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中国12月外储余额30105亿美元 连续6个月缩水
中国12月外储余额30105亿美元 连续6个月缩水

至此,中国外汇储备创下自2011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去年全年外汇储备共计下降3198.44亿美元。[详情]

中国新闻网|2017年01月07日  15:53
去年外储降幅近10% 外汇局:主因是稳定汇率
去年外储降幅近10% 外汇局:主因是稳定汇率

外汇局负责人还表示,从全年的情况来看,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是外汇储备规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另外,非美元对美元总体贬值和资产价格变化也对外汇储备规模造成了一定影响。[详情]

经济参考报|2017年01月09日  01:01
朱民:外储下降反映市场资本流动 真正担忧在金融部门
朱民:外储下降反映市场资本流动 真正担忧在金融部门

央视|2017年01月09日  17:40

专家观点

余永定:没有资本管制,就没有中国金融的稳定
余永定:没有资本管制,就没有中国金融的稳定

在金融市场尚不健全、银行体系仍脆弱的情况下,一旦国际投机资本在汇市和股市对人民币发起攻击,中国将无法通过汇率和利率的迅速调整,抵御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1月04日  13:56
央行顾问樊纲:央行希望外汇储备平稳逐渐下降
央行顾问樊纲:央行希望外汇储备平稳逐渐下降

新浪综合|2017年01月09日  10:32
任泽平:保汇率还是保外储?我们正面临目标选择
任泽平:保汇率还是保外储?我们正面临目标选择

央行正面临目标选择,如果目标是保汇率,则面临外储消耗,一旦外储下降到临界点而汇率仍然存在强烈贬值预期,则面临挤兑风险;如果是保外储,则需要加快贬值和加强资本管制。渐进式贬值对外储消耗较大,一次性贬值对微观资产负债表冲击较大。[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1月07日  16:52

各方声音

人民日报海外版:看待外储下降不必草木皆兵
人民日报海外版:看待外储下降不必草木皆兵

新浪综合|2017年01月09日  02:30
中国监管者围猎人民币空头 打响3万亿外储保卫战
中国监管者围猎人民币空头 打响3万亿外储保卫战

经济观察报|2017年01月08日  00:37
中新社:六连降后中国外汇储备走向何方
中新社:六连降后中国外汇储备走向何方

赵庆明直言,由于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将大于外商直接投资,且随着传统货物贸易项目顺差收窄,新兴服务贸易项目逆差扩大,中国外汇储备还将处于下降通道之中,“但整个过程是相对缓慢的,也是合理的”。[详情]

中国新闻网|2017年01月07日  15:52
评论:外储递减难撼中国家底 陡峭式减少可能性很小
评论:外储递减难撼中国家底 陡峭式减少可能性很小

无论是递减的额度,还是递减的速度,外汇储备的变化均处于管理层控制与可接受的范围内,我国厚实的家底并不会受到根本性冲击。[详情]

《中关村》|2017年01月06日  15:40
余永定:特朗普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要量力而行
余永定:特朗普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要量力而行

  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在执行对外开放战略时必须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不要动辄就说我们面临着什么新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当领军人物,我认为我们现在首先要把国内的事情做好。[详情]

新浪财经 | 2017年01月12日 10:53
央行顾问樊纲:央行希望外汇储备平稳逐渐下降
新浪综合 | 2017年01月09日 10:32
人民日报海外版:看待外储下降不必草木皆兵
人民日报海外版:看待外储下降不必草木皆兵

  看待外储下降 不必草木皆兵(热点聚焦)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王俊岭 针对“外储逼近3万亿美元关口”的担忧,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外储下降既有应对美元升值、合理引导人民币汇率预期等市场面因素,也有中国经济双向开放程度加深、企业及居民用汇需求增大等经济基本面原因,因此属于特定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没必要草木皆兵。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105.17亿美元,较11月底下降410.81亿美元。针对“外储逼近3万亿美元关口”的担忧,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外储下降既有应对美元升值、合理引导人民币汇率预期等市场面因素,也有中国经济双向开放程度加深、企业及居民用汇需求增大等经济基本面原因,因此属于特定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没必要草木皆兵。事实上,当前外汇储备体量、贸易顺差规模、货币政策基调等诸多条件都决定了正常用汇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满足。 下降趋势明显减缓 对于外储规模变动的原因,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二是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三是由于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计量货币,其它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四是外汇储备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运用记账时,会从外汇储备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反之亦然。 国泰君安的一份报告指出,2016年12月外储变动基本符合市场预期,降幅也较上月收窄了279.76亿美元。同时据测算,由于2016年12月欧元、英镑、日元对美元分别贬值1.2%、1.9%和3.5%,仅这些波动就造成了100多亿美元的外储损失。如剔除这种估值效应,2016年12月我国外储降幅已明显缩小。 “从全年的情况看,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是外汇储备规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估值方面,非美元对美元总体贬值和资产价格变化也对外汇储备规模造成影响。总体而言,2016年的全年降幅比上年同期少降了1928.12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人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焕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看待外汇储备需要结合外汇购买力、本币国际化和经济发展阶段综合判断,没有必要对实际意义并不大的“整数关口”过度敏感甚至草木皆兵。“比如,虽然外汇储备有所下降,但更要看到其中的美元出现明显升值,综合而言中国外储的购买力未必减少太多。”张焕波说。 正常用汇保障充足 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人士表示,市场应该更关注外汇储备能否持续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能否抵御外部风险冲击,而非一个具体点位。目前来看,3万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是充裕的,处于合理稳定区间。 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看来,首先,外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走强,而非资本外流;其次,中国外债去杠杆进程已基本结束,不会出现企业大量购汇还外债的情况;最后,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接近全球的30%,足以应对市场流动性需求和抵御外来风险。 “从整体形势来看,中国贸易顺差维持在经济总量的3%左右还有望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双向开放的格局也较为明显,外资来华与中企‘走出去’规模总体均衡,因此当前我们外储的体量和新增量将足以满足企业和居民的正常用汇需求。”张焕波分析。 除了贸易顺差,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也有望增加外储。德意志银行的调研显示,如果中国债券被纳入全球债券指数,未来5年内会有7000亿美元至8000亿美元的新增外资流入中国债市。而这,亦将进一步支撑人民币汇率。 稳健政策精心护航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与金融监管的不断完善也将有助于外汇储备更好地服务民众。 在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框架和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内容被明确写进了2017年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中。专家指出,这些表述背后是十分明显的“稳健”政策取向,这些都有利于稳定并用好全国的外汇储备资源。 “一方面,官方外汇储备规模虽然有所下降,却并没有凭空消失,而是转化成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和居民的外汇资产,这些转变显然有助于发挥外汇储备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功能。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其实也已经发展到了不需要特别依赖外汇储备的阶段,如今人民币在海外支付、结算、储备等场合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多。”张焕波说。 此外,中国进一步扩大吸引外资的政策也将从客观上推高外汇储备。商务部人士表示,今后将通过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相关政策法规,大幅度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1月09日 02:30
去年我国外汇储备降幅近10% 主因是央行稳定汇率
去年我国外汇储备降幅近10% 主因是央行稳定汇率

  去年全年我国外汇储备降幅近10% 央行稳定汇率是外储下降主因 中国人民银行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105.17亿美元,较11月底下降410.81亿美元,降幅为1.3%。这是自去年7月以来,外汇储备连续第六个月缩水,但并未跌破三万亿关口。另外,2016年外汇储备全年下降3198.44亿美元,下降幅度为9.6%,不过,全年下降规模较上年同期少降了1928.12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从12月的情况看,央行向市场提供外汇资金以调节外汇供需平衡、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总体贬值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出现下降。外汇局负责人还表示,从全年的情况来看,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是外汇储备规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另外,非美元对美元总体贬值和资产价格变化也对外汇储备规模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因素看,主要包括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由于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计量货币,其他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外汇储备的定义,外汇储备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运用记账时,会从外汇储备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反之亦然。 知名外汇专家韩会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贬值预期是去年外汇储备规模继续缩水最主要的原因。反过来,外汇储备不断缩水也会相应地加剧贬值预期,形成一种彼此强化的关系。韩会师说,为避免资本外流失控,一方面,仍需对不符合“实需”原则的跨境资本流动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央行则需加强对市场情绪的引导,令市场重建人民币将在中长期基本稳定的信心。从2017年开始,一系列针对个人结售汇监管法规的再次明确,目的之一就是遏制不合规的个人资本项目下的资金外流。[详情]

经济参考报 | 2017年01月09日 01:01
中国监管者围猎人民币空头 打响3万亿外储保卫战
中国监管者围猎人民币空头 打响3万亿外储保卫战

  中国监管者围猎人民币空头 3万亿外储保卫战打响 欧阳晓红 一开年,离岸人民币就创下兑美元的最大周度涨幅,如此强势亮相,出乎市场人士的意料。 很多人士理解,中国官方对2017年人民币汇率和资本外流的相关风险预案或已启动。 分析人士称,不只是打响了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保卫之战,还执行了保“7”汇率之战术。前者的表达是,中国央行与外汇局相继祭出“大额交易”与“个人购汇信息申报”新规;后者或是,央妈通过交易价传递对汇率的政策意图或监管思路。 二者相辅相成,且出其不意。香港离岸市场那些空头真的被“打趴”了。不乏交易员用“连环止损,断崖下跌”形容回撤之惨状。其中,或有空头转多头。但巨大离岸基点利差难免不引发跨境套利,其潜在隐患尚未发酵。 此刻,在各种噪音与信号中,亟待摆布资产、重新配置财富的投资者也许需要厘清风向,把握资产调整的时间窗口与机遇。 如此离岸“阵地” “CNY(在岸人民币)夜盘比较稳定,显示央行求稳不求升值。CNH(离岸人民币)会很快回归CNY。”1月5日,彭博经济学家陈世渊称。“这个位置当然加子弹干了。”一位外汇期权市场交易员说,此前一直做空人民币的他准备做多美元。他坦言有一定回撤,但风险可控。 1月6日,离岸人民币(CNH)对美元升破6.8关口,盘中报出6.7972;但欧市早盘,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跳水,跌幅1%,最低触及6.8622,几乎回吐前一交易日涨幅。不过,从1月3日到5日,CNH连续收复从6.95-6.78共计18个关口。人民币对美元最低点到最高点,涨幅近2000点。2017年以来,涨幅一度达2.47%,创下CNH2010年问世以来最大周度涨幅。 同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升639个基点,为十二年以来最大调升幅度,报6.8668,创一个月新高。但盘中在/离岸人民币一度跌破6.93/6.84关口,境内外人民币汇差一度倒挂逾1000基点。 “央妈一开年就把空头打爆,威武!”从空头转多头的交易员感慨道:“然而,汇率高估的基本面貌似并没有任何变化。”“然而,如此巨大的离岸基差或会引发跨境套利。”“然而,央妈在远期借的美元,貌似到期也是要还的”,情绪激动的上述交易员一连“蹦”出好几个“然而”。 “转向看好人民币为时尚早,仍维持2017年底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预期在人民币7.3元不变。”高盛在1月5日的客户报告中称。 CNH如此飙势,市场传央行通过在港国有银行购入人民币,导致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紧张,汇价上升。但此消息未经各方印证。 彭博经济学家陈世渊就此分析,大概有五大因素: 诸如,人民币汇率下跌至一定阶段后,市场预期转谨慎。在年初购汇压力特别大的关节,监管者近期推出的系列限制资本流出措施,使得市场担心央行重新维稳汇率。这会触发获利了结。 其次,美元走低,在一篮子货币机制下,人民币中间价会走强。市场对美元强势也出现担心。 再者,CNH池子越来越小,但交易越来越活跃,流动性一直较为紧张。维系CNH在海外平衡的关键,就是较高利率或者较低汇价。央行选择CNH汇价稳定,意味着利率必须较高,否则人民币会持续回流内地,进一步损害流动性。最近利率较高,利率稳定有了基础,给空头带来巨大成本压力。 另外,在部分空头平仓,引发更多跟进和止损,导致CNH暴涨。这里面比较多是技术性的,流动性紧张也扩大了这种效应。 不过,这或是暂时现象。CNH走势最终或会回归CNY。 那飙涨的一幕,除了有可能的政策助推意图之外,市场因素亦不容小觑。 1月5日凌晨,美联储公布了2016年12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昭示美联储对于川普上台后美国的经济“谨慎乐观”。 这诱发美元指数次日到达最低点,报出 101.3128,跌幅扩大至1.52%。2017年以来,跌幅0.82%。不过,1月6日的美元指数止跌回升。 按照瑞穗银行驻香港的亚洲外汇策略师KenCheung的话说,人民币中间价得以支撑,包括借款利率的上升,均表明央行捍卫人民币,防止破7。 一些报道还称,如有必要,中国政府可能会要求国有企业“暂时将经常账户下持有的一些外币转换为人民币”,包括中国可能会继续抛售美国国债以支撑人民币。上述举措或是“汇率与资本外流风险预案”之体现。 而特殊时点的一种猜测是,在特朗普就职前,央妈欲把握人民币局势,故力挺人民币汇价。但按照东京三菱日联银行(BTMU)的说法,市场最终会意识到美联储3月升息的可能性。其在1月4日撰文称,美元在1月的任何回调都将最终被证明只是暂时的。 不过,现在下结论,也许为时尚早。 某种程度上,“811”汇改之后,中间价日趋市场化,在必要的时候,央妈也许希望通过交易价来传递对汇率的政策意图或监管思路。 在一些交易员看来,其对中间价的关注度较此前明显降低。“今天的收盘价昭示明天的中间价,除非晚上美元有特别大的异动。” 陈世渊建议交易员:第一,把握政策变化,不确定增加时候,应该更加谨慎,减少头寸;第二,把握汇率机制,比如美元汇价变化;第三,把握CNH规律,比如流动性差,意味高波动,有风险溢价;比如利率较高的时候,有助于CNH汇价稳定,做空成本高,有风险;第四,尽量朝趋势做短线,及时止损;第五,政策管短期,基本面管长期,交易策略因政策变化而调整,但是尽量跟着基本面趋势走。 上述空头转多头的交易员可能是看大势之典型案例。如此离岸市场让他们又爱又恨! 2015年“811汇改”之后,央行开始收紧流向香港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头寸,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从2015年8月9790亿元一路下行至2016年11月的6276亿元,下行幅度高达35%。 据兴业证券固收研究员池光胜分析,在某一时点,若央行认为有必要对离岸人民币汇率进行干预,则会要求香港市场上的中资银行减少向金融市场融出人民币头寸,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拆借利率会顺势升高,同时,由于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存款池子已经大幅缩小,在扣除掉企业和居民正常的备用资金后,实际可以向外汇市场融出的“人民币外援资金”就显得非常稀缺。 因此,“央行通过‘抽干’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的方式显著增加了离岸市场对央行的依赖程度,进而可以通过‘指导’中资银行放缓向市场融出人民币的方式来干预离岸人民币汇率,这种干预方式可以较好地节约宝贵的外汇储备。”池光胜认为。 不过,“前几年发展起来的离岸点心债市场丧失流动性,是本轮汇率保卫战最先牺牲的资产品种。”一位债市交易员说。 特殊时点的“保卫战” “既保外储,又保汇率”,也许可以给这场特殊时点的“保卫战”贴上如此标签。 而此场保卫战中,何谓央妈的“择时艺术”? 池光胜分析,对空头而言,为了赚取人民币贬值带来的收益,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持有SPOT(即期交易) 多头的同时做多 SN(SPOT/NEXT的掉期),并在T+1做出一个SELL交易,这样可以将T+2的美元头寸和人民币头寸全都扎平。这笔交易的收益等于T+1交易日人民币相对于T日的贬值基点差与T+0交易日SN的SWAP(境外外汇掉期交易)的差值。 央行选择在星期三(1月4日)进行干预市场,是因为按照SPOT市场T+2的交割制度,所有在今天进行做空SN交易的人可以赚取连带周末在内的三天Carry(套息),当前SN的SWAP为130,在历史上处于非常高的位置,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不错的获利机会。因此,央行选择在星期三出手可以更好地利用市场的力量来达到干预离岸市场汇率的作用。 其间,离岸市场“抽紧”流动性,无须动用外储就能传递政策意图。此策,即“央妈用交易方式表达汇率意图”并非首次动用,在2015、2016年均试过牛刀,且屡试不爽。 回顾过去两年,外储从2014年6月峰值时的近4万亿美元回落至2014年年底的3.84万亿和2015年底的3.47万亿美元。“2017年上半年中国外储将有可能跌破3万亿美元的大关,届时汇率能否守住7:1这个大关将令人关注。人们看待将来的态度并没有那么复杂,无非是当下状况的线性外推。”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认为。 不管承认与否,在骤降的逾9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中,资本外流或是主因,而外流的肇因可能并非情绪恐慌而是资产配置。 钟伟称,外汇储备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点滴积累的真金白银,一旦失去难以复元,而作为价格信号的汇率,起伏是常态,如果两者不能兼得,那么守储备舍汇率。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唯一一个在短短两年时间承受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资本流动逆转,却仍安然无恙的经济体。“这种资本流出究竟是基于理性的资产配置需求,还是处于恐慌的资本外逃?我倾向于认为理性占据了上风。”钟伟认为。 在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彭文生看来,不仅要从经济周期,还要从金融周期的角度来看经济的波动和汇率问题。比较美元、日元和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人民币在过去十几年过度升值。未来要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预防外部冲击,尤其是防止特朗普财政扩张的冲击。 如此,未来人民币汇率会选择走向浮动么?“在短期内增加汇率弹性可以依靠贬值、消耗外汇储备和资本账户管制这三个方法联用,同时配置以结构性的改变,包括房地产去泡沫、金融去杠杆等措施。”彭文生认为。 汇市风云难测的当下,提升汇率风险的管控能力才是市场主体的当务之急。 而收紧流动性保汇率,或许对于去杠杆存忧的债市房市并非好消息。此间,也要当心那些被打爆的空头积蓄力量“反扑”,包括趋利资本伺机套取离岸巨额利差的负效应。 市场有观点认为,总体规模不会太高的中国央行swap头寸,或将在今年1月下旬集中到期。其可能对市场预期会有冲击。“央妈此次在远期借的美元,到期也是要还的。”一位交易员感叹道。[详情]

经济观察报 | 2017年01月08日 00:37
泽平宏观:保汇率还是保外储?点评12月外储数据
泽平宏观:保汇率还是保外储?点评12月外储数据

  文:方正宏观任泽平   联系人:熊柴、甘源 保汇率还是保外储?  ——点评12月外汇储备数据 事件:12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0105.2亿美元,预期30100亿美元,前值30516亿美元。SDR计价口径12月外汇储备22394.15亿SDR,前值22541.61亿SDR。 点评: (1)核心观点:12月,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和以SDR计价的外汇储备,皆低于市场前值,连续下降。二者同时下降主要系央行为稳汇率的外汇市场操作,导致外储的大幅消耗,人民币贬值、资本外流、外汇储备下降形成了一个自我循环,估值损失相比上月减少。12月暂稳3万亿外储大关,新外汇额度出台,央行为稳汇率在离岸抽干流动性,在岸加强管制。 央行正面临目标选择,如果目标是保汇率,则面临外储消耗,一旦外储下降到临界点而汇率仍然存在强烈贬值预期,则面临挤兑风险;如果是保外储,则需要加快贬值和加强资本管制。渐进式贬值对外储消耗较大,一次性贬值对微观资产负债表冲击较大。在短期虽然央行干预可以起到阶段性稳汇率的效果,但也付出外储消耗、加强管制、高估压力仍存的代价。在中长期人民币走稳,需要释放高估压力,加快减税、产权和供给侧改革步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要重走货币放水刺激房地产的老路。 (2)外储连续6个月下降,基本持平于预期,远低于前值,降幅缩小。12月末官方外汇储备30105.2亿美元,与市场预期30100亿美元基本持平,较上月下降410.8亿美元,连续6个月下降,降幅相比上月缩小但仍处高位,整体规模降至2011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 (3)SDR计价外储连续3个月下降创新低,远低于前值,降幅较上月有所收窄。12月末SRD计价外储22394.15亿,低于11月末数据22541.61亿,较上月下降147.46亿。10月小幅回升后重回下跌趋势,连续3个月下降。 (4)外储持续下降主因是央行外汇市场操作稳定汇率和估值损失。央行加大外汇市场操作,同时估值损失拖累外储。12月美元指数继续上涨0.80%(前值3.83%)至102.38。美元兑主要货币均有升值,其中美元兑人民币升值0.91%至6.95,美元兑日元和加元分别升值2.76%和0.12%,欧元、英镑兑美元分别下跌0.26%和0.59%。同时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上涨8BP至2.45%。估值损失相比上月减少。 (5)央行选择在新年换汇额度出来的时间点维稳汇率,稳定贬值预期,预期管理见效,继12月18日人民币汇率走稳以来,近期大涨,离岸、在岸汇率大幅倒挂。央行离岸在岸共同出手稳汇率,抽干离岸市场流动性,HIBOR利率大涨,做空成本上升,在岸受资本管制。美元走弱、国内经济L型筑底等为人民币短期走稳提供了基本面环境。人民币汇率短期有望稳定,中长期取决于中美在劳动生产率、改革前景、人口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非农不及预期,薪资增速超预期——点评12月美国非农数据 事件:美国12月新增非农就业人口15.6万,预期17.5万,前值从17.8万修正为20.4万。薪资同比增长2.9%,预期2.8%,前值2.5%。失业率4.7%,预期4.7%,前值4.6%。劳动力参与率62.7%,前值从62.7%修正为62.6%。 点评: 1)核心观点:12月非农就业数据不及预期,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均略升,但12月薪资同比增速创2009年以来新高,再通胀升温。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数据显示,6月加息概率升至69%,全年加息两次的概率升至71.2%。特朗普“基建减税反移民”新政预期推动美国消费支出和再通胀,但1月20日正式入主白宫,面临不确定性,预期可能修正。 2)12月非农数据不及预期,失业率略升,劳动参与率略升。12月新增非农就业人口15.6万,预期17.5万,前值从17.8万修正为20.4万。2016年美国新增非农就业216万,较2015年下降59万。失业率为4.7%,较前值略升0.1个点,较2015年12月下降0.3个点;U6失业率为9.2%,较前值下降0.1个点,较2015年12月下降0.7个点。劳动参与率为62.7%,较前值略升0.1个点,与2015年12月持平。 3)分部门看,制造业明显走强,服务业受专业与商业服务拖累走弱。12月商品生产领域新增非农就业1.2万人,较前值下降0.1万人;服务业新增13.2万人,较前值下降5.3万人;政府部门新增1.2万人,较前值上升0.6万人。具体来看,建筑业减少0.3万人,较前值下降2万人,可能主要受天气影响。制造业新增1.7万人,较前值上升2.4万人;其中,耐用品新增1.5万人,较前值上升1.9万人。零售业新增0.6万人,较前值下降1.3万人。专业与商业服务新增1.5万人,较前值下降5万人。教育健康新增7万人,较前值上升2.7万人。休闲住宿新增2.4万人,较前值下降1.3万人。 4)薪资增速明显且超预期,创2009年以来新高。12月平均每小时工资环比增长0.4%,预期增0.3%,较前值提升0.5个点;12月平均每小时工资同比增2.9%,预期增2.8%,较前值和2015年12月分别上升0.4、0.3个点,增速创2009年以来新高。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震荡上行,当日收102.1847,涨0.78%;COMEX黄金震荡下行,跌0.71%。 5)美联储加息概率上升。数据公布后,克里夫兰联储主席Mester表示,12月非农报告表现不错,美国基本处于充分就业状态;2017年加息3次是合理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 Group)网站上的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数据显示,3月加息概率升至28.8%,5月加息概率升至42.7%,6月加息概率升至69%,全年加息两次的概率升至71.2%,加息三次的概率升至38.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泽平宏观”[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1月07日 16:52
中国12月外储余额30105亿美元 连续6个月缩水
中国新闻网 | 2017年01月07日 15:53
中新社:六连降后中国外汇储备走向何方
中国新闻网 | 2017年01月07日 15:52
评论:外储递减难撼中国家底 陡峭式减少可能性很小
评论:外储递减难撼中国家底 陡峭式减少可能性很小

  外汇储备递减难撼中国殷实家底 无论是递减的额度,还是递减的速度,外汇储备的变化均处于管理层控制与可接受的范围内,我国厚实的家底并不会受到根本性冲击。 文 张锐(广东) 央行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1月份我国外汇储备为3.0516万亿美元,较前一个月减少691亿美元,降幅为去年以来的最大,同时也是外储规模连续第5个月下降。相比于2016年1月份的3.23万亿美元,截止目前外汇储备已经缩水5.9%,并降至五年新低。不过,无论是递减的额度,还是递减的速度,外汇储备的变化均处于管理层控制与可接受的范围内,我国厚实的家底并不会受到根本性冲击。 被动所致与主动而为 按照国家外管局有关负责人的解释,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动主要因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美元与非美货币汇率的变化、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以及对外投资或购买的售汇记账所引起。观察发现,2016年以来央行每月干预外汇市场的额度平均为100-200亿美元,基本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内。但与这种主动性地调整行为与结果相比,由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占了全球外储总额的29.4%,因此,汇率以及资产价格的变动对我国外汇储备的递减所做的贡献可能更大。 2016年以来美元气势如虹,其在11月份突破了100大关,且单月劲升3.1%,同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贬值1.69%。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背向运动,牵引与强化了资本流出的预期,增大了外汇支付的半径。另外,伴随美元的飙升,全球非美货币也集体下挫,其中11月份日元、欧元、瑞士法郎兑美元分别贬值8.42%、3.57%、2.78%。权威机构测算,11月份汇率变化因素造成中国外汇储备大约减少300亿美元。 不仅如此,随着美联储加息和特朗普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引起美国国债深幅调整等两项预期的强化,全球央行不约而同地大举抛售美国国债,仅过去12个月就抛售了2000亿美元之巨,由此引发了美国国债以及发达国家主权债券的纷纷巨挫,其中11月份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攀至七年来的新高。中国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外汇储备配置了70%的美元资产,而由于欧美日债券利率的大幅上行,外储投资标的价值重估对中国外汇储备的缩减在11月份至少贡献了200亿美元。 的确,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走弱刺激了部分资金的外流。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前10月,银行累计结汇11923亿美元,累计售汇14503亿美元,结售汇逆差2580亿美元。但即便是资本外流,其中不乏乃官方的有意而为。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10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ODI)同比增长53.3%,至1459.6亿美元,超过同期1039.1亿美元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不仅如此,2016年1月至11月我国个人购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显然,无论是ODI增长还是“藏汇于民”,它们都是官方愿意看到的结果。 并非完全坏事 两年前,李克强总理在出访肯尼亚时就表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是一个沉重负担;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多次指出,我国外汇储备超过了合理水平。再往前10年,在外汇储备刚刚达到1万亿美元时,中国政府就提出不追求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既然如此,在经过非正常性膨胀后,外汇储备如今瘦身下来就不值得大惊小怪。 从无到有,直至攀至3.99万亿美元的峰值,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大幅积累伴随着的是“中国制造”在全球各个角落的强势渗透,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增加外汇储备,就须容忍人民币汇率的更快升值,最终对出口形成的钳制与杀伤不言而喻。但如今,我国进出口逐渐趋向平衡,对于外储规模的关联效应也渐趋弱化,留存庞大外汇储备的现实意义也不再十分强烈。不仅如此,中国对外输出也从经常贸易领域转向资本项目地带,如果外汇储备的减少能够换来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壮大以及在国际竞争舞台上话语权的强化,无论如何是值得庆幸的大喜事。 进一步分析发现,作为中央银行调节外汇市场的主要工具,外汇储备能够直接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能力。一般而言,外汇储备是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大于求时买入外汇而形成的。由于央行买入外汇必须投放等值的人民币,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外汇占款的高速增加,央行通过流动性调控市场的功能就会因此削弱。反言之,如今针对外汇储备适度缩减,央行就可以择机进行货币回笼,其手中的“余量”就会增加,货币政策的调控就可变得更加游刃有余,未来通货膨胀的基础与风险也得到稀释。 退一步说,即便是按照目前3.05万亿美元的规模,中国的外汇储备依然在全球独占鳌头,且分别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沙特阿拉伯的2.6倍和5.7倍。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余额还远远超过满足基本需求的适度规模。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算法估计,中国目前需要1.8万外汇储备,而据专家的测算,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安全线在1.5万亿到2万亿之间。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能够支付24个月的进口,高于外汇储备抵达高峰时的23.5个月的水平,且远高于不低于3~4个月的国际警戒标准。 大幅递减可能性很小 从时间上看,外储缩水已有两年,但与2015年全年减少5126.6万亿美元相比,2016年外汇储备的缩减规模显然要小得多。虽然最近5个月外储递减的额度呈扩大状态,但受多种冲抵因素的影响,未来继续大幅且陡峭式减少的可能性并不大。 短期开看,人民币加入SDR后,海外机构增持人民币资产的热度不会减弱,而且人民币向全球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推动资源配置多元,在全球依旧延续宽流动性、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格局下,面对全球性的资产荒(目前全球负收益国债已达到10万亿美元以上),人民币债券无疑成为了一个值得配置的高收益资产,海外资本配置人民币资产的大周期或已开启。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将在现有基础上获得合理的价值中枢,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稳定向好,人民币贬值的后续空间被锁定在有限的范围内,由本币贬值导致资本外流进而压减外汇储备的汇率驱动力将逐渐弱化。 从创汇的角度观察,中国占全球贸易总额近15%,对外贸易顺差近几年持续扩大,2016年前11个月又录得顺差3.11万亿元,未来经常项目顺差占比将长期维持在2%附近,保守估计每年至少形成5000亿美元的顺差额度。另外中国已成全球引资最大国,2016年前10月非金融类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动态上看吸收外资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每年可提供的用汇需求可达1200亿美元。受以上护卫性力量所驱动,外汇储备维系在合理的水位完全无虞。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详情]

《中关村》 | 2017年01月06日 15:40
余永定:没有资本管制,就没有中国金融的稳定
余永定:没有资本管制,就没有中国金融的稳定

  在金融市场尚不健全、银行体系仍脆弱的情况下,一旦国际投机资本在汇市和股市对人民币发起攻击,中国将无法通过汇率和利率的迅速调整,抵御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详情]

新浪财经 | 2017年01月04日 13:56
余永定:特朗普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要量力而行
余永定:特朗普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要量力而行

  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在执行对外开放战略时必须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不要动辄就说我们面临着什么新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当领军人物,我认为我们现在首先要把国内的事情做好。[详情]

央行顾问樊纲:央行希望外汇储备平稳逐渐下降
央行顾问樊纲:央行希望外汇储备平稳逐渐下降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在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称表示,中国外汇储备下降从长期看是正面的讯息。他表示,中国对外汇储备的干预并不大,央行希望外汇储备平稳逐渐下降。 樊纲表示,中国资本外流控制措施是有效的,市场已经做出反应,中国决策者不太可能进一步实施资本外流控制措施,也不太可能放弃干预行动。 他并称,人民币对美元过去3到4年被高估。人民币纳入SDR后,中国不需要那么多的外汇储备;中国的银行的问题仍然是可控的。[详情]

人民日报海外版:看待外储下降不必草木皆兵
人民日报海外版:看待外储下降不必草木皆兵

  看待外储下降 不必草木皆兵(热点聚焦)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王俊岭 针对“外储逼近3万亿美元关口”的担忧,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外储下降既有应对美元升值、合理引导人民币汇率预期等市场面因素,也有中国经济双向开放程度加深、企业及居民用汇需求增大等经济基本面原因,因此属于特定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没必要草木皆兵。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105.17亿美元,较11月底下降410.81亿美元。针对“外储逼近3万亿美元关口”的担忧,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外储下降既有应对美元升值、合理引导人民币汇率预期等市场面因素,也有中国经济双向开放程度加深、企业及居民用汇需求增大等经济基本面原因,因此属于特定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没必要草木皆兵。事实上,当前外汇储备体量、贸易顺差规模、货币政策基调等诸多条件都决定了正常用汇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满足。 下降趋势明显减缓 对于外储规模变动的原因,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二是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三是由于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计量货币,其它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四是外汇储备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运用记账时,会从外汇储备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反之亦然。 国泰君安的一份报告指出,2016年12月外储变动基本符合市场预期,降幅也较上月收窄了279.76亿美元。同时据测算,由于2016年12月欧元、英镑、日元对美元分别贬值1.2%、1.9%和3.5%,仅这些波动就造成了100多亿美元的外储损失。如剔除这种估值效应,2016年12月我国外储降幅已明显缩小。 “从全年的情况看,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是外汇储备规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估值方面,非美元对美元总体贬值和资产价格变化也对外汇储备规模造成影响。总体而言,2016年的全年降幅比上年同期少降了1928.12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人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焕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看待外汇储备需要结合外汇购买力、本币国际化和经济发展阶段综合判断,没有必要对实际意义并不大的“整数关口”过度敏感甚至草木皆兵。“比如,虽然外汇储备有所下降,但更要看到其中的美元出现明显升值,综合而言中国外储的购买力未必减少太多。”张焕波说。 正常用汇保障充足 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人士表示,市场应该更关注外汇储备能否持续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能否抵御外部风险冲击,而非一个具体点位。目前来看,3万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是充裕的,处于合理稳定区间。 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看来,首先,外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走强,而非资本外流;其次,中国外债去杠杆进程已基本结束,不会出现企业大量购汇还外债的情况;最后,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接近全球的30%,足以应对市场流动性需求和抵御外来风险。 “从整体形势来看,中国贸易顺差维持在经济总量的3%左右还有望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双向开放的格局也较为明显,外资来华与中企‘走出去’规模总体均衡,因此当前我们外储的体量和新增量将足以满足企业和居民的正常用汇需求。”张焕波分析。 除了贸易顺差,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也有望增加外储。德意志银行的调研显示,如果中国债券被纳入全球债券指数,未来5年内会有7000亿美元至8000亿美元的新增外资流入中国债市。而这,亦将进一步支撑人民币汇率。 稳健政策精心护航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与金融监管的不断完善也将有助于外汇储备更好地服务民众。 在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框架和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内容被明确写进了2017年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中。专家指出,这些表述背后是十分明显的“稳健”政策取向,这些都有利于稳定并用好全国的外汇储备资源。 “一方面,官方外汇储备规模虽然有所下降,却并没有凭空消失,而是转化成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和居民的外汇资产,这些转变显然有助于发挥外汇储备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功能。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其实也已经发展到了不需要特别依赖外汇储备的阶段,如今人民币在海外支付、结算、储备等场合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多。”张焕波说。 此外,中国进一步扩大吸引外资的政策也将从客观上推高外汇储备。商务部人士表示,今后将通过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相关政策法规,大幅度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详情]

去年我国外汇储备降幅近10% 主因是央行稳定汇率
去年我国外汇储备降幅近10% 主因是央行稳定汇率

  去年全年我国外汇储备降幅近10% 央行稳定汇率是外储下降主因 中国人民银行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105.17亿美元,较11月底下降410.81亿美元,降幅为1.3%。这是自去年7月以来,外汇储备连续第六个月缩水,但并未跌破三万亿关口。另外,2016年外汇储备全年下降3198.44亿美元,下降幅度为9.6%,不过,全年下降规模较上年同期少降了1928.12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从12月的情况看,央行向市场提供外汇资金以调节外汇供需平衡、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总体贬值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出现下降。外汇局负责人还表示,从全年的情况来看,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是外汇储备规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另外,非美元对美元总体贬值和资产价格变化也对外汇储备规模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因素看,主要包括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由于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计量货币,其他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外汇储备的定义,外汇储备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运用记账时,会从外汇储备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反之亦然。 知名外汇专家韩会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贬值预期是去年外汇储备规模继续缩水最主要的原因。反过来,外汇储备不断缩水也会相应地加剧贬值预期,形成一种彼此强化的关系。韩会师说,为避免资本外流失控,一方面,仍需对不符合“实需”原则的跨境资本流动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央行则需加强对市场情绪的引导,令市场重建人民币将在中长期基本稳定的信心。从2017年开始,一系列针对个人结售汇监管法规的再次明确,目的之一就是遏制不合规的个人资本项目下的资金外流。[详情]

中国监管者围猎人民币空头 打响3万亿外储保卫战
中国监管者围猎人民币空头 打响3万亿外储保卫战

  中国监管者围猎人民币空头 3万亿外储保卫战打响 欧阳晓红 一开年,离岸人民币就创下兑美元的最大周度涨幅,如此强势亮相,出乎市场人士的意料。 很多人士理解,中国官方对2017年人民币汇率和资本外流的相关风险预案或已启动。 分析人士称,不只是打响了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保卫之战,还执行了保“7”汇率之战术。前者的表达是,中国央行与外汇局相继祭出“大额交易”与“个人购汇信息申报”新规;后者或是,央妈通过交易价传递对汇率的政策意图或监管思路。 二者相辅相成,且出其不意。香港离岸市场那些空头真的被“打趴”了。不乏交易员用“连环止损,断崖下跌”形容回撤之惨状。其中,或有空头转多头。但巨大离岸基点利差难免不引发跨境套利,其潜在隐患尚未发酵。 此刻,在各种噪音与信号中,亟待摆布资产、重新配置财富的投资者也许需要厘清风向,把握资产调整的时间窗口与机遇。 如此离岸“阵地” “CNY(在岸人民币)夜盘比较稳定,显示央行求稳不求升值。CNH(离岸人民币)会很快回归CNY。”1月5日,彭博经济学家陈世渊称。“这个位置当然加子弹干了。”一位外汇期权市场交易员说,此前一直做空人民币的他准备做多美元。他坦言有一定回撤,但风险可控。 1月6日,离岸人民币(CNH)对美元升破6.8关口,盘中报出6.7972;但欧市早盘,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跳水,跌幅1%,最低触及6.8622,几乎回吐前一交易日涨幅。不过,从1月3日到5日,CNH连续收复从6.95-6.78共计18个关口。人民币对美元最低点到最高点,涨幅近2000点。2017年以来,涨幅一度达2.47%,创下CNH2010年问世以来最大周度涨幅。 同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升639个基点,为十二年以来最大调升幅度,报6.8668,创一个月新高。但盘中在/离岸人民币一度跌破6.93/6.84关口,境内外人民币汇差一度倒挂逾1000基点。 “央妈一开年就把空头打爆,威武!”从空头转多头的交易员感慨道:“然而,汇率高估的基本面貌似并没有任何变化。”“然而,如此巨大的离岸基差或会引发跨境套利。”“然而,央妈在远期借的美元,貌似到期也是要还的”,情绪激动的上述交易员一连“蹦”出好几个“然而”。 “转向看好人民币为时尚早,仍维持2017年底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预期在人民币7.3元不变。”高盛在1月5日的客户报告中称。 CNH如此飙势,市场传央行通过在港国有银行购入人民币,导致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紧张,汇价上升。但此消息未经各方印证。 彭博经济学家陈世渊就此分析,大概有五大因素: 诸如,人民币汇率下跌至一定阶段后,市场预期转谨慎。在年初购汇压力特别大的关节,监管者近期推出的系列限制资本流出措施,使得市场担心央行重新维稳汇率。这会触发获利了结。 其次,美元走低,在一篮子货币机制下,人民币中间价会走强。市场对美元强势也出现担心。 再者,CNH池子越来越小,但交易越来越活跃,流动性一直较为紧张。维系CNH在海外平衡的关键,就是较高利率或者较低汇价。央行选择CNH汇价稳定,意味着利率必须较高,否则人民币会持续回流内地,进一步损害流动性。最近利率较高,利率稳定有了基础,给空头带来巨大成本压力。 另外,在部分空头平仓,引发更多跟进和止损,导致CNH暴涨。这里面比较多是技术性的,流动性紧张也扩大了这种效应。 不过,这或是暂时现象。CNH走势最终或会回归CNY。 那飙涨的一幕,除了有可能的政策助推意图之外,市场因素亦不容小觑。 1月5日凌晨,美联储公布了2016年12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昭示美联储对于川普上台后美国的经济“谨慎乐观”。 这诱发美元指数次日到达最低点,报出 101.3128,跌幅扩大至1.52%。2017年以来,跌幅0.82%。不过,1月6日的美元指数止跌回升。 按照瑞穗银行驻香港的亚洲外汇策略师KenCheung的话说,人民币中间价得以支撑,包括借款利率的上升,均表明央行捍卫人民币,防止破7。 一些报道还称,如有必要,中国政府可能会要求国有企业“暂时将经常账户下持有的一些外币转换为人民币”,包括中国可能会继续抛售美国国债以支撑人民币。上述举措或是“汇率与资本外流风险预案”之体现。 而特殊时点的一种猜测是,在特朗普就职前,央妈欲把握人民币局势,故力挺人民币汇价。但按照东京三菱日联银行(BTMU)的说法,市场最终会意识到美联储3月升息的可能性。其在1月4日撰文称,美元在1月的任何回调都将最终被证明只是暂时的。 不过,现在下结论,也许为时尚早。 某种程度上,“811”汇改之后,中间价日趋市场化,在必要的时候,央妈也许希望通过交易价来传递对汇率的政策意图或监管思路。 在一些交易员看来,其对中间价的关注度较此前明显降低。“今天的收盘价昭示明天的中间价,除非晚上美元有特别大的异动。” 陈世渊建议交易员:第一,把握政策变化,不确定增加时候,应该更加谨慎,减少头寸;第二,把握汇率机制,比如美元汇价变化;第三,把握CNH规律,比如流动性差,意味高波动,有风险溢价;比如利率较高的时候,有助于CNH汇价稳定,做空成本高,有风险;第四,尽量朝趋势做短线,及时止损;第五,政策管短期,基本面管长期,交易策略因政策变化而调整,但是尽量跟着基本面趋势走。 上述空头转多头的交易员可能是看大势之典型案例。如此离岸市场让他们又爱又恨! 2015年“811汇改”之后,央行开始收紧流向香港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头寸,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从2015年8月9790亿元一路下行至2016年11月的6276亿元,下行幅度高达35%。 据兴业证券固收研究员池光胜分析,在某一时点,若央行认为有必要对离岸人民币汇率进行干预,则会要求香港市场上的中资银行减少向金融市场融出人民币头寸,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拆借利率会顺势升高,同时,由于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存款池子已经大幅缩小,在扣除掉企业和居民正常的备用资金后,实际可以向外汇市场融出的“人民币外援资金”就显得非常稀缺。 因此,“央行通过‘抽干’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的方式显著增加了离岸市场对央行的依赖程度,进而可以通过‘指导’中资银行放缓向市场融出人民币的方式来干预离岸人民币汇率,这种干预方式可以较好地节约宝贵的外汇储备。”池光胜认为。 不过,“前几年发展起来的离岸点心债市场丧失流动性,是本轮汇率保卫战最先牺牲的资产品种。”一位债市交易员说。 特殊时点的“保卫战” “既保外储,又保汇率”,也许可以给这场特殊时点的“保卫战”贴上如此标签。 而此场保卫战中,何谓央妈的“择时艺术”? 池光胜分析,对空头而言,为了赚取人民币贬值带来的收益,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持有SPOT(即期交易) 多头的同时做多 SN(SPOT/NEXT的掉期),并在T+1做出一个SELL交易,这样可以将T+2的美元头寸和人民币头寸全都扎平。这笔交易的收益等于T+1交易日人民币相对于T日的贬值基点差与T+0交易日SN的SWAP(境外外汇掉期交易)的差值。 央行选择在星期三(1月4日)进行干预市场,是因为按照SPOT市场T+2的交割制度,所有在今天进行做空SN交易的人可以赚取连带周末在内的三天Carry(套息),当前SN的SWAP为130,在历史上处于非常高的位置,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不错的获利机会。因此,央行选择在星期三出手可以更好地利用市场的力量来达到干预离岸市场汇率的作用。 其间,离岸市场“抽紧”流动性,无须动用外储就能传递政策意图。此策,即“央妈用交易方式表达汇率意图”并非首次动用,在2015、2016年均试过牛刀,且屡试不爽。 回顾过去两年,外储从2014年6月峰值时的近4万亿美元回落至2014年年底的3.84万亿和2015年底的3.47万亿美元。“2017年上半年中国外储将有可能跌破3万亿美元的大关,届时汇率能否守住7:1这个大关将令人关注。人们看待将来的态度并没有那么复杂,无非是当下状况的线性外推。”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认为。 不管承认与否,在骤降的逾9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中,资本外流或是主因,而外流的肇因可能并非情绪恐慌而是资产配置。 钟伟称,外汇储备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点滴积累的真金白银,一旦失去难以复元,而作为价格信号的汇率,起伏是常态,如果两者不能兼得,那么守储备舍汇率。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唯一一个在短短两年时间承受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资本流动逆转,却仍安然无恙的经济体。“这种资本流出究竟是基于理性的资产配置需求,还是处于恐慌的资本外逃?我倾向于认为理性占据了上风。”钟伟认为。 在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彭文生看来,不仅要从经济周期,还要从金融周期的角度来看经济的波动和汇率问题。比较美元、日元和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人民币在过去十几年过度升值。未来要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预防外部冲击,尤其是防止特朗普财政扩张的冲击。 如此,未来人民币汇率会选择走向浮动么?“在短期内增加汇率弹性可以依靠贬值、消耗外汇储备和资本账户管制这三个方法联用,同时配置以结构性的改变,包括房地产去泡沫、金融去杠杆等措施。”彭文生认为。 汇市风云难测的当下,提升汇率风险的管控能力才是市场主体的当务之急。 而收紧流动性保汇率,或许对于去杠杆存忧的债市房市并非好消息。此间,也要当心那些被打爆的空头积蓄力量“反扑”,包括趋利资本伺机套取离岸巨额利差的负效应。 市场有观点认为,总体规模不会太高的中国央行swap头寸,或将在今年1月下旬集中到期。其可能对市场预期会有冲击。“央妈此次在远期借的美元,到期也是要还的。”一位交易员感叹道。[详情]

泽平宏观:保汇率还是保外储?点评12月外储数据
泽平宏观:保汇率还是保外储?点评12月外储数据

  文:方正宏观任泽平   联系人:熊柴、甘源 保汇率还是保外储?  ——点评12月外汇储备数据 事件:12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0105.2亿美元,预期30100亿美元,前值30516亿美元。SDR计价口径12月外汇储备22394.15亿SDR,前值22541.61亿SDR。 点评: (1)核心观点:12月,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和以SDR计价的外汇储备,皆低于市场前值,连续下降。二者同时下降主要系央行为稳汇率的外汇市场操作,导致外储的大幅消耗,人民币贬值、资本外流、外汇储备下降形成了一个自我循环,估值损失相比上月减少。12月暂稳3万亿外储大关,新外汇额度出台,央行为稳汇率在离岸抽干流动性,在岸加强管制。 央行正面临目标选择,如果目标是保汇率,则面临外储消耗,一旦外储下降到临界点而汇率仍然存在强烈贬值预期,则面临挤兑风险;如果是保外储,则需要加快贬值和加强资本管制。渐进式贬值对外储消耗较大,一次性贬值对微观资产负债表冲击较大。在短期虽然央行干预可以起到阶段性稳汇率的效果,但也付出外储消耗、加强管制、高估压力仍存的代价。在中长期人民币走稳,需要释放高估压力,加快减税、产权和供给侧改革步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要重走货币放水刺激房地产的老路。 (2)外储连续6个月下降,基本持平于预期,远低于前值,降幅缩小。12月末官方外汇储备30105.2亿美元,与市场预期30100亿美元基本持平,较上月下降410.8亿美元,连续6个月下降,降幅相比上月缩小但仍处高位,整体规模降至2011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 (3)SDR计价外储连续3个月下降创新低,远低于前值,降幅较上月有所收窄。12月末SRD计价外储22394.15亿,低于11月末数据22541.61亿,较上月下降147.46亿。10月小幅回升后重回下跌趋势,连续3个月下降。 (4)外储持续下降主因是央行外汇市场操作稳定汇率和估值损失。央行加大外汇市场操作,同时估值损失拖累外储。12月美元指数继续上涨0.80%(前值3.83%)至102.38。美元兑主要货币均有升值,其中美元兑人民币升值0.91%至6.95,美元兑日元和加元分别升值2.76%和0.12%,欧元、英镑兑美元分别下跌0.26%和0.59%。同时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上涨8BP至2.45%。估值损失相比上月减少。 (5)央行选择在新年换汇额度出来的时间点维稳汇率,稳定贬值预期,预期管理见效,继12月18日人民币汇率走稳以来,近期大涨,离岸、在岸汇率大幅倒挂。央行离岸在岸共同出手稳汇率,抽干离岸市场流动性,HIBOR利率大涨,做空成本上升,在岸受资本管制。美元走弱、国内经济L型筑底等为人民币短期走稳提供了基本面环境。人民币汇率短期有望稳定,中长期取决于中美在劳动生产率、改革前景、人口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非农不及预期,薪资增速超预期——点评12月美国非农数据 事件:美国12月新增非农就业人口15.6万,预期17.5万,前值从17.8万修正为20.4万。薪资同比增长2.9%,预期2.8%,前值2.5%。失业率4.7%,预期4.7%,前值4.6%。劳动力参与率62.7%,前值从62.7%修正为62.6%。 点评: 1)核心观点:12月非农就业数据不及预期,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均略升,但12月薪资同比增速创2009年以来新高,再通胀升温。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数据显示,6月加息概率升至69%,全年加息两次的概率升至71.2%。特朗普“基建减税反移民”新政预期推动美国消费支出和再通胀,但1月20日正式入主白宫,面临不确定性,预期可能修正。 2)12月非农数据不及预期,失业率略升,劳动参与率略升。12月新增非农就业人口15.6万,预期17.5万,前值从17.8万修正为20.4万。2016年美国新增非农就业216万,较2015年下降59万。失业率为4.7%,较前值略升0.1个点,较2015年12月下降0.3个点;U6失业率为9.2%,较前值下降0.1个点,较2015年12月下降0.7个点。劳动参与率为62.7%,较前值略升0.1个点,与2015年12月持平。 3)分部门看,制造业明显走强,服务业受专业与商业服务拖累走弱。12月商品生产领域新增非农就业1.2万人,较前值下降0.1万人;服务业新增13.2万人,较前值下降5.3万人;政府部门新增1.2万人,较前值上升0.6万人。具体来看,建筑业减少0.3万人,较前值下降2万人,可能主要受天气影响。制造业新增1.7万人,较前值上升2.4万人;其中,耐用品新增1.5万人,较前值上升1.9万人。零售业新增0.6万人,较前值下降1.3万人。专业与商业服务新增1.5万人,较前值下降5万人。教育健康新增7万人,较前值上升2.7万人。休闲住宿新增2.4万人,较前值下降1.3万人。 4)薪资增速明显且超预期,创2009年以来新高。12月平均每小时工资环比增长0.4%,预期增0.3%,较前值提升0.5个点;12月平均每小时工资同比增2.9%,预期增2.8%,较前值和2015年12月分别上升0.4、0.3个点,增速创2009年以来新高。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震荡上行,当日收102.1847,涨0.78%;COMEX黄金震荡下行,跌0.71%。 5)美联储加息概率上升。数据公布后,克里夫兰联储主席Mester表示,12月非农报告表现不错,美国基本处于充分就业状态;2017年加息3次是合理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 Group)网站上的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数据显示,3月加息概率升至28.8%,5月加息概率升至42.7%,6月加息概率升至69%,全年加息两次的概率升至71.2%,加息三次的概率升至38.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泽平宏观”[详情]

中国12月外储余额30105亿美元 连续6个月缩水
中国12月外储余额30105亿美元 连续6个月缩水

  中新社北京1月7日电 (记者 王恩博)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连续6个月出现下降。中国人民银行7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105.17亿美元,较同年11月底下降410.81亿美元,降幅为1.3%。 至此,中国外汇储备创下自2011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去年全年外汇储备共计下降3198.44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人当日就外汇储备规模变动情况答记者问时指出,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变动有四方面因素: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由于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计量货币,其它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外汇储备的定义,外汇储备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运用记账时会从外汇储备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反之亦然。 这位负责人表示,从去年12月份的情况看,中国央行向市场提供外汇资金以调节外汇供需平衡、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总体贬值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出现下降。 “从全年的情况看,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是外汇储备规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负责人指出,估值方面,非美元对美元总体贬值和资产价格变化也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造成影响。总体而言,2016年中国外汇储备全年降幅比上年同期少降了1928.12亿美元。(完)[详情]

中新社:六连降后中国外汇储备走向何方
中新社:六连降后中国外汇储备走向何方

  中新社北京1月7日电 (记者 王恩博)在连续6个月“缩水”后,中国外汇储备余额正步步逼近被市场视作心理关口的3万亿美元大关。 中国人民银行7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105.17亿美元,较同年11月底下降410.81亿美元,降幅1.3%。去年全年,外汇储备总计减少3198.44亿美元。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外汇储备连续下降与中国央行需向供需失衡的市场提供流动性有很大关系。他指出,近期中国对应市场流动关系的指标银行结售汇呈现逆差,在此情况下央行动用外汇储备是很常见的操作,这也是外储本身的主要作用之一。 “美元指数去年下半年升值约10%,这对于外储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分析称,由于中国外汇储备中约三分之一是以美元计价的非美元资产,美元走强意味着这部分资产出现贬值,由此造成的账面“缩水”幅度约为1000亿美元。 自2011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后,这一数字便被市场视为外储是否丰盈的标志。随着近来外汇储备离3万亿越来越近,市场开始担忧中国外储规模健康与否。 对此,谢亚轩直言,3万亿美元“除了是一个整数,没有别的意义”。他将外汇储备比喻成“太平仓”,在天下缺粮的时候就要开启。“外汇储备本身基本作用之一就是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不让市场关系出现失衡。一旦市场需要,央行不能继续守着。” 在赵庆明看来,外汇储备是平衡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官方理应在适当情况下加以使用,因此其涨跌都是正常现象。“它不可能只增不减,或者维持在一个点上,这是不正常的。” 外汇储备受到关注的另一大原因,是其与货币汇率关系紧密。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人解释说,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是去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但亦有声音认为,外储持续“缩水”将消耗货币当局稳定汇率的“弹药”。 谢亚轩强调,分析外汇储备要看它的去向。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的使用并非消耗性,而是更多去往本国家庭和企业部门等,尤其是转变为企业和个人的对外直接投资及存款、理财等,这是一种比较良性的状况。 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中国私人部门对外资产逐步增加,相关需求得到满足,人民币汇率就将渐趋平稳,未来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必要性也随之下降,因此无需担心外汇储备“缩水”影响货币当局稳汇率的能力。 那么,在出现持续下降后,2017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将走向何方? 赵庆明向中新社记者直言,由于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将大于外商直接投资,且随着传统货物贸易项目顺差收窄,新兴服务贸易项目逆差扩大,中国外汇储备还将处于下降通道之中,“但整个过程是相对缓慢的,也是合理的”。 “相比2015年下半年,特别是‘811’汇改后,2016年中国外储下降速度已有所放缓。”谢亚轩表示,尽管中国外汇市场供需失衡局面无法马上改变,仍需央行在一定情况下提供流动性,但鉴于中国的偿债需求到去年6月已告一段落,因此预计今年外汇储备下降速度将有所放缓,下降规模约为去年的一半。(完)[详情]

评论:外储递减难撼中国家底 陡峭式减少可能性很小
评论:外储递减难撼中国家底 陡峭式减少可能性很小

  外汇储备递减难撼中国殷实家底 无论是递减的额度,还是递减的速度,外汇储备的变化均处于管理层控制与可接受的范围内,我国厚实的家底并不会受到根本性冲击。 文 张锐(广东) 央行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1月份我国外汇储备为3.0516万亿美元,较前一个月减少691亿美元,降幅为去年以来的最大,同时也是外储规模连续第5个月下降。相比于2016年1月份的3.23万亿美元,截止目前外汇储备已经缩水5.9%,并降至五年新低。不过,无论是递减的额度,还是递减的速度,外汇储备的变化均处于管理层控制与可接受的范围内,我国厚实的家底并不会受到根本性冲击。 被动所致与主动而为 按照国家外管局有关负责人的解释,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动主要因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美元与非美货币汇率的变化、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以及对外投资或购买的售汇记账所引起。观察发现,2016年以来央行每月干预外汇市场的额度平均为100-200亿美元,基本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内。但与这种主动性地调整行为与结果相比,由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占了全球外储总额的29.4%,因此,汇率以及资产价格的变动对我国外汇储备的递减所做的贡献可能更大。 2016年以来美元气势如虹,其在11月份突破了100大关,且单月劲升3.1%,同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贬值1.69%。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背向运动,牵引与强化了资本流出的预期,增大了外汇支付的半径。另外,伴随美元的飙升,全球非美货币也集体下挫,其中11月份日元、欧元、瑞士法郎兑美元分别贬值8.42%、3.57%、2.78%。权威机构测算,11月份汇率变化因素造成中国外汇储备大约减少300亿美元。 不仅如此,随着美联储加息和特朗普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引起美国国债深幅调整等两项预期的强化,全球央行不约而同地大举抛售美国国债,仅过去12个月就抛售了2000亿美元之巨,由此引发了美国国债以及发达国家主权债券的纷纷巨挫,其中11月份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攀至七年来的新高。中国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外汇储备配置了70%的美元资产,而由于欧美日债券利率的大幅上行,外储投资标的价值重估对中国外汇储备的缩减在11月份至少贡献了200亿美元。 的确,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走弱刺激了部分资金的外流。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前10月,银行累计结汇11923亿美元,累计售汇14503亿美元,结售汇逆差2580亿美元。但即便是资本外流,其中不乏乃官方的有意而为。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10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ODI)同比增长53.3%,至1459.6亿美元,超过同期1039.1亿美元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不仅如此,2016年1月至11月我国个人购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显然,无论是ODI增长还是“藏汇于民”,它们都是官方愿意看到的结果。 并非完全坏事 两年前,李克强总理在出访肯尼亚时就表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是一个沉重负担;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多次指出,我国外汇储备超过了合理水平。再往前10年,在外汇储备刚刚达到1万亿美元时,中国政府就提出不追求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既然如此,在经过非正常性膨胀后,外汇储备如今瘦身下来就不值得大惊小怪。 从无到有,直至攀至3.99万亿美元的峰值,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大幅积累伴随着的是“中国制造”在全球各个角落的强势渗透,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增加外汇储备,就须容忍人民币汇率的更快升值,最终对出口形成的钳制与杀伤不言而喻。但如今,我国进出口逐渐趋向平衡,对于外储规模的关联效应也渐趋弱化,留存庞大外汇储备的现实意义也不再十分强烈。不仅如此,中国对外输出也从经常贸易领域转向资本项目地带,如果外汇储备的减少能够换来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壮大以及在国际竞争舞台上话语权的强化,无论如何是值得庆幸的大喜事。 进一步分析发现,作为中央银行调节外汇市场的主要工具,外汇储备能够直接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能力。一般而言,外汇储备是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大于求时买入外汇而形成的。由于央行买入外汇必须投放等值的人民币,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外汇占款的高速增加,央行通过流动性调控市场的功能就会因此削弱。反言之,如今针对外汇储备适度缩减,央行就可以择机进行货币回笼,其手中的“余量”就会增加,货币政策的调控就可变得更加游刃有余,未来通货膨胀的基础与风险也得到稀释。 退一步说,即便是按照目前3.05万亿美元的规模,中国的外汇储备依然在全球独占鳌头,且分别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沙特阿拉伯的2.6倍和5.7倍。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余额还远远超过满足基本需求的适度规模。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算法估计,中国目前需要1.8万外汇储备,而据专家的测算,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安全线在1.5万亿到2万亿之间。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能够支付24个月的进口,高于外汇储备抵达高峰时的23.5个月的水平,且远高于不低于3~4个月的国际警戒标准。 大幅递减可能性很小 从时间上看,外储缩水已有两年,但与2015年全年减少5126.6万亿美元相比,2016年外汇储备的缩减规模显然要小得多。虽然最近5个月外储递减的额度呈扩大状态,但受多种冲抵因素的影响,未来继续大幅且陡峭式减少的可能性并不大。 短期开看,人民币加入SDR后,海外机构增持人民币资产的热度不会减弱,而且人民币向全球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推动资源配置多元,在全球依旧延续宽流动性、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格局下,面对全球性的资产荒(目前全球负收益国债已达到10万亿美元以上),人民币债券无疑成为了一个值得配置的高收益资产,海外资本配置人民币资产的大周期或已开启。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将在现有基础上获得合理的价值中枢,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稳定向好,人民币贬值的后续空间被锁定在有限的范围内,由本币贬值导致资本外流进而压减外汇储备的汇率驱动力将逐渐弱化。 从创汇的角度观察,中国占全球贸易总额近15%,对外贸易顺差近几年持续扩大,2016年前11个月又录得顺差3.11万亿元,未来经常项目顺差占比将长期维持在2%附近,保守估计每年至少形成5000亿美元的顺差额度。另外中国已成全球引资最大国,2016年前10月非金融类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动态上看吸收外资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每年可提供的用汇需求可达1200亿美元。受以上护卫性力量所驱动,外汇储备维系在合理的水位完全无虞。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详情]

余永定:没有资本管制,就没有中国金融的稳定
余永定:没有资本管制,就没有中国金融的稳定

  在金融市场尚不健全、银行体系仍脆弱的情况下,一旦国际投机资本在汇市和股市对人民币发起攻击,中国将无法通过汇率和利率的迅速调整,抵御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详情]

周小川:2017年要攻坚克难 做好外储经营管理工作
周小川:2017年要攻坚克难 做好外储经营管理工作

  【相关报道】 国家外汇局:对个人骗汇等违规行为将加大惩处力度 外汇局:年度购汇额度不变 仍为每人每年5万美元 周小川新年致辞:2017年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 2016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周小川来到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外汇业务中心,看望和慰问坚守在年终决算第一线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人员,并通过他们向全体工作人员和家人送去节日的问候。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中央外汇业务中心主任殷勇陪同。 周小川代表人民银行党委充分肯定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取得的成绩,指出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之年,也是进一步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人员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前瞻灵活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稳步推进经营管理各项工作,实现了资产的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保障经济金融安全做出了新的贡献。 周小川强调,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全面推进的一年,改革任务会更重,外部环境也会更加复杂。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人员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外汇储备维护国际收支的基本职能,脚踏实地、攻坚克难,以严谨务实的精神做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完) [详情]

余丰慧:外储降到2万亿美元也足够应对任何汇率风险
余丰慧:外储降到2万亿美元也足够应对任何汇率风险

  原标题:对外储持续下降不必惊慌 □余丰慧 央行日前公布11月外汇储备数据,截至2016年11月30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5万亿美元,较10月底下降691亿美元,降幅为2.2%。这是外汇储备连续第五个月规模减少,并创今年1月以来最大降幅。 外储连续五个月持续下降,外储余额逼近3万亿美元,这种下降速度确实较快。对于11月外汇储备规模下降的原因,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给出的解释是,“央行向市场提供外汇资金以调节外汇供需平衡、美国大选后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汇率总体呈现贬值、债券价格也出现回调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外汇储备规模出现下降。” 实际上导致中国外储下降的原因还有人民币持续贬值,而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原因是美元持续走强,即美元走强是中国外储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国外储连续五个月下降,与美元持续升值的曲线是正向的。 有专家分析认为,人民币贬值主要是美元升值造成的,不是人民币自身的原因。这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仅抓住美元升值来说事是片面的。反过来同样可以说,是人民币贬值导致了美元升值。也就是说,美元升值是对所有货币都在升值,不能仅仅拿人民币孤立说事,美元指数突破100,并继续走高就是明证。而美元指数综合计算的一揽子货币中又不包括人民币。 另一个原因是央行干预汇率走低耗费了外储。动用美元储备来干预货币过快贬值是国际通用做法。客观地说,人民币从去年以来就存在贬值压力,由于中国央行动用外储干预使得汇率假性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情况下,外储下降就会趋缓。这五个月特别是十月以来,央行干预越来越少,人民币汇率出现了报复性贬值,从而使得外储下降加剧。10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反映了市场供需,基本是市场机制下形成的。这一点上央行做得不错。 在人民币贬值下,金融机构为了应对外汇需求增加了外汇储备头寸,企业增加了外储账户资金,百姓开始大举购回,或投资或出国留学探亲旅游等。导致中国外储连续下降。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必须要弄清楚。外储下降不等于资本外逃加速。外资撤离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以及中国富豪将资本汇出境外等属于真正的资本外逃。但在外储下降的上述原因中,金融机构超额留存美元头寸,企业换汇,以及境内居民换汇增加美元投资品种等都没有造成资本外流,仅仅在央行储备中反映出下降而已。这些不能说是资本外逃。 中国外储仍有3.05万亿美元,在十分充足情况下,对外储下降不必惊慌失措,监管部门以继续观察为主,不易出台任何所谓严控资本外流的行政手段措施。 同时,把外汇储备规模控制在3万亿美元以上也不是必须的。在笔者看,中国外储下降到2万亿美元也足够应对任何汇率、资本外流风险。[详情]

小调查

声音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