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声音

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和Libra没有可比性
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和Libra没有可比性

华夏时报|2019年08月13日  15:07

最新新闻

穆长春:央行数字货币采取双层运营体系 注重M0替代
穆长春:央行数字货币采取双层运营体系 注重M0替代

  人民银行支付司穆长春:中国央行数字货币采取双层运营体系,注重M0替代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原文为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司副司长穆长春于2019年8月10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的演讲,本文略有修改) 今天我想讲一下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实践,就是DC/EP。从2014年到现在,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当时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比如说,为什么要在电子支付已经这么发达的情况下,还要发行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再比如,该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是采取区块链还是采取集中账户体系?付息不付息、组织架构如何安排等等。2018年开始,做相关系统开发,现在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先说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的问题,一开始,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做了一个原型,完全采用区块链架构。后来发现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法定数字货币是M0替代,如果要达到零售级别,高并发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去年双十一的时候,网联的交易峰值达到了92771笔/秒,比较一下,比特币是每秒7笔。以太币是每秒10笔到20笔,Libra根据它刚发的白皮书,每秒1000笔。可以设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行数字货币,采用纯区块链架构无法实现零售所要求的高并发性能。所以我们决定央行层面应保持技术中性,不预设技术路线,也就是说不一定依赖某一种技术路线。 DC/EP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这就属于双层运营体系。 采取双层运营架构还有以下几个考虑: 首先,中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体,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人口教育程度以及对于智能终端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种经济体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如果采用单层运营架构,意味着央行要独自面对所有公众。这种情况下,会给央行带来极大的挑战。从提升可得性、增强公众使用意愿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应该采取双层的运营架构来应对这种困难。 第二,人民银行决定采取双层架构,也是为了充分发挥商业机构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促进创新,竞争选优。商业机构IT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比较成熟,系统的处理能力也比较强,在金融科技运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人才储备也比较充分。所以,如果在商业银行现有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服务体系之外,再另起炉灶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机构可以进行密切合作,不预设技术路线,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系统优化,共同开发共同运行。后来我们发现,Libra的组织架构和我们DC/EP当年所采取的组织架构实际上是一样的。 第三,双层运营体系有助于化解风险,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人民银行已经开发运营了很多支付清算体系、支付系统,包括大小额,包括银联网联,但是我们原来所做的清算系统都是面对金融机构的。但是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要直接面对公众。这就涉及到千家万户,仅靠央行自身力量研发并支撑如此庞大的系统,而且要满足高效稳定安全的需求,并且还要提升客户体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从技术路线选择,还是从操作风险、商业风险来说,我们通过双层运营设计可以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到单一机构。 第四,如果我们使用单层运营架构,会导致“金融脱媒”。单层投放框架下,央行直接面对公众投放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相比,前者在央行信用背书情况下,竞争力优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会对商业银行存款产生挤出效应,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能力,增加商业银行对同业市场的依赖。这种情况下会抬高资金价格,增加社会融资成本,损害实体经济,届时央行将不得不对商业银行进行补贴,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颠覆现有金融体系,回到1984年之前央行“大一统”的格局。 总结下来,央行做上层,商业银行做第二层,这种双重投放体系适合我们的国情。既能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也能够顺利提升数字货币的接受程度。 这里还要讲一下双层运营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另外,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由于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不会强化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这样就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采取双层体系发放兑换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也有利于抑制公众对于加密资产的需求,巩固我们的国家货币主权。 再讲一下技术路线。原来设计的时候,曾经有过用区块链的设想,另外还设想过“一币两库三中心”这种架构。但实际上,我们不预设技术路线,也就是说,在央行这一层我们是技术中立的,这个数字货币既具有数字货币的特征也就是价值体系特征,又具有账户松耦合特征,还具有无限法偿的特性。从央行角度来讲,无论你是区块链还是集中账户体系,是电子支付还是所谓的移动货币,你采取任何一种技术路线,央行都可以适应。当然,你的技术路线要符合我们的门槛,比如因为是针对零售,至少要满足高并发需求,至少达到30万笔/秒。如果你只能达到Libra的标准,只能国际汇兑。像比特币一样做一笔交易需要等40分钟,那整个超市门口都要排大队了。从央行角度来讲,我们从来没有预设过技术路线,并不一定是区块链,任何技术路线都是可以的,我们可以称它为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 此外,对老百姓来讲,基本的支付功能在电子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相对模糊的。当然,我们以后投放的央行数字货币在一些功能实现上会和电子支付有很大的区别。另外,我们在一开始也讲了,双层运营体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系统优化。目前我们是属于一个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的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就最终会跑赢比赛。所以这是市场竞争选优的过程。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双层运营体系安排下,我们还是要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大家知道加密资产,它的自然属性就是去中心化。而DC/EP一定要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为什么? 第一,央行数字货币仍然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这种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随着货币形态变化而改变。因此,仍然要保证央行在投放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第二,为了保证并加强央行的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需要继续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第三,第二层指定运营机构来进行货币的兑换,要进行中心化的管理,避免指定运营机构货币超发。 最后,因为在整个兑换过程中,没有改变二元账户体系,所以应该保持原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方式,这也需要保持央行中心管理的地位。 中心化的管理方式与电子支付工具是不同的。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电子支付工具资金转移必须通过传统银行账户才能完成,采取的是账户紧耦合的方式。而对于央行数字货币,我们是账户松耦合,即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这样,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 同时又可以实现可控匿名,我们要在保证交易双方是匿名的同时保证三反(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这两个之间要取得一个平衡。 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这是因为M1、M2现在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因为它本来就是基于现有的商业银行账户体系,所以没有再用数字货币进行数字化的必要。另外,支持M1和M2流转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各类网络支付手段等日益高效,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用央行数字货币再去做一次M1、M2的替代,无助于提高支付效率,且会对现有的系统和资源造成巨大浪费。相比之下,现有的M0(纸钞和硬币)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的风险。另外电子支付工具,比如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基于现有银行帐户紧耦合的模式,公众对匿名支付的需求又不能完全满足。所以电子支付工具无法完全替代M0。特别是在账户服务和通信网络覆盖不佳的地区,民众对于现钞依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DC/EP的设计,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现钞比较好的工具。 大家也看到了Libra也是用所谓的100%的储备资产抵押,但是它并没有把自己限定于M0,因有可能会出现Libra进入信贷市场出现货币派生和货币乘数。这就有可能出现货币超发的情况。 央行数字货币是对M0的替代,所以对于现钞是不计付利息的,不会引发金融脱媒,也不会对现有的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冲击。 同时,央行数字货币是M0的替代,应该遵守现行的所有关于现钞管理和反洗钱、反恐融资等规定,对央行数字货币大额及可疑交易向人民银行报告。 另外,我们一再强调央行数字货币必须有高扩展性、高并发的性能,它是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为了引导央行数字货币用于小额零售场景,不对存款产生挤出效应,避免套利和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级别钱包设定交易限额和余额限额。另外可以加一些兑换的成本和摩擦,以避免在压力环境下出现顺周期的情况。 此外,如果需要的话,央行数字货币还可以为央行实施负利率提供条件。 最后,我想强调对于智能合约的态度。央行数字货币是可以加载智能合约的。在此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如前所述,央行数字货币依然是具有无限法偿特性的货币,它是对M0的替代。它所具有的货币职能(交易媒介、价值储藏、计账单位)决定其如果加载了超出其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就会使其退化成有价票证,降低可使用程度,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会加载有利于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但对于超过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还是会保持比较审慎的态度。[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8月21日 09:52
“数字人民币”初露真容 真能替代流通现金吗
“数字人民币”初露真容 真能替代流通现金吗

  “数字人民币”初露真容不是虚拟货币,不是网络支付,不是电子钱包 本报记者 卢泽华 移动支付高速普及,令人们对“无现金社会”产生丰富遐想。中国是全球移动支付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也是最接近“无现金社会”的国家之一。然而,仅仅依靠移动支付还无法满足数字金融时代的变革要求,着眼于更深层次的“数字货币”概念应运而生。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有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表示正在进行数字货币系统开发,“数字人民币时代”即将到来。央行为何要推出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与网络支付及所谓“虚拟货币”又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数字货币有啥不同?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表示,央行下属的数字货币研究所早于2018年就开始了数字货币系统的开发,央行数字货币已是“呼之欲出”,随后引发了互联网和金融界广泛热议。 央行研究发行数字货币并非一时之举。据悉,从2014年至今,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已经进行了5年。2017年,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成立。目前,该所已经申请了74项涉及数字货币技术的专利。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科技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全球涌现出不少所谓的“虚拟货币”,如近年来争议较大的比特币、莱特货币等。那么,此番央行提出的数字货币与这些商业“虚拟货币”有何不同? 从货币属性看,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本质上并非货币。“虚拟货币”不像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有国家信用支撑,其投机性受到监管趋紧和技术问题等因素影响,价格常常大起大落,并在很大程度上干扰本国乃至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的正常秩序。 从货币流通原理看,为保证金融体系的有序运行和宏观调控,只有国家才能对货币行使发行的最高权力。因此,央行数字货币是基于国家信用、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有着本质区别。 真能替代流通现金吗? 中国电子支付已十分发达,央行为何还要推出法定数字货币?“对老百姓而言,基本的支付功能在电子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但央行未来投放的央行数字货币在一些功能实现上与电子支付有很大的区别。”穆长春表示,以往电子支付工具的资金转移必须通过传统银行账户才能完成,而央行数字货币可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通俗地讲,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也可以实现可控匿名。 据了解,现有流通中的现金容易匿名伪造,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又不能完全满足公众对匿名支付的需求。因此,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主要针对流通中现金的替代性,既保持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人们对便携性和匿名性的需求。 央行研究局兼货币金银局局长王信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在中国主要是对现金进行一定程度的替代,将有助于优化央行货币支付功能,提高央行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有效性。 由此看来,央行推出数字货币,既不是当下流行的电子钱包或网上支付,也不是完全“推倒重来”取代现有的人民币体系,而是对流通现金具有一定替代性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伏军表示,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能提升对货币运行监控的效率、丰富货币政策手段。 据悉,央行数字货币主要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央行原行长周小川曾指出,研究数字货币,本质上是要追求零售支付系统的方便性、快捷性和低成本。 研发处于“赛马”状态 近年来,商业虚拟货币饱受争议,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未来数字货币发展趋势还是基于国家信用、由各国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 据了解,目前全球还没有一家央行正式推出法定数字货币。包括英格兰银行、加拿大央行以及瑞典央行在内的多国央行正在进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计划根据特别提款权机制推出一个全球数字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IMFCoin)。 目前,中国在数字货币方面还处于加快研发阶段。比如,央行8月2日召开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步伐”。而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表示“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 据了解,未来央行将不会直接向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是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前期或先在部分场景试点,待较为成熟后再进一步推广,出于稳妥考虑,会做好试点退出机制设计。 穆长春透露,目前央行数字货币的开发处于“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进行研发。“不一定是区块链,任何技术都可以。无论区块链还是集中账户体系、电子支付或所谓的移动货币,你采取任何一种技术路线,央行都可以适应。”[详情]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21日 05:32
为了这个数字货币央行都996了 你还不快来学习下?
为了这个数字货币央行都996了 你还不快来学习下?

  摘要:要想看清逐渐揭开面纱的官方数字货币,你需要掌握几个知识点。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公开场合透露了央行数字货币的最新进展。他表示,从2014年到现在,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从去年开始,数字货币研究所的相关人员就已经是996了,做相关系统开发,央行数字货币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所谓DC/EP,即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和Electronic Payment(电子支付)的简称。要想看清逐渐揭开面纱的官方数字货币,你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 1,替代纸币和硬币 在穆长春的讲话中,再次明确了央行数字货币是M0的替代,并不涉及M1和M2。 这是什么意思? 从学术角度而言,M0=流通中的现金;M1(狭义货币)=M0+企业等单位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M1+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通俗来讲,M0其实就是我们手中的现金。这也就意味着,央行数字货币注重的是代替我们手中的纸币和硬币。因为它们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的风险。 有人要问了,支付宝之类的不是已经替代这些纸币和硬币了吗? 穆长春对此的回答是,现有电子支付工具,比如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基于现有银行帐户紧耦合的模式,公众对匿名支付的需求又不能完全满足。所以电子支付工具无法完全替代M0。特别是在账户服务和通信网络覆盖不佳的地区,民众对于现钞依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DC/EP的设计,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现钞比较好的工具。 这里有两个信息点,匿名和网络。首先,官方的数字货币肯定会支持匿名支付,但如果你以为能够靠匿名干些坏事,那无疑想得有些多了,这一点在后面会有说明。此外,上述信息似乎也指向一种可能,央行数字货币可能在通信网络不佳或者没有网络的状况下,也可以完成支付。 为什么不涉及M1和M2呢?这是因为M1、M2现在基于现有的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另外,支持M1和M2流转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各类网络支付手段等日益高效,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用央行数字货币再去做一次M1、M2的替代,无助于提高支付效率,且会对现有的系统和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2,不一定用区块链 一直以来,提到数字货币,必然挂钩区块链技术。但是这一次,央行却说“不一定”。 穆长春表示,在原来设计的时候,曾经有过用区块链的设想。后来发现有一个问题,因为法定数字货币是M0替代,如果要达到零售级别,高并发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去年双十一的时候,网联的交易峰值达到了92771笔/秒,比较一下,比特币是每秒7笔,以太坊是每秒10笔到20笔,Libra根据它刚发的白皮书,每秒1000笔。可以设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行数字货币,采用纯区块链架构无法实现零售所要求的高并发性能。 也就是说,目前的区块链技术虽然有其优点,但是根本无法满足中国零售级别的应用需要。比如Libra的标准,只能满足国际汇兑。如果像比特币一样做一笔交易需要等40分钟,那整个超市门口都要排大队了。 所以,央行决定,不预设技术路线,保持技术中立。数字货币的技术并不一定是区块链,任何技术路线都可以,央行称它为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 穆长春透露,目前技术还属于一个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的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就最终会跑赢比赛。所以这是市场竞争选优的过程。当然,技术路线要符合央行的门槛,比如因为是针对零售,至少要满足高并发需求,至少达到30万笔/秒。 虽然不一定采用区块链技术,但央行也明确,法定数字货币既具有数字货币的特征也就是价值体系特征,又具有账户松耦合特征,还具有无限法偿的特性。从央行角度来讲,无论是区块链还是集中账户体系,是电子支付还是所谓的移动货币,采取任何一种技术路线,央行都可以适应。而对老百姓而言,基本的支付功能在电子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相对模糊的。 3,坚持中心化 众所周知,诸如比特币这种加密数字货币的一大特性,就是去中心化。但央行的数字货币,却明确了“中心化”。 这是为什么? 首先,央行数字货币仍然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这种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随着货币形态变化而改变。因此,仍然要保证央行在投放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同时,为了保证并加强央行的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需要继续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此外,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双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这里第二层指定运营机构来进行货币的兑换,要进行中心化的管理,避免指定运营机构货币超发。 最后,因为在整个兑换过程中,没有改变二元账户体系,所以应该保持原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方式,这也需要保持央行中心管理的地位。 简单来说,就是央行数字货币和比特币之类不同,虽然形态变了,但它本质还是一种由央行信用担保的负债,那当然也要像实体化的人民币一样,由央行来进行货币调控、政策传导以及避免超发等。如果放任去中心化,那肯定会出大乱子。 穆长春还特别强调,中心化的管理方式与电子支付工具是不同的。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电子支付工具资金转移必须通过传统银行账户才能完成,采取的是账户紧耦合的方式。而对于央行数字货币,我们是账户松耦合,即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这样,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又可以实现可控匿名,央行要在保证交易双方是匿名的同时保证三反(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这两个之间要取得一个平衡。这也就是之前提到,利用匿名支付干坏事不大可能。 如此看来,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将脱离传统银行账户的限制,打造一个全新的网络,但是否又需要一个新的数字货币钱包呢?目前还犹未可知。[详情]

上观 | 2019年08月13日 17:30
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和Libra没有可比性
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和Libra没有可比性

   相关专题: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或对清算机构造成冲击 央行加了一年班 将要推出的数字货币是什么? 作者:刘陈希婷  摘要:穆长春介绍称,从2014年到现在,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从去年开始,数字货币研究所的人员就已经加班加点做相关系统开发。而在运营架构方面,央行数字货币将保持技术中性,不预设技术路线,并采取双层运营体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陈希婷 北京报道 研究了近五年的“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这是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于8月10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透露的信息。 穆长春介绍称,从2014年到现在,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从去年开始,数字货币研究所的人员就已经加班加点做相关系统开发。而在运营架构方面,央行数字货币将保持技术中性,不预设技术路线,并采取双层运营体系。 北大经济学博士刘昌用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央行数字货币对现行货币体系的冲击会比较小,这个体系仍然是央行中心化管控的,也跟Libra的联盟会员制没有可比性。 双层运营体系 公开信息显示,央行早在2014年就已经组建了法定数字货币专门研究小组,以论证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行性。2017年初,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挂牌,研究方向包括数字货币、金融科技等。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8月4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申请了涉及数字货币的共74 项专利。 记者了解到,央行数字货币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也就是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穆长春认为,这种双重投放体系适合我们的国情,既能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也能够顺利提升数字货币的接受程度。 BCF新加坡区块链技术基金会会长朱红兵在《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基于谨慎的考量,也是中国这些年经济改革能成功地一贯做法,就是现在限定范围内试用,不断地自我纠错,然后逐步放宽试用范围,培养人才和生态,最后自然而然地放大到全国范围内,惠及全民。 对于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的问题,穆长春指出,由于法定数字货币是M0替代,如果要达到零售级别,因此高并发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去年双十一的时候,网联的交易峰值达到了92771笔/秒,比较一下,比特币是每秒7笔。以太币是每秒10笔到20笔,Libra根据它刚发的白皮书,每秒1000笔。可以设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行数字货币,采用纯区块链架构无法实现零售所要求的高并发性能。所以最后我们决定央行层面应保持技术中性,不一定依赖某一种技术路线。”穆长春说。 不具备炒作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央行数字货币的即将推出,不少“山寨币”也躁动起来。记者发现,最近几日包括比特币在内的多个加密货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扬。 然而,在多位专家看来,央行数字货币并没有炒作价值。 刘昌用表示,即使有央行数字货币,也会有严格监管,不会让数字人民币成为数字货币交易所出入金的通道。 穆长春认为,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另外,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由于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不会强化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这样就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采取双层体系发放兑换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也有利于抑制公众对于加密资产的需求,巩固我们的国家货币主权。”穆长春称。 据记者了解,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穆长春表示,因为M1、M2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没有再用数字货币进行数字化的必要。相比之下,现有的M0(纸钞和硬币)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的风险。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现钞的较好工具。 事实上,相比较而言,央行数字货币既跟目前Libra采取的联盟制不一样,也不能视作为稳定币。 穆长春称,由于央行数字货币是对M0的替代,所以对于现钞不计付利息,不会引发金融脱媒,也不会对现有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冲击。同时,应该遵守现行的所有关于现钞管理和反洗钱、反恐融资等规定,对央行数字货币大额及可疑交易向人民银行报告。 刘红兵表示,中国应该是最早使用这些超主权货币的国家。第一,一带一路带来的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第二,数字货币技术的逐步成熟提供了技术保证;第三,中国政府对经济的超强管控力让中国有信心在某一个地域某一个时间段某一个行业试用数字货币而不会造成风险不可控。[详情]

华夏时报 | 2019年08月13日 15:07
央行加了一年班 将要推出的数字货币是什么?
央行加了一年班 将要推出的数字货币是什么?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8月10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穆长春,宣布了这一爆炸性消息。 什么是央行数字货币?又为什么说央行数字货币即将发布是爆炸性消息? 别急,且听小巴慢慢道来。 我们知道数字货币简称为DIGICCY,是英文“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的缩写,也就是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 顾名思义,央行数字货币就是指中央发行的数字货币,属于央行负债,具有国家信用,与法定货币等值。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还跟别的央行数字货币不太一样,它的英文简称叫做“DC/EP”。 DC=digital currency 就是数字货币 EP=electronic payment 则是电子支付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前所长姚前曾把央行数字货币喻为“金融科技皇冠上的明珠”。他说,央行数字货币对未来金融体系发展影响巨大。 现在已经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全球数下来也就6个,分别是厄瓜多尔、突尼斯、塞内加尔、马绍尔群岛、乌拉圭、委内瑞拉;也有表示暂不考虑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因为尚未看到好处;而中国的看法则一直都是,“计划推出”,当然,这个计划持续进行了5年。 自2014年以来,央行在数字货币研发上就已经动作频频,截至2019年8月4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经申请了涉及数字货币的74项专利。 从去年开始,数字货币研究所的相关人员就开始加班加点做开发,但在神秘的央行数字货币真正揭开面纱之前,我们还有很多疑惑。 比如中国将要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与之前引发热议的Libra,有什么不同?央行数字货币一旦发行,对我们的货币政策有什么影响?我们的生活又将被如何改变?一起来听听大头的看法。 首先,中国经济当下能够使自己的货币尽快地可兑换,远比数字货币重要得多。 用数字货币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那是一种理想主义,毕竟美元的霸权在短期、中期,甚至长期,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它是很难被消除或者替代的。 而且,数字货币利用的是网络效应。如果从网络的角度来看,我所得到的信息是:基本上,全世界的互联网或者大数据都是美国为主,它的技术、实力、规模,以及由此产生的引领性和主导性是很强的。 这种情况下,数字货币的热点,可能反而会弱化人民币真正自由兑换的进程。而且,我们要关心的是金融资产的安全,而不是幻想着靠一个所谓的新的货币模式,解决现在中国的现实问题和深层次的问题。 其次,现在的中国,虚的东西太多,实的东西太少,我们需要务实。 如果区块链技术对实体经济,对企业有好处的话,我觉得是可以推进的。但目前为止,我并没有实实在在地看到它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在哪儿,会带来的什么样的业绩,产生什么样的收益率。 当前中国的金融处在一个调结构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把它转变为“金融为辅,经济实体为主”。我们货币规模也是超过实体经济的,也需要去调整。如果数字货币的概念依然是金融层面为主,那么它对真正的脱虚向实是否有推进作用,我是存疑的。 所以我站在中立的立场。央行的数字货币是个新事物,我应该支持,但是从中国现实的角度,我可能是反对的,因为它会使我们的聚焦点不是特别精准,甚至会发散我们的合力和我们改革的初衷。   过去五年,我国研发央行数字货币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强调“数字”还是“货币”,用白话说就是重“技术创新”还是“货币属性创新”。 而从去年开始加快节奏的原因很简单:全球主要央行都在涉猎数字货币的研究,比如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星辰计划”,美联储和“狭义银行”的纷争等等。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中央银行之一,人民银行必须处于数字货币的第一集团之中。 也有人拿央行的数字货币和Facebook的Libra进行比较,但两者大不相同。Libra建立在法币信用上,受到央行和金融机构的约束;央行的数字货币是对法币进行技术升级——对原先的央行货币(M0)进行了数字化升级,本质上并没有改变银行存款准备金和现钞的货币属性。 它的具体场景,主要还是服务央行所管理的支付侧——比如银行准备金之间的交易往来,还有就是现钞的数字化升级,并没有那么神秘。 但它又的确带来了便利,比如“假币”的困扰会随着直接持有央行的数字货币(替代原来的现钞)消失;纸币的匿名性不复存在了,交易信息也可以被追溯控制…… 对于普通人而言,交易和支付都处于央行的数字货币支付网络内,便利性提升的同时,隐私性没有了。 数字法币的研究与发布是必然的,因为它既是一个货币发展趋势的问题,又是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问题。 从货币发展必然性来说,货币必然向低成本、可靠、便捷的方向发展,一般等价物必定越来越脱离实体,其形态也越来越自由。可以说,密码代币是现在主流的发展方向。 单就数字法币来说,应用区块链技术是必然趋势,Libra的发布证实了这一点。此前因为ICO发展方向错乱、野蛮生长,有人提出“无币区块链”这一概念,要求区块链技术与发行Token分开,但这将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及数字法币的建设都产生一定冲击。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法定数字货币事关我国能否在数字经济时代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我国的移动支付在国际支付中处于相对的领先地位,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是绝对的。Libra的发布给我国敲响了警钟,并且可能造成巨大冲击: 首先,它构造了一个类似于全球支付宝的模式,会逐渐跳出原有的支付系统与监管系统,建立一套新的跨银行、跨边境、跨国家的数字货币虚拟账户交易体系。这很可能会干扰甚至取代部分国家的货币主权。更甚者,可能会进一步压缩人民币在国际上的空间,对我国“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战略都产生负面影响。 而且,这也是在更高维度上争夺数据流量入口。未来,数据资源的争夺必定会愈演愈烈,我国的支付领域,尤其是小额零售的支付领域必将面对更多挑战,最好的方式就是推出法定数字货币加以应对。在这个层面上,央行推出法定数字货币也是有利于我国的支付行业成长的。 这些年来,数字货币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央行或许也是认为数字货币将成为大势所趋,于是开始未雨绸缪。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传统法币显然依然是社会经济中的主要流通媒介,数字货币暂时会是一种尝试和补充。 其实,数字货币说到底就是一种“数字合约”,因此,未来如果央行推出数字货币,我猜想它应该不会大规模用于日常支付,而是主要用于机构之间的财务结算。事实上,作为一种先进的记账工具,财务会计、审计等恰恰也是区块链技术有可能大放异彩的领域。数字货币本身只是它的一种应用而已。 本篇作者:F君 、十七[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8月13日 11:08
数字货币“中国队” 将如何改变未来?
数字货币“中国队” 将如何改变未来?

  来源:金色财经 作者:肖飒lawyer  今年8月10日,央行支付结算司穆副司长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发言,提到:经过五年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消息一出,振奋了数字货币业界。 未来世界,也许人本身就是数据的载体和呈现,对于财产权的理解也由物理上实实在在的“占有”变成了虚拟世界的数据权享有,我们期待数据交互,更便利的时代必将到来。 Digital Currency 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简称DC,也就是Digital Currency;结合我国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还必须提到EP,即 Electronic Payment (电子支付)。 我国从2014年开始正式部署研究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能性,为此,我国的密码学家、科学家、政府组织等都付出了坚韧的努力。据悉自2018年起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开始966的快节奏运行,相关系统研发进行中,数字货币的“国家队”呼之欲出。 面临“高并发”挑战 诸位女性读者,还记得咱们去年双十一时候的疯狂吗?据测算,当时网联的交易峰值达到每秒92771笔交易,对比比特币、以太坊每秒7笔-20笔不等的现实(脸书担纲主角的Libra 每秒也就1000笔交易)。 我国数字货币如果采取传统区块链单一架构,可以想象是无法满足“零售级”M0的交易需求。 因此,我们发现DC\EP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央行不直接向社会公众发放数字货币,而是由央行把数字货币兑付给各个商业银行或其他合法运营结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社会公众供其使用。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一个商业机会,未来各大商业银行必然将争夺“数字货币二次发行权”,为此他们会采购金融科技服务、网络安全服务、存储性能提升技术,还会豁出去进行卖力“销售”以抢占数字货币零售高地。 此时,其周边服务行业将有一波赚钱的机会,请诸位老友注意商机哦。 数字货币也是“法币” 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将会是另一个课题,由于人的意识往往是落后于社会发展,移动支付现在虽然改变了很多人的支付习惯,但是将手机上装一个热钱包,把数字货币存入其中,万一被黑客攻击了咋办?谁来管?数字货币与物理世界的纸币一样具有“无限”法偿性吗? 根据穆副司长的讲话内容“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 也就是说,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并非什么“稳定币”,就是人民币本尊,只不过是数字化的人民币。 技术是可迭代的 我们总是会担心,刚运用的技术是否会在若干年后落伍;法律也一样,以历史行为为脚本,以当下情势做研判,最终是要约束人们未来的行为,总会担心落伍OUT,于是,我们总会给法律条文做一点延展性或者是前瞻性的规定。 在我国这个逻辑是相通的,央行此番下决心推进数字货币的应用,又担心区块链技术未来是否会被迭代或者替代,因此,留有空间将其预设为“长期演进技术”,倒不失为一种“君子不器”的好办法。 保持甲方的优势,市场上什么技术好,就采购什么技术;老百姓乐于接受哪种技术就采用哪种技术,无论哪一匹技术黑马赢得比赛,央行都会微微一笑,将市场优化出最好的技术运用到“双层运营体系”中来。 加密资产的中心化 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背后深意和逻辑,我们不揣测。我们老百姓看的是到底这样做对我们的财产能不能保护,有没有好效果。 咱们整理一下央行的理由: (1)数字货币是法币,是央行对公众的负债。这个法律关系是稳定的,央行的中心地位也是稳定的。 (2)央行有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 (3)商业银行等机构兑换数字货币,需要央行进行中心化管理。 (4)保持二元账户体系,保持原有货币政策传导方式,保持央行中心管理的地位。 我们理解为了顺利推进数字货币的广泛应用,在原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保持不变,是务实和高效的办法。 发行数字货币的动力 从国际范围看,几乎每个国家的“央行”或“X联储”“金融厅”等都开始着手研究数字法币的发行和运营,然而雷声大雨点小,此番中国央行官员的表示和未来可期的数字货币发行,可以基本判断,我国数字货币发行将走在世界前列。 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有广大的电子支付消费群体和业已形成的手机支付习惯,另一方面是区块链技术在我国的兴起,储备了大量技术人才和团队。 当然,从穆副司长的讲话中,我们发现: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又可以实现可控匿名,我们要保障交易双方是匿名的同时保证“三反”(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这两个之间要取一个平衡。 飒姐在处理国际数字货币洗钱、诈骗案件时感受很深,数字货币的匿名性给很多上游犯罪带来了一线生机。 同时,我们在配合证据回溯技术团队进行复盘时发现,数字货币的追溯并不是铁板一块,只要撒上“荧光粉”,无论跑到哪个交易所、世界哪个角落,还是能够找到蛛丝马迹的,从而将某些证据固定,在有管辖权的国家或地区起诉。(我国推行数字货币,也许未来可有效防止扶贫资金滥用,对于公务员工资进行严格监控等防止腐败事件的发生) 目标M0 根据穆副司长的介绍,“现阶段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对M0的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这是因为M1\M2现在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因为后者本来就是基于现有的商业银行账户体系,所以没有再用数字货币进行数字化的必要...... 相比之下,现有M0(纸钞和硬币)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风险...所以,我们DC\EP的设计,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代替现钞比较好的工具。” 看到此番话,飒姐第一反应是未来伪造、编造货币罪的形式将多样起来,之前我们看的电影《无双》(周润发、郭富城联袂出演)讲述了在金三角地区制造假币的奇案,未来这些画家出身的朋友可能用武之地就小很多了,数字货币一旦成为现钞的主流,那么,一支画笔是改变不了数字世界的Money的,哈哈。 同时,我们可以想象,未来世界抢银行和带着钢盔取现金的现象会逐渐减少,正如现在的公交车扒手,如今没几个人带钱包了,而手机就人体器官一样每隔五分钟被解锁一次,想下手好难好难(号里某盗窃嫌疑人的语言)。 写在最后.... 我们相信,未来数字法币将会被大力推荐给公众,我们也相信这是大势所趋,谁也不能螳臂当车。 但是,我们建议慎重加载智能合约,尤其是当下,钱就是钱,别把钱弄成不实实在在锚定某种确定价值的东西。一旦数字法币成了有价债券,成了不是钱的普通债权凭证,就没有人信它了。 届时,我们可以预见黄金的价格又要疯长,因此,数字货币循序渐进,稳步推行才是上策。 读者可能会奇怪,飒记一向是支持数字货币和创新的人,怎么一下子保守起来,最近病休读了些书,在书里明白一些道理,我们不能被眼前紧迫的事情而带走理性,得全面考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如果后果可以承受,我力主创新;如果后果无法承受,我必主保守。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招鲜”,只有看清现实后的“利弊权衡”而已。 祝福国产数字货币顺利推出,期待更好的未来!![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8月12日 16:55
央行透露数字货币研究新动向:研究了五年 呼之欲出
央行透露数字货币研究新动向:研究了五年 呼之欲出

  原标题:央行透露数字货币研究新动向 “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在10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对央行数字货币研究的介绍引起广泛关注。在脸书推出数字货币的计划遭遇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政府干预而暂缓执行之际,中国未来如何看待与管理数字货币成为业界的焦点。 据穆长春介绍,央行数字货币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暨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穆长春表示,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不会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 本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中将加快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步伐、跟踪研究国内外虚拟货币发展趋势作为下半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美国福布斯网站评论指出,中国对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的态度或许正在出现变化,业界对此表示欢迎。 在论坛上,对于脸书推出的数字货币计划Libra,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分析称,Libra可能会挑战中国现行外汇管理的政策框架,非法跨境资本流动可能增加。同时,Libra可能会强化美元统治,挤压人民币国际化空间,可能会扩展美国“长臂管辖”的范围。此外,数字货币可能会在跨境业务中具有现实生存空间。孙天琦建议,应将Libra视作外币纳入中国外汇管理整体框架,在中国境内必须以人民币计价结算,跨境金融服务必须持牌经营。还要进一步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增强中国金融业的综合实力。[详情]

环球网 | 2019年08月12日 09:08
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由科技巨头发起的商业数字货币话题持续不断,与此同时,全球央行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也在稳步推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无疑走在了前列。CF40特邀成员、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透露,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已呼之欲出。 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脸书(Facebook)发行虚拟货币项目Libra一事,是最近市场热议的话题之一。 在伊春论坛上,CF40特邀成员、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在提及Libra时表示,在我国,资金跨境不能无因划转。基于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和汇率市场化进程,外汇管理的一个基础要求是,强调外汇交易要有真实交易背景,目前在我国由银行对交易真实性进行审核。而Libra可能对这一基础要求形成挑战。 “从Libra公布的技术特点看,Libra是C2C(个人与个人间)的,由谁来落实对交易的跨境交易真实性审核,以及技术上如何在数字环境下区分交易是境内还是跨境,是发生在境内主体之间还是境内主体与境外主体之间,这些都是新课题。”孙天琦说。 孙天琦建议,将Libra视作外币,纳入我国外汇管理整体框架。首先,Libra和人民币之间的兑换,须符合结售汇规定;其次,以Libra为媒介的跨境收支交易须有真实交易背景;再次,可用于我国已承诺的完全可兑换的经常项目下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交易,以及资本项下已经开放的交易,同时须遵守现行外汇管理规定。 在由科技巨头发起的商业数字货币引发全球探讨的同时,全球央行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也正在稳步推进。有关媒体援引国际清算银行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称,参与调查的全球央行中,有70%正在参与或将要参与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工作或研究。 目前全球对数字货币的研究中,中国是走在前列的。不久前,人民银行召开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提出加快推进我国法定数字货币(DC/EP)研发步伐。“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穆长春在上述论坛上透露。 据他介绍,在运营体系方面,人民银行数字货币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双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选择双层运营体系有其背后的逻辑。穆长春解释称,单层投放框架下,人民银行直接面对公众投放数字货币,相比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数字货币在人民银行信用背书的情况下,竞争力优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会对商业银行存款产生挤出效应,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能力,增加商业银行对同业市场的依赖。这种情况下,会抬高资金价格,增加社会融资成本,损害实体经济。 网络平台发展不能单靠“烧钱”模式 数字货币其实由来已久,为何Libra的问世,格外引发关注?这与其发起人脸书关系密切。作为数字经济垄断性的科技公司,脸书凭借覆盖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用户数,拥有庞大的网络效应。 因此,在伊春论坛上,金融科技的发展也是被热议的另一大话题。“我们未来可能会生存在一种市场存在扭曲的状况下。”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在他看来,市场扭曲的出现与金融科技的发展是有联系的。 周小川指出,在IT技术和网络化发展过程中,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环节开始出现网络效应,可能带来“赢者通吃”效应,因此引发竞争手段的变化。过去传统的市场竞争,主要是规模效应递减;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呈现规模递增效应。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规模递增,而是由网络效应所带来的。 “与此相关的是,在竞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通过‘烧钱’占领市场份额、扩大流量的做法。”周小川认为,这些做法没有太多可非议的,但会对经济学和经济分析提出重要挑战。 对此,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认为,科技金融最合理、有效的发展路径,应该是网络数据平台跟各种产业链金融相结合。他指出,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一些网络平台公司的盈利模式往往靠“烧钱”取得规模优势,或者靠广告收费取得一定垄断效益。但在产业互联网时代,这一路径或许再也走不通。 黄奇帆表示,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一个有作为的网络数据公司,如果“分心”去做金融业,一是要有金融企业所需具备的充足资本金;二是要有规范的放贷资金市场来源;三是要有专业的金融理财人士,还要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 “合理的网络数字平台,应通过五种渠道取得效益、红利。”黄奇帆表示。一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应用,提高金融业务工作效率;二是实现数字网络平台公司和金融业务的资源优化配置,产生优化红利;三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筹、统计、调度,降低产业链、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四是由于全产业链、全流程、全场景的信息传递功能,降低金融运行成本和风险;五是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合理地返还于产业链、供应链的上游、下游、金融方和数据平台经营方,从而产生万宗归流的洼地效益和商家趋利的集聚效益。[详情]

上海证券报 | 2019年08月12日 07:07
深耕五年呼之欲出 央行官员“画像”法定数字货币
深耕五年呼之欲出 央行官员“画像”法定数字货币

  原标题:央行官员“画像”法定数字货币 经济参考报 “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在10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CF40)伊春论坛上,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表示,从2014年至今,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去年开始,数字货币研究所的相关人员做相关系统开发,已经是996了”。 穆长春透露,央行不直接向公众发行数字货币,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央行不预设技术路线,不一定依赖区块链,将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系统优化。另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前期或先在部分场景试点,待较为成熟后再进一步推广,出于稳妥考虑,会做好试点退出机制设计。 深耕五年呼之欲出 央行8月2日召开电视会议,对2019年下半年重点工作做出部署。会议要求,下半年要做好八项重点工作,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因势利导发展金融科技,加强跟踪调研,积极迎接新的挑战。加快推进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步伐,跟踪研究国内外虚拟货币发展趋势,继续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 据了解,央行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可追溯至五年前,目前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专利储备。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成立。《经济参考报》记者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查询系统了解到,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共申请了74项涉及数字货币的专利。 在电子支付已经十分发达的背景下,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意义何在?穆长春表示,对老百姓而言,基本的支付功能在电子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但央行未来投放的央行数字货币在一些功能实现上与电子支付有很大的区别。 据他介绍,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电子支付工具的资金转移必须通过传统银行账户才能完成,采取的是“账户紧耦合”的方式。而央行数字货币是“账户松耦合”,即可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可以实现可控匿名。 一直以来,业内密切关注科技巨头在加密货币研发方面的举动,不久前脸书公司计划推出加密货币Libra即引起市场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与会人士表示,在商业数字货币逐渐升温的同时,未来数字货币发展的趋势还是基于国家信用、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伏军表示,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能提升对货币运行监控的效率,丰富货币政策手段。发行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将使货币创造、计账、流动等数据实时采集成为可能,并在数据脱敏以后,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深入分析,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为经济调控提供有益的手段。此外,央行数字货币能够在反洗钱、反恐融资方面提供帮助。 技术路线将“市场竞争” 在公众的认知中,往往将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捆绑。央行相关人士此前曾多次表态,数字货币不等同于区块链,区块链只是央行数字货币备选的底层技术之一。在10日的论坛上,穆长春明确表示,央行在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的过程中不预设技术路线,也就是说不一定依赖某一种技术路线。 穆长春表示,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小组最开始做了一个原型,完全采用区块链架构,后来发现采用纯区块链架构无法实现零售所要求的高并发性能。他解释道,比特币每秒处理7笔交易,以太币是每秒10到20笔,根据脸书公司发布的数据,Libra是每秒1000笔,“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网联在去年‘双十一’的交易峰值是每秒92771笔”。 穆长春说,央行从来没有预设过技术路线,“任何技术路线都是可以的,不一定是区块链”。他表示,目前央行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处于“赛马”、市场竞争优选的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数字货币的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将最终跑赢比赛。“任何一种技术路线,央行都可以适应,前提是你的技术路线要符合一定门槛,比如至少要满足高并发需求,至少达到30万笔/秒。”他说。 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日前也撰文表示,央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帮助建立竞争性环境,使得最优的技术顺利凸显和发展,通过竞争选优来实现更好的技术应用。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技术进步速度很快,因此会出现一种技术在某一阶段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还会有另一项新技术出来,形成一浪接着一浪地往前推进的情形。“这在科技上是常有的现象,有可能在中间产生一种协调、通用、可切换的方法。”周小川指出。 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此前,有业内人士担忧,如果由央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可能会对现有商业银行体系造成根本性冲击。此次穆长春明确表示,央行法定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他强调,加密资产的自然属性是去中心化,但在双层运营体系安排下,央行是要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穆长春表示,中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体,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人口教育程度以及对于智能终端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在这种经济体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如果采用单层运营架构,即由央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意味着央行要独自面对所有公众,会给央行带来极大的挑战。从提升可得性、增强公众使用意愿的角度出发,应该采取双层的运营架构来应对这种困难。他表示,人民银行决定采取双层架构,也是为了充分发挥商业机构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促进创新,竞争选优。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前期或先在部分场景进行试点,待较为成熟之后再进一步推广,从稳妥的角度出发,会做好试点退出机制的设计。周小川近日撰文指出,央行数字货币试点还是要尽可能地限定范围,并设计好退出机制。他表示,退出的事前设计就像写“生前遗嘱”一样,如果出问题怎么退出呢?要事先设计好。技术发明者、创新者也许不热衷此设计,央行应要求其做充分的设计。 邵伏军表示,双重投放体系中,代理发行机构发行的数字货币有自己的标识,如工行发行有工行的标识,农行发行有农行的标识,支付清算机构可通过对现有的网络进行改造来支持数字货币的转结清算。[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8月12日 06:06
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多位专家近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表示,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将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为货币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且为经济调控提供有益的手段。 □本报记者 彭扬  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从2014年开始,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进行五年,现在呼之欲出。”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称。 穆长春表示,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纸钞和硬币)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现有的M0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风险。另外电子支付工具,如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基于现有银行账户紧耦合的模式,公众对匿名支付的需求又不能完全满足,所以电子支付工具无法完全替代M0。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现钞的较好工具。” 穆长春介绍,央行数字货币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属于双层运营体系。“总的来说,这种投放体系适合我国国情,既能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也能够顺利提升数字货币的接受程度。”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表示,数字货币主要针对的是个人和零售,主要替代的是M0。它对于批发和大额实时交易的影响几乎没有。 “央行数字货币必须有高扩展性、高并发性能,它是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穆长春认为,为了引导央行数字货币用于小额零售场景,不对存款产生挤出效应,避免套利和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可以根据不同级别钱包设定相应的交易限额和余额限额。另外,可以加一些兑换的成本,以避免在压力环境下出现顺周期情况。 不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从货币政策角度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日前表示,央行直接发行数字货币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伏军认为,现在的货币发行方式在发行以后对货币流通缺少有效和实时的监控手段,基本是通过统计和估算。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将使货币创造、计账、流动等数据实时采集成为可能,并在数据脱敏后,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深入分析,为货币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且为经济调控提供有益手段。同时,央行数字货币也能够有效地在反洗钱、反恐融资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穆长春表示,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为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另外,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由于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不会强化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因此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邵伏军也表示,数字货币目前确实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具体来看,一是受制于当前技术水平,还难以实现对海量货币的实时数据采集、监控和分析,也难以开展高效、精准、可编程的操作。二是国际间协调有难度,各国研究数字货币的出发点和目标不相同。三是基础准备方面存在困难,法定数字货币将对各类金融业务、金融服务的底层运作逻辑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它在金融体系的全面应用基础准备目前来说还是严重不足。既缺乏相应的底层运作规范,也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详情]

中国证券报 | 2019年08月12日 05:03
穆长春:央行数字货币采取双层运营体系 注重M0替代
穆长春:央行数字货币采取双层运营体系 注重M0替代

  人民银行支付司穆长春:中国央行数字货币采取双层运营体系,注重M0替代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原文为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司副司长穆长春于2019年8月10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的演讲,本文略有修改) 今天我想讲一下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实践,就是DC/EP。从2014年到现在,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当时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比如说,为什么要在电子支付已经这么发达的情况下,还要发行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再比如,该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是采取区块链还是采取集中账户体系?付息不付息、组织架构如何安排等等。2018年开始,做相关系统开发,现在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先说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的问题,一开始,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做了一个原型,完全采用区块链架构。后来发现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法定数字货币是M0替代,如果要达到零售级别,高并发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去年双十一的时候,网联的交易峰值达到了92771笔/秒,比较一下,比特币是每秒7笔。以太币是每秒10笔到20笔,Libra根据它刚发的白皮书,每秒1000笔。可以设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行数字货币,采用纯区块链架构无法实现零售所要求的高并发性能。所以我们决定央行层面应保持技术中性,不预设技术路线,也就是说不一定依赖某一种技术路线。 DC/EP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这就属于双层运营体系。 采取双层运营架构还有以下几个考虑: 首先,中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体,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人口教育程度以及对于智能终端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种经济体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如果采用单层运营架构,意味着央行要独自面对所有公众。这种情况下,会给央行带来极大的挑战。从提升可得性、增强公众使用意愿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应该采取双层的运营架构来应对这种困难。 第二,人民银行决定采取双层架构,也是为了充分发挥商业机构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促进创新,竞争选优。商业机构IT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比较成熟,系统的处理能力也比较强,在金融科技运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人才储备也比较充分。所以,如果在商业银行现有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服务体系之外,再另起炉灶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机构可以进行密切合作,不预设技术路线,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系统优化,共同开发共同运行。后来我们发现,Libra的组织架构和我们DC/EP当年所采取的组织架构实际上是一样的。 第三,双层运营体系有助于化解风险,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人民银行已经开发运营了很多支付清算体系、支付系统,包括大小额,包括银联网联,但是我们原来所做的清算系统都是面对金融机构的。但是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要直接面对公众。这就涉及到千家万户,仅靠央行自身力量研发并支撑如此庞大的系统,而且要满足高效稳定安全的需求,并且还要提升客户体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从技术路线选择,还是从操作风险、商业风险来说,我们通过双层运营设计可以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到单一机构。 第四,如果我们使用单层运营架构,会导致“金融脱媒”。单层投放框架下,央行直接面对公众投放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相比,前者在央行信用背书情况下,竞争力优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会对商业银行存款产生挤出效应,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能力,增加商业银行对同业市场的依赖。这种情况下会抬高资金价格,增加社会融资成本,损害实体经济,届时央行将不得不对商业银行进行补贴,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颠覆现有金融体系,回到1984年之前央行“大一统”的格局。 总结下来,央行做上层,商业银行做第二层,这种双重投放体系适合我们的国情。既能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也能够顺利提升数字货币的接受程度。 这里还要讲一下双层运营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另外,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由于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不会强化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这样就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采取双层体系发放兑换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也有利于抑制公众对于加密资产的需求,巩固我们的国家货币主权。 再讲一下技术路线。原来设计的时候,曾经有过用区块链的设想,另外还设想过“一币两库三中心”这种架构。但实际上,我们不预设技术路线,也就是说,在央行这一层我们是技术中立的,这个数字货币既具有数字货币的特征也就是价值体系特征,又具有账户松耦合特征,还具有无限法偿的特性。从央行角度来讲,无论你是区块链还是集中账户体系,是电子支付还是所谓的移动货币,你采取任何一种技术路线,央行都可以适应。当然,你的技术路线要符合我们的门槛,比如因为是针对零售,至少要满足高并发需求,至少达到30万笔/秒。如果你只能达到Libra的标准,只能国际汇兑。像比特币一样做一笔交易需要等40分钟,那整个超市门口都要排大队了。从央行角度来讲,我们从来没有预设过技术路线,并不一定是区块链,任何技术路线都是可以的,我们可以称它为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 此外,对老百姓来讲,基本的支付功能在电子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相对模糊的。当然,我们以后投放的央行数字货币在一些功能实现上会和电子支付有很大的区别。另外,我们在一开始也讲了,双层运营体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系统优化。目前我们是属于一个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的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就最终会跑赢比赛。所以这是市场竞争选优的过程。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双层运营体系安排下,我们还是要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大家知道加密资产,它的自然属性就是去中心化。而DC/EP一定要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为什么? 第一,央行数字货币仍然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这种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随着货币形态变化而改变。因此,仍然要保证央行在投放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第二,为了保证并加强央行的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需要继续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第三,第二层指定运营机构来进行货币的兑换,要进行中心化的管理,避免指定运营机构货币超发。 最后,因为在整个兑换过程中,没有改变二元账户体系,所以应该保持原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方式,这也需要保持央行中心管理的地位。 中心化的管理方式与电子支付工具是不同的。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电子支付工具资金转移必须通过传统银行账户才能完成,采取的是账户紧耦合的方式。而对于央行数字货币,我们是账户松耦合,即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这样,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 同时又可以实现可控匿名,我们要在保证交易双方是匿名的同时保证三反(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这两个之间要取得一个平衡。 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这是因为M1、M2现在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因为它本来就是基于现有的商业银行账户体系,所以没有再用数字货币进行数字化的必要。另外,支持M1和M2流转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各类网络支付手段等日益高效,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用央行数字货币再去做一次M1、M2的替代,无助于提高支付效率,且会对现有的系统和资源造成巨大浪费。相比之下,现有的M0(纸钞和硬币)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的风险。另外电子支付工具,比如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基于现有银行帐户紧耦合的模式,公众对匿名支付的需求又不能完全满足。所以电子支付工具无法完全替代M0。特别是在账户服务和通信网络覆盖不佳的地区,民众对于现钞依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DC/EP的设计,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现钞比较好的工具。 大家也看到了Libra也是用所谓的100%的储备资产抵押,但是它并没有把自己限定于M0,因有可能会出现Libra进入信贷市场出现货币派生和货币乘数。这就有可能出现货币超发的情况。 央行数字货币是对M0的替代,所以对于现钞是不计付利息的,不会引发金融脱媒,也不会对现有的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冲击。 同时,央行数字货币是M0的替代,应该遵守现行的所有关于现钞管理和反洗钱、反恐融资等规定,对央行数字货币大额及可疑交易向人民银行报告。 另外,我们一再强调央行数字货币必须有高扩展性、高并发的性能,它是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为了引导央行数字货币用于小额零售场景,不对存款产生挤出效应,避免套利和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级别钱包设定交易限额和余额限额。另外可以加一些兑换的成本和摩擦,以避免在压力环境下出现顺周期的情况。 此外,如果需要的话,央行数字货币还可以为央行实施负利率提供条件。 最后,我想强调对于智能合约的态度。央行数字货币是可以加载智能合约的。在此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如前所述,央行数字货币依然是具有无限法偿特性的货币,它是对M0的替代。它所具有的货币职能(交易媒介、价值储藏、计账单位)决定其如果加载了超出其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就会使其退化成有价票证,降低可使用程度,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会加载有利于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但对于超过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还是会保持比较审慎的态度。[详情]

“数字人民币”初露真容 真能替代流通现金吗
“数字人民币”初露真容 真能替代流通现金吗

  “数字人民币”初露真容不是虚拟货币,不是网络支付,不是电子钱包 本报记者 卢泽华 移动支付高速普及,令人们对“无现金社会”产生丰富遐想。中国是全球移动支付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也是最接近“无现金社会”的国家之一。然而,仅仅依靠移动支付还无法满足数字金融时代的变革要求,着眼于更深层次的“数字货币”概念应运而生。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有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表示正在进行数字货币系统开发,“数字人民币时代”即将到来。央行为何要推出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与网络支付及所谓“虚拟货币”又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数字货币有啥不同?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表示,央行下属的数字货币研究所早于2018年就开始了数字货币系统的开发,央行数字货币已是“呼之欲出”,随后引发了互联网和金融界广泛热议。 央行研究发行数字货币并非一时之举。据悉,从2014年至今,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已经进行了5年。2017年,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成立。目前,该所已经申请了74项涉及数字货币技术的专利。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科技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全球涌现出不少所谓的“虚拟货币”,如近年来争议较大的比特币、莱特货币等。那么,此番央行提出的数字货币与这些商业“虚拟货币”有何不同? 从货币属性看,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本质上并非货币。“虚拟货币”不像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有国家信用支撑,其投机性受到监管趋紧和技术问题等因素影响,价格常常大起大落,并在很大程度上干扰本国乃至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的正常秩序。 从货币流通原理看,为保证金融体系的有序运行和宏观调控,只有国家才能对货币行使发行的最高权力。因此,央行数字货币是基于国家信用、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有着本质区别。 真能替代流通现金吗? 中国电子支付已十分发达,央行为何还要推出法定数字货币?“对老百姓而言,基本的支付功能在电子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但央行未来投放的央行数字货币在一些功能实现上与电子支付有很大的区别。”穆长春表示,以往电子支付工具的资金转移必须通过传统银行账户才能完成,而央行数字货币可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通俗地讲,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也可以实现可控匿名。 据了解,现有流通中的现金容易匿名伪造,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又不能完全满足公众对匿名支付的需求。因此,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主要针对流通中现金的替代性,既保持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人们对便携性和匿名性的需求。 央行研究局兼货币金银局局长王信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在中国主要是对现金进行一定程度的替代,将有助于优化央行货币支付功能,提高央行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有效性。 由此看来,央行推出数字货币,既不是当下流行的电子钱包或网上支付,也不是完全“推倒重来”取代现有的人民币体系,而是对流通现金具有一定替代性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伏军表示,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能提升对货币运行监控的效率、丰富货币政策手段。 据悉,央行数字货币主要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央行原行长周小川曾指出,研究数字货币,本质上是要追求零售支付系统的方便性、快捷性和低成本。 研发处于“赛马”状态 近年来,商业虚拟货币饱受争议,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未来数字货币发展趋势还是基于国家信用、由各国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 据了解,目前全球还没有一家央行正式推出法定数字货币。包括英格兰银行、加拿大央行以及瑞典央行在内的多国央行正在进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计划根据特别提款权机制推出一个全球数字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IMFCoin)。 目前,中国在数字货币方面还处于加快研发阶段。比如,央行8月2日召开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步伐”。而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表示“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 据了解,未来央行将不会直接向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是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前期或先在部分场景试点,待较为成熟后再进一步推广,出于稳妥考虑,会做好试点退出机制设计。 穆长春透露,目前央行数字货币的开发处于“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进行研发。“不一定是区块链,任何技术都可以。无论区块链还是集中账户体系、电子支付或所谓的移动货币,你采取任何一种技术路线,央行都可以适应。”[详情]

为了这个数字货币央行都996了 你还不快来学习下?
为了这个数字货币央行都996了 你还不快来学习下?

  摘要:要想看清逐渐揭开面纱的官方数字货币,你需要掌握几个知识点。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公开场合透露了央行数字货币的最新进展。他表示,从2014年到现在,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从去年开始,数字货币研究所的相关人员就已经是996了,做相关系统开发,央行数字货币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所谓DC/EP,即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和Electronic Payment(电子支付)的简称。要想看清逐渐揭开面纱的官方数字货币,你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 1,替代纸币和硬币 在穆长春的讲话中,再次明确了央行数字货币是M0的替代,并不涉及M1和M2。 这是什么意思? 从学术角度而言,M0=流通中的现金;M1(狭义货币)=M0+企业等单位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M1+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通俗来讲,M0其实就是我们手中的现金。这也就意味着,央行数字货币注重的是代替我们手中的纸币和硬币。因为它们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的风险。 有人要问了,支付宝之类的不是已经替代这些纸币和硬币了吗? 穆长春对此的回答是,现有电子支付工具,比如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基于现有银行帐户紧耦合的模式,公众对匿名支付的需求又不能完全满足。所以电子支付工具无法完全替代M0。特别是在账户服务和通信网络覆盖不佳的地区,民众对于现钞依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DC/EP的设计,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现钞比较好的工具。 这里有两个信息点,匿名和网络。首先,官方的数字货币肯定会支持匿名支付,但如果你以为能够靠匿名干些坏事,那无疑想得有些多了,这一点在后面会有说明。此外,上述信息似乎也指向一种可能,央行数字货币可能在通信网络不佳或者没有网络的状况下,也可以完成支付。 为什么不涉及M1和M2呢?这是因为M1、M2现在基于现有的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另外,支持M1和M2流转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各类网络支付手段等日益高效,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用央行数字货币再去做一次M1、M2的替代,无助于提高支付效率,且会对现有的系统和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2,不一定用区块链 一直以来,提到数字货币,必然挂钩区块链技术。但是这一次,央行却说“不一定”。 穆长春表示,在原来设计的时候,曾经有过用区块链的设想。后来发现有一个问题,因为法定数字货币是M0替代,如果要达到零售级别,高并发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去年双十一的时候,网联的交易峰值达到了92771笔/秒,比较一下,比特币是每秒7笔,以太坊是每秒10笔到20笔,Libra根据它刚发的白皮书,每秒1000笔。可以设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行数字货币,采用纯区块链架构无法实现零售所要求的高并发性能。 也就是说,目前的区块链技术虽然有其优点,但是根本无法满足中国零售级别的应用需要。比如Libra的标准,只能满足国际汇兑。如果像比特币一样做一笔交易需要等40分钟,那整个超市门口都要排大队了。 所以,央行决定,不预设技术路线,保持技术中立。数字货币的技术并不一定是区块链,任何技术路线都可以,央行称它为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 穆长春透露,目前技术还属于一个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的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就最终会跑赢比赛。所以这是市场竞争选优的过程。当然,技术路线要符合央行的门槛,比如因为是针对零售,至少要满足高并发需求,至少达到30万笔/秒。 虽然不一定采用区块链技术,但央行也明确,法定数字货币既具有数字货币的特征也就是价值体系特征,又具有账户松耦合特征,还具有无限法偿的特性。从央行角度来讲,无论是区块链还是集中账户体系,是电子支付还是所谓的移动货币,采取任何一种技术路线,央行都可以适应。而对老百姓而言,基本的支付功能在电子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相对模糊的。 3,坚持中心化 众所周知,诸如比特币这种加密数字货币的一大特性,就是去中心化。但央行的数字货币,却明确了“中心化”。 这是为什么? 首先,央行数字货币仍然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这种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随着货币形态变化而改变。因此,仍然要保证央行在投放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同时,为了保证并加强央行的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需要继续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此外,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双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这里第二层指定运营机构来进行货币的兑换,要进行中心化的管理,避免指定运营机构货币超发。 最后,因为在整个兑换过程中,没有改变二元账户体系,所以应该保持原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方式,这也需要保持央行中心管理的地位。 简单来说,就是央行数字货币和比特币之类不同,虽然形态变了,但它本质还是一种由央行信用担保的负债,那当然也要像实体化的人民币一样,由央行来进行货币调控、政策传导以及避免超发等。如果放任去中心化,那肯定会出大乱子。 穆长春还特别强调,中心化的管理方式与电子支付工具是不同的。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电子支付工具资金转移必须通过传统银行账户才能完成,采取的是账户紧耦合的方式。而对于央行数字货币,我们是账户松耦合,即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这样,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又可以实现可控匿名,央行要在保证交易双方是匿名的同时保证三反(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这两个之间要取得一个平衡。这也就是之前提到,利用匿名支付干坏事不大可能。 如此看来,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将脱离传统银行账户的限制,打造一个全新的网络,但是否又需要一个新的数字货币钱包呢?目前还犹未可知。[详情]

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和Libra没有可比性
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和Libra没有可比性

   相关专题: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或对清算机构造成冲击 央行加了一年班 将要推出的数字货币是什么? 作者:刘陈希婷  摘要:穆长春介绍称,从2014年到现在,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从去年开始,数字货币研究所的人员就已经加班加点做相关系统开发。而在运营架构方面,央行数字货币将保持技术中性,不预设技术路线,并采取双层运营体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陈希婷 北京报道 研究了近五年的“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这是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于8月10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透露的信息。 穆长春介绍称,从2014年到现在,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从去年开始,数字货币研究所的人员就已经加班加点做相关系统开发。而在运营架构方面,央行数字货币将保持技术中性,不预设技术路线,并采取双层运营体系。 北大经济学博士刘昌用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央行数字货币对现行货币体系的冲击会比较小,这个体系仍然是央行中心化管控的,也跟Libra的联盟会员制没有可比性。 双层运营体系 公开信息显示,央行早在2014年就已经组建了法定数字货币专门研究小组,以论证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行性。2017年初,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挂牌,研究方向包括数字货币、金融科技等。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8月4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申请了涉及数字货币的共74 项专利。 记者了解到,央行数字货币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也就是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穆长春认为,这种双重投放体系适合我们的国情,既能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也能够顺利提升数字货币的接受程度。 BCF新加坡区块链技术基金会会长朱红兵在《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基于谨慎的考量,也是中国这些年经济改革能成功地一贯做法,就是现在限定范围内试用,不断地自我纠错,然后逐步放宽试用范围,培养人才和生态,最后自然而然地放大到全国范围内,惠及全民。 对于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的问题,穆长春指出,由于法定数字货币是M0替代,如果要达到零售级别,因此高并发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去年双十一的时候,网联的交易峰值达到了92771笔/秒,比较一下,比特币是每秒7笔。以太币是每秒10笔到20笔,Libra根据它刚发的白皮书,每秒1000笔。可以设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行数字货币,采用纯区块链架构无法实现零售所要求的高并发性能。所以最后我们决定央行层面应保持技术中性,不一定依赖某一种技术路线。”穆长春说。 不具备炒作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央行数字货币的即将推出,不少“山寨币”也躁动起来。记者发现,最近几日包括比特币在内的多个加密货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扬。 然而,在多位专家看来,央行数字货币并没有炒作价值。 刘昌用表示,即使有央行数字货币,也会有严格监管,不会让数字人民币成为数字货币交易所出入金的通道。 穆长春认为,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另外,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由于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不会强化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这样就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采取双层体系发放兑换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也有利于抑制公众对于加密资产的需求,巩固我们的国家货币主权。”穆长春称。 据记者了解,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穆长春表示,因为M1、M2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没有再用数字货币进行数字化的必要。相比之下,现有的M0(纸钞和硬币)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的风险。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现钞的较好工具。 事实上,相比较而言,央行数字货币既跟目前Libra采取的联盟制不一样,也不能视作为稳定币。 穆长春称,由于央行数字货币是对M0的替代,所以对于现钞不计付利息,不会引发金融脱媒,也不会对现有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冲击。同时,应该遵守现行的所有关于现钞管理和反洗钱、反恐融资等规定,对央行数字货币大额及可疑交易向人民银行报告。 刘红兵表示,中国应该是最早使用这些超主权货币的国家。第一,一带一路带来的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第二,数字货币技术的逐步成熟提供了技术保证;第三,中国政府对经济的超强管控力让中国有信心在某一个地域某一个时间段某一个行业试用数字货币而不会造成风险不可控。[详情]

央行加了一年班 将要推出的数字货币是什么?
央行加了一年班 将要推出的数字货币是什么?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8月10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穆长春,宣布了这一爆炸性消息。 什么是央行数字货币?又为什么说央行数字货币即将发布是爆炸性消息? 别急,且听小巴慢慢道来。 我们知道数字货币简称为DIGICCY,是英文“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的缩写,也就是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 顾名思义,央行数字货币就是指中央发行的数字货币,属于央行负债,具有国家信用,与法定货币等值。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还跟别的央行数字货币不太一样,它的英文简称叫做“DC/EP”。 DC=digital currency 就是数字货币 EP=electronic payment 则是电子支付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前所长姚前曾把央行数字货币喻为“金融科技皇冠上的明珠”。他说,央行数字货币对未来金融体系发展影响巨大。 现在已经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全球数下来也就6个,分别是厄瓜多尔、突尼斯、塞内加尔、马绍尔群岛、乌拉圭、委内瑞拉;也有表示暂不考虑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因为尚未看到好处;而中国的看法则一直都是,“计划推出”,当然,这个计划持续进行了5年。 自2014年以来,央行在数字货币研发上就已经动作频频,截至2019年8月4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经申请了涉及数字货币的74项专利。 从去年开始,数字货币研究所的相关人员就开始加班加点做开发,但在神秘的央行数字货币真正揭开面纱之前,我们还有很多疑惑。 比如中国将要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与之前引发热议的Libra,有什么不同?央行数字货币一旦发行,对我们的货币政策有什么影响?我们的生活又将被如何改变?一起来听听大头的看法。 首先,中国经济当下能够使自己的货币尽快地可兑换,远比数字货币重要得多。 用数字货币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那是一种理想主义,毕竟美元的霸权在短期、中期,甚至长期,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它是很难被消除或者替代的。 而且,数字货币利用的是网络效应。如果从网络的角度来看,我所得到的信息是:基本上,全世界的互联网或者大数据都是美国为主,它的技术、实力、规模,以及由此产生的引领性和主导性是很强的。 这种情况下,数字货币的热点,可能反而会弱化人民币真正自由兑换的进程。而且,我们要关心的是金融资产的安全,而不是幻想着靠一个所谓的新的货币模式,解决现在中国的现实问题和深层次的问题。 其次,现在的中国,虚的东西太多,实的东西太少,我们需要务实。 如果区块链技术对实体经济,对企业有好处的话,我觉得是可以推进的。但目前为止,我并没有实实在在地看到它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在哪儿,会带来的什么样的业绩,产生什么样的收益率。 当前中国的金融处在一个调结构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把它转变为“金融为辅,经济实体为主”。我们货币规模也是超过实体经济的,也需要去调整。如果数字货币的概念依然是金融层面为主,那么它对真正的脱虚向实是否有推进作用,我是存疑的。 所以我站在中立的立场。央行的数字货币是个新事物,我应该支持,但是从中国现实的角度,我可能是反对的,因为它会使我们的聚焦点不是特别精准,甚至会发散我们的合力和我们改革的初衷。   过去五年,我国研发央行数字货币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强调“数字”还是“货币”,用白话说就是重“技术创新”还是“货币属性创新”。 而从去年开始加快节奏的原因很简单:全球主要央行都在涉猎数字货币的研究,比如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星辰计划”,美联储和“狭义银行”的纷争等等。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中央银行之一,人民银行必须处于数字货币的第一集团之中。 也有人拿央行的数字货币和Facebook的Libra进行比较,但两者大不相同。Libra建立在法币信用上,受到央行和金融机构的约束;央行的数字货币是对法币进行技术升级——对原先的央行货币(M0)进行了数字化升级,本质上并没有改变银行存款准备金和现钞的货币属性。 它的具体场景,主要还是服务央行所管理的支付侧——比如银行准备金之间的交易往来,还有就是现钞的数字化升级,并没有那么神秘。 但它又的确带来了便利,比如“假币”的困扰会随着直接持有央行的数字货币(替代原来的现钞)消失;纸币的匿名性不复存在了,交易信息也可以被追溯控制…… 对于普通人而言,交易和支付都处于央行的数字货币支付网络内,便利性提升的同时,隐私性没有了。 数字法币的研究与发布是必然的,因为它既是一个货币发展趋势的问题,又是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问题。 从货币发展必然性来说,货币必然向低成本、可靠、便捷的方向发展,一般等价物必定越来越脱离实体,其形态也越来越自由。可以说,密码代币是现在主流的发展方向。 单就数字法币来说,应用区块链技术是必然趋势,Libra的发布证实了这一点。此前因为ICO发展方向错乱、野蛮生长,有人提出“无币区块链”这一概念,要求区块链技术与发行Token分开,但这将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及数字法币的建设都产生一定冲击。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法定数字货币事关我国能否在数字经济时代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我国的移动支付在国际支付中处于相对的领先地位,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是绝对的。Libra的发布给我国敲响了警钟,并且可能造成巨大冲击: 首先,它构造了一个类似于全球支付宝的模式,会逐渐跳出原有的支付系统与监管系统,建立一套新的跨银行、跨边境、跨国家的数字货币虚拟账户交易体系。这很可能会干扰甚至取代部分国家的货币主权。更甚者,可能会进一步压缩人民币在国际上的空间,对我国“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战略都产生负面影响。 而且,这也是在更高维度上争夺数据流量入口。未来,数据资源的争夺必定会愈演愈烈,我国的支付领域,尤其是小额零售的支付领域必将面对更多挑战,最好的方式就是推出法定数字货币加以应对。在这个层面上,央行推出法定数字货币也是有利于我国的支付行业成长的。 这些年来,数字货币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央行或许也是认为数字货币将成为大势所趋,于是开始未雨绸缪。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传统法币显然依然是社会经济中的主要流通媒介,数字货币暂时会是一种尝试和补充。 其实,数字货币说到底就是一种“数字合约”,因此,未来如果央行推出数字货币,我猜想它应该不会大规模用于日常支付,而是主要用于机构之间的财务结算。事实上,作为一种先进的记账工具,财务会计、审计等恰恰也是区块链技术有可能大放异彩的领域。数字货币本身只是它的一种应用而已。 本篇作者:F君 、十七[详情]

数字货币“中国队” 将如何改变未来?
数字货币“中国队” 将如何改变未来?

  来源:金色财经 作者:肖飒lawyer  今年8月10日,央行支付结算司穆副司长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发言,提到:经过五年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消息一出,振奋了数字货币业界。 未来世界,也许人本身就是数据的载体和呈现,对于财产权的理解也由物理上实实在在的“占有”变成了虚拟世界的数据权享有,我们期待数据交互,更便利的时代必将到来。 Digital Currency 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简称DC,也就是Digital Currency;结合我国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还必须提到EP,即 Electronic Payment (电子支付)。 我国从2014年开始正式部署研究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能性,为此,我国的密码学家、科学家、政府组织等都付出了坚韧的努力。据悉自2018年起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开始966的快节奏运行,相关系统研发进行中,数字货币的“国家队”呼之欲出。 面临“高并发”挑战 诸位女性读者,还记得咱们去年双十一时候的疯狂吗?据测算,当时网联的交易峰值达到每秒92771笔交易,对比比特币、以太坊每秒7笔-20笔不等的现实(脸书担纲主角的Libra 每秒也就1000笔交易)。 我国数字货币如果采取传统区块链单一架构,可以想象是无法满足“零售级”M0的交易需求。 因此,我们发现DC\EP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央行不直接向社会公众发放数字货币,而是由央行把数字货币兑付给各个商业银行或其他合法运营结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社会公众供其使用。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一个商业机会,未来各大商业银行必然将争夺“数字货币二次发行权”,为此他们会采购金融科技服务、网络安全服务、存储性能提升技术,还会豁出去进行卖力“销售”以抢占数字货币零售高地。 此时,其周边服务行业将有一波赚钱的机会,请诸位老友注意商机哦。 数字货币也是“法币” 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将会是另一个课题,由于人的意识往往是落后于社会发展,移动支付现在虽然改变了很多人的支付习惯,但是将手机上装一个热钱包,把数字货币存入其中,万一被黑客攻击了咋办?谁来管?数字货币与物理世界的纸币一样具有“无限”法偿性吗? 根据穆副司长的讲话内容“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 也就是说,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并非什么“稳定币”,就是人民币本尊,只不过是数字化的人民币。 技术是可迭代的 我们总是会担心,刚运用的技术是否会在若干年后落伍;法律也一样,以历史行为为脚本,以当下情势做研判,最终是要约束人们未来的行为,总会担心落伍OUT,于是,我们总会给法律条文做一点延展性或者是前瞻性的规定。 在我国这个逻辑是相通的,央行此番下决心推进数字货币的应用,又担心区块链技术未来是否会被迭代或者替代,因此,留有空间将其预设为“长期演进技术”,倒不失为一种“君子不器”的好办法。 保持甲方的优势,市场上什么技术好,就采购什么技术;老百姓乐于接受哪种技术就采用哪种技术,无论哪一匹技术黑马赢得比赛,央行都会微微一笑,将市场优化出最好的技术运用到“双层运营体系”中来。 加密资产的中心化 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背后深意和逻辑,我们不揣测。我们老百姓看的是到底这样做对我们的财产能不能保护,有没有好效果。 咱们整理一下央行的理由: (1)数字货币是法币,是央行对公众的负债。这个法律关系是稳定的,央行的中心地位也是稳定的。 (2)央行有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 (3)商业银行等机构兑换数字货币,需要央行进行中心化管理。 (4)保持二元账户体系,保持原有货币政策传导方式,保持央行中心管理的地位。 我们理解为了顺利推进数字货币的广泛应用,在原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保持不变,是务实和高效的办法。 发行数字货币的动力 从国际范围看,几乎每个国家的“央行”或“X联储”“金融厅”等都开始着手研究数字法币的发行和运营,然而雷声大雨点小,此番中国央行官员的表示和未来可期的数字货币发行,可以基本判断,我国数字货币发行将走在世界前列。 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有广大的电子支付消费群体和业已形成的手机支付习惯,另一方面是区块链技术在我国的兴起,储备了大量技术人才和团队。 当然,从穆副司长的讲话中,我们发现: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又可以实现可控匿名,我们要保障交易双方是匿名的同时保证“三反”(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这两个之间要取一个平衡。 飒姐在处理国际数字货币洗钱、诈骗案件时感受很深,数字货币的匿名性给很多上游犯罪带来了一线生机。 同时,我们在配合证据回溯技术团队进行复盘时发现,数字货币的追溯并不是铁板一块,只要撒上“荧光粉”,无论跑到哪个交易所、世界哪个角落,还是能够找到蛛丝马迹的,从而将某些证据固定,在有管辖权的国家或地区起诉。(我国推行数字货币,也许未来可有效防止扶贫资金滥用,对于公务员工资进行严格监控等防止腐败事件的发生) 目标M0 根据穆副司长的介绍,“现阶段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对M0的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这是因为M1\M2现在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因为后者本来就是基于现有的商业银行账户体系,所以没有再用数字货币进行数字化的必要...... 相比之下,现有M0(纸钞和硬币)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风险...所以,我们DC\EP的设计,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代替现钞比较好的工具。” 看到此番话,飒姐第一反应是未来伪造、编造货币罪的形式将多样起来,之前我们看的电影《无双》(周润发、郭富城联袂出演)讲述了在金三角地区制造假币的奇案,未来这些画家出身的朋友可能用武之地就小很多了,数字货币一旦成为现钞的主流,那么,一支画笔是改变不了数字世界的Money的,哈哈。 同时,我们可以想象,未来世界抢银行和带着钢盔取现金的现象会逐渐减少,正如现在的公交车扒手,如今没几个人带钱包了,而手机就人体器官一样每隔五分钟被解锁一次,想下手好难好难(号里某盗窃嫌疑人的语言)。 写在最后.... 我们相信,未来数字法币将会被大力推荐给公众,我们也相信这是大势所趋,谁也不能螳臂当车。 但是,我们建议慎重加载智能合约,尤其是当下,钱就是钱,别把钱弄成不实实在在锚定某种确定价值的东西。一旦数字法币成了有价债券,成了不是钱的普通债权凭证,就没有人信它了。 届时,我们可以预见黄金的价格又要疯长,因此,数字货币循序渐进,稳步推行才是上策。 读者可能会奇怪,飒记一向是支持数字货币和创新的人,怎么一下子保守起来,最近病休读了些书,在书里明白一些道理,我们不能被眼前紧迫的事情而带走理性,得全面考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如果后果可以承受,我力主创新;如果后果无法承受,我必主保守。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招鲜”,只有看清现实后的“利弊权衡”而已。 祝福国产数字货币顺利推出,期待更好的未来!![详情]

央行透露数字货币研究新动向:研究了五年 呼之欲出
央行透露数字货币研究新动向:研究了五年 呼之欲出

  原标题:央行透露数字货币研究新动向 “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在10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对央行数字货币研究的介绍引起广泛关注。在脸书推出数字货币的计划遭遇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政府干预而暂缓执行之际,中国未来如何看待与管理数字货币成为业界的焦点。 据穆长春介绍,央行数字货币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暨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穆长春表示,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不会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 本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中将加快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步伐、跟踪研究国内外虚拟货币发展趋势作为下半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美国福布斯网站评论指出,中国对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的态度或许正在出现变化,业界对此表示欢迎。 在论坛上,对于脸书推出的数字货币计划Libra,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分析称,Libra可能会挑战中国现行外汇管理的政策框架,非法跨境资本流动可能增加。同时,Libra可能会强化美元统治,挤压人民币国际化空间,可能会扩展美国“长臂管辖”的范围。此外,数字货币可能会在跨境业务中具有现实生存空间。孙天琦建议,应将Libra视作外币纳入中国外汇管理整体框架,在中国境内必须以人民币计价结算,跨境金融服务必须持牌经营。还要进一步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增强中国金融业的综合实力。[详情]

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由科技巨头发起的商业数字货币话题持续不断,与此同时,全球央行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也在稳步推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无疑走在了前列。CF40特邀成员、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透露,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已呼之欲出。 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脸书(Facebook)发行虚拟货币项目Libra一事,是最近市场热议的话题之一。 在伊春论坛上,CF40特邀成员、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在提及Libra时表示,在我国,资金跨境不能无因划转。基于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和汇率市场化进程,外汇管理的一个基础要求是,强调外汇交易要有真实交易背景,目前在我国由银行对交易真实性进行审核。而Libra可能对这一基础要求形成挑战。 “从Libra公布的技术特点看,Libra是C2C(个人与个人间)的,由谁来落实对交易的跨境交易真实性审核,以及技术上如何在数字环境下区分交易是境内还是跨境,是发生在境内主体之间还是境内主体与境外主体之间,这些都是新课题。”孙天琦说。 孙天琦建议,将Libra视作外币,纳入我国外汇管理整体框架。首先,Libra和人民币之间的兑换,须符合结售汇规定;其次,以Libra为媒介的跨境收支交易须有真实交易背景;再次,可用于我国已承诺的完全可兑换的经常项目下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交易,以及资本项下已经开放的交易,同时须遵守现行外汇管理规定。 在由科技巨头发起的商业数字货币引发全球探讨的同时,全球央行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也正在稳步推进。有关媒体援引国际清算银行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称,参与调查的全球央行中,有70%正在参与或将要参与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工作或研究。 目前全球对数字货币的研究中,中国是走在前列的。不久前,人民银行召开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提出加快推进我国法定数字货币(DC/EP)研发步伐。“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穆长春在上述论坛上透露。 据他介绍,在运营体系方面,人民银行数字货币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双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选择双层运营体系有其背后的逻辑。穆长春解释称,单层投放框架下,人民银行直接面对公众投放数字货币,相比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数字货币在人民银行信用背书的情况下,竞争力优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会对商业银行存款产生挤出效应,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能力,增加商业银行对同业市场的依赖。这种情况下,会抬高资金价格,增加社会融资成本,损害实体经济。 网络平台发展不能单靠“烧钱”模式 数字货币其实由来已久,为何Libra的问世,格外引发关注?这与其发起人脸书关系密切。作为数字经济垄断性的科技公司,脸书凭借覆盖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用户数,拥有庞大的网络效应。 因此,在伊春论坛上,金融科技的发展也是被热议的另一大话题。“我们未来可能会生存在一种市场存在扭曲的状况下。”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在他看来,市场扭曲的出现与金融科技的发展是有联系的。 周小川指出,在IT技术和网络化发展过程中,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环节开始出现网络效应,可能带来“赢者通吃”效应,因此引发竞争手段的变化。过去传统的市场竞争,主要是规模效应递减;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呈现规模递增效应。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规模递增,而是由网络效应所带来的。 “与此相关的是,在竞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通过‘烧钱’占领市场份额、扩大流量的做法。”周小川认为,这些做法没有太多可非议的,但会对经济学和经济分析提出重要挑战。 对此,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认为,科技金融最合理、有效的发展路径,应该是网络数据平台跟各种产业链金融相结合。他指出,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一些网络平台公司的盈利模式往往靠“烧钱”取得规模优势,或者靠广告收费取得一定垄断效益。但在产业互联网时代,这一路径或许再也走不通。 黄奇帆表示,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一个有作为的网络数据公司,如果“分心”去做金融业,一是要有金融企业所需具备的充足资本金;二是要有规范的放贷资金市场来源;三是要有专业的金融理财人士,还要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 “合理的网络数字平台,应通过五种渠道取得效益、红利。”黄奇帆表示。一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应用,提高金融业务工作效率;二是实现数字网络平台公司和金融业务的资源优化配置,产生优化红利;三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筹、统计、调度,降低产业链、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四是由于全产业链、全流程、全场景的信息传递功能,降低金融运行成本和风险;五是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合理地返还于产业链、供应链的上游、下游、金融方和数据平台经营方,从而产生万宗归流的洼地效益和商家趋利的集聚效益。[详情]

深耕五年呼之欲出 央行官员“画像”法定数字货币
深耕五年呼之欲出 央行官员“画像”法定数字货币

  原标题:央行官员“画像”法定数字货币 经济参考报 “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在10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CF40)伊春论坛上,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表示,从2014年至今,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去年开始,数字货币研究所的相关人员做相关系统开发,已经是996了”。 穆长春透露,央行不直接向公众发行数字货币,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央行不预设技术路线,不一定依赖区块链,将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系统优化。另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前期或先在部分场景试点,待较为成熟后再进一步推广,出于稳妥考虑,会做好试点退出机制设计。 深耕五年呼之欲出 央行8月2日召开电视会议,对2019年下半年重点工作做出部署。会议要求,下半年要做好八项重点工作,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因势利导发展金融科技,加强跟踪调研,积极迎接新的挑战。加快推进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步伐,跟踪研究国内外虚拟货币发展趋势,继续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 据了解,央行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可追溯至五年前,目前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专利储备。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成立。《经济参考报》记者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查询系统了解到,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共申请了74项涉及数字货币的专利。 在电子支付已经十分发达的背景下,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意义何在?穆长春表示,对老百姓而言,基本的支付功能在电子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但央行未来投放的央行数字货币在一些功能实现上与电子支付有很大的区别。 据他介绍,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电子支付工具的资金转移必须通过传统银行账户才能完成,采取的是“账户紧耦合”的方式。而央行数字货币是“账户松耦合”,即可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可以实现可控匿名。 一直以来,业内密切关注科技巨头在加密货币研发方面的举动,不久前脸书公司计划推出加密货币Libra即引起市场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与会人士表示,在商业数字货币逐渐升温的同时,未来数字货币发展的趋势还是基于国家信用、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伏军表示,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能提升对货币运行监控的效率,丰富货币政策手段。发行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将使货币创造、计账、流动等数据实时采集成为可能,并在数据脱敏以后,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深入分析,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为经济调控提供有益的手段。此外,央行数字货币能够在反洗钱、反恐融资方面提供帮助。 技术路线将“市场竞争” 在公众的认知中,往往将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捆绑。央行相关人士此前曾多次表态,数字货币不等同于区块链,区块链只是央行数字货币备选的底层技术之一。在10日的论坛上,穆长春明确表示,央行在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的过程中不预设技术路线,也就是说不一定依赖某一种技术路线。 穆长春表示,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小组最开始做了一个原型,完全采用区块链架构,后来发现采用纯区块链架构无法实现零售所要求的高并发性能。他解释道,比特币每秒处理7笔交易,以太币是每秒10到20笔,根据脸书公司发布的数据,Libra是每秒1000笔,“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网联在去年‘双十一’的交易峰值是每秒92771笔”。 穆长春说,央行从来没有预设过技术路线,“任何技术路线都是可以的,不一定是区块链”。他表示,目前央行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处于“赛马”、市场竞争优选的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数字货币的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将最终跑赢比赛。“任何一种技术路线,央行都可以适应,前提是你的技术路线要符合一定门槛,比如至少要满足高并发需求,至少达到30万笔/秒。”他说。 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日前也撰文表示,央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帮助建立竞争性环境,使得最优的技术顺利凸显和发展,通过竞争选优来实现更好的技术应用。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技术进步速度很快,因此会出现一种技术在某一阶段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还会有另一项新技术出来,形成一浪接着一浪地往前推进的情形。“这在科技上是常有的现象,有可能在中间产生一种协调、通用、可切换的方法。”周小川指出。 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此前,有业内人士担忧,如果由央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可能会对现有商业银行体系造成根本性冲击。此次穆长春明确表示,央行法定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他强调,加密资产的自然属性是去中心化,但在双层运营体系安排下,央行是要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穆长春表示,中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体,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人口教育程度以及对于智能终端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在这种经济体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如果采用单层运营架构,即由央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意味着央行要独自面对所有公众,会给央行带来极大的挑战。从提升可得性、增强公众使用意愿的角度出发,应该采取双层的运营架构来应对这种困难。他表示,人民银行决定采取双层架构,也是为了充分发挥商业机构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促进创新,竞争选优。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前期或先在部分场景进行试点,待较为成熟之后再进一步推广,从稳妥的角度出发,会做好试点退出机制的设计。周小川近日撰文指出,央行数字货币试点还是要尽可能地限定范围,并设计好退出机制。他表示,退出的事前设计就像写“生前遗嘱”一样,如果出问题怎么退出呢?要事先设计好。技术发明者、创新者也许不热衷此设计,央行应要求其做充分的设计。 邵伏军表示,双重投放体系中,代理发行机构发行的数字货币有自己的标识,如工行发行有工行的标识,农行发行有农行的标识,支付清算机构可通过对现有的网络进行改造来支持数字货币的转结清算。[详情]

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多位专家近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表示,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将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为货币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且为经济调控提供有益的手段。 □本报记者 彭扬  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从2014年开始,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进行五年,现在呼之欲出。”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称。 穆长春表示,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纸钞和硬币)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现有的M0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风险。另外电子支付工具,如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基于现有银行账户紧耦合的模式,公众对匿名支付的需求又不能完全满足,所以电子支付工具无法完全替代M0。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现钞的较好工具。” 穆长春介绍,央行数字货币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属于双层运营体系。“总的来说,这种投放体系适合我国国情,既能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也能够顺利提升数字货币的接受程度。”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表示,数字货币主要针对的是个人和零售,主要替代的是M0。它对于批发和大额实时交易的影响几乎没有。 “央行数字货币必须有高扩展性、高并发性能,它是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穆长春认为,为了引导央行数字货币用于小额零售场景,不对存款产生挤出效应,避免套利和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可以根据不同级别钱包设定相应的交易限额和余额限额。另外,可以加一些兑换的成本,以避免在压力环境下出现顺周期情况。 不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从货币政策角度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日前表示,央行直接发行数字货币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伏军认为,现在的货币发行方式在发行以后对货币流通缺少有效和实时的监控手段,基本是通过统计和估算。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将使货币创造、计账、流动等数据实时采集成为可能,并在数据脱敏后,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深入分析,为货币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且为经济调控提供有益手段。同时,央行数字货币也能够有效地在反洗钱、反恐融资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穆长春表示,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为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另外,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由于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不会强化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因此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邵伏军也表示,数字货币目前确实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具体来看,一是受制于当前技术水平,还难以实现对海量货币的实时数据采集、监控和分析,也难以开展高效、精准、可编程的操作。二是国际间协调有难度,各国研究数字货币的出发点和目标不相同。三是基础准备方面存在困难,法定数字货币将对各类金融业务、金融服务的底层运作逻辑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它在金融体系的全面应用基础准备目前来说还是严重不足。既缺乏相应的底层运作规范,也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