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全文)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全文)

新华社|2020年10月11日  17:52
深圳沸腾:中央送来超级大礼包 四提自主权(解读)
深圳沸腾:中央送来超级大礼包 四提自主权(解读)

券商中国|2020年10月12日  00:00
深圳先行示范这样干:11大要点速看 本地股要嗨?(附全文)
深圳先行示范这样干:11大要点速看 本地股要嗨?(附全文)

证券时报网|2020年10月11日  20:16
中央发布重磅利好 深圳本地股有望受益(附名单)
中央发布重磅利好 深圳本地股有望受益(附名单)

证券时报网|2020年10月11日  19:52
中央使出“关键一招”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再迎重大利好
中央使出“关键一招”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再迎重大利好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0年10月11日  19:43
中办、国办:进一步放宽深圳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
中办、国办:进一步放宽深圳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

新华社|2020年10月11日  18:46
中办、国办: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深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
中办、国办: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深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

新华社|2020年10月11日  18:46
中办、国办:支持深圳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
中办、国办:支持深圳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

证券时报e公司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详情]

新华社|2020年10月11日  17:56
中办、国办: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
中办、国办: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

新华社|2020年10月11日  17:59
中办、国办: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
中办、国办: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

新华社|2020年10月11日  17:57
中办、国办:在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
中办、国办:在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

新华社|2020年10月11日  17:56
中办、国办: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办、国办: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新华社|2020年10月11日  17:55
中办、国办: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
中办、国办: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

新华社|2020年10月11日  17:54
中办、国办:支持深圳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
中办、国办:支持深圳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

新华社|2020年10月11日  17:54
中办、国办: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
中办、国办: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

新华社|2020年10月11日  18:52

最新新闻

深圳科技创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将培育优质创新企业
证券日报 | 2020年10月19日 01:13
中央支持“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 深圳医疗业迎来三大利好
中央支持“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 深圳医疗业迎来三大利好

  原标题:中央支持“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 深圳医疗业迎来三大利好 中央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对深圳民众和医疗机构而言,这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深圳靠近香港,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有天然的优势。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对病人的治疗、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医学研究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刘沐芸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10 月 11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 年)》(下称《实施方案》),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 《实施方案》明确,要创新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支持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支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方案的发布也对深圳医疗企业带来的利好。 截至10月13日,深圳一些本地医疗概念股已经连涨两日。 市民的“健康红利” 一直以来,在医疗服务方面,深圳在四大一线城市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也是人口不断增长的超大型年轻城市,三甲医院数量与人口数量不成比例,对应的千人床位数低,与京沪津穗等地存在较大差距,也远低于武汉、杭州和成都。同时,深圳的医学人才聚集和培养能力低,本地医学院较少,缺乏知名的医学研究机构。 “由于国际新药品进入到国内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存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差,而对于有些需要利用新药及时治疗的患者来说,便可能错失时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叶德全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叶德全认为,如今在深圳率先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可以为深圳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利于开展医疗工作,让市民直接享受到国际前沿药品的治疗。 刘沐芸认为,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的政策,对于提高深圳医疗服务建设有三点利好:“该举措有利于高水平医院的建设,培养高水平的临床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人才。同时未来,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到深圳的多家医院,让更多的临床医生参与到国际前沿药品、创新药等的临床应用观察、合作研究,对深圳整体的医学研究水平会起到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的PI团队。” 此外,“该举措有利于前沿医疗技术创新创业。良好的医学研究环境和有力度的政策支持,形成了对掌握“前沿医疗技术和药品”成果的创业公司、科学家团队的积聚吸引力。” “该举措有利于前沿生物科技成果与团队到深圳积聚发展,再配合上同时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深圳未来再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会大有作为。”刘沐芸说。 没有“历史包袱” 利于国际医学前沿技术发展 “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也是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出的长期目标。 实际上,早在2019年11月,《惠港十六条》中就已经出台容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指定港资医疗机构使用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常用的医疗仪器的政策。 同时,继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后,今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正式签约落地,未来医院将引进香港中文大学优势重点学科(专科)和高层次医学团队,打造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国际化、现代化高水平医院。 截至目前,深圳全市开设12家港澳独资医疗机构,已有92名港籍、4名澳籍医师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并在深长期执业。 而此次《实施方案》再次明确提出,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更好地让深圳放开手脚,与国际前沿医疗进行有益合作。 面对深圳医疗现存的一些短板,刘沐芸提出了新的见解。“深圳医疗服务现存的问题,可以说是短板,也可以说没有‘历史包袱’。具有更好的与前沿科技的适应性。”刘沐芸认为,在一张白纸上规划建设未来,深圳在补足“短板”的这一块更轻松,可以说具有一种“后发优势”。 刘沐芸表示,我们可以在一张白纸上按照当前的“从疾病治疗向健康促进”的新型临床医疗范式规划建设新型三甲医院,对国际前沿生物科技、前沿药品前沿技术、新型医疗设备等的引进、研究和应用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与此同时,叶德全表示,“医疗系统的建立是十分复杂的工程,但深圳有非常好的人才政策和发展环境,在这个背景下,可以支持深圳医疗团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找到适用的人才。” 叶德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深圳的定位既要瞄准国际前沿的医疗研究,配备先进的医疗设施和治疗方法,又要关注到深圳的本土化服务,多方结合,才能更加有利于政府合理分配资源,让深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医学教学和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到大城市应有的水平。[详情]

第一财经 | 2020年10月14日 08:57
深圳先行先试 强化对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
中国证券报 | 2020年10月14日 06:29
深圳“新方案” 这两个关键词含金量相当高
深圳“新方案” 这两个关键词含金量相当高

  原标题:深圳“新方案”,这两个关键词含金量相当高 来源:新京报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文 | 万喆 在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的重要节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迎来新的“政策大礼包”。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这两个词是改革课题的“题眼” 方案目标是将深圳打造成改革创新示范区,内容覆盖各个方面,明确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这引来了各界的关注。 方案可以说相当全面,但放眼望去,其中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注意,它们是“要素市场化配置”和“确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因此,如果说推进和深化改革是中国当下最重大的历史命题和现实课题,则这两个词可以说是“题眼”。 第一个关键词 “要素市场化配置”,在近年来不断被提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这实际上是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现代要素市场特别是新型要素市场的基本指导思想,希望要素市场化配置有重大突破。 深圳作为我国先行先试示范区,此次改革方案在土地要素、人口要素、数据要素、资本市场等方面给出了一系列创新意见,就是在对这个“突破”攻坚克难。 土地要素改革举措最引人注目 众所周知,土地和户籍改革是当前改革深水区中的关键要素,眼下的土地和户籍制度形成,有深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也曾经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支持和贡献。同时,在不同机制背景和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也对市场化要素配置带来了扭曲。这有碍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也掣肘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市场活力及动力。 此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土地要素改革举措,是支持深圳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6条,需国务院批准的除了征收永久基本农田,还有征收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以及征收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目前,深圳拥有了后面两种审批权。从实际情况看,截至2017年末,深圳耕地面积10.41万亩(含深汕合作区4.6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5.76万亩(含深汕合作区2.72万亩)。可见,深圳通过审批扩权可以释放的为4.65万亩土地,若除开离市区较远的深汕合作区,则建设用地空间可为2.71万亩。目前,深圳实际人口约2200万,有自住房的家庭只占不到20%。总体而言,这个量级的土地增量对平抑房价有帮助,但作用仍然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国务院已经把审批权下放给所有的省级政府,并授权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等省市政府 “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权”。 也就是说,尽管深圳作为“先行先试示范区”,在改革中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但要素市场化的改革是全面推进的。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在于确权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意义人尽皆知,但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和难点不容易解决,那就是“确权”。 要素市场化配置需要交易,而交易的前提是确权。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将用地审批权下放,就是为入市创造条件。工业产业用地适度市场化、耕地占补平衡统筹权下放等旨在盘活存量土地。其核心要义都在于确权,从而带来更高的市场交易活力。 此外,此次方案中关于资本市场注册制试点,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探索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新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推进破产制度和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等,其要旨都在于确权。 我国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市场、知识产权等领域,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使产权确认、转化、流通难以完全实现,在定价上或不能很好体现市场供需均衡,或干脆难以实现流通,导致有些商品服务如房地产、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市值等价格畸高,而有些商品服务如无户籍劳动人口、科技人员劳动价值等价格偏低,不但极大损害了市场积极性,也带来了寻租、腐败以及贫富分化。 另一方面,数据和科技要素作为新兴要素,其价格评估在全球都是新课题。在下一个国际竞争阶段中,数据与技术要素将会成为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因此,尽快建立以人为本的、产权明晰的市场交易制度,是国家获得重要竞争力的基础。这些在深圳方案里都有所体现。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世界面临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社会都面临多重挑战,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又给各国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一年,深圳在这个重要节点上,有了改革新方案,预示着要接受新挑战,接受新任务。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与40年前不同的是,深圳在先行先试的路途上一点也不孤独。目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中华大地上进行。中国40余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绩,也留下了一些“硬骨头”,要素市场化配置和确权,正是啃下这些硬骨头的关键。 □万喆(经济学者)[详情]

新京报网 | 2020年10月13日 12:12
专访深圳原副市长张思平:建设先行示范区仍要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
专访深圳原副市长张思平:建设先行示范区仍要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

  原标题:专访深圳原副市长张思平:建设先行示范区仍要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 来源:新京报 1980年8月,中央决定成立深圳经济特区,最早实行对外开放。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深圳经过40年改革创新,已经从3万人的边陲小镇变为2000余万人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去年8月,中央对深圳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先行示范区与经济特区有哪些不同?建设先行示范区对深圳意味着什么?深圳要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面临着哪些挑战?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新京报记者专访了深圳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思平。 张思平认为,中央提出深圳要建设先行示范区,标志着深圳承担起了新的历史任务。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也需要像40年前一样去“突围”和探索,但“突围”和探索的历史任务和目标不同。现在的深圳,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方面,要担负起新的历史任务,使深圳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从外向型为主向“内外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历史转变。 张思平,被誉为深圳改革“老将”。他90年代担任深圳体改办主任,广东省体改委主任,2003年任深圳副市长,2010年任深圳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长,长期分管深圳改革工作。 2014年11月退休后,张思平创办民间智库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持续向有关方面建言献策,推动深圳的改革创新。 谈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经济特区的区别 “与40年前的改革开放相比,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对外开放的历史任务,发生了历史性转折” 新京报: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去年8月中央提出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你认为先行示范区与经济特区有哪些区别? 张思平: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40年是深圳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在此节点上,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对深圳提出了新的历史定位、新的历史任务。这个意见意味着深圳的功能、方向、地位以及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等一些重大问题将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 第一,前40年,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是按照邓小平确定的改革开放大方向,进行改革开放试验,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开放窗口;同时,以开放促进改革,使深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试验场。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深圳不仅在经济上创造了世界奇迹,也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深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发扬敢闯敢试、敢于冒险的特区精神,坚持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等一系列改革开放基本方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深圳建立一个窗口,撕开了一个口子,进而实现了沿海14个城市的全面开放,从而使我国经济融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潮流。 应当说,深圳经济特区沿着邓小平同志构建的改革开放基本路线和开放战略,经过四十年的实践,成为全国经济实力第三的特大创新型城市,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一定意义讲,深圳已经基本完成了它作为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这意味着深圳将要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国家治理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制度体系的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承担起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更为艰巨的历史重任,深圳将迈向一个新的起点,实现历史性转变。 第二,建设经济特区和建设示范区,在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制度创新上也有重大区别。 40年前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上“文革”十年的动乱,使中国经济到了崩溃边缘。党中央、邓小平同志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党的基本路线,拨正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向。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伟大设想,对党和国家来讲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完全要靠自己的探索,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基本改革策略。当时在理论上虽然对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产生了怀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并不很清楚,但对如何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如何使封闭的中国走向对外开放,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也并没有经验,还承担着巨大风险,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制度创新,需要深圳经济特区在整个开放格局中作为窗口进行试验。 深圳改革开放这40年,一直扮演思想解放先锋的角色,不断探索,率先打破旧的理论思想体系,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有制经济体制等,从而为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小平在1984年、1992年视察深圳时,一直肯定深圳最重要的经验是敢闯敢试、思想解放。1984年,邓小平南巡时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还不清楚,我们还要探索”、“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992年南巡,邓小平明确提出,深圳姓“社”不姓“资”,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们进入了新时代,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了我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顶层设计。几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的改革。2019年10月31日,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系统总结和集成了这些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以及国家治理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制度体系。因此现在深圳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在现行的制度体系的指导下去落实示范,而不是像40年前那样,在没有理论体系、没有明确方向情况下进行摸索、完善和制度创新。 第三,在对外开放方面,深圳40年前和现在都面临“突围”的重大使命,但“突围”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深圳40年前肩负的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使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闭关自守向世界经济体系进行“突围”。40年前中央决定建立经济特区,赋予特区的使命是在中国脱离全球经济体系、被全球一体化的世界经济格局边缘化的情况下,进行对外开放的“突围”。为此,中央选择了毗邻全球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香港的深圳作为对外“突围”的窗口。小平同志讲,“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建设先行示范区,从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深圳的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突围”,但“突围”的背景、任务与过去完全不同了。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目前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与40年前的改革开放相比,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对外开放的历史任务,因此也发生了历史性转折。 现在深圳要在原来对外开放基础上,在国际环境发生重要变化的背景下,从美国对我国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制裁、围堵、脱钩中“突围”出来,从要素开放转向规则、制度、标准等方面的全面开放;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多融合,坚持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方向,并仍然享受全球化带给中国的开放红利。 因此,我觉得,在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时候,中央提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对深圳的发展具有历史转折的重大意义,对深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说80年代深圳的改革开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40年几乎两代人探索,那么现在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仍然需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未来实践中不断完善国家治理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并且这种实践的效果,还需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和最终的标准。因此,我认为,先行示范区的试验,就是要在现有制度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实践和完善。 2006年12月,任深圳市副市长时的张思平 / 受访者供图 谈建设先行示范区面临的挑战 “要深刻认识到深圳目前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要正视当前深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 新京报:你认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目前面临哪些挑战? 张思平:中央提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一定要头脑清晰,这不是喊几句口号、提出一些目标就能够完成的。深圳的干部群众要有危机感,在充分肯定40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到深圳目前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要正视当前深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经济增长、科技发展、产业转移、外资外贸、现代物流、民营企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只有正视这些困难和挑战,适应这些新变化、克服这些问题,才能完成中央提出的示范区的历史任务。 新京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 张思平: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不能忽视。 第一,国际环境变化。前40年的国际环境,整体上有利于深圳高速发展、迅速崛起,有利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从前年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加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现在我们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深圳是外向型经济城市。深圳几十年来在出口方面一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一位,占全国进出口量的10%左右。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建立在开放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几十年来,深圳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科技产业过程中,经历了从学习、模仿、借鉴到自己创造的漫长的过程,才成就了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和经济发展的辉煌。 第二,国内环境变化。受国际环境变化和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投资增速下滑、消费增速放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有增无减等等因素,导致国内经济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深圳为全球、全国的经济市场服务,随着形势变化,深圳未来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国际环境、国内环境的相互叠加影响,对深圳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圳在总结40年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要有危机感。 谈深圳未来的定位与方向 “深圳未来很难像过去40年一样坚持以出口为导向、以外向型为主的基本发展策略” 新京报:面对上述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深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你对未来深圳经济发展有哪些思考? 张思平:由于国际环境变化,中国已由外向型经济正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进行战略转变。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深圳经济未来的发展也应该进行战略的调整。从经济发展上讲,这意味着深圳未来很难像过去40年一样坚持以出口为导向、以外向型为主的基本发展策略,需要对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外向型发展思路进行深刻研究,并做出必要政策调整,从以国际循环为主逐步转向“双循环”的发展模式。深圳过去几十年探索出了一条开放创新之路,成就了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和创新型城市的形成,将来深圳将被迫从开放创新为主重新回到自主创新为主之路,在这种情况下深圳的创新动力来自哪里?如果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受到重大影响的话,未来支撑深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哪里?这些都是需要深圳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因此,在未来国家“双循环”发展战略中,深圳如何保持优势地位,做好示范区的功能定位,还有一系列重大问题和挑战,这需要深圳认真研究和勇敢面对。 谈对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具体建议 “深圳如果丢掉了思想解放、丢掉了探索创新精神,就不可能适应未来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势必影响先行示范区历史任务的真正完成” 新京报:对于先行示范区建设,你有哪些具体建议? 张思平:先行示范区涉及的问题很多,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我想有十个方面的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第一,虽然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了,但在未来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深圳仍然要发扬特区40年形成的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精神。深圳如果丢掉了思想解放、丢掉了探索创新精神,就不可能适应未来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势必影响先行示范区历史任务的真正完成。 第二,在示范区试验和建设的过程中,仍然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方向。深圳四十年特区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此,不管国际国内环境怎么变,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不能变。 第三,坚持市场化大方向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比较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是4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功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这几年,靠政府投资拉动成为深圳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支撑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悄悄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第四,要处理好国企与民企的关系。深圳成功崛起的一个重要制度因素,就是经过几十年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保障的所有制结构,为深圳经济发展提供活力、可持续发展动力和经济社会运行的安全保障。但这几年,国有企业进入房地产、物流、商贸、金融等竞争性领域,使深圳的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深圳的民营经济的兴衰,决定了深圳经济未来的安危。 第五,要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深圳需要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找到一条以开放创新为主,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新路子。现在深圳的知名重点高科技企业频频受到国外的打击,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如何保持创新能力,如何转换创新动力,是深圳这座创新型城市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六,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搞好房价调控,提高深圳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减轻市民生活的压力。由于多种原因,房价已经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隐患和最重要的民生问题。深圳这几年采取的用行政办法管控房价,应该说是必要的选择。在未来深圳示范区发展和建设中,如何使房价理性回归,发挥促进深圳经济、社会、产业、科技、人才等各方面发展的正面作用,是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认真处理好的重大现实问题。 第七,深圳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方向问题。长期以来,一批传统优势产业一直是深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体系中,深圳传统优势产业过去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变化后,深圳传统优势产业怎么发展?在国家“双循环”新的发展模式下,深圳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何尽快开拓内地市场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政府和企业深入研究。 第八,扩大深圳的内需问题。受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以扩大内需为主实现“双循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而深圳2019年的消费总额排在全国大城市第7位左右,这固然与深圳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有紧密的关系,但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太高也是个重要原因。多年来深圳政府的总收入通常占GDP50%左右,远高于其他省市。因此未来深圳在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中要降低政府收入的比例,让利于企、藏富于民,提高市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通过增加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第九,随着深圳制造业比重持续下降,深圳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将越来越大,这对深圳的长远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是巨大的。深圳离开了制造业的支撑,深圳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第十,要转变发展理念,从速度深圳、质量深圳迈向共享深圳。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深圳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应实事求是地承认,深圳市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等方面,与深圳当前实际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还不相适应。在未来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深圳应下大气力补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短板,把民生社会领域的改革作为重点,把共建共享作为深圳未来改革的新方向新坐标,围绕市民在民生社会、公平共享等方面最关心、最期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在教育、民生、分配、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公共财政等方面大胆改革,力争突破,为解决好民生社会问题,实现公平共享提供重要的体制保障。 撰稿/ 摄影 新京报记者 何强   [详情]

新京报网 | 2020年10月13日 08:03
贾康: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具有全局意义
贾康: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具有全局意义

  原标题:贾康: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具有全局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以深圳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为契机,中央从改革顶层设计出发,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将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旗帜的深圳特区,迈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步伐,开始中国在改革深水区创新改革方式方法“啃硬骨头”攻坚克难的新一轮探索。 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更多发挥内需潜力,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严峻形势的当下,更好把握种种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以及依托中国自身业已雄厚的发展基础提升主动权,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这个战略目的来看,深圳也正是实现双循环战略示范区的最佳选择。 首先,作为经济特区,深圳40年的改革开放探索和实践无疑是最成功的,已经成为解放生产力、实现经济超常规发展的一个奇迹。一方面它客观上很好形成了与广袤本土腹地紧密的有机联系,在“内循环为主体”上,深圳拥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另外一方面,深圳又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阵地,毗邻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拥有内外多方兼顾的战略地位,使得深圳在内外循环积极互动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缘优势。 经过40年的探索,深圳还以经济结构高端化优势,明显领先于内地而亮点纷呈,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举足轻重的数字经济,已形成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站立在数字经济的高地上,深圳一方面可以服务于“内循环为主体”,另一方面又可以与外部经济便捷地良好互动,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之势。所以,现在结合双循环选择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标杆式试点城市,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也正是因为在地理关系上,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领头城市,毗邻港澳而可紧密联合大湾区和开放概念下的整体经济力量,通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可顺势寻求在世界上形成有一流竞争力的新崛起大湾区,即在全球已有的纽约、旧金山和东京这三大湾区之外,中国要形成一个可以与它们一比高下的成为强劲增长极的大湾区。从这个角度上看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实施,深圳的地位非常突出。 将上述种种战略定位因素和“守正创新”的超常规发展思维叠加,来认识《方案》的出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中央的现代化通盘战略部署上,让深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行示范区,所赋予的份量和期待。 《方案》中明确指出,2022年,深圳各方面制度建设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这说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的意义和价值重在“可复制”,深圳的创新试验、改革冲锋,决不局限于深圳本身的发展考虑,它鲜明体现着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全局性,即顶层规划与局部先行先试、总体配套和“继续摸石头过河”的有机结合。其实,从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开始,中央就特别强调,这种对外开放和以开放催化、倒逼改革的探索,已决不局限于给予某一区域以特殊优惠政策,来形成一个“政策洼地”,而主要是让这些制度创新先行区在探索出成功经验后,尽快复制推广,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让制度上的改革成果惠及全国。 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在《方案》中赋予了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这也很好体现了中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外部环境因素更趋复杂。毋庸讳言,在严峻形势之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到底有多大,不少人会对此产生困惑。而《方案》的出台,则相当于一篇响遏行云的宣言,体现出中央决心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并正在将这一决心与定力,具体化为通盘规划覆盖着的关键先行区域的实践环节。 目前全球经济正经历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更要把握住自己的确定性。《方案》的出台,就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的战略耐心与定力,这正是我们的确定性。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由之路,就是坚定不移地拥抱全球化。在改革开放之路上要坚定不移地在深水区攻坚克难。不论外面怎么风云变幻,美国怎么遏制和封堵,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基本国策,决不会动摇和改变。 做好自己的事情在思路上并不复杂,就是体现在中央明确强调的,从进一步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鼓励干实事、敢担当、有作为,到要素流动的改革指导文件,再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通盘指导文件,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方案,这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当前一些人之所以觉得困惑,其实更多来自外部环境变化,虽然一只只“黑天鹅”不断地飞起来,但我们内部的战略耐心、战略定力、实现现代化愿景的主心骨坚如磐石,一百年不动摇。(作者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详情]

环球网 | 2020年10月13日 06:18
经济日报刊评: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探路
新浪财经综合 | 2020年10月13日 06:05
直面改革“硬骨头” 深圳探索打造世界城市典范
直面改革“硬骨头” 深圳探索打造世界城市典范

  直面改革“硬骨头” 深圳探索打造世界城市典范 作者: 黄琼 林小昭 时值深圳特区40周岁,中央对于这一先行示范区源源不断地送出政策大礼包。 11日公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下称《实施方案》)是最新的一个。《实施方案》提出,深圳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建设、科技创新环境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民生服务供给体制建设以及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六大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在不同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城市典范。 中央对于深圳的期待,早在去年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已有端倪,到2035年,深圳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要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自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的四十年,深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未来,深圳更是被赋予厚望。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日前在接受央媒采访时表示,深圳要比全国提前15年打造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样板,要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这些任务和战略定位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可以完成的。 现如今,顶着“特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的名头,深圳要探索的改革领域,是改革中的深水区、硬骨头;要追求的改变,应该是能带来生产力重大解放和提升的颠覆性改变。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巡视员、副院长谭刚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弘扬特区精神,有利于深圳进一步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继续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意味着可以大胆试。 打造世界城市典范 深圳的土地面积1997.47平方公里,仅仅是广州的26%,北京的12%,而且还有一半属于生态保护和绿化用地,在这种背景下,深圳在2016年每平方公里产出为9.7亿元,是广州的3.68倍、北京的6.42倍。 《实施方案》提出,在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前提下,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开展相关试点试验示范。鼓励大胆创新、真抓实干,注重经验总结,及时规范提升,为全国提供示范。坚持先行先试、引领示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给予充分改革探索空间。 同时,《实施方案》也为深圳在未来五年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即:2020年,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制定实施首批综合授权事项清单,推动试点开好局、起好步。2022年,各方面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基本完成试点改革任务,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 “面向未来,深圳要建设成为影响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跻身全球城市的第一方阵。”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钟坚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全球4000多个经济特区中,深圳是最成功的。此次《实施方案》的出台,正是对去年《意见》的具体描述。希望让深圳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逐渐补齐短板,后劲更足。” 钟坚认为,未来,深圳不仅要超越中国香港、新加坡,还要超越美国的旧金山、洛杉矶和芝加哥等城市,成为世界典范,成为现代化城市的范本。除此之外,深圳还要朝着国际海洋中心城市和国家综合性科研中心发展,潜力巨大。 政策直面改革“硬骨头” “深圳未来要朝着高处、高端走,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在现阶段,深圳仍要做好补短板的准备。”钟坚表示,“此次《实施方案》的出台,实际上是对《意见》的补充说明,让深圳各领域更加细致化地深入改革。目前,深圳在教育、医疗、人才、制度等各方面都需进行完善,满足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 《实施方案》围绕六大改革领域: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建设、科技创新环境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民生服务供给体制建设以及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包括八部分、27项目标任务要求。 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方面,《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等。 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等。 在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支持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改革,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等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 在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方面,《实施方案》提出,以规则衔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完善法治领域跨境协作机制,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等。 在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支持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加快构建创新型医保制度;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开展体育消费城市试点等。 在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提升城市空间统筹管理水平,推动在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按照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分别设立使用权等。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均表示,实际上,上述提及的多个方面均在此前相关文件已有涉及,但在后续的执行中同样面临着“畏首畏尾”的窘境,而此次《实施方案》的出台,也给予了深圳“放开手脚”啃“硬骨头”的信心。 弘扬特区精神 《实施方案》提出,要营造改革氛围。弘扬特区精神,继续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健全改革的正向激励机制,注重在改革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大胆提拔使用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干部,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施方案》要求,要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该容的大胆容,不该容的坚决不容。及时宣传深圳推进改革的新进展新成效,为综合改革试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谭刚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毫无疑问,改革的精神、开放的意识、创新的特质,都包含在深圳的特区精神里面。因此,特区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改革、开放和创新。 谭刚说,深圳40年来,也曾彷徨迷茫过,比如进入新世纪初,深圳在政策层面上的优势不再,一些知名企业传出外迁。后来通过深圳自己不断地探索,包括深圳政府层面不断谋划新的东西,主动作为,才形成了今天的新局面。 尤其是,深圳当前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谭刚说,在高新产业方面,深圳改写了世界创新的规则体系,改变了以硅谷为代表的、以大学来支撑的创新体系,而形成了没有知名大学,没有太多大学,同样能进行创新,而且创新成效还十分显著的体系。这些都是靠不断创新、改革开放的方式来形成的局面。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也对第一财经分析,在当前的环境下,确实要鼓励大家干事。而干事很重要的一点,需要有容错机制,让大家有冲劲。当年特区为何能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敢想敢干,“杀出一条血路”。 谭刚认为,要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同样也离不开人。如果还是传统的观念,大家都不去做,那就没办法去推进了。所以还是得继续弘扬特区精神,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埋头苦干。[详情]

第一财经 | 2020年10月13日 03:05
评论:改革试验区要勇于在制度层面突破
第一财经 | 2020年10月13日 03:04
盘活存量土地 深圳楼市供需矛盾有望缓解
盘活存量土地 深圳楼市供需矛盾有望缓解

  原标题:盘活存量土地 深圳楼市供需矛盾有望缓解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作为四大一线城市中面积最小的城市,深圳一直饱受“地少人多”的困扰。近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发布。方案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等。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原先国家对于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特别是转成住宅用地存在一定的担心,担心实体经济空心化、房地产化。由此,对农业用地转建设用地的审批权控制得十分严格。然而,产业转型背景下的深圳必须对空间结构重新调整。用地权增加对深圳意义非凡。 相对于产业用地的“有保证”,居民更关心居住用地的供应,从而更好地控制房价。 “存量用地”是方案中关于土地管理制度方面内容的关键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激活现有存量土地,正是因为深圳没有新增土地,只能在存量土地上下功夫。不过,方案更侧重于深圳的产业发展,对于居住用地之类的供应并没有具体内容。合一城市更新集团董事总经理罗宇表示,目前政策的提法多是原则性的,还看不出太多内容,需要看后续细则。 美联物业全国研究中心总监何倩茹表示,日后可能会出现更多“工改住”、“商改住”的项目,但由于整个方案均提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因此在各个利益体面前,所有制度都是经过商谈、推进、再总结而得出,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短期内对整体深圳房地产市场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可以预期的是,深圳市政府会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优化土地用途,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释放出更多的居住空间,以缓解住宅市场的供需矛盾。 世联行首席工改顾问董极表示,方案中提到推进二三产业用地混合的问题,在未来将会影响到区域的发展。原先二三产业非常独立导致分工明确、生产效率低下,互动性不强,使得深圳有的区域因此发展掉队,现在继续推进有助于区域的发展,这将会吸纳更多人才,也可能影响深圳的房价。[详情]

证券时报 | 2020年10月13日 02:50
深圳科技创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将培育优质创新企业
深圳科技创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将培育优质创新企业

  原标题:深圳科技创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展现五大特点 本报记者 昌校宇 10月1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介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落地见效有关情况。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在发布会上表示,深圳的科技创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徐南平表示,第一,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强。2019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达到132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9%,这个数据在全国居于前列,在发达经济体国家中也处于前列。从产出来说,2019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75万件,占全国1/3,已经16年位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第二,深圳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突出。2019年深圳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5万家,深圳还培育了华为、大疆、腾讯等一批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第三,深圳高新技术蓬勃发展。2019年深圳高新技术实现产值2.6万亿元,增加值9200多亿元,占深圳GDP的比重超过34%,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和深圳主要经济增长点。第四,深圳创新生态持续改善。深圳建设了500家科技企业的孵化载体,集聚了全国1/3的创投机构。第五,科技改革走在前列。深圳积极开展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在科研项目组织实施、科技金融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大胆实践探索,成为全国科技创新改革的一面旗帜。 “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而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新旧动能的转换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技赋能。未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的发展不但需要大量的要素投入,还需要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的配合,科技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深圳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急先锋”。深圳的定位已得到全面提升,未来深圳在实现我国科技崛起方面将肩负起更大的职责和使命,而凭借已经打下的坚实基础,配合深交所创业板等资本市场资源优势,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深圳诞生和成长,资本市场中科技相关产业及上市公司的比重也将获得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在创业板企业中,近七成为战略新兴企业。谈及资本市场对深圳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持,董忠云表示,相较于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更加符合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需要。未来资本市场作为连接金融、产业、科技三大领域的平台枢纽,将在我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10月9日,深交所表示,将把支持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也就是说,深交所未来将更加聚焦于汇聚全球创新资本,培育优质创新企业。同时,创业板目前已实施注册制,科创企业上市更加便利,未来资本市场融资将更多流向高科技领域,为深圳市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补充道,从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角度讲,国内大循环的着力点主要在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大科技成果转换,提升产业供给能力。深圳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换方面持续发力,代表中国在科创方面的先进水平。为此,在新形势下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弥补我国科技创新链条薄弱环节,重点解决从1到10和从10到100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资本市场除了提供科技企业直接融资外,还重在加快资金资本和人才等要素集中向科技创新企业流动,加快科创迭代进度,从而解决科创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国家提供赋能支撑。 对于科技部下一步工作的考虑,徐南平表示,科技部与深圳市一起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方案包括了一揽子举措,涉及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树立新标杆,深入推进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二是要围绕“两区”定位,深入推进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三是聚焦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深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四是统筹科技改革,深入推进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详情]

中央支持“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 深圳医疗业迎来三大利好
中央支持“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 深圳医疗业迎来三大利好

  原标题:中央支持“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 深圳医疗业迎来三大利好 中央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对深圳民众和医疗机构而言,这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深圳靠近香港,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有天然的优势。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对病人的治疗、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医学研究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刘沐芸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10 月 11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 年)》(下称《实施方案》),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 《实施方案》明确,要创新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支持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支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方案的发布也对深圳医疗企业带来的利好。 截至10月13日,深圳一些本地医疗概念股已经连涨两日。 市民的“健康红利” 一直以来,在医疗服务方面,深圳在四大一线城市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也是人口不断增长的超大型年轻城市,三甲医院数量与人口数量不成比例,对应的千人床位数低,与京沪津穗等地存在较大差距,也远低于武汉、杭州和成都。同时,深圳的医学人才聚集和培养能力低,本地医学院较少,缺乏知名的医学研究机构。 “由于国际新药品进入到国内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存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差,而对于有些需要利用新药及时治疗的患者来说,便可能错失时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叶德全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叶德全认为,如今在深圳率先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可以为深圳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利于开展医疗工作,让市民直接享受到国际前沿药品的治疗。 刘沐芸认为,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的政策,对于提高深圳医疗服务建设有三点利好:“该举措有利于高水平医院的建设,培养高水平的临床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人才。同时未来,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到深圳的多家医院,让更多的临床医生参与到国际前沿药品、创新药等的临床应用观察、合作研究,对深圳整体的医学研究水平会起到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的PI团队。” 此外,“该举措有利于前沿医疗技术创新创业。良好的医学研究环境和有力度的政策支持,形成了对掌握“前沿医疗技术和药品”成果的创业公司、科学家团队的积聚吸引力。” “该举措有利于前沿生物科技成果与团队到深圳积聚发展,再配合上同时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深圳未来再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会大有作为。”刘沐芸说。 没有“历史包袱” 利于国际医学前沿技术发展 “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也是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出的长期目标。 实际上,早在2019年11月,《惠港十六条》中就已经出台容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指定港资医疗机构使用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常用的医疗仪器的政策。 同时,继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后,今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正式签约落地,未来医院将引进香港中文大学优势重点学科(专科)和高层次医学团队,打造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国际化、现代化高水平医院。 截至目前,深圳全市开设12家港澳独资医疗机构,已有92名港籍、4名澳籍医师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并在深长期执业。 而此次《实施方案》再次明确提出,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更好地让深圳放开手脚,与国际前沿医疗进行有益合作。 面对深圳医疗现存的一些短板,刘沐芸提出了新的见解。“深圳医疗服务现存的问题,可以说是短板,也可以说没有‘历史包袱’。具有更好的与前沿科技的适应性。”刘沐芸认为,在一张白纸上规划建设未来,深圳在补足“短板”的这一块更轻松,可以说具有一种“后发优势”。 刘沐芸表示,我们可以在一张白纸上按照当前的“从疾病治疗向健康促进”的新型临床医疗范式规划建设新型三甲医院,对国际前沿生物科技、前沿药品前沿技术、新型医疗设备等的引进、研究和应用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与此同时,叶德全表示,“医疗系统的建立是十分复杂的工程,但深圳有非常好的人才政策和发展环境,在这个背景下,可以支持深圳医疗团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找到适用的人才。” 叶德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深圳的定位既要瞄准国际前沿的医疗研究,配备先进的医疗设施和治疗方法,又要关注到深圳的本土化服务,多方结合,才能更加有利于政府合理分配资源,让深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医学教学和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到大城市应有的水平。[详情]

深圳先行先试 强化对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
深圳先行先试 强化对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

  原标题:深圳先行先试 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日前发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支持深圳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先行先试,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 专家表示,《方案》按照“实施方案+授权清单”形式制定,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方面更多自主权。不同于特区建立初期的“探索性”改革,这次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越以往,新一轮改革浪潮将在深圳掀起,强力助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改革浪潮再起 《方案》提出,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方面更多自主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率先完善各方面制度,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是中央赋予深圳的一份重磅“大礼包”,既是对过去40年发展成就的肯定,也为深圳未来发展把脉、定向。 “综合改革试点是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以清单式批量授权方式推动重点领域改革。”郭万达说,这将进一步激发深圳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豪情。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方案》有利于深圳推进金融改革和开放,鼓励机制发展与创新,进而带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同时,《方案》将REITs、汇改等重要金融工作授予深圳先行先试,体现了深圳示范区的重要地位。 支持先行先试 《方案》对深圳提出的主要目标为:2020年,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制定实施首批综合授权事项清单。2022年,各方面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基本完成试点改革任务,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这意味着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时间表、路线图。”郭万达说。 在推进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方案》提出,支持深圳先行先试,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CDR,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 中信证券认为,《方案》提出一系列依托深交所的改革试点。一是深化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完善新三板转板机制,理顺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二是优化CDR制度,吸引优质企业回归A股;三是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和创业投资企业市场。一系列改革旨在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保障产业链安全。 其中,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有序推进。8月24日,首批企业集体挂牌,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一个多月以来,注册制下创业板共有35只新股上市交易,市场整体平稳,制度规则和技术系统经受住检验,改革成效初步显现,为推进资本市场存量改革奠定了基础。 强化创新基因 如今,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已定,在历史性机遇面前,深圳如何落实方案,用好用足用活政策,尤为关键。 开源证券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认为,未来,创业板改革重点在于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健全退出机制、解决上市公司突出问题、提高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违法违规成本。同时,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试点形成示范效应后,可逐步向主板和中小板推广。 在试点创新企业发行CDR方面,孙金钜表示,创业板注册制试点改革已经推出,创新企业境内发行CDR的政策障碍已经消除,亟待具体项目的推进。同时,CDR的试点推进需要进一步提升创业板对创新企业的吸引力。 郭万达建议,深圳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坚持科技支撑与应用带动双轮驱动,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契机,以更大力度完善优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为创新扫清障碍、厚植沃土。[详情]

深圳“新方案” 这两个关键词含金量相当高
深圳“新方案” 这两个关键词含金量相当高

  原标题:深圳“新方案”,这两个关键词含金量相当高 来源:新京报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文 | 万喆 在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的重要节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迎来新的“政策大礼包”。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这两个词是改革课题的“题眼” 方案目标是将深圳打造成改革创新示范区,内容覆盖各个方面,明确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这引来了各界的关注。 方案可以说相当全面,但放眼望去,其中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注意,它们是“要素市场化配置”和“确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因此,如果说推进和深化改革是中国当下最重大的历史命题和现实课题,则这两个词可以说是“题眼”。 第一个关键词 “要素市场化配置”,在近年来不断被提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这实际上是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现代要素市场特别是新型要素市场的基本指导思想,希望要素市场化配置有重大突破。 深圳作为我国先行先试示范区,此次改革方案在土地要素、人口要素、数据要素、资本市场等方面给出了一系列创新意见,就是在对这个“突破”攻坚克难。 土地要素改革举措最引人注目 众所周知,土地和户籍改革是当前改革深水区中的关键要素,眼下的土地和户籍制度形成,有深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也曾经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支持和贡献。同时,在不同机制背景和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也对市场化要素配置带来了扭曲。这有碍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也掣肘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市场活力及动力。 此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土地要素改革举措,是支持深圳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6条,需国务院批准的除了征收永久基本农田,还有征收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以及征收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目前,深圳拥有了后面两种审批权。从实际情况看,截至2017年末,深圳耕地面积10.41万亩(含深汕合作区4.6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5.76万亩(含深汕合作区2.72万亩)。可见,深圳通过审批扩权可以释放的为4.65万亩土地,若除开离市区较远的深汕合作区,则建设用地空间可为2.71万亩。目前,深圳实际人口约2200万,有自住房的家庭只占不到20%。总体而言,这个量级的土地增量对平抑房价有帮助,但作用仍然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国务院已经把审批权下放给所有的省级政府,并授权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等省市政府 “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权”。 也就是说,尽管深圳作为“先行先试示范区”,在改革中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但要素市场化的改革是全面推进的。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在于确权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意义人尽皆知,但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和难点不容易解决,那就是“确权”。 要素市场化配置需要交易,而交易的前提是确权。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将用地审批权下放,就是为入市创造条件。工业产业用地适度市场化、耕地占补平衡统筹权下放等旨在盘活存量土地。其核心要义都在于确权,从而带来更高的市场交易活力。 此外,此次方案中关于资本市场注册制试点,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探索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新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推进破产制度和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等,其要旨都在于确权。 我国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市场、知识产权等领域,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使产权确认、转化、流通难以完全实现,在定价上或不能很好体现市场供需均衡,或干脆难以实现流通,导致有些商品服务如房地产、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市值等价格畸高,而有些商品服务如无户籍劳动人口、科技人员劳动价值等价格偏低,不但极大损害了市场积极性,也带来了寻租、腐败以及贫富分化。 另一方面,数据和科技要素作为新兴要素,其价格评估在全球都是新课题。在下一个国际竞争阶段中,数据与技术要素将会成为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因此,尽快建立以人为本的、产权明晰的市场交易制度,是国家获得重要竞争力的基础。这些在深圳方案里都有所体现。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世界面临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社会都面临多重挑战,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又给各国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一年,深圳在这个重要节点上,有了改革新方案,预示着要接受新挑战,接受新任务。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与40年前不同的是,深圳在先行先试的路途上一点也不孤独。目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中华大地上进行。中国40余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绩,也留下了一些“硬骨头”,要素市场化配置和确权,正是啃下这些硬骨头的关键。 □万喆(经济学者)[详情]

专访深圳原副市长张思平:建设先行示范区仍要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
专访深圳原副市长张思平:建设先行示范区仍要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

  原标题:专访深圳原副市长张思平:建设先行示范区仍要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 来源:新京报 1980年8月,中央决定成立深圳经济特区,最早实行对外开放。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深圳经过40年改革创新,已经从3万人的边陲小镇变为2000余万人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去年8月,中央对深圳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先行示范区与经济特区有哪些不同?建设先行示范区对深圳意味着什么?深圳要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面临着哪些挑战?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新京报记者专访了深圳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思平。 张思平认为,中央提出深圳要建设先行示范区,标志着深圳承担起了新的历史任务。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也需要像40年前一样去“突围”和探索,但“突围”和探索的历史任务和目标不同。现在的深圳,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方面,要担负起新的历史任务,使深圳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从外向型为主向“内外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历史转变。 张思平,被誉为深圳改革“老将”。他90年代担任深圳体改办主任,广东省体改委主任,2003年任深圳副市长,2010年任深圳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长,长期分管深圳改革工作。 2014年11月退休后,张思平创办民间智库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持续向有关方面建言献策,推动深圳的改革创新。 谈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经济特区的区别 “与40年前的改革开放相比,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对外开放的历史任务,发生了历史性转折” 新京报: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去年8月中央提出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你认为先行示范区与经济特区有哪些区别? 张思平: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40年是深圳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在此节点上,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对深圳提出了新的历史定位、新的历史任务。这个意见意味着深圳的功能、方向、地位以及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等一些重大问题将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 第一,前40年,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是按照邓小平确定的改革开放大方向,进行改革开放试验,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开放窗口;同时,以开放促进改革,使深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试验场。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深圳不仅在经济上创造了世界奇迹,也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深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发扬敢闯敢试、敢于冒险的特区精神,坚持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等一系列改革开放基本方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深圳建立一个窗口,撕开了一个口子,进而实现了沿海14个城市的全面开放,从而使我国经济融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潮流。 应当说,深圳经济特区沿着邓小平同志构建的改革开放基本路线和开放战略,经过四十年的实践,成为全国经济实力第三的特大创新型城市,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一定意义讲,深圳已经基本完成了它作为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这意味着深圳将要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国家治理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制度体系的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承担起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更为艰巨的历史重任,深圳将迈向一个新的起点,实现历史性转变。 第二,建设经济特区和建设示范区,在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制度创新上也有重大区别。 40年前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上“文革”十年的动乱,使中国经济到了崩溃边缘。党中央、邓小平同志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党的基本路线,拨正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向。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伟大设想,对党和国家来讲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完全要靠自己的探索,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基本改革策略。当时在理论上虽然对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产生了怀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并不很清楚,但对如何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如何使封闭的中国走向对外开放,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也并没有经验,还承担着巨大风险,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制度创新,需要深圳经济特区在整个开放格局中作为窗口进行试验。 深圳改革开放这40年,一直扮演思想解放先锋的角色,不断探索,率先打破旧的理论思想体系,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有制经济体制等,从而为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小平在1984年、1992年视察深圳时,一直肯定深圳最重要的经验是敢闯敢试、思想解放。1984年,邓小平南巡时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还不清楚,我们还要探索”、“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992年南巡,邓小平明确提出,深圳姓“社”不姓“资”,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们进入了新时代,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了我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顶层设计。几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的改革。2019年10月31日,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系统总结和集成了这些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以及国家治理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制度体系。因此现在深圳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在现行的制度体系的指导下去落实示范,而不是像40年前那样,在没有理论体系、没有明确方向情况下进行摸索、完善和制度创新。 第三,在对外开放方面,深圳40年前和现在都面临“突围”的重大使命,但“突围”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深圳40年前肩负的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使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闭关自守向世界经济体系进行“突围”。40年前中央决定建立经济特区,赋予特区的使命是在中国脱离全球经济体系、被全球一体化的世界经济格局边缘化的情况下,进行对外开放的“突围”。为此,中央选择了毗邻全球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香港的深圳作为对外“突围”的窗口。小平同志讲,“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建设先行示范区,从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深圳的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突围”,但“突围”的背景、任务与过去完全不同了。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目前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与40年前的改革开放相比,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对外开放的历史任务,因此也发生了历史性转折。 现在深圳要在原来对外开放基础上,在国际环境发生重要变化的背景下,从美国对我国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制裁、围堵、脱钩中“突围”出来,从要素开放转向规则、制度、标准等方面的全面开放;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多融合,坚持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方向,并仍然享受全球化带给中国的开放红利。 因此,我觉得,在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时候,中央提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对深圳的发展具有历史转折的重大意义,对深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说80年代深圳的改革开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40年几乎两代人探索,那么现在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仍然需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未来实践中不断完善国家治理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并且这种实践的效果,还需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和最终的标准。因此,我认为,先行示范区的试验,就是要在现有制度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实践和完善。 2006年12月,任深圳市副市长时的张思平 / 受访者供图 谈建设先行示范区面临的挑战 “要深刻认识到深圳目前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要正视当前深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 新京报:你认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目前面临哪些挑战? 张思平:中央提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一定要头脑清晰,这不是喊几句口号、提出一些目标就能够完成的。深圳的干部群众要有危机感,在充分肯定40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到深圳目前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要正视当前深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经济增长、科技发展、产业转移、外资外贸、现代物流、民营企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只有正视这些困难和挑战,适应这些新变化、克服这些问题,才能完成中央提出的示范区的历史任务。 新京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 张思平: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不能忽视。 第一,国际环境变化。前40年的国际环境,整体上有利于深圳高速发展、迅速崛起,有利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从前年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加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现在我们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深圳是外向型经济城市。深圳几十年来在出口方面一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一位,占全国进出口量的10%左右。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建立在开放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几十年来,深圳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科技产业过程中,经历了从学习、模仿、借鉴到自己创造的漫长的过程,才成就了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和经济发展的辉煌。 第二,国内环境变化。受国际环境变化和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投资增速下滑、消费增速放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有增无减等等因素,导致国内经济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深圳为全球、全国的经济市场服务,随着形势变化,深圳未来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国际环境、国内环境的相互叠加影响,对深圳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圳在总结40年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要有危机感。 谈深圳未来的定位与方向 “深圳未来很难像过去40年一样坚持以出口为导向、以外向型为主的基本发展策略” 新京报:面对上述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深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你对未来深圳经济发展有哪些思考? 张思平:由于国际环境变化,中国已由外向型经济正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进行战略转变。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深圳经济未来的发展也应该进行战略的调整。从经济发展上讲,这意味着深圳未来很难像过去40年一样坚持以出口为导向、以外向型为主的基本发展策略,需要对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外向型发展思路进行深刻研究,并做出必要政策调整,从以国际循环为主逐步转向“双循环”的发展模式。深圳过去几十年探索出了一条开放创新之路,成就了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和创新型城市的形成,将来深圳将被迫从开放创新为主重新回到自主创新为主之路,在这种情况下深圳的创新动力来自哪里?如果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受到重大影响的话,未来支撑深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哪里?这些都是需要深圳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因此,在未来国家“双循环”发展战略中,深圳如何保持优势地位,做好示范区的功能定位,还有一系列重大问题和挑战,这需要深圳认真研究和勇敢面对。 谈对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具体建议 “深圳如果丢掉了思想解放、丢掉了探索创新精神,就不可能适应未来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势必影响先行示范区历史任务的真正完成” 新京报:对于先行示范区建设,你有哪些具体建议? 张思平:先行示范区涉及的问题很多,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我想有十个方面的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第一,虽然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了,但在未来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深圳仍然要发扬特区40年形成的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精神。深圳如果丢掉了思想解放、丢掉了探索创新精神,就不可能适应未来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势必影响先行示范区历史任务的真正完成。 第二,在示范区试验和建设的过程中,仍然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方向。深圳四十年特区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此,不管国际国内环境怎么变,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不能变。 第三,坚持市场化大方向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比较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是4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功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这几年,靠政府投资拉动成为深圳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支撑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悄悄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第四,要处理好国企与民企的关系。深圳成功崛起的一个重要制度因素,就是经过几十年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保障的所有制结构,为深圳经济发展提供活力、可持续发展动力和经济社会运行的安全保障。但这几年,国有企业进入房地产、物流、商贸、金融等竞争性领域,使深圳的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深圳的民营经济的兴衰,决定了深圳经济未来的安危。 第五,要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深圳需要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找到一条以开放创新为主,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新路子。现在深圳的知名重点高科技企业频频受到国外的打击,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如何保持创新能力,如何转换创新动力,是深圳这座创新型城市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六,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搞好房价调控,提高深圳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减轻市民生活的压力。由于多种原因,房价已经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隐患和最重要的民生问题。深圳这几年采取的用行政办法管控房价,应该说是必要的选择。在未来深圳示范区发展和建设中,如何使房价理性回归,发挥促进深圳经济、社会、产业、科技、人才等各方面发展的正面作用,是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认真处理好的重大现实问题。 第七,深圳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方向问题。长期以来,一批传统优势产业一直是深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体系中,深圳传统优势产业过去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变化后,深圳传统优势产业怎么发展?在国家“双循环”新的发展模式下,深圳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何尽快开拓内地市场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政府和企业深入研究。 第八,扩大深圳的内需问题。受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以扩大内需为主实现“双循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而深圳2019年的消费总额排在全国大城市第7位左右,这固然与深圳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有紧密的关系,但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太高也是个重要原因。多年来深圳政府的总收入通常占GDP50%左右,远高于其他省市。因此未来深圳在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中要降低政府收入的比例,让利于企、藏富于民,提高市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通过增加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第九,随着深圳制造业比重持续下降,深圳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将越来越大,这对深圳的长远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是巨大的。深圳离开了制造业的支撑,深圳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第十,要转变发展理念,从速度深圳、质量深圳迈向共享深圳。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深圳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应实事求是地承认,深圳市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等方面,与深圳当前实际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还不相适应。在未来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深圳应下大气力补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短板,把民生社会领域的改革作为重点,把共建共享作为深圳未来改革的新方向新坐标,围绕市民在民生社会、公平共享等方面最关心、最期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在教育、民生、分配、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公共财政等方面大胆改革,力争突破,为解决好民生社会问题,实现公平共享提供重要的体制保障。 撰稿/ 摄影 新京报记者 何强   [详情]

贾康: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具有全局意义
贾康: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具有全局意义

  原标题:贾康: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具有全局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以深圳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为契机,中央从改革顶层设计出发,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将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旗帜的深圳特区,迈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步伐,开始中国在改革深水区创新改革方式方法“啃硬骨头”攻坚克难的新一轮探索。 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更多发挥内需潜力,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严峻形势的当下,更好把握种种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以及依托中国自身业已雄厚的发展基础提升主动权,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这个战略目的来看,深圳也正是实现双循环战略示范区的最佳选择。 首先,作为经济特区,深圳40年的改革开放探索和实践无疑是最成功的,已经成为解放生产力、实现经济超常规发展的一个奇迹。一方面它客观上很好形成了与广袤本土腹地紧密的有机联系,在“内循环为主体”上,深圳拥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另外一方面,深圳又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阵地,毗邻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拥有内外多方兼顾的战略地位,使得深圳在内外循环积极互动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缘优势。 经过40年的探索,深圳还以经济结构高端化优势,明显领先于内地而亮点纷呈,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举足轻重的数字经济,已形成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站立在数字经济的高地上,深圳一方面可以服务于“内循环为主体”,另一方面又可以与外部经济便捷地良好互动,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之势。所以,现在结合双循环选择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标杆式试点城市,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也正是因为在地理关系上,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领头城市,毗邻港澳而可紧密联合大湾区和开放概念下的整体经济力量,通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可顺势寻求在世界上形成有一流竞争力的新崛起大湾区,即在全球已有的纽约、旧金山和东京这三大湾区之外,中国要形成一个可以与它们一比高下的成为强劲增长极的大湾区。从这个角度上看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实施,深圳的地位非常突出。 将上述种种战略定位因素和“守正创新”的超常规发展思维叠加,来认识《方案》的出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中央的现代化通盘战略部署上,让深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行示范区,所赋予的份量和期待。 《方案》中明确指出,2022年,深圳各方面制度建设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这说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的意义和价值重在“可复制”,深圳的创新试验、改革冲锋,决不局限于深圳本身的发展考虑,它鲜明体现着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全局性,即顶层规划与局部先行先试、总体配套和“继续摸石头过河”的有机结合。其实,从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开始,中央就特别强调,这种对外开放和以开放催化、倒逼改革的探索,已决不局限于给予某一区域以特殊优惠政策,来形成一个“政策洼地”,而主要是让这些制度创新先行区在探索出成功经验后,尽快复制推广,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让制度上的改革成果惠及全国。 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在《方案》中赋予了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这也很好体现了中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外部环境因素更趋复杂。毋庸讳言,在严峻形势之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到底有多大,不少人会对此产生困惑。而《方案》的出台,则相当于一篇响遏行云的宣言,体现出中央决心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并正在将这一决心与定力,具体化为通盘规划覆盖着的关键先行区域的实践环节。 目前全球经济正经历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更要把握住自己的确定性。《方案》的出台,就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的战略耐心与定力,这正是我们的确定性。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由之路,就是坚定不移地拥抱全球化。在改革开放之路上要坚定不移地在深水区攻坚克难。不论外面怎么风云变幻,美国怎么遏制和封堵,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基本国策,决不会动摇和改变。 做好自己的事情在思路上并不复杂,就是体现在中央明确强调的,从进一步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鼓励干实事、敢担当、有作为,到要素流动的改革指导文件,再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通盘指导文件,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方案,这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当前一些人之所以觉得困惑,其实更多来自外部环境变化,虽然一只只“黑天鹅”不断地飞起来,但我们内部的战略耐心、战略定力、实现现代化愿景的主心骨坚如磐石,一百年不动摇。(作者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详情]

经济日报刊评: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探路
经济日报刊评: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探路

  原标题: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探路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多自主权,为深圳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的改革开放再出发指明了方向。 1980年,党中央作出兴办经济特区重大战略部署。40年来,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以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为契机,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历经一年谋划后正式亮相,再次宣示了中国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这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又一重大举措。在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这一特殊节点,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相继落地实施的重要时间窗口,中央着眼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等方面,为深圳量身定制了更具开拓性的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对于新时代深圳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根本遵循。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战略意图的时代赓续,也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形势的重大举措。总体看,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核心在于支持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通过对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的深化改革和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举措。未来,深圳将按照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的要求,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这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改革从来就不能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地推进,它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担当。我国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面临着与之前不同的新问题新矛盾,迫切需要在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上加以谋划。作为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采取以清单式批量授权方式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将有助于实现改革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充分释放出改革的叠加效应,为探索解决更多复杂问题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在新的历史使命面前,深圳将继续以国家战略为己任,勇挑重担、奋勇向前,为改革开放再出发破题,为高质量发展探路。[详情]

直面改革“硬骨头” 深圳探索打造世界城市典范
直面改革“硬骨头” 深圳探索打造世界城市典范

  直面改革“硬骨头” 深圳探索打造世界城市典范 作者: 黄琼 林小昭 时值深圳特区40周岁,中央对于这一先行示范区源源不断地送出政策大礼包。 11日公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下称《实施方案》)是最新的一个。《实施方案》提出,深圳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建设、科技创新环境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民生服务供给体制建设以及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六大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在不同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城市典范。 中央对于深圳的期待,早在去年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已有端倪,到2035年,深圳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要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自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的四十年,深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未来,深圳更是被赋予厚望。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日前在接受央媒采访时表示,深圳要比全国提前15年打造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样板,要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这些任务和战略定位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可以完成的。 现如今,顶着“特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的名头,深圳要探索的改革领域,是改革中的深水区、硬骨头;要追求的改变,应该是能带来生产力重大解放和提升的颠覆性改变。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巡视员、副院长谭刚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弘扬特区精神,有利于深圳进一步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继续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意味着可以大胆试。 打造世界城市典范 深圳的土地面积1997.47平方公里,仅仅是广州的26%,北京的12%,而且还有一半属于生态保护和绿化用地,在这种背景下,深圳在2016年每平方公里产出为9.7亿元,是广州的3.68倍、北京的6.42倍。 《实施方案》提出,在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前提下,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开展相关试点试验示范。鼓励大胆创新、真抓实干,注重经验总结,及时规范提升,为全国提供示范。坚持先行先试、引领示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给予充分改革探索空间。 同时,《实施方案》也为深圳在未来五年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即:2020年,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制定实施首批综合授权事项清单,推动试点开好局、起好步。2022年,各方面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基本完成试点改革任务,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 “面向未来,深圳要建设成为影响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跻身全球城市的第一方阵。”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钟坚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全球4000多个经济特区中,深圳是最成功的。此次《实施方案》的出台,正是对去年《意见》的具体描述。希望让深圳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逐渐补齐短板,后劲更足。” 钟坚认为,未来,深圳不仅要超越中国香港、新加坡,还要超越美国的旧金山、洛杉矶和芝加哥等城市,成为世界典范,成为现代化城市的范本。除此之外,深圳还要朝着国际海洋中心城市和国家综合性科研中心发展,潜力巨大。 政策直面改革“硬骨头” “深圳未来要朝着高处、高端走,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在现阶段,深圳仍要做好补短板的准备。”钟坚表示,“此次《实施方案》的出台,实际上是对《意见》的补充说明,让深圳各领域更加细致化地深入改革。目前,深圳在教育、医疗、人才、制度等各方面都需进行完善,满足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 《实施方案》围绕六大改革领域: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建设、科技创新环境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民生服务供给体制建设以及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包括八部分、27项目标任务要求。 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方面,《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等。 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等。 在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支持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改革,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等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 在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方面,《实施方案》提出,以规则衔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完善法治领域跨境协作机制,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等。 在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支持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加快构建创新型医保制度;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开展体育消费城市试点等。 在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提升城市空间统筹管理水平,推动在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按照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分别设立使用权等。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均表示,实际上,上述提及的多个方面均在此前相关文件已有涉及,但在后续的执行中同样面临着“畏首畏尾”的窘境,而此次《实施方案》的出台,也给予了深圳“放开手脚”啃“硬骨头”的信心。 弘扬特区精神 《实施方案》提出,要营造改革氛围。弘扬特区精神,继续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健全改革的正向激励机制,注重在改革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大胆提拔使用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干部,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施方案》要求,要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该容的大胆容,不该容的坚决不容。及时宣传深圳推进改革的新进展新成效,为综合改革试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谭刚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毫无疑问,改革的精神、开放的意识、创新的特质,都包含在深圳的特区精神里面。因此,特区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改革、开放和创新。 谭刚说,深圳40年来,也曾彷徨迷茫过,比如进入新世纪初,深圳在政策层面上的优势不再,一些知名企业传出外迁。后来通过深圳自己不断地探索,包括深圳政府层面不断谋划新的东西,主动作为,才形成了今天的新局面。 尤其是,深圳当前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谭刚说,在高新产业方面,深圳改写了世界创新的规则体系,改变了以硅谷为代表的、以大学来支撑的创新体系,而形成了没有知名大学,没有太多大学,同样能进行创新,而且创新成效还十分显著的体系。这些都是靠不断创新、改革开放的方式来形成的局面。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也对第一财经分析,在当前的环境下,确实要鼓励大家干事。而干事很重要的一点,需要有容错机制,让大家有冲劲。当年特区为何能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敢想敢干,“杀出一条血路”。 谭刚认为,要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同样也离不开人。如果还是传统的观念,大家都不去做,那就没办法去推进了。所以还是得继续弘扬特区精神,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埋头苦干。[详情]

评论:改革试验区要勇于在制度层面突破
评论:改革试验区要勇于在制度层面突破

  原标题:改革试验区要勇于在制度层面突破 通过深化制度改革释放经济活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10月12日,中办国办公布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重点提出加大行政审批、科技创新、规划管理、综合监管、涉外机构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放权力度,依法依规赋予深圳更多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旨在通过赋予深圳更多省级管理权、自主权等方式,为40年后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赋能。 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内外发展环境下,继续深化改革的意义比以往大多数时刻都要重要。今年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提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因为一些制度实施效果难以预测,所以往往需要在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一旦成熟并符合推广条件后再逐步在其他地区施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就承担着改革试点的功能。 首先从决策层的角度讲,要敢于在制度层面“放权”,赋予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自决权,让改革试验区进行制度性改革,并根据自身实际破除阻碍因素。以土地管理制度为例,此次《方案》就支持深圳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将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很明显,更多的农用地可转为建设用地,将缓解深圳高房价背后的供需矛盾以及企业不断外迁的压力。 相比于政策层面的“放”,改革试验区自己“闯”更为重要。可以说,大胆改革、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路径、敢想敢干是改革试验区共有的标签,也是深圳等“特区”发展到今天,向更高层次挺进的必要条件。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深圳在开放之初,曾有“杀出一条血路”的说法,40年之间成就有目共睹。虽然目前经济大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但这种精神仍具有现实意义。 除深圳外,作为中国第一个自贸区的上海自贸区近年推出的一系列首创性的制度创新亦可圈可点,尤其是去年设立的临港新片区,今年5月会同央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等共同在落实对外开放、强化制度创新、培育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加强服务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了50条创新举措,加上此前的金融开放30条等政策,均对标最高标准,目的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目前而言,以沪、深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虽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拥有多方面的制度优势,但在优化制度成本方面仍大有可为,包括行政效率、司法公正性、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可以说,制度创新对这些区域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有赖于改革试验区敢于突破、勇于探索。 同时,改革试验区的创新制度施行一段时间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后,应逐步推广到其他地区,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换言之,以改革试验区为范例,让更多的城市与地区加入到制度更新和完善进程中,在制度的不断自我革新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将充分迸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将稳步推进。 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诺斯认为,强大生命力的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地融汇和平衡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需要制度不断革新,而改革试验区正是承担了制度创新的使命。[详情]

盘活存量土地 深圳楼市供需矛盾有望缓解
盘活存量土地 深圳楼市供需矛盾有望缓解

  原标题:盘活存量土地 深圳楼市供需矛盾有望缓解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作为四大一线城市中面积最小的城市,深圳一直饱受“地少人多”的困扰。近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发布。方案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等。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原先国家对于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特别是转成住宅用地存在一定的担心,担心实体经济空心化、房地产化。由此,对农业用地转建设用地的审批权控制得十分严格。然而,产业转型背景下的深圳必须对空间结构重新调整。用地权增加对深圳意义非凡。 相对于产业用地的“有保证”,居民更关心居住用地的供应,从而更好地控制房价。 “存量用地”是方案中关于土地管理制度方面内容的关键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激活现有存量土地,正是因为深圳没有新增土地,只能在存量土地上下功夫。不过,方案更侧重于深圳的产业发展,对于居住用地之类的供应并没有具体内容。合一城市更新集团董事总经理罗宇表示,目前政策的提法多是原则性的,还看不出太多内容,需要看后续细则。 美联物业全国研究中心总监何倩茹表示,日后可能会出现更多“工改住”、“商改住”的项目,但由于整个方案均提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因此在各个利益体面前,所有制度都是经过商谈、推进、再总结而得出,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短期内对整体深圳房地产市场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可以预期的是,深圳市政府会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优化土地用途,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释放出更多的居住空间,以缓解住宅市场的供需矛盾。 世联行首席工改顾问董极表示,方案中提到推进二三产业用地混合的问题,在未来将会影响到区域的发展。原先二三产业非常独立导致分工明确、生产效率低下,互动性不强,使得深圳有的区域因此发展掉队,现在继续推进有助于区域的发展,这将会吸纳更多人才,也可能影响深圳的房价。[详情]

徐景安:深圳新示范从以发展为目标转向以幸福为目标
徐景安:深圳新示范从以发展为目标转向以幸福为目标

  原标题:徐景安 深圳新示范 从以发展为目标转向以幸福为目标 徐景安是一名改革老将,曾参与了我国第一部经济体制总体规划的起草,以后又亲历了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多项改革。 1987年底,受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的邀请,徐景安离开国家体改委,南下深圳,先后出任深圳市体改委主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副理事长等职位。徐景安在深圳期间力推股份制改革与股票市场的建立,首创产权转让、企业破产的改革试验,还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制定深圳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等,为深圳乃至全国的经济改革探路。站在深圳特区四十年的节点,深圳未来如何发展,尤其是为全国做什么新示范?新京报邀请他为深圳的新起点建言献策。 “深圳面临历史的新转折” 深圳40年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这证明中央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发展是硬道理的决策是正确的。 作为特区,深圳进行了多项制度创新。比如,推进土地有偿使用、企业股份制改革、设立证券市场、首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劳动力市场和产权交易所等;进行了技术创新,1987年发布《深圳市关于鼓励民间科技企业的若干规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正是这一系列创新,吸引了各种人才,使深圳充满活力,带来深圳的高速发展。深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迅速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大都市,2018年人均GDP达到2.9万美元,深圳速度成为一张耀眼的名片,向中央和全国交上了值得深圳自豪的答卷。 深圳的改革开放,就是抓发展,为全国探路。这是当年深圳人的担当和胸怀,也是深圳人敢试敢闯的动力。十九大报告提出走向以人民幸福为目标的新时代,尤其是习总书记考察深圳时提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这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从发展为目标转向幸福为目标,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 如今,中央提出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一任务更加艰巨、更加复杂。以人民幸福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那就不仅仅是抓发展、抓GDP,而是要落到人,人的幸福。把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说如何抓发展,我们已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怎么使人民幸福,这完全是创新的事业。深圳就要像当年发扬理想主义的激情和从实际出发的务实精神一样,创出一条新路,为全国做出新示范。 要使人民幸福,就要人民都能公平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央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文件中强调:深圳应该成为民生幸福标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是重大的制度突破。 这就意味着在常住人口中取消户籍与非户籍人口在社会救助、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上的差别。深圳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847.96万的非户籍常住人口,要逐步与454.7万户籍人口相一致。从全国来说,8288.5万城镇常住人口,6028.4万户籍人口,其中2260.1万的非户籍人口要逐步提高到户籍人口一样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是一项巨大的惠民工程。过去,我们往往把民生投入看成是包袱,这是错误的认知。发展的目的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造福于民本来就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在目前情况下,更有特殊的意义: 第一、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拉动经济发展,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 第二、体现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巩固执政基础。 第三、为提高社会道德,保护生态环境,消除经济原因。 “要制定长远的民生规划” 深圳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在与经济发展有关的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引进人才、基础建设上,而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成果共享、公共服务均等、社会保障健全、弱势群体关注、精神健康保障等问题有所忽视,这是深圳社会治理的短板。 长期以来,政府采取一年办几件实事和社区民生微实事的做法,导致民生问题打补钉、碎片化。要实现中央赋予深圳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需要系统化、制度化、目标化地解决。我们过去制定了十三个五年规划,重点是发展,有量化的指标,以产业政策和项目建设作保障。其中民生也有一章,大都是定性的承诺,没有或者很少量化的指标,资金更没有保障。 比如,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大多数居民远离家乡,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当他们有情感困惑时没有人关心,也没有倾诉的渠道。深圳10年间精神障碍率超过100倍。居民的精神障碍率为24%,高于全国17%的平均水平。因此,更需要强化对心灵、情感和精神的关爱。 有关文件都提出了落地的要求,要求在社区或社康中心设立心理咨询人员或机构。 通过什么途径落地,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我创造了社区情感护理站。所有人都居住在社区,各种问题都可在社区里反映出来。但是目前社区工作、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的现有机构,都没有合适的名义进入核心家庭、疏导矛盾。社区情感护理站就填补了空白。由社区义工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经过培训组成。我于2018年在深圳龙华、南山培训了情感护理志愿者,创建了社区情感护理站。 但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心理咨询是等候求助,大量有情感困惑的人不会主动上门。二是心理咨询师对社区情况不了解,也不可能主动提供服务。 建议深圳制定民生五年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居民收入增长、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公共财政制度、整合社会资源。 用民生规划“倒逼”产业优化、城市规划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尤其是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行政不合理开支,实现向非户籍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向社区基层倾斜。 制定民生长远规划是目标与方法的创新,深圳有条件,也有能力为全国做示范。以人民幸福为目标,这就要真正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改变一手硬、一手软的现状。 文/深圳体改委原主任、深交所原副理事长徐景安 整理/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详情]

科技项目遴选与经费分配“深圳标准”出炉:统统市场说了算
科技项目遴选与经费分配“深圳标准”出炉:统统市场说了算

  原标题:科技项目遴选与经费分配“深圳标准”出炉:统统市场说了算 每经记者 李可愚 10月11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发布。 《实施方案》指出,以设立经济特区40周年为契机,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也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 由于深圳具有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定位,在此次公布的《实施方案》中,对于深圳在科技研发、国资国企改革等领域的综合改革试点着墨颇多。 例如,《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支持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等具体举措。 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 2019年2月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深圳要“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也催生了一大批创新主体,成为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创新策源地。 我们也应看到,深圳在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的同时,还面临着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的“瓶颈”。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从一线城市对比来看,深圳的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和基础研究水平较低。 2018年,北京、上海、深圳基础研究费用占R&D(研究与发展)费用比例分别为14.7%、7.7%、3.1%。根据《自然指数2017中国版》数据,深圳的加权评分只有57.3,低于一些二线城市。 由于深圳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较差,原创性科技成果不足,导致一些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如何尽快补足深圳在研发创新领域的“短板”? 对此,《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深圳城市特点和发展模式的举措。 在深圳40年来大力发展创新领域的过程中,市场和企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导性作用。《实施方案》指出,要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 深圳推进科技创新,善于借“外脑”也是一个关键发力方向。《实施方案》对此提出多项针对性举措。 例如在吸引外籍人才方面,《实施方案》提出要支持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员办理R字签证和提供出入境便利。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实施方案》还强调,要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 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离不开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记者注意到,《实施方案》首次提出深圳“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的目标,并提出要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完善互联网信息等数字知识产权财产权益保护制度等具体措施。 记者注意到,目前深圳的一系列知识产权地方立法也体现了建立最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营造更好法治环境的方向。 例如,2019年3月起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就明确,今后企业或者个人有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并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将永久性禁止承接政府投资项目。 国企改革探索系列新机制 在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此前较为罕见的全新表述、全新提法,是此次公布的《实施方案》一大亮点。 例如,《实施方案》在有关深入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的相关内容中,就提出“支持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 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意义,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在接受采访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这一表述应该是全新的提法,意味着深圳的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将具有较大的开创性。 李锦表示,一般而言,企业家成长规律指的是以企业家自主经营企业、自负盈亏为主要特征,同时,这也意味着要允许企业家在这一过程中犯错误,要有容错机制。 而此次的《实施方案》着重提及“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家成长规律”,可以预见,未来在深圳的国有企业中,对于企业家的要求与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要求将有明显区隔。 此外,《实施方案》还提出,要探索与企业市场地位和业绩贡献相匹配、与考核结果紧密挂钩、增量业绩决定增量激励的薪酬分配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记者注意到,针对国企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去年获批的深圳市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提出:要重点推进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和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类企业持股工作,允许上述企业结合实际开展先行先试,放宽有突出贡献的领军人物个人持股比例,其中对于新设立的创投类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可进一步放宽个人持股比例。[详情]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有望带动全国新一轮改革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有望带动全国新一轮改革

  原标题: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有望带动全国新一轮改革 每经记者 杨弃非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的出炉,为深圳进一步推进特区先行先试提供了明确的路线图。近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接受央视《对话》栏目采访时表示,深圳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甚至无人区。“我们改革其实最难是刀刃向内,改自己。”有观点认为,在特区经验复制推广到全国各地后,深圳实质上已经“特区不特”。而通过综合改革试点,深圳有望进一步激发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更进一步来说,新的特区政策还有望带动全国新一轮改革。如中山大学岭南经济学院教授林江指出,眼下,中国正在加速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通过外循环推动内循环,让市场发挥更重要作用,让生产要素配置更加有效,这也将是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特区还要继续“特”。 土地难题或可解 着眼于解决深圳眼下的土地掣肘,在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中,有关“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的内容备受关注。 根据新的政策,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将被委托由深圳市政府批准。即便对于特区深圳而言,如此高的批准权限也可谓前所未有。 为何要给予深圳这样的权限? 《实施方案》给出了部分解释。在同步对深圳给予“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等支持后,《实施方案》布置的任务在于“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 在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外界对深圳“扩容”的讨论也一度甚嚣尘上——一种主流声音认为,只有解决了土地问题,深圳才能拥有下一个十年的发展空间。 在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看来,在更为灵活地进行建设用地批准后,深圳能够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盘活和更合理调配。 “在过去几年时间中,深圳产业进行了新一轮调整,部分产业发生了外迁,就可能产生新的发展空间。”彭澎指出,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深圳已经清理出一大批过去的工业用地,并作为战略储备用地,而这些土地将有望实现进一步集约化使用。 在外界普遍认为深圳地理“扩容”存在困难的情况下,这不失为解决其土地掣肘的一种替代方案。 而考虑到深圳的特区性质,放在全国范围内,这还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彭澎认为,如今国内土地改革比较谨慎,但在“双循环”背景下,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有新的土地政策配套。如果深圳能够做出一些成绩,可能为其他地区探路。 推动大湾区协同 这事实上也解释了,特区需要进一步保持“特”的原因。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分析指出,如今,中国经济又到了需要深圳经验的关口——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步入服务型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服务型社会即将来临,新时期国家治理能力的建设要求已迥然不同于工业化时期。它需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深化。在全国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的要求下,“深圳经验”再次成为发展的突破口。 而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和大湾区一体化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群、都市圈等被认为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推动市场要素配置资源的能力、打破行政壁垒、带动区域协同发展上,深圳也需要拿出新方案。 林江注意到,在此次实施方案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代表了一种信号:在市场氛围浓厚的大湾区,深圳将进一步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具体的政策也能够体现此趋势。比如,《实施方案》提出,将完善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劳动力流动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再如,在优化社会保障机制上,将鼓励深圳利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医保政务服务一体化办理。 但要突出市场、弱化“地方保护主义”,仅靠深圳独木难支,更高层面的安排不可或缺。此次《实施方案》就特别强调:“广东省要积极为深圳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创造条件,加大行政审批、科技创新、规划管理、综合监管、涉外机构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放权力度,依法依规赋予深圳更多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面对现有区域协同发展难题,这也意味着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彭澎还提及关于全省发展格局重塑的一种思路。他指出,在粤东和粤西地区位于沿海经济带的城市,普遍属于广东省内的经济“洼地”,这与其所处的沿海开放位置并不契合。深圳此前探索的“深汕合作区”已取得一定成效;而近期,汕头也开始谋求与深圳实现类似的合作。“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格局中,深圳逐渐形成带动粤东发展的模式。那么,以后能不能进行分工,广州往粤西带动?” 系统性改革思路 林江还提到,此次《实施方案》更重要的特点在于,以一种系统性的思路为深圳提供下一步发展的解决方案。 “先行示范强调的是综合性。”他说,“很多政策可能更聚焦某个领域的‘单打独斗’,但单一的政策难以解决系统性的问题。而现在中国面临很多的问题,不是靠一个单一政策可以解决的,综合授权改革试点,通过统一赋权,能够帮助深圳完成先行示范区的建设需求。” 换句话说,深圳的“全面赋权改革”,肩负着新时代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试验任务,背后则是“中国进入全面赋权改革时期”,将解决“更大的开放、更多的自由、更高的对标、更好的治理”的需求。 一个突出的例子体现在对开放的进一步强调上。在此次《实施方案》中,对开放的强调十分明显,不仅将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且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还将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如探索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审批流程等。 林江分析称,这说明在强调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中央并没有放弃对外开放,而是强调国际国内双循环对国内大循环所起到的一个重要支撑作用。而这一点具体落实就在深圳,因为它有对外开放的优势,而且现在还要继续开放,也象征着我们国家要继续对外开放。 “但是,对外开放碰到很多难题,改革就是其中之一。很多时候,改革不到位,开放也没用,所以,在通过开放倒逼改革这个领域里,深圳需要在改革上面达成新的成效,从而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林江说。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深圳进一步改革,也将完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彭澎在分析土地要素进一步改革时指出,在深圳新经验下,全国更多城市也有望解决城镇化下半场的土地难题,打开国内消费市场,从而为经济发展找到新增长点。[详情]

深化户籍改革、构建创新型医保 深圳领多项民生“大礼包”
深化户籍改革、构建创新型医保 深圳领多项民生“大礼包”

  原标题:深化户籍改革、构建创新型医保 深圳领多项民生“大礼包” 每经记者 周程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这意味着更多的创新药物有望在深圳开展临床应用的先行先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方案对于深圳在医学人才培养、高等学校办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创新型医保等诸多民生领域都推出了政策礼包,为深圳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创新医疗服务体系 能够率先使用国际新药,这是许多患者的心愿。此次出台的方案中“创新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的提法,对深圳而言,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一次重要机遇。 这从海南的发展经验中也可略窥一斑。近年来,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因在前沿的医疗技术研究、境外医师注册、境外资本准入等方面被赋予特殊优惠政策,不仅满足了当地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药需求,同时提高了当地对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吸引力。 例如,国家药监局已批准抗流感创新药物Xofluza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根据正常申请审批程序,仍需几年后才能完全进入中国市场。但去年年底,通过海南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Xofluza率先亮相海南乐城先行区,并可以在先行区内开展上市前的临床应用。 深圳也正积极推进相关改革,提升临床研究和应用能力。 《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中提出,要建设专业药物临床医院等,加快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提升重大疾病领域临床研究能力,建设全市共享的临床研究技术支撑平台,打造覆盖临床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科技创新基地。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魏子柠此前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深圳在公立医院改革、社会办医等多个医疗领域的发展都走在了前面,所以深圳有基础、有条件去加快构建优质医疗服务体系。 扩大在深高校办学自主权 对深圳而言,不仅需要在医疗水平上与国际接轨,医生培养制度也将与国际接轨。 方案提出,将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支持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 深圳也一直重视医学人才培养。例如,《深圳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就提出,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精英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三级医院与境内外知名医学院校合作共建临床医学院,并建立适应教学需求的医院运营新机制。 在办学方面,深圳也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方案指出,探索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前提下,支持深圳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赋予深圳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的设立和撤销权限。 培养人才的同时,又该如何留住人才?方案提出,完善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劳动力流动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完善居住证制度,鼓励根据实际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允许探索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发展需要的特殊工时管理制度。 加快构建创新型医保制度 在社会保障机制方面,方案提出,探索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新机制,加快构建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支持完善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深圳在医保领域已有诸多探索。例如,目前已经创新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将“两病”患者门诊用药医保待遇与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挂钩,设置差异化报销比例,未签约的统筹基金支付50%,签约的支付80%,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做实做细家庭医生制度,更好地发挥健康“守门人”作用。 此外,方案还提出,鼓励利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医保政务服务一体化办理。支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深圳市医保局持续推进医保服务进基层,加快打造“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医保服务。到今年1月,19项经过“瘦身”的医保业务以标准化方式顺利进驻全市74个街道、6个区政务大厅,办理窗口由原来48个增加到517个。[详情]

深圳探索数据产权保护 数字经济成新动能
深圳探索数据产权保护 数字经济成新动能

  原标题:深圳探索数据产权保护 数字经济成新动能 每经记者 刘玲 据新华社10月11日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 其中,《方案》重点提及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要求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探索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新机制,建立数据隐私保护制度。试点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研究论证设立数据交易市场或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数据交易。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试点。 实际上,早在今年7月15日,深圳市司法局就在官网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条例》)的通告全文,提到数据开发利用中自然人隐私的行为将受到保护,自然人对其个人数据依法享有数据权等。“深圳在数据立法这块,实际上是走在全国的前列,对数据隐私和数据产权保护都有积极的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数字经济成深圳新动能 在年初以来的新冠疫情之下,全球经济和各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抗疫过程中,以数字化、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政府、企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更大程度地去拥抱新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而深圳作为东方“硅谷”,汇聚了华为、腾讯、中兴通讯、平安科技等超过300家大数据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大数据产业链。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大数据产业规模接近800亿元,2020年第一季度,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在疫情影响下逆势增长,实现增加值403.54亿元,同比增长4.9%。 不仅如此,今年6月19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实施方案》),明确到2022年,数字经济产业成为推动深圳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努力建成全国领先、全球一流的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城市。 《实施方案》提出,深圳计划到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突破2400亿元,年均增速15%左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8000亿元,年均增速15%左右;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0000亿元,年均增速15%左右。 不仅如此,深圳还根据国内外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数字经济产业优势和基础,筛选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十二个细分领域予以重点扶持。并且,深圳计划布局21个重点片区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将在福田梅林-彩田片区布局福田国机电子商务产业园以及新一代产业园两大园区;在福田保税区规划布局深圳福田国际互联网金融产业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保税区基地、深港国际科技园以及深港金融科技城四大园区等。 产业倒逼深圳数据立法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是资产、数据有价值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与此同时,信息的过度收集、未经用户同意收集的新闻不时登上热搜,数据滥用与泄漏成为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在数字经济赛道快速奔跑的深圳,也在重视数据的产权和隐私保护。 在此次发布的《方案》中,重点提及了深圳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要求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探索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新机制,建立数据隐私保护制度。 盘和林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把“数据”作为一种要素的话,那必然要把它定义成一种产权关系。而产权保护是市场的基石,数据的产权和普通意义上的汽车、土地等产权不一样,它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和个人数据安全。所以,需要完善数据产权制度,建立数据隐私保护制度等。 在今年7月15日,深圳市司法局就在官网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的通告全文,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拟对数据进行立法,建立隐私保护机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成为了全国首个拟推出数据条例的城市。 《条例》全文近15000字,7章103条。首次提出了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依据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享有数据权。规定自然人对其个人数据依法享有数据权;规定公共数据属于新型国有资产,其数据权归国家所有,由深圳市政府代为行使数据权;规定数据要素市场主体对其合法收集的数据和自身生成的数据享有数据权。 《条例》还拟从两个方面解决数据开发利用中的自然人隐私保护问题。一是通过规定自然人对个人数据享有数据权保护自然人隐私。个人数据包括隐私数据,其不仅关涉个人权益,同时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二是确立数据安全管理规范保护自然人隐私。通过对数据安全责任及具体措施的规定,解决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共享、数据开放、数据销毁等全数据生命周期中可能产生的数据安全问题,进而实现对自然人隐私的保护。 那么,深圳为何是首个拟出台数据条例的城市?盘和林认为:从宏观环境来说,深圳是经济特区、先行示范区,这都赋予了它先行先试的职责和职能。具体到产业,深圳的数字经济程度很高,数据产业也比较成熟,所以这些产业都在促进或者倒逼深圳尽快立法规范起来。[详情]

评论:先行先试再度跑出加速度 深圳打造改革“样板间”
评论:先行先试再度跑出加速度 深圳打造改革“样板间”

  原标题:先行先试再度跑出加速度 深圳打造改革“样板间” 每经评论员 张怀水 南海之滨的鹏城深圳,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一年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引发热烈反响。而《实施方案》的落地,不仅将为“十四五”时期深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清晰的规划和指引,也将为全国其他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样板间”。 改革创新 敢为人先 回首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峥嵘岁月,深圳从偏居一隅的“小渔村”成长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先行先试”到此次的“先行示范区”,充分验证了唯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一直砥砺前行。 改革、创新离不开敢为人先、敢于试错的勇气。此次《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这将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增添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豪情。 回望深圳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深圳之所以在全国城市当中跑出属于自己的“加速度”,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 举例来说,出台《个人破产条例》、实施营商环境改革20条、推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四个千亿”计划、实施利港惠港“万千百十”工程等,深圳在重点领域的先行先试总是敢想敢闯,敢为人先。这种独有的城市发展“气质”深入到城市的骨髓和细胞,感染着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位奋斗者。 深圳的巨变也离不开国际化的开放视野。 改革开放成就了深圳,深圳自身的发展也印证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施意见》要求,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支持以规则衔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 城市和人一样,谋求发展不能闭门造车,而要以开放的姿态广交朋友。深圳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化“一核一带一区”主引擎作用,携手香港谋划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一系列开放举措,为深圳打造国际化视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引才引智 完善民生 深圳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引才引智的人才战略和完善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座城市,人才永远是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圳早在2019年就实施了“人才减税”政策,提出让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享受15%个税优惠政策。原本年薪百万需要交45万元的税,如今只需缴纳15万元。此外,入户补贴、伯乐奖等不一而足,只要是人才,深圳总有俘获人心的政策。 随着《实施意见》的落地,医疗服务跨境衔接、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等一系列民生服务供给新举措将在深圳先行先试,开花结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出台《实施方案》,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将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显然不单纯是为了书写一座城市发展的锦绣画卷,而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下,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齐头并进,多点开花,从而激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详情]

深圳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生态服务价值核算上线
深圳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生态服务价值核算上线

  原标题:深圳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每经记者 李彪 支持深圳特区发展再出重磅文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 《方案》明确,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包括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范围等内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8月,深圳市生态服务价值(GEP)核算系统正式上线。该核算体系已作为城市实践案例纳入国家在研核算标准,并已与联合国统计署核算标准接轨。 生态服务价值核算上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价值日益凸显,探索建立生态服务价值核算系统意义重大。 《方案》指出,支持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开展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范围。 所谓生态服务价值(GEP),是指以科学的方式算出一定区域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和。包括计算森林、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及农田、牧场、水产养殖场等人工生态系统的生产总值,来衡量和展示生态系统状况。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文件提出,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制度。 实际上,2018年起,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就联合市统计局和市发改委,组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深圳市环科院开展GEP核算研究,构建了适应于城市的GEP核算体系。该核算体系已作为城市实践案例纳入国家在研核算标准,并已与联合国统计署核算标准接轨。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强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用价值量化的方式更有利于加强生态保护,国际上一些地区也一直在积极推进相关方面的探索。 2020年8月,深圳市生态服务价值核算系统正式上线,这是全国乃至全球首个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自动核算平台。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介绍,平台实现了100多项核算数据在线填报,核算结果一键得出,极大提高了核算精度和效率,为下一步GEP核算统计制度建立和核算成果在城市生态管理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系统上线后,将利用已收集的2017年和2018年数据进行试运行,预计10月份正式接入政府管理平台,开展2019年市、区(新区)GEP核算。 实行环境污染强制保险 《方案》明确,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支持完善本地清洁能源供应机制,建设能源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平台机构。支持完善产品环保强制性地方标准,建立绿色产业认定规则体系,完善气候投融资机制。推动完善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入海排污口分类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近年来,深圳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以大气环境为例,2015~2019年,深圳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30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28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24微克/立方米;灰霾天数分别为:35天、27天、22天、20天、9天。2020年6月168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排名中,深圳位列第三。 除了生态环境外,《方案》进一步提出提升城市空间统筹管理水平。 《方案》提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支持推动在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探索按照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分别设立使用权,促进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开展深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按程序赋予深圳占用林地省级审核权限。探索优化用地用林用海“统一收文、统一办理、统一发文”审批机制,推动自然资源使用审批全链条融合。开展航空资源结构化改革试点。完善无人机飞行管理制度。[详情]

深圳探索优化创投企业市场准入 对创投圈影响几何?
深圳探索优化创投企业市场准入 对创投圈影响几何?

  每经记者 任飞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近日发布,相比此前意见稿中的战略性布局纲要,本次特别在完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机制方面予以细化,其中针对创新、创业、创投明确发展思路。 记者注意到,探索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被提及,特别是在明确分步实施注册制之后,此举被业内人士看做是大力发展创投,盘活湾区创新资源要素的又一利好。有市场人士表示,供给增加下的估值修复有望在2~3年内完成,届时将为创业投资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市场环境。 优化创投企业市场准入 《方案》指出,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 有分析指出,相比于去年深圳发布的相关方案,本次《方案》则将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的推进。特别在科创要素的聚集和优化方面,《方案》对资金、项目以及营商环境都提出新思路。其中,要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准入环境;探索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另外还指出,要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化相关制度,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 可见,在鼓励创新、创业、创投等方面,《方案》特别从入口端进行优化,在资金准入和项目扶持等方面提供更多政策性保障。事实上,深圳在鼓励多元创投资本对接科技创新项目发展方面已有探索,且走在前列。 统计显示,深圳外资投资近年来呈现出一些鲜明特点。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去年前三季度,深圳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3.8%。从注册登记类型看,外资投资增长87.8%。 以对接外商投资股权为例,在开展QFLP试点阶段,深圳比广州更早;而从资本对接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果来看,201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到4.87万亿元、同比增加23%,相较于改革开放早期的百亿元规模已是质的飞跃。 粤科金融集团董事长唐军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是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广东省创投机构数量也是全国第一。所以,广东在实际上并不欠缺金融资源,欠缺的是如何把这些金融资源给整合起来,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地去浇灌科技企业和创新经济。 支持资本市场先行先试 本次《方案》还提到,将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提出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 有分析指出,这将进一步促进多元资本的投资积极性,为投资机构的退出创收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事实上,就在前几天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全面推行、分步实施证券发行注册制。 对于增加供给的政策引导,投资界人士纷纷表示将意味着创投资本退出大时代的开启。但与此同时,市场也将经历一波优胜劣汰的“洗牌”,尤其强化退市制度要求绩差企业退出二级市场,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统计显示,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相继实施以来,公司上市速度加快。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2日,注册制IPO上市的公司增至218家。 随着注册制的推行,无论是深圳还是上海,今后企业在两个交易所的上市速率有望进一步加快。有观点指出,未来三年内,A股上市公司或将超过10000家。在此期间,企业在二级市场的估值分化或将进一步拉大,而这也是成熟资本市场该有的特征之一。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章晓洪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注册制的落地,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正加速到来。在他看来,类似盈利500万元、市值破20亿元、市盈率逼近1000倍的不合理现象,将受到抑制。 而这也将深刻改变中国的创投生态。在募资方面,随着注册制的深入推进,IPO常态化、投资回报可持续将会成为市场共识。有分析指出,这会使得养老金等长线资本进一步向股权投资领域倾斜,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详情]

深圳盘活存量土地有了更多自主权 房价会继续走高吗?
深圳盘活存量土地有了更多自主权 房价会继续走高吗?

  原标题:深圳盘活存量土地有了更多自主权,房价会继续走高吗? 记者 | 张子怡 深圳再度迎来了政策大礼包。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方案》主要包括支持深圳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等一系列内容。 在土地管理制度方面,具体为: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 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支持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市场,完善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土地市场服务监管体系。试点实行土地二级市场预告登记转让制度。 虽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给深圳市政府批准“的政策备受关注,但不少专家都认为:对深圳影响很小,毕竟深圳农用地极少。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认为:《方案》中关于土地管理制度的政策,是对去年8·18文件的细化,是进一步的放权扩权,相当于有更大的市场实验空间。整体来看激活现有存量土地,深圳没有新增土地,只能在存量土地上下功夫。 文件传达的就是让深圳放开手脚干,最大程度上用好用活存量土地。扩容暂时不太可能了,因为没有增量土地,只能在存量土地政策上给更多的优惠。 可以说,《方案》公布后,最受关注的仍是深圳未来的房价。 作为四大一线城市中面积最小的城市,深圳一直饱受“地少人多”的困扰。目前深圳全市面积仅有1997.47平方公里(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仅为北京的12.17%、上海的31.50%、广州的26.76%。 深圳居住用地的供应量同需求量矛盾更是严峻。 深圳发布《深圳市2020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显示:全市计划供应建设用地总量为12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供应2.93平方公里。依据《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定,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004平方公里以内。也就是说,深圳尚余可供开发的土地面积仅约为20平方公里。 房价水平也因供求问题被节节抬高。6月份时,深圳二手房均价超过7万元/平方米,位居全国首位,比北京高20%,比上海贵36%,是广州的2.09倍。而在2019年底时,深圳的房价仅比北京高4%左右,比上海高20%,是广州的1.83倍。 近年来,深圳承担起粤港澳大湾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多重建设责任,而受可利用建设用地相对不足等原因导致的房价上涨等现象,却也制约了深圳的进一步发展。 世联行首席工改顾问董极告诉界面新闻:“目前政策还看不出太多内容,需要看后续细则。《方案》更侧重的是深圳的产业发展,对于居住用地之类的供应并没有说什么,深圳现阶段的目标是将产业用地不断深化和开发,主要以产业为主。至于外界猜想的‘工改居’,这几年‘工改保障房’一直在落实,由于难度较大所以体量也不多,所以政府可能不会轻易把工业用地转为居住用地。比较有遐想空间的是:‘探索解决规划调整’这一点,未来可能会做规划调整,调整居住用地这类规划,都有可能。” 董极分析认为,《方案》整体都是关于深圳如何做产业的问题,不是房价的问题。不过,像《方案》中提到推进二三产业用地混合的问题,在未来将会影响到区域的发展,原先二三产业非常独立导致分工明确、生产效率低下,互动性不强,也使得深圳有的区域因此发展掉队,现在继续推进有助于区域的发展,区域的发展将会吸纳更多人才,也可能推高影响深圳的房价。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告诉界面新闻:“一直以来,深圳的供地结构,还停留在早期的工业化时代,应该随着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城市地位的变化而顺势调整。这次,中央把用地的权利给到了深圳。 在保留好27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红线的前提下,其他工业用地,都可以调整为居住用地。未来深圳的住房用地瓶颈,将获得突破,住房供求矛盾会明显缓解。房价还会不会大涨,不好说,至少,房子供应增加了,人才买房没那么困难了,这对深圳科技创新来说,应该是一个好消息。”[详情]

深圳特区报社论:历史机遇千载难逢 先行示范使命在肩
深圳特区报社论:历史机遇千载难逢 先行示范使命在肩

  原标题:深圳官媒社论:历史机遇千载难逢,先行示范使命在肩  深圳特区报10月12日刊发社论《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勇担崇高新使命》。文章指出,重大使命再降深圳!重大机遇再临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中央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这是重磅政策“大礼包”,也是以改革解难探路的“尚方宝剑”,对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历史机遇千载难逢,先行示范使命在肩。深圳要珍惜历史机遇,创造历史新篇。 全文如下: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勇担崇高新使命 重大使命再降深圳!重大机遇再临深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崇高使命,深圳干部群众无比喜悦,无比振奋,信心倍增,干劲倍增! 综合改革试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举措,在深圳改革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莫听穿林打叶声,战不旋踵勇先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国内外发展环境正经历着深刻变化。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面对更严峻的风险挑战,深圳当何为?勇开顶风船。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党中央专门为深圳把脉定向、量身定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纲领和新图谱,是肯定和信任,是厚望和嘱托,是更崇高的使命、更重大的责任。综合改革试点,是具有超前性、开拓性、试验性的系统改革,是率先向“深水区”挺进、往“无人区”开拓的攻坚改革,深圳必须以更大的勇毅气魄去“闯”,更大的格局智慧去“创”,更拼的作风劲头去“干”,坚定扛起使命担当。 综合改革试点,机遇难得,使命在肩,必须用足用好。综合改革试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中央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对深圳经济特区的最新战略定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任务,不仅事关深圳发展,更要为全国破题,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中央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这是重磅政策“大礼包”,也是以改革解难探路的“尚方宝剑”,对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综合改革试点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改革方法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推进的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只有把方法搞对头,改革才不会走弯路,蹄疾步稳向前推进。改革方法论既源于改革,又指导改革。综合改革试点,是“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等改革方法论的实践创新,也是深圳改革实践到达更深层面、面对更多新问题之后改革方法论的创新和升级。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的体系性和全局性问题,必将产生“共振效应”“化学反应”“整体效应”,为全国改革开放蹚出新路子、积累新经验。 以“中国之制”促进“中国之治”,深圳力行,深圳先行。综合改革试点是推进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实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有承载综合探索示范功能的重大平台率先破题。综合改革试点,是中央赋予深圳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通过深圳先行探索,为中国之治突破思想桎梏,打破利益藩篱,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率先完善各方面制度,加快形成更加成熟更加稳定的制度体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历史机遇千载难逢,先行示范使命在肩。深圳要珍惜历史机遇,创造历史新篇。深圳要充分发挥综合改革试点的“开路先锋”作用,给全国立标杆、作示范,以自身的突破引领整体的升级,牵引带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将深圳“试验田”里育出的优良“种子”在更大范围“播种”,用综合试点改革的累累硕果,书写新时代深圳先行示范的新传奇! [详情]

刘德科:深圳最想要的“扩容”,再等等呗
刘德科:深圳最想要的“扩容”,再等等呗

  刘德科:深圳最想要的“扩容”,再等等呗 德科地产频道 1. 昨天(10 月 11 日),中央公布了发给深圳的‘大礼包’:一份文件,二十七条,深圳又获得了一些其他头部城市所没有的特别权限。 文件全称有点长:《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 年)》。文件开头就说要‘取得标志性成果’,五年为期;文件结尾处,说要‘继续大胆地闯、大胆地试’。 2. 我们最关心的是第四条与第五条,分别涉及:建设用地审批与落户政策。 3. 第五条原文中有这么一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 汉语是一种奇妙的事物,通常‘调整完善’是收紧的意思,但结合前一句‘完善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劳动力流动制度’,就变成了放松的意思。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五年,深圳落户会比现在越来越宽松。 4. 深圳拥有了更自主的建设用地审批权。文件第四条原文中有这么一句:‘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 这个特别权限,是省级政府才有的——省级政府也是今年 3 月才刚刚获得这个权限(《国务院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国发〔2020〕4 号,2020 年 3 月 1 日),现在深圳也有了。 这个特别权限有什么用?在现行制度下,对于城市主政官来说,建设用地指标是首要关心的东西——它意味着一座城市的施展空间,也意味着滚滚财源(税收与土地出让金)。 产业、公共配套与居住,都需要建设用地指标。现在,除了永久基本农田不能动,深圳不需要向广东省审批,也不需要去国务院审批了。 5. 或许你会说,深圳那么小(仅有北京的 1/8,广州的 1/4),即便拥有这个特别权限,建设用地也还是不够啊。 这就涉及到深圳最想要的愿望了:扩容。 对不起,昨天公布的这份中央文件没有涉及‘深圳扩容’。 本来,多方都在期待,借深圳特区建立四十周年之际,深圳可以扩容。四十周年纪念日(8 月 26 日)已经过去一个半月了,终于等来了中央文件,等来了这份‘大礼包’——但抽开精美的蝴蝶结,打开礼盒一看,里面没有‘深圳扩容’。 那差不多是深圳最想要的东西。 为什么没给?2019 年济南吞并整个莱芜地级市,成了;2011 年合肥吞并整个巢湖地级市,也成了。为什么深圳扩容就这么难? 深圳财政是不直接上缴广东省的。如果深圳扩容到周边的东莞或惠州甚至中山,那差不多相当于深圳在广东省身上割肉。 济南与合肥不存在这个问题,它们再怎么吞并周边地级市,也没有割走山东省或安徽省的肉——肉都在一个省的锅里。 6. 但是不用太失望。这一切,中央懂,广东也懂,但还需要时间,来慢慢抹平抵触情绪。 现在,深圳先暂且用一用建设用地审批特权,地少,那只能想尽办法狠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现在的深圳姑且先如此:向内,现在只能更讲究建设用地的‘亩产论英雄’;向外,再多输出(或溢出)一些产业,给广东省多做一些贡献。 贡献值积到天花板上时,一切就会水到渠成。 7. 十年前,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时,中央在纪念日之后的第十天专门给深圳开了一场盛大的‘庆祝大会’;现在,四十周年纪念日过后一个半月,中央专门给了深圳一份文件。 或许,文件更实在。虽然深圳最想要的暂时还没给,但其它能给的几乎已经全给了。 [详情]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做客央视《对话》栏目,解答“为什么是深圳”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做客央视《对话》栏目,解答“为什么是深圳”

   原标题: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做客央视《对话》栏目,解答“为什么是深圳” 来源:深圳发布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什么会是深圳? 为了探寻答案,央视CCTV-2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来到深圳,对话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 以下为《对话》实录(按发言先后顺序)。 主嘉宾: 王伟中 广东省委副书记 深圳市委书记 对话嘉宾: 陈十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徐扬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刘陈立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高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 王勇健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志列 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深圳市工商联主席 蔡俊涛 深圳市宝安区水务局工程事务中心工程一部副部长 刘佳晨 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 党组书记 何新生 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党委书记 主持人:我手中拿的是一张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照片,它记录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40年来的发展和巨变。40年前,这里是不为人所知的一个小渔村,今天它已经成为经济总量位列亚洲前五的现代化的大都市。40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当中,它不断地书写着沧海桑田的时代新篇章,这座城市就是深圳。面对40年来深圳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人们常常都在问:为什么会是深圳?今天我们就来到了这座被称之为鹏城的城市,我们将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来感受大鹏展翅高飞的动力和它的魅力。接下来掌声欢迎我们本期对话的嘉宾: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欢迎王书记来到我们的对话节目当中。其实人们常说四十不惑,作为城市的市委书记,您会给这座城市的40年贴上怎样的时代标签? 王伟中:深圳4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是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奇迹。但是我们只是走完了第一程,要走的路还很长。 主持人:我知道中央其实给深圳在这个新的时代节点上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王伟中: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我们实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一周年。 主持人: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它的改变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两个字。 “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责任重 压力大 王伟中:先行示范,你不光要先行,而且要做出示范,而且要成功,所以这方面的压力非常的大的。 主持人:听说意见下达到这座城市的头几天,平时睡眠质量还不错的王书记,突然间连续失眠了好几天。 王伟中:说心里话,责任是非常的大。2018年的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完广东深圳以后,在广州召开座谈会,作重要讲话。那个时候总书记第一次就提出,要求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我当时听到以后,就感觉到,一个是非常地激动,也倍感温暖、鼓励,但同时感觉到肩上的责任和压力。因为这些任务和战略定位真的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可以完成的。2035年,深圳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15年,要比全国提前15年要打出样板出来。那么另外到本世纪中叶,中央给深圳定位,目标要求是要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主持人:我们看到这张图片上,其实有几个字,有高质量发展高地,有城市文明典范,有可持续发展先锋,法治城市示范,民生幸福标杆。 王伟中:这五个方面,就是党中央国务院给深圳的战略定位。 主持人: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好不好?比如说,高质量发展高地。其实每一座城市都希望拥有一个高质量的发展,但是对深圳来讲普通的高质量发展还不行,我们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创新驱动” 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王伟中:你要成为高地,那应该你是标杆,你的发展应该是可以给别人打出样板。这个是很高的要求。所以我想,对这座城市意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不断地去坚持创新,创新驱动,使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更高。 主持人:这恐怕是要构建一个创新的全产业链,才能够实现的目标。 王伟中:你讲的没错。深圳很早其实就实现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的体系。2018年我去美国硅谷的时候,美国人跟我讲,硬件干不过你们。因为深圳的产业链非常的完整,特别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这个产业,我们的产值占到了全国的六分之一,占到全球的十分之一。但是你要再细细地看,其实我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卡脖子”的地方。所以我们近几年,就提出了,也并且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基础研究加上技术攻关加上成果的产业化加科技金融,还有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加人才支撑,这么一个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在这个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我们比较薄弱的是基础研究这部分。 主持人:要真正扎实去做基础科学的研究,如果说一座城市没有高校,没有优秀的高校,其实我们的这个目标的实现,也要大打折扣的。以往人们提到高校的时候目光常常都聚集在北京、上海,很少有人聚焦在深圳。当有人说深圳有好大学吗,您会怎么回复他们? 深圳有好大学吗? 王伟中:深圳有好大学。港中大(深圳)也好,深圳大学,南科大还有我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在深圳建设的这些高等院校都为这座城市做了非常大的贡献。 主持人:现场所有鼓掌的人当中,我们的陈校长是最兴奋的。 陈十一:一流大学反哺一座城市,而一座城市孕育一流大学。在深圳,我们先有巨大成功的深圳的发展,才有南科大。 主持人:南科大这些年在深圳有着怎样的发展? 陈十一:南科大现在的人才,平均质量是非常好的。我们现在有22个全职的院士,我们在这个五百多个教研序列教授里头,我们40%以上是国家级的高层次人才。刚才你讲到,这个创新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数理化天地生,这个有一个指数叫做自然指数,英文叫Nature Index。我们自然指数现在中国已经到达17名,全世界排名在60名左右。这个是对一个我们相对小的,只有五百来个教研序列的一个大学来说,我觉得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主持人:在深圳还有一个人才的热门摇篮。这所大学是从一条河的对岸香港搬过来,听说这个学校现在非常的热门,要考进去非常的不容易? 徐扬生:学校是还是比较小了,比较年轻,但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已经是连续第5年这个广东省的录取分数是最高的。 主持人:你们最初为什么会选择在深圳落户? 徐扬生:深圳是一个很年轻的城市,又是一个移民城市,这两个参数给我们造成了这个深圳是建一个大学非常重要非常好的一个地方。比如说我们这个金融科技方面,当时我们这个,了解深圳要做一个国际化的金融城市,我了解下算了算以后,每年要进1800个比较高端的金融人才。当时我们做调查的时候,10年前做调查的时候,深圳有多少人?大概是20个人不到每年。所以就需要大批的人才,这个人才谁来培养?香港培养香港的学生,香港(的学生)他不愿意来怎么办?所以我想我能不能用香港的体制、香港的人才,在这里培养我们自己的人。现在我们源源不断地,每年我们给深圳培养千百人在里面,就金融科技这方面的人才,都是国际化的,一流的水准的人才。 王伟中:我说我们有好大学。 主持人:真是的,一所好大学接着又一所好大学。 陈十一:我们希望大学进一步推动深圳的整体的科技可持续发展。我们现在的布局跟深圳的,比如说我们这个光明科(学)城、西丽湖的科教城,我们在里头起非常大的作用。 光明科学城——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主持人:刚才校长也提到了光明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王伟中:一流的人才到达一个地方,需要世界级的平台,就是我们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设光明科学城,我们就是要提供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基础研究的平台。你比如像这个刘博士,他是从国外回来,他那个实验室我去过几次。 主持人:我们掌声欢迎一下刘博士。 刘陈立:我们在建设合成生物重大基础设施,也是光明科学城启动区要第一批进驻的这个设施跟研究院 。合成生物学,它是一个非常新的前沿交叉领域。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它赋予生命体新的功能,让它为我们所用,那美国也把这个领域作为它管制出口的技术之一。 主持人:您是哪一年来到深圳的? 刘陈立:2014年回到深圳。 主持人:当您作出要到深圳发展的这个决定的时候,你的这些同行们会不会有一些担心,这么前沿的一个科学领域,你回到深圳去是不是英雄能有用武之地? 刘陈立:深圳现在是一个,就一直以来,40年以来,都是一个创新的城市,它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而且它愿意相信年轻人,而且给年轻人机会去创造新的东西。 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携手跨越“死亡谷” 刘陈立:我们现在从一个实验室已经到了近700人的一个这样的一个研究所。我们在探索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模式,叫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楼上是研究院,楼下是企业。目的是为了去缩短从技术到产品这个转化研究的周期。生物技术类的公司常常这一段时间是很长的,如果它跨不过去,大部分公司是死在这个“死亡谷”里。企业跟研究院共用仪器设备,这样就让它很低成本地可以开始初创公司的运行。研究院又为这个企业提供智力支撑。穿白大褂的穿西装在一个楼里面,在电梯上,可能一个技术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王伟中:他讲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市里面建设的这些平台,他们为主在利用,但同时呢,我们的公共的研发平台要向所有人去开放的。那么中小企业它不可能去建这么完善、完备研发的平台,我们也在讲,科学的仪器设备,不怕你用烂,就怕你给放坏了、生锈了,或者是落伍了。 主持人:科技创新的共享的平台,也成为了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来到深圳、落户深圳的一个重大的吸引力。听说深圳有一位高人,他就姓高,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当中就吸引了30多位院士。 深圳速度——42亿科学装置9个月建成 高文:我来这儿只有两年半,希望在这里做一个鹏城实验室。主要是深圳这块土地呢,比较容易做成事儿。那在别的地方通常做一个花几十亿的大装置这件事儿呢,大概你要准备5到7年的时间。从开始论证到一点点的最后实施、最后把它完成,5到7年。这还是比较快的,经常有的装置要花十几年的时间。我们最近也刚刚做了一个大装置,从立项到这个安装完成9个月,42亿,这在其他地方你想都不要想。 主持人:不仅仅在这儿可以看到深圳速度,在您的实验室当中可以看到深圳的特色,特事特办,因为我听说在您这里儿一个被称之为双聘制的方式。 人才——不求为我所有 但求为我所用 高文:这个双聘是真的双聘,不是说简单地说给你个证或者说给你个空头的头衔,不是名义上的,是实实在在的。这个双聘人员,我们发他一半的工资和各种各样五险一金的待遇,但是我们不是直接发,我们把这个钱就拨到他原来所在单位。这是第一,第二呢,我所有的设施都向他开放,向他和他的学生开放,所以他就是实验室的人,同时当然他也是另外这个单位的人。发了论文,(鹏城)实验室不去争第一,原单位是放在第一位的。 主持人:那你们图什么呢? 高文:就是要图深圳能有一个高水平的做基础研究和做国家重大需求专项的这一个高地。 主持人:沿途下蛋就行,咱们不用去分前后左右。 王伟中:深圳这些年,引进国际的人才、顶尖的人才,那么特别是像诺贝尔获得者,我们在深圳建了十几个诺奖的实验室和基础研究的机构,这些都是最前沿的,但是你要想让诺贝尔获得者全职在深圳工作,或者是,按我们的说法你就入赘深圳,其实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深圳就定下一个,我们都是以诺贝尔获得者个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实验室,那你必须每年在深圳,你本人,同时要带上你的团队,在深圳工作一个月以上,你不能在其他任何地方,还有同样的这种机制。说到底深圳人是求真务实的,你也不要忽悠我,我也会正式地对待你。一个实验室,起步就一亿的经费。 要给科研人员一个稳当的板凳坐 王伟中:我们经常讲,板凳坐得十年冷。有时候我们自己也讲,我们作为服务科技界、服务企业家的政府,那么你要给他一个板凳坐,给他一个稳当的板凳坐,给他一个能够坐的,那个板凳不能东倒西歪的,缺胳膊少腿的。提供更好的环境,让这个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们,那么能够心无旁骛地能够做这件事情。所以呢,必要的、能够让他过得比较好的幸福生活的,能够为他的家人或者孩子提供良好教育的,这些综合的因素你都要考虑好,那人才他才能够扎扎实实地待在这个城市。还有就是基础研究的选题。基础研究的选题,最前沿的选题,我们这些顶级的院士们、科学家们、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提出来要研究什么,你还要找什么人去论证呢?所以我们深圳现在的体制,我们把很多的,该由科学家去决定的事交给科学家,让科学家去做决定,政府根据我们的能力,尽最大的可能,提供物理的条件还有资金的支持,让他们尽心去搞研究去。 主持人:当一座城市的创新机制当中有了人,有了平台,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我们必须要提,那就是资金。尤其是对于科技型的创业企业和初创企业,没有钱真的是万万不能的。 百亿天使母基金 寻找下一个华为、腾讯 王伟中:这方面我们还是做了一些系统的谋划,设立了一个叫天使母基金。一期呢做了50亿,但是因为需求还是比较旺盛,那么现在加到了100亿。当时我们研究的时候,就是讲,规则、规矩定好之后,所有的政府官员不再参与,交给市场去运作,由母基金和子基金去运作。我们的从业的人员只要没有道德风险,我们讲,我们要宽容、要包容。因为这个它不可能,或者绝大多数可能是要失败的。只要没有道德风险,没有营私舞弊、没有这个贪污等等,我们都是免责的。那么市里面最高会承担一个子基金投下去一个具体项目的40%的风险,就是我们劣后能够承担40%。所以这样呢我们想,能够吸引更多的初创者,初创企业能够落户深圳。我们有时候讲,培养出一个像类似于华为、腾讯等等这样的(企业),那我们这点钱其实是很小的。 主持人:100亿规模的基金管理者,其实就在我们今天的现场,来掌声欢迎王勇健先生。王先生管理着规模如此之大的一个天使母基金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啊? 王勇健:主持人问这个问题,隐含的意思管理这100亿好像很风光。 主持人:听王书记的意思是,如果投下去听不到什么声响,也不怎么怪你,所以我觉得这活挺好干。 王勇健:其实我们压力也蛮大的。天使投资作为整个风险投资最早期的一环,是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孵化器。刚才刘博士讲到有死亡之谷,实际上就是说我们这个天使投资可以帮助我们的企业跨越这个死亡之谷。但是我们讲,这个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实际上风险是很大的,这个成功的概率很小。所以这一块,不风光,压力很大。 主持人:您对投资回报有什么样的一些规划吗? 王勇健:本身我们不追求这部分钱有多少回报,就是说经济上的回报。假设有亏钱,我们先按这个比例,刚刚(书记)说有40%的比例,我们先赔,如果赚了钱,我们一分钱不要,全部让给这个投资人和社会上的资金,甚至利息都不要。这就是建立这种风险补偿机制,让社会上的资金更多地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为深圳的创新创业的环境,我们把它保障好,是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投资人到深圳来,实际上现在也基本上要形成了这样一个生态圈吧。讲个笑话,投资界的江湖上有个传闻,他们都说,到深圳来如果没有申请到这个天使母基金,表示你的投资水平和投资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主持人:我觉得这就为我们科技创新型的企业孵化和成长以及未来发展奠定了特别好的基础。事实上在过去这40年的时间当中,深圳也诞生了非常多优秀企业,无论是华为、无论是大疆、中兴等等,而且特别有趣的是,他们都诞生在同一个街道,这条街道很有名,叫粤海街道。这个街道现在挺受伤的。 深圳的企业从来不是顺风顺水中长大 王伟中:说起受伤我想您可能指的是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我们深圳的一些龙头企业,像华为等这些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给予了极限的施压和打击。那么粤海街道办事处,在深圳南山区,是科研创新型企业比较集聚的一个区。说受伤也罢,其实我们这些企业从来也都不是在顺风顺水,那么顺利地成长起来。当然美国逆全球化毫无道理地打压我们的企业,那企业是,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但是我们也相信,我们的企业,在我们国家好的政策下,在好的创新氛围下,我想我们中国的企业、深圳的企业,包括我们粤海街道办事处的这些企业们,一定会发展的更好,未来一定还是属于它们。 主持人:在今天对话现场,我也看到我们对话一位老朋友陈志列先生,他的研祥也在粤海街道。 陈志列:粤海街道的这些科技企业,我觉着我们其实就是4个“自”,一个是自有品牌,还有一个就是自主创新,然后自己拥有百分之百的知识产权,然后最后达到能够自主可控。 主持人:作为伴随着这座城市成长的企业家,您如何来评价这片热土上给企业家创造的成长空间和环境? 12万企业家问卷调查深圳营商环境全国第一 陈志列:去年全国工商联针对全国各地代表性的知名企业家,调查的样本多达12万6千份,有一个调查。那么深圳被这些企业家认为是中国营商环境排名第一的城市, 深圳的特产不是荔枝 是企业家 陈志列:其实对我们企业家来讲,营商环境就是8个字,没事不扰,有事必到。那么深圳把这8个字,我们认为是做的非常到位的。政府在制定这个规则、制定政策的时候,能够做到让央企、外企、地方国企,还有民企,都是竞争中性,都是一视同仁。今天我们深圳的特产早就不是荔枝了,今天我们深圳在全球最著名的特产是企业家。 主持人:我知道伟中书记对于这些特产是情有独钟的,在有一次跟企业家座谈的过程当中,王伟中书记向所有企业家公布了自己的电话。 面对问题——政府关切 市场化手段解决 王伟中:其实很多深圳的企业家,大大小小的都有,包括我们很多基层干部、街道社区的,我的手机电话、微信,他们都有。那么这些年下来,其实发给我很多的意见和建议,有时候也有一些,说这些方面应该做的更好,你叫批评也可以。其实我当时就是想让自己有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 陈志列:我们给王伟中书记就发干货。其实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出台一些政策的早期,就来征求市工商联、然后征求这个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在很多最后公布的,包括中央批准咱们深圳的政策里面,看到了很多原文。某些段落,就是我们企业家这个群体,当年跟市委市政府提的诉求,非常棒。 王伟中:我给你举个例子,2018年的时候当时会出现股权质押这个问题,其实我最早看到的报告,就是这个统战部和工商联报给我的。那么深圳市委市政府,快速地去调研、调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找了十来位企业家来座谈,到底是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大概是两周之内,出台了三个文件来帮助企业,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渡过难关。时间不等人,有时候可能一天过去,可能就错失了很多。企业的资金链,如果让它断掉,那这个企业可能再重新起来是非常难的。所以要这个解燃眉之急,要快速做出响应,尽我们之所能,用市场化的办法来运作好。 效率和漏洞?深圳选择相信市场 陈志列:我们深圳在不久前推出了一个全国绝对是先行,而且是可能后续者不一定能够抄的这个政策,我们企业家感觉非常给力。这个政策就是说对全球的紧缺人才、高端人才,来深圳的话,只要交15%的个人所得税就可以了。那么怎么样认定他们是人才呢?我自己本人就面对面给伟中书记建议过,我说这个能不能不由政府来认定他是不是紧缺人才、高端人才,而是由企业。后来深圳出台的这个政策,就是说企业如果给他一百万(年薪),那政府就不再确认了,就政府就按照15%(个人所得税)执行。如果要是走政府认定的话,那就是另外一个效率问题、在效率和有可能产生的漏洞之间,深圳市委市政府果断选择了效率和对市场的这个信任。因为我自己的当年研究生的同学,今天有一半在美国,我知道他们今天回来的话,他们的第一大的障碍是个人所得税。那要是15%的话,他们就去掉了回来的最大的障碍。而深圳做到了,非常体现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担当。 主持人:我们要了效率的同时,万一那个漏洞真的出现了的话,您会考虑到这样的后果吗? 王伟中:我们要质量、要效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诚信,你要相信人,我相信我们的企业家也好、高校也好、科研院所,它的管理者,包括它的一些制度,也是为了它那个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好。引进的人才也好、科学家也好、工程师也好,他为这个单位、为这项研发做出多大的贡献,用人单位最清楚。你不相信他,那你对知识的价值,对真正人才的尊重,那不是空话吗? 主持人:让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是对人才最大的一个尊重。 疫情之下 深圳外资民营投资均上涨 王伟中:有两个数据我觉得非常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上半年吸引外资,40多亿美金,比去年同期比,增长了百分之五点几;还有一个数据,就是民营投资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几。这两个数据就充分地说明,外资和民营企业家看好中国、看好广东、看好深圳。这个我觉得是非常地让我们欣慰的,也是非常使我们对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会更加地充满了信心。 主持人:这张照片是深圳非常著名的一条河,茅洲河。 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 蔡俊涛:上面那张是2015年,也是茅洲河治理前的时候的一张照片。那个水从直观上看上去就是很黑的,污染严重程度在全省排名是第一的,是深圳特区脸上的一道疤。当时在茅洲河边上的一些市民,其实对茅洲河的感受和态度来讲,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总结:就是掩鼻而过,背水而居,闭窗而眠。 王伟中:像茅洲河确实正如老蔡刚才讲的,是我们广东省,甚至是全国最黑、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我2017年4月份去看的时候,确实是臭气熏天,墨汁什么颜色它就什么颜色。治水是个系统的工程,看在河里、问题在岸上。所以这几年我们深圳大概补齐了特区建设的这么多年的短板,将近7000公里的管网,治理了13000多个小区,要去实现雨污分流,要正本清源。那么还有深圳过去很多暗河,三米宽四米深的这个地下的排污的管廊、渠道,这里面的淤泥两三米厚,就是30多年发展当中的污泥,所以不把它清掉,你治完了水,(水)进入这里面,再排到我们的河海里面,那还是对水污染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伟鸿,我们这几年在治水方面,应该说是市委市政府、全市人民、我们参与的企业,包括设计单位,投入了巨大力量。这个事非经过不知难,但是现在我们做到了,我们完成了对国家、对省里,特别是对全市父老乡亲们的承诺。我们提前一年,在2019年的年底,深圳全市域在全国率先消除了黑臭水体,159条河流全部消除。那么还有就是我们用自己形象的话讲,就是巴掌大的地方也不要,又消除了全市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所以现在深圳所有的水体都是消除了黑臭。 主持人:刚刚我们说到的这条河的治理,它不仅仅关乎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和我们这座城市当中,每一位市民的幸福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有没有在民生幸福这个领域当中,某一件事情让您和我们整个的政府拿出了比治水更大的力度去做的事? 王伟中:教育和医疗,包括住房,这些都是我们广大市民最关心的一些方面。我就重点说一下比方说教育的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学位有点紧张,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平衡。 那么深圳为什么这么大的压力呢?大概中国城市里面,甚至在全球的城市里面,也很少有这么一座城市,在这么小的空间里面承载着两千多万的人,而且每年,都还有四五十万的人新进入深圳。不管你户籍在哪,国籍在哪,都是需要我们的政府、城市来提供这个从幼儿园到这个初中的义务教育。 我们规划建设的这些学校,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就近三年的投入大概投了2200多亿来建这些教育方面。到目前我们解决了所有孩子的入学问题,就是我们怎么能够更多地提供更高质量的、更优质的教育,这是我们要奋斗的。 未来五年教育投入四五千亿 新增74万学位 王伟中:那么在未来的五年,我们会新建、新提供74万个学位,那么政府也要投入四五千亿,为我们的新来的或者是我们出生的、带进来的,在深圳的这些小孩子,把他们的教育的问题做好。 主持人:所以我知道在深圳的民生服务方面,其实还有很多的创新,比如说你要注册某一家公司,可能就是街边的一个机器,你的身份证插进去就可以了。 王伟中:我们现在这个城市就是更加地智慧化、智能化,就是会思考、有温度,让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多。 刘佳晨:企业和市民在这个城市里办事特别便捷。比如说让群众办事,一次都不跑,它成为常态,跑一次是底线,跑多次是例外。一机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在这个全国的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评比当中,深圳也是连续两年拿到第一名。 基层社区的数字化“便民惠民”行动 王伟中:我到社区去看,它便民服务有很多那个机器。可以问问这个他们基层的,就是一机通办,你那儿实现没有? 何新生:我们是有了。 主持人:在同一部机器上我们可以办哪些事? 何新生:首先我们社区有我们社区的办事窗口,我们的办事窗口也是一窗通办,也就是所有的我们计生、养老、劳动、保险,这些东西呢,我们都是在一个窗口可以办下来。但是你非工作日时间,我们在我们党政中心的左边还有一个叫自助服务区。这个自助服务区有四台机器,可以办理港澳通行证的续签、交通违章缴费、社保卡的这个查询打印等等这些功能,也有一百多项业务。 王伟中: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在最接近市民的地方,能够把我们的工作,党中央的关怀、党的方针能够落实下去。基层如果我们堡垒作用发挥得好,其实我们很多事情都能够办得更好。 主持人:40年前,中央决定设立特区,是希望深圳可以杀出一条血路;40年后的今天,中央依然希望深圳打造先行示范区。应该说这40年贯穿在深圳发展的脉络里,一定有一种精神始终存在。 王伟中:40年经济特区,我们讲特区精神,就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这是我们特区的精神。 敢为人先 开放包容 务实尚法 王伟中:那么现在我就想我们也凝练我们新的时代,深圳到底要继承发展的特区精神我们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份,党的十八大以后离京的第一站来到了深圳,到了前海,当时总书记讲,说政策都给你们了,你们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总书记也希望我们继续保持敢闯敢试,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么第二个就是“开放包容”,深圳这座城市,移民城市,那来自五湖四海,那么需要这座城市的门开得越来越大,那么另外对创新创业的失败要给予包容。第三句我想就是,我们现在全面依法治国,法治城市的示范,我们这座城市应该是“务实尚法”。你得要崇尚法律、敬畏法律。 主持人:在深圳未来发展道路上,所谓的硬骨头可能一个会接着一个。您会对困难对挑战甚至对一些失败做好什么样的心理准备吗? 改革进入深水区 刀刃向内改自己 王伟中:我们现在改革确实是进入了深水区,有的是无人区,没有肉的硬骨头确实很难。40年前我们改的时候,可能我们那时候生活的水平,我们的财富,就是也没有那么多坛坛罐罐,今天我们有了。人均GDP已经到了3万美金,全国最高,这座城市人均地均的产出都是最高的。那么我们有了这个今天幸福的生活,那么再去改革,其实改革都是要触动利益的,要动一些人的蛋糕的、你去动什么人的都会不高兴,所以我们改革其实最难是刀刃向内,改自己。 深圳是外界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王伟中:问题多不怕,有问题不怕,关键你能不能正视问题,直面问题。40年来走下来,我们的制度的优势,深圳应该是最完美的一个体现的地方。我们经常讲,我给国内外的朋友都讲,深圳是中国共产党一手缔造的这么一座城市,那么它是外界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的窗口,也是我们向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的这么一个窗口。所以我想,我们坚持我们的道路这种自信是非常的重要的。坚定信心、坚定信念,把自己的事情坚定不移地办好,认准的道路就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主持人:这40年的时间当中,深圳一直渴望能够成为率先到达彼岸的那艘冲锋舟。而这个过程之艰难、这个过程充满了多少挑战,只有深圳是最为清楚的。我想在这一刻我们不仅仅要向迎来了40周年华诞的深圳特区道一声生日快乐,同时也要送上我们最美的祝福,祝福这座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鹏程万里,前程似锦。 内容来源:央视CCTV-2财经频道《对话》、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详情]

深圳特区报|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勇担崇高新使命
深圳特区报|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勇担崇高新使命

  原标题: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勇担崇高新使命 深圳特区报 重大使命再降深圳!重大机遇再临深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崇高使命,深圳干部群众无比喜悦,无比振奋,信心倍增,干劲倍增! 综合改革试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举措,在深圳改革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莫听穿林打叶声,战不旋踵勇先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国内外发展环境正经历着深刻变化。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面对更严峻的风险挑战,深圳当何为?勇开顶风船。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党中央专门为深圳把脉定向、量身定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纲领和新图谱,是肯定和信任,是厚望和嘱托,是更崇高的使命、更重大的责任。综合改革试点,是具有超前性、开拓性、试验性的系统改革,是率先向“深水区”挺进、往“无人区”开拓的攻坚改革,深圳必须以更大的勇毅气魄去“闯”,更大的格局智慧去“创”,更拼的作风劲头去“干”,坚定扛起使命担当。 综合改革试点,机遇难得,使命在肩,必须用足用好。综合改革试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中央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对深圳经济特区的最新战略定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任务,不仅事关深圳发展,更要为全国破题,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中央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这是重磅政策“大礼包”,也是以改革解难探路的“尚方宝剑”,对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综合改革试点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改革方法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推进的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只有把方法搞对头,改革才不会走弯路,蹄疾步稳向前推进。改革方法论既源于改革,又指导改革。综合改革试点,是“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等改革方法论的实践创新,也是深圳改革实践到达更深层面、面对更多新问题之后改革方法论的创新和升级。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的体系性和全局性问题,必将产生“共振效应”“化学反应”“整体效应”,为全国改革开放蹚出新路子、积累新经验。 以“中国之制”促进“中国之治”,深圳力行,深圳先行。综合改革试点是推进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实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有承载综合探索示范功能的重大平台率先破题。综合改革试点,是中央赋予深圳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通过深圳先行探索,为中国之治突破思想桎梏,打破利益藩篱,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率先完善各方面制度,加快形成更加成熟更加稳定的制度体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历史机遇千载难逢,先行示范使命在肩。深圳要珍惜历史机遇,创造历史新篇。深圳要充分发挥综合改革试点的“开路先锋”作用,给全国立标杆、作示范,以自身的突破引领整体的升级,牵引带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将深圳“试验田”里育出的优良“种子”在更大范围“播种”,用综合试点改革的累累硕果,书写新时代深圳先行示范的新传奇![详情]

中央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在深圳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中央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在深圳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原标题:中央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在深圳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以实干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甘霖 杨丽萍 黄子芸)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公布。这一重磅《实施方案》在深圳干部群众中迅速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充分发扬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坚定信心和决心,坚决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重托,以实干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后,在深圳人的朋友圈刷屏,大家纷纷转发相关报道。大家认为,《实施方案》是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之际,深圳又从中央收获的一份重磅礼包,综合改革试点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是推进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实践。从粤港澳大湾区,到深圳先行示范区,再到综合改革试点,深圳这几年一年一个重大利好,每年都有大事喜事要事,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对深圳经济特区是何等的关怀、何等的厚爱,何等的信任与期望。 深圳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在《实施方案》发布后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表示,中央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不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重要理念,而且还以综合改革试点这一创新性重大决策,在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等多个层面上,推动着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在新发展阶段的全面深化,不断提升中国治理效能。从地方层面来分析,中央授权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不但成为推动深圳在新发展阶段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而且也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了关键招式。 市委党校副教授王定毅谈到,在2018年3月全国两会时,总书记曾指出深圳是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在《实施方案》中,深圳被定位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旗帜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拓展,这表明深圳以奇迹般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标志性符号。《实施方案》在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诸多举措继续强调的基础上,以进一步具体、细化、丰富、创新、发展的务实举措,来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为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作出新的贡献。 “对深圳来说,《方案》的出台是一件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影响深远,为把深圳建设成为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和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奋力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先行示范、当好标杆,提供了战略指引和制度支撑,这必将引领深圳继往开来谱写崭新的篇章、开创辉煌的未来。”深圳市义工联党委书记巫景钦说。 《实施方案》提到,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此,一位外资企业负责人表示,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吸引外商投资的焦点之一,此次《实施方案》出“组合重拳”进行治理,对加大深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特区投资环境,提升深圳的国际形象,都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必定能满足创新者在更加公平、开放、透明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秩序中参与竞争的现实要求,给外国投资者吃下“定心丸”,让外资企业充满信心。 《实施方案》提到,要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这让在深圳创业3年多的王一鸣感到振奋,他说:“深圳已经在民生保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让我们越来越有归属感,《实施方案》再次从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着力,让老百姓住得更安心,吃得更放心,生活更舒心,相信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深圳将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人民,人民会为城市的建设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详情]

支持资本市场建设先行先试 扩大对外开放
支持资本市场建设先行先试 扩大对外开放

  原标题:支持资本市场建设先行先试 扩大对外开放 本报记者 昝秀丽   据新华社10月11日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方案》提出,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深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 《方案》明确的主要目标为:2020年,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制定实施首批综合授权事项清单,推动试点开好局、起好步。2022年,各方面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基本完成试点改革任务,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 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方面,《方案》提出,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完善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劳动力流动制度,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化相关制度,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健全要素市场评价贡献机制。 关于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方案》提出,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准入环境。探索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依法依规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深圳下属机构的基础上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推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和国际合作。 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方案》提出,进一步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特区立法。 在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方面,《方案》提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  在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方面,《方案》提出,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 支持以规则衔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加强对重大疑难涉外商事案件的业务指导。支持完善法治领域跨境协作机制,健全国际法律服务和纠纷解决机制。 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深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支持深圳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深圳依法发起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在深圳依法合规获取支付业务许可证。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探索完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赋予深圳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许可权,进一步放开保税燃料油供应市场。 《方案》提出,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创新医疗服务体系,探索扩大办学自主权,优化社会保障机制,完善文化体育运营管理体制。 《方案》提出,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提升城市空间统筹管理水平。 《方案》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建设始终贯穿综合改革试点全过程,严密党的组织体系,为深圳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坚强保障。[详情]

中办、国办:支持深圳探索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中办、国办:支持深圳探索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原标题: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主要内容如下。 党中央作出兴办经济特区重大战略部署40年来,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2019年8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决策,一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以设立经济特区40周年为契机,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也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圳改革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有关要求,积极稳妥做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正确改革方向,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率先完善各方面制度,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深港合作,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二)工作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 ——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突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衔接配套、成熟定型,实现改革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 ——坚持先行先试、引领示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给予充分改革探索空间,在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前提下,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开展相关试点试验示范。鼓励大胆创新、真抓实干,注重经验总结,及时规范提升,为全国提供示范。 ——坚持底线思维、稳步实施。提前预设底线情形,在风险总体可控前提下,科学把握时序、节奏和步骤,分期分步、稳妥有序推进改革。 (三)主要目标。2020年,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制定实施首批综合授权事项清单,推动试点开好局、起好步。2022年,各方面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基本完成试点改革任务,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 二、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四)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市场,完善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土地市场服务监管体系。试点实行土地二级市场预告登记转让制度。 (五)完善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劳动力流动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完善居住证制度,鼓励根据实际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允许探索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发展需要的特殊工时管理制度。 (六)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准入环境。探索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依法依规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深圳下属机构的基础上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推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和国际合作。 (七)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化相关制度。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在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健全国有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 (八)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探索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新机制,建立数据隐私保护制度。试点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研究论证设立数据交易市场或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数据交易。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试点。 (九)健全要素市场评价贡献机制。率先探索完善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充分尊重科研、技术、管理人才,探索充分体现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深入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支持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探索与企业市场地位和业绩贡献相匹配、与考核结果紧密挂钩、增量业绩决定增量激励的薪酬分配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三、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十)进一步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支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完善经营邮政通信业务审批机制。试点能源领域许可审批告知承诺制。推进破产制度和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试行破产预重整制度,完善自然人破产制度。 (十一)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完善互联网信息等数字知识产权财产权益保护制度,探索建立健全证据披露、证据妨碍排除和优势证据规则,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探索在部分知识产权案件中实行举证责任转移制度。实施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 (十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特区立法。按程序赋予深圳在干部和机构管理、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探索完善行政争议多元解决机制,健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机制。支持深圳扩宽经济特区立法空间,在新兴领域加强立法探索,依法制定经济特区法规规章。 四、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 (十三)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支持实行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推动完善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政企科技创新咨询制度。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机制。 (十四)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按程序赋予深圳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权限,探索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审批流程。支持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员办理R字签证和提供出入境便利。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支持探索建立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放宽境外人员(不包括医疗卫生人员)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 五、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十五)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支持以规则衔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加强对重大疑难涉外商事案件的业务指导。支持完善法治领域跨境协作机制,健全国际法律服务和纠纷解决机制。 (十六)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深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支持深圳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深圳依法发起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在深圳依法合规获取支付业务许可证。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探索完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赋予深圳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许可权,进一步放开保税燃料油供应市场。 六、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 (十七)创新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支持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支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十八)探索扩大办学自主权。探索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前提下,支持深圳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赋予深圳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的设立和撤销权限。 (十九)优化社会保障机制。探索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新机制,加快构建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支持完善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鼓励利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医保政务服务一体化办理。支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二十)完善文化体育运营管理体制。支持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完善院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按程序赋予省级电视剧审查等管理权限。支持建设适用国际通用规则的文化艺术品(非文物)拍卖中心。支持开展体育消费城市试点,推进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创新促进体育赛事发展的服务管理机制和安保制度。 七、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 (二十一)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支持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开展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范围。支持完善本地清洁能源供应机制,建设能源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平台机构。支持完善产品环保强制性地方标准,建立绿色产业认定规则体系,完善气候投融资机制。推动完善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入海排污口分类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二十二)提升城市空间统筹管理水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支持推动在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探索按照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分别设立使用权,促进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开展深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按程序赋予深圳占用林地省级审核权限。探索优化用地用林用海“统一收文、统一办理、统一发文”审批机制,推动自然资源使用审批全链条融合。开展航空资源结构化改革试点。完善无人机飞行管理制度。 八、强化保障措施 (二十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建设始终贯穿综合改革试点全过程,严密党的组织体系,为深圳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坚强保障。 (二十四)创新工作机制。支持深圳结合实际率先开展相关试点试验示范,实施重大改革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分批次研究制定授权事项清单,按照批量授权方式,按程序报批后推进实施。有关方面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和经批准的事项清单,依法依规赋予深圳相关管理权限。建立健全重大风险识别及系统性风险防范制度和政策体系。实行包容审慎的改革风险分类分级管控机制,根据风险程度,分别采取调整、暂缓或终止等处置措施,不断优化综合改革试点实施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跟进综合改革试点进展,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评估,对达到预期效果的抓紧总结推广,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分析评估,重要情况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二十五)落实地方责任。广东省要积极为深圳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创造条件,加大行政审批、科技创新、规划管理、综合监管、涉外机构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放权力度,依法依规赋予深圳更多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圳要切实担负起试点主体责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做好具体实施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有序推进。要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协调合作,建立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的改革联动机制,实现协同对接,充分发挥制度整体效能。 (二十六)强化法治保障。建立健全与综合改革试点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机制。本方案提出的各项改革政策举措,凡涉及调整现行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授权后实施。有关方面要加强指导和服务,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涉及的法律法规事项,做好与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的衔接。 (二十七)营造改革氛围。弘扬特区精神,继续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健全改革的正向激励机制,注重在改革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大胆提拔使用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干部,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该容的大胆容,不该容的坚决不容。及时宣传深圳推进改革的新进展新成效,为综合改革试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详情]

中办、国办:允许深圳探索适应新产业发展需要的特殊工时管理制度
中办、国办:允许深圳探索适应新产业发展需要的特殊工时管理制度

  原标题: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主要内容如下。 党中央作出兴办经济特区重大战略部署40年来,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2019年8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决策,一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以设立经济特区40周年为契机,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也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圳改革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有关要求,积极稳妥做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正确改革方向,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率先完善各方面制度,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深港合作,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二)工作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 ——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突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衔接配套、成熟定型,实现改革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 ——坚持先行先试、引领示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给予充分改革探索空间,在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前提下,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开展相关试点试验示范。鼓励大胆创新、真抓实干,注重经验总结,及时规范提升,为全国提供示范。 ——坚持底线思维、稳步实施。提前预设底线情形,在风险总体可控前提下,科学把握时序、节奏和步骤,分期分步、稳妥有序推进改革。 (三)主要目标。2020年,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制定实施首批综合授权事项清单,推动试点开好局、起好步。2022年,各方面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基本完成试点改革任务,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 二、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四)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市场,完善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土地市场服务监管体系。试点实行土地二级市场预告登记转让制度。 (五)完善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劳动力流动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完善居住证制度,鼓励根据实际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允许探索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发展需要的特殊工时管理制度。 (六)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准入环境。探索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依法依规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深圳下属机构的基础上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推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和国际合作。 (七)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化相关制度。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在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健全国有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 (八)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探索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新机制,建立数据隐私保护制度。试点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研究论证设立数据交易市场或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数据交易。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试点。 (九)健全要素市场评价贡献机制。率先探索完善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充分尊重科研、技术、管理人才,探索充分体现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深入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支持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探索与企业市场地位和业绩贡献相匹配、与考核结果紧密挂钩、增量业绩决定增量激励的薪酬分配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三、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十)进一步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支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完善经营邮政通信业务审批机制。试点能源领域许可审批告知承诺制。推进破产制度和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试行破产预重整制度,完善自然人破产制度。 (十一)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完善互联网信息等数字知识产权财产权益保护制度,探索建立健全证据披露、证据妨碍排除和优势证据规则,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探索在部分知识产权案件中实行举证责任转移制度。实施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 (十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特区立法。按程序赋予深圳在干部和机构管理、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探索完善行政争议多元解决机制,健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机制。支持深圳扩宽经济特区立法空间,在新兴领域加强立法探索,依法制定经济特区法规规章。 四、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 (十三)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支持实行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推动完善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政企科技创新咨询制度。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机制。 (十四)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按程序赋予深圳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权限,探索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审批流程。支持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员办理R字签证和提供出入境便利。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支持探索建立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放宽境外人员(不包括医疗卫生人员)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 五、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十五)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支持以规则衔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加强对重大疑难涉外商事案件的业务指导。支持完善法治领域跨境协作机制,健全国际法律服务和纠纷解决机制。 (十六)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深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支持深圳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深圳依法发起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在深圳依法合规获取支付业务许可证。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探索完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赋予深圳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许可权,进一步放开保税燃料油供应市场。 六、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 (十七)创新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支持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支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十八)探索扩大办学自主权。探索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前提下,支持深圳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赋予深圳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的设立和撤销权限。 (十九)优化社会保障机制。探索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新机制,加快构建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支持完善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鼓励利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医保政务服务一体化办理。支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二十)完善文化体育运营管理体制。支持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完善院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按程序赋予省级电视剧审查等管理权限。支持建设适用国际通用规则的文化艺术品(非文物)拍卖中心。支持开展体育消费城市试点,推进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创新促进体育赛事发展的服务管理机制和安保制度。 七、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 (二十一)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支持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开展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范围。支持完善本地清洁能源供应机制,建设能源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平台机构。支持完善产品环保强制性地方标准,建立绿色产业认定规则体系,完善气候投融资机制。推动完善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入海排污口分类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二十二)提升城市空间统筹管理水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支持推动在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探索按照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分别设立使用权,促进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开展深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按程序赋予深圳占用林地省级审核权限。探索优化用地用林用海“统一收文、统一办理、统一发文”审批机制,推动自然资源使用审批全链条融合。开展航空资源结构化改革试点。完善无人机飞行管理制度。 八、强化保障措施 (二十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建设始终贯穿综合改革试点全过程,严密党的组织体系,为深圳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坚强保障。 (二十四)创新工作机制。支持深圳结合实际率先开展相关试点试验示范,实施重大改革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分批次研究制定授权事项清单,按照批量授权方式,按程序报批后推进实施。有关方面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和经批准的事项清单,依法依规赋予深圳相关管理权限。建立健全重大风险识别及系统性风险防范制度和政策体系。实行包容审慎的改革风险分类分级管控机制,根据风险程度,分别采取调整、暂缓或终止等处置措施,不断优化综合改革试点实施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跟进综合改革试点进展,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评估,对达到预期效果的抓紧总结推广,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分析评估,重要情况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二十五)落实地方责任。广东省要积极为深圳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创造条件,加大行政审批、科技创新、规划管理、综合监管、涉外机构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放权力度,依法依规赋予深圳更多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圳要切实担负起试点主体责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做好具体实施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有序推进。要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协调合作,建立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的改革联动机制,实现协同对接,充分发挥制度整体效能。 (二十六)强化法治保障。建立健全与综合改革试点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机制。本方案提出的各项改革政策举措,凡涉及调整现行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授权后实施。有关方面要加强指导和服务,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涉及的法律法规事项,做好与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的衔接。 (二十七)营造改革氛围。弘扬特区精神,继续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健全改革的正向激励机制,注重在改革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大胆提拔使用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干部,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该容的大胆容,不该容的坚决不容。及时宣传深圳推进改革的新进展新成效,为综合改革试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详情]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原标题: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主要内容如下。 党中央作出兴办经济特区重大战略部署40年来,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2019年8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决策,一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以设立经济特区40周年为契机,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也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圳改革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有关要求,积极稳妥做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正确改革方向,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率先完善各方面制度,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深港合作,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二)工作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 ——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突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衔接配套、成熟定型,实现改革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 ——坚持先行先试、引领示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给予充分改革探索空间,在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前提下,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开展相关试点试验示范。鼓励大胆创新、真抓实干,注重经验总结,及时规范提升,为全国提供示范。 ——坚持底线思维、稳步实施。提前预设底线情形,在风险总体可控前提下,科学把握时序、节奏和步骤,分期分步、稳妥有序推进改革。 (三)主要目标。2020年,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制定实施首批综合授权事项清单,推动试点开好局、起好步。2022年,各方面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基本完成试点改革任务,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 二、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四)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市场,完善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土地市场服务监管体系。试点实行土地二级市场预告登记转让制度。 (五)完善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劳动力流动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完善居住证制度,鼓励根据实际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允许探索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发展需要的特殊工时管理制度。 (六)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准入环境。探索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依法依规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深圳下属机构的基础上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推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和国际合作。 (七)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化相关制度。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在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健全国有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 (八)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探索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新机制,建立数据隐私保护制度。试点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研究论证设立数据交易市场或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数据交易。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试点。 (九)健全要素市场评价贡献机制。率先探索完善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充分尊重科研、技术、管理人才,探索充分体现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深入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支持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探索与企业市场地位和业绩贡献相匹配、与考核结果紧密挂钩、增量业绩决定增量激励的薪酬分配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三、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十)进一步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支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完善经营邮政通信业务审批机制。试点能源领域许可审批告知承诺制。推进破产制度和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试行破产预重整制度,完善自然人破产制度。 (十一)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完善互联网信息等数字知识产权财产权益保护制度,探索建立健全证据披露、证据妨碍排除和优势证据规则,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探索在部分知识产权案件中实行举证责任转移制度。实施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 (十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特区立法。按程序赋予深圳在干部和机构管理、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探索完善行政争议多元解决机制,健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机制。支持深圳扩宽经济特区立法空间,在新兴领域加强立法探索,依法制定经济特区法规规章。 四、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 (十三)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支持实行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推动完善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政企科技创新咨询制度。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机制。 (十四)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按程序赋予深圳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权限,探索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审批流程。支持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员办理R字签证和提供出入境便利。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支持探索建立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放宽境外人员(不包括医疗卫生人员)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 五、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十五)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支持以规则衔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加强对重大疑难涉外商事案件的业务指导。支持完善法治领域跨境协作机制,健全国际法律服务和纠纷解决机制。 (十六)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深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支持深圳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深圳依法发起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在深圳依法合规获取支付业务许可证。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探索完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赋予深圳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许可权,进一步放开保税燃料油供应市场。 六、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 (十七)创新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支持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支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十八)探索扩大办学自主权。探索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前提下,支持深圳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赋予深圳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的设立和撤销权限。 (十九)优化社会保障机制。探索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新机制,加快构建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支持完善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鼓励利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医保政务服务一体化办理。支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二十)完善文化体育运营管理体制。支持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完善院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按程序赋予省级电视剧审查等管理权限。支持建设适用国际通用规则的文化艺术品(非文物)拍卖中心。支持开展体育消费城市试点,推进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创新促进体育赛事发展的服务管理机制和安保制度。 七、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 (二十一)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支持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开展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范围。支持完善本地清洁能源供应机制,建设能源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平台机构。支持完善产品环保强制性地方标准,建立绿色产业认定规则体系,完善气候投融资机制。推动完善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入海排污口分类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二十二)提升城市空间统筹管理水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支持推动在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探索按照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分别设立使用权,促进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开展深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按程序赋予深圳占用林地省级审核权限。探索优化用地用林用海“统一收文、统一办理、统一发文”审批机制,推动自然资源使用审批全链条融合。开展航空资源结构化改革试点。完善无人机飞行管理制度。 八、强化保障措施 (二十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建设始终贯穿综合改革试点全过程,严密党的组织体系,为深圳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坚强保障。 (二十四)创新工作机制。支持深圳结合实际率先开展相关试点试验示范,实施重大改革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分批次研究制定授权事项清单,按照批量授权方式,按程序报批后推进实施。有关方面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和经批准的事项清单,依法依规赋予深圳相关管理权限。建立健全重大风险识别及系统性风险防范制度和政策体系。实行包容审慎的改革风险分类分级管控机制,根据风险程度,分别采取调整、暂缓或终止等处置措施,不断优化综合改革试点实施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跟进综合改革试点进展,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评估,对达到预期效果的抓紧总结推广,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分析评估,重要情况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二十五)落实地方责任。广东省要积极为深圳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创造条件,加大行政审批、科技创新、规划管理、综合监管、涉外机构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放权力度,依法依规赋予深圳更多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圳要切实担负起试点主体责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做好具体实施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有序推进。要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协调合作,建立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的改革联动机制,实现协同对接,充分发挥制度整体效能。 (二十六)强化法治保障。建立健全与综合改革试点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机制。本方案提出的各项改革政策举措,凡涉及调整现行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授权后实施。有关方面要加强指导和服务,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涉及的法律法规事项,做好与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的衔接。 (二十七)营造改革氛围。弘扬特区精神,继续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健全改革的正向激励机制,注重在改革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大胆提拔使用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干部,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该容的大胆容,不该容的坚决不容。及时宣传深圳推进改革的新进展新成效,为综合改革试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详情]

中办、国办:深圳市政府可批准永久基本农田外的农用地转建设用地
中办、国办:深圳市政府可批准永久基本农田外的农用地转建设用地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主要内容如下。 党中央作出兴办经济特区重大战略部署40年来,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2019年8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决策,一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以设立经济特区40周年为契机,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也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圳改革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有关要求,积极稳妥做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正确改革方向,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率先完善各方面制度,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深港合作,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二)工作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 ——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突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衔接配套、成熟定型,实现改革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 ——坚持先行先试、引领示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给予充分改革探索空间,在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前提下,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开展相关试点试验示范。鼓励大胆创新、真抓实干,注重经验总结,及时规范提升,为全国提供示范。 ——坚持底线思维、稳步实施。提前预设底线情形,在风险总体可控前提下,科学把握时序、节奏和步骤,分期分步、稳妥有序推进改革。 (三)主要目标。2020年,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制定实施首批综合授权事项清单,推动试点开好局、起好步。2022年,各方面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基本完成试点改革任务,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 二、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四)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市场,完善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土地市场服务监管体系。试点实行土地二级市场预告登记转让制度。 (五)完善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劳动力流动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完善居住证制度,鼓励根据实际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允许探索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发展需要的特殊工时管理制度。 (六)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准入环境。探索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依法依规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深圳下属机构的基础上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推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和国际合作。 (七)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化相关制度。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在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健全国有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 (八)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探索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新机制,建立数据隐私保护制度。试点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研究论证设立数据交易市场或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数据交易。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试点。 (九)健全要素市场评价贡献机制。率先探索完善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充分尊重科研、技术、管理人才,探索充分体现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深入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支持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探索与企业市场地位和业绩贡献相匹配、与考核结果紧密挂钩、增量业绩决定增量激励的薪酬分配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三、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十)进一步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支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完善经营邮政通信业务审批机制。试点能源领域许可审批告知承诺制。推进破产制度和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试行破产预重整制度,完善自然人破产制度。 (十一)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完善互联网信息等数字知识产权财产权益保护制度,探索建立健全证据披露、证据妨碍排除和优势证据规则,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探索在部分知识产权案件中实行举证责任转移制度。实施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 (十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特区立法。按程序赋予深圳在干部和机构管理、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探索完善行政争议多元解决机制,健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机制。支持深圳扩宽经济特区立法空间,在新兴领域加强立法探索,依法制定经济特区法规规章。 四、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 (十三)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支持实行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推动完善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政企科技创新咨询制度。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机制。 (十四)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按程序赋予深圳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权限,探索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审批流程。支持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员办理R字签证和提供出入境便利。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支持探索建立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放宽境外人员(不包括医疗卫生人员)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 五、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十五)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支持以规则衔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加强对重大疑难涉外商事案件的业务指导。支持完善法治领域跨境协作机制,健全国际法律服务和纠纷解决机制。 (十六)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深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支持深圳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深圳依法发起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在深圳依法合规获取支付业务许可证。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探索完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赋予深圳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许可权,进一步放开保税燃料油供应市场。 六、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 (十七)创新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支持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支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十八)探索扩大办学自主权。探索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前提下,支持深圳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赋予深圳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的设立和撤销权限。 (十九)优化社会保障机制。探索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新机制,加快构建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支持完善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鼓励利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医保政务服务一体化办理。支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二十)完善文化体育运营管理体制。支持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完善院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按程序赋予省级电视剧审查等管理权限。支持建设适用国际通用规则的文化艺术品(非文物)拍卖中心。支持开展体育消费城市试点,推进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创新促进体育赛事发展的服务管理机制和安保制度。 七、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 (二十一)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支持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开展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范围。支持完善本地清洁能源供应机制,建设能源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平台机构。支持完善产品环保强制性地方标准,建立绿色产业认定规则体系,完善气候投融资机制。推动完善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入海排污口分类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二十二)提升城市空间统筹管理水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支持推动在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探索按照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分别设立使用权,促进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开展深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按程序赋予深圳占用林地省级审核权限。探索优化用地用林用海“统一收文、统一办理、统一发文”审批机制,推动自然资源使用审批全链条融合。开展航空资源结构化改革试点。完善无人机飞行管理制度。 八、强化保障措施 (二十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建设始终贯穿综合改革试点全过程,严密党的组织体系,为深圳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坚强保障。 (二十四)创新工作机制。支持深圳结合实际率先开展相关试点试验示范,实施重大改革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分批次研究制定授权事项清单,按照批量授权方式,按程序报批后推进实施。有关方面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和经批准的事项清单,依法依规赋予深圳相关管理权限。建立健全重大风险识别及系统性风险防范制度和政策体系。实行包容审慎的改革风险分类分级管控机制,根据风险程度,分别采取调整、暂缓或终止等处置措施,不断优化综合改革试点实施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跟进综合改革试点进展,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评估,对达到预期效果的抓紧总结推广,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分析评估,重要情况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二十五)落实地方责任。广东省要积极为深圳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创造条件,加大行政审批、科技创新、规划管理、综合监管、涉外机构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放权力度,依法依规赋予深圳更多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圳要切实担负起试点主体责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做好具体实施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有序推进。要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协调合作,建立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的改革联动机制,实现协同对接,充分发挥制度整体效能。 (二十六)强化法治保障。建立健全与综合改革试点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机制。本方案提出的各项改革政策举措,凡涉及调整现行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授权后实施。有关方面要加强指导和服务,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涉及的法律法规事项,做好与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的衔接。 (二十七)营造改革氛围。弘扬特区精神,继续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健全改革的正向激励机制,注重在改革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大胆提拔使用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干部,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该容的大胆容,不该容的坚决不容。及时宣传深圳推进改革的新进展新成效,为综合改革试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详情]

深圳土地使用再扩权 高房价背后的供需矛盾有望打破
深圳土地使用再扩权 高房价背后的供需矛盾有望打破

  原标题:深圳土地使用再扩权 高房价背后的供需矛盾有望打破 作者: 黄琼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公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下称《方案》)提出,支持深圳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 此次被中央赋予部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自主权,被称为深圳用地再度扩权,房价一直上涨背后的供需矛盾有望打破。 《方案》提出,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市场,完善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土地市场服务监管体系。试点实行土地二级市场预告登记转让制度。 今年3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提到,要在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赋予省级人民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决定》明确,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如今,深圳作为副省级城市也被赋予了这项自主权。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这个政策的需求,深圳实际上是很迫切的。原先国家对于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特别是转成住宅用地存在一定的担心,担心实体经济空心化、房地产化。由此,对农业用地转建设用地的审批权控制得十分严格。然而,对深圳来讲,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和高科技现代服务业已占据其主导地位,但用地结构仍停留在以工业用地为主的状态。所以在产业转型的背景下,深圳必须对空间结构重新进行调整。 李宇嘉认为,此前规划用地和土地用途管制是横在这个调整上面的两把“尚方宝剑”。因此,此次调整对深圳来说,就是用地权的增加,意义非凡。同时,这也是促进要素市场化自由流通的一个必然结果,因为地方更加明确地知道土地应该怎么用,土地要素怎么实现价值最大化。 资料显示,在深圳1997.4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容纳了超过1344万常住人口,但深圳居住用地占全市总建设用地面积不到23%,低于国家相关标准中25%~40%的下限。 过去十余年深圳房价快速上涨,主要原因是人们相信深圳土地供应不足以满足庞大的人口住房需求。据中指研究院数据,2019年,深圳市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55821元/平方米,是2014年的23973元/平方米的2.3倍多。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认为,深圳的土地供应不足,除了地理条件限制之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策限制。大量的小产权房、农民房、城中村、厂房宿舍不具备上市流通的条件,无法形成有效住房供应。 “这一《方案》的实施,标志着在深圳投资炒房的基础动摇,深圳房价一直涨的神话有望被打破。”许小乐称,《方案》授权深圳市政府审批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给予先行示范区处理农民房、城中村的特别支持,帮助深圳解决这一长期历史遗留问题。 而对《方案》优化增量土地与存量土地的循环利用,许小乐认为,一方面,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按照产业结构转换的实际需求,使土地空间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一些闲置、低效工业厂房仓库将能够转化为住宅用途,使工改租、商改租更为顺畅。另一方面,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继续扩大城市圈的资源合作利用方式,从城市圈外部获得可用资源,将惠及周边城市。[详情]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综改试点方案出炉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综改试点方案出炉

  原标题: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综改试点方案出炉 深化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支持资本市场建设先行先试,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方案》明确了主要目标,2020年,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制定实施首批综合授权事项清单,推动试点开好局、起好步。2022年,各方面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基本完成试点改革任务,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 综合改革试点共涉及六大领域: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其中,要素市场化配置共有六个方面的改革部署,涉及土地、劳动力、资本市场、技术、数据和健全要素市场评价贡献机制。 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 《方案》提出,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准入环境。探索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依法依规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最近,“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得到深圳市民的踊跃参与,深圳在数字货币应用方面将继续走在前列。《方案》提出,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深圳下属机构的基础上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推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和国际合作。此外,《方案》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研究论证设立数据交易市场或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数据交易。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试点。 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 土地一直是制约深圳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土地管理制度方面,《方案》提出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市场,完善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土地市场服务监管体系。试点实行土地二级市场预告登记转让制度。《方案》还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 《方案》还提出在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试。深入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支持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探索与企业市场地位和业绩贡献相匹配、与考核结果紧密挂钩、增量业绩决定增量激励的薪酬分配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支持深圳扩宽经济特区立法空间 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既涉及进一步开放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一批领域,还要建立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和惩罚体系。《方案》提出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试点能源领域许可审批告知承诺制。推进破产制度和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试行破产预重整制度,完善自然人破产制度等。此外,《方案》提出支持深圳扩宽经济特区立法空间,在新兴领域加强立法探索,依法制定经济特区法规规章。 在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方面,《方案》提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以及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其中,《方案》提出支持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员办理R字签证和提供出入境便利。 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 在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方面,《方案》提出,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深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支持深圳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深圳依法发起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在深圳依法合规获取支付业务许可证。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此外,探索完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赋予深圳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许可权,进一步放开保税燃料油供应市场。 在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方面,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和文化体育运营上,国家和广东省都将给予深圳更大的管理权限。《方案》提出,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此外,支持深圳开展体育消费城市试点。在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方面,以市场经济手段探索生态文明新路,其中包括建设能源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平台机构等。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8月1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以清单式批量申请授权方式,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详情]

专访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 解码“为什么是深圳”
专访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 解码“为什么是深圳”

  原标题: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解码“为什么是深圳”2018年,深圳两周出台三个文件帮助企业化解“股权质押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也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近日,新华社《瞭望》杂志和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分别推出对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的专访,探讨了深圳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揭开深圳发展的“密码”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以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 市场化,可以说是从未改变的“深圳基因”。面对问题,政府关切加上以市场化手段解决,这就是深圳。有这么一个细节值得回味:去年11月1日,深圳企业家日活动正式启动,这是全国首个法定企业家日。在深圳企业家座谈会上,王伟中现场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微信号,同时公布了秘书的联系方式,表示企业家有问题、有意见,可以随时反映。 回顾资本市场,2018年的“股权质押风险”曾成为悬在不少上市公司股东头上的利剑。王伟中举例说道:“当时出现股权质押问题,深圳市委市政府快速调研、调查。我们找了十来位企业家座谈,到底是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两周之内出台了三个文件来帮助企业,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渡过难关。要解燃眉之急,要快速做出响应,尽我们所能,用市场化的办法来运作好。” 这些细节的背后,可以看出深圳格外注重从企业角度出发去提升营商环境。那么,深圳的营商环境怎么样?王伟中透露了两组数据:一是今年上半年,深圳吸引外资40多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五以上;二是今年上半年深圳民营投资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多。这充分说明,外资和民营企业家看好中国、看好广东、看好深圳。 培育下一个华为、腾讯 在接受专访时,创新是聊得最多的话题,这不仅是因为嘉宾多来自科研院所、创新企业,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创新是这座城市最为鲜明的特质之一。 王伟中表示,深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且成为高地、标杆,很重要一方面就是要不断去创新,坚持创新驱动。他说,深圳构建起并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办好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等院校,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等,这些措施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大源头创新力度,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科技企业的运转需要创业投资,为此深圳还做了系统性谋划,成立了天使母基金,该基金规模已由50亿元增加至100亿元。王伟中指出,设立这一基金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初创企业落户深圳,更是为了计划培育下一个华为、腾讯。 谈到基础研究,就绕不开建高校。那么,深圳有好大学吗?面对这样的提问,王伟中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深圳有好大学!从港中大(深圳)到深圳大学,再到南科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在深圳建设中这些高等院校都为这座城市做了非常大的贡献。 美国正对深圳一些龙头企业进行极限施压和打击。王伟中表示,企业受到很大压力,但要看到深圳企业从来不是在顺风顺水中成长起来的。在国家好的政策下,在好的创新氛围下,中国的企业、深圳的企业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未来一定还是属于它们的。 正视问题、直面问题 有了高校,当然就有了人才。 对于吸引人才,王伟中说,这些年深圳大力引进国际优秀人才、顶尖人才,已建起十几个诺贝尔奖得主实验室和基础研究机构,要求这些在深圳设立实验室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每年必须带领团队在深圳工作一个月以上。 能让科研人员来深圳扎根,更需要“深圳温度”。王伟中还指出,要给科研人员一个“稳板凳”坐,不是“冷板凳”,也不是“东倒西歪的板凳”,要让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们心无旁骛,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等等,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提供支持。 除了人才的安居,在市民们最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王伟中也做出了现场回应。其中,基础教育、房价上涨可以说是深圳难以回避的话题。王伟中表示,现在更加关注、重视的就是教育、医疗和住房。近3年来深圳投入了2200多亿来改善教育,目前已经解决了所有孩子入学问题,下一步更要提供高质量、优质的教育,未来5年深圳将会新建、新提供74万个学位,政府也要投入四五千亿来继续改善教育资源。 王伟中表示,改革进入深水区,啃没有肉的“硬骨头”很难,最难是坚持刀刃向内、改自己。有问题不怕,问题多不怕,关键是能不能正视问题,直面问题。[详情]

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审批权下放给深圳
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审批权下放给深圳

  原标题: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审批权下放给深圳 每经记者 甄素静 10月11日,新华社消息显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涉及土地制度、金融领域等共27条。 方案指出,在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方面,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 促进相关土地市场改革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土地审批权下放并不是一个新政策,今年年中,国家就发布文件将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审批权下放到各省,探索二三产业混合用地出让、弹性年限等对深圳都是利好的。对于地方来讲,它知道土地要素该怎么配置才能效益最大化。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类似规定使得后续深圳在获取增量属性的建设用地方面有更大权限。此类做法实际上对于一些城市建设用地紧缺的城市是有启发意义的,能够减少土地征收征用的时限,促进相关土地市场的改革,最终增加土地供给规模和提高效率。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分析,这一方案授权深圳市政府审批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给予先行示范区处理农民房、城中村特别支持,帮助深圳解决这一长期历史遗留问题。如果500万套左右的小产权房能够有序进入市场流通,将给深圳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带来重大的积极作用。 “多形式丰富土地供应”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深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来自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调查显示,经初步梳理,截至2017年底,深圳市已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满2年仍未开发建设的土地共564宗,总用地面积为11.94平方公里。 为提高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率,方案指出,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市场,完善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土地市场服务监管体系。试点实行土地二级市场预告登记转让制度。 “通过此类用地市场的改革,有助于加快土地盘活,丰富土地供应,减少各类纠纷。”严跃进称,存量用地改革和增量用地改革一起,能够真正丰富深圳的土地供应,有助于先行示范区的真正改革。[详情]

瞭望专访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深圳打造中国之治“样板间”
瞭望专访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深圳打造中国之治“样板间”

  瞭望专访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深圳打造中国之治“样板间”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瞭望”,原文首发于2020年10月10日,原标题为《瞭望专访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 | 深圳打造中国之治“样板间”》。 ◇截至2019年底,深圳共有商事主体327.7万户,占全国的2.7%,占广东省的26.2%,商事主体数量、创业密度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深圳逐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4个90%”的鲜明特征,即90%的研发人员、研发机构、科研投入、专利生产集中在企业 ◇深圳地处国内国际循环交汇的枢纽位置,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合作和竞争 瞭望专访丨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深圳打造中国之治“样板间”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叶前 孙飞  40年前,深圳经济特区横空出世,书写出人类发展史的中国奇迹。 40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瞄准全球标杆再创辉煌。 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创新大都市,深圳,这块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改革高地,一代又一代奋斗者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凝聚着“中国之治”的实践密码。 风华正茂,砥砺前行。 四十不惑再出发。如何看待过往40年的辉煌成就?如何持续保持改革创新的勇气与决心?如何突围新发展格局?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到深圳,与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面对面,寻找新时代的深圳答案。 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 《瞭望》: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如何看待过往取得的成就? 王伟中:40年来,深圳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建设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精彩缩影。 40年,成就了一座魅力之城。深圳是全国最年轻的超大型城市,拥有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亚洲最大陆路口岸、中国第五大航空港,具有巨大的人才“向心力”,目前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2000万人,平均年龄约33岁。去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了41万人。 40年,成就了一座动力之城。从“深圳速度”到“深圳效益”“深圳质量”“深圳品牌”,深圳地区生产总值由1979年的1.9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69万亿元。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今年上半年增速仍实现扭负转正,增长0.1%,展现出强大韧性。 40年,成就了一座活力之城。深圳市场化程度高,营商环境一流,截至2019年底共有商事主体327.7万户,占全国的2.7%,占广东省的26.2%,商事主体数量、创业密度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40年,成就了一座充满创新力之城。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2%,实现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十六连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7万家,在5G、基因测序、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跻身世界前沿。 奋力跑好建设先行示范区“第一程” 《瞭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已一年多,目前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进程如何? 王伟中: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深圳全面贯彻中央意见精神,奋力跑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程”。 一是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地”,聚焦实体经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趋好。如高科技龙头企业实现逆势增长,上半年华为销售收入、净利润分别增长13.1%和9.2%。 二是聚焦“法治城市示范”,用足用好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深圳出台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加快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个人破产条例等一批全国首创法规。 三是聚焦“城市文明典范”,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首批项目开工,“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全面改造提升。 四是聚焦“民生幸福标杆”,将财政支出6成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去年,新增中小学学位6万个,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一批高水平医院。同时,推出“二次房改”,提出构建“4+2+2+2”住房供应体系,即40%商品房、20%人才房、20%安居房、20%公租房。 五是聚焦“可持续发展先锋”,建成“千园之城”。深圳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今年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为18.4微克/立方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圳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近四年累计投入超1200亿元,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市域全部河流消除黑臭。 扎实推进“双统筹”奋力夺取“双胜利” 《瞭望》: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的冲击,深圳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中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王伟中: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深圳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打赢超大型移民型口岸型城市“战疫”。 深圳抢抓“第一时间”,用20天高水平建成拥有1000张床位的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构建严密防控网络,建立社区工作人员、社康医生、社区民警“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世界卫生组织、《柳叶刀》杂志将深圳疫情防控策略作为典型案例向全球推介。 在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深圳千方百计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 第一,突出“快”,第一时间打出纾困惠企政策组合拳。如出台实施深圳“惠企16条”,全方位帮助企业减轻税费负担、稳定现金流,合计为企业减负超过600亿元。第二,突出“准”,精准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加大失业保险减免返还力度,截至7月底,共为85.9万家用人单位减免社保费270.1亿元。第三,突出“实”,确保各项措施直达基层、落地见效。着力破除政策执行中的“堵点”问题,确保各项政策直接惠及市场主体。 改革是根和魂 《瞭望》: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深圳是如何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 王伟中:深圳认真贯彻先行示范区意见要求,以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等为抓手,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今年1~7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深圳新登记企业数量逆势而上,增加17.8万家,同比增长14.1%。 一是紧扣市场化,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高度市场化环境下,深圳诞生了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大疆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 二是紧扣法治化,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如实施营商环境改革20条,努力打造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市。 三是紧扣国际化,打造开放包容的外贸环境。今年以来,深圳在推动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船籍港改革等领域先行先试。 四是紧扣便利化,打造智慧高效的政务服务。深圳是“服务型政府”,我们推行市、区、街道三级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制度,只要企业有需要,政府就会在身边提供帮助。政府工作人员平时去企业调研,再晚都不在企业吃饭,这是工作纪律,已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 深圳营商环境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对比国际一流城市,仍有提升空间。深圳将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缺什么补什么,哪不行就改哪,不断优化提升综合营商环境。 创新是动力不竭的发展密码 《瞭望》:深圳作为一座创新型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深圳在创新方面,有哪些独有的路径和密码? 王伟中:创新是深圳40年动力不竭的发展密码。以鼓励支持科技创新为目标,深圳逐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4个90%”的鲜明特征,即90%的研发人员、研发机构、科研投入、专利生产集中在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一是基础研究方面,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实现更多“从0到1”式的源头创新。二是技术攻关方面,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实现路径,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三是成果产业化方面,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四是科技金融方面,大力发展天使投资等创业投资,“让创新插上资本翅膀”。五是人才支撑方面,着力解决税收、教育、住房等问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对创新多一些耐心、少一点浮躁,多一些理解,少一点苛责,让创新氛围更加浓厚,瞄准高端高新向上突围。 协同发力突围新发展格局 《瞭望》: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方面,深圳有哪些思路和做法? 王伟中: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结合深圳作为工业大市、外贸大市实际,深圳重点推进四个“协同发力”。 一是坚持“新基建+传统基建”协同发力,以有效投资扩大内需、增强后劲。深圳市委将今年定为“重大项目攻坚年”,上半年,329个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963.2亿元。同时,确保完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年度投资1000亿元。目前已累计建成4.6万个5G基站,成为全球首个5G独立组网全覆盖的城市。 二是坚持“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协同发力,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去年,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7.7%。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达64.9%。 三是坚持“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协同发力,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圳地处国内国际循环交汇的枢纽位置,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合作和竞争。 四是坚持“先发地区+后发地区”协同发力,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先发地区帮扶后发地区,有利于推动产业梯度转移,释放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让国内循环更加顺畅。深圳对口地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4.01万,已帮助194.36万人脱贫,脱贫率约95%。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18.73亿元,累计社会帮扶资金超过760亿元。 [详情]

深圳力推注册制改革落地 筹备写入示范区行动方案
深圳力推注册制改革落地 筹备写入示范区行动方案

  原标题:深圳力推注册制改革落地,积极筹备写入示范区行动方案 “积极推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早日落地,做好深市全面实施注册制改革的准备工作。”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内容被写入近日印发的《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创业板改革进程再度向前迈进。 12月11日下午,《行动方案》印发并向深圳市有关部门下发的消息得到确认,一时间深圳本地股在尾盘快速拉升。 据上证报报道,《行动方案》其中一条内容明确指出,要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改革,具体措施包括“积极推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早日落地,做好深市全面实施注册制改革的准备工作。配合监管部门加快研究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优化首发上市条件,提高创业板包容性和覆盖面,适度放宽创业板再融资条件,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 记者注意到,这是目前相关政策文件对深市改革提到的最详尽的阐述,不仅首次提到“做好深市全面实施注册制改革的准备工作”,并且在此前研究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的基础上,首度将“要优化首发上市条件,提高创业板包容性和覆盖面,适度放宽创业板再融资条件,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等内容写入政府文件。 8月18日发布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对创业板改革的内容写道: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研究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改革。 百余天后,《行动方案》正式落地,对创业板注册制的改革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行动方案》表示,注册制改革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任务之一,在2019-2025年将全力以赴推进落地实施。 《行动方案》还提到,注册制改革的责任单位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深圳证监局,并明确了牵头领导。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获得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正在加紧进入落地阶段。 深交所方面对创业板注册制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创业板改革方案。近期在深圳举办的期货大会上,深交所副总经理王红表示,深交所按照证监会的统一部署,充分借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创业板的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等基础性制度,增强创业板的包容性和覆盖面,促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产融结合。[详情]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方案印发 明确各项任务牵头领导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方案印发 明确各项任务牵头领导

  原标题:《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正式印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时娜)深圳市委有关部门向上证报证实,《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以下称“《行动方案》”)已于12月初正式印发,并已向深圳市有关部门下发。 据悉,《行动方案》逐条对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了2019-2025年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具体任务,前瞻谋划了一批与先行示范区建设密切相关的重点工作,并明确各项任务的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确保各项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位,形成全面系统的“施工图”和“任务书”。[详情]

深圳吹响国资国企改革号角 力争“先行示范”
深圳吹响国资国企改革号角 力争“先行示范”

  原标题:深圳吹响国资国企改革号角 力争“先行示范” 来源:证券时报 受先行示范区和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消息刺激,近段时间以来A股市场上的深圳板块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昨日,深圳召开启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动员会。 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深圳市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努力走出一条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发展新路。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指出,当前,国企改革已进入攻坚突破阶段。希望深圳继续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以更大力度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企业市场化机制改革、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创新实践,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打造全国国资国企改革先行示范样本。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国资委将大力支持深圳推进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确保实现预期目标,取得丰硕成果。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强调,深圳要谋划推出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改革项目,努力打造国资国企改革高地。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展现国资国企担当作为、实现国资国企更高质量发展。要以“先行示范”标准推进综合改革试验,进一步彰显国资国企功能作用,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形成科学高效的监管体系,形成一批在全国拿得出、叫得响、铺得开的制度创新成果。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为完成改革任务提供坚强保证。要抓好统筹协调、责任落实,形成综合改革试验工作合力,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为全国国资国企改革探新路作示范,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 除了《深圳市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深圳市国资委日前出台《深圳市属国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到2022年,深圳市属国有企业总资产力争达到4.5万亿元,打造1至2家世界500强企业,形成6至7家资产规模超1000亿元企业集团的发展目标,全面对接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国资所能,提出8大行动、29项重点任务、92条措施、4项保障措施和122个具体项目。 近年来,深圳国资奋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2018年,深圳市属企业质量效益再创历史新高,总资产达3.1万亿元;利润总额突破千亿大关,达1074亿元,同比增长16.4%;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深圳市属企业总资产、资产规模超千亿的企业家数、市值超千亿的企业数,与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不过,近年来深圳国资委一方面积极“做大增量”,先后完成建科院和中新赛克IPO、赛格集团整体上市;另一方面“盘活存量”,将深粮集团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深深宝,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助力。 分析人士认为,借助资本市场,深圳未上市国资公司将加快上市速度,已上市公司也有获得优质资产注入的可能性。深圳市国资委此前就《关于加强市属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指出,鼓励国有企业通过整体或拆分业务板块上市、定向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股权融资;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通过股权、债权等形式,不断吸收各类社会资金充实和补充实体企业资本;推动企业开展产业基金、应收账款保理、项目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丰富资金来源。[详情]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深圳按下“快进键”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深圳按下“快进键”

  原标题: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深圳按下“快进键” 来源:证券时报 科技,是深圳发展的重点领域。 今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布局建设。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全力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加快重大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深圳正以主阵地的作为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记者发现,位于深圳光明区的光明科学城近日动作频频。9月19日,光明区建区一周年,光明科学城拆迁安置房项目等31个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达450亿元。这是继6月27日光明科学城配套区投资107亿的4大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之后,光明科学城建设的又一次“大动作”。 光明科学城地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关键节点,是国家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南部核心引擎。光明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以“科学+城市+产业”为发展规划,以“一心两区、绿环萦绕”为空间格局。“一心两区”即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和装置集聚区、产业转化区,“绿环萦绕”即蓝绿活力环。作为深圳“新十大文化设施”之一,备受期待的深圳科技馆(新馆)已落户光明科学城。不过,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圳科技馆(新馆)也面临用地选址尚未法定化、原可研批复投资额偏低等问题。 与此同时,光明科学城已经正式动工建设6个大科学装置中的脑模拟与脑解析、合成生物研究两大装置,材料基因组、空间引力波探测、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研究、精准医学影像等大科学装置。有分析人士表示,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仍存在基础研究薄弱的短板,但近几年深圳也正在发力于此。 近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公示了关于光明中心地区科学公园站北侧地块规划设计条件。公示显示,该地块规划设计条件研究范围为地铁6号线科学公园站北侧,楼村西二路以南,耙塘一路以西的6个地块,包括2块居住用地、2块商业用地、2块公园绿地及配套道路,总用地面积140324平方米(其中市政道路用地面积781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7475平方米。由此可见,光明一次性出让6宗土地,可谓大手笔。 说起土地,光明早已成为房企的“必争之地”。今年6月,深圳迎来一场针对5宗住宅用地使用权的拍卖争夺战,这也是多年来深圳土地招拍挂市场最大数量的一次宅地供应。其中,光明A510-0152地块起始价13.87亿元,23家企业参与竞拍,由电建地产(深圳)有限公司竞得,可售楼面价每平方米近4万元,需配建19030平方米人才房。[详情]

建设先行示范区 深圳各区将推一批重大项目
建设先行示范区 深圳各区将推一批重大项目

  原标题:建设先行示范区 深圳各区将推一批重大项目 来源:证券时报 一个月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出台,深圳又一次迎来重大历史性机遇。就在上周举行的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对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顶层设计”,拿出实在举措。深圳各区的经济发展各有特点,各区在建设先行示范区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新的担当? 上周,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召开,并提出“五个率先”重点任务。记者发现,深圳各区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研究全区贯彻落实意见。 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全力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加快重大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深圳正以主阵地的作为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和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分别位于深圳福田、光明和南山区。 日前,福田区召开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提出聚焦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两大核心新引擎,加快形成“一轴两翼五廊”新格局。与此同时,福田将抢占金融创新发展先机,积极申报国家第二批绿色金融改革实验区,加快建设“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城”和央行数字货币研究院,争取在合作区开展涉外贸易投资活动,有序推进跨境金融创新。 近日,光明区再次上演了一场“深圳速度”。记者获悉,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已核发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建工程划拨土地决定书,完成首宗科学城土地的供应,这意味着光明科学城启动区的建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据悉,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在一周时间完成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建工程的选址、预审和许可证审批,一个月内完成用地报批和农转用报批。而在近日,光明区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指出要继续举全区之力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切实当好深圳实体经济特别是高端制造的“蓄水池”。 科技是南山区最响亮的“名牌”。近日,南山召开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提出探索省、部、市共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机制,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推进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智园基地)二期建设;深化与腾讯等企业合作,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研究;聚焦“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赤湾片区布局若干海洋研究院,打造海洋科技产业园,探索规划建设国家南方科考船母港。 在增强区域经济布局中的核心引擎功能方面,深圳提出做强“香港—深圳”这一极,全面提升双方合作水平,打造大湾区最具带动力的极点。罗湖区提出重点抓好深港口岸经济带、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建设,加快形成“南金融商贸、北科技创新”的产业新格局。同样与香港结合最“紧密”的盐田区,提出加快推进中英街第二通道建设、沙头角口岸功能提升,力争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取得实质性进展,谋划推动盐田区整体与香港共建自由贸易组合港。 “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被很多专家认为是《意见》中最有含金量的内容之一。据悉,前海将加快构建涵盖基础性立法、产业性规定和配套性制度的高标准法规制度体系,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与前海临近的宝安区,也提出要携手前海共建国际一流城市新中心,重点加快桃花源科技创新园扩容等重大产业项目。 龙岗区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区动员、全域参与先行示范区建设。龙华区则提出要坚决完成全年经济发展指标,完成国土空间提质增效硬任务。[详情]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 民生幸福有了“深圳标准”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 民生幸福有了“深圳标准”

  原标题:民生幸福标杆 深圳这样干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在深圳的5大战略定位里,“民生幸福标杆”一项备受关注。 多位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关于在深圳“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意见》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进程中,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意义重大,值得期待。 ■ 民生幸福有了“深圳标准” 深圳要建成“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民生幸福领域的标杆不可或缺。此次《意见》就给出了民生幸福的“深圳标准”。 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战略中心副主任夏成告诉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意见》在“七个有所”民生表述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深圳特点,提出了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和“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新愿景。 “这七个方面,28个字,既是对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也是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进一步实践探索。”深圳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陈少雷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陈少雷说,虽然每个方面都只是一个字的变化,却充分体现出了中央对深圳的期望和要求。在民生方面,深圳必须先行示范、树立标杆,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高质量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等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改革红利转化成民生福祉。 深圳市人大代表杨瑞认为,《意见》提出的新要求,意味着深圳不能仅在经济建设中当“单项冠军”,而要在多领域全方位地走在前列,要瞄准社会公平正义和民生幸福综合推进各项改革,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建设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方面再当标杆。 ■ 教育医疗社保事业全力推进 教育、医疗、社保等,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意见》分别从“提升教育医疗事业发展水平”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两个方面,就深圳给出了一系列具体指导。 就《意见》里的内容,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从教育领域为记者进行了解读。以建立健全适应“双元”育人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例,陶一桃表示,“双元”育人体系,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它是指在职业培训教育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陶一桃认为,“双元”育人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既是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专家认为,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社保,从一个人口不足3万的边陲小镇发展为今天的超大型城市,深圳在民生方面存在的短板,也将是最大的潜力板。 当前,深圳市相关部门已经作出部署。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标《意见》要求,深圳正全面深入谋划教育提质顶层设计,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 深圳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把深化医改与推进健康深圳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区域综合医改,加强医疗、医保、医药及公共卫生等改革集成创新,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深圳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3种力量,做实政府基本保障、居家社区联动、机构养老3种服务,形成涵盖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和家庭6个层级的养老服务体系。 ■ 公共服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发展目标中,《意见》提出,2025年深圳公共服务水平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民生幸福城市,少不了政府部门的努力,同样需要企业助力、全民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总部设在深圳的腾讯公司对记者表示,深圳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在营商环境的打造、创新主体的培育、产业平台的搭建、风险投资的集聚等方面,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公司愿意以自身数字化工具箱的能力,助力深圳“放管服”改革与科创产业等平台构建,推动深圳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朝着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方向迈进。 “当前,深圳高等教育不足、房价较高等民生问题依然突出,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需要深圳继续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改革开放再出发。”夏成认为,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深圳一定能够率先实现民生幸福标杆这一战略定位,率先全面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陶一桃认为,民生幸福不仅意味着GDP和人均GDP的增长,还包括人们对发展成果的分享及社会福祉的提升。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腾讯公司相关负责人分析,对深圳而言,在新型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提速的背景下,其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发达、风险投资集聚、科技公共服务颗粒度细等优势,将有助于公共治理与服务设施建设早日形成“先行示范”的样本效果。[详情]

深圳楼市成交量小幅反弹 热度回升能否持续?
深圳楼市成交量小幅反弹 热度回升能否持续?

  原标题:成交量小幅反弹 深圳楼市热度回升能否持续 □本报记者 黄灵灵  深圳近日迎重磅利好政策,一波楼市回暖行情涌动。深圳某头部中介内部人士日前透露,带看数据显示楼市热度有望延续一段时间。但是,近期楼市热度对交易价格影响不大,个别业主受市场情绪影响提高挂牌价,涨幅大约为2%-3%。 购房意愿提升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来到深圳某头部地产中介交易中心。交易中心面签大厅内约设有3个面签区域及十几个来自不同银行的贷款业务办公室。上午10点左右,大厅已基本坐满了人,约有20组客户在面签。中国证券报记者观察发现,签约客户基本为青年置业者,进一步询问得知大多数人是首次置业。 8月18日,关于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磅政策正式发布,深圳再一次迎来历史性时刻。 “在重磅政策刚出来的一周(8月19日-8月25日),在我司签约房产成交量环比增加了50%多,市场氛围非常像3月的‘小阳春’行情,成交量也回到3月的水平。”该头部中介机构内部人士透露,这波行情主要受最近出台的利好政策影响。 “在利好政策出台后,本地市民一开始比较淡定。虽然知道是利好,但本地市民也不清楚会对房地产市场有多大影响。”贝壳研究院院长肖小平表示。 肖小平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这次反而是外地人特别积极乐观,上周一和周二我们就发现外地客户开始来深圳买房,有的人甚至直接带钱过来了。” “外地客户的购房情绪反过来对本地客户产生影响,本地客户就开始非常想要入市了。”肖小平表示。 一位供职于深圳市南山区某房产中介的经纪人表示:“上周末两天,有很多客户主动来约看房,甚至主动提出希望约见业主,成交意愿比较强烈,我们门店的人都有点儿忙不过来了。” 从过户数据看,Q房网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上周(8月26日-9月1日),深圳全市二手住宅共成交1544套,环比上涨3.55%;成交面积12.94万平方米,环比上涨2.60%。周度二手住宅过户量小幅增长,整体成交平稳。8月,全二手住宅过户6680套,日均过户304套,同7月相比差别不大。业内人士认为,客户量和带看热情持续上升,对成交影响很快将反映到过户数据中,预计9月周度过户量呈稳中微升趋势。 多重因素刺激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因为相关重磅政策切实关系到深圳后续发展及规划,影响深度和广度比较大,提高了市场对深圳楼市的预期。 肖小平透露:“在二手房业主方面,比较着急出售的业主愿意开出市场价,很多买家担心业主下一步会涨价,就赶紧签约了。即使有个别业主小幅提价的,买家一般也欣然接受。所以,目前市场整体热度比较高。”  住在深圳市福田区的王先生表示,此前一直关注其所住小区房屋销售情况。在相关利好政策出台后,他收藏的好几个房源突然被停售了,可能是业主看到利好政策后就不想卖房了。 对此,福田区一位中介经纪人说,房源停售有可能是由于业主不想出售,也可能已在其他中介成交或备案房源编码到期下架。对部分二手房业主上调报价,这位经纪人表示,只有少量业主上调报价,调价幅度大概为2%-3%。 除利好因素外,开发商助力也支撑深圳楼市行情。“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商也抓住时机,加推不少房源,尤其是不限购不限贷产品,有效地刺激了市场热度。”肖小平分析道。 中原地产深圳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周(8月26日-9月1日),深圳共有5个新盘入市,共推出4296套新房。 “自3月‘小阳春’行情后,深圳楼市整体平缓,甚至有点儿低迷,需求本来就到了快要释放的时间点。再加上6月和7月毕业后空出部分学区房,有很多人想买。”深圳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部副部长李宇嘉说,种种影响因素叠加,使深圳房地产交易市场出现回暖势头。 行情能否持续 “央行日前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引起很多买房者、业主以及房产中介注意。”肖小平表示,在相关调整后,房贷利率是变高还是变低,成为置业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严跃进指出,实际贷款利率同银行具体政策有关,预计相关政策影响不大。 深圳楼市的这波行情可以延续多久?“从带看量数据分析,预计深圳楼市热度很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肖小平预测。 “此次利好深圳的政策影响较大,预计热度还将维持一段时间,这也比较符合市场规律。”严跃进说,“金九银十”可能会来,开发商推盘节奏在加快,这不仅会延长这波行情的持续时间,还可能带动成交规模。 严跃进提醒,当前市场交易量比较高,不排除相关部门开展政策调控,对市场进行降温。[详情]

从特区到示范区 深圳为何又一次被委以重任?
从特区到示范区 深圳为何又一次被委以重任?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研究中心主任 张建平 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后,深圳为何又一次被委以重任?原因可以用深圳的三方面领先概括:改革开放意识领先、发展领先、创新领先。深圳“敢为人先”的实践精神、创新意识也是深圳成为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历了众多不破不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神,对金融危机等的应对更彰显出了其超前意识。作为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深圳更具无限创新活力。发展意识在先,深圳无疑能担当好先行示范的角色,成为国际标杆辐射全球市场。 在科技方面,深圳一直以来都走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前沿,同时,深圳高新科技实验室及科创企业众多,创新产业背景雄厚,其对外来人口兼容并包的政策也为自身积累了大量创新人才。 在经济方面,深圳发展水平领先。2018年,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横向比较,深圳人均GDP比两地人均GDP均高出40%左右。凭借多种政策优惠,深圳基础设施渐趋完善、市场机制已较为成熟,与港澳、国际等更大平台对接具备优势,无疑是与国际对标的最好选择。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也将推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长期目标,并进一步发挥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继续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成立100年即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即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以深圳的“三个领先”为前提,国家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亮点有三: 一、全面深化对外开放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第一站,是全面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示范区。 深圳前海自由贸易区作为未来整个珠三角的中心,将引领新一轮对外开放。除了大力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之外,还要积极促进制度性开放的实践。当前,深圳前海自贸区主要探索并推广了投资及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的多项制度创新经验,为企业提供了涉及税收、咨询、办工程、法律等多方面的智能化“大服务”模式,值得全国自贸试验区进行学习和借鉴。 制度性开放是更加深入、全面、系统和公平的开放。在这一方面,深圳不仅着力推动三大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开放,而且在注意效率优先的同时,也兼顾公平,包括在规则上对国有企业和民营、外资企业等不同的市场主体都一视同仁、鼓励公平竞争。这也体现了深圳精神与包容性发展的理念。 深圳全面深化对外开放,也十分注重推进金融领域的开放与发展。深圳不仅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方面先试先行,推出跨境贷、跨境资产转让等跨境金融政策,还允许外汇收入运用于境内股权投资,并进一步扩大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工作。此外,深圳在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和金融人才培养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 二、打造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深圳要着手建立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发展高地,不仅需要扩大对外开放,还要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建成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的目标。 可以看到,深圳已经集聚了一批充满活力、创造力的企业,例如华为、腾讯、比亚迪和大疆等。这与深圳政府的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和积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都息息相关。近年来,许多科技孵化器在深圳成立,政府设立了专项基金来支持孵化器和创业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真正为高科技企业创业者提供了便利与支持。此外,深圳为促进金融机构服务于实体经济,还通过各类奖励措施,鼓励许多国际国内知名的VC(风险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落户。 深圳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它的包容性,对企业和人才的包容也推动了激发了全市创业创新的动力。尽管深圳本地知名高校不多,但每年仍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来到深圳发展。一方面,深圳市政府在人才落户、购房和个税等方面都出台了优惠政策,提升了高层次人才的定居意愿;另一方面,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以及便利的公共服务、健全的基础设施与社会保障等措施,都增强了城市的软实力和市民的幸福感。 科技是深圳作为高质量发展高地、走在全国前沿的两大优势产业之一。大数据中心的建立将为隐私保护、数据产权机制以及智慧城市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并进一步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创新。 三、助推粤港澳地区共同发展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区”,深圳战略地位的提升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多方面配套建设、共同发展的重要助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全球科创中心和全球金融中心。从《意见》中可以看到对创新的鼓励和发展基础的夯实,以及对粤港澳内在联动的注重。首先是鼓励区域合作制度创新,深化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等措施将促进粤港澳产业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发展和与国际间合作。其次,在科技、金融领域保护和鼓励创新,以深圳、广州、香港、澳门四个核心城市为支点,随着大数据中心的建立,粤港澳地区将逐步实现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国际化平台;金融领域跨境监管制度等创新则推动着内地资本市场与港澳、国际资本市场的对接。 再次,民生格局得到完善,在深圳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医疗、求学等民生待遇提升,鼓励高校办学有利于推进深圳与港澳高等教育资源、人才互动流通,展开深入合作。最后,《意见》中对深圳国际标杆城市的战略定位有利于深港包容性发展、优势互补,促进深圳与香港金融对标,也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创造了条件,以深港联动带动大湾区经济发展。 随着政策支持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地区硬件建设、软件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在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引领下将朝“国际+”的高度迈进,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等在产业、金融、科技领域走在世界最前沿的“湾区经济”区靠拢乃至竞争。 总之,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一举措,无疑如投石如水,将激起层层涟漪。在铺就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等诸多宏图之时,深圳自身在经济、法治、民生、文化、环保各领域的发展工作也得到了详细部署。随着改革工作一步步落实,用好长板、弥补短板,深圳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将显著提高,达到全球领先地位。 作为先行示范区,深圳一方面将通过地域性辐射带动起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如与广州、香港、澳门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另一方面,其领先经验将作为我国其他城市乃至全国、全球的宝贵参考,在复制、推广过程中汲取经验、吸取教训,从而辐射全国、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辐射全球。 (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佟可涵、张彤对本文亦有贡献)[详情]

深圳前市委书记厉有为:先行示范区要解决好住房问题
深圳前市委书记厉有为:先行示范区要解决好住房问题

   深圳前市委书记厉有为:先行示范区要解决好住房问题 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出台。8月22日,新京报记者专访深圳前市委书记厉有为,厉有为认为在深圳建立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针对深圳房价过高的问题,厉有为建议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放开对商品房的各种限制措施;同时,政府应加大公租房比例,用商品房方面的收入补贴公租房,使城市能留住人才。[详情]

学习时报:经济特区要坚守初心使命
学习时报:经济特区要坚守初心使命

  原标题:经济特区要坚守初心使命 来源:学习时报 今天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9周年的日子。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随后,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该《意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对深圳经济特区的最新战略定位,是深圳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起点,将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新的伟大探索提供新的实践路径和强大支撑,对向世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展现科学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必须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按照“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目标定位,通过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加快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在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兴办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伟大创举和标志性成果。深圳以其沧桑巨变展现了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从落后的边陲农业县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奇迹,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佳窗口”、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磅礴力量的“生动案例”。特区要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来时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坚守初心使命就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圳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一手缔造的城市,是党执政的光辉杰作,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深圳,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深圳的发展奇迹,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卓越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首先要做到无论改革开放进行到哪一步,都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守初心使命就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改革开放的方向正确与否,是涉及全局、关系根本的大是大非问题。这些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深圳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保持战略定力和正确方向,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坚持市场经济改革取向,既强调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又充分利用全球市场资源,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走出了改革开放的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永远谨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变。 坚守初心使命就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深圳率先冲破落后观念的束缚,产生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风靡全国的“深圳观念”,激励了特区人不断激情燃烧、干事创业,也为全国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劲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破除思想观念的桎梏、体制机制的弊端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开放再深化。 坚守初心使命就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深圳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目前经济实力、生态环境、社会保障水平、文化创新活力等指标均居国内城市前列,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续将“蛋糕”做大做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守初心使命就要始终坚持市场改革取向。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制度成果,是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圳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创造了土地拍卖“第一槌”等数百个全国第一,实现了从“三天一层楼”向“三天一制度创新”的转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坚守初心使命就要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是深圳的灵魂和生命,是特区发展的动力源泉。深圳始终坚持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率先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引领时代的“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深圳品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需要将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核心位置,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坚守初心使命就要始终坚持法治引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深圳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完善法治,取得特区立法权以来共制定法规近230项,其中全国率先的有60多项,大力营造法治化的营商和生活环境,率先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城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高度重视法治这一宝贵的软资源、软实力和核心优势,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巩固其基础性、规范性、保障性地位,实现法治对改革开放的引领和助推作用。 坚守初心使命就要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是改革开放的主体,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深圳率先打破传统体制对人的各种束缚,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持续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多层次人才,缔造了“孔雀东南飞”的时代景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不断集聚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不断激发人的创新创造活力,为事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原动力,在未来竞争中占据领先优势。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委宣传部)[详情]

央行数字货币脉络渐清 深圳或将成创新试验田
央行数字货币脉络渐清 深圳或将成创新试验田

  原标题:央行数字货币脉络渐清 深圳将成创新试验田 时代周报记者 王心昊 发自广州 法定数字货币落地正在提速。 8月21日,央行微信公众号发布两篇文章,再谈数字货币:其一是范一飞副行长谈央行数字货币几点考虑;其二是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关于数字货币的演讲。 这也是本月央行第三次谈及数字货币:8月2日,央行在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上表示,将加快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步伐;8月10日,穆长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称,“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到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和移动支付的创新应用。中国法定数字货币显示出加速落地的迹象。 “从全球范围来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是数字经济下的一种大趋势,各国央行都在研究。”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教授兼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武长海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国内数字货币的出台,还有三大难点需要克服:“一个是技术是否已经完全成熟,二是如何控制数字化货币跨境流动,三是如何实现对于人民币非法活动的监管。” 对于出台时机,“目前央行针对数字货币的发声仍然是框架性与方向性的指引,央行数字货币的最终落地时机可能还需要等待。”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蔡凯龙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 目标:替代流动现金 尽管电子支付已成为“新四大发明”,但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依然具有必要性。 “作为M0的替代品,央行数字货币与移动支付的关系更像是平行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蔡凯龙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意义上的电子支付更依赖账户体系,不同运营方的电子钱包之间的转账有障碍,防篡改能力也比较弱。 “对老百姓而言,基本的支付功能在电子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但央行未来投放的央行数字货币在一些功能实现上与电子支付有很大的区别。”穆长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的演讲中指出,央行数字货币其实主要是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因此,央行在法定数字货币的设计上,既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又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 而在火币中国区块链研究院院长袁煜明看来,从小额零售支付的场景和用户的角度看,央行数字货币和移动支付的功能类似,但两者并不是替代的关系:一方面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对货币流动进行更好的掌控监管;另一方面也可以脱离银行账户进行价值转移,使得用户直接可以进行匿名可控的交易。 “央行原行长周小川曾指出,研究数字货币,本质上是要追求零售支付系统的方便性、快捷性和低成本。”一名不愿意具名的监管层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数字货币的核心,既非当下流行的电子支付,也不会将现有人民币体系“推倒重来”。“其关键在于建立对流动现金具有替代性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 作为政策落地的关键,如何构建监管体系,成为市场对于数字货币的关注焦点。 对此,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谈到数字货币时表示,在双层运营体系安排下,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应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所谓双层运营,是指不同于央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的单层运营体系,央行通过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从而形成“中央银行—商业机构”的双层运营模式。 “双层运营模式能够避免风险过于集中到单一的金融机构上。”蔡凯龙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运用双层结构,不仅坚持央行数字货币的中心化管理模式,同时也能够将数字货币所带来的风险分散。 “法定数字货币是纸币的替身,是由央行发行,一般的加密数字货币本身不具有货币功能。”武长海强调,政府不可能把货币发行权拱手让给企业,法定数字货币的去中心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数字货币试验田或落户深圳 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的创新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蔡凯龙认为,与新加坡允许数字货币进入“沙盒”相似,国内数字货币落地的“沙盒”有可能在深圳落地。 “深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展出来很多产业,聚集了像华为等一大批在高新技术、互联网、通信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代表新一代研发技术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深圳不仅是国内高新技术发展最为蓬勃的地区,也是金融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有基础又有相应的能力来展开金融和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和探索。” 事实上,深圳作为数字货币研发基地的历史,在2018年就已经开始:当年,以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促进金融事业发展为宗旨的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出资200万元设立了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这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由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全资控股的金融科技技术开发公司。 根据时代周报记者整理数据,8月9日深圳金融科技研究院在某招聘网站上公布31个在招岗位,包括工程师、研究员等,目前仍在加紧招聘中。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深圳设立金融科技公司,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数字货币可能在深圳率先落地的倾向。”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央行数字货币的流行基础是移动支付,而深圳具有非常良好的用户和技术基础。如果法定数字货币能够在深圳率先落地,将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会发挥重要作用。[详情]

国资委研究员:抓住关键点 推进国企改革实现更大突破
国资委研究员:抓住关键点 推进国企改革实现更大突破

  原标题:抓住关键点 推进国企改革实现更大突破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 许保利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这说明中央对深圳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寄予期望,希望能够有所突破。笔者认为,作为改革对象的国有企业是一个整体上的国有企业集团,改革就是要将其打造成面向全球市场竞争的世界一流企业。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都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竞争主体。这其中的国有企业,则是我国市场经济区别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发展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因此我国在由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后,就存在着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问题。 这个改革已历经40多年而仍在进行,十八届三中全会使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的节点。国务院国资委率先于2014年推出了“四项改革试点”,后又于2016年推出“十项改革试点”,这些试点都是给予企业的单项改革行为。而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仅靠实施单项改革很难达到效果。因此,国务院国资委又提出“双百行动”,这也是一种改革试点,但参加企业进行的改革不再是某一单项改革,而是几个方面改革的共同实施,也可称之为综合性改革试点。 这三个依次递进的改革行动,是推进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也说明推进国企改革还有很大空间,需要有更大的突破,而地方则应在推进改革上有更多的作为。纵观我国40多年的改革史可以发现,很多改革举措都是来自于基层的大胆实践,经总结后成为改革文件的重要内容。当前,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仍需要来自基层的探索和创新,而深圳再次被选中。因为很多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以及知名跨国公司都将深圳作为自己的发展之地,国资国企改革可以在深圳找到更为理想的合作者。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改革初期,目标是将国有企业改革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面。历经40年改革,当前国有企业已经完全不同于改革初期的国有企业,它已成为市场化、公司化、集团化、国际化的企业集团。市场化即国有企业已经不再执行指令性计划,其生产经营已经完全走向市场,受市场调节。公司化即国有企业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造,按《公司法》登记注册,它已不再是工厂制企业。集团化即国有企业不再是单体企业,而是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集团化大企业,集团各企业按《公司法》注册登记,是独立法人,但要受到母公司的管控,是母公司的战略执行者和某项业务的运营主体。国际化即国有企业已经走向国际市场,其生产经营活动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 改革若干设想 对集团化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集团的单个法人企业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同时,改革则涉及各个方面,如实行混合所有制、董事会建设、市场化经营、员工持股、薪酬分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是一项综合性改革。不同方面的改革有着不同的着力点,要抓住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个关键点,引申出问题所在,进而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对于集团化的国有企业来说,其内部有众多法人、不同层级,集团各法人企业不可能都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只能是根据需要决定。母公司在集团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若母公司保持国有独资,只选择其他法人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母公司的国有企业弊端就很容易传递给改革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使改革效果打折扣。 母公司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后,董事会就会发生重要变化,同时也会促进市场化经营、员工持股、薪酬分配、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等多方面的改革。这时,整个集团就会建立起新的体制机制,自然就会带动集团其他各法人进行改革。 集团母公司的改革有两条路径:第一,集团母公司直接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这又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母公司首先实行股权多元改革,实现由国有独资到多元国有股权,如南航集团通过引入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深圳市政府的投资所做的改革。经过一段时期后,再引入非国有资本,实现母公司的混合所有制。二是母公司直接引入非国有资本进入,实现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共同出资的混合所有制。第二,通过上市公司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将集团非上市资产全部装入上市公司,然后注销集团母公司,将上市公司一级法人作为集团母公司。 笔者认为,母公司实行混合所有制后会带来以下变化:一是由国有资本出资者与非国有资本出资者派出董事来建立董事会,这时的董事会完全不同于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它将给母公司治理方式带来重要转变。二是国资监管机构不再对国有独资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而是对混合所有制母公司国有股权履行出资人职责,这会促使国资监管机构的改革。三是混合所有制母公司的国有股权需要有明确的持股者,这个持股者就是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详情]

70年:深圳从“边陲农业县”到“先行示范区”
70年:深圳从“边陲农业县”到“先行示范区”

  原标题:70年:深圳从“边陲农业县”到“先行示范区” 70年·中国策(第八期)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深圳仅仅走过40余年的历程,但已然展示出城市与产业迭代演进,实现有机融合的路线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城市建设成就世界瞩目。仅以城市数量为例,1949年末,全国城市共有132个。2018年末,城市数量达到672个。 中国城市的发展速度更是创造了多个世界奇迹。而这其中,首先涌入人们脑海的,恐怕就是最近刚被中央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8月26日,这座特区城市,也将迎来它的第39个生日。 一座城市如何演变和运转,无不蕴含和传达着这座城市的共性和个性信息。产业支撑城市殷实而强盛,城市反馈产业文明而润泽,两者相得益彰。城市化与工业化,在近代文明社会本是两条相交相绕的演进路线,其逻辑结果则是产城融合。 以深圳为例,它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仅仅走过近40年的历程,但已然展示出城市与产业迭代演进,实现有机融合的路线图。 起点并非“小渔村” 考古成果表明,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而深圳的辖制史最早可上溯至公元331年东晋时期宝安县的建立,迄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 1980年深圳建立特区前,是宝安县政府所在地。因此说“边陲农业县”,而不是常说的“小渔村”,也许更符合实际。 当年深圳建市、成立特区前,只有落后的农渔业和少量农副产品加工、农机修理之类的工业基础,且低于广东和内地平均水平,与毗邻的香港更不能同日而语,以致成为原住民非法“逃港”、货品走私、“过境耕作”的重地。而其发展反差之大,也与长期地处边防,限制大规模建设有关,后来反而成为最早与港资合办“出口工业区”的初衷之一。 深圳的“产业情怀” 当年的深圳工业,开始主要以外向型、工贸结合起家,“三来一补”和后来“一般加工贸易”一时成为主流。它们作为深圳初、中期阶段的工业,在产品创汇与积累,以及技术与管理经验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时的王石、任正非等企业家,都是先借助贸易,再工贸结合,最后走上实业之路的。 从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深圳制造”大体都以引进、模仿为主。此阶段后期,深圳从上到下做大产业项目和自主创新的意识开始增强。 深圳历史上曾有“造车梦”之说:那年,深圳曾小试牛刀,所谓全塑壳体的“中华第一车”方案刚刚淡出视野,就开始与其他城市竞争,想让国家计划中最后一条轿车生产线落地深圳,但自己内部争议尚未结束,名额和机会已花落他家。 而若干年后,比亚迪、五洲龙等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在深圳崛起,航盛等一批汽车电子等汽车配套产业迅速发展,可以说“失之东隅,得之桑榆”,多少圆了往日旧梦。 还有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出自产业升级的良好愿望,动员部分“三来一补”企业搬离,而新产业却未能及时接替入驻。幸而此举被及时扭转,出现厂房空置、产业“中空”的后果并不严重,及至后几年“腾笼换鸟”,才算躬逢其时。 正是这样那样的“学费”,使深圳产业选择变得自觉,规划的收放开始理性。例如,近十年来,深圳从环境保护和合理布局考虑,两度“放弃”东部大鹏湾炼油厂和“精细化工产业园”规划,直至变更为“生物科技谷”为止。 又如,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电子通信设备产业、以腾讯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产业以及大疆等为代表的其他先进制造业,大抵都以“后发制人”之势,形成国际产业制高点。 这些先进企业发展,首先取决于市场竞争需求和企业的创新冲动,也与深圳理性的政策选择不无关系。至于2000年左右,将传统“荔枝节”改造为闻名遐迩的“高交会”,率先在欧美发达国家设立“招商联络处”等举措,也无不源于深圳从上到下那股浓烈的产业创新情怀。 可以说,深圳经过近40年的积累和升华,形成了一个比较有活力、有弹性、可迭代的产业生态体系,而其灵魂、核心在于创新驱动。这个体系相对“轻灵”,而减轻了产业调整和转型的成本,同时又为新经济、新业态腾挪出发轫和壮大的空间。 经济格局变迁 2009年,我曾发表一篇《深圳经济格局正发生重要变迁》的文章。文中分析说,“刚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又近逢特区建立30周年的深圳,经济发展格局已经或正在发生明显的和潜在的变化。其端倪之间,趋势毕现”。 它们包括:“一、深圳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过半,超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总和,‘后工业化社会’初见端倪。二、在深圳经济增长格局中,外源、外需支撑因素出现趋势性弱化,工业出口所占权重不断降低,且不可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三、深圳产业向内地与周边地区扩散、迁移加速。四、深圳已进入资本输出与产品输出并举,资本输出渐为主导的时期。五、深圳人口、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紧约束’局面日益凸显。六、深圳经济明显减速,与内地城市原先存在的一般领先差距已经缩小乃至消失,新的行业优势有待形成。七、一批深圳本土企业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以优秀业绩与品牌形象,成为深圳的‘城市名片’。八、政府投资向基础设施和公益民生领域大力倾斜,向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公共资源日益增多,公共服务型财政和相应的政府架构初见雏形。九、深港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深莞惠’城市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协作与融合进入新阶段。” 纵观当下,当年描述的现象趋势仍然存在,仅局部变化不一,或随时代背景变迁有了更多延伸。 微观产城融合现象,则可看到“楼宇经济”效应凸显,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载体,乃至本身就是产业“孵化器”;一座不太起眼的楼宇“藏龙卧虎”,可能是跨国公司的总部,又可能是研发、“绿色”生产、现代服务与消费的“综合体”。 变化还体现在,在城市“旧改”中,产业更多并非“驱离”而是转型,不少厂房改造为“创意、创客、创业”空间;“城中村”不再是大拆大建,主要通过整治改造而宜居宜业;规划设计不再各行其是,而是通过“站城合一”、“园城合一”、文教资源“整体嵌入”,以及“人车分流”“空中连廊”等局部工程,使产城融合效应得以实现和放大。 深圳“再出发” 深圳在新时代已被赋予更多使命和期许,其将“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大湾区建设、贸易摩擦及香港稳定等因素,无不关乎深圳未来。而深圳应对挑战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改革创新,并具体落实于未来“后工业化”和“新城市化”结合的路径上。 令人欣慰的是,作为“产、城”继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深圳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的的自主创新模式和创新生态已经走向成熟。随着国家级、国际化高端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基础科学研究团队,以及新建高校等创新载体的加速聚集,随着深圳湾生态科技产业园、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等区域创新平台的相继规划建设,加上更多城市“绿色”发展和人才安居措施的推出,深圳的产城融合式发展又将展现新的亮点。 深圳发展已举世瞩目,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其新一轮“再出发”更令国人期许。 □李晓帆(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详情]

广东:举全省之力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
广东:举全省之力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

  原标题:广东:全省动员 举全省之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来源:深圳发布 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通知》,强调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全省的大事、是深圳的大事、是关乎全局的大事,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要求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全省动员、举全省之力支持推动建设,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力有序有效向前推进。 通知指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广东、深圳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党中央赋予广东、深圳又一重大使命、重大任务、重大机遇,必将对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通知要求,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意见》出台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要深刻体会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的关心厚爱,深刻领会《意见》赋予广东、深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的重大历史使命,准确把握《意见》赋予广东、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刻把握《意见》实施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信心决心、激发志气士气,奋力抓住机遇、奋勇迎接挑战,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在新时代开创新局面、再创新优势、铸就新辉煌。 通知强调,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战略意图,确保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要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个根本保证 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找到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金钥匙”;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 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积极探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验;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必须用改革开放的眼光、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推进建设,多策划战役战略性改革,多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 提出创新性的制度设计、政策方案和工作举措,大胆地闯、勇敢地试,创造性抓落实,通过在立法和改革上的探索实践形成新的广东经验、深圳经验。 要牢牢把握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 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必须把握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最好最优,创造最高最好最优,在追赶领跑者、顶尖者中成为领跑者、顶尖者; 充分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支持、带动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彰显核心引擎的格局、胸怀与担当,更好服务全省发展大局。 通知强调,要牢牢扭住“五大战略定位”和“五个率先”重点任务,创造条件、全力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 一要全力支持深圳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高地的定位,支持深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发挥核心引擎功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深圳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率先破题、作出示范。 二要全力支持深圳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 准确把握法治城市示范的定位,结合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支持深圳全面提升民主法治建设水平,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以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吸引全球投资者目光。 三要全力支持深圳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 准确把握城市文明典范的定位,支持深圳全面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推动深圳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 四要全力支持深圳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 准确把握民生幸福标杆的定位,支持深圳提升教育医疗事业发展水平,完善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五要全力支持深圳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准确把握可持续发展先锋的定位,支持深圳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推动深圳在美丽湾区建设中走在前列,在实现绿色发展上更好发挥引领作用。 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学习培训,深入宣传阐释,强化统筹协调,完善工作机制,狠抓责任落实,举全省之力支持推动建设,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力有序有效向前推进。 一要加强领导、压实责任 建立省级层面领导机制,依托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做好支持深圳各项工作。深圳市要落实主体责任,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作为各项工作的总牵引、总要求。广州市要围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形成强有力的总体部署和工作方案,与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其他地市要从中抓住机遇、找到切入点,全力支持配合深圳,全面学习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好经验好做法。省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落实专门人员,形成专项机制,强化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拿出硬招实招支持深圳建设。 二要抓好学习调研、细化安排举措 组织开展新一轮“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将学习贯彻《意见》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论述、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党委(党组)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形式,学深学透、融会贯通。要深入调研,形成具体举措,制定具体行动方案,推动各项部署落地落实。 三要深入宣传阐释、凝聚全省力量 精心组织策划,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多频次的深度宣传,努力营造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浓厚舆论氛围,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动员鼓舞全省干部群众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振奋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厚望重托,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详情]

再次“心震”:深圳建设示范区对香港青年利好
再次“心震”:深圳建设示范区对香港青年利好

  原标题:再次“心震”:深圳建设示范区对香港青年利好 在粤语中,深圳与“心震”的发音相同。 “以前香港人来深圳,过关要两三个小时,从罗湖关口出来,总能看到人车争路,道路坑洼不平的情况。”香港经济学家、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如此比较,“现在香港人来深圳,总会感慨深圳的建设一日千里,充满机遇,具有魅力和吸引力。” 梁海明说,原先的“震”有震惊之意,现在的“震”指的是震撼。 只用了大约40年时间,深圳就扭转了香港人的印象。 8月18日,一份意见让粤港澳大湾区再次“心震”: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将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陈科在社交媒体上第一时间浏览了这则新闻。1997年出生的陈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刚刚大学毕业,和家人一起住在香港的南边。 深圳是他在社交媒体上常能浏览到的关键词:有些住在香港北边、距离关口较近的同学朋友常常发动态,比如周末去深圳吃火锅、逛街。 对于深圳,他的印象只有在小学时曾和家人去深圳短途旅行。“很模糊,当时觉得挺落后。”但他从同学发布的照片上看到,现在的深圳很时髦,一点也不落后。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里还提到,将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 这意味着,在未来,大到医疗、教育等配套问题,小到用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就能取高铁票等生活琐事,在深圳工作的香港青年都能享受“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待遇。 “这次示范区对已经来深圳工作的香港青年是个利好信息。”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说。 根据他的调研,原先香港青年在深圳工作或创业时遇到过许多困难,如企业的税收问题,引入外资、港资的问题。从长期看,对于有意愿来内地发展的香港青年来说,这个政策将增加他们来深圳工作的吸引力。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分析,原先国民待遇曾推动过香港居民来内地工作,现在在此基础上,香港居民能享受更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市民待遇”。 “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青年能享受不同制度的优势。”张光南认为,市民待遇能更好地支持香港青年在深圳生活、工作和发展。 2018年9月,香港和深圳正式高铁通车。从香港西九龙出发,香港青年到深圳福田站只需14分钟。这无形中扩大了香港青年的生活半径和居住半径。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举例,就像在曼哈顿上班的纽约人都住在河对岸的新泽西一样,对于香港青年来说,深圳的居住空间和居住环境比香港更好。 而来深圳发展的香港青年人,更多是看重深圳能提供一个与香港优势互补的平台。 方舟认为,香港本地没有完善的制造业和强势的科技产业,来深圳工作,更适合有兴趣从事科技和制造产业的香港青年;而对于想要在文化创意和商业上有所作为的青年来说,深圳的发展成本更低,还能以深圳为基地拓展内地市场。 《意见》也提到,将鼓励深圳与香港、澳门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用好香港、澳门会展资源和行业优势,组织举办大型文创展览。 这让热爱文艺的李新有些动心。 她已经在香港发展七年,成为香港永久居民。之前对于回到深圳发展,她有过犹豫。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她一定会选择深圳;但从精神生活的角度来看,她认为香港的国际化气息更强。 方舟观察还发现,目前,已经来深圳工作的香港青年以专业人士为主,主要集中在金融、建筑规划、法律服务等专业上,也有理工科背景的青年在深圳的科技公司里工作。 20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会见媒体时曾说,深圳成立先行示范区,对深港关系尤其是科技创新上有积极正面的作用,“当然,香港也要不断提升竞争力。”2017年,深港共同合作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成为香港最大的科技创新园区。 “深圳的科学创新产业有完整的产业链,而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城市,能帮深圳的科技企业融资,深圳的产品通过香港获得国际认证,卖到国外,形成良好的循环。”梁海明说。 更重要的是,深圳是个年轻人的社会,汇聚了全国各地优秀的青年。他分析:“香港青年在深圳,与这些优秀青年碰撞,更容易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事实上,近期一系列利好信息还有待香港青年发现,“心震”的感觉还需要一段时间传递到香港各行各业。 李晓是广东人,从香港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在香港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她观察到,实验室里,大多数同事并不关心香港以外的世界,“觉得深圳成立示范区和他们没有关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部分与深圳联系较多的工作人员,会密切关注深圳建立示范区的新闻。 张志安总结发现,虽然大量的媒体宣传提高了香港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关注度,但这些青年对于大湾区实际能带来的各种发展机会,还有待更深层次的了解。比如,内地舆论场对深圳成立先行示范区的信心、关注度和讨论度明显高于香港。 在方舟看来,一部分香港青年对内地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罗湖商业场之类售卖廉价产品的小商品市场。“要加强交流,让香港青年更认识深圳,更认识内地。”方舟说,深圳成立先行示范区,就是一个再次“心震”的交流机会。 《意见》提出,将扩大深圳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高水平医疗机构,为港资澳资医疗机构发展提供便利。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放宽境外医师到内地执业限制,先行先试国际前沿医疗技术。 梁海明认为,这将吸引香港医生来深圳就业,因为深圳人口比香港更多,深圳人对更高水平的专业医生有所期待。“以前有很多深圳市民也经常跑去香港看病、打针,两地都已经交流三四十年了,是时候一起开花结果了。” (应受访者要求,陈科、李新、李晓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魏晞 记者 林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8月23日 02 版[详情]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有何意义?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有何意义?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何重大意义?| 评论员观察 步入新时代,深圳“敢为人先”的气质没有变,保持“深圳质量”的信心没有变,创造“中国奇迹”的豪情没有变 循着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砥砺前行,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深圳定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 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将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南海之滨的鹏城深圳,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迅速引发热烈反响。有人称,这一重大政策红利,将助推深圳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城市范例,也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正如深圳的铜雕“拓荒牛”所寓意的,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深圳具有先行先试、开拓进取的特殊意义。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寄语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勇当开路先锋。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去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深圳,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从偏居一隅的“小渔村”成长为现代化国际都市,以“三天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1天51件发明专利”勇攀“中国高度”,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崛起,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奇迹。可以说,改革开放成就了深圳,深圳自身的发展也印证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步入新时代,深圳“敢为人先”的气质没有变,保持“深圳质量”的信心没有变,创造“中国奇迹”的豪情没有变。从“先行先试”到此次的“先行示范区”,深圳依然肩负着全面深化改革试验田的重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对深圳来说,这一要求意味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事业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进程中,深圳将继续以率先改革的智慧、勇气与胆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创新性制度安排。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意义是全方位的。根据《意见》要求,深圳不仅要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也要成为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对于深圳来说,这是一场在全面深化改革号角下的重新出发。未来,深圳不仅要在经济发展领域起先行示范作用,也要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作出表率;不仅要谋好自身的发展,还要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循着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砥砺前行,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深圳定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将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深圳的意义,不仅在于书写下自身发展的锦绣画卷,也因其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作用,带动着其他地区发展,从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今天的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呈现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从中欧班列疾驰而过的戈壁明珠霍尔果斯,到飞架三地的港珠澳大桥;从长江经济带上陆续设立的5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到改革开放落子海南,昔日海岛成为欣欣向荣的国际旅游岛……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充分证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不是别的什么道路,而是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将为中国开辟光明的未来,也将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 40多年前,深圳蛇口撼天动地的“开山炮”,拉开了一系列沧桑巨变的序幕。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依然要保持敢担当、愿作为、不服输的心气儿,积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拼劲儿,让迎难而上、克难制胜的刚健之气激荡开来,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无限智慧和潜能,开辟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壮阔征程。[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