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第一财经和中国银行联合主办的“2022上海全球资产管理高峰论坛”召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黄丽萍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新时代基金行业绿色投资体系加速构建。资本市场高度重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绿色投资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绿色投资制度环境逐步完善。2006年深交所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开创了国内泛可持续理念的监管先河。2016年上交所发布《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绿色债券试点工作;2018年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2018年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绿色投资指引(试行)》,为行业开展绿色投资实践提供基础性、原则性、普适性的方法框架和行为规范。2021年上交所、深交所修订《特定债券品种指引》,助力双碳目标;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引导行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绿色经济发展。
二是绿色投资力量日益壮大。在证监会的积极培育与引导下,基金行业绿色金融体系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投资者践行绿色投资理念进一步提升。一大批公私募基金管理人在绿色投资理念支持下,积极纳入绿色投资战略,加强投研管理,发行各类主被动绿色主题产品。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具有绿色、可持续、ESG投资方向的公私募基金共1178只,规模达到8821亿元。2022年7月,我国首批8只碳中和ETF发行。
三是切实推进绿色投资高水平对外开放。目前,绿色投资已经融入国际资本跨境投资的主流标准之一,也成为境外机构在国内市场保持竞争优势和话语权、影响资本配置方向的关键力量。针对我国尚缺乏自主绿色信息披露和绿色投资标准的问题,协会拟修订《绿色投资指引》,系统推动适应我国国情和市场特质的可持续投资标准,树立我国核心投资价值取向,规范绿色投研制度,切实提高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黄丽萍介绍,协会开展的第四次绿色投资自评估显示,在合计资产管理规模占总规模63.7%的46家样本公募机构中,将绿色投资明文纳入公司战略的机构共有25家,占54.3%;开展绿色投资研究的样本公募机构占87%;33家样本公募机构已经发行以绿色投资为目标的产品。此外,私募机构也在积极布局绿色投资。总体来看,尽管每次自评估结果逐步向好,但绿色基金规模在基金业总规模中的占比低,与推动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不相称,也落后于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发展水平。
黄丽萍认为,当下,基金行业绿色投资仍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研究层面,绿色投资领域理论供给不足,需进一步研究分析绿色投资伦理与发展战略,稳妥处理长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捕获、实现和衡量绿色投资价值;政策层面,应推出制定基金行业的绿色投资规范,明确界定绿色主题投资基金,防止“伪绿”“洗绿”现象干扰行业正常发展;实践层面,投资者对绿色投资的市场表现存疑,还需不断推动基金行业绿色投资实践,持续开展投资者教育,使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理念内化于投资者的自觉实践中。
黄丽萍强调,面临诸多绿色投资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行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的理论、实践与制度创新,进一步健全服务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功能。
一是加快落实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绿色投资根植于长期主义,不应简单以短期市场波动来衡量其有效性和价值,应建立科学的考评周期、考评标准,强化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应全面强化专业能力建设,培养独立的专业判断和研究能力,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风,不急功近利,持续引导资金向绿色领域配置。
二是坚持鼓励公平竞争、塑造机构核心能力基本导向。坚持引导基金公司遵循国内标准和战略方向,挖掘绿色投资价值,自主建立绿色资产筛选标准、绿色投研内控制度、发行绿色基金产品,用绿色投资的专业性、多样性来应对绿色发展中技术、产业的快速变迁,构建绿色投资能力和投资标准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明确绿色投资覆盖范围。低碳资产、高碳向低碳转型资产都具有真实“降污、减碳”效果,而且存量大,经济社会影响大,应将其纳入绿色投资范围,鼓励为大量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升级提供资本支持,促进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具有显著碳减排效果的领域,减少不合理绿色标准带来的投资扭曲。
四是大力推进行业绿色投资文化建设。基金业要坚定服从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大局,服务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文化理念,既要追求投资收益,更要保护自然和环境,推动财富价值与精神文化价值协调统一。
责任编辑:王婉莹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