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建立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
建立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

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守信“红名单”制度,为守信企业提供行政审批“绿色通道”、降低监管频次等激励措施,为守信个人提供住房、交通出行等多场景消费服务便利优惠。建立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主体实施市场禁入或服务受限等联合惩戒措施。[详情]

人民日报|2018年09月21日  04:25
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
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

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总结推广住房租赁试点经验,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详情]

中国网|2018年09月20日  21:03
鼓励消费金融创新 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鼓励消费金融创新 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与消费信贷合理增长的关系。[详情]

新华社|2018年09月20日  22:20
供需两端发力 构建更加成熟消费细分市场
供需两端发力 构建更加成熟消费细分市场

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依靠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行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从供需两端发力,积极培育重点领域消费细分市场,全面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详情]

新华社|2018年09月20日  22:09
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推动消费税立法
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推动消费税立法

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优化生产和消费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构建符合我国长远战略利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详情]

新华社|2018年09月20日  18:10
短期直接利好租赁体育养老行业
短期直接利好租赁体育养老行业

随着《意见》的贯彻执行,短期内,不少直接相关的行业会直接受益,比如文件中提到的租赁住房、体育赛事、养老服务等,这些行业的审批将进一步简化,市场监管和服务进一步加强[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09月21日  01:50
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
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

健全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推动消费税立法。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详情]

新华社|2018年09月20日  22:10

解读

如何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发改委专家这篇文章讲得很透
如何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发改委专家这篇文章讲得很透

在看到消费平稳增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详情]

经济日报|2018年09月20日  23:39
国务院发文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消费结构有望优化
国务院发文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消费结构有望优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指出:推动消费税立法。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详情]

新华社|2018年09月20日  22:00
国务院为激发消费潜力出文件 新增长点引领资金方向
国务院为激发消费潜力出文件 新增长点引领资金方向

证券日报|2018年09月21日  02:08
评论:房价居高不下加重居民负债 消费降级言论抬头
评论:房价居高不下加重居民负债 消费降级言论抬头

  供需两端发力 让居民愿消费敢消费能消费 ■沈 明  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随着消费市场持续较快增长,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消费升级的方向和目标。 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有目共睹。统计数据显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66262亿元,年均增长15%。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38.3%提升至2017年58.8%,40年间提升20.5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然而,近年来各种国外代购、海淘的兴起,以及国人不断抱怨国内游比出国游成本还高的现实,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供给侧的产品供给与需求端的质量品质要求尚未完全匹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也反映出消费提质,进而生产提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消费是生产的原动力和目的。正如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精辟论断:“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总的来说,增加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仅有利于推动需求引领和供给变革相互促进,还有助于夯实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意见》内容来看,明确了做大做优消费市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的四大主攻方向:要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档升级,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引导消费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长,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涉及从衣食住行到文化旅游,从信息消费智能升级到居家养老,从建立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到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等方方面面。 有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约为80%,而世界平均水平则是60%。显然,2017年中国的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世界平均水平还略低一点点,因此,未来提升空间依然巨大。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消费领域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痛点”和“堵点”。由于部分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加重了居民负债压力,老人养老和子女教育负担也平添了负面情绪的搅扰,所谓消费降级的言论有所抬头,因此,只有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消费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得以提升。 笔者认为,只有像《意见》中提出的那样,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依靠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行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供需两端发力,才能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让消费者“愿消费”,营造安全放心的环境让消费者“敢消费”,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让消费者更加“能消费”。[详情]

证券日报 | 2018年09月26日 03:33
黄志龙:促消费文件出台背后是经济增长动力再陷疲弱
证券日报 | 2018年09月26日 03:33
政策适时催化: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提高未来消费增速
政策适时催化: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提高未来消费增速

  政策适时催化 消费潜力望进一步释放 消费提质升级不仅是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顶梁柱”、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中秋假期适逢“金九银十”之际,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持续升温且购销两旺,这表明我国消费活力强劲,消费潜力巨大。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今年中秋假期消费市场新意频频:买月饼的人少了,品酒吃蟹的人多了;去商场逛街的人少了,网购的人多了;在家宅着的人少了,出门踏青的人多了……这些变化都体现出我国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消费手段更加智能化、高端化,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在深入老百姓生活。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意见》指出,当前围绕吃穿用住行,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因此,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挡升级,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是现阶段的工作关键。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表示,目前,我国的品质消费、服务消费等供给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因此,需要出台政策更好地促进消费潜力的释放。可以说,此次《意见》的出台是正当其时。 昨日,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消费增长平稳、出口增速受到挑战的情况下,此次提振消费政策的发布非常及时,将有力提高我国未来的消费增速。[详情]

证券日报 | 2018年09月26日 00:55
政策红包起效 百姓消费升级加快
政策红包起效 百姓消费升级加快

  政策红包起效 百姓消费升级加快 本报见习记者 孟 珂  今年中秋节消费市场,“变”成为一大关键词。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成为百姓的“心头好”,并且,人们的消费方式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网上消费,折射出经济新常态下悄然转变的消费新格局、新趋势。 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 《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中秋市场发现,往年,北京市崇文门国瑞城的哈根达斯月饼提货区总是有不少顾客拿着兑换券排着队等待兑换月饼,回收月饼券的“黄牛”也格外忙碌。昨日,记者再次来到现场时发现,兑换处只有两、三名顾客在兑换月饼,显得格外冷清。 今年,相比月饼,大闸蟹、基围虾显得更抢手。北京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月饼价格越来越高,有些品牌一小块差不多要70元,还高油高糖,大家觉得既不健康又不划算,所以更愿意买时令虾蟹来孝敬长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商平台日渐兴起。今年中秋节,许多家庭没再提着大包小包串亲戚,而是选择了网购。一位从事新媒体工作的马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什么东西都能送货到家。由于支付便利,一些电商平台还时不时有优惠活动。中秋节我大部分的消费都是用手机完成的。”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的变化,很多新兴消费和新的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消费升级在加快。 “目前,国内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升级步伐不减,市场热点、亮点不断涌现。”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今年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5%,比上年同期提高14.2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骄人的消费成绩单背后,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大红包起到了实效。[详情]

证券日报 | 2018年09月25日 00:49
经参头版:激发居民消费潜力须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新浪财经综合 | 2018年09月25日 00:02
中央力推大消费 林毅夫再被打脸
中央力推大消费 林毅夫再被打脸

  中央力推大消费,林毅夫再被打脸 来源: 刘胜军微财经 在刘鹤心中,消费是与创新同等重要的“两件大事”。 ✍ 文/刘胜军 1 聚焦消费是决定国运的大手笔 9 月 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开宗明义提出: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笔者认为,这是继 2017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聚焦“创新”之后,又一着眼未来的“大手笔”。 2 郁闷了,林毅夫 关于消费的重要性,林毅夫发表过“误国误民”的观点: 过分强调消费,就是没有分析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特性。如果接受国外那些理论,让中国必须以消费为主,这是公然要求中国陷入危机。现在发生危机的国家多是过多消费造成的,从来没有看到一个投资过多而造成危机的国家。我觉得提出这个看法的人,不是不懂经济,就是故意误导中国。 当然,林毅夫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打脸。 • 林毅夫说: ( 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未来 20 年还有年均 8% 的增长潜力。 但事实上,中国经济步入了中速增长的新常态,目前 6.8% 的增速依然没有触及 L 型增长的底部。 • 记者问: 1980 年代以来,中国的产业政策似乎从来没有成功过,从早期的 CRT 彩电、汽车到后来的半导体、国产软件、等离子、新能源光伏、电动汽车等,财政投了大量的钱,普遍都是失败的。 林毅夫的神回答: 这大概跟你们媒体的报道有关系,你们一般都不会报道成功的。如果没有成功的产业政策,每年 9.8% 、持续 35 年的快速增长是怎么来的? • “比较优势教条主义者”林毅夫对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是: 我们可以等发达国家研究成熟后再引进技术。 贸易战和中兴通讯事件让国人意识到了这种想法是多么危险。 • “比较优势教条主义者”林毅夫给拯救东北开出了“发展轻纺工业”的药方,遭到全民嘲笑。 • “比较优势教条主义者”林毅夫(2005)反对中国发展飞机制造业: 飞机在中国就不可能有很大的市场! 因为这个需要很高的收入水平! 所以美国是世界的飞机生产基地,市场规模是给定的,它给定源头,给定你的收入水平。 2007 年,中国宣布启动“大飞机工程”。 3 凯恩斯在天,林毅夫在地 凯恩斯不仅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凯恩斯主义”更是影响了世界无数政客,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林毅夫从世界银行归国后,抛出“新结构主义”,高呼“超越凯恩斯主义”,但事实上他离凯恩斯相去十万八千里。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消费是一种美德,节俭却是坏习惯。1936 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 • 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 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林毅夫和凯恩斯差距实在太大了,劝君还是别抱怨自己没有获得诺奖提名了。 消费很重要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卖出去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库存和废品。能否卖出去,当然要看消费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消费能力才是经济增长的瓶颈。过去中国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其实是“借用了”发达国家的消费能力。表面上看,过去拉动中国经济的是出口和投资,其实最终动力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能力。 ▲“黄金周”游长城 4 刘鹤的远见 对消费的重要性,中国高层有清醒的理解和认知。2014 年刘鹤撰文指出: 我的基本看法是,在未来我们要做好两件大事:1、中国要加快调整储蓄和消费的关系,逐步成为内生性的需求大国,为全球提供巨大市场。2、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投资效率,提升服务业的比重,使产业结构和国内资源禀赋相匹配。 可见,在刘鹤心中,消费是与创新同等重要的“两件大事”。 5 促消费,一箭双雕 促进消费,既是中国经济再平衡的内在要求,也是化解“贸易失衡”的治本之策。 消费能力差异,才是中国贸易失衡的关键所在。 耶鲁大学教授罗奇( Stephen Roach )认为,美国贸易逆差问题在于美国消费太多、储蓄太少: • 2017 年第三季度美国的净国民储蓄率——企业、家庭和政府部门储蓄之和——只有国民收入的 2.1 % ,仅仅相当于 20 世纪结束前三十年平均水平 6.3% 的三分之一。 • 随着国内储蓄的暴跌,美国有两个选择:降低投资及其所支撑的经济增长,或增加从海外借入的盈余储蓄。在过去 35 年中,美国一直选择了后者,1982 年以来几乎每年都出现国际收支赤字。2017 年,美国对令人咋舌的 102 个国家存在着贸易赤字。 笔者认为,中国简直就是美国的镜子:中国消费太低、储蓄太多。 •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中央情报局 2015 年度《世界概况》称,卡塔尔、科威特和中国大陆在收入储蓄排行榜上位居前三甲。 • 卡塔尔、科威特都是产油国,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中国的储蓄率实际是世界第一。 出路是,要么减少美国人的消费,要么增加中国人的消费。显然后者是增量,是痛苦较少的出路。 从两个细节也可以看出消费在中央决策层心中的份量: • 2018 年 11 月中国将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被视为中国今年最具份量的主场外交。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馆 • 2018 年 5 月的中美联合声明曾经提出: 将采取有效措施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为满足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中方将大量增加自美购买商品和服务。 6 中国消费为何不给力? 问题是,中国人太喜欢储蓄了,而消费率之低令人惊讶。 • 2017 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不到 40% ,这一数字不仅远低于美国(69.5%)的水平,也低于老龄化严重、消费增长低迷的日本(56.3%)和韩国(47.8%)的水平,甚至低于印度的居民消费支出水平(59.1%)。要知道,印度人均收入远低于中国。 差距就是潜力。中国的消费率之低,意味着潜力之大。问题是,如何才能把消费潜力释放出来? • 2018 年 7 月,《经济参考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养老、教育、医疗有望成拉动内需‘三驾马车’”,不料却引发不少舆论抨击。笔者认为这篇“弘论”简直是“黑白不分”,纯属找骂:养老、教育、医疗,是消费者的痛点,是制约消费的瓶颈,而非拉动内需的动力。 • 养老、教育、医疗,本应是政府公共预算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却把包袱甩给了消费者,严重影响了消费意愿。 • 高房价是抑制消费的另一关键因素。教育、养老、医疗、房地产,是压制中国消费潜能的“四座大山”。根据全 国 人 大财经委委员蔡继明的研究,住房贷款占存款的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居民的消费支出下降 0.2 个百分点。 值得警惕的是,2018 年 7 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 8.8% ,为 2018 年以来次低水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实际增速为 6.5% ,创下了近年来新低。从 1-7 月累计增速看,名义与实际增幅分别为 9.7% 和 8.06% ,均为近年来的最低。 更令人焦虑的是,即便这一增速也还是靠“居民加杠杆”换来的,前景更不乐观: • 1996 年我国居民杠杆率只有 3%,2008 年也仅为 18% ,但是自2008 年以来,居民杠杆率开始呈现迅速增长态势,到 2017 年已经高达 49%,远超其他发展中国家。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 20% 上升到 50% 以上用了接近 40 年时间,而我国只用了不到 10 年。 可见,制约消费的最根本因素还是收入分配。21 世纪以来,有两个长期趋势非常明显: •  居民收入占 GDP 比重下降 •  居民消费占 GDP 比重下降 居民收入占比下降是因,消费占比下降是果。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国家可以划分为三个部门: • 居民 • 企业 • 政府 居民占比下降,谁的占比上升? •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2017 年,我国的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速为 13.76% ,而我国 GDP 的年均增速则为 9.5% 。 • 绝大多数年份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都显著高于 GDP 增速。1994-2014 这 20 年间,政府财政收入翻了 26.9 倍;同一时期中国城市居民的年可支配收入翻了 8.3 倍;而中国农村居民纯收入翻了 8.6 倍。 7 促消费的正确姿势 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对症下药”。要真正实现“大消费时代”的到来,出路并不复杂: • 下决心“真减税”,放水养鱼,休养生息。李克强总理在 2018 天津达沃斯论坛提出: 要研究明显降低税费负担的政策……个税改革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税负降低了,实际收入增加了。 • 政府把用于“铁公机”的经费用于教育、养老、医疗,实现从投资性财政向福利财政的历史性转型。 • 下决心控制货币超发与土地财政,终结“房地产泡沫”。 方向既明,关键在落实![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8年09月23日 22:45
人民日报海外版:让消费挑大梁 夯实内生增长动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9月22日 09:05
促居民消费:鼓励金融创新 规范消费信贷
促居民消费:鼓励金融创新 规范消费信贷

  促居民消费:鼓励金融创新 规范消费信贷 张漫游 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与消费信贷合理增长的关系;鼓励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消费信贷提供融资增信支持。 点评:提升消费环境供给即制度供给,通过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的优化完善,让消费者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保护已有的消费、创造新的消费,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消费者的潜力,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金融防风险: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20日召开,会议指出,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对于弥补金融监管短板,引导大型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要明确政策导向,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监管、处置作出制度性安排,加强金融监管的集中统一、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点评:强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有助于打造、维护我国金融领域中坚力量,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整体竞争力,增强金融机构应对国际风险和金融体系风险的能力。 道交纠纷理赔可网上“督办” 为进一步规范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工作,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司法部、中国银保监会联合以四部门办公厅名义下发《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工作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达成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或者在线诉讼完成后,可由当事人或者调解员帮助当事人通过道交纠纷网上一体化处理平台在线申请保险公司一键理赔。 点评:根据《规范》,保险公司未能在合理期限内及时理赔的,人民法院可以通过道交纠纷网上一体化处理平台向保险监管机构提出司法建议,由保险监管机构依法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详情]

中国经营报 | 2018年09月22日 05:37
莫开伟:金融应成促进消费升级的催化剂
莫开伟:金融应成促进消费升级的催化剂

  金融机构促进消费升级的关键是为消费升级创造良好、宽松、可靠的金融运行环境。[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09月21日 13:02
商机在这里!中央促进消费10条干货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8年09月21日 10:31
评论:房价居高不下加重居民负债 消费降级言论抬头
评论:房价居高不下加重居民负债 消费降级言论抬头

  供需两端发力 让居民愿消费敢消费能消费 ■沈 明  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随着消费市场持续较快增长,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消费升级的方向和目标。 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有目共睹。统计数据显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66262亿元,年均增长15%。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38.3%提升至2017年58.8%,40年间提升20.5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然而,近年来各种国外代购、海淘的兴起,以及国人不断抱怨国内游比出国游成本还高的现实,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供给侧的产品供给与需求端的质量品质要求尚未完全匹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也反映出消费提质,进而生产提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消费是生产的原动力和目的。正如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精辟论断:“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总的来说,增加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仅有利于推动需求引领和供给变革相互促进,还有助于夯实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意见》内容来看,明确了做大做优消费市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的四大主攻方向:要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档升级,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引导消费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长,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涉及从衣食住行到文化旅游,从信息消费智能升级到居家养老,从建立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到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等方方面面。 有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约为80%,而世界平均水平则是60%。显然,2017年中国的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世界平均水平还略低一点点,因此,未来提升空间依然巨大。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消费领域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痛点”和“堵点”。由于部分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加重了居民负债压力,老人养老和子女教育负担也平添了负面情绪的搅扰,所谓消费降级的言论有所抬头,因此,只有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消费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得以提升。 笔者认为,只有像《意见》中提出的那样,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依靠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行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供需两端发力,才能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让消费者“愿消费”,营造安全放心的环境让消费者“敢消费”,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让消费者更加“能消费”。[详情]

黄志龙:促消费文件出台背后是经济增长动力再陷疲弱
黄志龙:促消费文件出台背后是经济增长动力再陷疲弱

  专家建议三路并进健全消费政策体系 ■本报记者 杜雨萌  继促进基建、民间投资等政策密集出台后,作为拉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也于近期迎来重磅文件。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健全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 昨日,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之所以扩内需、大力推进消费升级,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处于消费升级的快速发展时期;另一方面,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再度陷入疲弱,特别是外部需求和投资增长的动力日渐减弱,因此,迫切需要消费来稳定经济增长。 在黄志龙看来,这次发布的促进消费的重要政策文件中,最大的亮点是出台了许多根除消费增长痛点、堵点的政策,且没有回避问题。例如文件中特别提出当前的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等。总的来说,这些内容不仅是此次《意见》中的最大亮点,也是促进消费最值得期待的领域。 为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意见》提出,要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包括健全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推动消费税立法,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等。 “长期来看,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之一。”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随着生产和生活消费的不断升级,中高端消费将推动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转型加快发展。一方面,以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健身、旅游为代表的生活类服务业符合居民生活消费升级的方向,将得以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制造业转型升级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人力资本服务、科学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将延续快速增长的态势。 谈及可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健全消费政策体系,黄志龙认为,首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因为我国消费增长动力不足,根源在于各阶层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是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而收入分配改革,一个重点优势就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其次在于财税体制改革。如通过消费税改革降低消费品价格,真正做到让利于民、藏富于民;三是建构统一、公平、开放的消费市场环境。重点是打破地域分割和市场分割,消除不同形式的消费歧视,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消费供给主体,加大对服务领域的对外资的开放、降低对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详情]

政策适时催化: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提高未来消费增速
政策适时催化: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提高未来消费增速

  政策适时催化 消费潜力望进一步释放 消费提质升级不仅是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顶梁柱”、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中秋假期适逢“金九银十”之际,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持续升温且购销两旺,这表明我国消费活力强劲,消费潜力巨大。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今年中秋假期消费市场新意频频:买月饼的人少了,品酒吃蟹的人多了;去商场逛街的人少了,网购的人多了;在家宅着的人少了,出门踏青的人多了……这些变化都体现出我国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消费手段更加智能化、高端化,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在深入老百姓生活。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意见》指出,当前围绕吃穿用住行,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因此,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挡升级,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是现阶段的工作关键。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表示,目前,我国的品质消费、服务消费等供给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因此,需要出台政策更好地促进消费潜力的释放。可以说,此次《意见》的出台是正当其时。 昨日,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消费增长平稳、出口增速受到挑战的情况下,此次提振消费政策的发布非常及时,将有力提高我国未来的消费增速。[详情]

政策红包起效 百姓消费升级加快
政策红包起效 百姓消费升级加快

  政策红包起效 百姓消费升级加快 本报见习记者 孟 珂  今年中秋节消费市场,“变”成为一大关键词。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成为百姓的“心头好”,并且,人们的消费方式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网上消费,折射出经济新常态下悄然转变的消费新格局、新趋势。 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 《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中秋市场发现,往年,北京市崇文门国瑞城的哈根达斯月饼提货区总是有不少顾客拿着兑换券排着队等待兑换月饼,回收月饼券的“黄牛”也格外忙碌。昨日,记者再次来到现场时发现,兑换处只有两、三名顾客在兑换月饼,显得格外冷清。 今年,相比月饼,大闸蟹、基围虾显得更抢手。北京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月饼价格越来越高,有些品牌一小块差不多要70元,还高油高糖,大家觉得既不健康又不划算,所以更愿意买时令虾蟹来孝敬长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商平台日渐兴起。今年中秋节,许多家庭没再提着大包小包串亲戚,而是选择了网购。一位从事新媒体工作的马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什么东西都能送货到家。由于支付便利,一些电商平台还时不时有优惠活动。中秋节我大部分的消费都是用手机完成的。”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的变化,很多新兴消费和新的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消费升级在加快。 “目前,国内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升级步伐不减,市场热点、亮点不断涌现。”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今年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5%,比上年同期提高14.2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骄人的消费成绩单背后,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大红包起到了实效。[详情]

经参头版:激发居民消费潜力须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经参头版:激发居民消费潜力须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激发居民消费潜力须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来源:经济参考报 □王静文 近几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发突出。2017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消费率)达到53.6%,比2010年提高5.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5%,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居民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2017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至28.6%的历史最低水平,服务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持续提升。 但也要看到,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例如,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监管体制还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的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尚未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还不足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等。 为进一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若干意见》)。这一文件既是对十九大报告关于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这一任务的具体落实,也是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 事实上,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消费需求始终是我国宏观政策的基本导向之一。但以往的促消费政策,大多是服务于稳增长目标,注重从需求侧发力,《若干意见》则是从更宏大的视角和更长远的目标出发,做出了一系列更具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制度安排。 一是更加注重消费升级。近年来,居民消费结构表现出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从必选消费向可选消费转移、从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迁徙等特征,但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的持续回落、低价消费品销售平台的火爆等也表明消费升级仍有很大空间。文件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既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也注重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目的是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实现排浪式的消费升级过程。 二是更加注重供需平衡。《若干意见》着重于从供给侧出发,一方面,强调要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消费主体,弥补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幼托等民生服务短板,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求加快建立健全高层次、广覆盖、强约束的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三是更加注重长效机制。如果要改善消费表现,必须要在保证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 《若干意见》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改革等都作了相应部署,确保居民收入增长更具有持久性,同时也在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方面作出部署,以拉动居民的消费意愿。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率还有巨大提升空间,排浪式消费升级过程还有待展开,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消费仍有巨大潜力,这些因素的释放都有赖于相关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只有居民消费平稳健康增长,其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得到更好满足。[详情]

中央力推大消费 林毅夫再被打脸
中央力推大消费 林毅夫再被打脸

  中央力推大消费,林毅夫再被打脸 来源: 刘胜军微财经 在刘鹤心中,消费是与创新同等重要的“两件大事”。 ✍ 文/刘胜军 1 聚焦消费是决定国运的大手笔 9 月 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开宗明义提出: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笔者认为,这是继 2017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聚焦“创新”之后,又一着眼未来的“大手笔”。 2 郁闷了,林毅夫 关于消费的重要性,林毅夫发表过“误国误民”的观点: 过分强调消费,就是没有分析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特性。如果接受国外那些理论,让中国必须以消费为主,这是公然要求中国陷入危机。现在发生危机的国家多是过多消费造成的,从来没有看到一个投资过多而造成危机的国家。我觉得提出这个看法的人,不是不懂经济,就是故意误导中国。 当然,林毅夫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打脸。 • 林毅夫说: ( 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未来 20 年还有年均 8% 的增长潜力。 但事实上,中国经济步入了中速增长的新常态,目前 6.8% 的增速依然没有触及 L 型增长的底部。 • 记者问: 1980 年代以来,中国的产业政策似乎从来没有成功过,从早期的 CRT 彩电、汽车到后来的半导体、国产软件、等离子、新能源光伏、电动汽车等,财政投了大量的钱,普遍都是失败的。 林毅夫的神回答: 这大概跟你们媒体的报道有关系,你们一般都不会报道成功的。如果没有成功的产业政策,每年 9.8% 、持续 35 年的快速增长是怎么来的? • “比较优势教条主义者”林毅夫对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是: 我们可以等发达国家研究成熟后再引进技术。 贸易战和中兴通讯事件让国人意识到了这种想法是多么危险。 • “比较优势教条主义者”林毅夫给拯救东北开出了“发展轻纺工业”的药方,遭到全民嘲笑。 • “比较优势教条主义者”林毅夫(2005)反对中国发展飞机制造业: 飞机在中国就不可能有很大的市场! 因为这个需要很高的收入水平! 所以美国是世界的飞机生产基地,市场规模是给定的,它给定源头,给定你的收入水平。 2007 年,中国宣布启动“大飞机工程”。 3 凯恩斯在天,林毅夫在地 凯恩斯不仅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凯恩斯主义”更是影响了世界无数政客,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林毅夫从世界银行归国后,抛出“新结构主义”,高呼“超越凯恩斯主义”,但事实上他离凯恩斯相去十万八千里。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消费是一种美德,节俭却是坏习惯。1936 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 • 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 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林毅夫和凯恩斯差距实在太大了,劝君还是别抱怨自己没有获得诺奖提名了。 消费很重要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卖出去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库存和废品。能否卖出去,当然要看消费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消费能力才是经济增长的瓶颈。过去中国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其实是“借用了”发达国家的消费能力。表面上看,过去拉动中国经济的是出口和投资,其实最终动力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能力。 ▲“黄金周”游长城 4 刘鹤的远见 对消费的重要性,中国高层有清醒的理解和认知。2014 年刘鹤撰文指出: 我的基本看法是,在未来我们要做好两件大事:1、中国要加快调整储蓄和消费的关系,逐步成为内生性的需求大国,为全球提供巨大市场。2、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投资效率,提升服务业的比重,使产业结构和国内资源禀赋相匹配。 可见,在刘鹤心中,消费是与创新同等重要的“两件大事”。 5 促消费,一箭双雕 促进消费,既是中国经济再平衡的内在要求,也是化解“贸易失衡”的治本之策。 消费能力差异,才是中国贸易失衡的关键所在。 耶鲁大学教授罗奇( Stephen Roach )认为,美国贸易逆差问题在于美国消费太多、储蓄太少: • 2017 年第三季度美国的净国民储蓄率——企业、家庭和政府部门储蓄之和——只有国民收入的 2.1 % ,仅仅相当于 20 世纪结束前三十年平均水平 6.3% 的三分之一。 • 随着国内储蓄的暴跌,美国有两个选择:降低投资及其所支撑的经济增长,或增加从海外借入的盈余储蓄。在过去 35 年中,美国一直选择了后者,1982 年以来几乎每年都出现国际收支赤字。2017 年,美国对令人咋舌的 102 个国家存在着贸易赤字。 笔者认为,中国简直就是美国的镜子:中国消费太低、储蓄太多。 •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中央情报局 2015 年度《世界概况》称,卡塔尔、科威特和中国大陆在收入储蓄排行榜上位居前三甲。 • 卡塔尔、科威特都是产油国,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中国的储蓄率实际是世界第一。 出路是,要么减少美国人的消费,要么增加中国人的消费。显然后者是增量,是痛苦较少的出路。 从两个细节也可以看出消费在中央决策层心中的份量: • 2018 年 11 月中国将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被视为中国今年最具份量的主场外交。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馆 • 2018 年 5 月的中美联合声明曾经提出: 将采取有效措施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为满足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中方将大量增加自美购买商品和服务。 6 中国消费为何不给力? 问题是,中国人太喜欢储蓄了,而消费率之低令人惊讶。 • 2017 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不到 40% ,这一数字不仅远低于美国(69.5%)的水平,也低于老龄化严重、消费增长低迷的日本(56.3%)和韩国(47.8%)的水平,甚至低于印度的居民消费支出水平(59.1%)。要知道,印度人均收入远低于中国。 差距就是潜力。中国的消费率之低,意味着潜力之大。问题是,如何才能把消费潜力释放出来? • 2018 年 7 月,《经济参考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养老、教育、医疗有望成拉动内需‘三驾马车’”,不料却引发不少舆论抨击。笔者认为这篇“弘论”简直是“黑白不分”,纯属找骂:养老、教育、医疗,是消费者的痛点,是制约消费的瓶颈,而非拉动内需的动力。 • 养老、教育、医疗,本应是政府公共预算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却把包袱甩给了消费者,严重影响了消费意愿。 • 高房价是抑制消费的另一关键因素。教育、养老、医疗、房地产,是压制中国消费潜能的“四座大山”。根据全 国 人 大财经委委员蔡继明的研究,住房贷款占存款的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居民的消费支出下降 0.2 个百分点。 值得警惕的是,2018 年 7 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 8.8% ,为 2018 年以来次低水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实际增速为 6.5% ,创下了近年来新低。从 1-7 月累计增速看,名义与实际增幅分别为 9.7% 和 8.06% ,均为近年来的最低。 更令人焦虑的是,即便这一增速也还是靠“居民加杠杆”换来的,前景更不乐观: • 1996 年我国居民杠杆率只有 3%,2008 年也仅为 18% ,但是自2008 年以来,居民杠杆率开始呈现迅速增长态势,到 2017 年已经高达 49%,远超其他发展中国家。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 20% 上升到 50% 以上用了接近 40 年时间,而我国只用了不到 10 年。 可见,制约消费的最根本因素还是收入分配。21 世纪以来,有两个长期趋势非常明显: •  居民收入占 GDP 比重下降 •  居民消费占 GDP 比重下降 居民收入占比下降是因,消费占比下降是果。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国家可以划分为三个部门: • 居民 • 企业 • 政府 居民占比下降,谁的占比上升? •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2017 年,我国的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速为 13.76% ,而我国 GDP 的年均增速则为 9.5% 。 • 绝大多数年份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都显著高于 GDP 增速。1994-2014 这 20 年间,政府财政收入翻了 26.9 倍;同一时期中国城市居民的年可支配收入翻了 8.3 倍;而中国农村居民纯收入翻了 8.6 倍。 7 促消费的正确姿势 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对症下药”。要真正实现“大消费时代”的到来,出路并不复杂: • 下决心“真减税”,放水养鱼,休养生息。李克强总理在 2018 天津达沃斯论坛提出: 要研究明显降低税费负担的政策……个税改革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税负降低了,实际收入增加了。 • 政府把用于“铁公机”的经费用于教育、养老、医疗,实现从投资性财政向福利财政的历史性转型。 • 下决心控制货币超发与土地财政,终结“房地产泡沫”。 方向既明,关键在落实![详情]

人民日报海外版:让消费挑大梁 夯实内生增长动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让消费挑大梁 夯实内生增长动力

  让消费挑大梁(锐财经) 本报记者 王俊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9月22日   第 03 版) 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 大力发展便利店和社区菜店,通过改造提升推动形成一批高品位步行街,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大城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力度,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重点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消费产品,规范发展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行业等。 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 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支持邮轮、游艇、自驾车、旅居车、通用航空等消费大众化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引导社会力量按照规范要求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支持外商投资设立非学制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专门就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等问题作出部署,意在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构建符合中国长远战略利益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专家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在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意见》的发布与实施将有助于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夯实内生动力、平稳转型升级。 营造安全放心环境 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在于满足人的消费需求。《意见》指出,中国消费领域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等。 面对这些问题,《意见》给出大量扎实举措。 如何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便利店和社区菜店,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重点发展虚拟现实等前沿信息消费产品等。 如何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意见》明确将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支持邮轮、游艇、通用航空等消费大众化发展,引导社会力量按照规范要求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支持外商投资设立非学制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 如何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意见》要求加快建立健全高层次、广覆盖、强约束的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同时,《意见》也拿出了针对性举措,如培育一批能够展示中国产品优质形象的品牌和企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力度,健全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和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加大网络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力度等。 深层改革加速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并不是一句空话,要想让消费在经济发展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离不开收入分配、市场环境、财政金融、统计监测等一系列深层次改革的支撑与配合。对于重点领域的深层次改革方面,《意见》也是着墨颇多。 在收入分配上,《意见》提出了诸多接地气的举措:建立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等。 在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上,《意见》提出消除所有制歧视,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在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上,《意见》提出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落实好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意见》的内容不仅十分全面细致,而且涉及了很多影响消费却又比消费本身更深层、更宏观的重点改革领域。“需要看到,尽管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正在不断扩大,但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依然有很多改善空间,社会保障体系在一些群体、一些领域的覆盖还不够强,居民消费还有很大的释放潜力。《意见》中提出的举措,无疑从更根本的层面关注了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因素。”张永军说。 夯实内生增长动力 近年来,中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凸显。中国居民消费的潜力,被越来越多的经济界人士所关注。 在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葛华勇看来,“80后”、“90后”成为消费主体后,消费趋势将会升级,消费方式和结构也会发生变化。麦肯锡公司大中华区执行合伙人倪以理表示,中国未来消费升级的风口在健康与互联网上。 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增加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推动需求引领和供给变革相互促进,有助于夯实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助于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传统上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里,消费通常都会比投资和出口更加稳定一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由于整体发展阶段和相关体制机制的限制,消费在拉动经济方面不如投资,有时甚至风头赶不上出口。而如今,一方面投资过快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反映出中国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有所上升。这意味着,消费在中国经济平稳转型升级当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张永军表示。[详情]

促居民消费:鼓励金融创新 规范消费信贷
促居民消费:鼓励金融创新 规范消费信贷

  促居民消费:鼓励金融创新 规范消费信贷 张漫游 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与消费信贷合理增长的关系;鼓励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消费信贷提供融资增信支持。 点评:提升消费环境供给即制度供给,通过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的优化完善,让消费者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保护已有的消费、创造新的消费,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消费者的潜力,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金融防风险: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20日召开,会议指出,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对于弥补金融监管短板,引导大型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要明确政策导向,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监管、处置作出制度性安排,加强金融监管的集中统一、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点评:强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有助于打造、维护我国金融领域中坚力量,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整体竞争力,增强金融机构应对国际风险和金融体系风险的能力。 道交纠纷理赔可网上“督办” 为进一步规范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工作,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司法部、中国银保监会联合以四部门办公厅名义下发《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工作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达成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或者在线诉讼完成后,可由当事人或者调解员帮助当事人通过道交纠纷网上一体化处理平台在线申请保险公司一键理赔。 点评:根据《规范》,保险公司未能在合理期限内及时理赔的,人民法院可以通过道交纠纷网上一体化处理平台向保险监管机构提出司法建议,由保险监管机构依法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详情]

莫开伟:金融应成促进消费升级的催化剂
莫开伟:金融应成促进消费升级的催化剂

  金融机构促进消费升级的关键是为消费升级创造良好、宽松、可靠的金融运行环境。[详情]

商机在这里!中央促进消费10条干货
商机在这里!中央促进消费10条干货

  商机在这里!中央促进消费10条干货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9月21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20日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8209字的文件对如何激发消费潜力作出了全面部署,涵盖教育、医疗、电商等各个领域,市场人士从政策“干货”中发现了不少商机。 关键词一:商圈 《意见》提到,推动闲置的传统商业综合体加快创新转型,通过改造提升推动形成一批高品位步行街,促进商圈建设与繁荣。 关键词二:租房 《意见》指出,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总结推广住房租赁试点经验,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 关键词三:汽车 《意见》写道,鼓励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实施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补贴等财税优惠政策。积极发展汽车赛事等后市场。加强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关键词四:前沿产品 《意见》明确,升级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消费产品。 关键词五:文物交易 《意见》提到,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完善国有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试点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关键词六:全域旅游 《意见》提出,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主题公园规范发展。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指导,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支持邮轮、游艇、自驾车、旅居车、通用航空等消费大众化发展,加强相关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七:健康服务 《意见》明确,对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与公办机构一视同仁。 关键词八:养老 《意见》写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完善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方式方法,由“补砖头”、“补床头”向“补人头”转变。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 关键词九:幼儿教育 《意见》提出,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按照规范要求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多渠道增加供给,全面实施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职业学校股份制改革试点,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关键词十:农村电商 《意见》明确,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结合,鼓励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 此外,《意见》提到,建立健全守信“红名单”制度,为守信企业提供行政审批“绿色通道”、降低监管频次等激励措施,为守信个人提供住房、交通出行等多场景消费服务便利优惠。建立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主体实施市场禁入或服务受限等联合惩戒措施。 《意见》最后写道,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入分配自主权,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推进实施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中新经纬APP)[详情]

中央出台利好居民消费举措:构建更成熟消费细分市场
中央出台利好居民消费举措:构建更成熟消费细分市场

  事关你的买买买,中央出了不少利好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 为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意见》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等内容,出台了不少举措。 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 《意见》指出,要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 吃穿用消费 加强引导、强化监督,确保市场主体提供安全放心的吃穿用消费品。 优化流通设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鼓励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推动闲置的传统商业综合体加快创新转型,通过改造提升推动形成一批高品位步行街。合理配置居住小区的健身、文化、养老等服务设施。  住行消费 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 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加强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北方地区供暖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大城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力度。 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 鼓励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实施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补贴等财税优惠政策。加强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信息消费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推动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相关产品消费。 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消费产品。 绿色消费 建立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丰富节能节水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环境保护产品、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品生产。 鼓励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电商等流通主体,开辟绿色产品销售专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绿色产品消费积分制度。 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和绿色邮政发展,规范发展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行业。 文化旅游体育消费 稳妥把握和处理好文化消费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促进包容审慎监管与开放准入有效结合,努力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 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健全文化、互联网等领域分类开放制度体系。 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主题公园规范发展,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指导,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支持邮轮、游艇、自驾车、旅居车、通用航空等消费大众化发展,加强相关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大力发展体育职业联赛。推动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市场化运作。 健康养老家政消费 在有效保障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的前提下,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 对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与公办机构一视同仁。 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申办“一站式”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完善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方式方法,由“补砖头”、“补床头”向“补人头”转变。 引导家政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推动建立家政服务信用体系。加大家政服务业岗位培训实施力度,实施上岗前健康体检制度。加快健康美容、家庭管家等高端生活服务业发展。 教育培训托幼消费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向产业开放。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有利于个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发研学旅行、实践营地、特色课程等教育服务产品。抓紧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登记管理制度。引导社会力量按照规范要求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纠正以功利性为目的、助长超前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支持外商投资设立非学制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在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方面,《意见》提出: 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为公众提供公共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和消费预警提示。 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守信“红名单”制度,为守信企业提供行政审批“绿色通道”、降低监管频次等激励措施,为守信个人提供住房、交通出行等多场景消费服务便利优惠。 建立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主体实施市场禁入或服务受限等联合惩戒措施。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信息。在关系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食品、药品等领域,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市场主体依法实施惩罚性赔偿。 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 进一步完善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功能,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建立常态化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评估机制。加大网络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力度,加强网上跨境消费者争议解决机制建设。加快个人信息安全立法,进一步加大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 在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方面,《意见》提出: 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完善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制度,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 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入分配自主权,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推进实施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推进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救助服务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方式,按照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标准核定救助标准,并根据价格水平动态调整。 健全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 推动消费税立法。 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落实好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与消费信贷合理增长的关系。 鼓励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消费信贷提供融资增信支持。 加大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领域用地政策落实力度。[详情]

党中央国务院:鼓励消费金融创新 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党中央国务院:鼓励消费金融创新 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优化生产和消费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构建符合我国长远战略利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需求引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为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现提出以下意见。 强化政策配套和宣传引导,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制度,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入分配自主权,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推进实施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推进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救助服务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方式,按照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标准核定救助标准,并根据价格水平动态调整。 (二)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消费供给主体,消除所有制歧视,实行包容审慎有效的准入制度,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地域分割和市场分割。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大生活性服务领域有效有序开放力度,逐步放宽放开对外资的限制。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三)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 健全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推动消费税立法。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落实好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与消费信贷合理增长的关系。鼓励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消费信贷提供融资增信支持。加大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领域用地政策落实力度。[详情]

促消费重磅文件出台:市场空间无限 七增长点不容错过
促消费重磅文件出台:市场空间无限 七增长点不容错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20日正式发布。其中提到,要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 据悉,接下来国家还将有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出台,其中包括制定实施《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也会跟进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化政策措施。 小编从这份长达8000余字的意见中梳理出几大亮点: 1 点题七大消费增长点 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挡升级: 吃穿用消费、住行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 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 文化旅游体育消费、健康养老家政消费、教育培训托幼消费 吃穿用消费。 优化流通设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促进社区生活服务集聚式发展,鼓励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推动闲置的传统商业综合体加快创新转型,通过改造提升推动形成一批高品位步行街,促进商圈建设与繁荣。 住行消费。 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总结推广住房租赁试点经验,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鼓励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实施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补贴等财税优惠政策。加强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信息消费。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推动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相关产品消费。升级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消费产品。 绿色消费。 建立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丰富节能节水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环境保护产品、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品生产。鼓励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电商等流通主体,开辟绿色产品销售专区。 文化旅游体育消费。 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丰富数字内容供给。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主题公园规范发展。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指导,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支持邮轮、游艇、自驾车、旅居车、通用航空等消费大众化发展,加强相关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潜在需求大的体育消费新业态。 健康养老家政消费。 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健全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教育培训托幼消费。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有利于个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发研学旅行、实践营地、特色课程等教育服务产品。抓紧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登记管理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职业学校股份制改革试点,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2 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 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结合,鼓励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 推动具备条件的乡镇将商贸物流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加工等有机结合。加大农村地区水电路气、信息、无障碍以及北方地区供暖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优化整合存量设施资源,有效降低农村流通成本。  针对消费升级,券商投资策略如下: 招商证券:在消费领域投资标的选择应该做一些调整,未来大牛股很可能在“吃穿玩用医”领域,包括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零售、旅游、化妆品、日用品等行业中龙头个股可以考虑重点配置。 中邮证券:汽车、家电、食品饮料三大消费行业中,汽车行业市场规模最大,绝对利润最高。食品饮料利润率最高,增长态势显著。食品饮料行业PE估值波动较大,汽车、家电行业相对稳定。估值水平均处于历史区间内。建议关注行业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 中信建投证券: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有望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一是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医疗健康的需求潜力将会进一步释放;二是“互联网+”时代以及居民精神需求增加,也会进一步提升居民对教育、文娱的消费需求;三是5G、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技术变革将催生全新的交通、通信需求,且中国有望成为引领者;四是随着绿色、环保、健康的食品供应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食品消费升级也蕴藏着较大的投资机遇。 [详情]

促消费重磅文件出台 点题吃穿用等七大消费增长点
促消费重磅文件出台 点题吃穿用等七大消费增长点

  促消费重磅文件出台 点题七大消费增长点 郭晨凯 制图 ⊙记者 梁敏 ○编辑 林坚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昨日正式发布。其中提到,要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 意见点题七大消费增长点,包括吃穿用消费、住行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实物消费,以及文化旅游体育消费、健康养老家政消费、教育培训托幼消费等服务消费。 意见要求,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挡升级。针对吃穿用消费,要加强引导、强化监督,确保市场主体提供安全放心的吃穿用消费品。推动闲置的传统商业综合体加快创新转型,通过改造提升推动形成一批高品位步行街,促进商圈建设与繁荣。 在促进住行消费方面,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总结推广住房租赁试点经验,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鼓励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实施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补贴等财税优惠政策。加强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在信息消费方面,意见要求,升级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消费产品。 意见还提出了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的一系列政策。比如,在文化旅游体育消费方面,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支持邮轮、游艇、自驾车、旅居车、通用航空等消费大众化发展。 意见强调,引导消费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长。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鼓励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的产业加快发展。 此外,意见还特别提到,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 意见明确要求,强化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优化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等。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依绍华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的出台非常及时,政策内容也非常全面和细致,涉及消费领域的各个层面,不仅有利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也将引导生产端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方向。 “目前在促消费相关的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滞后,跟不上消费转型和升级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潜力的释放,需要加大力度推进相关改革来为消费松绑。”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上证报记者说。 他表示,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实施,未来消费增速将持续平稳运行,并对经济增长形成重要支撑。 据悉,接下来国家还将有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出台,其中包括制定实施《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也会跟进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化政策措施。[详情]

促消费意见: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
促消费意见: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优化生产和消费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构建符合我国长远战略利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需求引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为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依靠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行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从供需两端发力,积极培育重点领域消费细分市场,全面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引导形成合理消费预期,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则 ——坚持消费引领,倡导消费者优先。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切实满足基本消费,持续提升传统消费,大力培育新兴消费,不断激发潜在消费。增强消费者主体意识,尊重消费者自由选择权,加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实现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提升消费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市场主导,实现生产者平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培育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激发企业培育品牌的内生动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营造有利于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环境。 ——坚持审慎监管,推动新消费成长。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包容审慎有效监管。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信用在消费领域的激励约束作用。推动互联网与更多传统消费相互渗透融合,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消费共同治理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坚持绿色发展,培育健康理性消费文化。提高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鼓励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力戒奢侈浪费型消费和不合理消费,推进可持续消费。大力推广绿色消费产品,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营造绿色消费良好社会氛围。 (三)总体目标 消费生产循环更加顺畅。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的循环动力持续增强,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居民消费率稳步提升。消费结构明显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服务消费占比稳步提高,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消费环境更加安全放心。社会信用环境明显改善,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消费者维 权机制不断健全,重要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显著提高。 二、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 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 (一)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挡升级 吃穿用消费。加强引导、强化监督,确保市场主体提供安全放心的吃穿用消费品。优化流通设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促进社区生活服务集聚式发展,鼓励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推动闲置的传统商业综合体加快创新转型,通过改造提升推动形成一批高品位步行街,促进商圈建设与繁荣。合理配置居住小区的健身、文化、养老等服务设施。 住行消费。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总结推广住房租赁试点经验,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加强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北方地区供暖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大城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力度。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严格汽车产品质量监管,健全质量责任追究机制。鼓励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实施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补贴等财税优惠政策。积极发展汽车赛事等后市场。加强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信息消费。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推动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相关产品消费。加快提升新型信息产品供给体系质量,积极拓展信息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升级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消费产品。创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各类便民惠民生活类信息消费。推动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消费成长,优化线上线下协同互动的消费生态。 绿色消费。建立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丰富节能节水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环境保护产品、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品生产。鼓励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电商等流通主体,开辟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绿色产品消费积分制度。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和绿色邮政发展,规范发展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行业。全面推进公共机构带头绿色消费,加强绿色消费宣传教育。 (二)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 文化旅游体育消费。稳妥把握和处理好文化消费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促进包容审慎监管与开放准入有效结合,努力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丰富数字内容供给。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完善国有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试点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总结推广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经验和有效模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合理利用。健全文化、互联网等领域分类开放制度体系。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主题公园规范发展。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指导,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支持邮轮、游艇、自驾车、旅居车、通用航空等消费大众化发展,加强相关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潜在需求大的体育消费新业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创建地方、民间自主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体育职业联赛。推进体育行业协会改革,大幅削减相关审批事项,加强赛事审批取消后的服务管理。推动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市场化运作。 健康养老家政消费。在有效保障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的前提下,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对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与公办机构一视同仁。针对健康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及时制定新型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办法。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健全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申办“一站式”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完善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方式方法,由“补砖头”、“补床头”向“补人头”转变。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引导家政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推动建立家政服务信用体系,健全家政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鼓励制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加大家政服务业岗位培训实施力度,推动开展家政服务人员水平评价工作,实施上岗前健康体检制度。加快健康美容、家庭管家等高端生活服务业发展。 教育培训托幼消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向产业开放。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有利于个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发研学旅行、实践营地、特色课程等教育服务产品。抓紧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登记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按照规范要求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多渠道增加供给,全面实施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职业学校股份制改革试点,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纠正以功利性为目的、助长超前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支持外商投资设立非学制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三)引导消费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长 地方各级政府要适应平台型消费、共享经济等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制度供给,研究制定专门管理规定,明确运营规则和权责边界,提升相关主体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协同创新功能。制定完善适应平台模式、共享经济等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质量管理、信息内容管理、协助申报纳税、社会保障、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加强风险控制,构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消费生态体系。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鼓励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的产业加快发展。 (四)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 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结合,鼓励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推动具备条件的乡镇将商贸物流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加工等有机结合。加大农村地区水电路气、信息、无障碍以及北方地区供暖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优化整合存量设施资源,有效降低农村流通成本。 三、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加快建立健全高层次、广覆盖、强约束的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 权能力,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一)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产品标准。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主体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在移动通信、互联网等领域建立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标准。鼓励企业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大力开展高端品质认证,推动品牌建设,培育一批能够展示中国产品优质形象的品牌和企业。推动国内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优化质量标准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型消费品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企业主体作用,构建新型消费品标准体系,以标准实施促进质量提升。结合消费细分市场发展趋势,开展个性定制消费品标准化工作。引领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等领域消费品标准制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力度。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创新领跑者指标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衔接机制,加大绿色产品标识认证制度实施和采信力度。 服务标准。推动服务业标准制定修订,加快制定基础和通用标准,带动行业提升标准水平。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制定并公布本行业相关产品和服务标准清单,指导企业完善服务标准,鼓励行业内企业开展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推动建立优质服务标识管理制度,在重点服务业制定优质服务规范,推动建立服务质量自我评估和公开承诺制度。在旅游、中医药、养老、家政、餐饮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服务质量标杆单位,推动建设相关行业服务标准。选择部分服务业探索开展服务标准准入制试点。 (二)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 建立产品和服务消费后评价体系,完善全过程产品和服务安全防范机制,建立健全消费环境监测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跟踪反馈评估体系,加强监测结果反馈和改进跟踪机制建设。开展消费品质量状况分析评价,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建设全国消费品质量监督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一批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构建全国统一的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和风险快速预警系统。研究制定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完善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健全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和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推行质量首负责任承诺制度,强化服务质量问题协同处理机制,分领域设立服务后评价标准体系。引导平台型企业建立餐饮、家政、互联网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服务后评价机制,实行评价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社会第三方认证认可制度。 (三)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信息采集。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强化“信用中国”网站信息公开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公示功能,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产品抽检结果等信息向社会公开,为公众提供公共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和消费预警提示。运用多种方式和载体,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工作,督促经营者诚信经营。引导企业主动发布综合信用承诺或产品和服务质量等专项承诺,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开展消费领域企业信用评价,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行业诚信自律作用。 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守信“红名单”制度,为守信企业提供行政审批“绿色通道”、降低监管频次等激励措施,为守信个人提供住房、交通出行等多场景消费服务便利优惠。建立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主体实施市场禁入或服务受限等联合惩戒措施。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信息。推进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对信用风险等级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产品抽检、责任巡查等监管频次。在关系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食品、药品等领域,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市场主体依法实施惩罚性赔偿。 (四)健全消费者维 权机制 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部门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功能,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建立常态化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消费者信息保护、数据交易和共享相关制度。打击假冒伪劣和虚假广告宣传,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积极作用。强化消费者权益损害法律责任,坚持依法解决服务纠纷,扩大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服务范围。健全公益诉讼制度,适当扩大公益诉讼主体范围。探索建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完善诉讼、仲裁与调解对接机制。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加大网络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力度,加强网上跨境消费者争议解决机制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 权能力。聚焦信息消费、预付式消费、网络购物、群体消费等领域出现的问题,传播科学文明的商品和服务知识等信息,通过各种平台的宣传及消费维 权知识的普及,提高消费者的主体意识和依法维 权能力,营造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良好氛围。加快个人信息安全立法,进一步加大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四、强化政策配套和宣传引导,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制度,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入分配自主权,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推进实施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推进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救助服务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方式,按照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标准核定救助标准,并根据价格水平动态调整。 (二)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消费供给主体,消除所有制歧视,实行包容审慎有效的准入制度,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地域分割和市场分割。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大生活性服务领域有效有序开放力度,逐步放宽放开对外资的限制。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三)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 健全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推动消费税立法。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落实好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与消费信贷合理增长的关系。鼓励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消费信贷提供融资增信支持。加大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领域用地政策落实力度。 (四)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合理区分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保障,非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建立健全符合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管理体制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民办机构参与公办机构改制细则。 (五)优化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吸引社会投资,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现代流通、信息网络、服务消费等短板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社会领域产业企业专项债券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强消费统计监测 研究制定服务消费和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分类,完善相关统计监测,有效反映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托幼等服务消费发展水平,形成涵盖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的消费领域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反映居民消费发展情况。建立消费领域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形势分析和政策辅助决策的机制。健全消费政策评估机制。 (七)健全消费宣传推介和信息引导机制 加强对促进消费工作的舆论宣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效引导社会预期。积极培育健康理性的消费理念,大力宣传倡导丰俭有度、雅俗兼容的消费文化。用好各级各类媒体,构筑良好的消费宣传推介机制,客观真实向消费者推介商品和旅游、文化等服务,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建立针对涉嫌虚假宣传的惩罚惩戒机制。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切实强化组织领导,逐项抓好改革任务和政策落实。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部门协调机制,统筹促进消费工作,制定整体战略、重要政策和措施。加强促进消费工作的监督考核。要积极推进本意见贯彻落实,抓紧制定实施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有关部门要针对本行业本领域细分市场,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体系,形成释放消费潜力的政策合力。各地区要按照本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化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9月21日 02 版[详情]

国务院发布促消费意见:建立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
国务院发布促消费意见:建立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优化生产和消费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构建符合我国长远战略利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需求引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为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依靠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行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从供需两端发力,积极培育重点领域消费细分市场,全面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引导形成合理消费预期,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则 ——坚持消费引领,倡导消费者优先。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切实满足基本消费,持续提升传统消费,大力培育新兴消费,不断激发潜在消费。增强消费者主体意识,尊重消费者自由选择权,加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实现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提升消费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市场主导,实现生产者平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培育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激发企业培育品牌的内生动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营造有利于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环境。 ——坚持审慎监管,推动新消费成长。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包容审慎有效监管。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信用在消费领域的激励约束作用。推动互联网与更多传统消费相互渗透融合,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消费共同治理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坚持绿色发展,培育健康理性消费文化。提高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鼓励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力戒奢侈浪费型消费和不合理消费,推进可持续消费。大力推广绿色消费产品,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营造绿色消费良好社会氛围。 (三)总体目标 消费生产循环更加顺畅。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的循环动力持续增强,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居民消费率稳步提升。消费结构明显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服务消费占比稳步提高,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消费环境更加安全放心。社会信用环境明显改善,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消费者维权机制不断健全,重要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显著提高。 二、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 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 (一)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挡升级 吃穿用消费。加强引导、强化监督,确保市场主体提供安全放心的吃穿用消费品。优化流通设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促进社区生活服务集聚式发展,鼓励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推动闲置的传统商业综合体加快创新转型,通过改造提升推动形成一批高品位步行街,促进商圈建设与繁荣。合理配置居住小区的健身、文化、养老等服务设施。 住行消费。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总结推广住房租赁试点经验,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加强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北方地区供暖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大城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力度。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严格汽车产品质量监管,健全质量责任追究机制。鼓励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实施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补贴等财税优惠政策。积极发展汽车赛事等后市场。加强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信息消费。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推动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相关产品消费。加快提升新型信息产品供给体系质量,积极拓展信息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升级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消费产品。创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各类便民惠民生活类信息消费。推动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消费成长,优化线上线下协同互动的消费生态。 绿色消费。建立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丰富节能节水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环境保护产品、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品生产。鼓励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电商等流通主体,开辟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绿色产品消费积分制度。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和绿色邮政发展,规范发展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行业。全面推进公共机构带头绿色消费,加强绿色消费宣传教育。 (二)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 文化旅游体育消费。稳妥把握和处理好文化消费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促进包容审慎监管与开放准入有效结合,努力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丰富数字内容供给。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完善国有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试点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总结推广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经验和有效模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合理利用。健全文化、互联网等领域分类开放制度体系。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主题公园规范发展。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指导,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支持邮轮、游艇、自驾车、旅居车、通用航空等消费大众化发展,加强相关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潜在需求大的体育消费新业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创建地方、民间自主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体育职业联赛。推进体育行业协会改革,大幅削减相关审批事项,加强赛事审批取消后的服务管理。推动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市场化运作。 健康养老家政消费。在有效保障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的前提下,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对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与公办机构一视同仁。针对健康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及时制定新型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办法。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健全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申办“一站式”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完善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方式方法,由“补砖头”、“补床头”向“补人头”转变。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引导家政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推动建立家政服务信用体系,健全家政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鼓励制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加大家政服务业岗位培训实施力度,推动开展家政服务人员水平评价工作,实施上岗前健康体检制度。加快健康美容、家庭管家等高端生活服务业发展。 教育培训托幼消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向产业开放。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有利于个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发研学旅行、实践营地、特色课程等教育服务产品。抓紧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登记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按照规范要求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多渠道增加供给,全面实施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职业学校股份制改革试点,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纠正以功利性为目的、助长超前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支持外商投资设立非学制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三)引导消费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长 地方各级政府要适应平台型消费、共享经济等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制度供给,研究制定专门管理规定,明确运营规则和权责边界,提升相关主体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协同创新功能。制定完善适应平台模式、共享经济等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质量管理、信息内容管理、协助申报纳税、社会保障、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加强风险控制,构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消费生态体系。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鼓励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的产业加快发展。 (四)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 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结合,鼓励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推动具备条件的乡镇将商贸物流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加工等有机结合。加大农村地区水电路气、信息、无障碍以及北方地区供暖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优化整合存量设施资源,有效降低农村流通成本。 三、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加快建立健全高层次、广覆盖、强约束的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一)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产品标准。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主体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在移动通信、互联网等领域建立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标准。鼓励企业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大力开展高端品质认证,推动品牌建设,培育一批能够展示中国产品优质形象的品牌和企业。推动国内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优化质量标准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型消费品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企业主体作用,构建新型消费品标准体系,以标准实施促进质量提升。结合消费细分市场发展趋势,开展个性定制消费品标准化工作。引领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等领域消费品标准制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力度。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创新领跑者指标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衔接机制,加大绿色产品标识认证制度实施和采信力度。 服务标准。推动服务业标准制定修订,加快制定基础和通用标准,带动行业提升标准水平。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制定并公布本行业相关产品和服务标准清单,指导企业完善服务标准,鼓励行业内企业开展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推动建立优质服务标识管理制度,在重点服务业制定优质服务规范,推动建立服务质量自我评估和公开承诺制度。在旅游、中医药、养老、家政、餐饮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服务质量标杆单位,推动建设相关行业服务标准。选择部分服务业探索开展服务标准准入制试点。 (二)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 建立产品和服务消费后评价体系,完善全过程产品和服务安全防范机制,建立健全消费环境监测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跟踪反馈评估体系,加强监测结果反馈和改进跟踪机制建设。开展消费品质量状况分析评价,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建设全国消费品质量监督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一批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构建全国统一的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和风险快速预警系统。研究制定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完善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健全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和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推行质量首负责任承诺制度,强化服务质量问题协同处理机制,分领域设立服务后评价标准体系。引导平台型企业建立餐饮、家政、互联网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服务后评价机制,实行评价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社会第三方认证认可制度。 (三)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信息采集。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强化“信用中国”网站信息公开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公示功能,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产品抽检结果等信息向社会公开,为公众提供公共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和消费预警提示。运用多种方式和载体,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工作,督促经营者诚信经营。引导企业主动发布综合信用承诺或产品和服务质量等专项承诺,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开展消费领域企业信用评价,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行业诚信自律作用。 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守信“红名单”制度,为守信企业提供行政审批“绿色通道”、降低监管频次等激励措施,为守信个人提供住房、交通出行等多场景消费服务便利优惠。建立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主体实施市场禁入或服务受限等联合惩戒措施。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信息。推进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对信用风险等级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产品抽检、责任巡查等监管频次。在关系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食品、药品等领域,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市场主体依法实施惩罚性赔偿。 (四)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 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部门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功能,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建立常态化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消费者信息保护、数据交易和共享相关制度。打击假冒伪劣和虚假广告宣传,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积极作用。强化消费者权益损害法律责任,坚持依法解决服务纠纷,扩大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服务范围。健全公益诉讼制度,适当扩大公益诉讼主体范围。探索建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完善诉讼、仲裁与调解对接机制。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加大网络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力度,加强网上跨境消费者争议解决机制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聚焦信息消费、预付式消费、网络购物、群体消费等领域出现的问题,传播科学文明的商品和服务知识等信息,通过各种平台的宣传及消费维权知识的普及,提高消费者的主体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营造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良好氛围。加快个人信息安全立法,进一步加大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四、强化政策配套和宣传引导,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制度,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入分配自主权,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推进实施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推进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救助服务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方式,按照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标准核定救助标准,并根据价格水平动态调整。 (二)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消费供给主体,消除所有制歧视,实行包容审慎有效的准入制度,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地域分割和市场分割。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大生活性服务领域有效有序开放力度,逐步放宽放开对外资的限制。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三)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 健全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推动消费税立法。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落实好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与消费信贷合理增长的关系。鼓励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消费信贷提供融资增信支持。加大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领域用地政策落实力度。 (四)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合理区分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保障,非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建立健全符合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管理体制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民办机构参与公办机构改制细则。 (五)优化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吸引社会投资,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现代流通、信息网络、服务消费等短板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社会领域产业企业专项债券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强消费统计监测 研究制定服务消费和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分类,完善相关统计监测,有效反映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托幼等服务消费发展水平,形成涵盖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的消费领域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反映居民消费发展情况。建立消费领域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形势分析和政策辅助决策的机制。健全消费政策评估机制。 (七)健全消费宣传推介和信息引导机制 加强对促进消费工作的舆论宣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效引导社会预期。积极培育健康理性的消费理念,大力宣传倡导丰俭有度、雅俗兼容的消费文化。用好各级各类媒体,构筑良好的消费宣传推介机制,客观真实向消费者推介商品和旅游、文化等服务,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建立针对涉嫌虚假宣传的惩罚惩戒机制。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切实强化组织领导,逐项抓好改革任务和政策落实。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部门协调机制,统筹促进消费工作,制定整体战略、重要政策和措施。加强促进消费工作的监督考核。要积极推进本意见贯彻落实,抓紧制定实施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有关部门要针对本行业本领域细分市场,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体系,形成释放消费潜力的政策合力。各地区要按照本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化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相关阅读】 中办国办发布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消费提质升级四大看点:让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促居民消费意见:鼓励消费金融创新 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国务院为激发消费潜力出文件 新增长点引领资金方向 促消费若干意见公布 短期直接利好租赁体育养老行业 “三驾马车”接连发力 促消费全国总动员 [详情]

国务院为激发消费潜力出文件 新增长点引领资金方向
国务院为激发消费潜力出文件 新增长点引领资金方向

  国务院为激发消费潜力出文件 新增长点引领资金方向 ■本报见习记者 孟 珂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老百姓对吃、穿、用的消费质量要求会进一步提高。在此前温饱型消费得到满足后,未来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引领投资资金流动方向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意见》提出,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挡升级。在住行消费方面,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总结推广住房租赁试点经验,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加强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北方地区供暖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大城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力度。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严格汽车产品质量监管,健全质量责任追究机制。鼓励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实施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补贴等财税优惠政策。积极发展汽车赛事等后市场。加强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8月份我国消费市场总体延续了平稳发展态势。其中,实物商品网络零售保持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8个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8.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7.3%,较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8月份,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业态中,网络零售、购物中心、超市销售增速分别较上月加快1.3个、1个和0.4个百分点。 “随着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促消费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落实,预计消费市场平稳发展的态势仍将持续。”高峰表示。 【相关阅读】 中办国办发布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消费提质升级四大看点:让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国务院发布促消费意见:建立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 促居民消费意见:鼓励消费金融创新 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促消费若干意见公布 短期直接利好租赁体育养老行业 “三驾马车”接连发力 促消费全国总动员 [详情]

中共中央国务院:取消二手车限迁 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中共中央国务院:取消二手车限迁 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吃穿用消费 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 鼓励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 住行消费 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 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 信息消费 重点发展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消费产品 文化旅游体育消费 支持邮轮、游艇、自驾车、旅居车等消费大众化发展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 健康养老家政消费 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 教育培训托幼消费 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 全面实施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优化生产和消费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有利于实现需求引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意见》强调,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 为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意见》提出三大总体要求,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切实强化组织领导,逐项抓好改革任务和政策落实。通过推进本意见贯彻落实,使消费生产循环更加顺畅,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的循环动力持续增强;消费结构明显优化,服务消费占比稳步提高,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消费环境更加安全放心,社会信用环境明显改善,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消费者维权机制不断健全,重要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显著提高。 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 壮大消费新增长点 >>实物消费 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 吃穿用消费:优化流通设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鼓励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推动闲置的传统商业综合体加快创新转型,通过改造提升推动形成一批高品位步行街。 住行消费: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积极发展汽车赛事等后市场。 信息消费:升级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消费产品。 >>服务消费 支持邮轮、游艇等消费大众化发展 文化旅游体育消费: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支持邮轮、游艇、自驾车、旅居车、通用航空等消费大众化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创建地方、民间自主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体育职业联赛。 健康养老家政消费: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申办“一站式”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完善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方式方法,由“补砖头”、“补床头”向“补人头”转变。 教育培训托幼消费: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按照规范要求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全面实施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纠正以功利性为目的、助长超前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支持外商投资设立非学制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消费模式 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新热点 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鼓励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的产业加快发展。 >>农村居民消费 加快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 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 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 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产品和服务标准 开展个性定制消费品标准化工作 大力开展高端品质认证,推动品牌建设,培育一批能够展示中国产品优质形象的品牌和企业。推动国内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开展个性定制消费品标准化工作。引领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等领域消费品标准制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力度。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 在旅游、中医药、养老、家政、餐饮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服务质量标杆单位,推动建设相关行业服务标准。 >>评价制度 推行质量首负责任承诺制度 建设全国消费品质量监督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一批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构建全国统一的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和风险快速预警系统。推行质量首负责任承诺制度,强化服务质量问题协同处理机制,分领域设立服务后评价标准体系。引导平台型企业建立餐饮、家政、互联网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服务后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第三方认证认可制度。 >>信用体系 为守信企业提供行政审批“绿色通道” 强化“信用中国”网站信息公开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公示功能,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产品抽检结果等信息向社会公开,为公众提供公共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和消费预警提示。 建立健全守信“红名单”制度,为守信企业提供行政审批“绿色通道”、降低监管频次等激励措施,为守信个人提供住房、交通出行等多场景消费服务便利优惠。建立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主体实施市场禁入或服务受限等联合惩戒措施。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信息。在关系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食品、药品等领域,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市场主体依法实施惩罚性赔偿。 >>消费者维权 扩大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服务范围 强化消费者权益损害法律责任,坚持依法解决服务纠纷,扩大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服务范围。适当扩大公益诉讼主体范围。加大网络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力度,加强网上跨境消费者争议解决机制建设。聚焦信息消费、预付式消费、网络购物、群体消费等领域出现的问题。加快个人信息安全立法。 强化政策配套和宣传引导 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 >>收入分配 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 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制度,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入分配自主权,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推进实施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市场环境 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大生活性服务领域有效有序开放力度,逐步放宽放开对外资的限制。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配套政策 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 推动消费税立法。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落实好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基建投入 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信息网络等短板领域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吸引社会投资,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现代流通、信息网络、服务消费等短板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社会领域产业企业专项债券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详情]

促消费若干意见公布 短期直接利好租赁体育养老行业
促消费若干意见公布 短期直接利好租赁体育养老行业

  促进消费若干意见公布 衣食住行养老教育多行业迎利好 本报记者 周慧 北京报道 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涉及居民消费的吃穿用、住行、信息消费以及文化旅游体育和养老等多个领域的消费政策,还提到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意见》提出其总体目标是让消费生产循环更加顺畅,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 在政策配套方面,《意见》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等措施。其中包括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消费税立法;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许召元分析,近年我国生产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需求不足成为了经济中的主要矛盾,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将成为今后的政策方向和政策重点。 实物消费提挡和服务消费扩容 《意见》提出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挡升级,包括吃穿用消费、住行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其中提到加强引导、强化监督,确保市场主体提供安全放心的吃穿用消费品。优化流通设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便利店行业或将迎来利好。 另外,对于备受关注的住的消费,《意见》称,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总结推广住房租赁试点经验,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 京东房产业务负责人曾伏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文件提出大力发展租赁市场,还是有些直接利好值得期待的,目前银行对租赁市场的支撑不是太够,这次中央强调这个事情,从金融方面对租赁市场的支持来看,还是很值得期待;还有一点就是关于立法,在租赁领域,目前关于各方权益平衡的问题还是很多,他希望关于租赁的立法能来得更早一些。他还表示,近一个月长租公寓受到了较大的关注,这个政策对长租公寓企业来说是利好。 《意见》还提到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其中重点提到了文化旅游体育消费、健康养老家政消费、教育培训托幼消费。 在文化旅游体育消费方面,《意见》称,稳妥把握和处理好文化消费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促进包容审慎监管与开放准入有效结合,努力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 《意见》还提到,建立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潜在需求大的体育消费新业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推动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市场化运作。 挖掘消费潜力 近几个月以来关于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 《意见》在阐述出台背景时提到,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 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 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 许召元分析,文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加快和消费升级潜力有待开发的背景下出台的。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近年来,我国投资增速持续下降,特别是投资增速降至个位数,今年1-8月份投资降至5.3%,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降低,而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消费的升级潜力仍然巨大。2017年全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3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7%,一年去境外购物消费大约2000亿美元,反映国内对高品质商品和旅游等服务消费有很大的需求。 许召元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着《意见》的贯彻执行,短期内,不少直接相关的行业会直接受益,比如文件中提到的租赁住房、体育赛事、养老服务等,这些行业的审批将进一步简化,市场监管和服务进一步加强,长期来看,随着更多实施细则的出台,特别是促进消费的精神和原则进一步落实,消费者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真正建立,国内消费者的扩大和升级成效将更加显著。 【相关阅读】 中办国办发布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消费提质升级四大看点:让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国务院发布促消费意见:建立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 促居民消费意见:鼓励消费金融创新 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国务院为激发消费潜力出文件 新增长点引领资金方向 “三驾马车”接连发力 促消费全国总动员 [详情]

促居民消费意见:鼓励消费金融创新 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促居民消费意见:鼓励消费金融创新 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班娟娟 王文博 北京报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的循环动力持续增强,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居民消费率稳步提升。消费结构明显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服务消费占比稳步提高,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 意见提出,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挡升级,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引导消费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长,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 意见提出,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加大生活性服务领域有效有序开放力度,逐步放宽放开对外资的限制。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意见提出,健全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推动消费税立法。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此外,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与消费信贷合理增长的关系。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服务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陈丽芬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文件强调了从供需两端发力推动消费升级,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大程度地促进供需匹配。“提升消费客体供给即产品和服务供给,要求消费客体更注重品质提升和模式创新,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提升消费环境供给即制度供给,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监管体制、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通过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的优化完善,让消费者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保护已有的消费、创造新的消费,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消费者的潜力,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陈丽芬说。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孙传旺说,促进居民消费不仅需要在消费量上继续提升,更应体现在提升消费质量上。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指出,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人们口袋里的钱多起来,可以保证消费增长的趋势。 【相关阅读】 中办国办发布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消费提质升级四大看点:让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国务院发布促消费意见:建立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 国务院为激发消费潜力出文件 新增长点引领资金方向 促消费若干意见公布 短期直接利好租赁体育养老行业 “三驾马车”接连发力 促消费全国总动员 [详情]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人口净流入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陈星     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意见对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今后的升级、扩容方向作出了明确安排。未来,实物消费将不断提挡升级、服务消费将持续提质扩容。 此外,意见还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高层次、广覆盖、强约束的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8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542亿元,为今年第四个单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3万亿元的月份。此时,实物消费质量上的提挡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发布的意见中,记者注意到,有关实物消费提挡升级的内容,涵盖了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在居住消费方面,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总结推广住房租赁试点经验,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 记者也注意到,近期,国家在立法方面的一系列动作,都以切实保障消费者居住消费权益为目标。今年8月末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中,就包括住房承租人的优先承租权制度。 为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建立租购同权住房市场的要求,保护承租人利益,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草案第五百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租赁期间届满,住房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承租的权利”。 而在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吃穿用消费方面。意见则强调要大力发展一系列社区消费网点,从而满足消费者需求。意见指出,加强引导、强化监督,确保市场主体提供安全放心的吃穿用消费品。优化流通设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促进社区生活服务集聚式发展,鼓励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 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 今年7月中旬,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曾就中国当前的服务消费发展状况表示:“近年来中国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服务消费保持比较快的增长。最近这些年在居民消费支出里,服务消费的比重每年大概提高1个百分点。目前居民消费里面,服务消费的比重约为50%。” 在服务消费已可以和实物消费平起平坐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服务消费的进一步提质扩容?意见也有非常明确的安排。 在文化旅游体育消费方面,意见指出,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丰富数字内容供给。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此外,还要推进体育行业协会改革,大幅削减相关审批事项,加强赛事审批取消后的服务管理。推动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市场化运作。 而在发展教育培训托幼消费方面,意见则指出,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有利于个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发研学旅行、实践营地、特色课程等教育服务产品。抓紧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登记管理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还强调: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按照规范要求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多渠道增加供给,全面实施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 扩大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范围 消费者要想在消费中安心、舒心,离不开有力的权益保障机制。对此,意见也作出明确安排。 意见指出,要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部门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功能,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建立常态化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消费者信息保护、数据交易和共享相关制度。打击假冒伪劣和虚假广告宣传,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积极作用。强化消费者权益损害法律责任,坚持依法解决服务纠纷,扩大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服务范围。 记者注意到,这里所说的“举证责任倒置”,指的是在侵权诉讼案件中由侵权人负责举证的制度。这意味着要由经营者来证明自己的产品没有瑕疵,经营者若不能证明就要担责。消费者不用承担举证责任。[详情]

“三驾马车”接连发力 促消费全国总动员
“三驾马车”接连发力 促消费全国总动员

  促消费全国总动员 来源:北京商报 “三驾马车”接连发力。继促进基建、民间投资政策密集出台后,扩内需促消费同样被寄予厚望。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 为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细化消费市场、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强化政策配套等方向,为消费升级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消费市场细分 壮大新增长点 ■ 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挡升级 ■ 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 ■ 引导消费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长 ■ 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 吃穿用消费。优化流通设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促进社区生活服务集聚式发展,鼓励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推动闲置的传统商业综合体加快创新转型,通过改造提升推动形成一批高品位步行街,促进商圈建设与繁荣。合理配置居住小区的健身、文化、养老等服务设施。 住行消费。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总结推广住房租赁试点经验,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 信息消费。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推动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相关产品消费。 绿色消费。建立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丰富节能节水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环境保护产品、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品生产。 文化旅游体育消费。稳妥把握和处理好文化消费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促进包容审慎监管与开放准入有效结合,努力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主题公园规范发展。建立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潜在需求大的体育消费新业态。 健康养老家政消费。对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与公办机构一视同仁。健全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 教育培训托幼消费。抓紧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登记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按照规范要求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多渠道增加供给,全面实施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 加强风险控制,构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消费生态体系。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鼓励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的产业加快发展。 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 标准信用体系健全  营造安全消费环境 ■ 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 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 ■ 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 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 产品标准。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主体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在移动通信、互联网等领域建立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标准。鼓励企业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推动国内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服务标准。推动服务业标准制定修订,加快制定基础和通用标准,带动行业提升标准水平。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制定并公布本行业相关产品和服务标准清单。在旅游、中医药、养老、家政、餐饮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服务质量标杆单位,推动建设相关行业服务标准。选择部分服务业探索开展服务标准准入制试点。 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建立产品和服务消费后评价体系,完善全过程产品和服务安全防范机制,建立健全消费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开展消费品质量状况分析评价,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建设全国消费品质量监督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一批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构建全国统一的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和风险快速预警系统。研究制定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完善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引导平台型企业建立餐饮、家政、互联网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服务后评价机制,实行评价信息公开。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信息采集。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 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守信“红名单”制度,为守信企业提供行政审批“绿色通道”、降低监管频次等激励措施,为守信个人提供住房、交通出行等多场景消费服务便利优惠。建立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主体实施市场禁入或服务受限等联合惩戒措施。推进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对信用风险等级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产品抽检、责任巡查等监管频次。在关系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食品、药品等领域,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市场主体依法实施惩罚性赔偿。 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功能,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建立常态化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消费者信息保护、数据交易和共享相关制度。 政策配套 改善消费能力 ■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 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 ■ 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制度,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入分配自主权,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推进实施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推进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救助服务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方式,按照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标准核定救助标准,并根据价格水平动态调整。 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消费供给主体,消除所有制歧视,实行包容审慎有效的准入制度,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地域分割和市场分割。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大生活性服务领域有效有序开放力度,逐步放宽放开对外资的限制。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健全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推动消费税立法。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落实好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与消费信贷合理增长的关系。鼓励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消费信贷提供融资增信支持。 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合理区分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保障,非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建立健全符合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管理体制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民办机构参与公办机构改制细则。 优化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吸引社会投资,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现代流通、信息网络、服务消费等短板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据新华社 【相关阅读】 中办国办发布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消费提质升级四大看点:让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国务院发布促消费意见:建立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 促居民消费意见:鼓励消费金融创新 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国务院为激发消费潜力出文件 新增长点引领资金方向 促消费若干意见公布 短期直接利好租赁体育养老行业 [详情]

消费提质升级四大看点:让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消费提质升级四大看点:让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 题:新闻分析:让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聚焦消费提质升级四大看点 新华社记者 安蓓 消费提质升级是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顶梁柱”、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20日公布,为促进消费提质升级绘制“蓝图”。 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如何破解?消费新增长点如何培育壮大?如何让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记者采访相关人士,梳理出意见的四大看点。 看点一:吃穿用安全放心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在吃穿用住行等实物消费领域,意见指出,确保市场主体提供安全放心的吃穿用消费品。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鼓励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并提出信息消费和绿色消费的发展方向。 今年1至8月,反映实物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36.6万亿元,这么大的总盘子上,9%多的增速并不低,我国实物消费规模仍在不断扩大。”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巡视员刘宇南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说,构建更成熟、涵盖高中低档的消费细分市场,一方面要着力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提升一般消费品和服务的质量,保障居民基本消费需求获得较好满足;另一方面要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培育形成新供给,形成具有较强增长带动力的消费新增长点。 看点二: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 近年我国服务消费需求旺盛。“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正处在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双轮驱动的阶段,服务消费是当前居民消费增长最快、热点最多、潜力最大的领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说。 在服务消费领域,意见作出一系列部署安排—— 文化旅游体育消费,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推动主题公园规范发展。支持邮轮、游艇、自驾车、旅居车、通用航空等消费大众化发展。推动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市场化运作。 健康养老家政消费,在有效保障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的前提下,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完善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方式方法,由“补砖头”“补床头”向“补人头”转变。 教育培训托幼消费,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全面实施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纠正以功利性为目的、助长超前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 “我国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关键要加大服务市场开放力度,解决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 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说,我国将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体系,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持续扩大高质量养老服务供给。 看点三:培育消费新热点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 随着“互联网+”向传统消费领域渗透融合,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兴起。意见指出,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鼓励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的产业加快发展。 刘宇南说,引导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发展,要建立健全适应平台模式、共享经济等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制度供给。 意见指出,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 王蕴说,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和各类消费设施日益完善,农村居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消费增长的城乡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看点四:健全质量标准信用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制约消费提质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 刘宇南说,近年来出现购买力外流的现象,一方面是国内居民对高品质、高端产品和服务需求旺盛,国内市场暂时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国内产品和服务信心不足的问题。 意见提出,加快建立健全高层次、广覆盖、强约束的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意见强调,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加大生活性服务领域有效有序开放力度,逐步放宽放开对外资的限制。 王蕴说,实现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这是促进居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和消费对经济发展基础性作用持续增强的重要基础。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有利于提升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进一步激发我国居民的消费潜力。 【相关阅读】 中办国办发布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发布促消费意见:建立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 促居民消费意见:鼓励消费金融创新 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国务院为激发消费潜力出文件 新增长点引领资金方向 促消费若干意见公布 短期直接利好租赁体育养老行业 “三驾马车”接连发力 促消费全国总动员 [详情]

如何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发改委专家这篇文章讲得很透
如何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发改委专家这篇文章讲得很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党中央和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及其三年实施方案,对相关工作作出专门部署。当前,国内外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 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深刻认识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对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 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促进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凸显。消费总量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21.4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6.6万亿元,2013-2017年年均增速为11.3%。消费率止跌回升,我国消费率从2010年的48.5%逐年回升至2017年的53.6%。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自2015年以来已连续3年保持在50%以上。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完善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做出明确部署,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的促消费工作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是从长远战略利益看,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有助于优化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是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顶梁柱”。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要实现这一战略安排,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优化国民经济中生产和消费重大比例关系。目前来看,国内外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出口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投资增长持续承压,我们必须持续激发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从长远看,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发展成果将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居民消费将呈现出以满足量为主向追求量和质并重、从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的转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二是从经济提档升级看,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有助于加速供需两端变革正向循环激励,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意味着,盲目追求速度和以规模为重点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增加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推动需求引领和供给变革相互促进,有助于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等收入家庭规模不断增加,居民对消费品质将提出更高要求,从“有”到“好”的改善型消费将成为实物消费的主要增量,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高品质服务消费需求迅速增长,进一步扩大高品质消费潜力巨大。 三是从社会和谐发展看,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有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我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显示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消费是最终需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随着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不断完善、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将持续增强,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享受型、改善型消费需求将逐步得到释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得到更好满足,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 在看到消费平稳增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改善。要持续扩大消费,必须着力破除这些瓶颈制约。 二、准确把握促进消费提质升级的主攻方向 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制约消费扩大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突破口,使消费生产循环更加顺畅、消费结构明显优化、消费环境更加安全放心,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从需求侧看,要坚持消费引领,倡导消费者优先。习 近 平总 书 记强调,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消费者权益放在第一位,增强消费者主体意识,尊重消费者自由选择权,加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实现消费者自主消费、自由选择。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自主消费需求,必须有的放矢、分类施策,吃穿用等基本消费需要得到切实满足,汽车、住房等传统消费应持续提升,同时大力培育旅游、体育、文化等新兴消费,不断激发潜在消费。 从供给侧看,要坚持市场主导,实现生产者平等。习 近 平总 书 记强调,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我们必须更好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培育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一方面,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激发企业培育品牌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营造有利于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环境。 从包容度看,要坚持审慎监管,推动新消费成长。习 近 平总 书 记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随着“互联网+”向更多传统消费领域持续渗透融合,近年来消费新产品新业态快速兴起,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利实惠的新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实施包容审慎有效监管,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信用在消费领域的激励约束作用;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消费共治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从可持续性看,要坚持绿色发展,培育健康理性消费文化。习 近 平总 书 记强调,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一方面,要提高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鼓励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现代生产消费方式,力戒奢侈浪费型消费和不合理消费,推进可持续消费;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绿色消费产品,推动实现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营造绿色消费良好社会氛围。 三、明确要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下一步,我们要以习 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依靠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紧紧围绕落实好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新部署、新要求,深入研究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发展驱动力转折性变化的一般规律,适应我国需求结构趋势性变化要求,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体系,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让消费者更加“能消费”。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消费才能“跑起来”。要完善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的财税支持措施,推进消费税立法,改革个人所得税,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要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益,加快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加大对重点消费领域的支持力度。要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完善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制度,推动形成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实施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要优化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健全消费宣传推介和信息引导机制。 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让消费者更加“愿消费”。要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等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基本消费要更加经济、实惠、安全,中高端消费市场要进一步培育壮大,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持续促进吃穿用住行等基本消费的不断升级,加强引导、强化监督,确保市场主体提供安全放心的吃穿用消费品,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结合实际,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加大城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力度;落实好降低汽车、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相关政策,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鼓励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加强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要持续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支持乡村旅游公路和停车设施建设,总结推广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加快制定体育赛事审批取消后的服务管理办法,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健全和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规范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开展家政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 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更加“敢消费”。要适应公众消费日渐升级的趋势变化,加快建立健全层次高、覆盖广、约束强的质量标准和后评价体系,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主体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推动服务业标准制修订,加快制定基础和通用标准,带动行业提升标准水平,建立产品和服务消费后评价体系,完善全过程产品和服务安全防范机制,建立健全消费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信息采集,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打击力度。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部门协作机制,加快个人信息安全立法,进一步加大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与此同时,要加强消费领域统计监测,研究制定服务消费和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分类,形成涵盖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在内的消费领域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反映居民消费发展情况,建立消费领域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形势分析和政策辅助决策的机制。要健全消费宣传推介和信息引导机制,加强对促进消费工作的舆论宣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时向社会传递消费发展信息、增强社会信心,有效引导社会预期。 (经济日报客户端 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钟河 责编:刘辛未)[详情]

中办国办发文: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
中办国办发文: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优化生产和消费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构建符合我国长远战略利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需求引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为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现提出以下意见。 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 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 (一)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挡升级 吃穿用消费。加强引导、强化监督,确保市场主体提供安全放心的吃穿用消费品。优化流通设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促进社区生活服务集聚式发展,鼓励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推动闲置的传统商业综合体加快创新转型,通过改造提升推动形成一批高品位步行街,促进商圈建设与繁荣。合理配置居住小区的健身、文化、养老等服务设施。 住行消费。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总结推广住房租赁试点经验,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加强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北方地区供暖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大城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力度。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严格汽车产品质量监管,健全质量责任追究机制。鼓励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实施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补贴等财税优惠政策。积极发展汽车赛事等后市场。加强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信息消费。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推动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相关产品消费。加快提升新型信息产品供给体系质量,积极拓展信息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升级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16.470, -0.13, -0.78%)(16.470, -0.13, -0.78%)等前沿信息消费产品。创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各类便民惠民生活类信息消费。推动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消费成长,优化线上线下协同互动的消费生态。 绿色消费。建立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丰富节能节水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环境保护产品、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品生产。鼓励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电商等流通主体,开辟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绿色产品消费积分制度。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和绿色邮政发展,规范发展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行业。全面推进公共机构带头绿色消费,加强绿色消费宣传教育。[详情]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要求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要求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优化生产和消费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构建符合我国长远战略利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需求引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为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现提出以下意见。 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加快建立健全高层次、广覆盖、强约束的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一)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产品标准。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主体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在移动通信、互联网等领域建立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标准。鼓励企业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大力开展高端品质认证,推动品牌建设,培育一批能够展示中国产品优质形象的品牌和企业。推动国内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优化质量标准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型消费品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企业主体作用,构建新型消费品标准体系,以标准实施促进质量提升。结合消费细分市场发展趋势,开展个性定制消费品标准化工作。引领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等领域消费品标准制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力度。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创新领跑者指标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衔接机制,加大绿色产品标识认证制度实施和采信力度。 服务标准。推动服务业标准制定修订,加快制定基础和通用标准,带动行业提升标准水平。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制定并公布本行业相关产品和服务标准清单,指导企业完善服务标准,鼓励行业内企业开展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推动建立优质服务标识管理制度,在重点服务业制定优质服务规范,推动建立服务质量自我评估和公开承诺制度。在旅游、中医药、养老、家政、餐饮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服务质量标杆单位,推动建设相关行业服务标准。选择部分服务业探索开展服务标准准入制试点。 (二)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 建立产品和服务消费后评价体系,完善全过程产品和服务安全防范机制,建立健全消费环境监测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跟踪反馈评估体系,加强监测结果反馈和改进跟踪机制建设。开展消费品质量状况分析评价,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建设全国消费品质量监督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一批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构建全国统一的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和风险快速预警系统。研究制定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完善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健全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和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推行质量首负责任承诺制度,强化服务质量问题协同处理机制,分领域设立服务后评价标准体系。引导平台型企业建立餐饮、家政、互联网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服务后评价机制,实行评价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社会第三方认证认可制度。 (三)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信息采集。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强化“信用中国”网站信息公开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公示功能,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产品抽检结果等信息向社会公开,为公众提供公共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和消费预警提示。运用多种方式和载体,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工作,督促经营者诚信经营。引导企业主动发布综合信用承诺或产品和服务质量等专项承诺,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开展消费领域企业信用评价,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行业诚信自律作用。 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守信“红名单”制度,为守信企业提供行政审批“绿色通道”、降低监管频次等激励措施,为守信个人提供住房、交通出行等多场景消费服务便利优惠。建立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主体实施市场禁入或服务受限等联合惩戒措施。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信息。推进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对信用风险等级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产品抽检、责任巡查等监管频次。在关系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食品、药品等领域,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市场主体依法实施惩罚性赔偿。 (四)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 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部门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功能,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建立常态化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消费者信息保护、数据交易和共享相关制度。打击假冒伪劣和虚假广告宣传,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积极作用。强化消费者权益损害法律责任,坚持依法解决服务纠纷,扩大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服务范围。健全公益诉讼制度,适当扩大公益诉讼主体范围。探索建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完善诉讼、仲裁与调解对接机制。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加大网络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力度,加强网上跨境消费者争议解决机制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聚焦信息消费、预付式消费、网络购物、群体消费等领域出现的问题,传播科学文明的商品和服务知识等信息,通过各种平台的宣传及消费维权知识的普及,提高消费者的主体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营造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良好氛围。加快个人信息安全立法,进一步加大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四、强化政策配套和宣传引导,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制度,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入分配自主权,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推进实施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推进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救助服务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方式,按照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标准核定救助标准,并根据价格水平动态调整。 (二)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消费供给主体,消除所有制歧视,实行包容审慎有效的准入制度,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地域分割和市场分割。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大生活性服务领域有效有序开放力度,逐步放宽放开对外资的限制。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三)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 健全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推动消费税立法。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落实好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与消费信贷合理增长的关系。鼓励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消费信贷提供融资增信支持。加大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领域用地政策落实力度。 (四)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合理区分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保障,非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建立健全符合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管理体制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民办机构参与公办机构改制细则。 (五)优化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吸引社会投资,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现代流通、信息网络、服务消费等短板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社会领域产业企业专项债券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强消费统计监测 研究制定服务消费和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分类,完善相关统计监测,有效反映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托幼等服务消费发展水平,形成涵盖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的消费领域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反映居民消费发展情况。建立消费领域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形势分析和政策辅助决策的机制。健全消费政策评估机制。 (七)健全消费宣传推介和信息引导机制 加强对促进消费工作的舆论宣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效引导社会预期。积极培育健康理性的消费理念,大力宣传倡导丰俭有度、雅俗兼容的消费文化。用好各级各类媒体,构筑良好的消费宣传推介机制,客观真实向消费者推介商品和旅游、文化等服务,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建立针对涉嫌虚假宣传的惩罚惩戒机制。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切实强化组织领导,逐项抓好改革任务和政策落实。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部门协调机制,统筹促进消费工作,制定整体战略、重要政策和措施。加强促进消费工作的监督考核。要积极推进本意见贯彻落实,抓紧制定实施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有关部门要针对本行业本领域细分市场,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体系,形成释放消费潜力的政策合力。各地区要按照本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化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详情]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要求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要求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优化生产和消费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构建符合我国长远战略利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需求引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为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现提出以下意见。 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加快建立健全高层次、广覆盖、强约束的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一)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产品标准。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主体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在移动通信、互联网等领域建立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标准。鼓励企业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大力开展高端品质认证,推动品牌建设,培育一批能够展示中国产品优质形象的品牌和企业。推动国内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优化质量标准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型消费品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企业主体作用,构建新型消费品标准体系,以标准实施促进质量提升。结合消费细分市场发展趋势,开展个性定制消费品标准化工作。引领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等领域消费品标准制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力度。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创新领跑者指标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衔接机制,加大绿色产品标识认证制度实施和采信力度。 服务标准。推动服务业标准制定修订,加快制定基础和通用标准,带动行业提升标准水平。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制定并公布本行业相关产品和服务标准清单,指导企业完善服务标准,鼓励行业内企业开展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推动建立优质服务标识管理制度,在重点服务业制定优质服务规范,推动建立服务质量自我评估和公开承诺制度。在旅游、中医药、养老、家政、餐饮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服务质量标杆单位,推动建设相关行业服务标准。选择部分服务业探索开展服务标准准入制试点。 (二)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 建立产品和服务消费后评价体系,完善全过程产品和服务安全防范机制,建立健全消费环境监测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跟踪反馈评估体系,加强监测结果反馈和改进跟踪机制建设。开展消费品质量状况分析评价,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建设全国消费品质量监督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一批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构建全国统一的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和风险快速预警系统。研究制定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完善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健全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和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推行质量首负责任承诺制度,强化服务质量问题协同处理机制,分领域设立服务后评价标准体系。引导平台型企业建立餐饮、家政、互联网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服务后评价机制,实行评价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社会第三方认证认可制度。 (三)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信息采集。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强化“信用中国”网站信息公开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公示功能,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产品抽检结果等信息向社会公开,为公众提供公共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和消费预警提示。运用多种方式和载体,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工作,督促经营者诚信经营。引导企业主动发布综合信用承诺或产品和服务质量等专项承诺,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开展消费领域企业信用评价,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行业诚信自律作用。 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守信“红名单”制度,为守信企业提供行政审批“绿色通道”、降低监管频次等激励措施,为守信个人提供住房、交通出行等多场景消费服务便利优惠。建立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主体实施市场禁入或服务受限等联合惩戒措施。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信息。推进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对信用风险等级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产品抽检、责任巡查等监管频次。在关系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食品、药品等领域,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市场主体依法实施惩罚性赔偿。 (四)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 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部门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功能,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建立常态化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消费者信息保护、数据交易和共享相关制度。打击假冒伪劣和虚假广告宣传,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积极作用。强化消费者权益损害法律责任,坚持依法解决服务纠纷,扩大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服务范围。健全公益诉讼制度,适当扩大公益诉讼主体范围。探索建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完善诉讼、仲裁与调解对接机制。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加大网络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力度,加强网上跨境消费者争议解决机制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聚焦信息消费、预付式消费、网络购物、群体消费等领域出现的问题,传播科学文明的商品和服务知识等信息,通过各种平台的宣传及消费维权知识的普及,提高消费者的主体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营造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良好氛围。加快个人信息安全立法,进一步加大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四、强化政策配套和宣传引导,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制度,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入分配自主权,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推进实施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推进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救助服务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方式,按照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标准核定救助标准,并根据价格水平动态调整。 (二)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消费供给主体,消除所有制歧视,实行包容审慎有效的准入制度,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地域分割和市场分割。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大生活性服务领域有效有序开放力度,逐步放宽放开对外资的限制。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三)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 健全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推动消费税立法。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落实好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与消费信贷合理增长的关系。鼓励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消费信贷提供融资增信支持。加大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领域用地政策落实力度。 (四)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合理区分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保障,非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建立健全符合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管理体制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民办机构参与公办机构改制细则。 (五)优化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吸引社会投资,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现代流通、信息网络、服务消费等短板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社会领域产业企业专项债券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强消费统计监测 研究制定服务消费和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分类,完善相关统计监测,有效反映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托幼等服务消费发展水平,形成涵盖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的消费领域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反映居民消费发展情况。建立消费领域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形势分析和政策辅助决策的机制。健全消费政策评估机制。 (七)健全消费宣传推介和信息引导机制 加强对促进消费工作的舆论宣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效引导社会预期。积极培育健康理性的消费理念,大力宣传倡导丰俭有度、雅俗兼容的消费文化。用好各级各类媒体,构筑良好的消费宣传推介机制,客观真实向消费者推介商品和旅游、文化等服务,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建立针对涉嫌虚假宣传的惩罚惩戒机制。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切实强化组织领导,逐项抓好改革任务和政策落实。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部门协调机制,统筹促进消费工作,制定整体战略、重要政策和措施。加强促进消费工作的监督考核。要积极推进本意见贯彻落实,抓紧制定实施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有关部门要针对本行业本领域细分市场,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体系,形成释放消费潜力的政策合力。各地区要按照本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化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详情]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要求构建更加成熟消费细分市场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要求构建更加成熟消费细分市场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优化生产和消费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构建符合我国长远战略利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需求引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为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现提出以下意见。 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 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 (一)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挡升级 吃穿用消费。加强引导、强化监督,确保市场主体提供安全放心的吃穿用消费品。优化流通设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促进社区生活服务集聚式发展,鼓励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推动闲置的传统商业综合体加快创新转型,通过改造提升推动形成一批高品位步行街,促进商圈建设与繁荣。合理配置居住小区的健身、文化、养老等服务设施。 住行消费。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总结推广住房租赁试点经验,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加强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北方地区供暖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大城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力度。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严格汽车产品质量监管,健全质量责任追究机制。鼓励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实施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补贴等财税优惠政策。积极发展汽车赛事等后市场。加强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信息消费。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推动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相关产品消费。加快提升新型信息产品供给体系质量,积极拓展信息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升级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16.470, -0.13, -0.78%)(16.470, -0.13, -0.78%)等前沿信息消费产品。创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各类便民惠民生活类信息消费。推动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消费成长,优化线上线下协同互动的消费生态。 绿色消费。建立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丰富节能节水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环境保护产品、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品生产。鼓励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电商等流通主体,开辟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绿色产品消费积分制度。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和绿色邮政发展,规范发展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行业。全面推进公共机构带头绿色消费,加强绿色消费宣传教育。 (二)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 文化旅游体育消费。稳妥把握和处理好文化消费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促进包容审慎监管与开放准入有效结合,努力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丰富数字内容供给。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完善国有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试点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总结推广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经验和有效模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合理利用。健全文化、互联网等领域分类开放制度体系。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主题公园规范发展。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指导,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支持邮轮、游艇、自驾车、旅居车、通用航空等消费大众化发展,加强相关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潜在需求大的体育消费新业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创建地方、民间自主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体育职业联赛。推进体育行业协会改革,大幅削减相关审批事项,加强赛事审批取消后的服务管理。推动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市场化运作。 健康养老家政消费。在有效保障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的前提下,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对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与公办机构一视同仁。针对健康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及时制定新型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办法。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健全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申办“一站式”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完善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方式方法,由“补砖头”、“补床头”向“补人头”转变。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引导家政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推动建立家政服务信用体系,健全家政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鼓励制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加大家政服务业岗位培训实施力度,推动开展家政服务人员水平评价工作,实施上岗前健康体检制度。加快健康美容、家庭管家等高端生活服务业发展。 教育培训托幼消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向产业开放。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有利于个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发研学旅行、实践营地、特色课程等教育服务产品。抓紧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登记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按照规范要求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多渠道增加供给,全面实施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职业学校股份制改革试点,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纠正以功利性为目的、助长超前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支持外商投资设立非学制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三)引导消费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长 地方各级政府要适应平台型消费、共享经济等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制度供给,研究制定专门管理规定,明确运营规则和权责边界,提升相关主体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协同创新功能。制定完善适应平台模式、共享经济等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质量管理、信息内容管理、协助申报纳税、社会保障、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加强风险控制,构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消费生态体系。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鼓励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的产业加快发展。 (四)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 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结合,鼓励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推动具备条件的乡镇将商贸物流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加工等有机结合。加大农村地区水电路气、信息、无障碍以及北方地区供暖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优化整合存量设施资源,有效降低农村流通成本。[详情]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优化消费领域基础建设投入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优化消费领域基础建设投入机制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优化生产和消费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构建符合我国长远战略利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需求引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为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依靠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行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从供需两端发力,积极培育重点领域消费细分市场,全面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引导形成合理消费预期,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则 ——坚持消费引领,倡导消费者优先。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切实满足基本消费,持续提升传统消费,大力培育新兴消费,不断激发潜在消费。增强消费者主体意识,尊重消费者自由选择权,加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实现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提升消费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市场主导,实现生产者平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培育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激发企业培育品牌的内生动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营造有利于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环境。 ——坚持审慎监管,推动新消费成长。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包容审慎有效监管。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信用在消费领域的激励约束作用。推动互联网与更多传统消费相互渗透融合,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消费共同治理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坚持绿色发展,培育健康理性消费文化。提高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鼓励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力戒奢侈浪费型消费和不合理消费,推进可持续消费。大力推广绿色消费产品,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营造绿色消费良好社会氛围。 (三)总体目标 消费生产循环更加顺畅。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的循环动力持续增强,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居民消费率稳步提升。消费结构明显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服务消费占比稳步提高,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消费环境更加安全放心。社会信用环境明显改善,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消费者维权机制不断健全,重要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显著提高。 二、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 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 (一)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挡升级 吃穿用消费。加强引导、强化监督,确保市场主体提供安全放心的吃穿用消费品。优化流通设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促进社区生活服务集聚式发展,鼓励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推动闲置的传统商业综合体加快创新转型,通过改造提升推动形成一批高品位步行街,促进商圈建设与繁荣。合理配置居住小区的健身、文化、养老等服务设施。 住行消费。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总结推广住房租赁试点经验,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加强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北方地区供暖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大城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力度。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严格汽车产品质量监管,健全质量责任追究机制。鼓励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实施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补贴等财税优惠政策。积极发展汽车赛事等后市场。加强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信息消费。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推动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相关产品消费。加快提升新型信息产品供给体系质量,积极拓展信息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升级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16.470, -0.13, -0.78%)(16.470, -0.13, -0.78%)等前沿信息消费产品。创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各类便民惠民生活类信息消费。推动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消费成长,优化线上线下协同互动的消费生态。 绿色消费。建立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丰富节能节水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环境保护产品、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品生产。鼓励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电商等流通主体,开辟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绿色产品消费积分制度。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和绿色邮政发展,规范发展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行业。全面推进公共机构带头绿色消费,加强绿色消费宣传教育。 (二)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 文化旅游体育消费。稳妥把握和处理好文化消费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促进包容审慎监管与开放准入有效结合,努力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丰富数字内容供给。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完善国有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试点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总结推广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经验和有效模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合理利用。健全文化、互联网等领域分类开放制度体系。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主题公园规范发展。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指导,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支持邮轮、游艇、自驾车、旅居车、通用航空等消费大众化发展,加强相关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潜在需求大的体育消费新业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创建地方、民间自主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体育职业联赛。推进体育行业协会改革,大幅削减相关审批事项,加强赛事审批取消后的服务管理。推动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市场化运作。 健康养老家政消费。在有效保障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的前提下,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对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与公办机构一视同仁。针对健康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及时制定新型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办法。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健全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申办“一站式”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完善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方式方法,由“补砖头”、“补床头”向“补人头”转变。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引导家政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推动建立家政服务信用体系,健全家政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鼓励制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加大家政服务业岗位培训实施力度,推动开展家政服务人员水平评价工作,实施上岗前健康体检制度。加快健康美容、家庭管家等高端生活服务业发展。 教育培训托幼消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向产业开放。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有利于个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发研学旅行、实践营地、特色课程等教育服务产品。抓紧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登记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按照规范要求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多渠道增加供给,全面实施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职业学校股份制改革试点,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纠正以功利性为目的、助长超前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支持外商投资设立非学制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三)引导消费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长 地方各级政府要适应平台型消费、共享经济等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制度供给,研究制定专门管理规定,明确运营规则和权责边界,提升相关主体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协同创新功能。制定完善适应平台模式、共享经济等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质量管理、信息内容管理、协助申报纳税、社会保障、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加强风险控制,构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消费生态体系。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鼓励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的产业加快发展。 (四)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 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结合,鼓励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推动具备条件的乡镇将商贸物流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加工等有机结合。加大农村地区水电路气、信息、无障碍以及北方地区供暖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优化整合存量设施资源,有效降低农村流通成本。 三、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加快建立健全高层次、广覆盖、强约束的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一)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产品标准。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主体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在移动通信、互联网等领域建立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标准。鼓励企业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大力开展高端品质认证,推动品牌建设,培育一批能够展示中国产品优质形象的品牌和企业。推动国内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优化质量标准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型消费品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企业主体作用,构建新型消费品标准体系,以标准实施促进质量提升。结合消费细分市场发展趋势,开展个性定制消费品标准化工作。引领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等领域消费品标准制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力度。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创新领跑者指标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衔接机制,加大绿色产品标识认证制度实施和采信力度。 服务标准。推动服务业标准制定修订,加快制定基础和通用标准,带动行业提升标准水平。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制定并公布本行业相关产品和服务标准清单,指导企业完善服务标准,鼓励行业内企业开展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推动建立优质服务标识管理制度,在重点服务业制定优质服务规范,推动建立服务质量自我评估和公开承诺制度。在旅游、中医药、养老、家政、餐饮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服务质量标杆单位,推动建设相关行业服务标准。选择部分服务业探索开展服务标准准入制试点。 (二)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 建立产品和服务消费后评价体系,完善全过程产品和服务安全防范机制,建立健全消费环境监测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跟踪反馈评估体系,加强监测结果反馈和改进跟踪机制建设。开展消费品质量状况分析评价,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建设全国消费品质量监督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一批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构建全国统一的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和风险快速预警系统。研究制定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完善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健全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和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推行质量首负责任承诺制度,强化服务质量问题协同处理机制,分领域设立服务后评价标准体系。引导平台型企业建立餐饮、家政、互联网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服务后评价机制,实行评价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社会第三方认证认可制度。 (三)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信息采集。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强化“信用中国”网站信息公开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公示功能,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产品抽检结果等信息向社会公开,为公众提供公共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和消费预警提示。运用多种方式和载体,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工作,督促经营者诚信经营。引导企业主动发布综合信用承诺或产品和服务质量等专项承诺,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开展消费领域企业信用评价,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行业诚信自律作用。 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守信“红名单”制度,为守信企业提供行政审批“绿色通道”、降低监管频次等激励措施,为守信个人提供住房、交通出行等多场景消费服务便利优惠。建立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主体实施市场禁入或服务受限等联合惩戒措施。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信息。推进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对信用风险等级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产品抽检、责任巡查等监管频次。在关系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食品、药品等领域,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市场主体依法实施惩罚性赔偿。 (四)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 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部门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功能,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建立常态化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消费者信息保护、数据交易和共享相关制度。打击假冒伪劣和虚假广告宣传,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积极作用。强化消费者权益损害法律责任,坚持依法解决服务纠纷,扩大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服务范围。健全公益诉讼制度,适当扩大公益诉讼主体范围。探索建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完善诉讼、仲裁与调解对接机制。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加大网络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力度,加强网上跨境消费者争议解决机制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聚焦信息消费、预付式消费、网络购物、群体消费等领域出现的问题,传播科学文明的商品和服务知识等信息,通过各种平台的宣传及消费维权知识的普及,提高消费者的主体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营造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良好氛围。加快个人信息安全立法,进一步加大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四、强化政策配套和宣传引导,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制度,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入分配自主权,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推进实施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推进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救助服务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方式,按照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标准核定救助标准,并根据价格水平动态调整。 (二)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消费供给主体,消除所有制歧视,实行包容审慎有效的准入制度,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地域分割和市场分割。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大生活性服务领域有效有序开放力度,逐步放宽放开对外资的限制。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三)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 健全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推动消费税立法。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落实好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与消费信贷合理增长的关系。鼓励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消费信贷提供融资增信支持。加大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领域用地政策落实力度。 (四)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合理区分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保障,非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建立健全符合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管理体制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民办机构参与公办机构改制细则。 (五)优化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吸引社会投资,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现代流通、信息网络、服务消费等短板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社会领域产业企业专项债券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强消费统计监测 研究制定服务消费和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分类,完善相关统计监测,有效反映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托幼等服务消费发展水平,形成涵盖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的消费领域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反映居民消费发展情况。建立消费领域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形势分析和政策辅助决策的机制。健全消费政策评估机制。 (七)健全消费宣传推介和信息引导机制 加强对促进消费工作的舆论宣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效引导社会预期。积极培育健康理性的消费理念,大力宣传倡导丰俭有度、雅俗兼容的消费文化。用好各级各类媒体,构筑良好的消费宣传推介机制,客观真实向消费者推介商品和旅游、文化等服务,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建立针对涉嫌虚假宣传的惩罚惩戒机制。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切实强化组织领导,逐项抓好改革任务和政策落实。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部门协调机制,统筹促进消费工作,制定整体战略、重要政策和措施。加强促进消费工作的监督考核。要积极推进本意见贯彻落实,抓紧制定实施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有关部门要针对本行业本领域细分市场,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体系,形成释放消费潜力的政策合力。各地区要按照本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化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完)[详情]

中办、国办: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
中办、国办: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

  20日晚间,新华社播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 其中住行消费方面。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总结推广住房租赁试点经验,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详情]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意见: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意见: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优化生产和消费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构建符合我国长远战略利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需求引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为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依靠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行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从供需两端发力,积极培育重点领域消费细分市场,全面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引导形成合理消费预期,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则 ——坚持消费引领,倡导消费者优先。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切实满足基本消费,持续提升传统消费,大力培育新兴消费,不断激发潜在消费。增强消费者主体意识,尊重消费者自由选择权,加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实现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提升消费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市场主导,实现生产者平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培育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激发企业培育品牌的内生动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营造有利于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环境。 ——坚持审慎监管,推动新消费成长。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包容审慎有效监管。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信用在消费领域的激励约束作用。推动互联网与更多传统消费相互渗透融合,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消费共同治理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坚持绿色发展,培育健康理性消费文化。提高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鼓励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力戒奢侈浪费型消费和不合理消费,推进可持续消费。大力推广绿色消费产品,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营造绿色消费良好社会氛围。 (三)总体目标 消费生产循环更加顺畅。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的循环动力持续增强,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居民消费率稳步提升。消费结构明显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服务消费占比稳步提高,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消费环境更加安全放心。社会信用环境明显改善,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消费者维权机制不断健全,重要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显著提高。 二、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 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 (一)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挡升级 吃穿用消费。加强引导、强化监督,确保市场主体提供安全放心的吃穿用消费品。优化流通设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促进社区生活服务集聚式发展,鼓励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推动闲置的传统商业综合体加快创新转型,通过改造提升推动形成一批高品位步行街,促进商圈建设与繁荣。合理配置居住小区的健身、文化、养老等服务设施。 住行消费。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总结推广住房租赁试点经验,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加强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北方地区供暖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大城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力度。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严格汽车产品质量监管,健全质量责任追究机制。鼓励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实施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补贴等财税优惠政策。积极发展汽车赛事等后市场。加强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信息消费。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推动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相关产品消费。加快提升新型信息产品供给体系质量,积极拓展信息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升级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消费产品。创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各类便民惠民生活类信息消费。推动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消费成长,优化线上线下协同互动的消费生态。 绿色消费。建立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丰富节能节水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环境保护产品、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品生产。鼓励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电商等流通主体,开辟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绿色产品消费积分制度。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和绿色邮政发展,规范发展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行业。全面推进公共机构带头绿色消费,加强绿色消费宣传教育。 (二)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 文化旅游体育消费。稳妥把握和处理好文化消费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促进包容审慎监管与开放准入有效结合,努力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丰富数字内容供给。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完善国有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试点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总结推广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经验和有效模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合理利用。健全文化、互联网等领域分类开放制度体系。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主题公园规范发展。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指导,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支持邮轮、游艇、自驾车、旅居车、通用航空等消费大众化发展,加强相关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潜在需求大的体育消费新业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创建地方、民间自主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体育职业联赛。推进体育行业协会改革,大幅削减相关审批事项,加强赛事审批取消后的服务管理。推动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市场化运作。 健康养老家政消费。在有效保障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的前提下,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对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与公办机构一视同仁。针对健康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及时制定新型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办法。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健全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申办“一站式”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完善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方式方法,由“补砖头”、“补床头”向“补人头”转变。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引导家政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推动建立家政服务信用体系,健全家政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鼓励制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加大家政服务业岗位培训实施力度,推动开展家政服务人员水平评价工作,实施上岗前健康体检制度。加快健康美容、家庭管家等高端生活服务业发展。 教育培训托幼消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向产业开放。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有利于个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发研学旅行、实践营地、特色课程等教育服务产品。抓紧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登记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按照规范要求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多渠道增加供给,全面实施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职业学校股份制改革试点,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纠正以功利性为目的、助长超前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支持外商投资设立非学制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三)引导消费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长 地方各级政府要适应平台型消费、共享经济等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制度供给,研究制定专门管理规定,明确运营规则和权责边界,提升相关主体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协同创新功能。制定完善适应平台模式、共享经济等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质量管理、信息内容管理、协助申报纳税、社会保障、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加强风险控制,构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消费生态体系。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鼓励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的产业加快发展。 (四)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 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结合,鼓励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推动具备条件的乡镇将商贸物流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加工等有机结合。加大农村地区水电路气、信息、无障碍以及北方地区供暖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优化整合存量设施资源,有效降低农村流通成本。 三、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加快建立健全高层次、广覆盖、强约束的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一)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产品标准。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主体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在移动通信、互联网等领域建立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标准。鼓励企业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大力开展高端品质认证,推动品牌建设,培育一批能够展示中国产品优质形象的品牌和企业。推动国内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优化质量标准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型消费品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企业主体作用,构建新型消费品标准体系,以标准实施促进质量提升。结合消费细分市场发展趋势,开展个性定制消费品标准化工作。引领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等领域消费品标准制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力度。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创新领跑者指标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衔接机制,加大绿色产品标识认证制度实施和采信力度。 服务标准。推动服务业标准制定修订,加快制定基础和通用标准,带动行业提升标准水平。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制定并公布本行业相关产品和服务标准清单,指导企业完善服务标准,鼓励行业内企业开展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推动建立优质服务标识管理制度,在重点服务业制定优质服务规范,推动建立服务质量自我评估和公开承诺制度。在旅游、中医药、养老、家政、餐饮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服务质量标杆单位,推动建设相关行业服务标准。选择部分服务业探索开展服务标准准入制试点。 (二)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 建立产品和服务消费后评价体系,完善全过程产品和服务安全防范机制,建立健全消费环境监测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跟踪反馈评估体系,加强监测结果反馈和改进跟踪机制建设。开展消费品质量状况分析评价,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建设全国消费品质量监督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一批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构建全国统一的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和风险快速预警系统。研究制定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完善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健全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和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推行质量首负责任承诺制度,强化服务质量问题协同处理机制,分领域设立服务后评价标准体系。引导平台型企业建立餐饮、家政、互联网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服务后评价机制,实行评价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社会第三方认证认可制度。 (三)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信息采集。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强化“信用中国”网站信息公开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公示功能,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产品抽检结果等信息向社会公开,为公众提供公共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和消费预警提示。运用多种方式和载体,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工作,督促经营者诚信经营。引导企业主动发布综合信用承诺或产品和服务质量等专项承诺,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开展消费领域企业信用评价,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行业诚信自律作用。 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守信“红名单”制度,为守信企业提供行政审批“绿色通道”、降低监管频次等激励措施,为守信个人提供住房、交通出行等多场景消费服务便利优惠。建立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主体实施市场禁入或服务受限等联合惩戒措施。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信息。推进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对信用风险等级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产品抽检、责任巡查等监管频次。在关系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食品、药品等领域,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市场主体依法实施惩罚性赔偿。 (四)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 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部门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功能,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建立常态化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消费者信息保护、数据交易和共享相关制度。打击假冒伪劣和虚假广告宣传,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积极作用。强化消费者权益损害法律责任,坚持依法解决服务纠纷,扩大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服务范围。健全公益诉讼制度,适当扩大公益诉讼主体范围。探索建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完善诉讼、仲裁与调解对接机制。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加大网络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力度,加强网上跨境消费者争议解决机制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聚焦信息消费、预付式消费、网络购物、群体消费等领域出现的问题,传播科学文明的商品和服务知识等信息,通过各种平台的宣传及消费维权知识的普及,提高消费者的主体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营造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良好氛围。加快个人信息安全立法,进一步加大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四、强化政策配套和宣传引导,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制度,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入分配自主权,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推进实施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推进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救助服务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方式,按照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标准核定救助标准,并根据价格水平动态调整。 (二)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消费供给主体,消除所有制歧视,实行包容审慎有效的准入制度,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地域分割和市场分割。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大生活性服务领域有效有序开放力度,逐步放宽放开对外资的限制。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三)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 健全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推动消费税立法。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落实好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与消费信贷合理增长的关系。鼓励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消费信贷提供融资增信支持。加大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领域用地政策落实力度。 (四)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合理区分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保障,非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建立健全符合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管理体制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民办机构参与公办机构改制细则。 (五)优化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吸引社会投资,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现代流通、信息网络、服务消费等短板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社会领域产业企业专项债券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强消费统计监测 研究制定服务消费和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分类,完善相关统计监测,有效反映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托幼等服务消费发展水平,形成涵盖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的消费领域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反映居民消费发展情况。建立消费领域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形势分析和政策辅助决策的机制。健全消费政策评估机制。 (七)健全消费宣传推介和信息引导机制 加强对促进消费工作的舆论宣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效引导社会预期。积极培育健康理性的消费理念,大力宣传倡导丰俭有度、雅俗兼容的消费文化。用好各级各类媒体,构筑良好的消费宣传推介机制,客观真实向消费者推介商品和旅游、文化等服务,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建立针对涉嫌虚假宣传的惩罚惩戒机制。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切实强化组织领导,逐项抓好改革任务和政策落实。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部门协调机制,统筹促进消费工作,制定整体战略、重要政策和措施。加强促进消费工作的监督考核。要积极推进本意见贯彻落实,抓紧制定实施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有关部门要针对本行业本领域细分市场,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体系,形成释放消费潜力的政策合力。各地区要按照本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化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完)[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