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指出,加大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力度。严厉打击垄断房源、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行为;进一步规范房地产项目销售行为,严厉打击以认购、认筹、预订等变相售卖行为,引导群众理性购房,有效抑制房价上涨。[详情]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类似东北、山西、四川、宁夏等省市区域,未来房价也会上涨,部分去库存的政策会减少,相对应地则会增加很多补库存的政策,包括积极供地和进行限购等措施都会出台。[详情]
想要房价涨,在中国看的不仅是供需,还有政府的眼色。即便是在央行宽松和三架马车全趴的情况下,我们欣慰地看到政府并没有要在楼市上泄洪的意思,相反,调控反而变得更加严格。[详情]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在《中国金融》杂志发文称,棚改货币化本轮去库存任务现阶段已基本完成,应适时考虑退出。由于商品住房平均消化周期在12个月左右,不需要去库存,从H省79个市、县目前商品住房平均消化周期的情况看,已不存在去库存压力。[详情]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楼市库存数据已经跌至50个月最低。从整体看,全国性的去库存周期已经完成。严跃进表示,待售面积的市场数据非常有规律,今年7月底待售面积同比跌幅为14.3%,这说明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库存规模越来越少,不过,下滑的速度是放缓的。[详情]
对于不同城市的房价走势,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最好的时点是去年,未来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将会逐渐下滑,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总体而言未来将会逐步走弱。准一线和二线城市,一方面面临着人口净流入,另一方面他们的房价总体来讲是比较合理的,因此这些城市的房价未来可能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详情]
房地产承载着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等国民经济命脉。房地产调控政策目标是维护房价平稳上涨不会改变,房价暴涨或暴跌都有违核心利益,上涨趋势谁也无法改变,除非国内外环境出现什么大变故,才有可能逆转这个形式。[详情]
楼市进入新时代! 去库存结束 房价真的要跌了?| 檀钱 来源:叶檀财经 文/马兰 新时代终于来临了! 8月24日,呼和浩特公告称,全面停止房地产去库存调控措施,成为第一个宣布告别去库存的城市。 终于,全国房地产库存去光了,去库存可能就要变成了历史任务了。 从数据上看,自2015年开始,房地产每年的销售面积已连续3年超过新增住宅面积,大大消耗了房地产市场中的存量房。 再看2018年的数据,截至7月,今年新开工的住宅面积为84684万平方米,销售面积为78046万平方米,重新回到开工超过销售的时代。从一个侧面反应,去库存的确到底了。 呼和浩特只是第一枪,接下去就是全国各地的“揭竿起义”。 接下来就是存货重建的阶段,这对政府来说是件好事。回顾7月的经济数据,房地产依旧一枝独秀,固定资产牢牢盘踞在5.5%的阶梯上难以寸进,基建也只有5.7%的增速,只有房地产开发投资始终保持10%以上的增长。 想要拉动经济,现在重启房地产这员大将似乎是最合适的做法。再加上现在连库存都回归健康,刺激房地产发展也显得有据可依。 问题是,难道我们又要经历一场房地产狂欢? 别担心,接下来的话语权已逐渐掌握到了买方,也就是市场的手里。 政策没变 老乡稳住! 想要房价涨,在中国看的不仅是供需,还有政府的眼色。 即便是在央行宽松和三架马车全趴的情况下,我们欣慰地看到政府并没有要在楼市上泄洪的意思,相反,调控反而变得更加严格。 8月伊始,住建部马不停蹄地约谈了房价抬头的各个城市,尤其是海南,简直被盯成了筛子。三亚新规,9月1日起实行当月销售当月网签,并严禁囤积房源,向社会公开销售全部房源。今日,海口要求开发商9月28日之前核实成本,调整价格进行备案,备案后6个月内不得调高备案价格。甚至有部分房企接到口头通知,商品房备案价不得超过17300元每平米。而海口市场上的房价基本在一万八到两万五之间。 更重磅的是,去库存之后,国家终于对贷款下了手。 8月23日,四川调整二套房首付比例至50%,在成都部分地区的二套房首付甚至被调到70%。此前,根据融360的数据,7月全国533家银行中,有146家上调基准利率10%,173家上浮15%,115家上浮20%,28家上浮25%,25家上浮30%,4家上浮30%-40%。 这也说明,去库存阶段的“打折期”已经过去了,首付门槛抬升,贷款利息升高,优惠正在被收回。 现在的所有政策依旧围绕着房住不炒的核心,因此可以判断房价不会重回过去几年的野蛮上涨,老乡,政府帮我们压着呐! 此外,房地产税这个核弹也不容忽视。即使房地产税今年无法落地,但政府要开征之决心已不容置疑。细节虽未完善,但参考香港方面的规定,空置税必然会是重头戏,届时将对房爷房姐手中的空置房产生巨大打击。 为了不被空置税税死,这些房主只能选择将手中的非自住房投向市场。 房源充足 人人有份 空置税后,房源被大量放出,政策总算把供需结构调出曙光。 根据2017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职工人均拥有不动产为1.01套,真叫人怀疑自己到底算不算中国职工。但从数据来看,中国并不缺房,反而还有富余。造成人均有房,个人没房矛盾的原因,主要还是贫富差距,房子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 等到这些房源都被政府挤出来,那么喜大普奔的事就来了,房子太多,但是人不够了。 简而言之,买方市场来临,只有我们挑的份,房价和房租也会慢慢下降。 更刺激的是,政府依赖土地,新房还要不断地建,但是二胎未必来得及生。呼和浩特停止去库存的同时,还要求加大土地供应,保证全年土地供应量达到5000亩,并加快实施公租房租售并举政策。 存量已经充足,增量还在马不停蹄地赶来,这个买方市场,稳了。 接下来,头疼的就是房企。有钱的人没办法多买房,没钱的人租房也过得下去,他们手里的房源总不能砸手里吧。为了回流现金,房企只能选择降价销售。注意,这个迹象已经出现,厦门、杭州腰斩的新房价格绝对不是个例,而是趋势。 这股子降价的势头一旦蔓延,那就止不住,最后尴尬的就是政府。 趁早卖地 过时不候 房价这么高,地价脱不开关系,如果房价下跌预期形成,政府还是高冷姿态扭捏着高价卖地,流拍800宗地还算是少的。 所以,趁早市场还没反应过来,赶紧先出手土地,说不定还能蒙到几个小高价。未来再想用现在的价格卖地赚财政,企业只会装作视而不见,大不了大家都学学万科,用转型来配合表演。 至于企业,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反正土地这事儿最煎熬的一定是政府,企业不拿地大不了就是收摊不干房地产,政府不卖地,按照我国国情那就是擎等着政府破产了。 时代已经改变,地主准备好了吗? [详情]
投资购房势头凶猛!70城房价反弹!如何有效遏制房价上涨?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黄志龙 最近一段时间,房租飞涨引发社会各界热议,但房价上涨的压力却丝毫未见缓和——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再度全线反弹,住建部、各地方政府不得不重披战袍,贯彻落实7月末中央提出的“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调控要求。 为何在严厉的调控举措之下,老百姓的购房热情依然高涨? 70个大中城市房价全线反弹 首先来看全国房价的最新形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环比连续正增长: 一线城市在2017年小幅下跌之后在今年连续7个月环比上涨;二、三线城市房价走势基本同步,从未出现明显下跌,且在4月份以来环比涨幅再度明显回升,7月份二、三线城市房价环比涨幅分别达到1.1%和1.2%(参见下图)。 另外,在70个大中城市中,7月份房价环比上涨城市数继续保持在66个的高位,下跌的城市数仅为4个。由此可见,全国范围内房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调控形势严峻。 在此背景下,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针对房地产调控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这一表述与此前多次表述——“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和“切实防止房价反弹”有着明显不同。 等到8月7日,住建部在沈阳召开房地产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制定住房发展规划,同时对楼市调控不力的城市坚决问责。而此前不久,住建部针对投机炒房、房地产“黑中介”、违法违规开发商和虚假房地产广告等市场乱象进行专项督查,并列出30个先行开展督查的城市,约谈调控不力的城市接近20个。住建部的发文明确要求,“对开展整治行动不力、人民群众投诉较多、房地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较严重的地方,要加大督查力度。对涉嫌隐瞒包庇、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部门和人员,要坚决问责。” 截至8月21日,根据不完全统计,山东、湖北、浙江、福建、云南、黑龙江、吉林、贵州、重庆、河南等10省制定了督查和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30个城市中已有佛山、广州、兰州、昆明、合肥、无锡、深圳、宁波、武汉、宜昌、成都、杭州、北京、重庆、苏州、贵阳等16个城市出台了督查行动的具体举措。 热点城市投资性购房比例大幅攀升 为何这一轮史无前例的调控举措,仍无法拽住房价上涨的缰绳? 除了各种分析和研究讨论较多的土地、棚改、人才政策等因素外,一个新的趋势或原因可能被大多数分析所忽略,那就是:与2008-2015年房价波动周期相比,本轮房价上涨周期中,新进入购房者的购房目的已由满足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为主,向投资性需求为主发生根本性转变。 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对全国16个热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苏州、成都、郑州、无锡、济南、合肥、武汉、南京、福州、厦门和杭州)4万户家庭持续十年的问卷调查数据,以下两方面趋势值得关注: 第一,首套购房者占比快速下滑。反映到数据上,表现为新购房行为中,首套房占比持续下滑,新购房为第二套或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比重持续上升。其中,2008年新购房中,首套房占比为70.3%,到2015年平稳下滑至51.1%,但在最近三年这一比重则快速下降,2018年一季度已降至30.8%。相反,二套房和三套房以上的购房者比重急剧攀升,其中今年一季度三套房及以上的比重已上升到25.4%,较上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二套房购房者比重也上升到43.8%,过去三年内上升了9个百分点(参见下图)。 第二,投资型购房行为占到一半以上。从更为直接的购房目的看,过去十年内,刚需型购房比例逐年下降,改善型购房比例稳步上升,投资型购房比例则快速上升,这一趋势在最近三年表现得尤为明显。2008年-2015年,投资型购房占比由19.6%平稳上升到27.7%,2016年以来则快速上升,今年一季度已达到50.3%,改善型购房占比也上升到17.8%。相反,刚需型购房人群的比重则下降至31.9%(参见下图),这一变化趋势与上述首套房购房比重快速下滑的趋势基本吻合。 居民把房产当财富保值的首选目标 为何在房地产调控如此严厉、房产税征收的政策预期十分明确的情况下,居民投资型购房的比重仍出现大幅攀升呢? 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下述两方面因素值得关注: 一是资本市场持续低迷。虽然2017年A股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牛市行情,但2018年以来,在中美贸易摩擦、金融强监管和经济形势再度回落的共振影响下,国内股市持续下跌,其中,与居民部门持股市值密切关联的沪深A股流通市值,从1月23日的47.9万亿元缩水到38.5万亿元(参见下图),沪深300指数跌幅接近25%,股市再度成为居民保卫财富不缩水的伤心地。 二是居民境外投资渠道受阻。2015年-2016年居民“蚂蚁搬家”式地投资海外资产的行为,在2017年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监控。这使得2018年4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即便出现较大的贬值压力,官方外汇储备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银行代客结售汇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逆差(参见下图)。 此外,P2P爆雷潮、资管新规落地执行等新趋势也使得居民财富对这些资产避而远之,最后造成的结果则是房地产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在严厉监管之下强势反弹,2018年1-7月住宅销售额同比增幅回升到16.2%,销售面积回升到4.2%,而且二者的增速裂口再度走阔(参见下图),这说明房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 反映到居民总资产的结构上,可以看到,房地产在整个居民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根据广发证券估算,2017年末中国居民总资产规模为387.24万亿元,其中房地产为202万亿元,占比高达52%,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分别占比17%和8%,持股市值仅为17.9万亿元,占比为4.6%。 综合来看,在房地产调控持续加码政策环境下,全国特别是核心城市房价仍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这可能与今年以来居民资产配置渠道缺乏有关,加上房价长期持续上涨的历史经验,使得核心城市住房成为居民投资型购房的主要区域。 如何扭转这一趋势,使得“房住不炒”的理念能真正落地,以下两方面政策取向值得考虑:一方面应打破房价刚性上涨的长期预期,通过房产税、空置税等政策增加投资型住房的持有成本;另一方面还需要拓宽居民财富的投资渠道,控制货币购买力快速下降的预期,降低投资型购房对房价上涨带来的压力。 [详情]
张明:准一线及二线房价有上升空间 但房产税或早于预期 记者:李策 摄像:杨立培 姜一鹤 【简介与提要】 最近统计局发声明表示“目前内外环境严峻而复杂,稳中有变。”,7月份经济数据,工业和零售不及预期,但房地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10.2%,是比较好的,您认为接下来的政策走向是加大投资,还是侧重加大幅度减税?抑或是两者双管齐下?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提到了要“坚决遏制房价上涨”,被看成是史上最严厉的表态,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银行资产负债表,居民财富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都与房地产行业高度绑定,拉动经济的三辆马车中,净出口受贸易摩擦影响明显承压,消费提升空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决心?如果宏观经济增速显著下降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迅速下滑,是否会导致地方政府放松房地产调控?如果房产税出台,将会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针对诸多热点问题,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了经济学家 张明。 张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新时代中国对外投资新格局”首席研究员。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曾任Asset ManagersGroup中国区基金经理,负责私募股权投资业务。曾任KPMG审计师,参与若干中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海外上市及财务报表审计。曾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作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与中国宏观经济。近年来,在跨境资本流动、外汇储备投资、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货币政策、金融系统性风险、资产证券化等领域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较多关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出版《危机、挑战与变革: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风险》、《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国际金融新战略》、《中国的高储蓄:特征事实与部门分析》等学术著作,完成省部级课题30余项。 总结归纳本期《首席对策》的内容摘要: 1, 整个金融市场下半年的波动性可能也会比上半年有一些下降。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调不会变,但是政策钟摆过快地摆向稳增长,可能会损害控风险的共识,政策能否保持定力,值得重视; 2, 对于不同城市的房价走势,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最好的时点是去年,未来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将会逐渐下滑,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总体而言未来将会逐步走弱。准一线和二线城市,一方面面临着人口净流入,另一方面他们的房价总体来讲是比较合理的,因此这些城市的房价未来可能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一方面,一线城市目前库存规模已经很低了,刚需依然存在,如果把刚需放回市场,而没有库存来满足,那么房价可能再度暴涨。但是另外一方面,在未来一段时间,政府可能放大招,也就是房产税可能早于预期。 3, 关于汇率问题,从经济基本面来看,短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的确是有贬值压力的。但从央行的意愿来看,短期内央行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7的概率很小。央行有多种方式来干预短期汇率走势,除了最近提高金融机构远期售汇的法定准备金之外,还可以重新启用逆周期因子来干预每天的汇率开盘价,也可以重新在市场上出售美元,还可以再度加强各种资本流出的管制。此外,我们在2016年也曾干预过离岸市场。所以,短期内央行稳住汇率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4,现在中国经济要去房地产化,如果说我们不走经济地产化的老路的话,中国投资的出路在哪里?经济学家张明认为:未来服务业投资可能有比较大的空间,因为从过去来讲,中国经济一直是制造业投资比较发达,而服务业投资相对落后;另一条出路就是高端制造业,这也是中国目前比较稀缺的。 以下是精选的《首席对策》访谈文字实录: 李策:很荣幸您接受第一财经电视《首席对策》的专访。最近统计局发声明表示“目前内外环境严峻而复杂,稳中有变。”国常会正式明确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您认为如何理解当下的“稳”和“变”,如何看待国内外诸多因素对经济大势的影响? 经济学家 张明:2018年以来,世界经济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2017年相比,这些主要变化都是偏负面的。例如,全球经济增长从很多国家协同性复苏再度转为分化,目前可能只有美国经济依然在高歌猛进,而其它主要经济体的增速都在回落。又如,目前只有美联储在收紧货币政策,其它主要国家央行有些暂停收紧,有些甚至出现了逆转。再如,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在中东明显加剧,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直接推升了全球油价,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滞胀压力。 最后,中美贸易摩擦在今年明显加剧,而且在未来可能进一步深化。上述世界经济新变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方面降低了中国的贸易顺差,进而降低了中国经济的增速。 今年上半年,贸易部门拉低了中国经济增长大概0.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也损害了国内机构投资者的信心,导致国内的股市和债市出现了明显下跌。特别是中国股市,最近跌幅应该说是比较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现在面临的政策权衡就比较微妙了。因为在去年,我们一直把金融控风险作为最重要的政策目标,但是今年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中国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同时面临负面冲击。 在这一背景下,如果继续强力控风险的话,经济增长就可能急剧下行,这就是为什么从今年二季度起宏观政策开始调整的原因。根据最近两次重要会议的结果,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财政政策尤其是中央财政政策会变得更加积极。由于宏观政策已经开始调整,我个人觉得今年下半年GDP增速不会出现过快的回落,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速依然有望稳定在6.5%左右。而整个金融市场下半年的波动性可能也会比上半年有一些下降。 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调,我觉得不会变化。但是我担心的就是政策钟摆过快地摆向稳增长,这样的话是不是会损害之前关于控风险的共识。所以我希望政策还是要保持定力。 李策: 7月份经济数据,工业和零售不及预期,但房地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10.2%,是比较好的,您认为接下来的政策走向是加大投资,还是侧重加大幅度减税?抑或是两者双管齐下? 经济学家 张明:今年1-7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依然保持在高位,这与去年中国三四线房地产的热销关系是很密切的,投资是销售的滞后指标。考虑到今年上半年房地产调控依然在收紧,未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房地产投资增速会逐渐回落。而在当前的形势下,如果政府要进一步扩张财政政策的话,我觉得减税要比增加支出更重要。 目前和很多国家相比,中国居民和企业部门的税负都是相对较高的,而且目前特朗普政府正在进行新的一轮减税。在其他主要大国都在开始减税的时候,我觉得中国政府也应该通过减税来提高居民和企业的税后收入和利润,这样才能确保未来的消费和投资增长更加稳定。当然在基建投资方面,适当地补短板,我觉得也是有必要的。比如说我们过去的在建工程,不要因为融资收缩而变成烂尾工程。但是在在建工程的资金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要不要新增项目,我觉得还是应该从长计议。对于中西部地区有一些基建特别薄弱的地方来讲,适当地通过扩大基建投资来补短板,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李策: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提到了要“坚决遏制房价上涨”,被看成是史上最严厉的表态,但是您也曾指出,中国房地产市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银行资产负债表,居民财富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都与房地产行业高度绑定,拉动经济的三辆马车中,净出口受贸易摩擦影响明显承压,消费提升空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决心? 如果宏观经济增速显著下降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迅速下滑,是否会导致地方政府放松房地产调控?您曾经提到过房产税的出台时间可能早于预期,这背后又是什么逻辑呢?房产税出台之后将会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经济学家 张明:中国经济过去的确非常依赖房地产投资。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大概占到GDP的45%左右,而房地产投资大概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1/4,所以你可以看到,房地产投资在很多年都贡献了GDP的11%上下。但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未来会逐渐下降。 短期内怎么来对冲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行呢?我觉得至少有两种对冲方案。第一就是通过公租房建设的提速来对冲商品房投资增速的下滑。第二是通过提振消费来对冲投资增速的下滑。 对于不同城市的房价走势,我认为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最好的时点就是去年,未来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将会逐渐下滑,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总体而言未来将会逐步走弱。准一线和二线城市,一方面面临着人口净流入,另一方面他们的房价总体来讲是比较合理的,因此这些城市的房价未来可能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一线城市的房价现在非常不确定,一方面,一线城市目前库存规模已经很低了,刚需依然存在,如果把刚需放回市场,而没有库存来满足,那么房价可能再度暴涨。但是另外一方面,在未来一段时间,政府可能放大招,也就是通过出台特定政策来扭转一线城市居民关于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这个大招有可能是房产税。如果房产税在未来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内出台的话,有一线城市的房价就可能停止上涨,甚至开始向下显著调整,所以说,一线城市的房价未来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李策:您曾经提到过: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将提高。而前不久又发生了碧桂园的事情,给那些以高周转率为核心策略的大规模房企敲响了警钟,您认为这会对中国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提高造成影响吗? 经济学家 张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一个特点,就是开发商的数量很多。在很多发达国家,其实房地产开发商的数量只有几十家或者上百家,而中国可能有成千上万家房地产开发商。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很多都是做小本买卖,可能仅仅在一个县城开发几个楼盘。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比如说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未来可能会显著收缩。 而且,在去年也发生了一个新现象,像恒大、碧桂园、万科这样的全国性大开发商,也切入到县城去跟当地的开发商竞争。所以在去年,全国性大开发商在县城的热销跟当地中小开发商的跑路是并存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未来五年之内,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行业集中度可能会显著提升。可能有很多三四线城市的中小开发商由于资金链断裂或者其它问题而倒逼,他们手里的土地和房产会被大的开发商低价收购。在未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中国排名前十到前二十的开发商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会显著提升,这也会显著改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格局。 李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依然是金融工作的重点,人民币汇率急贬,一度跌破6.8关口。一方面汇率贬值可以增大出口竞争力,部分抵消贸易摩擦关税影响,增加国内货币政策的空间,另一方面汇率贬值也会带来资本外流压力等,您认为央行对汇率的底线在哪里?未来是否还会继续贬值?急贬之后是否会承担较大的资本外流压力? 经济学家 张明:我觉得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从经济基本面来看,短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的确是有贬值压力的。然而其次,从央行的意愿来看,我觉得短期内央行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7的概率很小。 从基本面来看,主要有两个因素决定人民币兑美元有贬值压力。第一个因素就是中美利差。今年以来美联储依然在加息,而中国央行今年二季度以来有两次降准,所以中国国内利率在下行,导致中美利差再度缩小,这对人民币的汇率是有打压作用的。第二个因素是相对投资回报率的变动。过去几年以来,中国国内投资回报率在持续下降,而美国国内投资回报率在持续上升。从长期来看,投资回报率会影响资金流动,而资金流动会影响汇率。所以说投资回报率中国下降美国上升这个局面,对人民币汇率也是有打压作用的。 李策:央行宣布自2018年8月6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这一举动被视为央行防范羊群效应和顺周期行为的重要举措,我国手里还有哪些调控汇率的牌可以打? 经济学家 张明:虽然基本面有贬值压力,但是我认为短期内央行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7的概率很小。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央行可能会担忧一旦汇率破7,就可能产生一系列不确定性,例如可能引发金融市场上的恐慌行为,加大金融市场波动与资本外流,甚至形成一种负面循环。 基于上述角度,短期内央行很可能就会加大干预了。央行有多种方式来干预短期汇率走势,除了最近提高金融机构远期售汇的法定准备金之外,它还可以重新启用逆周期因子来干预每天的汇率开盘价,也可以重新在市场上出售美元,还可以再度加强各种资本流出的管制。此外,我们在2016年也曾干预过离岸市场。所以,短期内央行稳住汇率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李策:土耳其的里拉,阿根廷的比索,以及最近土耳其股市的动荡,对于新兴市场及人民币汇率影响大么? 经济学家 张明:今年以来,有几个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兑美元出现了比较大的下跌,最典型的就是土耳其里拉、阿根廷比索,以及最近的南非南特等。这几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都有一些共性,比如说他们都有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比较大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国内企业举借了大量的美元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国内通胀率比较高等。 最近的新兴市场金融动荡有可能还会继续扩展开来,尽管中国的经济基本面要远比上述国家健康,但是投资者有时候情绪一旦低落之后,他们会倾向于把所有的新兴市场国家视为一个整体。所以说,不排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会面临更大规模的资本外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会面临更大的贬值压力,而国内资本市场也可能会经历更大的波动。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则包括:汇率暂时要稳住预期,避免出现持续的单边贬值预期;资本流动也要加以控制,避免资本持续大幅外流;通过加快结构性改革来稳住市场预期等。 李策:目前国内宏观政策转向积极,稳字当头,去杠杆政策也有所调整的情况下,是否会有情绪反弹估值修复机会? 经济学家 张明:我个人感觉,从估值的角度来讲,目前经过持续大幅下跌,现在A股的市场估值已经比较合理了,特别对于蓝筹股而言。但是目前市场下跌的动能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导致投资者信心下降的诸多因素现在依然在发酵,比如说中美贸易摩擦的演进,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扩展,地缘政治冲突的加剧,以及国内金融强监管的方向是会调整还是会坚持等。在这些因素尘埃落定之前,投资者信心在短期内难有显著增强。 虽然A股市场未来进一步显著下跌的概率不高,但是在当前水平上进行宽幅振荡的可能性是比较高的。只有等上述不确定性基本上尘埃落定之后,A股市场才可能开启新的一轮牛市。股市持续大幅上涨的前景,在短期内我还没有看到。 李策:社科院李扬团队认为:“中国总体债务水平不高,处于中下水平,杠杆问题不会导致债务危机。”然而IMF、BIS等国际机构近年来多次对中国债务问题提出预警。目前去杠杆是否已经接近中场?未来会是怎样的节奏和走向? 经济学家 张明:经过最近几年的去杠杆,中国政府现在基本上是把杠杆率给稳住了。目前的杠杆率大约在GDP的 260%左右,没有进一步上升。不过,国民杠杆率内部的结构是有变化的,也就是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有些下降,但政府和居民杠杆率继续上升。如果我们考虑到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其实也属于地方政府债务的话,其实目前的政府杠杆率已经不低了。 这正是为什么今年中国政府把去杠杆的重点放在地方政府债务方面的原因。此外,过去几年居民部门债务上升的速度也是很快的,所以下一步中国政府也应该稳住居民部门的杠杆。去杠杆应该分为几个步骤,首先是稳杠杆,然后再是温和地去杠杆。我觉得未来一两年,我们仍然处于稳杠杆并且进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只有等到大家比较适应之后,才能进行更加剧烈的去杠杆过程。 李策:最近关于债转股的政策引人关注,有观点认为银行作为股东是否有能力识别企业是不是僵尸企业存在争议,您认为债转股是否能有效去杠杆?如何体现债转股的市场化方向? 经济学家 张明:债转股对银行来讲的确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的话可能有助于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增加银行资产方的多样性。以前银行的资产主要是贷款,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股权以及更多的可转债。但是另外一方面,的确如您所言,银行在人力资本方面缺乏股权管理的能力,也即在识别股权风险、给股权定价、进行市场化的股权交易方面,商业银行的专业能力是欠缺的。如果做得不好的话,债转股的确可能成为僵尸企业逃废债务的新渠道。 因此,银行需要做的就是显著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要赶紧去招募一批有丰富股权投资经验的人来帮助他们做这个事情。同时银行应该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要在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企业股权进行市场化的定价,定价要充分反映企业的各方面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债转股的过程对银行利大于弊。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未来债转股一定会有成功的案例,但同时也会出现很多失败案例。 李策:那么对于未来PPP的建设发展,您也展望一下。 经济学家 张明:中国政府对PPP的态度在去年年底有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在去年年底之前,中国政府曾经在大力鼓励PPP的发展。但是从去年年底开始,中国政府发现,地方政府通过PPP又举借了大量的银行债务。比如,很多PPP都是明股实债。越是过去地方政府债务存量很高的中西部省份,对于PPP的依赖就越大。所以今年年初以来,中央政府开始大力整治PPP的乱象。比如说财政部、发改委的PPP双库正在把一些明显比较差的项目剔出来。 地方政府目前做PPP的难度已经显著加大。在这种背景下,要进一步推动PPP建设,关键就是要选择好项目,项目本身的投资回报率应该具有吸引力,从而能够在政府和银行之外再吸引到社会资金的参与。 李策:之前专访吴敬琏老师,他说中国经济的出路在于改革,在您看来,经济改革应该聚焦在哪些方面?如果从现在经济的情况来断定的话,您觉得主要的症结在哪里? 经济学家 张明:我非常同意吴老师的看法,对中国来讲未来最重要的就是改革。为什么呢?因为从2008年到现在,几乎所有反映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指标都在下行,而只有重大的结构性改革才能真正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从目前来看,我认为未来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三块:第一块就是国有企业改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未来几年央企混改的空间可能是比较有限的,但是地方国企的混改有可能会提速。 地方国企混改可以和和地方债化解两者结合起来。第二块是土地改革,也就是农地流转。未来一段时间内,下面这种风险可控的土地流转模式可能会得到推广,也即由地方政府发起设立类金融机构,农民可以把土地存放或者抵押给该金融机构,这种模式非常类似于拉美地区的土地银行。第三块是服务业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对中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老百姓有很强的需求,但是一直得不到满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部门大多被国有企业垄断。要真正要提高这些行业优质公共服务品的供给,就必须要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向民间资本开放这些行业。这样既可以为民间资本找到一个新的投资渠道时也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策: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如何化解现实中的“玻璃门”、“旋转门”问题? 经济学家 张明:您说的这个“玻璃门”的确是存在的。很多服务业行业表面上已经对民间资本放开了,但是民间资本进去之后才发现举步维艰。举个例子,过去几年政府一直在鼓励民间资本收购医院,等到民间资本把医院收购过来之后才发现,来医院看病的人不能使用医保,这就把中国绝大部分看病者挡在了民营医院的门外。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给民营企业创造与国有企业在行业里的平等待遇,机制体制的改革可能是最重要的。 李策:三季度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大么?您对三季度的中国经济做一下大势研判。 经济学家 张明:从二季度的数据来看,中国经济短期的下行压力还是挺大的。在二季度,消费、投资、出口增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更重要的是,先行指标,尤其是货币和信贷,下滑得更快。已经有连续五个月,M1的增速持续低于M2。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这就预示着在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速可能会加速下行。另外一个指标就是社会融资总额。6月份人民币贷款有1.2万亿,而社会融资总额只有6000亿,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整个非信贷业务萎缩了6000亿。 社会融资总额萎缩这么快的话,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企业融资会变得更加困难,同时整个金融市场也会面临流动性紧缺所导致的冲击。如果没有政策的调整,在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速的回落速度就可能比较快。我们此前的预测是今年三季度大概到6.5%,今年四季度大概到6.3%。 由于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目前政府在做的,第一就是货币政策从过去的中性偏紧转为中性偏松,目前已经有了两次降准,此外央行也扩大了MLF的规模与抵押品范围。第二,财政政策也会比以前更加积极,尤其是在中央财政方面,可能包括增加支出和减税。第三,在金融监管方面,最近的监管节奏比上半年已经明显放缓,这是为了让市场喘一口气,来稳住实体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但是截至目前,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由于增长下滑而放松房地产调控的迹象。 李策:现在中国经济要去房地产化,如果说我们不走经济地产化的老路的话,您认为中国投资的出路在哪里? 经济学家 张明:未来服务业投资可能有比较大的空间,因为从过去来讲,中国经济一直是制造业投资比较发达,而服务业投资相对落后。制造业投资发达的结果就是我们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外需显著萎缩,所以很多制造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目前来讲,服务业的投资空间很大,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言,民间资本要增加投资,必须要打破国有企业垄断,让民间资本能够更加容易地进入服务业。 另一条出路就是高端制造业,这也是中国目前比较稀缺的。例如以德国为代表的工业4.0,也即把过去以规模优势取胜的制造业跟大数据、云计算结合起来,变成量身定制的柔性制造业。再如以美国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包括3D打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以工业4.0与智能制造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也是未来中国投资的方向。 李策:但是这些新经济还没有充分反映在资本市场上,或者说新旧动能的交换有一个过程,还不是投资的主力? 经济学家 张明:是的,新旧动能的转换过程不可能是很平滑的,它可能会有一个静默期或者震荡期。所以在这个时候不要着急,要保持政策的定力,中国政府应该适当容忍经济增速的下行。只要经济下行没有导致大规模的失业问题,没有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我们就可以承受。中国经济到了目前这个阶段,增长速度本来就会下滑,这也是一个自然规律,我们不必过分担忧。虽然资本市场上目前已经出现了像我们前面讲到的智能制造、工业4.0等概念,但是很多上市公司仅仅是利用这些概念进行市值管理,而非真正从商业模式上进行全面再造。从简单渲染概念到真正全面落实,还需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 [详情]
中国房价还能涨多久?为何房价不能出现大跌 来源:小小金融 近一年来,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不断加码,年中的经济会议历史性的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关于房价会不会下跌引发各方争议,有专家认为明年后半年房价将下滑,也有人认为房价将继续保持平稳上涨,如果真的一直涨下去,房价还能涨多久呢? 小小金融认为,在全国土地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率升高和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叠加影响,未来房价上涨趋势依然强劲。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着巨大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进了城自然就会有买房需求。再加上房地产市场暴利和银行宽松信贷政策,投资炒房兴起是推动房价上涨主要原因之一。 2018年1-7月,全国房企土地购置面积138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达26941亿元,同比增长43%。而2017年上半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8836亿元,同比增长34%。1-7月,全国土地成交楼面均价479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9.5%。 房地产除市场供求关系之外,土地价格也会直接影响房价。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开发土地价格占房价60%以上,降房价首先要降地价。高地价与高房价之间利益矛盾无法解决,土地价格上涨必然导致开发成本增加促进房价走高。 2018年,全国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目标580万套。1-7月,全国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407万套,完成年度目标70%,累计完成总投资9900多亿元。近两年三四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主要是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提高引起,被拆迁户拿到补偿款购买住宅数量大幅增加。房地产市场无论通过投资促进GDP增长,或通过土地财政收入等已经绑定了经济发展。 房地产调控采取“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房地产市场分化明显。一二线城市房价将维持平稳上涨态势,个别城市房价仍有回落空间。三四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受到抑制,但房价上涨趋势并不会逆转。 中国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20多年,房地产承载着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等国民经济命脉。房地产调控政策目标是维护房价平稳上涨不会改变,房价暴涨或暴跌都有违核心利益,上涨趋势谁也无法改变,除非国内外环境出现什么大变故,才有可能逆转这个形式。[详情]
楼市库存跌至50个月最低 机构认为去库存周期已完成 ■本报记者 苏诗钰 “虽然最近房地产调控政策没有放松的迹象,但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却有小幅改善,1月份至7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反弹0.5个百分点至10.2%,整体依旧相对平稳。”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昨日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具体数据来看,前7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5886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比1月份至6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46443亿元,增长14.2%,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0.5%。 1月份至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8999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增速比1月份至6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4.2%,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5.8%,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2.3%。商品房销售额78300亿元,增长14.4%,增速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6.2%,办公楼销售额下降2.1%,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5.5%。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是今年表现最好的数据之一。好在两点,第一,全国房地产销售端管控如此严厉的情况下,供给端表现反而非常好,不但没有下跌,反而处于高位。第二,开发投资数据依然位于两位数的水平,说明房地产开发投资表现略偏热。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当前对于闲置土地等查处比较严厉,同时各地也在积极督促房企开工,这会带来开发投资数据表现比较强劲,利好补库存工作的开展。 严跃进表示,从数据可以看出,商品房销售数据表现较好,目前全国房地产销售数据呈现出了“U型”的走势,也说明市场降温的特征减弱,而市场交易上升的可能性增加。今年前7个月此类销售数据同比增幅达到了4.2%的水平,说明当前全国房屋销售有一定的反弹空间。尤其是下半年随着预售证发放节奏的放缓,预计后续市场销售还是可以保持相对强劲的态势。 7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4428万平方米,比6月末减少65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减少544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减少40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减少48万平方米。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楼市库存数据已经跌至50个月最低。从整体看,全国性的去库存周期已经完成。 严跃进表示,待售面积的市场数据非常有规律,今年7月底待售面积同比跌幅为14.3%,这说明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库存规模越来越少,不过,下滑的速度是放缓的。[详情]
楼市进入新时代! 去库存结束 房价真的要跌了?| 檀钱 来源:叶檀财经 文/马兰 新时代终于来临了! 8月24日,呼和浩特公告称,全面停止房地产去库存调控措施,成为第一个宣布告别去库存的城市。 终于,全国房地产库存去光了,去库存可能就要变成了历史任务了。 从数据上看,自2015年开始,房地产每年的销售面积已连续3年超过新增住宅面积,大大消耗了房地产市场中的存量房。 再看2018年的数据,截至7月,今年新开工的住宅面积为84684万平方米,销售面积为78046万平方米,重新回到开工超过销售的时代。从一个侧面反应,去库存的确到底了。 呼和浩特只是第一枪,接下去就是全国各地的“揭竿起义”。 接下来就是存货重建的阶段,这对政府来说是件好事。回顾7月的经济数据,房地产依旧一枝独秀,固定资产牢牢盘踞在5.5%的阶梯上难以寸进,基建也只有5.7%的增速,只有房地产开发投资始终保持10%以上的增长。 想要拉动经济,现在重启房地产这员大将似乎是最合适的做法。再加上现在连库存都回归健康,刺激房地产发展也显得有据可依。 问题是,难道我们又要经历一场房地产狂欢? 别担心,接下来的话语权已逐渐掌握到了买方,也就是市场的手里。 政策没变 老乡稳住! 想要房价涨,在中国看的不仅是供需,还有政府的眼色。 即便是在央行宽松和三架马车全趴的情况下,我们欣慰地看到政府并没有要在楼市上泄洪的意思,相反,调控反而变得更加严格。 8月伊始,住建部马不停蹄地约谈了房价抬头的各个城市,尤其是海南,简直被盯成了筛子。三亚新规,9月1日起实行当月销售当月网签,并严禁囤积房源,向社会公开销售全部房源。今日,海口要求开发商9月28日之前核实成本,调整价格进行备案,备案后6个月内不得调高备案价格。甚至有部分房企接到口头通知,商品房备案价不得超过17300元每平米。而海口市场上的房价基本在一万八到两万五之间。 更重磅的是,去库存之后,国家终于对贷款下了手。 8月23日,四川调整二套房首付比例至50%,在成都部分地区的二套房首付甚至被调到70%。此前,根据融360的数据,7月全国533家银行中,有146家上调基准利率10%,173家上浮15%,115家上浮20%,28家上浮25%,25家上浮30%,4家上浮30%-40%。 这也说明,去库存阶段的“打折期”已经过去了,首付门槛抬升,贷款利息升高,优惠正在被收回。 现在的所有政策依旧围绕着房住不炒的核心,因此可以判断房价不会重回过去几年的野蛮上涨,老乡,政府帮我们压着呐! 此外,房地产税这个核弹也不容忽视。即使房地产税今年无法落地,但政府要开征之决心已不容置疑。细节虽未完善,但参考香港方面的规定,空置税必然会是重头戏,届时将对房爷房姐手中的空置房产生巨大打击。 为了不被空置税税死,这些房主只能选择将手中的非自住房投向市场。 房源充足 人人有份 空置税后,房源被大量放出,政策总算把供需结构调出曙光。 根据2017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职工人均拥有不动产为1.01套,真叫人怀疑自己到底算不算中国职工。但从数据来看,中国并不缺房,反而还有富余。造成人均有房,个人没房矛盾的原因,主要还是贫富差距,房子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 等到这些房源都被政府挤出来,那么喜大普奔的事就来了,房子太多,但是人不够了。 简而言之,买方市场来临,只有我们挑的份,房价和房租也会慢慢下降。 更刺激的是,政府依赖土地,新房还要不断地建,但是二胎未必来得及生。呼和浩特停止去库存的同时,还要求加大土地供应,保证全年土地供应量达到5000亩,并加快实施公租房租售并举政策。 存量已经充足,增量还在马不停蹄地赶来,这个买方市场,稳了。 接下来,头疼的就是房企。有钱的人没办法多买房,没钱的人租房也过得下去,他们手里的房源总不能砸手里吧。为了回流现金,房企只能选择降价销售。注意,这个迹象已经出现,厦门、杭州腰斩的新房价格绝对不是个例,而是趋势。 这股子降价的势头一旦蔓延,那就止不住,最后尴尬的就是政府。 趁早卖地 过时不候 房价这么高,地价脱不开关系,如果房价下跌预期形成,政府还是高冷姿态扭捏着高价卖地,流拍800宗地还算是少的。 所以,趁早市场还没反应过来,赶紧先出手土地,说不定还能蒙到几个小高价。未来再想用现在的价格卖地赚财政,企业只会装作视而不见,大不了大家都学学万科,用转型来配合表演。 至于企业,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反正土地这事儿最煎熬的一定是政府,企业不拿地大不了就是收摊不干房地产,政府不卖地,按照我国国情那就是擎等着政府破产了。 时代已经改变,地主准备好了吗? [详情]
我市将多措并举调控房价 稳定房地产市场 按照中央、国家住建部召开的有关会议精神,要求各地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发展定位,近期,我市多次召开市长办公会,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作为房地产调控的总体目标,拟采取多项措施调控房价,稳定房地产市场。 一是全面停止房地产去库存调控措施,将处置权抵押、调整用地性质、调整户型结构和配套费后置等措施纳入解决房地产遗留问题政策范围。 二是加快解决房地产项目遗留问题。严格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房地产遗留项目实行“费证分离”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区和相关责任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加快解决房地产遗留项目的手续问题,促进存量房源加快上市。 三是加大房地产供应量。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增加住房用地有效供应,保证全年土地供应量达到5000亩,其中普通商品住房供地比例不低于70%;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力度,继续落实商品住房开发项目配建3%的公共租赁住房任务;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回迁安置,回迁安置比例控制在70%左右;加快实施公租房租售并举政策。 四是加大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力度。严厉打击垄断房源、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行为;进一步规范房地产项目销售行为,严厉打击以认购、认筹、预订等变相售卖行为,引导群众理性购房,有效抑制房价上涨。[详情]
投资购房势头凶猛!70城房价反弹!如何有效遏制房价上涨?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黄志龙 最近一段时间,房租飞涨引发社会各界热议,但房价上涨的压力却丝毫未见缓和——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再度全线反弹,住建部、各地方政府不得不重披战袍,贯彻落实7月末中央提出的“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调控要求。 为何在严厉的调控举措之下,老百姓的购房热情依然高涨? 70个大中城市房价全线反弹 首先来看全国房价的最新形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环比连续正增长: 一线城市在2017年小幅下跌之后在今年连续7个月环比上涨;二、三线城市房价走势基本同步,从未出现明显下跌,且在4月份以来环比涨幅再度明显回升,7月份二、三线城市房价环比涨幅分别达到1.1%和1.2%(参见下图)。 另外,在70个大中城市中,7月份房价环比上涨城市数继续保持在66个的高位,下跌的城市数仅为4个。由此可见,全国范围内房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调控形势严峻。 在此背景下,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针对房地产调控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这一表述与此前多次表述——“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和“切实防止房价反弹”有着明显不同。 等到8月7日,住建部在沈阳召开房地产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制定住房发展规划,同时对楼市调控不力的城市坚决问责。而此前不久,住建部针对投机炒房、房地产“黑中介”、违法违规开发商和虚假房地产广告等市场乱象进行专项督查,并列出30个先行开展督查的城市,约谈调控不力的城市接近20个。住建部的发文明确要求,“对开展整治行动不力、人民群众投诉较多、房地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较严重的地方,要加大督查力度。对涉嫌隐瞒包庇、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部门和人员,要坚决问责。” 截至8月21日,根据不完全统计,山东、湖北、浙江、福建、云南、黑龙江、吉林、贵州、重庆、河南等10省制定了督查和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30个城市中已有佛山、广州、兰州、昆明、合肥、无锡、深圳、宁波、武汉、宜昌、成都、杭州、北京、重庆、苏州、贵阳等16个城市出台了督查行动的具体举措。 热点城市投资性购房比例大幅攀升 为何这一轮史无前例的调控举措,仍无法拽住房价上涨的缰绳? 除了各种分析和研究讨论较多的土地、棚改、人才政策等因素外,一个新的趋势或原因可能被大多数分析所忽略,那就是:与2008-2015年房价波动周期相比,本轮房价上涨周期中,新进入购房者的购房目的已由满足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为主,向投资性需求为主发生根本性转变。 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对全国16个热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苏州、成都、郑州、无锡、济南、合肥、武汉、南京、福州、厦门和杭州)4万户家庭持续十年的问卷调查数据,以下两方面趋势值得关注: 第一,首套购房者占比快速下滑。反映到数据上,表现为新购房行为中,首套房占比持续下滑,新购房为第二套或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比重持续上升。其中,2008年新购房中,首套房占比为70.3%,到2015年平稳下滑至51.1%,但在最近三年这一比重则快速下降,2018年一季度已降至30.8%。相反,二套房和三套房以上的购房者比重急剧攀升,其中今年一季度三套房及以上的比重已上升到25.4%,较上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二套房购房者比重也上升到43.8%,过去三年内上升了9个百分点(参见下图)。 第二,投资型购房行为占到一半以上。从更为直接的购房目的看,过去十年内,刚需型购房比例逐年下降,改善型购房比例稳步上升,投资型购房比例则快速上升,这一趋势在最近三年表现得尤为明显。2008年-2015年,投资型购房占比由19.6%平稳上升到27.7%,2016年以来则快速上升,今年一季度已达到50.3%,改善型购房占比也上升到17.8%。相反,刚需型购房人群的比重则下降至31.9%(参见下图),这一变化趋势与上述首套房购房比重快速下滑的趋势基本吻合。 居民把房产当财富保值的首选目标 为何在房地产调控如此严厉、房产税征收的政策预期十分明确的情况下,居民投资型购房的比重仍出现大幅攀升呢? 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下述两方面因素值得关注: 一是资本市场持续低迷。虽然2017年A股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牛市行情,但2018年以来,在中美贸易摩擦、金融强监管和经济形势再度回落的共振影响下,国内股市持续下跌,其中,与居民部门持股市值密切关联的沪深A股流通市值,从1月23日的47.9万亿元缩水到38.5万亿元(参见下图),沪深300指数跌幅接近25%,股市再度成为居民保卫财富不缩水的伤心地。 二是居民境外投资渠道受阻。2015年-2016年居民“蚂蚁搬家”式地投资海外资产的行为,在2017年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监控。这使得2018年4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即便出现较大的贬值压力,官方外汇储备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银行代客结售汇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逆差(参见下图)。 此外,P2P爆雷潮、资管新规落地执行等新趋势也使得居民财富对这些资产避而远之,最后造成的结果则是房地产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在严厉监管之下强势反弹,2018年1-7月住宅销售额同比增幅回升到16.2%,销售面积回升到4.2%,而且二者的增速裂口再度走阔(参见下图),这说明房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 反映到居民总资产的结构上,可以看到,房地产在整个居民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根据广发证券估算,2017年末中国居民总资产规模为387.24万亿元,其中房地产为202万亿元,占比高达52%,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分别占比17%和8%,持股市值仅为17.9万亿元,占比为4.6%。 综合来看,在房地产调控持续加码政策环境下,全国特别是核心城市房价仍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这可能与今年以来居民资产配置渠道缺乏有关,加上房价长期持续上涨的历史经验,使得核心城市住房成为居民投资型购房的主要区域。 如何扭转这一趋势,使得“房住不炒”的理念能真正落地,以下两方面政策取向值得考虑:一方面应打破房价刚性上涨的长期预期,通过房产税、空置税等政策增加投资型住房的持有成本;另一方面还需要拓宽居民财富的投资渠道,控制货币购买力快速下降的预期,降低投资型购房对房价上涨带来的压力。 [详情]
张明:准一线及二线房价有上升空间 但房产税或早于预期 记者:李策 摄像:杨立培 姜一鹤 【简介与提要】 最近统计局发声明表示“目前内外环境严峻而复杂,稳中有变。”,7月份经济数据,工业和零售不及预期,但房地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10.2%,是比较好的,您认为接下来的政策走向是加大投资,还是侧重加大幅度减税?抑或是两者双管齐下?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提到了要“坚决遏制房价上涨”,被看成是史上最严厉的表态,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银行资产负债表,居民财富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都与房地产行业高度绑定,拉动经济的三辆马车中,净出口受贸易摩擦影响明显承压,消费提升空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决心?如果宏观经济增速显著下降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迅速下滑,是否会导致地方政府放松房地产调控?如果房产税出台,将会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针对诸多热点问题,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了经济学家 张明。 张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新时代中国对外投资新格局”首席研究员。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曾任Asset ManagersGroup中国区基金经理,负责私募股权投资业务。曾任KPMG审计师,参与若干中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海外上市及财务报表审计。曾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作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与中国宏观经济。近年来,在跨境资本流动、外汇储备投资、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货币政策、金融系统性风险、资产证券化等领域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较多关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出版《危机、挑战与变革: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风险》、《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国际金融新战略》、《中国的高储蓄:特征事实与部门分析》等学术著作,完成省部级课题30余项。 总结归纳本期《首席对策》的内容摘要: 1, 整个金融市场下半年的波动性可能也会比上半年有一些下降。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调不会变,但是政策钟摆过快地摆向稳增长,可能会损害控风险的共识,政策能否保持定力,值得重视; 2, 对于不同城市的房价走势,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最好的时点是去年,未来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将会逐渐下滑,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总体而言未来将会逐步走弱。准一线和二线城市,一方面面临着人口净流入,另一方面他们的房价总体来讲是比较合理的,因此这些城市的房价未来可能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一方面,一线城市目前库存规模已经很低了,刚需依然存在,如果把刚需放回市场,而没有库存来满足,那么房价可能再度暴涨。但是另外一方面,在未来一段时间,政府可能放大招,也就是房产税可能早于预期。 3, 关于汇率问题,从经济基本面来看,短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的确是有贬值压力的。但从央行的意愿来看,短期内央行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7的概率很小。央行有多种方式来干预短期汇率走势,除了最近提高金融机构远期售汇的法定准备金之外,还可以重新启用逆周期因子来干预每天的汇率开盘价,也可以重新在市场上出售美元,还可以再度加强各种资本流出的管制。此外,我们在2016年也曾干预过离岸市场。所以,短期内央行稳住汇率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4,现在中国经济要去房地产化,如果说我们不走经济地产化的老路的话,中国投资的出路在哪里?经济学家张明认为:未来服务业投资可能有比较大的空间,因为从过去来讲,中国经济一直是制造业投资比较发达,而服务业投资相对落后;另一条出路就是高端制造业,这也是中国目前比较稀缺的。 以下是精选的《首席对策》访谈文字实录: 李策:很荣幸您接受第一财经电视《首席对策》的专访。最近统计局发声明表示“目前内外环境严峻而复杂,稳中有变。”国常会正式明确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您认为如何理解当下的“稳”和“变”,如何看待国内外诸多因素对经济大势的影响? 经济学家 张明:2018年以来,世界经济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2017年相比,这些主要变化都是偏负面的。例如,全球经济增长从很多国家协同性复苏再度转为分化,目前可能只有美国经济依然在高歌猛进,而其它主要经济体的增速都在回落。又如,目前只有美联储在收紧货币政策,其它主要国家央行有些暂停收紧,有些甚至出现了逆转。再如,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在中东明显加剧,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直接推升了全球油价,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滞胀压力。 最后,中美贸易摩擦在今年明显加剧,而且在未来可能进一步深化。上述世界经济新变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方面降低了中国的贸易顺差,进而降低了中国经济的增速。 今年上半年,贸易部门拉低了中国经济增长大概0.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也损害了国内机构投资者的信心,导致国内的股市和债市出现了明显下跌。特别是中国股市,最近跌幅应该说是比较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现在面临的政策权衡就比较微妙了。因为在去年,我们一直把金融控风险作为最重要的政策目标,但是今年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中国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同时面临负面冲击。 在这一背景下,如果继续强力控风险的话,经济增长就可能急剧下行,这就是为什么从今年二季度起宏观政策开始调整的原因。根据最近两次重要会议的结果,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财政政策尤其是中央财政政策会变得更加积极。由于宏观政策已经开始调整,我个人觉得今年下半年GDP增速不会出现过快的回落,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速依然有望稳定在6.5%左右。而整个金融市场下半年的波动性可能也会比上半年有一些下降。 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调,我觉得不会变化。但是我担心的就是政策钟摆过快地摆向稳增长,这样的话是不是会损害之前关于控风险的共识。所以我希望政策还是要保持定力。 李策: 7月份经济数据,工业和零售不及预期,但房地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10.2%,是比较好的,您认为接下来的政策走向是加大投资,还是侧重加大幅度减税?抑或是两者双管齐下? 经济学家 张明:今年1-7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依然保持在高位,这与去年中国三四线房地产的热销关系是很密切的,投资是销售的滞后指标。考虑到今年上半年房地产调控依然在收紧,未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房地产投资增速会逐渐回落。而在当前的形势下,如果政府要进一步扩张财政政策的话,我觉得减税要比增加支出更重要。 目前和很多国家相比,中国居民和企业部门的税负都是相对较高的,而且目前特朗普政府正在进行新的一轮减税。在其他主要大国都在开始减税的时候,我觉得中国政府也应该通过减税来提高居民和企业的税后收入和利润,这样才能确保未来的消费和投资增长更加稳定。当然在基建投资方面,适当地补短板,我觉得也是有必要的。比如说我们过去的在建工程,不要因为融资收缩而变成烂尾工程。但是在在建工程的资金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要不要新增项目,我觉得还是应该从长计议。对于中西部地区有一些基建特别薄弱的地方来讲,适当地通过扩大基建投资来补短板,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李策: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提到了要“坚决遏制房价上涨”,被看成是史上最严厉的表态,但是您也曾指出,中国房地产市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银行资产负债表,居民财富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都与房地产行业高度绑定,拉动经济的三辆马车中,净出口受贸易摩擦影响明显承压,消费提升空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决心? 如果宏观经济增速显著下降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迅速下滑,是否会导致地方政府放松房地产调控?您曾经提到过房产税的出台时间可能早于预期,这背后又是什么逻辑呢?房产税出台之后将会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经济学家 张明:中国经济过去的确非常依赖房地产投资。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大概占到GDP的45%左右,而房地产投资大概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1/4,所以你可以看到,房地产投资在很多年都贡献了GDP的11%上下。但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未来会逐渐下降。 短期内怎么来对冲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行呢?我觉得至少有两种对冲方案。第一就是通过公租房建设的提速来对冲商品房投资增速的下滑。第二是通过提振消费来对冲投资增速的下滑。 对于不同城市的房价走势,我认为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最好的时点就是去年,未来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将会逐渐下滑,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总体而言未来将会逐步走弱。准一线和二线城市,一方面面临着人口净流入,另一方面他们的房价总体来讲是比较合理的,因此这些城市的房价未来可能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一线城市的房价现在非常不确定,一方面,一线城市目前库存规模已经很低了,刚需依然存在,如果把刚需放回市场,而没有库存来满足,那么房价可能再度暴涨。但是另外一方面,在未来一段时间,政府可能放大招,也就是通过出台特定政策来扭转一线城市居民关于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这个大招有可能是房产税。如果房产税在未来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内出台的话,有一线城市的房价就可能停止上涨,甚至开始向下显著调整,所以说,一线城市的房价未来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李策:您曾经提到过: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将提高。而前不久又发生了碧桂园的事情,给那些以高周转率为核心策略的大规模房企敲响了警钟,您认为这会对中国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提高造成影响吗? 经济学家 张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一个特点,就是开发商的数量很多。在很多发达国家,其实房地产开发商的数量只有几十家或者上百家,而中国可能有成千上万家房地产开发商。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很多都是做小本买卖,可能仅仅在一个县城开发几个楼盘。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比如说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未来可能会显著收缩。 而且,在去年也发生了一个新现象,像恒大、碧桂园、万科这样的全国性大开发商,也切入到县城去跟当地的开发商竞争。所以在去年,全国性大开发商在县城的热销跟当地中小开发商的跑路是并存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未来五年之内,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行业集中度可能会显著提升。可能有很多三四线城市的中小开发商由于资金链断裂或者其它问题而倒逼,他们手里的土地和房产会被大的开发商低价收购。在未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中国排名前十到前二十的开发商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会显著提升,这也会显著改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格局。 李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依然是金融工作的重点,人民币汇率急贬,一度跌破6.8关口。一方面汇率贬值可以增大出口竞争力,部分抵消贸易摩擦关税影响,增加国内货币政策的空间,另一方面汇率贬值也会带来资本外流压力等,您认为央行对汇率的底线在哪里?未来是否还会继续贬值?急贬之后是否会承担较大的资本外流压力? 经济学家 张明:我觉得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从经济基本面来看,短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的确是有贬值压力的。然而其次,从央行的意愿来看,我觉得短期内央行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7的概率很小。 从基本面来看,主要有两个因素决定人民币兑美元有贬值压力。第一个因素就是中美利差。今年以来美联储依然在加息,而中国央行今年二季度以来有两次降准,所以中国国内利率在下行,导致中美利差再度缩小,这对人民币的汇率是有打压作用的。第二个因素是相对投资回报率的变动。过去几年以来,中国国内投资回报率在持续下降,而美国国内投资回报率在持续上升。从长期来看,投资回报率会影响资金流动,而资金流动会影响汇率。所以说投资回报率中国下降美国上升这个局面,对人民币汇率也是有打压作用的。 李策:央行宣布自2018年8月6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这一举动被视为央行防范羊群效应和顺周期行为的重要举措,我国手里还有哪些调控汇率的牌可以打? 经济学家 张明:虽然基本面有贬值压力,但是我认为短期内央行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7的概率很小。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央行可能会担忧一旦汇率破7,就可能产生一系列不确定性,例如可能引发金融市场上的恐慌行为,加大金融市场波动与资本外流,甚至形成一种负面循环。 基于上述角度,短期内央行很可能就会加大干预了。央行有多种方式来干预短期汇率走势,除了最近提高金融机构远期售汇的法定准备金之外,它还可以重新启用逆周期因子来干预每天的汇率开盘价,也可以重新在市场上出售美元,还可以再度加强各种资本流出的管制。此外,我们在2016年也曾干预过离岸市场。所以,短期内央行稳住汇率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李策:土耳其的里拉,阿根廷的比索,以及最近土耳其股市的动荡,对于新兴市场及人民币汇率影响大么? 经济学家 张明:今年以来,有几个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兑美元出现了比较大的下跌,最典型的就是土耳其里拉、阿根廷比索,以及最近的南非南特等。这几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都有一些共性,比如说他们都有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比较大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国内企业举借了大量的美元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国内通胀率比较高等。 最近的新兴市场金融动荡有可能还会继续扩展开来,尽管中国的经济基本面要远比上述国家健康,但是投资者有时候情绪一旦低落之后,他们会倾向于把所有的新兴市场国家视为一个整体。所以说,不排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会面临更大规模的资本外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会面临更大的贬值压力,而国内资本市场也可能会经历更大的波动。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则包括:汇率暂时要稳住预期,避免出现持续的单边贬值预期;资本流动也要加以控制,避免资本持续大幅外流;通过加快结构性改革来稳住市场预期等。 李策:目前国内宏观政策转向积极,稳字当头,去杠杆政策也有所调整的情况下,是否会有情绪反弹估值修复机会? 经济学家 张明:我个人感觉,从估值的角度来讲,目前经过持续大幅下跌,现在A股的市场估值已经比较合理了,特别对于蓝筹股而言。但是目前市场下跌的动能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导致投资者信心下降的诸多因素现在依然在发酵,比如说中美贸易摩擦的演进,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扩展,地缘政治冲突的加剧,以及国内金融强监管的方向是会调整还是会坚持等。在这些因素尘埃落定之前,投资者信心在短期内难有显著增强。 虽然A股市场未来进一步显著下跌的概率不高,但是在当前水平上进行宽幅振荡的可能性是比较高的。只有等上述不确定性基本上尘埃落定之后,A股市场才可能开启新的一轮牛市。股市持续大幅上涨的前景,在短期内我还没有看到。 李策:社科院李扬团队认为:“中国总体债务水平不高,处于中下水平,杠杆问题不会导致债务危机。”然而IMF、BIS等国际机构近年来多次对中国债务问题提出预警。目前去杠杆是否已经接近中场?未来会是怎样的节奏和走向? 经济学家 张明:经过最近几年的去杠杆,中国政府现在基本上是把杠杆率给稳住了。目前的杠杆率大约在GDP的 260%左右,没有进一步上升。不过,国民杠杆率内部的结构是有变化的,也就是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有些下降,但政府和居民杠杆率继续上升。如果我们考虑到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其实也属于地方政府债务的话,其实目前的政府杠杆率已经不低了。 这正是为什么今年中国政府把去杠杆的重点放在地方政府债务方面的原因。此外,过去几年居民部门债务上升的速度也是很快的,所以下一步中国政府也应该稳住居民部门的杠杆。去杠杆应该分为几个步骤,首先是稳杠杆,然后再是温和地去杠杆。我觉得未来一两年,我们仍然处于稳杠杆并且进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只有等到大家比较适应之后,才能进行更加剧烈的去杠杆过程。 李策:最近关于债转股的政策引人关注,有观点认为银行作为股东是否有能力识别企业是不是僵尸企业存在争议,您认为债转股是否能有效去杠杆?如何体现债转股的市场化方向? 经济学家 张明:债转股对银行来讲的确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的话可能有助于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增加银行资产方的多样性。以前银行的资产主要是贷款,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股权以及更多的可转债。但是另外一方面,的确如您所言,银行在人力资本方面缺乏股权管理的能力,也即在识别股权风险、给股权定价、进行市场化的股权交易方面,商业银行的专业能力是欠缺的。如果做得不好的话,债转股的确可能成为僵尸企业逃废债务的新渠道。 因此,银行需要做的就是显著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要赶紧去招募一批有丰富股权投资经验的人来帮助他们做这个事情。同时银行应该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要在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企业股权进行市场化的定价,定价要充分反映企业的各方面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债转股的过程对银行利大于弊。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未来债转股一定会有成功的案例,但同时也会出现很多失败案例。 李策:那么对于未来PPP的建设发展,您也展望一下。 经济学家 张明:中国政府对PPP的态度在去年年底有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在去年年底之前,中国政府曾经在大力鼓励PPP的发展。但是从去年年底开始,中国政府发现,地方政府通过PPP又举借了大量的银行债务。比如,很多PPP都是明股实债。越是过去地方政府债务存量很高的中西部省份,对于PPP的依赖就越大。所以今年年初以来,中央政府开始大力整治PPP的乱象。比如说财政部、发改委的PPP双库正在把一些明显比较差的项目剔出来。 地方政府目前做PPP的难度已经显著加大。在这种背景下,要进一步推动PPP建设,关键就是要选择好项目,项目本身的投资回报率应该具有吸引力,从而能够在政府和银行之外再吸引到社会资金的参与。 李策:之前专访吴敬琏老师,他说中国经济的出路在于改革,在您看来,经济改革应该聚焦在哪些方面?如果从现在经济的情况来断定的话,您觉得主要的症结在哪里? 经济学家 张明:我非常同意吴老师的看法,对中国来讲未来最重要的就是改革。为什么呢?因为从2008年到现在,几乎所有反映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指标都在下行,而只有重大的结构性改革才能真正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从目前来看,我认为未来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三块:第一块就是国有企业改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未来几年央企混改的空间可能是比较有限的,但是地方国企的混改有可能会提速。 地方国企混改可以和和地方债化解两者结合起来。第二块是土地改革,也就是农地流转。未来一段时间内,下面这种风险可控的土地流转模式可能会得到推广,也即由地方政府发起设立类金融机构,农民可以把土地存放或者抵押给该金融机构,这种模式非常类似于拉美地区的土地银行。第三块是服务业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对中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老百姓有很强的需求,但是一直得不到满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部门大多被国有企业垄断。要真正要提高这些行业优质公共服务品的供给,就必须要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向民间资本开放这些行业。这样既可以为民间资本找到一个新的投资渠道时也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策: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如何化解现实中的“玻璃门”、“旋转门”问题? 经济学家 张明:您说的这个“玻璃门”的确是存在的。很多服务业行业表面上已经对民间资本放开了,但是民间资本进去之后才发现举步维艰。举个例子,过去几年政府一直在鼓励民间资本收购医院,等到民间资本把医院收购过来之后才发现,来医院看病的人不能使用医保,这就把中国绝大部分看病者挡在了民营医院的门外。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给民营企业创造与国有企业在行业里的平等待遇,机制体制的改革可能是最重要的。 李策:三季度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大么?您对三季度的中国经济做一下大势研判。 经济学家 张明:从二季度的数据来看,中国经济短期的下行压力还是挺大的。在二季度,消费、投资、出口增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更重要的是,先行指标,尤其是货币和信贷,下滑得更快。已经有连续五个月,M1的增速持续低于M2。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这就预示着在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速可能会加速下行。另外一个指标就是社会融资总额。6月份人民币贷款有1.2万亿,而社会融资总额只有6000亿,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整个非信贷业务萎缩了6000亿。 社会融资总额萎缩这么快的话,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企业融资会变得更加困难,同时整个金融市场也会面临流动性紧缺所导致的冲击。如果没有政策的调整,在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速的回落速度就可能比较快。我们此前的预测是今年三季度大概到6.5%,今年四季度大概到6.3%。 由于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目前政府在做的,第一就是货币政策从过去的中性偏紧转为中性偏松,目前已经有了两次降准,此外央行也扩大了MLF的规模与抵押品范围。第二,财政政策也会比以前更加积极,尤其是在中央财政方面,可能包括增加支出和减税。第三,在金融监管方面,最近的监管节奏比上半年已经明显放缓,这是为了让市场喘一口气,来稳住实体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但是截至目前,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由于增长下滑而放松房地产调控的迹象。 李策:现在中国经济要去房地产化,如果说我们不走经济地产化的老路的话,您认为中国投资的出路在哪里? 经济学家 张明:未来服务业投资可能有比较大的空间,因为从过去来讲,中国经济一直是制造业投资比较发达,而服务业投资相对落后。制造业投资发达的结果就是我们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外需显著萎缩,所以很多制造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目前来讲,服务业的投资空间很大,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言,民间资本要增加投资,必须要打破国有企业垄断,让民间资本能够更加容易地进入服务业。 另一条出路就是高端制造业,这也是中国目前比较稀缺的。例如以德国为代表的工业4.0,也即把过去以规模优势取胜的制造业跟大数据、云计算结合起来,变成量身定制的柔性制造业。再如以美国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包括3D打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以工业4.0与智能制造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也是未来中国投资的方向。 李策:但是这些新经济还没有充分反映在资本市场上,或者说新旧动能的交换有一个过程,还不是投资的主力? 经济学家 张明:是的,新旧动能的转换过程不可能是很平滑的,它可能会有一个静默期或者震荡期。所以在这个时候不要着急,要保持政策的定力,中国政府应该适当容忍经济增速的下行。只要经济下行没有导致大规模的失业问题,没有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我们就可以承受。中国经济到了目前这个阶段,增长速度本来就会下滑,这也是一个自然规律,我们不必过分担忧。虽然资本市场上目前已经出现了像我们前面讲到的智能制造、工业4.0等概念,但是很多上市公司仅仅是利用这些概念进行市值管理,而非真正从商业模式上进行全面再造。从简单渲染概念到真正全面落实,还需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 [详情]
中国房价还能涨多久?为何房价不能出现大跌 来源:小小金融 近一年来,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不断加码,年中的经济会议历史性的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关于房价会不会下跌引发各方争议,有专家认为明年后半年房价将下滑,也有人认为房价将继续保持平稳上涨,如果真的一直涨下去,房价还能涨多久呢? 小小金融认为,在全国土地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率升高和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叠加影响,未来房价上涨趋势依然强劲。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着巨大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进了城自然就会有买房需求。再加上房地产市场暴利和银行宽松信贷政策,投资炒房兴起是推动房价上涨主要原因之一。 2018年1-7月,全国房企土地购置面积138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达26941亿元,同比增长43%。而2017年上半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8836亿元,同比增长34%。1-7月,全国土地成交楼面均价479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9.5%。 房地产除市场供求关系之外,土地价格也会直接影响房价。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开发土地价格占房价60%以上,降房价首先要降地价。高地价与高房价之间利益矛盾无法解决,土地价格上涨必然导致开发成本增加促进房价走高。 2018年,全国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目标580万套。1-7月,全国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407万套,完成年度目标70%,累计完成总投资9900多亿元。近两年三四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主要是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提高引起,被拆迁户拿到补偿款购买住宅数量大幅增加。房地产市场无论通过投资促进GDP增长,或通过土地财政收入等已经绑定了经济发展。 房地产调控采取“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房地产市场分化明显。一二线城市房价将维持平稳上涨态势,个别城市房价仍有回落空间。三四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受到抑制,但房价上涨趋势并不会逆转。 中国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20多年,房地产承载着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等国民经济命脉。房地产调控政策目标是维护房价平稳上涨不会改变,房价暴涨或暴跌都有违核心利益,上涨趋势谁也无法改变,除非国内外环境出现什么大变故,才有可能逆转这个形式。[详情]
作者|王玉玲‘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构建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货币补偿为主的棚改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在促进三四线城市去库存、提高群众居住质量、实现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棚改货币化进度提速,三四线城市广泛采用棚改货币化安置模式,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开发商手中,在去库存的同时形成了新的住房供给能力,获得大量现金的拆迁户又具有较强的购房需求和能力,从而推动三四线城市出现房地产供需两旺局面,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呈现过热苗头。 棚改货币化提振居民和开发商信心与预期,进而拉动三、四线城市楼市转旺 约三分之一的居民购房需求由棚改货币化安置带动并实现。目前,H省棚改货币化安置有三种途径:一是政府将补偿资金支付给售房的开发商,由被征收人持棚改券等购买。据棚改主管部门反映,H省采取这种方式的比重较大;二是政府收购商品房作为安置房源卖给被征收人;三是货币补偿后由被征收人自行买房。第一、第二种可以100%拉动新房销售,第三种虽不是100%拉动新房销售,但因棚改征收的大部分是居民唯一的住房,被征收人多半会选择买房。2017年,H省棚户区改造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户数为28.15万户,其中货币化安置22.01万户,同比增长5.8%。若按货币化安置全部用于购房测算,H省棚改居民购房套数占商品住房销售套数的32.8%,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省会城市限价导致开发商盈利空间收窄,三四线城市棚改去库存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吸引开发商进军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2018年1~5月,H省14个样本县市年度“地王”中,成交价较当年拍卖成交均价高出58.6%,部分热点区域楼面地价已接近或超过周边在售商品房价格。而土地价格本身也因一级开发成本上升、土地供应不足等原因出现普涨。2017年,H省中小城市住宅用地供应682宗,总用地面积1778.7公顷,平均楼面地价1504.8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19%,远超同期商品住房销售均价上涨幅度。地价上涨推高了开发成本和房价上涨预期。 棚改去库存效果显著,部分城市商品住房供不应求,房价持续走高,局部地区出现过热。自2016年棚改货币化政策实施以来,H省各地棚改去库存工作进度加快。截至2018年4月末,H省商品住房库存3769.6万平方米,平均消化周期6.3个月,较2016年末、2017年末分别下降2.2个月和0.56个月。79个市、县中,平均消化周期小于6个月的有29个,小于8个月的有47个,占60%,部分城市商品住房供不应求,房地产市场由冷变热,房价持续上涨。2017年末,35个城市商品住房销售均价为5079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1%,商品房销售面积38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5%;44个县(区)销售均价同比增长20%,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8.4%。自2016年以来,35个城市和44个县(区)房价起涨点分别是2016年1月和2017年1月,之后持续上涨,涨幅分别在2018年2月和2017年11月达到顶点。虽然由于2018年棚改开工计划显著减少、财政购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取消、中小城市对商品住房限价等原因,近几个月涨幅有所下降,但房价总体而言仍居高不下。截至2018年5月,35个城市商品住房销售均价为5522元/平方米,较2017年末增长8.7%,44个县(区)均价为3860元/平方米,较2017年末增长5.6%。 棚改货币化对房价的影响不一,但房价上涨并非棚改单方面因素造成 三四线城市去库存节奏快慢不一。2018年5月末,H省79个市、县商品住房平均消化周期小于6个月、6~12个月、12个月以上的分别有29个、43个和7个,与2016年同期比较,两年降幅最高的是S市,为-93.8%,平均消化周期下降了21.3个月;降幅最低的是Z县,为-3%,平均消化周期几乎未变。 三四线城市房价涨跌不均。2018年5月末,79个市、县房价在3000元/平方米以下的有12个,3000~5000元/平方米的有58个,5000元/平方米以上的有9个。与2016年同期比较,年均涨幅在5%以下、5%~10%、10%~20%以及20%以上的城市分别有24个、12个、29个和14个,其中有7个边远县区房价处于下跌状态。年均涨幅最高的是W县,为60%,由2016年3月的1647元/平方米涨至2018年3月的3642元/平方米。 不同城市棚改货币化对房价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11个地级市2017年房价涨幅与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对比分析发现,棚改货币化和房价上涨的关系分三种情况。一是棚改货币化程度相对较深的城市,房价涨幅也快。其中有6个城市属于此类情况,如Y市,2017年货币化安置比例为80%,同期房价涨幅达54.05%。二是有些房价涨幅快的城市,棚改货币化力度不一定大。其中有4个城市属于此类情况,如X市,2017年货币化安置比例只有26.24%,同期房价涨幅接近40%。三是有些房价涨幅相对慢的城市,棚改货币化力度相对较大。如J市,2017年房价涨幅8.77%,在11个地级市中排名最靠后,但货币化安置比例为65.45%,排名第六位。这说明,房价上涨并非棚改货币化单方面因素造成,导致房价上涨的因素还有居民改善住房条件需求客观增长、去库存后部分城市商品住房供不应求、土地价格及建筑成本上涨、省会城市限购需求外溢等等,但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是造成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完善未来三年棚改安置政策 2018~2020年,国家仍有1500万套棚改计划。棚改及货币化安置应何去何从?笔者建议适当压缩棚改计划任务,逐年减轻或取消对地方政府棚改任务的考核,取消棚改与“去库存”相挂钩政策,因地制宜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将以货币安置为主转为以实物安置为主、货币安置为辅,从而使棚改工作回归理性,将对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影响降低到最小。这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地方政府既要限房价,又要完成棚改任务,这种两难境地不利于其理性决策。针对房价上涨过快的情况,要求各三四线城市房价涨幅不得超过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涨幅,上级主管部门每日监测预警,超过后地方政府要被问责。同时,棚改的任务不完成,地方政府也要被追责。两项目标出现冲突和矛盾,地方政府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显然不利于其理性决策或作出最优决策。 棚改货币化本轮去库存任务现阶段已基本完成,应适时考虑退出。由于商品住房平均消化周期在12个月左右,不需要去库存,从H省79个市、县目前商品住房平均消化周期的情况看,已不存在去库存压力。2018年5月末,79个市、县中,低于12个月的城市有73个,高于12个月的只剩下6个,几乎都在偏远山区。货币化安置作为本轮去库存的一种手段,其任务已基本终结,应考虑适时退出。 居民对实物安置的诉求上升,希望货币化安置的居民变少。据反映,由于一般拆迁户的房屋面积和补偿额度相对较小,而目前房价已炒高,棚改区居民货币化补偿的资金用于买房出现较大缺口,有的甚至只能付同等面积的首付款,很多拆迁户转而更愿意采用实物还建的方式获得安置,一方面避免补充买房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实物安置房易于随时脱手,实现有效增值。相比之下,仍希望货币化安置的居民变少。[详情]
楼市库存跌至50个月最低 机构认为去库存周期已完成 ■本报记者 苏诗钰 “虽然最近房地产调控政策没有放松的迹象,但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却有小幅改善,1月份至7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反弹0.5个百分点至10.2%,整体依旧相对平稳。”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昨日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具体数据来看,前7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5886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比1月份至6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46443亿元,增长14.2%,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0.5%。 1月份至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8999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增速比1月份至6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4.2%,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5.8%,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2.3%。商品房销售额78300亿元,增长14.4%,增速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6.2%,办公楼销售额下降2.1%,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5.5%。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是今年表现最好的数据之一。好在两点,第一,全国房地产销售端管控如此严厉的情况下,供给端表现反而非常好,不但没有下跌,反而处于高位。第二,开发投资数据依然位于两位数的水平,说明房地产开发投资表现略偏热。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当前对于闲置土地等查处比较严厉,同时各地也在积极督促房企开工,这会带来开发投资数据表现比较强劲,利好补库存工作的开展。 严跃进表示,从数据可以看出,商品房销售数据表现较好,目前全国房地产销售数据呈现出了“U型”的走势,也说明市场降温的特征减弱,而市场交易上升的可能性增加。今年前7个月此类销售数据同比增幅达到了4.2%的水平,说明当前全国房屋销售有一定的反弹空间。尤其是下半年随着预售证发放节奏的放缓,预计后续市场销售还是可以保持相对强劲的态势。 7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4428万平方米,比6月末减少65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减少544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减少40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减少48万平方米。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楼市库存数据已经跌至50个月最低。从整体看,全国性的去库存周期已经完成。 严跃进表示,待售面积的市场数据非常有规律,今年7月底待售面积同比跌幅为14.3%,这说明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库存规模越来越少,不过,下滑的速度是放缓的。[详情]
新浪财经讯 恒大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今日在微博上分析称,中国经济目前正呈周期性和结构性双筑底态势,处于改革转型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应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建立更高水平的市场经济和开放体制。 他认为,中国正处于金融周期的顶部,融资形势偏紧。上半年社融新增9.1万亿元,较2017年同期少增2万亿元,6月底社融增速9.8%,M2增速降至8%,均创历史新低。在去杠杆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融资条件持续紧缩及债务到期双重压力导致企业信用风险开始暴露。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应紧盯经济周期和金融稳定。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保持适度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这实际上是对之前中性偏紧政策的一种微调,但并非全面放松。 在房地产方面,房地产周期处于调控中期,未来将从短期调控转向建立长效机制。房地产销售、到位资金增速等先行指标趋于回落。7月份一些政策已释放出某些信号,去库存任务基本完成,棚改货币化比例将大幅降低,这意味着非大城市圈周边的三四线城市房价或将下行。 以下为全文: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平稳,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中国经济目前正呈周期性和结构性双筑底态势,处于改革转型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应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建立更高水平的市场经济和开放体制。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但可能逐渐见顶回落。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欧洲、日本等经济体先后复苏。近期欧洲、日本制造业PMI持续下行,美国经济正在筑顶。中国出口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持续恢复,但面临中美经贸摩擦和美联储加息的挑战。 中国正处于金融周期的顶部,融资形势偏紧。上半年社融新增9.1万亿元,较2017年同期少增2万亿元,6月底社融增速9.8%,M2增速降至8%,均创历史新低。在去杠杆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融资条件持续紧缩及债务到期双重压力导致企业信用风险开始暴露。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应紧盯经济周期和金融稳定。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保持适度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这实际上是对之前中性偏紧政策的一种微调,但并非全面放松。 房地产周期处于调控中期,未来将从短期调控转向建立长效机制。房地产销售、到位资金增速等先行指标趋于回落。7月份一些政策已释放出某些信号,去库存任务基本完成,棚改货币化比例将大幅降低,这意味着非大城市圈周边的三四线城市房价或将下行。 产能周期已经触底,新周期正积蓄力量。经过2010年至2015年市场自发去产能,叠加2016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环保督察,我国产能调整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回升至76.8%,资产负债率从58%降至56%以下后,现有所回升,制造业投资在4%至6%持续筑底后缓慢回升至6.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持续15%以上的高增长。预计未来将开启新一轮企业资本开支周期,不再是传统落后过剩的产能扩张,而是带有新周期新经济的内涵。 总的来看,中国经济正站在产能周期底部和金融周期顶部,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但也要看到,近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下半年尤其要防范内外需因素叠加可能导致的快速下滑。中美经贸摩擦、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金融去杠杆、房地产调控、棚改货币化比例降低,对经济增速影响或将在下半年集中显现。 对此,应做好政策预调微调,既要防止货币放水重走刺激老路,也要体现结构性改革要求。财政金融政策需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兼顾稳增长和调结构,非常必要。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更好地做好减税降费和推动有效投资工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金融监管政策应从“一刀切”式收紧转向结构性有松有紧。[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