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 已是三家TOP10房企第二大股东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 已是三家TOP10房企第二大股东

140亿大手笔之后中国平安继续增持华夏幸福,已是三家TOP10房企第二大股东。[详情]

界面|2019年01月31日  22:22
鼓励险资入场后首秀:平安资管42亿增持华夏幸福股权
鼓励险资入场后首秀:平安资管42亿增持华夏幸福股权

前脚,银保监会刚喊话险资进场,后脚,中国平安便开始行动。[详情]

第一财经|2019年01月31日  21:44
首家险资响应入市号召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股权
首家险资响应入市号召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股权

在中国银保监会发出“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号召的第四天,作为资本市场机构主力军之一的中国平安,便以实际行动予以响应。[详情]

中国证券网|2019年01月31日  20:51
保险资管报告:险资加大入市?16万亿险资如何布局?
保险资管报告:险资加大入市?16万亿险资如何布局?

超七成保险机构预期2019年管理资金规模将比2018年有所增加,超三成保险机构预期2019年投资收益率将比2018年有所增加。[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1月31日  19:26
华夏幸福:控股股东42亿元向平安资管转让1.71亿股
华夏幸福:控股股东42亿元向平安资管转让1.71亿股

1月31日消息,华夏幸福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华夏控股以每股24.597元的价格,向股份受让方平安资管转让其持有的1.7亿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69%,股权转让价款共计逾42亿元。[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01月31日  20:08
银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入市 有利于改善股市供求
银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入市 有利于改善股市供求

1月28日,银保监会发言人表示,为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笔者认为,此举有利于提升股市买方力量,与此同时还应多措并举,全力改善股市供求关系。[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1月31日  03:05
监管新政请险资入市!2018年多少资金投向股市?
监管新政请险资入市!2018年多少资金投向股市?

从配置的大类资产上看,险资配置的第一大类仍为带有非标特征的“其他投资”,占比39.08%,规模达6.41万亿。险资配置的第二大类资产为债券,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规模为5.64万亿,占比34.36%;银行存款2.44万亿,占比14.85%。[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1月30日  07:05
险资入市需要把握两个度:政策稳定度 入市规范度
险资入市需要把握两个度:政策稳定度 入市规范度

如何才能让保险资金放心地进入资本市场,并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呢?笔者认为,应当把握好“两个度”。其一,要把握好保险资金进入市场的政策稳定度。其二,要把握好保险资金进入市场的规范度。[详情]

新京报|2019年01月30日  08:33
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入市 11只险资持仓绩优股被看好
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入市 11只险资持仓绩优股被看好

1月29日,银保监会发布的2018年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到2018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64088.38亿元,较年初增长9.97%,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9219.87亿元,占比11.71%。[详情]

证券日报|2019年01月30日  07:01
推动险资入市积极发挥“压舱石”作用
推动险资入市积极发挥“压舱石”作用

险资与资本市场的关系较为微妙,运用得当,能起到“压舱石”的作用。在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监管层鼓励险资提高投资蓝筹股比例,支持险资参与融资融券债权收益权相关业务,险资开始在资本市场大展拳脚。[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1月30日  02:10

最新新闻

鼓励险资入场后首秀:平安资管42亿增持华夏幸福股权
鼓励险资入场后首秀:平安资管42亿增持华夏幸福股权

  鼓励险资入场后首秀:平安资管42亿增持华夏幸福5.69%股权 简介:前脚,银保监会刚喊话险资进场,后脚,中国平安就开始行动了。 前脚,银保监会刚喊话险资进场,后脚,中国平安便开始行动。 1月31日晚间,华夏幸福公告披露,华夏控股以每股24.597元的价格,向中国平安旗下平安资管转让其持有的1.7亿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69%,股权转让价款共计42.03亿元。转让完成后,中国平安持股比例由19.56%增至25.25%,仍位列第二大股东。 据了解,这也是1月28日银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的号召发出后,首家响应的保险企业。 平安资管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平安对华夏幸福的投资,是偏长期的财务性投资,具有战略协同效应。未来,双方将响应国家政策,解决社会难题,在医疗健康、养老产业等方面协同发展,聚焦长租公寓及康养服务两大领域。” 险资入场“唱戏” 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监管开始“发红包”。 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 事实上,作为A股市场一股重要的力量,庞大的险资对市场的稳定起着巨大作用。 招商基金认为,保险资金配置股票及基金比例,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险资作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增持A股,中长期提振市场,利好绩优蓝筹股及高股息品种。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险资股票及基金占比为12.42%,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早在2015年股市发生大幅下跌时,监管部门允许保险机构“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监管比例上限由5%调整为10%”、增持蓝筹股票“权益类资产余额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0%”。当时险资纷纷入市,以“举牌”为代表的增持层出不穷,但由于部分公司负债端久期短、成本高,并在资金来源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问题,监管陆续出台了关于险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规定,并在2017年将权益投资的比例上限重新下调至30%;同时,对险资投资资管产品等品种做出了严格的穿透规定。 招商基金表示,险资作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再次被赋予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使命,同时有利于险资应对利率下行风险。2018年信用违约、股权质押等问题较大范围暴露,监管部门从2018年10月起接连出台了“保险资管公司设立专项产品”、“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等规定。本次政策鼓励险资增加权益、资管产品等投资比例,一方面有助于化解系统性风险,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利率下行、非标产品陆续到期的环境下,有利于险资提升收益率,对抗利率风险。 平安的投资逻辑 而坐拥2万多亿规模保险资金的中国平安,成为第一个响应监管号召的大型险企。 平安资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增持华夏幸福是对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增持上市公司股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积极响应,也是利用保险资金支持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提振市场信心。 对于平安投资华夏幸福,去年7月就有市场消息称,平安有意和华夏幸福一起做养老产业及公租房,这也恰好迎合了险资新的运作趋势。 去年6月1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参与长租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鼓励险资参与长租市场,而包括华夏幸福等在内的部分企业,已在长租公寓领域进行着积极探索和布局。 去年9月,中国平安和华夏幸福就签署了合作协议,基于各自优势,希望达成协同效应,即“双方将成为战略协同企业,将围绕长租公寓、康养服务、汽车服务产业集群和智慧城市等潜在发展方向,深入探讨各类型合作”。 从投资本身而言,涉及到保险资金的资产负债管理。实际上,在庞大的险资背后,是广大保险客户的长期保障和回报,险企如何做好资产负债匹配,改善久期,是一个保险公司长期稳健经营的关键命题。 据了解,华夏幸福的股息分派保持在稳定水平,投资者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现金流。根据该公司2017年末分红派息方案,华夏幸福公布的股本分红方案为10股分红9.0元,近期华夏幸福股价在二级市场交易的平均价格约27元,以此价格计算年分红率达3.3%。 2018年,中国平安正式实施新会计准则后,股票市场的波动会加大其利润波动。但平安增持华夏幸福,将有利于降低利润的波动性。 对此,一位分析师解释称,对华夏幸福的这项长期投资,可以用权益法入账,将能减少资本市场短期波动的影响,进而使平安的盈利增长更为平滑。从国际市场来看,解决保险公司利润的波动性,适度参与收益稳定的地产类投资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详情]

第一财经 | 2019年02月01日 07:09
响应险资入市号召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约1.7亿股
响应险资入市号召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约1.7亿股

  1.7亿股 中国平安本次增持华夏幸福约1.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69%;每股价格为24.597元,共计耗资约42.03亿元。加上2018年7月10日已买入的19.7%,中国平安目前持有华夏幸福股权超过了25%,仍为华夏幸福第二大股东。 ⊙记者 黄蕾 ○编辑 陈羽 在银保监会发出“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号召的第四天,作为资本市场机构主力军之一的中国平安,便以实际行动予以响应。 1月31日晚间,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华夏控股、华夏幸福实际控制人王文学与平安资管当日签订《股份转让协议》,中国平安旗下平安资管以其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继续增持华夏幸福约1.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69%;每股价格为24.597元,转让价款共计约42.03亿元。加上2018年7月10日已买入的19.7%,中国平安目前持有华夏幸福股权超过了25%,仍为华夏幸福第二大股东。 令市场人士感到好奇的是,大手笔买入华夏幸福,中国平安在布什么局? 平安与华夏幸福“对上眼” 华夏幸福身上究竟有哪些特质吸引了中国平安? 首先,中国平安这几年的股票配置思路是对散股进行调仓,集中精力精选重点行业的龙头股票进行大资金配置。尤其是作为率先采用新会计准则IFRS9编制报表的上市保险公司,中国平安更加重视权益配置的质量。 在此背景下,高分红、低估值并适合长期投资的大盘蓝筹股无疑更受其青睐。从这点来看,华夏幸福这个标的是符合要求的。 华夏幸福近年现金分红逐年增加。比如,2016年度每10股派6.6元,2017年度提高到每10股派9元。此外,作为投资者选股的一个重要指标,华夏幸福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ROE(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在上市房企中处于领先地位。 其次,中国平安进入华夏幸福后拥有董事席位,加上持股比例已经超过20%,这意味着,中国平安可以运用权益法核算入账,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国平安的业绩波动。因此,坚持对高股息率股票进行价值投资、长期投资、逆周期投资,既可避免报表大起大落,又可确保投资标的带来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类似于“类固定收益”投资。 再者,华夏幸福的“非典型房企”气质,正合中国平安“胃口”。华夏幸福目前的主要业务分为产业园区业务和房地产开发业务两大板块。然而,相比于传统地产企业,产业新城业务正在不断成为华夏幸福营收的核心板块,目前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已经布局到15个核心都市圈,培育了近百个先进产业集群。 这与中国平安的业务方向较为契合与匹配。众所周知,保险资金不能直接或间接投资商业住宅,这也是为何这些年来中国平安偏爱商业地产和办公楼宇的主要原因。而华夏幸福正在做的产业创新、园区孵化战略布局,不仅符合保险资金的喜好,还与中国平安的业务存在战略协同价值。这或许正是吸引中国平安买入华夏幸福的一个关键原因。 未来在医疗健康养老领域展开合作 虽然中国平安将这笔投资视为财务投资,但双方已释放出“未来加强业务合作”的信号。 中国平安昨日晚间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对华夏幸福的投资,是偏长期的财务性投资,具有战略协同效应。未来,双方将响应国家政策,解决社会难题,在医疗健康、养老产业等方面协同发展,聚焦长租公寓及康养服务两大领域。” 一是在长租公寓方面合作。华夏幸福的主业聚焦产业新城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其中包括长租市场方面等业务,属于当前国家政策支持的领域。而这一点,恰好迎合了保险资金当前一种新的运作趋势,即监管部门鼓励保险资金参与长租市场建设。 而长租公寓稳定、长期的租金收入,也与大多数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比较匹配,尤其符合中国平安这样负债久期较长的优质保险公司在资产配置上的匹配诉求。不仅解决长租市场的资金来源,加大长租公寓的市场供应,同时有利于中国平安拉长资产久期。 二是“抱团”进军养老地产。在“老龄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大众对健康养老的需求呈井喷态势,业内专家估算,整个中国大健康及养老市场的商机至少超过5万亿元。在此趋势下,近年来不少保险公司与地产商相继联手进军养老地产,打造出一种覆盖健康养老全产业链的深度合作模式。 除产业新城以外,“产业鲜明、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产业小镇也是华夏幸福的核心产品之一,目前已经在多地打造出多个标杆项目。在产业新城、产业小镇运营的基础上,可延伸出健康养老服务,这或许是中国平安看上华夏幸福的另一方面原因。 综合以上多个因素,中国平安对华夏幸福的这笔投资,应是对政策和市场进行充分解读、调研后做出的决定:既符合监管部门关于保险资金投资的政策方向,又符合保险资金配置原则,有利于中国平安拉长资产久期,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详情]

上海证券报 | 2019年02月01日 06:32
平安资管斥资42亿增持华夏幸福5.69%股份
平安资管斥资42亿增持华夏幸福5.69%股份

   来源:证券时报 记者 潘玉蓉 1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的号召发出后,平安资管成为首家响应的保险机构。 昨日晚间,华夏幸福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华夏控股以每股24.597元的价格,向中国平安旗下平安资管转让其持有的1.7亿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5.69%),股权转让价款共计42.03亿元。转让完成后,中国平安合计持股比例由19.56%增至25.25%,仍位列第二大股东。 响应号召增持上市公司 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发文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话音未落,平安资管便增持华夏幸福股票,成为首家响应号召的保险机构。 平安资管方面表示,平安对华夏幸福的投资,是偏长期的财务性投资,具有战略协同效应。 按照华夏幸福公告,本次交易各方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该协议已经生效。后续尚需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办理过户手续。 交易完成后,华夏幸福控制权结构不发生改变;交易后,公司控股股东仍为华夏控股、实际控制人仍为王文学。 按照华夏幸福官网介绍,公司为中国领先的产业新城运营商,致力于产业新城的投资、开发、建设与运营,截至2018年9月底,公司资产规模近4000亿元。 平安看好养老服务及公租房市场 平安资管相关负责人回应本次增持时表示,增持华夏幸福,是对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增持上市公司股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积极响应,也是利用保险资金支持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提振市场信心。 对于平安为何投资华夏幸福,去年7月就有市场消息指出,平安有意和华夏幸福一起做养老产业及公租房,这正是险资运用的新趋势。 去年6月1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资金参与长租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鼓励险资参与长租市场,而包括华夏幸福等在内的部分企业,已在长租公寓领域进行着积极探索和布局。 去年9月,中国平安和华夏幸福就签署了合作协议,基于各自优势,希望达成协同效应,即“双方将成为战略协同企业,将围绕长租公寓、康养服务、汽车服务产业集群和智慧城市等潜在发展方向,深入探讨各类型合作”。 另一方面,从保险机构长期投资的角度看,华夏幸福的股息分派保持在稳定水平,投资者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现金流。 根据华夏幸福与平安方面的利润补偿约定,本次交易前,华夏幸福已向平安方面承诺公司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14.15亿元、144.88亿元、180亿元。如果上市公司前述任一会计年度的实际净利润小于承诺净利润的95%,则华夏幸福应予补偿。 业内人士表示,2018年,中国平安正式实施新会计准则后,股票市场的波动会加大利润波动,而增持华夏幸福,将有利于降低利润的波动性。[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2月01日 03:20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 已是三家TOP10房企第二大股东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 已是三家TOP10房企第二大股东

  140亿大手笔之后中国平安继续增持华夏幸福,已是三家TOP10房企第二大股东 中国平安此举被解读为响应银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的政策。 苗艺伟 图片来源:东方IC 记者 | 苗艺伟 1月31日晚,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华夏控股、华夏幸福(600340.SH)实际控制人王文学与平安资管于2019年1月31日签订《股份转让协议》,约定华夏控股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平安资管继续减持约1.7亿股公司股份,平安资管以其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继续增持约1.7亿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69%,每股价格为24.597元,转让价款共计约42.03亿元。 这是继2018年7月10日,华夏幸福的控股股东华夏幸福基业控股股份公司(下称华夏控股)向平安资管转让公司总股本的19.7%,转让价款共计137.7亿元后,再次大手笔买入该地产股。 照此计算,中国平安目前持有华夏幸福的股权25.25%,为华夏幸福第二大股东。但本次权益变动后,华夏控股仍为华夏幸福控股股东,王文学仍为华夏幸福实际控制人。 在此前的1月28日和1月29日,中国银保监会连续发布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平安该举措被解读为响应银保监会政策。 为何平安大手笔增持华夏幸福?平安在去年7月份首次大手笔增持时便公开回应称,华夏幸福目前估值相对具有吸引力,同时公司股息分派保持在稳定水平,投资者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公告显示,在平安入股也签订了利润的对赌协议,华夏幸福股东承诺今年净利润达114亿元,否则将给予平安资管现金补偿。 2018年9月26日,中国平安与华夏幸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公告双方将在产业新城、综合金融服务、新兴实业协同发展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推动双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不断开拓双方发展新空间,华夏幸福成为了中国平安的重要战略协同企业。 据了解,中国平安将会派驻三名高管加入华夏幸福管理团队并参与经营,分别包括一名副董事长、一名分管财务、融资的副总裁,以及负责新业务的高管。新任领导将负责开辟新业务,主要是康养、长租公寓、以及商业不动产领域。目前,平安派驻华夏幸福董事会的2名董事为现任平安人寿总经理助理孟森,以及曾任平安不动产资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现任平安集团资产管控中心战略投资管理团队董事总经理王威。 近年来,中国平安在投资房地产公司方面动作频繁,目前已经是碧桂园、旭辉、华夏幸福第二大股东,而这三家公司都是地产行业TOP10的一线房企。[详情]

界面 | 2019年01月31日 22:22
首家险资响应号召入市 平安资管增持华夏幸福
中国证券报 | 2019年01月31日 21:42
平安再增持华夏幸福5.69%股权 总持股达到25.25%
平安再增持华夏幸福5.69%股权 总持股达到25.25%

  平安再增持华夏幸福5.69%股权,总持股达到25.25% 澎湃新闻记者 刘畅 来源:澎湃新闻 半年后,平安集团再次增持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华夏幸福,600340.SH),总持股达到25.25%,两次增持共计耗资约179.73亿元。 1月31日晚间,华夏幸福发布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其控股股东华夏幸福基业控股股份公司(下称“华夏控股”)通过协议转让方式,以每股24.597元,向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转让1.70886亿华夏幸福股份,占华夏幸福总股本5.69%,股权转让价款总计逾42.03亿元。 本次交易完成后,华夏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鼎基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共计持有华夏幸福占总股本36.29%,平安资管及其一致行动人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计持有25.25%。 此次权益变动尚未触及要约收购。公告称,各方确认,上市公司华夏幸福控制权结构不因本次交易而改变;本次交易后,控股股东仍为华夏控股、实际控制人仍为王文学,华夏控股应保证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稳定。华夏控股与平安集团尊重和维持原有董事会格局,不因本次交易而改变。 公告称,华夏控股在未来12个月内,计划向新设立的子公司转让其持有华夏幸福1%的股份,用于完善华夏幸福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管理,此外没有增减持计划。 目前,平安派驻华夏幸福董事会的2名董事为现任平安人寿总经理助理孟森,以及曾任平安不动产资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现任平安集团资产管控中心战略投资管理团队董事总经理王威。2018年10月24日,华夏幸福选举王威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 2018年7月10日,华夏控股与平安资管签订《股份转让协议》,约定华夏控股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平安资管转让5.82亿股华夏幸福股份,占华夏幸福总股本的19.70%。彼时,每股华夏幸福股份的转让价格为23.655元,转让价款共计约137.7亿元。 尽管平安此次增持成本略有上升,但若以华夏幸福1月31日收盘价算(报收27.29元),平安此次增持每股折价近10%。 公告显示,华夏控股将把其在此次交易项下收到的转让价款,在扣除税费及协议约定的股份质押融资还款后,全部用于向上市公司华夏幸福产业新城业务提供资金支持。 华夏幸福表示,平安集团对其为长期投资,在华夏幸福主营业务之外,双方将在康养、长租公寓领域展开战略合作。这与去年9月14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601318.SH)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互动平台上的表述一致。 (本文来自于澎湃新闻)[详情]

澎湃新闻 | 2019年01月31日 21:30
首家险资响应入市号召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股权
首家险资响应入市号召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股权

   在中国银保监会发出“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号召的第四天,作为资本市场机构主力军之一的中国平安,便以实际行动予以响应。 1月31日晚间,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华夏控股、华夏幸福实际控制人王文学与平安资管于2019年1月31日签订《股份转让协议》,约定华夏控股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平安资管继续减持约1.7亿股公司股份,平安资管以其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继续增持约1.7亿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69%,每股价格为24.597元,转让价款共计约42.03亿元。 加上2018年7月10日通过协议转让方式从华夏控股处买入的19.7%华夏幸福股权,中国平安目前持有华夏幸福的股权超过了25%,仍为华夏幸福第二大股东。而本次权益变动后,华夏控股仍为华夏幸福控股股东,王文学仍为华夏幸福实际控制人,权益变动不会导致华夏幸福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令市场人士感到好奇的是,大手笔买入华夏幸福,中国平安在布什么局?华夏幸福身上有哪些特质吸引了中国平安?“在一起”后,下一步二者会做什么? 平安买入华夏幸福“梅开二度” 中国平安对华夏幸福的青睐,其实早有先兆。 2018年7月10日,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为增强在相关业务领域的潜在合作,控股股东华夏控股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资管转让5.82亿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19.7%)。此次股份转让价约137.7亿元,转让完成后,平安资管将成为华夏幸福第二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2018年首次股权转让,交易双方设定了关于利润补偿的约定,承诺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14.15亿元、144.88亿元和180亿元。 一时间,双方的合作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关于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价值投资的政策也在持续落地。 2019年1月28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 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 时隔四日,中国平安便快速响应号召,再次对华夏幸福进行了增持。 华夏幸福1月31日晚间发布的公告称:“因中国银保监会于近日表示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以更好地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且平安资管持续看好华夏幸福未来的经营发展,为进一步增强双方在相关业务领域的潜在合作,完善公司治理水平,为华夏幸福主营业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持续提升华夏幸福竞争能力与盈利水平,华夏控股、华夏幸福实际控制人王文学与平安资管于2019年1月31日签订《股份转让协议》,约定华夏控股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平安资管继续减持170886000股公司股份,平安资管以其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继续增持 170886000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69%,每股价格为24.597元,转让价款共计 4203282942元。” 中国平安1月31日晚间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对华夏幸福的投资,是偏长期的财务性投资,具有战略协同效应。未来,双方将响应国家政策,解决社会难题,在医疗健康、养老产业等方面协同发展,聚焦长租公寓及康养服务两大领域。” 华夏幸福身上哪些特质吸引平安? 华夏幸福身上究竟有哪些特质吸引了中国平安? 首先,一直关注中国平安的市场人士应该知道,中国平安这几年的股票配置思路是对散股进行调仓,集中精力精选重点行业的龙头股票进行大资金配置。尤其是作为率先采用新会计准则IFRS9编制报表的上市保险公司,中国平安更加重视权益配置的质量。 在此背景下,高分红、低估值并适合长期投资的大盘蓝筹股无疑更受其青睐。从这点来看,华夏幸福这个标的是符合要求的。 根据测算,华夏幸福近年现金分红逐年增加。 比如,2016年度每10股派6.6元,2017年度提高到每10股派9元。此外,作为投资者选股的一个重要指标,华夏幸福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ROE(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在上市房企中处于领先地位。 其次,中国平安进入华夏幸福后拥有董事席位,加上持股比例已经超过20%,这意味着,中国平安可以运用权益法核算入账,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国平安的业绩波动。因此,坚持对高股息率股票进行价值投资、长期投资、逆周期投资,既可避免报表大起大落,又可确保投资标的带来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类似于“类固定收益”投资。 再者,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点,华夏幸福的“非典型房企”气质,正对中国平安的“胃口”。 公开资料显示,华夏幸福目前的主要业务分为产业园区业务和房地产开发业务两大板块。然而,相比于传统地产企业,产业新城业务正在不断成为华夏幸福营收的核心板块,目前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已经布局到15个核心都市圈,培育了近百个先进产业集群。 “这家公司更像是一个产业新城运营商,具有环核心城市圈的业务布局。产业新城业务正在不断成为其营收的核心板块。”在地产界人士看来,随着产业新城业务收入占比的逐渐提升,华夏幸福已经越来越不像一家传统的地产企业了。 这与中国平安的业务方向较为契合与匹配。众所周知,保险资金不能直接或间接投资商业住宅,这也是为何这些年来中国平安偏爱商业地产和办公楼宇的主要原因。而华夏幸福正在做的产业创新、园区孵化,不仅符合保险资金的喜好,还与中国平安的业务存在战略协同价值。这或许正是吸引中国平安买入华夏幸福的一个关键原因。 在一起后,下一步他们会做什么? 虽然中国平安将此笔投资视为财务投资,但双方已释放出“未来加强业务合作”的信号。据了解,在未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国平安将探索与华夏幸福合作,开展养老产业、长租公寓等领域的合作。 一是在长租公寓方面的合作。 据公开资料显示,华夏幸福的主业聚焦产业新城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其中包括长租市场方面等业务,属于当前国家政策支持的领域。而这一点,恰好迎合了保险资金当前一种新的运作趋势,即保险资金参与长租市场建设。 2018年6月1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参与长租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鼓励保险资金通过不同形式参与长租市场,所投长租项目应位于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型试点城市,以解决城市租客“住房难”的问题。 而长租公寓稳定、长期的租金收入,也与大多数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比较匹配,尤其符合中国平安这样负债久期较长的优质保险公司在资产配置上的匹配诉求。中国平安偏长期财务性投资华夏幸福的模式,不仅解决了长租市场的资金来源,加大长租公寓的市场供应,同时自己也拉长了资产久期、优化了资产负债匹配结构。 二是“抱团”进军养老地产。 在“老龄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大众对健康养老的需求已经呈井喷态势,业内专家估算,整个中国大健康及养老市场的商机至少超过5万亿元,但能够满足大众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及养老服务却供给不足。 在此趋势下,近年来,以保险公司、地产开发商、第三方服务运营商为主的各路资本,前赴后继地涌入养老地产市场。这三类机构各有优劣势:保险公司能持续提供资金来源,但在地产开发及物业管理等运营方面力有不逮,而这恰是地产开发商的强项。但论融资成本、长期投资能力,地产商显然难以招架。 因此,近年来,不少保险公司与地产商相继联手进军养老地产,打造出一种覆盖健康养老全产业链的深度合作模式。 除产业新城以外,“产业鲜明、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产业小镇”也是华夏幸福的核心产品之一,目前已经在多地打造出多个标杆项目。 在产业新城、产业小镇运营的基础上,可延伸出健康养老服务,这或许是中国平安看上华夏幸福的一个原因。一家保险公司养老地产方面的专业人士分析认为,相较于其他保险公司与地产商的项目合作模式,中国平安与华夏幸福这种资本领域的合作,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建立了共同利益的纽带。 因此,综合以上多个因素,中国平安对华夏幸福的这笔投资,应是对政策和市场作出充分解读、调研后,做出的决定:既符合监管部门关于保险资金投资的政策方向,又符合保险资金配置原则,有利于中国平安拉长资产久期,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详情]

中国证券网 | 2019年01月31日 20:51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5.69%股权 不涉及董事人员变化
投资时报 | 2019年01月31日 20:19
华夏幸福:控股股东42亿元向平安资管转让1.71亿股
新浪财经 | 2019年01月31日 20:08
保险资管报告:险资加大入市?16万亿险资如何布局?
保险资管报告:险资加大入市?16万亿险资如何布局?

  原标题:险资加大入市?16万亿险资如何布局?2019第一期保险资管投资者信心调查结果发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2019年,手握16.4万亿投资资金的保险机构将如何投资布局?这是业界非常关心的问题。中国保险资管协会今天发布了2019年第一期中国保险资管业投资者信心调查结果,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 此次调查时间为2018年12月24日-2019年1月10日,涵盖104家保险机构,包括77家保险公司,27家保险资管机构,调查内容涵盖保险机构对未来半年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投资风险、大类配置和其他热点问题的判断和预期。 超三成机构预期2019年投资收益率同比增加 超七成保险机构预期2019年管理资金规模将比2018年有所增加,超三成保险机构预期2019年投资收益率将比2018年有所增加。 保险资管机构中,认为2019年投资收益率将比2018年增加和基本持平的比例分别为31.0%和43.6%;认为2019年投资收益率将比2018年增加和基本持平的比例均为37.0%;仅有25.4%的保险公司和26.0%的保险资管机构认为投资收益率将减少。 对国际经济形势不乐观 在宏观经济方面,针对国内经济预期,保险机构预期未来半年国内经济总体平稳,或有下行压力。77家保险公司中,60.6%的保险公司认为面临下行压力,31.0%认为大致持平,1.4%认为会好转,还有7.0%表示不确定。27家保险资管机构中,64.3%的机构认为面临下行压力,28.6%认为大致持平,还有7.1%表示不确定。 在国际经济预期方面,57.8%的保险公司和60.7%的保险资管机构预期未来半年发达经济体不容乐观。而在2018年下半年,仅有10.4%的保险公司和4.3%的保险资管机构持同样预期。 在人民币汇率预期方面,保险机构预期未来半年人民币汇率压力总体可控,认为震荡徘徊和稳中趋贬的保险公司比例分别为43.7%和36.6%,认为震荡徘徊和稳中趋贬的保险资管机构比例分别为46.4%和39.3%。 金融市场流动性预期方面,保险机构预期未来半年金融市场流动性呈现边际宽松。70.4%的保险公司和85.7%的保险资管机构预期2019年上半年金融市场流动性小幅宽松。 最关注的宏观经济领域:社融、地产 未来半年保险公司最关注的三大宏观领域分别是社融(80.3%)、地产(64.8%)和基建(57.7%),保险资管机构最关注的三大领域分别是社融(78.6%)、地产(64.3%)和外贸(53.6%)。 保险公司和保险资管机构对未来半年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风险判断完全一致。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经济增速承压、信用风险和外部经济变化。 过半保险机构对债市预期偏乐观 债券是2018年险资配置的第二大类资产,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至2018年末,保险资金配债规模为5.64万亿,占比34.36%。 在此次调查中,保险机构对债券市场预期偏乐观。69%的保险公司看多,27%的保险公司认为震荡。相较而言,保险资管机构看法更为谨慎,50%的保险资管机构看多,46%的保险资管机构判断是震荡行情,还有45%的机构不确定。 债市投资方面,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对未来半年债市投资影响最大。影响保险机构债市投资的九大因素按影响大小排列分别是: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信用违约、流动性、供需关系、金融监管层政策、中美利差、通胀和其他。 债市投资偏好方面,未来半年固收类最受保险机构青睐的是中高等级信用债和金融债。国债、可转债和同业存单分列第三至第五位。 券商中国记者近期采访了解到的情况与该调查结果相吻合。一家合资寿险公司投资负责人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去年底至今年初,公司一直在大量“抢配”债券,虽然现在债券收益率已经下降了不少,但长期来看仍然具有配置价值。另一家保险资管公司首席投资官表示,债券市场的吸引力正在减弱,预期今年债券收益率将逐步下行。 由于保险资金大量配置在债券类产品,债券违约风险是保险机构也是普遍最关心的风险。在前不久券商中国开展的保险公司首席投资官调查中,受访的保险投资负责人综合判断今年经济形势后,认为2019年保险投资最担忧的投资风险就是信用违约风险。 过半机构认为目前A股估值较低 66.2%的保险公司和75.0%的保险资管机构认为目前A股估值较低,26.8%的保险公司和10.7%的保险资管机构认为目前A股估值基本合理,还有1.4%的保险公司和10.7%的保险资管机构认为目前A股估值较高。 在A股投资策略方面,未来半年保险机构最为看好沪深300,A股板块看好消费、TMT和公用事业。 在前不久券商中国开展的保险公司首席投资官调查中,受访的不少保险投资负责人均认为现在A股价格处于底部区域,中长期配置价值显现,不过具体到投资操作,投资官们比较谨慎。 平安资管此前发布了2019年投资展望报告,该公司认为2019年政策将呈现放松,经济总体延续回落,债券类资产的配置价值大于权益类资产。与此同时,A股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A股市场正在构建历史底部区域,基本面、政策面、情绪面、资金面的积极因素正在聚集,需关注权益的中长期配置价值。 亦有险企投资负责人告诉券商中国记者,虽然A股估值整体处于历史低位,但是部分企业由于受到出口下滑、经济下行的影响,盈利也在逐渐下滑,考虑到未来1年经济下行的压力,还不能判断估值位于底部,只能判断出A股估值整体处于较低的位置。 另一位合资寿险公司投资负责人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目前A股投资持股成本处于比较低的区间,但目前并没有大量抄底的趋向。他认为还是要继续观察A股市场走向再做决策。“从投资的角度没必要猜底部区域,抄底是很危险的。”他说。 另类投资重点:服务实体经济相关领域 另类投资方面,2019年保险机构另类投资重点是服务实体经济相关领域,最受青睐的四大投资方向是国家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养老、健康等产业投资,科技产业发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等。 海外投资方面,2019年保险机构最青睐债券、港股和股权投资。 [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1月31日 19:26
鼓励险资入场后首秀:平安资管42亿增持华夏幸福股权
鼓励险资入场后首秀:平安资管42亿增持华夏幸福股权

  鼓励险资入场后首秀:平安资管42亿增持华夏幸福5.69%股权 简介:前脚,银保监会刚喊话险资进场,后脚,中国平安就开始行动了。 前脚,银保监会刚喊话险资进场,后脚,中国平安便开始行动。 1月31日晚间,华夏幸福公告披露,华夏控股以每股24.597元的价格,向中国平安旗下平安资管转让其持有的1.7亿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69%,股权转让价款共计42.03亿元。转让完成后,中国平安持股比例由19.56%增至25.25%,仍位列第二大股东。 据了解,这也是1月28日银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的号召发出后,首家响应的保险企业。 平安资管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平安对华夏幸福的投资,是偏长期的财务性投资,具有战略协同效应。未来,双方将响应国家政策,解决社会难题,在医疗健康、养老产业等方面协同发展,聚焦长租公寓及康养服务两大领域。” 险资入场“唱戏” 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监管开始“发红包”。 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 事实上,作为A股市场一股重要的力量,庞大的险资对市场的稳定起着巨大作用。 招商基金认为,保险资金配置股票及基金比例,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险资作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增持A股,中长期提振市场,利好绩优蓝筹股及高股息品种。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险资股票及基金占比为12.42%,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早在2015年股市发生大幅下跌时,监管部门允许保险机构“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监管比例上限由5%调整为10%”、增持蓝筹股票“权益类资产余额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0%”。当时险资纷纷入市,以“举牌”为代表的增持层出不穷,但由于部分公司负债端久期短、成本高,并在资金来源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问题,监管陆续出台了关于险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规定,并在2017年将权益投资的比例上限重新下调至30%;同时,对险资投资资管产品等品种做出了严格的穿透规定。 招商基金表示,险资作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再次被赋予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使命,同时有利于险资应对利率下行风险。2018年信用违约、股权质押等问题较大范围暴露,监管部门从2018年10月起接连出台了“保险资管公司设立专项产品”、“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等规定。本次政策鼓励险资增加权益、资管产品等投资比例,一方面有助于化解系统性风险,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利率下行、非标产品陆续到期的环境下,有利于险资提升收益率,对抗利率风险。 平安的投资逻辑 而坐拥2万多亿规模保险资金的中国平安,成为第一个响应监管号召的大型险企。 平安资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增持华夏幸福是对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增持上市公司股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积极响应,也是利用保险资金支持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提振市场信心。 对于平安投资华夏幸福,去年7月就有市场消息称,平安有意和华夏幸福一起做养老产业及公租房,这也恰好迎合了险资新的运作趋势。 去年6月1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参与长租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鼓励险资参与长租市场,而包括华夏幸福等在内的部分企业,已在长租公寓领域进行着积极探索和布局。 去年9月,中国平安和华夏幸福就签署了合作协议,基于各自优势,希望达成协同效应,即“双方将成为战略协同企业,将围绕长租公寓、康养服务、汽车服务产业集群和智慧城市等潜在发展方向,深入探讨各类型合作”。 从投资本身而言,涉及到保险资金的资产负债管理。实际上,在庞大的险资背后,是广大保险客户的长期保障和回报,险企如何做好资产负债匹配,改善久期,是一个保险公司长期稳健经营的关键命题。 据了解,华夏幸福的股息分派保持在稳定水平,投资者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现金流。根据该公司2017年末分红派息方案,华夏幸福公布的股本分红方案为10股分红9.0元,近期华夏幸福股价在二级市场交易的平均价格约27元,以此价格计算年分红率达3.3%。 2018年,中国平安正式实施新会计准则后,股票市场的波动会加大其利润波动。但平安增持华夏幸福,将有利于降低利润的波动性。 对此,一位分析师解释称,对华夏幸福的这项长期投资,可以用权益法入账,将能减少资本市场短期波动的影响,进而使平安的盈利增长更为平滑。从国际市场来看,解决保险公司利润的波动性,适度参与收益稳定的地产类投资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详情]

响应险资入市号召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约1.7亿股
响应险资入市号召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约1.7亿股

  1.7亿股 中国平安本次增持华夏幸福约1.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69%;每股价格为24.597元,共计耗资约42.03亿元。加上2018年7月10日已买入的19.7%,中国平安目前持有华夏幸福股权超过了25%,仍为华夏幸福第二大股东。 ⊙记者 黄蕾 ○编辑 陈羽 在银保监会发出“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号召的第四天,作为资本市场机构主力军之一的中国平安,便以实际行动予以响应。 1月31日晚间,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华夏控股、华夏幸福实际控制人王文学与平安资管当日签订《股份转让协议》,中国平安旗下平安资管以其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继续增持华夏幸福约1.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69%;每股价格为24.597元,转让价款共计约42.03亿元。加上2018年7月10日已买入的19.7%,中国平安目前持有华夏幸福股权超过了25%,仍为华夏幸福第二大股东。 令市场人士感到好奇的是,大手笔买入华夏幸福,中国平安在布什么局? 平安与华夏幸福“对上眼” 华夏幸福身上究竟有哪些特质吸引了中国平安? 首先,中国平安这几年的股票配置思路是对散股进行调仓,集中精力精选重点行业的龙头股票进行大资金配置。尤其是作为率先采用新会计准则IFRS9编制报表的上市保险公司,中国平安更加重视权益配置的质量。 在此背景下,高分红、低估值并适合长期投资的大盘蓝筹股无疑更受其青睐。从这点来看,华夏幸福这个标的是符合要求的。 华夏幸福近年现金分红逐年增加。比如,2016年度每10股派6.6元,2017年度提高到每10股派9元。此外,作为投资者选股的一个重要指标,华夏幸福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ROE(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在上市房企中处于领先地位。 其次,中国平安进入华夏幸福后拥有董事席位,加上持股比例已经超过20%,这意味着,中国平安可以运用权益法核算入账,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国平安的业绩波动。因此,坚持对高股息率股票进行价值投资、长期投资、逆周期投资,既可避免报表大起大落,又可确保投资标的带来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类似于“类固定收益”投资。 再者,华夏幸福的“非典型房企”气质,正合中国平安“胃口”。华夏幸福目前的主要业务分为产业园区业务和房地产开发业务两大板块。然而,相比于传统地产企业,产业新城业务正在不断成为华夏幸福营收的核心板块,目前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已经布局到15个核心都市圈,培育了近百个先进产业集群。 这与中国平安的业务方向较为契合与匹配。众所周知,保险资金不能直接或间接投资商业住宅,这也是为何这些年来中国平安偏爱商业地产和办公楼宇的主要原因。而华夏幸福正在做的产业创新、园区孵化战略布局,不仅符合保险资金的喜好,还与中国平安的业务存在战略协同价值。这或许正是吸引中国平安买入华夏幸福的一个关键原因。 未来在医疗健康养老领域展开合作 虽然中国平安将这笔投资视为财务投资,但双方已释放出“未来加强业务合作”的信号。 中国平安昨日晚间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对华夏幸福的投资,是偏长期的财务性投资,具有战略协同效应。未来,双方将响应国家政策,解决社会难题,在医疗健康、养老产业等方面协同发展,聚焦长租公寓及康养服务两大领域。” 一是在长租公寓方面合作。华夏幸福的主业聚焦产业新城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其中包括长租市场方面等业务,属于当前国家政策支持的领域。而这一点,恰好迎合了保险资金当前一种新的运作趋势,即监管部门鼓励保险资金参与长租市场建设。 而长租公寓稳定、长期的租金收入,也与大多数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比较匹配,尤其符合中国平安这样负债久期较长的优质保险公司在资产配置上的匹配诉求。不仅解决长租市场的资金来源,加大长租公寓的市场供应,同时有利于中国平安拉长资产久期。 二是“抱团”进军养老地产。在“老龄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大众对健康养老的需求呈井喷态势,业内专家估算,整个中国大健康及养老市场的商机至少超过5万亿元。在此趋势下,近年来不少保险公司与地产商相继联手进军养老地产,打造出一种覆盖健康养老全产业链的深度合作模式。 除产业新城以外,“产业鲜明、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产业小镇也是华夏幸福的核心产品之一,目前已经在多地打造出多个标杆项目。在产业新城、产业小镇运营的基础上,可延伸出健康养老服务,这或许是中国平安看上华夏幸福的另一方面原因。 综合以上多个因素,中国平安对华夏幸福的这笔投资,应是对政策和市场进行充分解读、调研后做出的决定:既符合监管部门关于保险资金投资的政策方向,又符合保险资金配置原则,有利于中国平安拉长资产久期,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详情]

平安资管斥资42亿增持华夏幸福5.69%股份
平安资管斥资42亿增持华夏幸福5.69%股份

   来源:证券时报 记者 潘玉蓉 1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的号召发出后,平安资管成为首家响应的保险机构。 昨日晚间,华夏幸福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华夏控股以每股24.597元的价格,向中国平安旗下平安资管转让其持有的1.7亿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5.69%),股权转让价款共计42.03亿元。转让完成后,中国平安合计持股比例由19.56%增至25.25%,仍位列第二大股东。 响应号召增持上市公司 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发文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话音未落,平安资管便增持华夏幸福股票,成为首家响应号召的保险机构。 平安资管方面表示,平安对华夏幸福的投资,是偏长期的财务性投资,具有战略协同效应。 按照华夏幸福公告,本次交易各方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该协议已经生效。后续尚需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办理过户手续。 交易完成后,华夏幸福控制权结构不发生改变;交易后,公司控股股东仍为华夏控股、实际控制人仍为王文学。 按照华夏幸福官网介绍,公司为中国领先的产业新城运营商,致力于产业新城的投资、开发、建设与运营,截至2018年9月底,公司资产规模近4000亿元。 平安看好养老服务及公租房市场 平安资管相关负责人回应本次增持时表示,增持华夏幸福,是对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增持上市公司股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积极响应,也是利用保险资金支持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提振市场信心。 对于平安为何投资华夏幸福,去年7月就有市场消息指出,平安有意和华夏幸福一起做养老产业及公租房,这正是险资运用的新趋势。 去年6月1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资金参与长租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鼓励险资参与长租市场,而包括华夏幸福等在内的部分企业,已在长租公寓领域进行着积极探索和布局。 去年9月,中国平安和华夏幸福就签署了合作协议,基于各自优势,希望达成协同效应,即“双方将成为战略协同企业,将围绕长租公寓、康养服务、汽车服务产业集群和智慧城市等潜在发展方向,深入探讨各类型合作”。 另一方面,从保险机构长期投资的角度看,华夏幸福的股息分派保持在稳定水平,投资者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现金流。 根据华夏幸福与平安方面的利润补偿约定,本次交易前,华夏幸福已向平安方面承诺公司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14.15亿元、144.88亿元、180亿元。如果上市公司前述任一会计年度的实际净利润小于承诺净利润的95%,则华夏幸福应予补偿。 业内人士表示,2018年,中国平安正式实施新会计准则后,股票市场的波动会加大利润波动,而增持华夏幸福,将有利于降低利润的波动性。[详情]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 已是三家TOP10房企第二大股东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 已是三家TOP10房企第二大股东

  140亿大手笔之后中国平安继续增持华夏幸福,已是三家TOP10房企第二大股东 中国平安此举被解读为响应银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的政策。 苗艺伟 图片来源:东方IC 记者 | 苗艺伟 1月31日晚,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华夏控股、华夏幸福(600340.SH)实际控制人王文学与平安资管于2019年1月31日签订《股份转让协议》,约定华夏控股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平安资管继续减持约1.7亿股公司股份,平安资管以其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继续增持约1.7亿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69%,每股价格为24.597元,转让价款共计约42.03亿元。 这是继2018年7月10日,华夏幸福的控股股东华夏幸福基业控股股份公司(下称华夏控股)向平安资管转让公司总股本的19.7%,转让价款共计137.7亿元后,再次大手笔买入该地产股。 照此计算,中国平安目前持有华夏幸福的股权25.25%,为华夏幸福第二大股东。但本次权益变动后,华夏控股仍为华夏幸福控股股东,王文学仍为华夏幸福实际控制人。 在此前的1月28日和1月29日,中国银保监会连续发布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平安该举措被解读为响应银保监会政策。 为何平安大手笔增持华夏幸福?平安在去年7月份首次大手笔增持时便公开回应称,华夏幸福目前估值相对具有吸引力,同时公司股息分派保持在稳定水平,投资者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公告显示,在平安入股也签订了利润的对赌协议,华夏幸福股东承诺今年净利润达114亿元,否则将给予平安资管现金补偿。 2018年9月26日,中国平安与华夏幸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公告双方将在产业新城、综合金融服务、新兴实业协同发展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推动双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不断开拓双方发展新空间,华夏幸福成为了中国平安的重要战略协同企业。 据了解,中国平安将会派驻三名高管加入华夏幸福管理团队并参与经营,分别包括一名副董事长、一名分管财务、融资的副总裁,以及负责新业务的高管。新任领导将负责开辟新业务,主要是康养、长租公寓、以及商业不动产领域。目前,平安派驻华夏幸福董事会的2名董事为现任平安人寿总经理助理孟森,以及曾任平安不动产资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现任平安集团资产管控中心战略投资管理团队董事总经理王威。 近年来,中国平安在投资房地产公司方面动作频繁,目前已经是碧桂园、旭辉、华夏幸福第二大股东,而这三家公司都是地产行业TOP10的一线房企。[详情]

首家险资响应号召入市 平安资管增持华夏幸福
首家险资响应号召入市 平安资管增持华夏幸福

  中证网讯(记者 张晓琪)1月31日晚间,华夏幸福公告披露,华夏控股以每股24.597元的价格,向中国平安旗下平安资管转让其持有的1.7亿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69%,股权转让价款共计42.03亿元。转让完成后,中国平安持股比例由19.56%增至25.25%,仍位列第二大股东。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1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的号召发出后,首家响应的保险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平安的这笔增持既是响应监管号召,也是优化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改善久期之举。平安资管对记者表示,“平安对华夏幸福的投资,是偏长期的财务性投资,具有战略协同效应。未来,双方将响应国家政策,解决社会难题,在医疗健康、养老产业等方面协同发展,聚焦长租公寓及康养服务两大领域。” 率先响应监管入市 1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表示,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 坐拥2万多亿元规模保险资金的中国平安,成为第一个响应监管号召的大型险企。1月31日晚华夏幸福公告,控股股东华夏控股向中国平安旗下平安资管协议转让1.7亿股,平安资管以其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受让该股份,转让价款共计42.03亿元。 平安资管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增持华夏幸福是对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增持上市公司股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积极响应,也是利用保险资金支持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提振市场信心。 对于平安投资华夏幸福的逻辑,去年7月就有市场消息指出,平安有意和华夏幸福一起做养老产业及公租房,这也恰好是迎合了险资新的运作趋势。 去年6月1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资金参与长租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鼓励险资参与长租市场,而包括华夏幸福等在内的部分企业,已在长租公寓领域进行着积极探索和布局。 有利于降低利润波动性 这并非平安资管首次通过协议转让从华夏控股手中受让公司股份。2018年7月10日,华夏幸福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华夏控股与平安资管签订《股份转让协议》,约定华夏控股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平安资管转让5.82亿股华夏幸福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9.70%。2018年9月,中国平安和华夏幸福签署了合作协议,基于各自优势,希望达成协同效应,即“双方将成为战略协同企业,将围绕长租公寓、康养服务、汽车服务产业集群和智慧城市等潜在发展方向,深入探讨各类型合作”。 上述市场人士告诉记者,除了协同效应,从投资本身而言,就涉及到保险资金的资产负债管理。险资的投向关系到保险客户能否获得长期保障和回报,如何做好资产负债匹配、改善久期,是保险公司长期稳健经营的关键命题。 目前,华夏幸福的股息分派保持在稳定水平。根据该公司2017年末分红派息方案,华夏幸福公布的股本分红方案为(10股分红9.0元),近期华夏幸福股价在二级市场交易的平均价格约27元,以此价格计算年分红率达3.3%。 有券商分析人士告诉记者,2018年中国平安正式实施新会计准则后,股票市场的波动会加大其利润波动,平安增持华夏幸福将有利于降低利润的波动性。 该分析师解释称,对华夏幸福的这项长期投资,可以用权益法入账,将能减少资本市场短期波动的影响,进而使平安的盈利增长更为平滑。从国际市场来看,解决保险公司利润的波动性,适度参与收益稳定的地产类投资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详情]

平安再增持华夏幸福5.69%股权 总持股达到25.25%
平安再增持华夏幸福5.69%股权 总持股达到25.25%

  平安再增持华夏幸福5.69%股权,总持股达到25.25% 澎湃新闻记者 刘畅 来源:澎湃新闻 半年后,平安集团再次增持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华夏幸福,600340.SH),总持股达到25.25%,两次增持共计耗资约179.73亿元。 1月31日晚间,华夏幸福发布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其控股股东华夏幸福基业控股股份公司(下称“华夏控股”)通过协议转让方式,以每股24.597元,向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转让1.70886亿华夏幸福股份,占华夏幸福总股本5.69%,股权转让价款总计逾42.03亿元。 本次交易完成后,华夏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鼎基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共计持有华夏幸福占总股本36.29%,平安资管及其一致行动人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计持有25.25%。 此次权益变动尚未触及要约收购。公告称,各方确认,上市公司华夏幸福控制权结构不因本次交易而改变;本次交易后,控股股东仍为华夏控股、实际控制人仍为王文学,华夏控股应保证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稳定。华夏控股与平安集团尊重和维持原有董事会格局,不因本次交易而改变。 公告称,华夏控股在未来12个月内,计划向新设立的子公司转让其持有华夏幸福1%的股份,用于完善华夏幸福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管理,此外没有增减持计划。 目前,平安派驻华夏幸福董事会的2名董事为现任平安人寿总经理助理孟森,以及曾任平安不动产资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现任平安集团资产管控中心战略投资管理团队董事总经理王威。2018年10月24日,华夏幸福选举王威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 2018年7月10日,华夏控股与平安资管签订《股份转让协议》,约定华夏控股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平安资管转让5.82亿股华夏幸福股份,占华夏幸福总股本的19.70%。彼时,每股华夏幸福股份的转让价格为23.655元,转让价款共计约137.7亿元。 尽管平安此次增持成本略有上升,但若以华夏幸福1月31日收盘价算(报收27.29元),平安此次增持每股折价近10%。 公告显示,华夏控股将把其在此次交易项下收到的转让价款,在扣除税费及协议约定的股份质押融资还款后,全部用于向上市公司华夏幸福产业新城业务提供资金支持。 华夏幸福表示,平安集团对其为长期投资,在华夏幸福主营业务之外,双方将在康养、长租公寓领域展开战略合作。这与去年9月14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601318.SH)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互动平台上的表述一致。 (本文来自于澎湃新闻)[详情]

首家险资响应入市号召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股权
首家险资响应入市号召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股权

   在中国银保监会发出“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号召的第四天,作为资本市场机构主力军之一的中国平安,便以实际行动予以响应。 1月31日晚间,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华夏控股、华夏幸福实际控制人王文学与平安资管于2019年1月31日签订《股份转让协议》,约定华夏控股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平安资管继续减持约1.7亿股公司股份,平安资管以其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继续增持约1.7亿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69%,每股价格为24.597元,转让价款共计约42.03亿元。 加上2018年7月10日通过协议转让方式从华夏控股处买入的19.7%华夏幸福股权,中国平安目前持有华夏幸福的股权超过了25%,仍为华夏幸福第二大股东。而本次权益变动后,华夏控股仍为华夏幸福控股股东,王文学仍为华夏幸福实际控制人,权益变动不会导致华夏幸福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令市场人士感到好奇的是,大手笔买入华夏幸福,中国平安在布什么局?华夏幸福身上有哪些特质吸引了中国平安?“在一起”后,下一步二者会做什么? 平安买入华夏幸福“梅开二度” 中国平安对华夏幸福的青睐,其实早有先兆。 2018年7月10日,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为增强在相关业务领域的潜在合作,控股股东华夏控股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资管转让5.82亿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19.7%)。此次股份转让价约137.7亿元,转让完成后,平安资管将成为华夏幸福第二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2018年首次股权转让,交易双方设定了关于利润补偿的约定,承诺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14.15亿元、144.88亿元和180亿元。 一时间,双方的合作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关于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价值投资的政策也在持续落地。 2019年1月28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 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 时隔四日,中国平安便快速响应号召,再次对华夏幸福进行了增持。 华夏幸福1月31日晚间发布的公告称:“因中国银保监会于近日表示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以更好地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且平安资管持续看好华夏幸福未来的经营发展,为进一步增强双方在相关业务领域的潜在合作,完善公司治理水平,为华夏幸福主营业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持续提升华夏幸福竞争能力与盈利水平,华夏控股、华夏幸福实际控制人王文学与平安资管于2019年1月31日签订《股份转让协议》,约定华夏控股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平安资管继续减持170886000股公司股份,平安资管以其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继续增持 170886000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69%,每股价格为24.597元,转让价款共计 4203282942元。” 中国平安1月31日晚间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对华夏幸福的投资,是偏长期的财务性投资,具有战略协同效应。未来,双方将响应国家政策,解决社会难题,在医疗健康、养老产业等方面协同发展,聚焦长租公寓及康养服务两大领域。” 华夏幸福身上哪些特质吸引平安? 华夏幸福身上究竟有哪些特质吸引了中国平安? 首先,一直关注中国平安的市场人士应该知道,中国平安这几年的股票配置思路是对散股进行调仓,集中精力精选重点行业的龙头股票进行大资金配置。尤其是作为率先采用新会计准则IFRS9编制报表的上市保险公司,中国平安更加重视权益配置的质量。 在此背景下,高分红、低估值并适合长期投资的大盘蓝筹股无疑更受其青睐。从这点来看,华夏幸福这个标的是符合要求的。 根据测算,华夏幸福近年现金分红逐年增加。 比如,2016年度每10股派6.6元,2017年度提高到每10股派9元。此外,作为投资者选股的一个重要指标,华夏幸福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ROE(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在上市房企中处于领先地位。 其次,中国平安进入华夏幸福后拥有董事席位,加上持股比例已经超过20%,这意味着,中国平安可以运用权益法核算入账,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国平安的业绩波动。因此,坚持对高股息率股票进行价值投资、长期投资、逆周期投资,既可避免报表大起大落,又可确保投资标的带来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类似于“类固定收益”投资。 再者,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点,华夏幸福的“非典型房企”气质,正对中国平安的“胃口”。 公开资料显示,华夏幸福目前的主要业务分为产业园区业务和房地产开发业务两大板块。然而,相比于传统地产企业,产业新城业务正在不断成为华夏幸福营收的核心板块,目前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已经布局到15个核心都市圈,培育了近百个先进产业集群。 “这家公司更像是一个产业新城运营商,具有环核心城市圈的业务布局。产业新城业务正在不断成为其营收的核心板块。”在地产界人士看来,随着产业新城业务收入占比的逐渐提升,华夏幸福已经越来越不像一家传统的地产企业了。 这与中国平安的业务方向较为契合与匹配。众所周知,保险资金不能直接或间接投资商业住宅,这也是为何这些年来中国平安偏爱商业地产和办公楼宇的主要原因。而华夏幸福正在做的产业创新、园区孵化,不仅符合保险资金的喜好,还与中国平安的业务存在战略协同价值。这或许正是吸引中国平安买入华夏幸福的一个关键原因。 在一起后,下一步他们会做什么? 虽然中国平安将此笔投资视为财务投资,但双方已释放出“未来加强业务合作”的信号。据了解,在未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国平安将探索与华夏幸福合作,开展养老产业、长租公寓等领域的合作。 一是在长租公寓方面的合作。 据公开资料显示,华夏幸福的主业聚焦产业新城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其中包括长租市场方面等业务,属于当前国家政策支持的领域。而这一点,恰好迎合了保险资金当前一种新的运作趋势,即保险资金参与长租市场建设。 2018年6月1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参与长租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鼓励保险资金通过不同形式参与长租市场,所投长租项目应位于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型试点城市,以解决城市租客“住房难”的问题。 而长租公寓稳定、长期的租金收入,也与大多数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比较匹配,尤其符合中国平安这样负债久期较长的优质保险公司在资产配置上的匹配诉求。中国平安偏长期财务性投资华夏幸福的模式,不仅解决了长租市场的资金来源,加大长租公寓的市场供应,同时自己也拉长了资产久期、优化了资产负债匹配结构。 二是“抱团”进军养老地产。 在“老龄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大众对健康养老的需求已经呈井喷态势,业内专家估算,整个中国大健康及养老市场的商机至少超过5万亿元,但能够满足大众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及养老服务却供给不足。 在此趋势下,近年来,以保险公司、地产开发商、第三方服务运营商为主的各路资本,前赴后继地涌入养老地产市场。这三类机构各有优劣势:保险公司能持续提供资金来源,但在地产开发及物业管理等运营方面力有不逮,而这恰是地产开发商的强项。但论融资成本、长期投资能力,地产商显然难以招架。 因此,近年来,不少保险公司与地产商相继联手进军养老地产,打造出一种覆盖健康养老全产业链的深度合作模式。 除产业新城以外,“产业鲜明、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产业小镇”也是华夏幸福的核心产品之一,目前已经在多地打造出多个标杆项目。 在产业新城、产业小镇运营的基础上,可延伸出健康养老服务,这或许是中国平安看上华夏幸福的一个原因。一家保险公司养老地产方面的专业人士分析认为,相较于其他保险公司与地产商的项目合作模式,中国平安与华夏幸福这种资本领域的合作,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建立了共同利益的纽带。 因此,综合以上多个因素,中国平安对华夏幸福的这笔投资,应是对政策和市场作出充分解读、调研后,做出的决定:既符合监管部门关于保险资金投资的政策方向,又符合保险资金配置原则,有利于中国平安拉长资产久期,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详情]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5.69%股权 不涉及董事人员变化
中国平安增持华夏幸福5.69%股权 不涉及董事人员变化

  《投资时报》记者 张嘉 1月31日晚,华夏幸福发布公告,采用协议转让的方式,由公司控股股东华夏幸福基业控股股份公司(下称“华夏控股”)以每股24.597元的价格,向股份受让方平安资管转让其持有的170,886,000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69%,股权转让价款共计4,203,282,942元。本次权益变动未触及要约收购,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 截至本次交易完成,华夏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鼎基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共计持有华夏幸福36.29%股份,平安资管及其一致行动人平安人寿共计持有25.25%股份。 上述公告显示,各方确认,公司控制权结构不因本次交易而改变;本次交易后,华夏幸福控股股东仍为华夏控股、实际控制人仍为王文学。而本次交易后,董事会格局同样维持不变。 不难发现,本次协议转让价格较上一次有所上升。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举充分体现了华夏幸福作为产业新城运营商,以“产业优先”为核心策略,逐步被外界认可并长期看好。 值得一提的是,公告明确指出,华夏控股进一步承诺,应将其在本次交易项下收到的转让价款扣除税费及本协议约定的股份质押融资还款后的全部余额向上市公司提供资金支持。 本次双方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正值中国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消息发布不久,充分体现了平安资管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而外界更愿意认为此乃双方战略协同的推进和延续。 去年9月26日,中国平安与华夏幸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产业新城、综合金融服务、新兴实业协同发展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推动双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不断开拓双方发展新空间。同时,华夏幸福成为了中国平安的重要战略协同企业。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平安与华夏幸福的战略协同不断深化,或进一步实现业务创新与协同发展并成为促进新兴经济形态发展的新引擎。[详情]

华夏幸福:控股股东42亿元向平安资管转让1.71亿股
华夏幸福:控股股东42亿元向平安资管转让1.71亿股

  新浪财经讯 1月31日消息,华夏幸福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华夏控股以每股24.597元的价格,向股份受让方平安资管转让其持有的1.7亿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69%,股权转让价款共计逾42亿元。 截至本次交易完成,华夏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鼎基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共计持有华夏幸福36.29%股份,平安资管及其一致行动人平安人寿共计持有25.25%股份。 本次权益变动未触及要约收购,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董事会格局维持不变。[详情]

保险资管报告:险资加大入市?16万亿险资如何布局?
保险资管报告:险资加大入市?16万亿险资如何布局?

  原标题:险资加大入市?16万亿险资如何布局?2019第一期保险资管投资者信心调查结果发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2019年,手握16.4万亿投资资金的保险机构将如何投资布局?这是业界非常关心的问题。中国保险资管协会今天发布了2019年第一期中国保险资管业投资者信心调查结果,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 此次调查时间为2018年12月24日-2019年1月10日,涵盖104家保险机构,包括77家保险公司,27家保险资管机构,调查内容涵盖保险机构对未来半年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投资风险、大类配置和其他热点问题的判断和预期。 超三成机构预期2019年投资收益率同比增加 超七成保险机构预期2019年管理资金规模将比2018年有所增加,超三成保险机构预期2019年投资收益率将比2018年有所增加。 保险资管机构中,认为2019年投资收益率将比2018年增加和基本持平的比例分别为31.0%和43.6%;认为2019年投资收益率将比2018年增加和基本持平的比例均为37.0%;仅有25.4%的保险公司和26.0%的保险资管机构认为投资收益率将减少。 对国际经济形势不乐观 在宏观经济方面,针对国内经济预期,保险机构预期未来半年国内经济总体平稳,或有下行压力。77家保险公司中,60.6%的保险公司认为面临下行压力,31.0%认为大致持平,1.4%认为会好转,还有7.0%表示不确定。27家保险资管机构中,64.3%的机构认为面临下行压力,28.6%认为大致持平,还有7.1%表示不确定。 在国际经济预期方面,57.8%的保险公司和60.7%的保险资管机构预期未来半年发达经济体不容乐观。而在2018年下半年,仅有10.4%的保险公司和4.3%的保险资管机构持同样预期。 在人民币汇率预期方面,保险机构预期未来半年人民币汇率压力总体可控,认为震荡徘徊和稳中趋贬的保险公司比例分别为43.7%和36.6%,认为震荡徘徊和稳中趋贬的保险资管机构比例分别为46.4%和39.3%。 金融市场流动性预期方面,保险机构预期未来半年金融市场流动性呈现边际宽松。70.4%的保险公司和85.7%的保险资管机构预期2019年上半年金融市场流动性小幅宽松。 最关注的宏观经济领域:社融、地产 未来半年保险公司最关注的三大宏观领域分别是社融(80.3%)、地产(64.8%)和基建(57.7%),保险资管机构最关注的三大领域分别是社融(78.6%)、地产(64.3%)和外贸(53.6%)。 保险公司和保险资管机构对未来半年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风险判断完全一致。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经济增速承压、信用风险和外部经济变化。 过半保险机构对债市预期偏乐观 债券是2018年险资配置的第二大类资产,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至2018年末,保险资金配债规模为5.64万亿,占比34.36%。 在此次调查中,保险机构对债券市场预期偏乐观。69%的保险公司看多,27%的保险公司认为震荡。相较而言,保险资管机构看法更为谨慎,50%的保险资管机构看多,46%的保险资管机构判断是震荡行情,还有45%的机构不确定。 债市投资方面,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对未来半年债市投资影响最大。影响保险机构债市投资的九大因素按影响大小排列分别是: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信用违约、流动性、供需关系、金融监管层政策、中美利差、通胀和其他。 债市投资偏好方面,未来半年固收类最受保险机构青睐的是中高等级信用债和金融债。国债、可转债和同业存单分列第三至第五位。 券商中国记者近期采访了解到的情况与该调查结果相吻合。一家合资寿险公司投资负责人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去年底至今年初,公司一直在大量“抢配”债券,虽然现在债券收益率已经下降了不少,但长期来看仍然具有配置价值。另一家保险资管公司首席投资官表示,债券市场的吸引力正在减弱,预期今年债券收益率将逐步下行。 由于保险资金大量配置在债券类产品,债券违约风险是保险机构也是普遍最关心的风险。在前不久券商中国开展的保险公司首席投资官调查中,受访的保险投资负责人综合判断今年经济形势后,认为2019年保险投资最担忧的投资风险就是信用违约风险。 过半机构认为目前A股估值较低 66.2%的保险公司和75.0%的保险资管机构认为目前A股估值较低,26.8%的保险公司和10.7%的保险资管机构认为目前A股估值基本合理,还有1.4%的保险公司和10.7%的保险资管机构认为目前A股估值较高。 在A股投资策略方面,未来半年保险机构最为看好沪深300,A股板块看好消费、TMT和公用事业。 在前不久券商中国开展的保险公司首席投资官调查中,受访的不少保险投资负责人均认为现在A股价格处于底部区域,中长期配置价值显现,不过具体到投资操作,投资官们比较谨慎。 平安资管此前发布了2019年投资展望报告,该公司认为2019年政策将呈现放松,经济总体延续回落,债券类资产的配置价值大于权益类资产。与此同时,A股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A股市场正在构建历史底部区域,基本面、政策面、情绪面、资金面的积极因素正在聚集,需关注权益的中长期配置价值。 亦有险企投资负责人告诉券商中国记者,虽然A股估值整体处于历史低位,但是部分企业由于受到出口下滑、经济下行的影响,盈利也在逐渐下滑,考虑到未来1年经济下行的压力,还不能判断估值位于底部,只能判断出A股估值整体处于较低的位置。 另一位合资寿险公司投资负责人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目前A股投资持股成本处于比较低的区间,但目前并没有大量抄底的趋向。他认为还是要继续观察A股市场走向再做决策。“从投资的角度没必要猜底部区域,抄底是很危险的。”他说。 另类投资重点:服务实体经济相关领域 另类投资方面,2019年保险机构另类投资重点是服务实体经济相关领域,最受青睐的四大投资方向是国家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养老、健康等产业投资,科技产业发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等。 海外投资方面,2019年保险机构最青睐债券、港股和股权投资。 [详情]

首席经济学家季度例会召开 专家:加速保险资金进入
首席经济学家季度例会召开 专家:加速保险资金进入

  新浪财经讯 1月31日,中证协组织召开第一次证券基金行业首席经济学家季度例会,与会专家认为,今年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尽快推进科创板落地,打造服务创新性经济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2、要加速社保和保险资金入市,引导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培育和发展中长期债券市场,推动信用债市场基础设施有效整合。4、继续防范和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 以下为原文: 【编者按】2018年12月25日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召开第一次证券基金行业首席经济学家季度例会,来自申万宏源证券杨成长、中泰证券李迅雷、中信证券诸建芳、湘财证券李康、东方证券邵宇、新时代证券潘向东、大成基金姚余栋、富国基金袁宜等8位首席经济学家以及5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参加会议。会议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研讨了2019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讨论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趋势。协会根据会议情况形成《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首席经济学家2018年4季度例会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和改革重点的基本判断 与会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新动力、新动能正在不断增强;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一体化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传统人口红利有所下降的背景下,工程师红利正在开启。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大,具有很大的韧性和回旋余地。当前,受外部环境变化和国内需求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1.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新兴经济体增长面临巨大压力 美国是三大发达经济体中率先进入产出缺口为正的国家,其他发达经济体的产出缺口也在转正。产出缺口为正说明该国已经进入经济高涨阶段,通常情况下,该国通货膨胀压力会上升,经济上升周期逐渐接近尾声。美国二季度GDP增速一度达到4.2%,第三季度实际GDP增速只有2.83%,说明美国经济已经过了繁荣鼎盛期。一系列指标表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都已处于经济上升周期的末端,未来步入滞涨或衰退的可能性增加。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分化,除了东南亚诸国相对稳定外,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 2.发达经济体开始加息、缩表,全球流动性趋于收缩 美国继续推进“加息+缩表”的收缩进程。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2%-2.25%的水平,同时其资产负债规模从高峰时的4.5万亿美元缩减至3万亿美元左右。欧洲央行维持三大利率不变,且明确表示2019年夏天之前不会加息,超出市场预期。从2018年10月起欧洲央行每月购债规模从300亿欧元降至150亿欧元,表明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开始局部微调。日本央行维持超额准备金-0.1%,将10年期国债收益率保持在零左右,且维持全年80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规模。美联储缩表、欧洲央行退出QE大约需要三年左右时间完成。但由于退出时间点不同,主要发达国家央行资产负债表收缩的时间可能长达十年。 全球流动性收缩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一是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低迷;二是导致国际货币发行国的本币升值。在全球流动性普遍收缩情况下,土耳其、巴西、印度及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国家货币均较难维持稳定。 3.新兴市场国家需求增速下滑,存在螺旋式下降风险 新兴市场国家需求约占全球总需求一半左右。由于全球贸易一体化,新兴市场国家需求增速大幅下降,发达国家经济势必受到冲击;发达国家经济下行同样也会对新兴市场国家造成不利影响。两者循环影响,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螺旋式下降风险。 4.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要更加重视与我国长期改革目标相一致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以及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我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和规则制定,各国既期待我国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部分国家也存在制约我国影响力过快发展的矛盾心态。因此,我国一方面要敢于承担与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大国责任,另一方面应更加关注规则制定与我国对外开放重点和改革长期目标的一致性。 (二)挖掘内需潜力,继续发挥基建投资在稳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1.我国出口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2019年我国外贸发展环境严峻复杂,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增大,贸易保护主义威胁继续加深,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外贸发展影响继续显现。从第124届广交会出口成交额情况看,成交额同比下降1%。中美两国通过谈判解决贸易争端意向较为明确,通过谈判达成一致意见概率较大。 2.基建投资具有逆周期性,应成为短期内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 国内房地产销售已经出现下行趋势,地产投资较高速度增长难以维系。制造业投资与出口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关系,出口增长低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制造业投资回升。基础建设投资是唯一具有逆周期性的投资领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基础设施和信息科技基础设施投资,扩大专项债发行,鼓励PPP模式在清理基础上继续发展,加速重大项目审批力度和速度,稳住基础设施投资。 3.关注人口结构变化,继续挖掘人口红利,推动高品质生活,稳住消费和服务需求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劳动力人口占比下滑,新生人口增速下降,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但是我国劳动力素质正在快速提高,劳动人口结构正在优化,人力资源市场和配置效率正在快速提高,工程师红利正在显现。我国人口基数大,中等收入人口快速上升,消费绝对水平低,消费结构差异大,消费和服务市场潜力巨大。只要我们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努力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很好结合起来,适应消费升级,加大消费引导,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改革,激发居民在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养老、保障住房、就业培训等领域的需求,我们就能建立强大的国内市场,稳住经济增长。 (三)高度关注新时代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结合方式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增长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优势的叠加,是两股力量共同推进的结果。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结合所产生的叠加效应正在减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路径和方式需要新的探索。 1.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的叠加效应正在减弱 与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会有相互挤出效应不同,从中国过去发展经验看,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是相互拉动的。政府集中投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为社会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引领工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快速发展。两种投资叠加优势在投资主导型发展阶段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的叠加效应正在减弱。 2.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手段正在受到挑战 过去经济发展主要靠工业和房地产,政府主要靠规划、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税收政策和相关配套资金来推动经济发展。现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发展要素靠人才、技术、信息、数据和商业模式等动产要素。政府继续用过去的手段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效应就下降了,地方政府和企业这两个发动机的契合度也下降了。 3.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者之间在发展上的互推互补动力有所下降 过去国有企业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投资周期长、风险大、资本消耗大的基础设施和能源资源采掘加工领域,这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基本要素和基础产业的配套环境,包括能源资源、交通物流、信息数据、金融服务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补关系。近年来两者在产业分工、业务合作、信用关系等方面的关系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恶化,亟待矫正。此外,民营企业本身制度问题较为突出。民营企业最大制度问题是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缺乏投资风险分担机制。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产权要多元,风险能分散,经营要专业,财务要透明,企业要社会化。因此,要矫正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关系,推动民营企业加速制度变革。 4.推动金融市场由不动产要素为基础,转向动产要素为基础 过去我国金融市场的基础是不动产,是将土地、房产和企业固定资产货币化,通过不动产抵押形成巨大债务性金融资产。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土地、房产、能源资源的重要性有所下降,经济发展开始转向以动产要素为核心,技术、人才、数据、信息、商业模式、产权等越来越重要,如何将这些动产要素转变为新的金融市场基础,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我国正在加速推进科创板落地,正是适应了这样的发展趋势。 二、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相关建议 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如下宏观政策建议: (一)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更加积极,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能过于保守,财政减税力度应当加大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2019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更加积极。但过分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引发房地产泡沫。部分经济学家指出,积极的政策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能过于保守,保持弱刺激力度。货币政策应继续稳健,着力疏导传导机制。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要加大减税力度,用好个税政策,简化优化个税申报和抵扣流程。适度提高中央政府杠杆率,鼓励民营企业技改投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发展关系。 (二)重视制造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产业加快升级 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国经济的发展一般都需要在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服务业发展。没有制造业的基础,单纯发展服务业和金融产业,经济转型就很容易陷入空心化陷阱。要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中美贸易摩擦表明,主要依靠引进技术、模仿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必须坚持原创为主,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着力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疏导需要进行体制性调整。目前银行层面流动性充裕,银行间资金价格下降,但资金无法进入实体经济。银行向中小微企业放贷意愿不强,主要原因是银行要考核风险覆盖及资金安全性。政府要适度分担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加大担保机制的建立,扩大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确保银行能按照市场规律扩大中小微企业贷款,不搞运动式、一阵风。 (四)加大扶持民营企业政策力度,调动民营企业积极性 一是加大对民营企业资本保护,特别是产权保护,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二是继续“放管服”改革,坚决破除不必要的管制,打破行业和地区垄断。三是根据需要设立政府性专项基金,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改革和产业转型,支持民营企业解决股权质押问题,支持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五)疏导产业政策传导机制,更好发挥政策效用 2018年以来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政策,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讨论,对股市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新能源汽车补贴调整、光伏产业补贴调整、“五险一金”征管方式调整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沟通,充分考虑政策调整对民营企业的负面影响。政策制定和调整要充分听取各界意见,做好社会预期管理,给足充分时间让企业和市场来消化吸收。要更加注重产业政策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稳定政策预期。 三、对当前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相关建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更加注重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与会专家认为,今年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尽快推进科创板落地,打造服务创新性经济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进出口博览会上宣布我国将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实行注册制试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交易制度,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推动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尽快落地。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实施科技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功能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要加速社保和保险资金入市,引导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 要协调好养老金入市和指数、ETF产品之间的发展关系。指数产品的发展对推动养老金入市能发挥三方面作用:一是通过半被动或全被动的投资方式有效降低基金管理费,增厚养老产品投资收益;二是通过指数化投资充分分散风险,提高投资透明度,分享资本市场长期投资收益,避免主动管理带来的高波动风险;三是通过流动性良好的指数产品,能更好控制冲击成本。指数产品这些优点与养老产品低风险、低费率的管理目标非常契合。 要允许差异化管理费试点。国内部分公募基金已实施跟养老基金、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相关的基金销售费率减免(申购费优惠)政策,但管理费、托管费等仍然无法差异化。建议允许通过设置专属养老份额形式实行差异化、更优惠的管理费和托管费,进一步提高指数产品低成本优势。 要重视由于考核制度过度短期化,导致部分机构只能把获得的长期资金变成短期投资。监管部门要引导基金公司淡化规模排名和短期业绩考核,以更客观更长期指标去评价基金公司,让“短资”通过机制和考核机制设计变为“长钱”。 (三)培育和发展中长期债券市场,推动信用债市场基础设施有效整合 中长期债券市场对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完善货币市场传导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加快解决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割问题,推动信用评级的统一监管和资质互认,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制度和规则标准;进一步解决刚性兑付问题,使债券违约风险能够被市场充分定价。目前上市公司债券刚性兑付问题已经开始被打破,但国企和地方政府债务刚性兑付问题仍然存在。要完善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形成定时定期、较为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 (四)继续防范和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 短期内,应建立并完善股权质押规模和个股股权质押履约保障比例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风险揭示和预判,对全行业股权质押规模进行压力测试。长期来看,股权质押风险在于大股东流动性紧张,宏观流动性宽松很难缓解问题。除目前出台的扶持民企融资举措等临时性措施外,政府还需要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上市公司经营困难,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压力,多渠道并举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详情]

银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入市 有利于改善股市供求
银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入市 有利于改善股市供求

  来源:证券时报 熊锦秋 1月28日,银保监会发言人表示,为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笔者认为,此举有利于提升股市买方力量,与此同时还应多措并举,全力改善股市供求关系。 为鼓励保险资金入市,此次银保监会有多条支持举措。比如2017年初当时的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将保险机构的股票投资分为一般股票投资、重大股票投资、上市公司收购;规定保险机构一般股票投资发生举牌行为需向保监会报告,保险机构达到重大股票投资标准需向保监会备案,保险机构收购上市公司的,应当在事前向保监会申请核准。此次银保监会提出,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这些举措有利于加速保险资金入市进程,有利于直接增强买方力量、改善股市供求。 要改善目前股市供求,还应严格控制股市进口。目前每周几家的IPO节奏似乎已无多少下降空间,这方面主要是应该控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等资产进入股市的旁门左道,要严格控制场外资产通过后门进入股市。2018年10月有个政策修改,将IPO被否企业筹划重组上市的间隔期从3年缩短为6个月,笔者认为这个政策或有疑问,既然IPO审核不能通过,若允许它通过重组上市渠道进入股市,IPO严格审核就可能失去意义;这个政策可能引发买壳卖壳、垃圾股投机等行为,还可能短期内增加股票供应,值得斟酌。 股市出口则更应尽快畅通。退市制度已有较大完善,比如重大违法退市制度将五大安全重大违法行为纳入强制退市范畴,这对违法违规上市公司是个巨大震慑;不过,重大违法公司毕竟是少数,光靠重大违法退市制度的完善,还难以将壳公司、垃圾公司清除出场,而正是壳股、垃圾股霸占市场大量资源,形成资源浪费。为此需要进一步降低退市门槛,增强退市规则的刚性约束力,防止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盈利调节等手段逃避退市。 要改善股市供求,还可从严格限制违法违规或涉嫌违规主体减持想办法。2017年《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规定,大股东、董监高“因涉嫌证券期货违法犯罪,在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或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期间,以及在行政处罚决定、刑事判决作出之后未满6个月的;或被证交所公开谴责未满3个月的”,不得减持股份。执法部门以及证交所应强化执法监管,要形成“处罚一批、立案调查一批、限制减持一大批”的局面。尤其对打擦边球的,比如忽悠式增持或回购、忽悠式承诺、模糊误导性陈述等,这些主体的行为更加可恶,既想逃避法律打击、又想牟取利益,对这些主体也应立案调查,最起码可以迟滞其减持进程,为市场减轻部分危害。 总之,A股市场持续低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股市供求关系已经严重失衡,明显供大于求,当务之急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既吸引长线资金加码绩优蓝筹,同时减少垃圾股、违法违规股的市场供应,由此求得股市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详情]

银保监会四度发文 力促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
银保监会四度发文 力促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向家莹 北京报道 银保监会29日发布消息称,为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提高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效率,即日起,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发起设立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办理注册工作。这也是近五天里,银保监会围绕“拓展保险资金配置空间,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第四次发文。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此次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有利于提升注册效率,增加产品供给,拓展保险资金配置空间,更好服务保险主业发展;有利于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长期资本性资金,提升社会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比重;有利于切实推动保险机构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改革举措,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同时,该负责人指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强化对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的业务监管,确保两类产品注册有序顺畅进行。 同日,银保监会还发布了保险资金运用数据,截止到2018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64088.38亿元,较年初增长9.97%。其中投资债券56382.97亿元,占比34.36%;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9219.87亿元,占比仅11.71%。[详情]

险资入市需要把握两个度:政策稳定度 入市规范度
险资入市需要把握两个度:政策稳定度 入市规范度

  原标题:鼓励险资入市需要把握好“两个度” 谭浩俊 1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这是自股市进入下行通道以后,监管部门又一次发出鼓励险资入市的声音。此前,银保监会已多次发文和发声,给险资进入资本市场松绑,为险资进入资本市场打气,尤其是去年10月,发布了《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保险资管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截至目前,已有国寿资产等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成专项产品的设立前登记,目标规模合计1160亿元。其中,5单专项产品已经落地,完成投资约22亿元。 作为稳定股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是发达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资金之一。由于保险资金稳定性好、规模大、投资时间长,对市场的稳定与健康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能够体现价值投资的理念。所以,多数国家都有鼓励和促进保险资金进场的政策和措施。 但是,由于保险资金也有自身的弱点,特别是在监管不够严厉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问题和风险。所谓“门口的野蛮人”,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保险资金。所以,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保险资金对市场的稳定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保险资金放心地进入资本市场,并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呢?笔者认为,应当把握好“两个度”。 其一,要把握好保险资金进入市场的政策稳定度。对保险资金来说,进入资本市场投资是必须迈出的重要步伐,也是“双赢”的手段。但是,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对保险资金进入市场的政策似乎存在或紧或松的现象。特别是“宝万之争”的发生,让保险资金承受了一次不小的打击。“野蛮人”“害人精”等,都是针对保险资金而发出的声音。一时间,保险资金变得十分敏感,不仅相关的专家、学者纷纷跳出来指责保险资金,监管层也是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措施,打击保险资金的投资行为,一些上市公司更是阻止保险资金进入。因此,相关的政策一下子从鼓励走向了限制,恒大甚至亏损几十亿退出了万科。 政策上的大起大落,也使得保险机构进入资本市场的信心大减。所以,当监管机构再次鼓励保险资金进入市场后,很多保险机构都表现出了犹豫和观望的姿态。对它们来说,监管层的要求不能不服从,但是,如果服从了,再次出现打击怎么办?要知道,保险资金也是被保险人的资金,事关亿万被保险人利益。一旦出现投资失误、尤其是政策导向下的失误,可能会对保险机构的市场形象、对被保险人利益等都产生影响。维护保险资金投资股市政策的稳定度,是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其二,要把握好保险资金进入市场的规范度。监管机构所以把保险资金说成“害人精”,是因为一些保险机构在投资股市时,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太规范的现象,呈现出某种“野蛮”的特点。特别是对一些资产质量较高、市场影响力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投资,更有一些疯狂意味。因此,导致上市公司十分恐慌,也给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上市产生了阴影,打消了上市的念头。所以,保险资金在投资资本市场时,如何约束和规范好自己的行为,不要太“出格”,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资本市场欢迎保险资金,需要的就是规范、稳定、长期、价值,而不是“野蛮人”。对“野蛮人”,任何市场都不会欢迎。 也正因为如此,保险机构在研究如何进入资本市场时,一定要把规范放在前,把不干扰和破坏资本市场秩序放在前,而不能为了自身利益,损害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利益,损害市场秩序。只有规范的行为,才符合资本市场要求。保险资金投资资本市场,不能总让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产生“野蛮人”的感觉,而要让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欢迎保险资金进入市场、投资企业。 保险资金脸上没有写着“野蛮人”,但不规范好行为,就会被插上“野蛮人”的标签,这是非常可怕的事。同时,监管机构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通道,并通过强力监管,让保险资金从“野蛮人”变成“文明人”。[详情]

银保监会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
银保监会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

  来源:金融时报 1月29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宣布,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工作部署,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提高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效率,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即日起,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发起设立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资管协会”)办理注册工作。 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是银保监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变政府职能,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内容工作部署的具体举措,有利于提升注册效率,增加产品供给,拓展保险资金配置空间,更好服务保险主业发展;有利于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长期资本性资金,提升社会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比重;有利于切实推动保险机构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改革举措,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经济中长期发展韧性。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强对保险资管协会的业务指导,强化对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的业务监管,确保两类产品注册有序、顺畅进行。[详情]

监管新政请险资入市!2018年多少资金投向股市?
监管新政请险资入市!2018年多少资金投向股市?

  券商中国 2018年保险业官方数据出炉,这是一份不太亮丽却有一定新意的成绩单。 原保费增长3.92%,创下7年来最低增速水平。正如监管此前所说,高增速时代基本结束。不过,2018年开始,监管在公布保费数据时,一并发布保额数据。2018年保险保额增长达66.23%,一定程度引导行业注重保障。 2018年末,险资体量进一步壮大,期末余额16.4万亿,同比增长9.97%。资产配置中,带有非标特征的“其他投资”仍为占比近四成的险资第一大类配置资产,不过增长势头已放缓,占比出现同比下降。非标投资增速下滑有多重原因:原有非标资产到期及提前还本;受市场政策影响,非标资产供给下降;同时,险企自身严选优质项目。 从市场竞争格局看,寿险公司座次再迎洗牌,三成公司保费下滑,财险市场格局一如既往稳固,行业中大部分中小险企仍要为自己的生存谋划出路。 保费增速为7年来最差,高增长时代结束 2018年,保险业原保费3.80万亿元,同比增长3.92%。这一增速是2013年以来首次低于两位数,更创7年来新低,仅好于2011年的负增长2.30%。 (注:若无特殊说明,本文保费均指原保费口径) 2011年当年寿险公司保费下滑超过8%,拖累了保险业整体保费增速。2018年的保费增速同样是受寿险业拖累:人身险公司保费2.63万亿,仅微幅增长0.85%;产险公司保费1.18万亿元,增长11.52%。 事实上,2018年全年人身险公司保费能保住正增长,已有不易。2018年1-11月的累计数据还显示,人身险公司保费为负增长。 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去年12月曾公开表示,从行业增速看,保险行业的高增长时代已基本结束,市场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从不同业务结构看,2018年,寿险业务下降是影响人身险保费增速因素,健康险和意外险仍有两位数以上增幅。具体为:产险业务保费1.08万亿,同比增长9.51%;寿险业务保费2.07万亿,同比下降3.41%;健康险保费5448.13亿,同比增长24.12%;意外险保费1075.55亿,同比增长19.33%。 保额增长66%,新增保单290亿件 自2018年开始,银保监会在公布保险行业数据时,开始公布保险金额及保单情况。这也是响应越来越多行业人士的呼吁,因为保额才代表保障,公布保额更有利于“回归保障”。此前,监管发布数据只有保费,如今加上保额,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险企重视自身提供的保障程度,而非只关注保费。 数据显示,2018年保险业提供保险金额6897.04万亿元,同比增长66.23%。其中,产险公司保险金额5777.37万亿元,增长90.65%;人身险公司2018年累计新增保险金额1119.67万亿元,增长0.10%。 从险种看,车险保额21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4.92%;责任险保额866.14万亿元,增长244.04%;农险保额3.46万亿元,增长24.23%;寿险本年累计新增保额30.00万亿元,下降5.46%;健康险保额797.80万亿元,增长50.02%;意外险保额3808.86万亿元,增长32.80%。 保单方面,2018年,保险业新增保单件数290.72亿件,同比增长66.13%。其中,产险公司签单数量282.63亿件,增长70.10%;人身险公司本年累计新增保单8.09亿件,下降8.46%。 从险种看,货运险签单数量48.90亿件,同比增长31.91%;责任险72.70亿件,增长81.70%;保证险22.86亿件,增长35.62%;车险4.48亿件,增长12.09%;寿险本年新增累计保单0.89亿件,下降19.86%;其中普通寿险5549.10万件,下降20.35%;健康险32.01亿件,增长417.28%;意外险64.99亿件,增长168.51%。 保险赔付和给付方面,2018年产险业务赔款5897.32亿元,同比增长15.92%;寿险业务给付4388.52亿元,同比下降4.07%;健康险业务赔款和给付1744.34亿元,同比增长34.72%;意外险业务赔款267.70亿元,同比增长19.68%。 险资规模达16.4万亿,权益投资占比下降明显 截至2018年末,资金运用余额超过16.4万亿元,同比增长9.97%。 从配置的大类资产上看,险资配置的第一大类仍为带有非标特征的“其他投资”,占比39.08%,规模达6.41万亿。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其他投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保险资管产品、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衍生工具等,其中,长期股权投资和保险资管产品规模已超万亿。 以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为代表的另类投资是“其他投资”中最重要的投资类别之一。近年来险资逐年加大另类投资力度,到目前该类投资已在不少保险资管公司跻身占比最大的投资类别之列。 相较于2017年底40.19%的高占比,2018年险资投资于“其他投资”的资产占比有所下降。从上市险企的表述看,非标资产投资增速下滑,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部分非标资产到期及提前还本;二是受市场政策影响,非标资产供给下降;三是险企自身严选优质项目。 险资配置的第二大类资产为债券,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规模为5.64万亿,占比34.36%;银行存款2.44万亿,占比14.85%。 2018年初债券收益率一度快速上行,虽然随后债券收益率曲线下移,但仍为保险资金提供了配债良机。例如,至2018年2月份,10年期国开债从低位反弹至5.1%,AAA级10年期信用债中债估值收益率最高达到5.5%以上。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2017年9月份至2018年6月底,有大型保险资管公司合计买入了近600亿债券,买入久期长达8年左右,包括利率债、铁道债以及超AAA等高等级信用债。 一家合资寿险公司投资负责人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去年底至今年初,公司仍在大量“抢配”债券,虽然现在债券收益率已经下降了不少,但长期来看仍然具有配置价值。 由于保险资金大量配置在债券类产品,债券违约风险是保险机构也是普遍最关心的风险,2018年债券违约潮踩雷名单中亦曾出现保险机构身影。在前不久证券时报开展的保险公司首席投资官调查中,受访的保险投资负责人综合判断今年经济形势后,认为2019年保险投资最担忧的投资风险就是信用违约风险。 2018年,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两项资产占保险资金比重总体下行,除2018年1月末为13.38%高于13%外,其余月份均低于13%。总体稳定在12%之上,6月末出现低点,仅为11.99%,11月末回升至12.42%,12月末占比又降低至11.71%,这一数字较2017年底下降了0.59个百分点。 2018年,上证指数累计下跌24.59%,深证成指期间累计下跌34.42%,创业板指期间累计跌幅为28.65%,股票型基金全线亏损。过去两年领跑的蓝筹股扭头向下,令配置蓝筹较多的险资颇为“受伤”,这也成为保险投资业绩2018年出现下滑主要因素。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股票和基金占比总体下行的原因,不排除有部分保险公司主动收缩了股票投资,但主要原因可能是市场下跌导致市值缩水,同时,下半年有险资明确表示结合对市场估值的判断,进行了试探性加仓。 记者采访的不少保险投资负责人均认为现在A股价格处于底部区域,中长期配置价值显现。不过,投资官们多表示目前没有大幅增持权益资产的打算。 上述合资寿险公司投资负责人认为目前A股投资持股成本处于比较低的区间,但目前并没有大量抄底的趋向。他认为还是要继续观察A股市场走向再做决策。“从投资的角度没必要猜底部区域,抄底是很危险的。”他说。 一家大型保险资管公司首席投资官亦认为目前A股估值位于底部区域,公司目前保持观望态势,如果股票继续下跌到很低的位置会试探性加一些仓,但不会是主仓位,长期看二级市场股票持仓比例会稳步减少。 2018年险资投资的另一个特点是银行存款占比明显提升,从2017年底的12.92%提升至2018年底的14.85%。上述合资寿险公司投资负责人表示2019年最愿意投入的三类资产之一就包括银行存款。他告诉记者,目前有部分上市或全国性银行大额协议存款利率大约在4%-5%左右,具有一定的配置价值。 寿险公司座次再洗牌,三成公司保费下滑 寿险公司保费历年都会上演“洗牌”的戏码,2018年也不例外。从前十大寿险公司的座次上可见一斑:2018年,除国寿和平安稳居第一二位外,其他座次的险企多有变动。而2017年的前十寿险公司名单相较2016年也发生了变化。 2018年的寿险第三位,由太保寿险重新夺得 ,此前的2017年由安邦取得第三;第四位,由太保寿险变为华夏;第五位,由泰康变为太平;第六位,由太平变为新华;第七位由新华变为泰康;第八位人保寿险保持不变;第九位,由华夏变为富德生命人寿;第十位,由富德生命人寿变为天安人寿。 总体上,2018年,前十寿险公司的明显变化是安邦人寿退出、天安人寿新晋。天安人寿2017年行业排名第12位,2018年提升了2个位次。 从各家公司的座次变化看,变化较大的是华夏人寿,从2017年的第九位提升5个位次,一举升至第四位;泰康人寿下降2个位次,从2017年的第五降至2018年的第七,位次变化也较大。 (排名变化:正数代表提升,负数代表下降) 2018年,寿险公司整体保费增速为0.85%,但是有多达25家公司保费下滑,占到了有可比数据的81家公司的三成。其中,和谐健康、华汇人寿、安邦人寿3家的保费降幅达到或接近九成,其中和谐健康和安邦人寿为安邦保险集团成员,目前处于被接管的特殊时期;华汇人寿为公司治理存在问题的险企。另外,东吴人寿、珠江人寿、安邦养老、幸福人寿的保费降幅也达50%以上。 财险增速11. 52%,巨头地位稳固 财险公司方面,2018年新增太平科技保险、黄河财险、融盛财险3家公司,财险公司数量达到88家。市场总体保费增速为11.52%,人保、平安、太保3家巨头保持了与市场整体同步甚至更高的增速,三者的市场份额稳固在64%以上。 在保费150亿-1000亿的第二梯队险企中,除大地保险增速达到两位数外,其他险企保费均为个位数增长,不及行业均值。 华农财险总经理张宗韬曾发表观点称,商业车险二次费改以后,对保险公司的风险选择能力及运营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前50亿-150亿中型体量公司增长困难,现在蔓延到更小公司和更大公司两端。而最大公司增速加快,行业正在经历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详情]

银保监会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
银保监会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

  银保监会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 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李文龙 付秋实 本报讯 记者李文龙 付秋实报道 1月29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宣布,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工作部署,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提高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效率,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即日起,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发起设立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资管协会”)办理注册工作。 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是银保监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变政府职能,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内容工作部署的具体举措,有利于提升注册效率,增加产品供给,拓展保险资金配置空间,更好服务保险主业发展;有利于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长期资本性资金,提升社会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比重;有利于切实推动保险机构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改革举措,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经济中长期发展韧性。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强对保险资管协会的业务指导,强化对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的业务监管,确保两类产品注册有序、顺畅进行。[详情]

险资2018年新增权益投资866亿 密集举牌5家上市公司
险资2018年新增权益投资866亿 密集举牌5家上市公司

  ■本报记者 冷翠华 1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同时,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 研究人士认为,这不仅将提升险资权益投资的余额和占比,同时对其提升收益率、对抗利率风险也有好处。在保险资管专项产品方面,落地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在股权投资方面,预计举牌热潮将再次出现。不过,举牌资金来源与此前将有明显区别,万能险资金不再是举牌主力。 值得关注的是,银保监会昨日发布消息称,即日起(1月29日),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发起设立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资管协会)办理注册工作,进一步鼓励险企的股权投资。 去年险资权益投资占比微降 昨日,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2018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64088.38亿元,较年初增长9.97%。大类资产配置方面,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9219.87亿元,占比11.71%,与2017年相比,其投资余额增加了866.16亿元,但占比较下滑了0.59个百分点。 从股票和基金投资占比来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政策鼓励险资增加权益、资管产品等投资比例,一方面有助于化解系统性风险、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利率下行、非标产品陆续到期的环境下,有利于险资提升收益率、对抗利率风险”,广发证券分析师陈福表示。 他同时表示,相比前两年,目前险资期限以5 年以上为主体,有效改变了以1 年期至3年期为主的局面。同时,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建设也逐步完善,从负债端有效降低了流动性风险。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2018年年底公开表示,保险资金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金融市场主要的长期资金提供者和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保险机构是第二大机构投资者,持有二级市场股票余额达到1.17万亿元,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长期资金提供者。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为5.77%,总收益为8352.13亿元,同比增长18.12%。其中,股票收益为1183.98亿元,同比增长355.46%。业内人士预计,2018年险资股票投资收益率预计会有所下降,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在多项政策的推动下,2019年险资的权益投资余额以及占比都有望上升。 5单专项产品已经落地 肖远企还表示,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同时,在已出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项产品政策的基础上,适当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更好地发挥相关机构的专业与项目资源优势,加快专项产品落地进程,吸引更多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资本市场投资。 实际上,截至目前,已有国寿资产等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成了专项产品的设立前登记,目标规模合计1160亿元。其中,已有5单专项产品正式落地,完成投资约22亿元。同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正积极进行项目筛选,未来一段时间,必将有更多专项产品陆续落地。 除专项产品外,银保监会还指导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拓展支持民企的渠道和方式,与专项产品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合力。如国寿资产近期发行投向民企债务融资工具的组合类产品,为出现流动性困难的优质民企提供融资。另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拟通过债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的方式,对接陷入流动性困境的上市公司项目。 华宝证券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4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泰康资管、阳光资管、太平洋资管以及平安资管)发行的15只股票型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平均收益为22.07%。同时,根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股票型基金2017年平均收益率为13.83%。可以说,保险资管近两年的股票投资成绩较为可观。 险资已经扫货这些个股 目前,多家险企正积极纾困上市公司。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自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来,已经有5家上市公司受到险资青睐,后者对其持股比例均达到了5%及以上。 例如,去年年底,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只专项产品“国寿资产-凤凰系列专项产品”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购买通威股份7397.63万股,加上原有持股,累计购买通威股份公司股份达到5%,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华夏人寿从凯撒旅游的3家股东拟受让共5%的股份,跃居其第四大股东,同时,其再次增持同洲电子后,合计持股比例达10%。此外,国寿资产受让万达信息5500万股后,持股比例达该公司总股本的5.0025%,这也是国寿资产专项产品落地第二单。 与险资投资风格相匹配的是,他们在A股一般配置业绩较好的蓝筹股、消费股和优质成长股,对金融、地产、医药、汽车等行业最为偏爱。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末,险资共持有433家上市公司股份,其中险资持股数量前20名上市公司中,8家是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等上市银行占据了前6席;5家是上市房企,保利地产、金地集团、万科A等名列其中。同时,2018年10月份以来,名列险资调研前20名的公司,医药行业和文娱消费行业等大消费概念占据半壁江山。 昨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接受采访第二天,各行业板块上市公司的涨跌幅显示,险资比较钟爱的房地产开发板块指数上涨1.12%,银行板块指数上涨0.66%。同日,上证指数全天下跌0.10%,深圳成指下跌0.50%。可见,房地产和银行两大板块的表现均强于大盘。 此外,举牌上市公司的险企主体和资金来源与此前已经有了明显变化。一是举牌险企由此前的中小型保险公司为主变为大型险企为主;二是举牌的资金来源由此前的万能险等险种账户,变为自有资金和传统寿险账户等。 值得关注的是,银保监会昨日发布消息称,即日起(1月29日),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发起设立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资管协会)办理注册工作,进一步鼓励险企的股权投资。[详情]

险资进入资本市场道路铺就 股票投资比例加大可期
险资进入资本市场道路铺就 股票投资比例加大可期

  ■择 远 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日前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 作为重要的长期资金之一,保险资金具有资金量大、投资周期长的优势。此次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债券等一系列举措,在笔者看来,一方面有助于引导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提振市场信心;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以散户为主这一投资者结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险资预期收益率。 近年来,保险资金发展迅速,规模越来越大。中国银保监会1月29日公布的《2018年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为164088.38亿元,较年初增长9.97%。其中,银行存款24363.50亿元,占比14.85%;债券56382.97亿元,占比34.36%;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9219.87亿元,占比11.71%;其他投资64122.04亿元,占比39.08%。  再来看看此前几年的情况,有数据可查的是:2017年,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149206.21亿元,较年初增长11.42% ;2016年,资金运用余额133910.67亿元,较年初增长19.78% ;2015年,资金运用余额111795.49亿元,较年初增长19.81%;2014年,资金运用余额93314.43亿元,较年初增长21.39%;2013年,资金运用余额为76873.41亿元,较年初增长12.15%。 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因此,如何引导这些规模庞大的资金有序地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理性投资,也就显得非常迫切了。 事实上,在此之前,银保监会已经推出了一些举措。比如,为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优势,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加大保险资金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去年10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专项产品主要用于化解优质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投资标的之一就是上市公司股票。 上述通知下发以来,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积极稳妥开展专项产品业务。根据银保监会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已有国寿资产等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成专项产品的设立前登记,目标规模合计1160亿元。其中,5单专项产品已经落地,完成投资约22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正积极进行项目筛选,未来一段时间,或将有更多的专项产品陆续实现投资落地。 这一点,肖远企也有所表态:在已出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项产品政策的基础上,适当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更好地发挥相关机构的专业与项目资源优势,加快专项产品落地进程,吸引更多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资本市场投资。 笔者认为,随着保险资金获得具体的政策支持和鼓励,它们进入资本市场的道路已经铺就,并且会越来越宽。因此,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不断加大,也是可期的。[详情]

险资权益投资政策开门 简化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
险资权益投资政策开门 简化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

  ■本报记者 杜雨萌 继1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表态,“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后,昨日,银保监会发布消息明确,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 具体来看,为进一步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提高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效率,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即日起,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发起设立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资管协会)办理注册工作。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重资产属性较强的保险公司来说,资产负债管理是决定投资收益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鼓励险资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加大股权投资,一方面会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险资运用提供了比较好的收益保障。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是银保监会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工作部署的具体举措,有利于提升注册效率,增加产品供给,拓展保险资金配置空间,更好服务保险主业发展;有利于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长期资金,提升社会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比重;有利于切实推动保险机构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改革举措,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经济中长期发展韧性。  在杨德龙看来,A股市场走势的大起大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严重缺乏长期优质资金。一旦市场出现下跌,各类投资者就会跟风出逃,进而加剧市场的下跌情绪,所以从投资者结构角度看,引入外资、险资、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是当前重要的政策方向。结合当前A股市场的调整幅度,其实也给长期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场机会。 银保监会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对保险资管协会的业务指导,强化对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的业务监管,确保两类产品注册有序、顺畅进行。[详情]

银保监会:支持险企加大股权投资力度
银保监会:支持险企加大股权投资力度

  来源:证券时报 记者 易永英 1月29日,银保监会发布公告,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 公告指出,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工作部署,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提高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效率,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即日起,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发起设立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办理注册工作。 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是银保监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变政府职能,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内容工作部署的具体举措,有利于提升注册效率,增加产品供给,拓展保险资金配置空间,更好服务保险主业发展;有利于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长期资本性资金,提升社会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比重;有利于切实推动保险机构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改革举措,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经济中长期发展韧性。 保险资管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2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注册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共175项,合计注册规模3483.16亿元。其中,股权投资计划2项,注册规模55亿元。 “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都是保险资金参与实体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是贯彻落实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也有利于切实转变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还有利于发挥市场和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形成监管合力,优化保险市场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注册效率,增加产品供给。 据了解,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强对保险资管协会的业务指导,强化对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的业务监管,确保两类产品注册有序、顺畅进行。[详情]

推动险资入市积极发挥“压舱石”作用
推动险资入市积极发挥“压舱石”作用

  来源:证券时报 记者 王君晖 日前,银保监会表示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这与去年出台的鼓励险资入市的政策相呼应,对于引导保险资金入市具有正面作用,有利于保险资金更好地发挥相关机构的专业与项目资源优势,加快专项产品落地进程,吸引更多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资本市场投资。 关于政策对险资入市的松绑,市场有声音调侃“牛夫人又变成了小甜甜”。险资与资本市场的关系较为微妙,运用得当,能起到“压舱石”的作用。在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监管层鼓励险资提高投资蓝筹股比例,支持险资参与融资融券债权收益权相关业务,险资开始在资本市场大展拳脚。然而,监管的放松很快诱发了乱象,部分险企频频举牌上市公司,利用高杠杆资金激进投资,引起了市场的强烈质疑。一时间,险资被贴上“妖精”“害人精”“野蛮人”等标签。此后,监管层强化了保险机构与非保险一致行动人的举牌或收购行为监管,明确禁止保险机构与非保险机构一致行动人共同收购上市公司。 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保险资金都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险资长久期,风格稳健,对于稳定市场、提振信心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如果对于险资的运用投鼠忌器,因噎废食,对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得不偿失。 去年10月以来,监管层已在不断释放保险资金运用的积极信号,引导设立不纳入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计算投资比例的专项产品、取消险资股权投资行业范围限制,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发挥保险资金的优势,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 政策鼓励险资入市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如何回应市场的疑惑和期待。从敲打到鼓励,并非监管“翻烧饼”,而是从不同时期的市场表现出发,结合保险资管行业发展的需要作出的优化调整。从实际来看,有了前车之鉴,当前险资入市的步伐保持着较为稳健的节奏。在此前设立的化解股权质押风险的专项产品中,进行了优化设置,增厚资产“安全垫”,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空间内进行投资操作。当前股市估值处于相对低点,利于权益类资金布局,体量庞大的保险资金也需要更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险资入市恰逢其时。[详情]

“开门红”不红 险资入市心有余力难足
“开门红”不红 险资入市心有余力难足

  原标题:“开门红”不红 险资入市心有余,力难足 杨倩雯 “开门红,全年红”。保险公司开年冲业绩的头等大事从去年开始就在监管和整体市场环境的裹挟下骤然走淡,而今年影响犹在。 从几家大型上市寿险公司今年开门红预售的数据来看,尽管比去年“134号文”影响下的惨淡开门红有所好转,但是整体仍表现承压。 第一财经记者从一家大型险企高管处获得的数据显示,在四家A股上市寿险公司中,截至1月中旬的“开门红”预售数据中,除了一家同比上涨超过100%以外,其他几家均有不同程度同比下降,下降幅度在10%~40%之间。 不过,多位寿险公司高管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险企有淡化开门红的趋势,转而更加注重全年保费收入均衡。 开门红预售承压 1月中旬,各家上市险企纷纷发布自己的2018年保费收入情况。从各家公告数据来看,大部分险企去年12月单月保费增速在9%~26%之间。业内人士普遍分析,这是因为年底要尽力补上去年“开门红”不红所造成的目标缺口。而受此影响,各上市险企今年“开门红”预售的时间大部分较之前要晚。 “往年我们11月就要开始第二年的‘开门红’预售,但是2019年的预售到12月才开始,之前都忙着年底冲刺呢。”一名大型险企代理人对第一财经表示。 延迟开始的2019年开门红预售,目前的表现也难言出彩。第一财经获得的同业交流数据显示,截至1月中旬,在四家A股上市寿险公司中,除了中国人寿开门红预售的个险新单保费同比增长超过100%,其他几家公司均呈现10%~40%的同比下降。 据记者从行业内了解,中国人寿之所以能够在上市险企开门红预售中“一枝独秀”,是因为其产品策略。据悉,此次中国人寿在去年底的开门红预售阶段主打产品是一款预定利率达到4.025%的年金保险,颇具吸引力。不过,第一财经从多位不同保险公司的高管处获知,在市场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银保监会认为高利率保单有较大的利差损风险,因此近期已暂停此类高预定利率保单的审批。 上市险企开门红预售依然承压,原因何在?招商证券分析称,是因为大额的年金保单销售不振,同时保险公司调整产品策略。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险企不断升级保障型产品,产品结构转向期限更长的期缴保费产品。这种转变延长了寿险的负债久期,提供更稳定的现金流,避免短期赎回保单的流动性压力,使开门红进一步平缓。此外,居民收入放缓对消费型寿险和财险的冲击也比较大。 弱化短期收益目标 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保险业“开门红”如今已走过20多年,由于往往采取大量激励措施吸引客户,因此成为保险公司的一个重要销售时期。 根据海通证券数据,由于储蓄型产品件均保费可观,开门红阶段在全年保费的占比很高。1999~2017年,行业1月、一季度人身险保费收入占比分别由6%、20%上升至26%、48%。 在经历了开门红的飞速增长之后,近两年随着行业的转型和政策调整,开门红也进入了转型期。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表示,2018年开始开门红的重要性和力度下滑,主要是2017年10月“134号文”执行后险企准备不足;而且过去开门红的成因主要是理财型的万能险冲规模在年初销售,而这已经被134号文阻碍,转向长期保障型产品,而保障型的时限更长,保费和价值的实现在时间上更均衡,开门红也被迫淡化,过去1月保费同比冲高的现象在2018年初消失。 第一财经记者整理银保监会数据发现,相对于前几年开门红高速发展阶段1月保费占比的上升趋势,2018年1月原保险保费在全年中的占比从2017年的28.87%降至21.33%。 多名大型保险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目前险企有淡化开门红的趋势,转而更加注重全年保费收入均衡。 海通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孙婷在研究报告中表示,开门红有助于险企抢占市场先机,但同时,开门红的冲业绩也使得销售误导较易发生,开门红通常选择理财型产品为主也不利于保险公司业务结构,同时涌入大量储蓄类保费收入可能引起投资失衡,亦不利于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多名券商分析师表示,这两年加强行业监管后的“开门红”不红在短期确实会影响全年保费增速,但是长期来看有利于行业发展。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预测称,根据今年保费开门红新单负增长来判断,预计2019全年新单保费零增长或者小幅负增长,但是由于仍有续期保费支撑,新单加上续期保费的总保费全年可能零增长或者略微正增长。 尽管如此,行业分析师普遍预测今年新业务价值有望实现正增长。 孙婷表示,衡量保险公司投资价值的指标不在于新单保费,而在于新业务价值(NBV)。从过去数据来看,因为储蓄型业务的新业务价值率显著低于保障型业务,开门红在新业务价值贡献方面并不较其他季度更加特殊。况且近两年大型险企在开门红阶段实施保障与储蓄并重的策略,更有利于其新业务价值的增长。 影响救市力度 去年10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监管层开始鼓励险资入场。1月28日,正值证监会主席刚刚更迭之际,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这一表态被市场视为更进一步地鼓励险资救市。 尽管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专项产品迅速落地启动,也有消息称保险公司调研了多家上市公司,但业内人士依然感叹,“开门红”不红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救市力度。 “如果说2015年时险资还有点‘姿色’,那这两年开门不红,保险资金增量有限,可谓心有余而力稍显不足啊。”一名大型保险资管公司高管对记者感叹。 2015年股市大幅波动之后,原保监会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权益类投资占比的提高、允许保险投资创业板、投资蓝筹股的比例进一步放开等。随后,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的公告此起彼伏。据记者统计,2015年至少有35家上市公司被险资举牌,十家险企参与其中,以2015年12月31日的市值计算,举牌所涉标的共涉及市值超过2500亿元。 从举牌涉及的账户来分析,多数是中小型公司的万能险资金。相对于传统保障型险种相当部分保费需要进入风险保障账户,彼时疯狂发展的万能险,几乎所有保费均进入投资账户进行投资,因此万能险也成为了举牌资金的绝对主力。 不过,随后开始的针对万能险的一系列监管政策以及行业的整体转型,使得行业内万能险保费出现断崖式的下跌。记者梳理银保监会数据发现,2015年及2016年,主要体现万能险保费收入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在规模保费中占比均超过30%,2017年这一比例迅速下降至18.18%,2018年略回升至23.02%。 而从2018年上市险企的半年报可以看到,保险公司在股票上的配置也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中国太保2018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的股票持仓在投资资产中占比4.8%,较2017年年底下降0.7个百分点;中国平安这一比例为9.5%,较2017年末的11.1%也下降了1.6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分析,2018年及2019年整个行业依然处在转型期,“开门红”不红也限制了整体保费和资金运用余额的增量。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和2018年末,资金运用余额较年初的增长率分别为11.42%及9.97%,而2016年末这一增长率为19.78%。今年“开门红”承压,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金运用余额的总体增量,从而影响股票投资的增量。 不过,上述大型保险资管公司高管也表示,无论是出于救市目的还是对于保险资金本身的资产配置,优质股票标的永远是保险公司的重要投资标的,优质成长股和蓝筹股也是大型保险公司始终会重点配置的品种。[详情]

险资拓宽投资范围 更多专项产品有望陆续落地
险资拓宽投资范围 更多专项产品有望陆续落地

  险资拓宽投资范围更多专项产品有望陆续落地 中国证券报 记者 程竹  1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 近期监管政策利好频出,险资股权投资渠道拓宽为实体经济持续“供血”。1月25日,银保监会表示,截至目前,已有国寿资产等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成专项产品的设立前登记,目标规模合计1160亿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正积极进行项目筛选,未来一段时间,或将有更多的专项产品陆续实现投资落地。 5单专项产品已落地 银保监会表示,从产品落地情况来看,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积极稳妥开展专项产品业务,取得良好成效。目前,5单专项产品已经落地,完成投资约22亿元。 据了解,已落地的专项产品坚持市场化运作,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其自身能力进行风险和价值判断,自主设计产品结构,选择投资标的。专项产品投资品种既有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也有上市公司股东非公开发行的可交换债券。专项产品采取分期发行方式,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和单独核算,实现风险的有效隔离。其中,国寿资产专项产品通过结构化分级设计,引入大股东作为专项产品的劣后级投资者,进一步确保参与的保险资金安全性。 纾困民企成效方面,银保监会介绍称,保险业专项产品陆续落地,有利于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优势,加大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更好地巩固市场长期投资的基础,提振市场信心,有序化解股权质押风险,有利于支持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发展,为优质上市公司及其股东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一位险企人士预计,股票质押专项产品可能涉及险资持股比例较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一般建立在对目标上市公司深入的了解和长期明确的投资意向基础上,因此保险公司接下来可能会密集对上市公司进行调研,寻找投资的优质标的。 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 为引导保险机构通过多样化手段积极服务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长期资金和资本性资金,在已出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项产品政策的基础上,银保监会还将适当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 肖远企称,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更好地发挥相关机构的专业与项目资源优势,加快专项产品落地进程,吸引更多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资本市场投资。 北京一位险企人士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监管一是鼓励险资买股票;二是买了之后最好长期持有;三是可以通过信托计划等加快速度增持。” 业内人士指出,保险资金有自身既定的投资目标和资金匹配需求,险资建仓很可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考虑到我国险资体量较大,若险资在资金运用中将权益类投资比重提高至20%,理论上亦能为资本市场带来万亿资金。 为了防止险资“大进大出”,肖远企表示,要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详情]

银保监会:支持险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
银保监会:支持险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

  原标题:银保监会支持险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 记者 程竹   银保监会网站29日消息,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工作部署,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提高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效率,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即日起,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发起设立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资管协会)办理注册工作。 银保监会表示,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是银保监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变政府职能,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内容工作部署的具体举措,有利于提升注册效率,增加产品供给,拓展保险资金配置空间,更好服务保险主业发展;有利于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长期资本性资金,提升社会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比重;有利于切实推动保险机构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改革举措,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经济中长期发展韧性。 银保监会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强对保险资管协会的业务指导,强化对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的业务监管,确保两类产品注册有序、顺畅进行。 另据银保监会29日发布的2018年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64088.38亿元,较年初增长9.97%。其中,银行存款24363.50亿元,占比14.85%;债券56382.97亿元,占比34.36%;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9219.87亿元,占比11.71%;其他投资64122.04亿元,占比39.08%。 川财证券分析师杨欧雯表示,去年以来,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险资金投资A股有了更多的资金配额。当前,二级市场指数处于相对底部,对于偏好中长期投资的保险资金来讲,这是一个较好的进入时机。[详情]

银保监会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
银保监会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

  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记者谭谟晓)银保监会29日发布消息称,为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提高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效率,即日起,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发起设立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办理注册工作。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说,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有利于提升注册效率,增加产品供给,拓展保险资金配置空间,更好服务保险主业发展;有利于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长期资本性资金,提升社会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比重;有利于切实推动保险机构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改革举措,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这位负责人说,银保监会将强化对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的业务监管,确保两类产品注册有序顺畅进行。 (本文来自于中国新闻网)[详情]

银保监会: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
银保监会: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

  连日聚焦险资 银保监会: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 新京报讯(记者 陈鹏 侯润芳)险企投资又迎一大政策红包。1月29日,银保监会发布公告: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工作部署,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提高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效率,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即日起,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发起设立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办理注册工作。 银保监会方面表示,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有利于提升注册效率,增加产品供给,拓展保险资金配置空间,更好服务保险主业发展;有利于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长期资本性资金,提升社会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比重;有利于切实推动保险机构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改革举措,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经济中长期发展韧性。  值得注意,这也是监管层面连续两日针对险资投资领域进行表态,先后针对险资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和参与私募投资、股权投资等环节。此前的1月28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接受采访时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 肖远企称,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 “中国的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从投资者结构看,散户和机构投资者比例大概为‘二八开’,散户较多,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和机构投资者,而美国资本市场恰恰相反。银保监会这一决定恰好能够引入长期稳定的资金、增加机构投资者,从而改善投资者的结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解释,另一方面,长期稳定资金更注重价值投资,而不像一些游资注重“快进快出”。随着长期稳定资金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风格也有望改变。 实际上,银保监会在1月25日发布保险业专项产品落地相关消息时便曾透露,将引导保险机构通过多样化手段积极服务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长期资金和资本性资金。 新京报记者 陈鹏 侯润芳 编辑 程波 校对 何燕[详情]

险资的是非曲折路:从小甜甜到妖精再变回白衣骑士
险资的是非曲折路:从小甜甜到妖精再变回白衣骑士

  看险资从小甜甜变妖精,再变回白衣骑士的是非曲折路! 来源:13个精算师  今日,银保监会又发文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这已经不是银保监会,第一次重提险资救市的举措! 2018年10月25日,银保监会就再次提出《中国银保监会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13精”也第一时间发文《又救市?——险资仍在路上》。 上周,银保监会也发文《允许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发行的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接连三番的促进政策,以及刘士余主席调任,让身为保险人的我们不禁回想,四年前的“股灾”和“险资救市”! 上一次“股灾” 2015年6月12日 A股大牛市:5178点! 中国沪市达到了近8年来的最高点位5178点。 2015年6月26日 A股股灾:4192点! 仅14天,A股就下跌了1000点! 当日更是暴跌334点,跌幅为7.04%,2000多只股票跌停。 2015年6月27日 央行宣布降息、降准: 被视为拉开救市序幕,但此后股市依旧狂跌不止。 上一次“险企救市” 2015年7月8日 原保监会发布《关于提高保险资金投资蓝筹股票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 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监管比例上限由5%调整为10%; 增持蓝筹股票后权益类资产余额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0%。 各路险企,纷纷响应 2015年下半年,26家公司发布公告宣布被险资举牌,耗资超600亿元。 参与举牌的险资包括安邦保险、前海人寿、阳光人寿、富德生命人寿、国华人寿、上海人寿、君康人寿、百年人寿等。 然而此次险资救市、频频举牌,却并未赢得大义之举的好名声。 还落下了“野蛮人”的称号,尤其是“宝万之争”在我国资本市场引发的震荡与争论,堪称我国资本史上罕见的一出大戏。 刘士余主席痛斥“野蛮人” 2016年12月3日 刘士余讲话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资本市场发生了一系列不太正常的现象,举牌、杠杆收购,是对治理结构不合理的公司的一种挑战,但是你用来路不正的钱,从门口的野蛮人变成了行业的强盗,这是不可以的。 曾经活跃在A股市场的七大险资派系: “宝能系”(前海人寿等)、 “安邦系”(安邦人寿等)、 “明天系”(华夏人寿等)、 “生命系”(富德生命人寿等)、 “恒大系”(恒大人寿等)、 “阳光系”(阳光财险等)、 “天茂系”(国华人寿等)。 受此影响,不仅是三大派系掌门人(宝能系、明天系、安邦系)受牵连! 就连原保监会主席也身陷囹圄~ 参见《中国保监会党委召开会议通报党中央对项俊波进行组织审查的决定》 “妖精们”处置了,刘主席也离任了! 到目前,三大派系该处置的也处置了,查出来的问题也多于险资救市无关! 参见《吴小晖或被量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回看安邦集团的崛起与今日的没落~》 主要是进行相互投资,即“左手倒右手”式,虚增资本! 上周末,中共中央又决定任命刘士余同志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副书记,易会满出任中国证监会主席。 这周,银保监会就发文鼓励险资入市,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 今次,又重提的“险资救市” 2018年10月 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 模式: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投资标的: 1.上市公司股票; 2.上市公司及其股东公开发行的债券; 3.上市公司股东非公开发行的可交换债券; 4.经银保监会认可的其他资产。 2019年1月24日 允许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发行的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银保监会将允许保险机构投资符合条件的银行二级资本债券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2019年1月28日 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 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 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 回顾曾经历史,作为保险人应该正视自身的位置! 险资,从来就不是“救世主”! 险资从来就不是“救世主”, 我们是长期资金的“提供者”! 险资愿意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贡献自己的力量! 保险资金发挥长期资金优势, 秉承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 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大有可为![详情]

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入市 拟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
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入市 拟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

  杨倩雯 事实上,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早已成为“中坚力量”。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2018年年底公开表示,保险资金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金融市场主要的长期资金提供者和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截至2018年9月末,保险资金余额15.8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39%。在股票市场上,保险机构是第二大机构投资者,持有二级市场股票余额达到1.17万亿元,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长期资金提供者。 截至目前,已有国寿资产等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成专项产品的设立前登记,目标规模合计1160亿元。 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的“稳定器”作用正进一步被重视。 1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接受采访时表示,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鼓励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肖远企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 业内人士表示,保险公司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优质上市公司的股票和债券本来就是重要的投资品种,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也和险资的长久期以及追求稳定收益率的性质不谋而合。银保监会对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体制等配套工作的推进,无疑也是鼓励保险资金长期持有股票,进一步增强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上的稳健价值投资者和“稳定器”的作用。 事实上,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早已成为“中坚力量”。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2018年年底公开表示,保险资金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金融市场主要的长期资金提供者和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截至2018年9月末,保险资金余额15.8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39%。在股票市场上,保险机构是第二大机构投资者,持有二级市场股票余额达到1.17万亿元,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长期资金提供者。 “在股票市场上,保险机构是第二大机构投资者,且多以大盘蓝筹股为主,持有期限较长,偏好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较少发生高频交易行为。”曹德云表示。 同时,从保险资金近几年的投资收益情况来看,过去保险资金更善于债券投资的固有印象已逐渐被打破,不少保险资管公司的权益投资业绩也颇为亮眼。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为5.77%。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49206.21亿元,较年初增长11.42%,总收益为8352.13亿元,同比增长18.12%。其中股票收益1183.98亿元,增长355.46%。 华宝证券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4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泰康资管、阳光资管、太平洋资管以及平安资管)发行了15只股票型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平均收益为22.07%,其中,收益最高的是泰康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泰康资产积极配置投资产品,全年收益45.3%。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产品数量最多,6只账户中有5只收益超过20%。 而根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股票型基金2017年平均收益率为13.83%。 可以说,保险资管近两年的股票投资成绩并不输给基金业。况且,据第一财经记者从行业内了解,保险资管公司也吸引了一部分公募基金高管加入。例如,原大成基金总经理王颢2014年加入人保资管担任总裁。 过去若干年中,保险资金也多次参与救市。例如2016年“熔断”之后,原保监会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权益类投资占比的提高、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板、投资蓝筹股的比例进一步放开等。 险资纾困民企作用明显 自银保监会印发《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来,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启跑步入场模式,积极稳妥开展专项产品业务。因此除了鼓励保险资金直接增持优质股票外,在之前的专项产品快速开展的基础上,银保监会此次拟进一步拓宽其投资范围。 肖远企表示,在已出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项产品政策的基础上,适当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更好地发挥相关机构的专业与项目资源优势,加快专项产品落地进程,吸引更多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资本市场投资。 根据媒体报道,保险资管与券商合作的方式可能是以券商两融收益权为基础资产,保险资管公司发行设立类固定收益型资管产品。这种合作模式下,择股权利交由券商,保险资金从中只赚取稳定收益。长城证券表示,保险资金投资方向较为稳健,在给予保险公司更多投资自主权和专项设立的特权后,提升险资运用效率,重振市场信心,利好长期发展。 去年10月,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加大保险资金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保险公司投资专项产品的账面余额,不纳入权益类资产计算投资比例,纳入其他金融资产投资比例监管。 银保监会1月25日披露的数字显示,截至目前,已有国寿资产等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成专项产品的设立前登记,目标规模合计1160亿元。其中,5单专项产品已经落地,完成投资约22亿元。 国信证券认为,政策出台、执行效率高,表明监管层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的决心。 据悉,已落地的专项产品坚持市场化运作,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其自身能力,进行风险和价值判断,自主设计产品结构,选择投资标的。专项产品投资品种既有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也有上市公司股东非公开发行的可交换债券。专项产品采取分期发行方式,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和单独核算,实现风险的有效隔离。其中,国寿资产专项产品通过结构化分级设计,引入大股东作为专项产品的劣后级投资者,进一步确保参与的保险资金安全性。 根据记者了解,纾困专项产品设立后,11月30日,“国寿资产-凤凰专项产品”买入上市民企通威股份1.91%股权,成为该专项产品设立后公开落地的首单项目;12月27日,国寿资产纾困专项产品第二单落地,国寿资产-凤凰专项产品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斥资6.325亿元购买万达信息5500万股(约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 银保监会称,保险业专项产品陆续落地,有利于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优势,加大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更好地巩固市场长期投资的基础,提振市场信心,有序化解股权质押风险,有利于支持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发展,为优质上市公司及其股东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除专项产品外,银保监会还指导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拓展支持民企的渠道和方式,与专项产品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合力。如国寿资产近期发行投向民企债务融资工具的组合类产品,为出现流动性困难的优质民企提供融资。另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拟通过债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的方式,对接陷入流动性困境的上市公司项目。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持续推进专项产品业务平稳有序发展,在保持政策稳健性的前提下,研究拓展专项产品的投资范围和方式,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同时,引导保险机构通过多样化手段积极服务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长期资金和资本性资金。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正积极进行项目筛选,未来一段时间,或将有更多的专项产品陆续实现投资落地。[详情]

银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银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1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 与此同时,银保监会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同时,在已出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项产品政策的基础上,适当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更好地发挥相关机构的专业与项目资源优势,加快专项产品落地进程,吸引更多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资本市场投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不是监管层首次提及险资支持上市公司。2018年10月,银保监会就曾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彼时,银保监会表示,保险业专项产品陆续落地,有利于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优势,提振市场信心,为优质上市公司及其股东提供长期资金支持。除专项产品外,银保监会还指导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拓展支持民企的渠道和方式,与专项产品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合力。 随后险资便陆续宣布计划成立如此规模的产品来纾困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成专项产品设立前登记,包括国寿资产、阳光资产、太平资产、人保资产、新华资产、太保资产、华泰资产、泰康资产、中再资产和平安资产等。[详情]

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维护市场稳定
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维护市场稳定

  ⊙记者 陈婷婷 ○编辑 陈羽 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昨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 为了鼓励险资加速入市,银保监会推出两项举措:一是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二是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 一直以来,对于重资产属性较强的保险业来说,资产负债管理是决定命运的关键准绳。2018年3月下发的《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1-5号)》明确从期限结构、成本收益和现金流等角度,全方位评估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状况,有效识别和计量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如期限结构匹配衡量现金流在期限结构上的匹配程度,控制错配带来的不利影响。 此外,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有明确的备案期限。2017年初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规定,保险机构应当在达到重大股票投资标准且按照证券监管法规要求,信息披露义务人公告后5个工作日内,向监管机构报送相关备案材料;同时,监管机构对保险机构提交的事后备案材料进行审查,并在要件齐备后15个工作日内反馈备案意见。保险机构在获得备案意见或书面核准文件前,不得继续增持该上市公司股票。 为有序化解股权质押风险、为优质上市公司及其股东提供长期资金支持,肖远企表示,在已出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项产品政策的基础上,银保监会还将适当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更好地发挥相关机构的专业与项目资源优势,加快专项产品落地进程,吸引更多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资本市场投资。 事实上,自去年10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保险资管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后,各保险资管公司便迅速着手落实。最新数据显示,已有国寿资产等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成专项产品的设立前登记,目标规模合计1160亿元。其中,5单专项产品已经落地,完成投资约22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等措施,有利于增加股市长期资金,提振市场信心,同时有利于提高险资预期收益率,可谓一举两得。[详情]

银保监会: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
银保监会: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

  来源:证券时报 记者 孙璐璐 险资参与化解股权质押风险、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有了更多实质举措。1月28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 在肖远企寥寥百字的讲话中,介绍了监管部门将鼓励险资在资本市场有更大作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举措:一是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 二是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 三是在已出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项产品政策的基础上,适当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更好地发挥相关机构的专业与项目资源优势,加快专项产品落地进程,吸引更多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资本市场投资。 2018年10月,银保监会就先后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资金投资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鼓励发挥险资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作用。 上述两项政策放开了险资股权投资的诸多限制,如《征求意见稿》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限制,《通知》明确专项产品可以投资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公司及其股东公开发行的债券和非公开发行的可交换债券等,且产品不纳入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计算投资比例。 据了解,在政策利好刺激下,去年10月以来,保险机构通过密集调研上市公司、加快专项产品落地等方式“驰援”资本市场。银保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国寿资产等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成专项产品的设立前登记,目标规模合计1160亿元。其中,5单专项产品已经落地,完成投资约22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表示,监管层出台相关政策,利于加大险资长期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并提振市场信心。“考虑到我国险资体量较大,按照2018年9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5.87万亿元的规模计算,若险资在资金运用中,将权益类投资比重提高至20%,理论上能为资本市场带来万亿的资金。”徐承远称。[详情]

入市打组合拳 银保监会释放险资加速入市信号
入市打组合拳 银保监会释放险资加速入市信号

  原标题:银保监会释放险资加速入市信号 来源:北京商报 近期,关于险资入市的利好信号频频释放。继1月25日银保监会披露保险业专项产品陆续落地之后,1月28日,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加快专项产品落地进程,吸引更多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并表态允许专项产品与券商、信托打配合。 险资入市打组合拳 据介绍,1月28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 在接受采访时,肖远企明确表示,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有保险分析人士指出,未来,保险资金在投资符合国家鼓励方向的行业股票时,备案、核准方面有望走绿色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2018年为保险资金设立专项产品间接入市方面,也有开打组合拳。据介绍 ,未来,在已出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项产品政策的基础上,银保监会将适当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更好地发挥相关机构的专业与项目资源优势,加快专项产品落地进程,吸引更多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资本市场投资。 专项产品已陆续落地 早在2018年10月,银保监会就出台相关的新规。2018年10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优势,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为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支持。这意味着险资借道专项产品可间接入市,且可以突破目前权益投资30%的上限。《通知》提到,保险公司投资专项产品的账面余额,不纳入权益类资产计算投资比例,纳入其他金融资产投资比例监管。 新规发布后,陆续有国寿、人保等多家险企开展专项产品业务。1月25日,银保监会介绍,截至目前,已有国寿资产等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成专项产品的设立前登记,目标规模合计1160亿元。其中,5单专项产品已经落地,完成投资约22亿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正积极进行项目筛选,未来一段时间,或将有更多的专项产品陆续实现投资落地。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已落地的专项产品坚持市场化运作,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其自身能力进行风险和价值判断,自主设计产品结构,选择投资标的。专项产品投资品种既有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也有上市公司股东非公开发行的可交换债券。专项产品采取分期发行方式,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和单独核算,实现风险的有效隔离。 银保监会指出,除专项产品外,银保监会还指导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拓展支持民企的渠道和方式,与专项产品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合力。如国寿资产近期发行投向民企债务融资工具的组合类产品,为出现流动性困难的优质民企提供融资。另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拟通过债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的方式,对接陷入流动性困境的上市公司项目。  有序介入防范“野蛮人”风险 对于险资入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认为,保险公司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是推进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重要力量。保险公司通过挑选业绩优秀的上市公司进行高比例配置,可以引导资本市场进行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促进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首创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亦表示,险资入市一般谋求长期稳定投资收益的目的较为明显,也是最能让市场恢复活力的。 不过,早在两年前,险资在A股频频举牌、出现短炒行为,一度被打上“野蛮人”的标签。对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吕随启表示,鼓励保险资金入市要趋利避害,在此过程中,要发挥险资稳定市场、缓解流动性压力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存在操纵市场给股市带来负面影响。 知名学者布娜新称,“这次险资入市新规是专项产品的形式,不同于以往直接持股的方式,这其实就是一道风险控制屏障。这种形式一方面便利了上市公司,一方面也防范了‘野蛮人’风险”。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也将逐渐接受并认可保险资金作为机构投资者正常、合规的投资行为。”朱俊生如是说。 王剑辉进一步补充道,对于监管层而言则要“因时而变”,不排除未来会对险资入市进行一些要求与调整。 事实上,险资除了通过专项产品进入资本市场外,已有不少上市公司获得保险资金增持。诸如,通威股份2018年11月30日晚间公告称,公司获国寿资产方面举牌,持股比例达5%;凯撒旅游亦在2018年11月15日晚间披露公告称,华夏人寿受让公司5%股权,同时不排除未来12个月选择合适的时机增持;精达股份同样在2018年10月14日晚间公告称,华安保险受让公司9%股权,持股比例升至9.99%。[详情]

银保监会放话:鼓励险资增持股票 重石方显压舱本色
银保监会放话:鼓励险资增持股票 重石方显压舱本色

  又一大利好!险资“重石压舱”的作用越发突显! 继险资设立专项纾困产品、允许保险机构投资符合条件的银行二级资本债券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后,A股也将迎来险资这一长线资金。“稳定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1月28日,银保监会官网显示,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入市。 给资本市场带来信心 上述讲话中,主要包含五点内容: 1.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 2.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 3.支持开展价值、长期投资; 4.依法加快备案、核准工作; 5.适当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允许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行性风险。 对此,浦东改发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将给资本市场带来信心! 一是鼓励保险资金投资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二是拓宽保险资金投资资本市场渠道,尤其是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去年10下旬出台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项产品相关文件曾明确主要用于化解优质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现在则进一步明确专项产品可以投资资本市场其他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 三是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表明专项产品非常灵活,可以直接投资上市公司股票,也可以间接通过券商和信托公司投资,为金融市场带来新的资金; 四是一定程度上可以给资本市场带来信心,在目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可以提振资本市场,表明高层对资本市场的态度,未来应该还会有其他措施出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总体来说,对于险企与资本市场都是一个利好消息。2018年,整个保险资金的收益率下降比较厉害,此次扩大了专项产品投资范围,让保险资金可以更多地去增持上市险企的股票,进行股票、股权的投资配置,对于缓解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的压力也有一定帮助。 此外,朱俊生补充道,对资本市场也是重要利好,体现在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体量大、期限长,可以进行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此前,险资救市时,险资就曾设立专项纾困产品化解民营企业股权质押风险,此次发言意味着投资范围进一步拓宽。 专项产品属性“加成” 记者梳理发现,专项产品是银保监会在去年10月为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而推出的产品。 2018年10月19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要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优势,加大保险资金财务性和战略性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允许保险资金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不纳入权益投资比例监管。 2018年10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允许保险资管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 银保监会表示,《通知》的发布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六稳”要求、创造良好市场预期、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举措: 一是有利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通过专项产品形式,保险资金可以为优质上市公司及其股东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二是有利于有效支持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发展,专项产品按照市场化原则,向有前景、有市场、技术有优势但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稳定市场预期; 三是有利于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优势,做实体经济的长期资金提供者,从而更好巩固市场长期投资的基础。 1月25日,银保监会在官网宣布,截至目前,已有国寿资产等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成专项产品的设立前登记,目标规模合计1160亿元。其中,5单专项产品已经落地,完成投资约22亿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正积极进行项目筛选,未来一段时间,或将有更多的专项产品陆续实现投资落地。 其中,国寿资产专项产品通过结构化分级设计,引入大股东作为专项产品的劣后级投资者,进一步确保参与的保险资金安全性。 从资金量上看,截至2018年10月底,保险资金运用达157921.87亿元,较年初增长5.84%,而2013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76873.41亿元,金额体量持续增加。 银保监会表示,除专项产品外,银保监会还指导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拓展支持民企的渠道和方式,与专项产品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合力。另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拟通过债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的方式,对接陷入流动性困境的上市公司项目。 朱俊生表示,本次拓宽产品范围意味着专项产品救市功能的进一步升级。 险资爱买医疗、大健康 2018年以来,险企买买买的情况在增多。既是政策加持,也暗合了险企转型需求等多因素。 2018年10月26日,银保监会就《保险资金投资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修订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限制,通过“负面清单+正面引导”机制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险企通过关联交易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的数量已超过20例,主要涉及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人寿、泰康人寿等头部险企。 险资的投资方向也较多元化。例如,险企将资金投资于中国境内医疗、养老行业及大健康领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航天科技产业,或是投资于产业前景良好、市场环境稳定、盈利模式成熟的消费、文化教育、旅游、娱乐传媒、影视、节能环保等行业。 有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从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来说,当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险企若能够将新机遇作为突破口,培育属于自己的新动能,将有可能重新界定险企在股权投资领域的地位。 保险资金配置更多样 不仅是用专项产品支持股票市场,险资还将为银行注入“活水”,同时其自身的资产配置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1月24日晚间,先是央行表示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创设央行票据互换工具,央行票据互换操作采用固定费率数量招标方式,面向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进行公开招标。 随后,银保监会“挺身支持”,将允许保险机构投资符合条件的银行二级资本债券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目的为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充实资本,优化资本结构,扩大信贷投放空间,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风险抵御能力,丰富保险资金配置。 据了解,永续债即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无明确到期日和利率跳升激励。银行永续债可以采用5年循环的模式,发行日后的5年,如发行银行选择不赎回,则继续循环下去。而为提高银行永续债的流动性,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故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创设央行票据互换工具。 对此,资深证券分析师欧利涛对外解释,“用通俗易懂的话说,金融机构买五六个点的永续债,然后拿永续债换央行票据,再拿票据贷款获得三点几成本的资金。”由此看,购买机构有望获得稳定的差价收益,相关银行、保险、基金机构将会积极参与进来。 据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银行需要有充足的资本金,永续债是银行补充一级资本的重要渠道。央行票据互换工具可以增加持有银行永续债的金融机构的优质抵押品,提高银行永续债的市场流动性,增强市场认购银行永续债的意愿,从而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为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创造有利条件,也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缓解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此前,永续债风险资本权重高、流动性较低,配置主力保险资管又不被允许投资该类债权。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放开险资投资限制可以为银行资本注入活水。 朱俊生表示,目前银行补充资本压力较大,而支持实体经济扩大信贷,是目前的一个政策,但若银行资本自身不够充足,就难以支撑实体经济。在此背景下,保险资金就可以作为补充资本的工具,使银行资本充足率得到提升。 (国际金融报记者 唐烨)[详情]

中国银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中国银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中新社北京1月28日电 (记者 王恩博)中国银保监会28日称,将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当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 与此同时,官方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 肖远企并透露,在已出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项产品政策的基础上,银保监会将适当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更好发挥相关机构的专业与项目资源优势,加快专项产品落地进程,吸引更多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完) (本文来自于中国新闻网)[详情]

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增持股票维稳市场 利好保险与蓝筹
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增持股票维稳市场 利好保险与蓝筹

  A股迎重磅!银保监会刚刚发话:鼓励险资增持股票维稳市场,利好保险与蓝筹,险资偏爱这些股 来源:券商中国 A股有请险资——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增持上市公司股票的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业界的广泛关注。 1月28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 险资参与化解股权质押风险、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有了更多实质举措。可以说,险资在资本市场的受重视程度正在逐渐回升。 肖远企短短三四百字的讲话中,介绍了监管部门将允许和鼓励险资在资本市场有更大作为,主要举措有以下三方面: 1、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 2、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 3、在已出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项产品政策的基础上,适当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更好地发挥相关机构的专业与项目资源优势,加快专项产品落地进程,吸引更多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资本市场投资。 保险专项产品发力,纳入金融资产比例监管 最新出台的政策中,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 早在去年三季度,面对着彼时上市公司大股东股票质押接连爆仓的局面,市场就有传闻称,监管部门正在制定险资参与化解股权质押风险具体方案。2018年10月25日,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对险资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提出相关安排,明确了专项产品的投资范围,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公司及其股东公开发行的债券和非公开发行的可交换债券等,并明确该产品不纳入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计算投资比例,纳入其他金融资产投资比例监管。 按照相关规定,保险资金投资其他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合计不高于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5%。 彼时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就表示,《通知》的发布创造良好市场预期、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举措: 一是有利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通过专项产品形式,保险资金可以为优质上市公司及其股东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二是有利于有效支持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发展。专项产品按照市场化原则,向有前景、有市场、技术有优势但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稳定市场预期。 三是有利于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优势,做实体经济的长期资金提供者,从而更好巩固市场长期投资的基础。 银保监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国寿资产等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成专项产品的设立前登记,目标规模合计1160亿元。其中,5单专项产品已经落地,完成投资约22亿元。 此次在原有险资专项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肖远企表示,要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险资设立专项产品是为了帮助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但银保监会方面强调,已落地的专项产品坚持市场化运作,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其自身能力,进行风险和价值判断,自主设计产品结构,选择投资标的。专项产品采取分期发行方式,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和单独核算,实现风险的有效隔离。 鼓励险资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 从此次肖远企的表态可以看出,银保监会除了将保险专项产品作为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的“抓手”外,“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也是一个重要提法。 目前,保险公司参与投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参与定增;二是直接从二级市场购买股票;三是通过大宗交易方式。 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定增流程相对繁琐,耗时长,一般需要3个月-2年左右;大宗交易主要是大比例地持有上市公司股票,这种方式往往涉及大量资金动向;二级市场投资上市公司股票则是目前保险机构比较容易采取的方式,不过这种方式不能直接解决上市公司流动性问题,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振股票表现。 为了拓宽险资股权投资的范围,2018年10月26日,银保监会就《保险资金投资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本次修订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限制,通过“负面清单+正面引导”机制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要求保险公司综合考虑自身实际,自主审慎选择行业和企业类型,并加强股权投资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建设。 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表示,监管层此时放开股权投资限制,一方面,在宏观经济增速回落、贸易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实体企业融资难度增加、经营压力上升,尤其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生存压力明显。另一方面,在经历2017年以来金融严监管之后,保险公司之前大面积举牌上市公司的野蛮行动已经得到遏制,险资进行战略性投资已经具备条件。因此,监管层选择此时放开财务性股权投资和重大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限制,主要是为提高险资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加大险资长期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并提振市场信心。 险资偏爱投资这些行业 实际上,自去年10月银保监会密集发布政策鼓励险资投资上市公司股权以来,保险机构就在密集调研上市公司。 从公开数据统计看,险资投资股权的公司标的有较为明显的集中性,金融行业、地产行业、医药行业、汽车行业等最为偏爱。 川财证券分析师杨欧雯称,保险公司可能会先从市值较大,且其自身经营状况相对良好的企业入手,依照银保监会指示设立专项产品。市值、企业质地的考量主要是出于投资的风险可控考量,股权质押比例主要是从标的公司接受融资的意愿程度考量,这些因素的综合衡量可提高交易拟合效率。 “金融行业的投资回报相对稳健,而地产、医疗、汽车服务等行业与保险行业互补,选取业务上有协同的公司进行战略性股权投资,也可以为保险机构本身的业务带来附加增值效应。”北京一保险机构人士称。 徐承远曾预计,考虑到我国险资体量较大,按照2018年9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5.87万亿元的规模计算,险资在资金运用中,若将权益类投资比重提高至20%,理论上亦能为资本市场带来万亿的资金。 目前监管不是障碍,面临选股的技术问题 券商中国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保险资管人士,并提出关注的两项内容,其一是鼓励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其二是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 某中小保险资管公司副总裁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前期在发文鼓励设立专项产品投资上市公司的时候,银保监会就已对行业表态,鼓励以多种形式投支持上市公司,现在无非是政策更加明确。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其所在公司投资上市公司股票的动作一直就没停过,一直在寻找投资标的。目前的关注点已不在于监管态度问题,而在于选股这一技术问题。 “我们也是想实现一些长期股权投资,期间遇到的问题是,品种不太好挑。因为首先就是我们很难有特别大的资金量,所以我们投资上市公司要想按成本计价的话,持股比例要高于5%,只能找一些小票。但是小票的问题是,估值比较高,往往都是价格比较高,估值特别高的情况下,长期股权持有的意义就不是特别大。而且减持还会有一些限制,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还不如从二级市场买。”该人士表示。 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增加便利度 另一家保险资管负责人表示,公司已经接触了四五单股质纾困的业务,从此前跟银保监会里沟通的情况看,纾困不仅限于专项产品的形式,包括跟银行合作等形式都是可以的。 他认为,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去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相当于增加一个便利度,等于是特批的,因为过去投资券商的诸如专项资管计划等资产证券化产品没有那么容易,在审批流程和业务流程上不是很成熟。这次的一个大的背景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属于在特殊政策背景下的放开政策。 “前期实际上我们在操作具体纾困基金,操作起来还是难度比较大,具体标的得看。上市公司基本面很多时候还是差一点,比如我们接触的某上市公司,大股东已经把股权质押了七八成,剩下的不太多,这种情况下我们进去就安全边际不太高了。” 保险资管负责人表示。 “无论是配资的行为,还是具体的标的选择,对中小保险公司来讲还是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在我们资金比较有限的情况下,也持仓比重不可能过高,可能还得拉其他中小保险来弄。包括与其他中小保险公司之间能否对这一只股票形成共同的一个价值判断,还是需要大家互相沟通。包括我们银行配资也是这样,要对同一个投资标的取得多方的共识,需要磨合。”他表示。[详情]

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维护市场稳定
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维护市场稳定

   新浪财经讯 1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 肖远企表示,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同时,在已出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项产品政策的基础上,适当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更好地发挥相关机构的专业与项目资源优势,加快专项产品落地进程,吸引更多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资本市场投资。[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