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新华社:“天量”再融资叠加野蛮减持是A股两大“出血点”
新华社:“天量”再融资叠加野蛮减持是A股两大“出血点”

2016年再融资规模8倍于IPO,并创下历史新高,3600亿元减持额的同时“清仓式”减持频现。“天量”再融资和野蛮减持成为A股两大“出血点”,应该如何堵住?[详情]

新华社|2017年01月18日  21:53
监管层将严格监管再融资 引导更多资金转向IPO市场
监管层将严格监管再融资 引导更多资金转向IPO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2017年监管层对A股再融资行为将更严格,特别是重组上市(借壳)、跨界收购与高溢价收购,将引导更多资金转向IPO市场,新上市企业数量有望快速增长。[详情]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7年01月18日  07:11
新华社:监管层正在研究再融资相关政策
新华社:监管层正在研究再融资相关政策

上市公司再融资门槛较低、规模较大,再融资后续的解禁减持,以及伴生的违法现象等,也让市场担心。数据显示,2016年,A股市场整体募集资金(IPO、再融资合计)为18355亿元,再融资额度达历年新高。[详情]

新华社|2017年01月17日  22:53
路透:今年监管层或将再融资规模控制在去年规模一半左右
路透:今年监管层或将再融资规模控制在去年规模一半左右

据一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今年监管层可能会将再融资的规模控制在2016年规模的一半左右。由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资金很大一部分去投资,并没有应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从实质上来看,上市公司很大程度上并不缺钱。[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1月16日  15:55
2017年A股融资结构生变 IPO提速再融资料再减速
2017年A股融资结构生变 IPO提速再融资料再减速

2016年下半年以来,新股发行(IPO)节奏加快,再融资速度逐渐下降,2017年A股市场则有望出现新变化:IPO进“超车道”,再融资或减速。[详情]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7年01月05日  07:15
IPO提速再融资减速重塑A股估值:中小创成了抛售重灾区
IPO提速再融资减速重塑A股估值:中小创成了抛售重灾区

A股大跌并非完全由IPO加快所致,而是受减持套现、资金面、估值中枢下移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过,IPO、再融资“一增一减”也在重塑A股的估值体系,由此导致壳、中小创、次新股的生态衍变。[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01月17日  05:36
IPO融资额创5年新高算什么 再融资规模都刷新历史了
IPO融资额创5年新高算什么 再融资规模都刷新历史了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功能,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宣昌能说。[详情]

一财网|2017年01月08日  23:02
中国股市去年IPO和再融资金额逾1万亿元 同比增长59%
中国股市去年IPO和再融资金额逾1万亿元 同比增长59%

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宣昌能7日在北京透露,2016年,中国沪深股市IPO(首次公开发行)和再融资金额合计达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IPO的家数和融资额创近五年来新高,再融资的规模更创历史新高。[详情]

中国新闻网|2017年01月08日  10:43

相关评论

评论:新股发行不是影响股市走势的主要原因
评论:新股发行不是影响股市走势的主要原因

2016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层兼顾市场运行情况与实体经济需求,调整IPO发行节奏,并无不妥。从历史经验看,目前新股发行速度和规模并不构成二级市场主要压力。与新股发行相比,再融资给市场带来的冲击更大,更值得市场各方重视。[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1月17日  20:42
尹中立:“新股加速再融资减缓”在2017年还会继续
尹中立:“新股加速再融资减缓”在2017年还会继续

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看,增加新股融资是对实体经济最好的支持,而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属于锦上添花之举,因为上市公司在银行融资也是十分便利的。基于此,“新股加速,再融资减缓”在2017年还会继续。[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2017年01月17日  01:00
老艾侃股:再次呼吁暂停IPO和一切再融资
老艾侃股:再次呼吁暂停IPO和一切再融资

老艾再次强烈呼吁暂停IPO和一切再融资,这周千万不能再批新股了,准备发的新股也应该紧急叫停,市场稳定压倒一切,特别是马上要过春节的情况下,让股民过一个好年比什么都重要![详情]

新浪财经其他|2017年01月16日  16:16
证监会:严审再融资 加强并购重组监管
证监会:严审再融资 加强并购重组监管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昨日就市场关注的上市公司再融资、大股东减持、并购重组等情况进行了回应。他指出,证监会将完善相关制度,严格再融资审核标准和条件,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加强并购重组监管,重点遏制“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坚决查处大股东减持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 张晓军指出,上市公司再融资、大股东减持、并购重组是涉及市场体制机制规制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关系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发挥,也关系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还关系到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证监会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稳的前提下深化改革,立足中国国情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深入推进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维护市场“三公”秩序,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张晓军表示,上市公司再融资是促进社会资本形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融资结构不合理,募集资金使用随意性大、效益不高等。2016年以来,证监会加强上市公司再融资监管,严格审核并严格规范募集资金投向,多家上市公司知难而退,撤回再融资申请,调减再融资金额。下一步,证监会还将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额过大,健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现场检查制度,督促保荐机构对在审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进行复核。张晓军指出,现行再融资制度从2006年开始实施,至今已逾十年,有必要对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予以优化调整。总体考虑是严格再融资审核标准和条件,解决非公开发行与其他融资方式失衡的结构性问题,发展可转债和优先股品种,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 张晓军强调,股份转让是上市公司股东的基本权利,但权利的行使必须依法合规,在不影响市场秩序的前提下进行。证监会倡导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也将切实履行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责。大股东在减持股份时应当诚实守信,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自律规则并遵守承诺,不得滥用控制地位和信息优势侵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对于减持过程中涉嫌虚假信息披露、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证监会将坚决查处,严格追责。 张晓军还指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但市场秩序尚不规范,存在投机“炒壳”的痼疾顽疾,以及“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的问题。去年9月,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有力遏制了投机“炒壳”和关联人减持套利。同时,对并购配套融资进行严格限制,严厉打击并购重组伴生的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下一步,证监会将进一步加强并购重组监管,持续完善相关制度规则,重点遏制“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引导资金更多投向有利于产业整合升级的并购重组,趋利避害,更好发挥并购重组的积极作用。[详情]

证监会将严格再融资审核标准和条件 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
证监会将严格再融资审核标准和条件 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

  原标题:证监会将严格再融资审核标准和条件 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遏制忽悠式跟风式重组 ⊙记者 马婧妤 ○编辑 浦泓毅 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大股东减持等行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在昨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证监会将严格再融资审核标准和条件,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额过大,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 与此同时,证监会还将持续完善相关制度规则,重点遏制“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对大股东减持过程中涉嫌信息披露虚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将坚决查处、严格追责。 近期,市场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大股东减持、并购重组等问题给予密切关注,张晓军昨日对此进行了集中回应。 他表示,上市公司再融资、大股东减持、并购重组是涉及市场体制机制规制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关系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发挥,也关系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关系到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专家提出,上市公司再融资是促进社会资本形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市场上市公司再融资也客观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融资结构不合理,募集资金使用随意性大、效益不高等方面。 2016年以来,证监会加强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监管,严格审核并严格规范募集资金投向,出现多家上市公司知难而退、撤回再融资申请,调减再融资金额的现象。 张晓军透露,下一步,证监会还将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额过大,健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现场检查制度,督促保荐机构对在审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进行复核。 他同时提到,现行再融资制度从2006年开始实施,至今已超过十年,有必要对该制度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作出优化调整。 据悉,再融资制度优化完善的总体考虑是:严格再融资审核标准和条件,解决非公开发行与其他融资方式失衡的结构性问题,发展可转债和优先股品种,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 此外,针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有关问题,张晓军表示,股份转让是上市公司股东的基本权利,但权利的行使必须依法合规,在不影响市场秩序的前提下进行。“我们倡导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也将切实履行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责。大股东在减持股份时应当诚实守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自律规则并遵守承诺,不得滥用控制地位和信息优势侵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 他说,对于减持过程中涉嫌信息披露虚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证监会将坚决查处,严格追责。 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仍然存在的乱象,张晓军回应称,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市场秩序尚不规范,存在投机“炒壳”的痼疾顽疾,以及“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的问题。 去年9月,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有力遏制了投机“炒壳”和关联人减持套利。同时,还对并购配套融资进行严格限制,严厉打击并购重组伴生的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 张晓军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进一步加强并购重组监管,持续完善相关制度规则,重点遏制“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引导资金更多投向有利于产业整合升级的并购重组,趋利避害,更好发挥并购重组的积极作用。 他同时提到,证监会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稳的前提下深化改革,立足中国国情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上述相关制度,深入推进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THE_END[详情]

四大证券报发文力挺再融资严监管:引导资金转向IPO市场
四大证券报发文力挺再融资严监管:引导资金转向IPO市场

  证券时报:股市下跌该对IPO打板子吗?市场化新股发行有助提升效率 其实,从资金面来看,A股大跌并非受IPO提速影响,在当前的新股生态环境下,市场不应该再闻IPO色变。市场化的新股发行节奏虽然短期要承受阵痛,但从长期看,现有融资政策有助于提升股票市场的效率,使资本市场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供给侧改革。 从去年11月份开始,证监会就以每周一批的节奏推进新股发行。悲观者恐慌,密集的IPO发行会拉动大盘持续向下,抵触和反感IPO的情绪升温。其实,尽管2015、2016年新股发行提速,发行家数分别为223只、227只,但实际上单只新股募集资金平稳,保持在6亿元至7亿元。2017年以来,单只新股的募集资金平均为5.5亿元,规模更是稳中略降。这与动辄几十亿的单个定增项目相比,并不算多,对股市资金的实际吸蚀作用并不大。 中国证券报:监管层将严格监管再融资 引导更多资金转向IPO市场 从数据上看,调控融资总量意图较明显,选择放IPO更多是综合考虑了IPO企业经历较长筹备期、资质较好及过去的并购乱象,对于二级市场而言,需降低对上市公司资本运作节奏预期,以及重新评估资本运作过会概率。 值得注意的是,打新市场也在发生变化。自去年初以来,打新机构及账户数量节节攀升,2016年第24批与第1批相比,A类、B类及C类平均账户数分别增加68.94%、27.4%及1327.91%。A股打新账户不断增加主要归因于C类账户迅速增加。其中,由于第24批新股申购门槛提高,而申购上限又全部下调,使得打新机构及账户数量突然减少。 上海证券报:上市公司再融资意愿强烈 市场人士建言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上市公司募资意愿强烈的背后,是过去两年实际完成的再融资规模的爆发。据统计,2016年,IPO、再融资(现金部分)合计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再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据此估算,除去2016年新股发行募资的1634亿元,2016年再融资(现金部分)的融资总额逾万亿。“对比2011年以来的数据很容易发现,再融资才是A股市场的融资主力。”一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一位券商高管表示:“我们发现,监管部门正在控制再融资的节奏和规模。最近两个月A股定增融资审核的速度明显放缓,最近两个月降到了个位数。” 他同时表示,要缓解上市公司汹涌的再融资意愿,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提高融资使用效率,稳步促进资本脱实向虚。“我相信监管层未来会对再融资出台改革措施,引导再融资市场逐步回归理性。” 证券日报:A股现金分红水平差异明显 专家建议扩大再融资挂钩范围 虽然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情况在逐年改善,但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几乎忽视现金分红这一投资收益。上海股份制与证券研究会副会长曹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上市公司的分红规模与可持续性不足以支持长期性的、理性的价值投资。 究其原因,另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股息收入水平过低或者不可预期,那么投资者会转向只关注股价的涨跌,进而助长市场的投机氛围;当股息收入较高且较稳定时,投资者会在股息收入和资本利得二者中进行权衡,追求稳定收益并奉行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会选择持有高股息率的股票,放弃单一对股价的过度关注。 有分析人士认为,市场现金分红总体情况的改善有利于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的信心,但现实中,上市公司弱化现金分红而多偏好送股,这与正常惜股逻辑形成反差。从微观层面来看,说明上市公司并不看好自身发展前景,因此分红偏好送股;从宏观层面来看,说明市场没有形成良性投资回报循环机制,过度依赖投机获利。[详情]

再融资政策或收紧 资金将转战白马股
再融资政策或收紧  资金将转战白马股

  再融资政策或收紧 资金将转战白马股西南证券张刚1月17日晚上,上海证券报网站的主要位置,转载了新华社的题为《新华社:监管层正在研究再融资相关政策》的文章,并被多个媒体转载。文章一方面肯定了新股发行的成果,即“监管层根据市场条件,新股发行略有提速,恢复股市投融资基本功能的同时,也为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对于再融资政策也透露出一些信息,即“目前监管层正在研究再融资相关政策。”2016年沪深两市融资金额为18664亿元,比2015年的15457亿元,增长21%。2016年的首发融资金额为1496亿元,比2015年的1576亿元,减少5%。2016年增发募集金额为16992亿元,比2015年的13723亿元,增长24%。2016年增发融资金额是首发融资的11倍,2015年的为9倍多。增发融资金额远远高于首发融资。首发融资的新增股份多数在上市首日便上市流通,而多数限售股则分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分批解禁。相比之下,增发融资则全部为新增股份,分为募集资金和购买资产两种方式,限售期也分为12个月或其整数倍,形成的解禁压力颇为放大。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2017年A股解禁市值为27538亿元,而定向增发限售股的解禁市值为15592亿元,所占比例为57%。倘若如新华社的文章所述,对再融资政策进行调整,严格审核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计划,将有助于减少后续解禁压力。二级市场上重组板块、壳资源等或遭遇抛售,而资金将加速流向白马股。[详情]

小调查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