子正在于:香港缺乏有分量的中药主体企业支持。中药产业需要深厚的积累,并非靠资本运作就可以简单解决;与此同时,可以作为支撑的内地中药企业的发展,与香港市场的契合又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完成。惟一的出路是,推动者直接控制中药业发展的脉搏。于是,这便有了近几年和黄亲自出马投资中药事业的一幕。

  香港是中药国际化的桥梁,桥梁的彼岸是欧美市场

  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李嘉诚的志向显然不限于香港。建设“中药港”,只不过是李氏将香港作为中药国际化的冲锋基地。说白了,香港是中药国际化的桥梁。

  桥梁的彼岸是欧美市场。在中药走向国际的道路上,欧美是最主要的目标市场,也是最难攻坚的市场。而在这两个市场中,欧洲又是中药进入美国的桥梁。就在一个多月前,也就是4月30日,欧盟在官方网站公布了《欧洲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并宣布自公布之日起生效。据业内人士分析,该《指令》与两年前的《指令(草案)》的内容相比,大大降低了植物药的市场准入条件。白云山中药厂厂长李楚源说:“这对于中药挺进国际市场极为有利。”

  李嘉诚显然也看到了这样的有利条件。但真正让他将欧洲作为国际化首站的原因,还是香港与欧洲历史上的联系。

  香港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不少英国人都去过香港,曾接触过中药,对中药文化有一定的认知。这一点从英国的中药消费人群中也可看出。据刚从英国考察归来的李楚源介绍,在英国的中药店,常光顾的除当地华人华侨外,还有很多当地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英国便是中药登陆欧洲的天然港口。

  实际上,李氏在英国的中药销售终端布点已经初见规模。早在2001年下半年,和黄就开始在欧洲建立零售药店“和黄药业大药房”,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在零售行业多年的经验及管理能力,在短短两年半时间里,“和黄药业大药房”就收购和开设了1000多家连锁店,其中在英国就有700家,兼营中西药。

  与此同时,和黄又于去年在伦敦单独推出中药店,单看其名就颇有绿色意义———“森(SEN)”。据有关人士介绍,药店中的中药主要是国内生产的中成药,比如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白云山的板蓝根、穿心莲等等。有趣的是,当地有人将板蓝根冲剂比作“中国咖啡”,一遇上感冒发烧就冲上一杯。

  完善的分销渠道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

  完善的分销渠道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中药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除了提升科技含量外,还要改变其在海外作坊式生产的“老印象”。而国内中药企业与李嘉诚联手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原因很简单:没有人相信和黄会是作坊式生产。

  除此之外,还有资金实力。数年前,中国某种中成药差一点就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认证,名正言顺地进入国际市场,但最后却因资金不足,退出了临床试验。中药界事后反省,要让一种中成药通过美国FDA认证,至少需要1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中药企业似乎没有一家能具备这种实力。

  有业界人士在听说李嘉诚携手白云山中药厂时,曾感叹地说,“中药国际化梦”将因和黄的实力,而变得“一切皆有可能”。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英语四级考题泄露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河南高考舞弊案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
2004世界难民日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