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光大激光"踩雷"瑞华中止IPO:曾靠政府补助转亏为盈
光大激光

  原标题:光大激光“踩雷”瑞华中止IPO:曾靠政府补助转亏为盈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因康得新事件被证监会调查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目前其服务的多个IPO、定增、可转债项目均被叫停,其中就包括锂电设备企业光大激光的IPO项目。值得一提的是,7月5日,光大激光才在证监会官网披露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以下简称招股书),此次IPO中止距其招股书披露不到一个月。 根据招股书,光大激光拟募资5.83亿元,用于自动化装备生产基地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项目以及补充营运资金等。虽然因“踩雷”瑞华中止IPO,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研究招股书发现,其自身存在多重隐患: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连续三年为负、毛利率低于同行,甚至为了赢得客户主动降低项目投标毛利率。此外,光大激光身上还有区别于行业的“个性”:2016年业绩主要依靠政府补助才转亏为盈,2018年与银隆新能源1.05亿元的设备合同遭到了退货处理…… 在动力电池行业马太效应“催化”之下,锂电设备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8个月前,大族激光(行情002008)(002008,SZ)副总裁黄祥虎曾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直言,目前锂电设备竞争空前激烈,设备本身成本高毛利低,低价竞争在行业内比较普遍,资金风险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可能会出现有些企业不赚钱。 黄祥虎提及的问题,如今在光大激光身上一一显现。 增值税即征即退金额畸高 根据光大激光招股书,2016年、2017年及2018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06亿元、4.25亿元及6.0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51.11万元、3695.84万元及5148.27万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703.46万元、3272.35万元及4924.92万元。尤其是在2017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38.89%,但净利润同比增长了近14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6年~2018年,光大激光的营业利润分别为- 1068.54万元、3789.66万元及5453.38万元。 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之所以2016年公司的净利润为正,在于光大激光在该年度收到了多笔总计1228.94万元的政府补助,并将其计入营业外收入,而在2017年和2018年,光大激光则按照新会计准则要求将部分政府补助计入其他收益,分别为1255.01万元和2099.37万元。记者计算发现,2016年度~2018年度,上述政府补助分别占光大激光净利润的489.4%、33.96%、40.78%。 若扣除计入营业外收入的1228.94万元的政府补助,光大激光2016年净利润应为亏损。具体来看,在1228.94万元的政府补助中,金额最大的一笔来自国家税务局875.24万元的“软件增值税即征即退”,紧随其后的是深圳市经信委121万元的“动力电池模组及PACK成套智能制造设”项目。 有财税专家告诉记者,国务院对软件行业有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而软件企业一般可以直接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再享受所得税减免的政策优惠,因此,即使公司销售额和利润率很高,也只需缴纳很少的税金。 光大激光在招股书中指出,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子公司光大软件“两免三减半”企业所得税优惠、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等优惠政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光大激光子公司光大软件成立于2015年4月,主要为光大激光提供软件开发服务,2018年的净利润高达2140.26万元。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光大激光享受税收优惠金额分别为1510.18万元、1590.27万元和2160.50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839.22%、42.19%和40.15%。其中,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的金额分别为875.24万元、973.36万元和1801.10万元,呈大幅增长态势,分别占当期利润总额的486.38%、25.83%、33.24%。 随后,记者查阅先导智能(行情300450)、赢合科技(行情300457)等其它可比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发现,赢合科技在2017年及2018年享受的增值税即征即退分别为2282.49万元和2962.01万元,分别占当期利润总额的9.09%及7.89%;先导智能在2017年及2018年享受的增值税即征即退分别为9542.87万元、1.21亿元,分别占当期利润总额的15.3%、14.42%。 由此可见,2017年及2018年,虽然光大激光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金额小于赢合科技和先导智能,但这两家公司的利润总额均远高于光大激光,相较之下,光大激光增值税即征即退金额在当期利润总额中的占比要高出许多。 对此,光大激光在招股书中只是简单解释称,公司获得的税收优惠金额占当期净利润比例较高,同时公司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具备行业普遍性,相关政策具有持续性,与公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属于公司的经常性所得,公司对税收优惠不存在严重依赖。 亿元订单遭成都银隆退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家非标设备制造企业,光大激光主要生产的是定制化产品,具有较强的专用性。这就意味着,如果客户不能按照合同约定购买公司产品,企业可能发生存货滞销和跌价的风险。而银隆新能源的退货风波,便是现阶段光大激光不得不面对的最大风险。 光大激光在招股书中特别提到,2018年7月,公司与成都市银隆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银隆)达成协议,终止双方于2017年6月签署的设备购销协议(合同含税金额为1.05亿元),合同标的物两条模组PACK生产线作退货处理,截至招股书签署日,上述货物尚未完全退回。 光大激光解释称,公司2018年末发出商品余额较高,主要系成都银隆因其自身经营状况,拟退回已发货的2条模组PACK自动化生产线,存货余额为5695.26万元。光大激光坦言,公司将成都银隆两条生产线纳入发出商品核算,已按照谨慎性原则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如公司不能及时出售或处理,可能会发生进一步的资产减值损失,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和2017年,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装备)分别位居光大激光第二大、第一大客户,公司对其销售收入分别为4725.64万元、6984.53万元。 另外,报告期各期末,在光大激光应收账款前五大客户名单中,格力装备分别位居第二、第一、第二大客户,金额分别为3450.30万元、5402.33万元和5373.29万(账龄1至2年)+243万元(1年以内),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1.76%、23.87%、15.82%(账龄1至2年)+0.72%(1年以内)。 客户格力装备帮银隆采购?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光大激光向格力装备销售锂电设备,但其背后真正的客户或为银隆新能源。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自从格力电器(行情000651)董事长董明珠入股银隆新能源以来,每年格力方面与银隆公司都会发生较大金额的关联交易,子公司格力装备会帮助银隆新能源对外采购锂电设备。但光大激光在招股书中对格力装备与银隆新能源的关系并未提及,事实上,早前科恒股份(行情300340)发布的多份交易公告、联赢激光披露的科创板招股书(申报稿)等均可证明一二。 2017年4月,科恒股份子公司浩能科技与格力装备签订了两份锂电设备的《采购合同》,总价3.72亿元(含税);2017年9月,浩能科技陆续将合同设备运送到格力装备指定的场所(天津银隆和成都银隆),并于2017年年底前完成了安装调试工作,但由于设备使用方(天津银隆和成都银隆)经营情况不及预期,产线投产计划停滞,生产处于不正常状态,因此,格力装备对浩能科技上述合同所涉设备的验收工作也相应延后。 2018年10月,科恒股份公告称,子公司浩能科技与格力装备此前签订的两份采购合同,双方协商采购总价由3.72亿元(含税)变更为2.77亿元(含税),主要是因为考虑到银隆公司目前整体的经营现状,其已不具备正常投产的条件,如维持原先合同条款,合同难以执行。 而同样的问题也曾在联赢激光身上上演。 “据我判断,银隆之所以通过格力装备对外采购锂电设备,在于格力的议价能力会相对高一些,而且格力与银隆之间再进行交易,也可从中再进行一定的利润调节。”有行业人士向记者如此分析相关交易背后的缘由。 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格力电器方面曾对外表示,目前没有投资银隆的计划,在经历股权之争后,银隆当前经营情况依旧未知,光大激光对格力装备的应收账款能否如期收回,尤其是还有一笔账龄超过1年的5373.29万元应收账款,均不可知。 而光大激光在招股书中这样表示,应收账款前五大单位均为国内知名锂电池生产厂商或设备厂商,具有较高的资信水平和偿债能力,发生坏账的风险较小。 “银隆的案例已经表明了当大客户自身发生重大经营困难时,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将被‘殃及’。再加上锂电设备行业营业周期超长,进一步加大了各项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上述行业人士表示。 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最终客户的状况不必然影响公司稳健运营,公司业绩不会因该销售渠道而出现业绩大幅波动的风险,拟IPO企业可以不披露最终客户的情况。反之,如果最终客户采购额占拟IPO企业当年销售额的比重比较高,而该最终客户是否持续采购存在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拟IPO企业应当如实披露风险。 针对上述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次致电光大激光证券部,并向其发送了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能获得回复。[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7月30日 01:05
江中药业研发费仅千万 一季度销售费1.77亿日均197万
江中药业研发费仅千万 一季度销售费1.77亿日均197万

  原标题:江中药业研发费仅千万 销售费1.77亿日均197万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曹雪娇 “家中常备江中牌健胃消食片”是家喻户晓的广告语,但近几年江中药业(600750.SH)却无法消化自己的业绩难题。 日前,江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生产监督检查及处理情况通报》(2019年第1号)显示,在江西省药品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安排中,被检99家药品生产企业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问题,被责令整改,江中药业涉及其中。 公告显示,江中药业在检查中存在一般缺陷11项。针对公司检查存缺陷的原因以及整改情况等问题,长江商报记者致电江中药业相关负责人,江中药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已完成整改并提交相关材料。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药品GMP的一般缺陷是比较容易整改的问题。导致一般缺陷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都不会涉及药品质量问题,地面清洁或者物品摆放都可成为出现一般缺陷的原因。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江中药业的明星产品健胃消食片销量下滑,研发费用长期仅2000多万。今年一季度,公司研发费为1050万元,而同期销售费达1.77亿元,日均销售费约197万元。 主营业务毛利率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江中药业1996年在上交所上市,以中药产业为核心,主要从事非处方药、保健品(含功能食品)的生产、研发与销售。旗下的健胃消食片可以称得上家喻户晓。 但最近几年,健胃消食片的销量总体却成下滑趋势。 长江商报记者查阅年报发现,2015年-2018年,公司健胃消食片的产量分别为2.06亿盒、1.98亿盒、2.13亿盒、1.70亿盒,同比分别增长-23.28%、-3.48%、7.33%、-20.425%;销售量分别为2.14亿盒、1.96亿盒、1.97亿盒及1.81亿盒,同比分别增长-19.47、-8.43%、0.78%及-8.36%。 非处方药业务是江中药业的主营业务,非处方药类的其他产品产销情况也不容乐观。近4年,复方草珊瑚含片、古优钙片、胖大海菊花乌梅桔红糖等产销量也呈下滑状态,仅乳酸菌素片略有增长。财务数据显示,2014年-2018年,江中药业非处方药的毛利率分别是76.64% 75.23%、74.89%、72.85%和70.22%,已经连续5年下滑。其整体毛利率也从2016年的70.87%降至2018年的67.45%。 2018年,江中药业全年营业收入17.55亿元,同比增长仅0.49%,归母净利润4.7亿元,同比增长12.55%。去年其营收水平退回到2009年的18.90亿元。 一季度销售费达1.77亿 有趣的是,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健胃消食片产销量微增的2017年,也是公司近4年以来销售费用唯一增加的一年。 2015年-2018年,江中药业的销售费用分别为6.72亿元、5.31亿元、5.84亿元、5.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42%、-20.98%、9.93%及-13.83%。随着销售费用的减少,健胃消食片的产销量也在减少。 此前江中药业也多次出现营收随销售费用变化而变化的情况。2012年-2014年,江中药业的营收分别为31.92亿元、27.78亿元、28.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9%、-12.97、2.02%。同期销售费用分别为7.48亿元、6.90亿元、9.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85%、-7.79%和30.54%。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江中药业自2002年起开始增加销售费用的投入。2002年销售费用为2.51亿元,同比增长1180.85%。此后,江中药业的销售费用一直在维持在亿元以上,2006年之后,更是一直保持在5亿元之上。 因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江中药业的营收与其销售费用的投入挂钩,当销售费用增长时,江中药业营收亦增长,反之,则下滑。 相比之下,2017年-2019年一季度,江中药业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277.98万元、2962.1万元、1050万元,虽然今年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158.78%,但1050万元研发费用仍远低于1.77亿元销售费,截至各报告期末,江中药业的销售费用均超其研发费用的16倍。 子公司业绩不佳连年亏损 江中药业还多次试图拓展业务,不过旗下子公司却连年亏损。 2010年,江中药业向宁夏朴卡酒业有限公司(下简称“宁夏朴卡”)注资2000万,成为宁夏朴卡的全资股东。2011年至2016年,宁夏朴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6年累计亏损1.01亿元。直到最近两年宁夏朴卡的亏损状况才有所缓解,2017年和2018年净利润分别为76万元和524万元,共600万元。 但是宁夏朴卡的巨额亏损并没有影响江中药业对于酒板块的兴趣。2014年,江中药业出资5000万元注册江中杞浓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江中杞浓”)。同样,江中杞浓自成立起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4年-2017年,累计亏损1707万元。于2018年被注销,相关业务由新成立的江西江中杞浓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江西江中杞浓”)承接。但根据年报显示,江西江中杞浓2018年亏损512万元。 另一家子公司江西江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江中食品”)也亏损较为严重,在2018年注销。江中食品与宁夏朴卡同年成立,经营范围为预包装食品经营。2011年-2015年,江中食品累亏8064万元,2016-2017年净利润分别实现759万元和441万元。江中食品成立至注销,共亏损6864万元。 今年4月11日,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收购控股股东江中药业51%股权事项清算过户手续已经办理完毕。自此华润医药控股直接及间接持有江中药业43.03%的股份。其实际控制人由江西省国资委变更为中国华润有限公司。 几乎在此次重组的同时,江中药业还完成了对江西南昌桑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南昌济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51%股权的外延并购。  [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7月15日 07:41
中恒集团销售费22亿占营收64% 日均580万涉利益输送
中恒集团销售费22亿占营收64% 日均580万涉利益输送

  原标题:中恒集团销售费22亿占营收64% 日均580万涉利益输送 来源:长江商报 记者 吴婷 正值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检工作期间,上市药企中恒集团(600252.SH)高管却密集离职。 作为此次检查重点之一的销售费用,中恒集团年销售费用高达21.19亿元,同比增长198.45%,占同期营收的64.23%,日均销售费用达580万元,在所有A股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中排在第六位。 值得注意的是,净利三连增的背后,其现金流量净额却不增反降,三年下滑43%。 而与之对应的是,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的增加。仅2018年,中信集团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达2.16亿元,同比增长86.2%。其中,应收账款达1.9亿元,同比增长77.57%。 为何在核查药企情况之时高管频繁变动,销售费用畸高是否合理,为何公司现金流量净额不增反降?对此,长江商报记者发送采访函至中恒集团,但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 一个月内高管“大换血” 7月9日,中信集团公告提名梁建生先生为公司第八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在此之前一个月,中信集团管理层几乎大“换血”。 根据公司公告显示,5月24日,尹琪辞去中恒集团副总经理一职;5月28日,陈海波辞去公司董事一职;6月20日,廖智辞去副总经理一职;6月6日,欧阳静波辞去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委员职务。 欧阳静波此前一直是该公司的法人代表,2016年当选中恒集团总经理与副董事长。2018年财报显示,欧阳静波年薪达到432.41万元。对于此次辞职,公告显示系欧阳静波个人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6月3日财政部发布《财政部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联合医保局,随机抽查77家药企。在抽查的77家药企中,并没有中恒集团。但在6月份,中恒集团高管却相继辞职。 为何在核查药企情况之时,高管频繁变动,是否存在公司违规、管理层逃避检查情况?中恒集团回应投资者表示,高管辞职系工作调动和个人原因,属于正常的人员流动。 日均销售费用580万 2018年年报显示,中恒集团销售费用同比大幅增长。数据显示,中恒集团销售费用达21.19亿元,其中市场推广费用20.58亿元,绝大部分销售费用都花在市场推广上。较2017年销售费用4694.19万元同比增长1.98倍,占同期营收的64.24%,占同期营业成本的78.08%。平均下来,中恒集团2018年日均销售费用达580万元。在所有A股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中排在第六位。 对于销售费用畸高,市场关于其存在利益输送的质疑,中恒集团解释称,主要是“两票制”政策实施,原来由代理商负责的市场推广工作需要由公司与代理商共同负责推广,因此市场推广费同比大幅增加影响本期销售费用增加。 与销售费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发投入。2018年中恒集团研发投入合计仅4474.49万元,仅达销售费用的2%。该公司2018年员工总人数为2434人,但研发人员数量只有65人。 中恒集团销售费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重营销轻研发的情况。对此,长江商报发函致电中恒集团,但尚未得到回复。 根据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检工作显示,此次将重点关注费用的真实性、成本的真实性和收入的真实性等多个重点内容,如销售费用列支是否有充分依据、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存在以咨询费、会议费、住宿费、交通费等各类发票套取大额现金的现象等。这将对市场推广费用较高的企业造成较大的压力。 现金流净额三年下滑43% 在中恒集团财报中,也存在利润质量问题。 年报显示,2018年中恒集团营收32.99亿元,较2017年20.48亿元同比增长61.10%;净利润6.13亿元,同比增长1.39%。然而,其扣非净利同比下滑14.8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53亿元较2017年同比下滑4.46%,相比2016年14.96亿元的更是下滑42.98%。 从数据上看,2016年-2018年,中恒集团净利润持续增长,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是同比大比例下滑。由此可见,公司净利润可能并没有转化为经营性现金流量。 2016年-2018年,中恒集团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分别为3.06、1.48、1.39。显然近三年里,中恒集团盈余现金保障倍数逐年降低,利润并未以现金方式留下来。 与之对应的是,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的增加。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中信集团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达2.16亿元,较期初余额1.16亿元同比增长86.2%。其中,应收账款达1.9亿元,同比增长77.57%。 中恒集团解释,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增加较多的原因主要是两票制的全面推行,药品销售的货款实行分期结算收款影响及客户用银行汇票结算增加影响所致。 与此同时,财报显示,2018年期末中恒集团有1564.97万元坏账准备,其中有761.3万元坏账无法收回,占坏账准备比例的近五成。2018年,计提坏账准备金额为485.27万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正在投资建设的“注射用血栓通产业化项目”存在减值现象。年报显示,该项目预算6.5亿元,工程进度96.1%,但目前因“注射用血栓通产业化项目” 拟生产的药品未获得药监局批文,南宁中恒、肇庆中恒部分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处于闲置状态。 中恒集团管理层认为,相关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存在减值迹象,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的账面价值可能无法通过使用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或处置资产来全部回收。 在资本市场,2015年开始,中恒集团股价开始一路下行,从2015年5月29日最高价10.19元/股,跌至7月5日收盘价3元/股,股价跌幅七成。 中恒集团公告表示,公司股价涨跌受多重因素影响,公司管理层目前致力于做好各项经营工作,希望通过努力经营来保持公司稳定长远地发展。目前公司的市盈率在14左右徘徊,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与近期上证综指市盈率为13倍相近,低于全球主要股指,市场估值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7月08日 07:22
科伦药业年销售费54.5亿 查实商业贿赂涉案超300万元
科伦药业年销售费54.5亿 查实商业贿赂涉案超300万元

  原标题:科伦药业一年54.5亿销售费“开发维护”市场   已查实商业贿赂涉案金额超300万 来源:长江商报 记者 金度 销售费用增长过快成为药企的“照妖镜”,日前,财政部宣布开展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医药销售费用成为核查重点。科伦药业(002422.SZ)在迎来业绩最好一年的同时,“真面目”也可略窥一二。 长江商报记者统计发现,科伦药业2016年销售费用仅为12.54亿元,2018年为59.87亿元,两年间增长377.43%。而科伦药业销售费用中的“市场开发及维护费”,从2016年的8.7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4.51亿元,两年大增525.11%。 科伦药业拥有销售人员808人,平均起来每人每年要花741万元的销售费用,要花675万元来“开发维护市场”。 长江商报记者还发现,自称与商业贿赂“绝缘”的科伦药业,近5年来被查出多起商业贿赂案,涉案金额超过300万元。 有业内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两票制”全面铺开后,药企近年销售费用激增,科伦药业很有可能借用会议费等销售费用的名义,给中间环节“返点”,存在大面积商业贿赂的可能。 2018年销量仅增长0.71% “科伦药业输液板块业务在全国的布局已经完成,未来将继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突破‘天花板’。”这是2019年4月,刘革新在股东大会上的陈述。 资料显示,科伦药业主要从事大容量注射剂(输液)、小容量注射剂(水针)等25种剂型药品,主要产品涵盖麻醉镇痛、中枢神经、抗感染、肠外营养等领域。 2018年年报显示,科伦药业输液类销量为44.98亿瓶/袋,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处于第一位。如果按照14亿中国人计算,平均每人每年要注射3.2瓶科伦药业此类产品,刘革新也无愧于“输液大王”的美誉。 面对如此骄人的成绩,刘革新依然不骄不躁,依然要突破“天花板”。数据显示,科伦药业输液类2018年销量仅增长0.71%,2017年则更少,为0.63%。 不过,销量增长疲软,并未影响到科伦药业的业绩增长。数据显示,科伦药业输液类2017年和2018年营收分别为75.59亿元和9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2%和30.37%;毛利率分别为63.7%和71.18%,同比分别增长10.76%和7.48%。 同时,科伦药业非输液板块也表现强劲,2017年和2018年37.52亿元和62.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68%和66.37%;毛利率分别为27.61%和42.68%,同比分别增长3.89%和15.07%。 更为可观的是,2018年年报显示,科伦药业实现营业收入163.52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净利润12.13亿元,同比增长62.04%。而且,科伦药业扣非净利为11.13亿元,同比增长698.96%。 2018年也成为科伦药业上市以来,业绩最好的一年,该公司将增长主要归功于输液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以及非输液产品销售规模扩大。 单季营收相近净利差距大 有意思的事,科伦药业的业绩变现并不稳定。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科伦药业第一到第四季度的营收分别为39.32亿元、38.6亿元、44.39亿元和41.2亿元,但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83亿元、3.91亿元、2.29亿元和1.64亿元。 显而易见,科伦药业四个季度的营收较为平均,但营收最高的第三、第四季度的净利润环比反而大幅下降。 而且,即便是业绩高速增长,科伦药业觉得自己依然留有“遗憾”。 科伦药业在2018年年报中表示,因公司持续大力推进“创新驱动” 战略,研发费用增加;公司加强销售及新药推广力度,市场开发及维护费、市场管理、学术推广费等增加;市场融资利率上升,公司财务费用增加;公司生产规模扩大及持续推动技术改造,修理费增加。由于上述几方面的主要因素,影响了公司净利润的增速。 加强销售及新药推广力度,为何成了科伦药业净利润增速变缓的“罪魁祸首”?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科伦药业2013年至2016年,科伦药业的销售费用分别8.87亿元、10.49亿元、10.28亿元和12.54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12.98%、10.65%、13.24%、14.64%。 一位从事医药销售的企业负责人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药企销售费用保持在10%到20%之间,属于合理水平。如果费用增长较快或占比较高,则存在通过销售费用中的广告费、会务费、咨询费、学术推广费等,“洗出”现金兑付回扣的行为。 数据显示,2017年和2018年,科伦药业的销售费用分别为30.74亿元和59.87亿元,分别占营收23.88%和36.61%。两年间,科伦药业销售费用增长377.43%。 如果平均到每天,科伦药业销售费用为1640万元,而董事长刘革新年薪仅120万元,不及十分之一。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2018年,科伦药业销售费用中,“市场开发及维护费”达54.51亿元,同比2017年的26.43亿元增长106.32%。而2016年,该费用仅为8.72亿元,两年大增525.11%。 2018年年报显示,科伦药业拥有销售人员808人,平均起来每人每年要花741万元的销售费用,要花675万元来开发维护市场。 商业贿赂案涉案金额超300万 科伦药业销售费畸高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商业贿赂等行为?近日,长江商报记者向科伦药业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不过,长江商报记者发现,自称没有商业贿赂“基因”的科伦药业,却多次被抓现行。 早在2013年10月,科伦药业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透露,政府进行的医药行业的反商业贿赂行动,对医药行业尤其是以临床产品为主的一些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对公司而言,没有任何影响。 科伦药业表示,公司采用的是总经销商和总代理商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本身也可以有效的规避商业贿赂。从行业来讲,输液行业同质化的竞争非常激烈,价格都非常低,一般情况也没有商业贿赂可以操作的空间,所以医药行业反商业贿赂的行动对公司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说大话的结果往往是被啪啪“打脸”,科伦药业也是如此。 中国裁判文书网资料显示,科伦药业医药代表吴某在2011年至2013年间,向某地卫生院院长行贿,回扣款共计6150元。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科伦药业近5年来,被查处的商业贿赂案,涉案金额超过300万元。 有业内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两票制”全面铺开后,药企代理商逐步退出,企业无法通过“中间渠道”支付回扣,销售费用此时被“派上用场”,从而导致大幅提升。 该人士还表示,科伦药业有多次商业贿赂的“前科”,而且近年销售费用激增,“很有可能借用会议费等销售费用的名义,给中间环节‘返点’,存在大面积商业贿赂的可能。”[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7月08日 06:34
评论:对药企财务问题核查是切实回应民生之举
评论:对药企财务问题核查是切实回应民生之举

  财政部此次对药企财务问题展开调查,无异于一场监管的“及时雨”,掀起的监管风暴将对药企财务管理秩序起到整肃作用。 日前,财政部发布消息,决定开展2019年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并随机抽取77家医药企业检查名单,其中,复星医药等27家A股上市药企均在此次核查名单之列。 消息一出,民心大振,只因此举实在是得民心之举,民众早就期待监管部门加大对药企财务的监管,给药企财务管理“黑洞”来一次彻底的“透析”。财政部此次对药企财务问题展开调查,无异于一场监管的“及时雨”,掀起的监管风暴将对药企财务管理秩序起到整肃作用。 通过核查风暴,将财务造假、靠高回扣维持生存的劣质药企驱逐出局,可有效净化国内药企生态。对资本市场中手脚不干净的上市药企进行全面会诊,可为投资者提供靠谱的上市药企,有利于消除资本市场乱象。 众所周知,中国药企经营中乱象丛生,大都是因财务管理混乱诱发的。一些药企不是靠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来赢得市场,而是靠歪门邪道的药品回扣来达到排挤竞争对手、达到非法占有市场之目的,形成了药企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市场乱象,让一些正规的、保质量的药企难有出头之日,也让药企经营难以回归正常轨道。 近几年来,上市药企暴露出的问题确实不少,尤其是今年以来,业绩变脸、股价闪崩,企业因财务造假被罚,医药行业“黑天鹅”事件频发,引发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今年因财务造假爆雷的康美药业,已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诟病。 此次调查27家A股上市药企的财务是否违规,有理由相信,通过财务大调查,一定能将一些财务方面的盖子彻底揭开,对其他上市企业起到较大的震慑作用。 国内民众长期饱受高药价之苦,根源就在于不少药企没有坚守财务管理的底线,对财务制度缺乏敬畏意识,通过虚增销售费用等手段进行财务造假,既逃避国家税收,又进行不正当的利益输送,加剧了医药领域的腐败乱象。 目前国内消费者普遍认为药价虚高,“住不起院、治不起病”几乎已成社会共识,这种问题的出现关键是因药企财务管理混乱所致。一些药企为达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靠着给药企代理商、给医院医生等层层回扣机制,不断推高药企销售费用。且因审计、物价等部门监管不到位,为药企财务造假大开方便之门,导致一些药企把利润转移到销售费用上,达到偷税漏税之目的。更可恨的是,这部分利润暗中流向了医药代表和医院医生的口袋,导致医药领域的腐败大案频发。最终,民众成了药企财务造假和高药价的最终受害者。 据披露,拟被调查的77家药企中,2018年销售费用都呈较大幅度增长,总销售费用高达2400亿元,多数以会议费、业务宣传费、学术推广费等开支列出,并将部分款项支付给一些中介服务公司,用于销售回扣,形成药企的高毛利率、高销售成本率和低利润率,造成一种销售费用畸高的病态机制。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步长制药的销售费用高达80.36亿元,占营收比例达58.81%,销售费用中的93.15%为“市场推广、学术推广及咨询费”,存在的财务问题由此可窥一斑。对药企财务问题展开调查,既有利于堵塞药企偷税漏税漏洞,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也有利于惩治医药领域的腐败乱象,消除药企商业贿赂顽疾,切实减轻消费者的医疗负担。 最后,乐见其成的是,财政部强调将对医药企业销售环节开展“穿透式”监管,延伸检查关联方企业和相关销售、代理、广告、咨询等机构,必要时可延伸检查医疗机构。这对规范医药行业的财务管理、增强财务合规意识,都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莫湘(财经评论人)[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6月11日 00:28
评论:药企回扣账本公开 打击行贿需与违法退市挂钩
评论:药企回扣账本公开 打击行贿需与违法退市挂钩

  药企回扣账本公开 打击行贿行为还需与违法退市制度挂钩 将上市公司及其员工的行贿行为与重大违法退市制度挂钩,上市公司、董监高、普通员工,尤其是股东,才可能对此高度重视,形成内部制约,证券市场反贿赂的内在动力就将极大增强,由此可引领带动各行各业的反商业贿赂工作向纵深推进。 近日,财政部会同医保局成立部际协调工作组,将于6月至7月开展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抽取的77家医药企业检查名单中,包括复星医药、恒瑞医药、步长制药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笔者认为,这将为公众解开医药企业财报是否存在财务数据注水、销售回扣等敏感疑问。 据了解,此次财政部重点检查医药企业费用、成本和收入的真实性,其中包括是否存在以咨询费、会议费、住宿费、交通费等各类发票套取大额现金,通过专家咨询费、研发费、宣传费等方式向医务人员支付回扣或销售返点等现象。 此前证监会表示,已初步查明康美药业披露的2016至2018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虚假,这说明一些医药企业财务造假问题存在。另一方面,一些上市药企销售费用过高等问题也受到监管关注,比如去年某上市药企营业总收入136.65亿元,销售费用竟高达80.36亿元;该公司在回复上交所问询时披露了巨额销售费用去向,其中包括2018年度公司共组织市场活动19000余场次,将销售费用归于正常的商业推广。显然如此回复仍难解市场人士疑惑。 此前,医药企业已曝出多起向医务人员行贿、给予回扣案件,并被法院判决,显示药品回扣、返点问题严重。药品回扣,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和极为反感的问题,它破坏了医药行业良性竞争秩序,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甚至假冒伪劣药品霸占市场,还进一步导致药品价格抬升、医生为患者滥用药物等问题,极大加重了患者药费负担,恶化了医患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逐利的资本市场,或许很难解决药品回扣等问题。一些投资者留恋或陶醉于医药板块所谓的防御属性,股东对上市药企利润的盲目追求,由此可能对上市公司以回扣抢占市场行为不闻不问,甚至纵容,导致上市公司枉顾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对此可能失效。只有对上市公司施加外部压力,才能解决医药回扣这个痼疾,此次财政部及医保局对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开展检查,无疑是敲山震虎之举,也可揭开药企账本背后藏着的猫腻。 从证券监管的角度,也应思考如何才能引导上市公司更好履行社会责任,防止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群众根本利益的行为。证券市场奉行“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行贿、回扣这些见不得光的行为,显然严重违背了“三公”原则,甚至构成违法违规。证券市场要反贿赂,关键要催生上市公司股东反贿赂的内在压力,为此不仅要让行贿受贿者付出应有代价,而且要让上市公司股东为此付出一定代价,而最有威慑的办法莫过于与重大违法退市制度挂上钩。 去年公布的重大违法退市制度,规定重大违法退市主要包括两大类情形,一是上市公司存在欺诈发行、重大信披违法或其他严重损害证券市场秩序的重大违法行为;二是存在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公众健康安全等领域的违法行为。上市药企即便其生产的药品不属于假冒伪劣,但没有什么疗效,仍通过向医务人员回扣、返点等违法违规手段,流入患者手中并服用,这将影响或耽误患者的正常治疗和生命健康,同样属于谋财误命,对于回扣数额巨大、销售额巨大的上市药企,同样可认定其危害“公众健康安全”,进而认定为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将上市公司及其员工的行贿行为与重大违法退市制度挂钩,上市公司、董监高、普通员工,尤其是股东,才可能对此高度重视,形成内部制约,证券市场反贿赂的内在动力就将极大增强,由此可引领带动各行各业的反商业贿赂工作向纵深推进。 熊锦秋(财经评论人)[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6月10日 11:03
药企遭穿透式抽查账目 医药板块市值一天缩水近700亿
证券日报 | 2019年06月10日 08:30
聚焦药企核查风暴:中恒集团年薪400万总经理辞职
聚焦药企核查风暴:中恒集团年薪400万总经理辞职

  聚焦药企核查风暴②:中恒集团年薪400万总经理辞职 去年销售费用占比达64%,同比增198%;原高管曾陷行贿丑闻 财政部公布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名单已在医药行业炸起一阵雷声。6月6日,医药概念股整体下跌,被卷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风波中的中恒集团当天跌去4.5亿元的市值。 中恒集团近期股价走势(收盘线)。 而真正的检查尚未开始,6月6日晚间,中恒集团突然宣布,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董事,同时也是中恒集团法定代表人的欧阳静波因个人原因,辞去相应职务。这背后,是今年以来中恒集团的管理层已经频发变动,多为高管辞职。 作为广西国资委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中恒集团为华南区大型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制药、保健食品等业务,曾经还跨界做过房地产。目前,中恒集团旗下主要有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为主要的核心医药品种。 此次被抽中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中恒集团,是目前被抽查上市公司中2018年度销售费用增速最快。 2018年度,中恒集团的销售费用为21.19亿元,较2017年度7.1亿元增长198%。而在报告期内,中恒集团的营业收入仅为32.99亿元,以此计算,中恒集团的销售费用占比超过了64%。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中恒集团还被监管层指出存在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等多项问题。公司曾经的副总经理,还涉嫌内幕交易、行贿等问题。 6月7日,新京报记者致电中恒集团证券办公室了解财务核查的相关情况,该工作人员回复记者,“我们也看到了官方的信息,我们公司也会跟踪、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现在还没有了解到,(核查人员)应该还没有到。” 400万年薪总经理辞职,新董事长上任百天内高层人事地震 6月6日晚间,中恒集团发布公告称,欧阳静波女士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委员职务。 按照2018年年度报告,欧阳静波在中恒集团的年薪为432万元,为薪酬最高的管理层高管。 在总经理选择离职的背后,中恒集团的管理层今年已经发生较大变动。2019年1月15日,中恒集团宣布,郭敏因工作调动原因,申请辞去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委员的职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恒集团在3年内更换的第3个董事长。2016年2月,中恒集团宣布由容贤标兼任公司董事长;在2017年12月,容贤标因工作调动原因,申请辞去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经公司审议通过,郭敏当选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 随之而来的,2019年1月30日,中恒集团收到公司独立董事王华的请辞函,其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独立董事及董事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委员的职务;在2019年5月24日,中恒集团宣布收到副总经理尹琪先生提交的辞职信,尹琪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5月28日中恒集团公告,收到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陈海波的辞职信,其因工作调动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职务。 2019年2月20日,中恒集团已经召开董事会,选举焦明先生担任公司董事长。 频繁的人事变动背后,中恒集团此前曾陷入单位行贿丑闻。2015年8月28日,中恒集团收到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公函》,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中恒集团董事长许淑清以涉嫌单位行贿罪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许淑清2006年就正式成为中恒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在其担任中恒集团董事长期间的2011年12月,中恒集团收到广西证监局下发的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中恒集团被指出“董事会流于形式、对关键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约束、公司部分会计处理及报表编制不正确、存在利用募集资金专户流转非募集资金”等多项问题。 在许淑清被带走前的2015年6月,中恒集团副总经理,也是财务负责人的李建国因涉嫌犯罪被逮捕,后辞去在公司的职务。随后许淑清的儿子赵学伟辞去董事、副总经理职务。 根据裁判文书网上的一份《陆志光受贿罪二审刑事裁定书》,2010年11月初,中恒集团副总裁赵某利用内幕消息买卖股票谋取利益,为逃避广西证监局的调查,赵某与时任梧州市公安局法制科副科长的黄某商议,由中恒集团总裁办副主任潘某、广西梧州制药设备部副部长韩某二人投案顶罪。 此前多次靠学术推广补救销售,制药业务毛利率超90% 2018年度,中恒集团的销售费用激增。按照公司的说法,主要是“两票制”政策实施,“原来由代理商负责的市场推广工作需要由公司与代理商共同负责推广,因此市场推广费用同比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2018年度,中恒集团的市场推广费用为20.57亿元,占销售费用总额的97.1%。 从中恒集团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同行业销售费用对比来看,昆药集团、康缘药业、上海凯宝、丽珠集团、红日药业等多家公司的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均未超过52%,其中珍宝岛的销售费用占比仅为35.5%。 根据中恒集团2018年年度报告,公司的营业收入为32.99亿元,较2017年度的20.47亿元增长61.1%,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5.14亿元,较2017年同比下滑14.88%。 值得注意的是,在扣非净利润下滑的同时,中恒集团制药业务的毛利率超过90%。数据显示,2018年度,中恒集团制药业务的毛利率92.36%,其中心脑血管领域用药的毛利率为94%。 值得注意的是,中恒集团此前也多次靠“学术推广”来拯救销售业绩。 在2014度,血栓通注射液直销收入下滑的中恒集团开始大量展开学术推广补救业绩。根据2014年度报告,“报告期内,根据市场发展和政策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药公司对营销架构作出相应的调整,大量开展学术推广、开发终端市场、实行纯销管理和品牌管理”。 在2015年,中恒集团受梧州制药业绩下滑的影响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营业收入13.4亿元,同比下降58%。净利润5.2亿元,同比下降67%。按照公司在2015年年报中的说法“公司在年内加大学术推广等针对终端的营销活动力度,以使血栓通系列产品的终端市场销量恢复增长态势”。[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6月10日 07:32
聚焦药企核查风暴:药企行贿案频发 销售费有的达百亿
聚焦药企核查风暴:药企行贿案频发 销售费有的达百亿

  聚焦药企核查风暴①:药企行贿案频发,销售费有的达百亿 A股284家药企去年销售费用总额超2400亿,34家企业销售费用的营收占比超50%,有多家已超6成。同时多家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增幅远超营收增幅,有的已收到年报问询函。而这背后又是药企行贿案频发,康美药业、步长制药、沃森生物都曾卷入行贿案。 康美药业财务事件的蝴蝶效应正迅速扩散开来。6月4日,财政部宣布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共涉及77家医药企业。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此次检查名单中的77家医药企业共涉及了29家A股医药类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上市公司控股公司或参股公司,另外还有一家药企是港股上市公司石药集团的控股公司。 记者发现,上海医药、复星医药等去年销售费用前五名药企均被“检查”,上海医药销售费用已超百亿,增幅达49.21%,而其营收增幅只有21.58%。 A股284家药企去年销售费用总额超2400亿,34家企业销售费用的营收占比超50%,有多家已超6成,甚至达7成以上。同时多家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增幅远超营收增幅,有的已收到年报问询函。而这背后又是药企行贿案频发,长生生物、康美药业、步长制药、沃森生物、中恒集团等均曾卷入行贿案。 东莞证券在研报中表示:本次抽取检查的药企既有知名度高的上市公司,也有小型地方药企;既有研发护城河深的头部药企,也有深陷舆论漩涡的高营销费用企业,抽检样本代表性强;本次检查不仅仅是对前期康美药业事件的延伸,预计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不同类型的药企成本进行摸底,为后续第二批带量采购的出台做准备。 新京报从即日起将推出“药企会计信息核查风暴”系列报道。 上海医药等去年销售费用前五名均被“检查” A股284家药企去年销售费用总额超2400亿,34家企业销售费用的营收占比超50%;上海医药销售费用过百亿,为110.58亿,增速远超营收增速,去年归母净利润是38.8亿。 事实上,针对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工作已连续开展多年。例如《财政部发布2018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就显示,此前,围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这条主线,财政部随机选取钢铁煤炭行业、互联网行业的部分龙头企业开展了检查。 那么,这次为何会对医药行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 “本次财政部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主要是康美事件引起的,这对药企的营销等费用的合规性都会产生影响,企业如果有不合规的行为,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医药专家赵衡告诉新京报记者。 据媒体报道,本次检查的重点内容主要是费用、成本、收入的真实性,以及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现象;营销人员的薪酬支付是否合规;是否存在按照采购药品数量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销售返点现象;库存管理、合同签订、销售发货、款项收取等流程控制是否有效,是否存在药品空转现象等。 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A股284家药企的销售费用分别约为1380.93亿元、1819.2亿元、2433.44亿元。 2018年,销售费用排在前五名的上市药企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海医药、复星医药、步长制药、华润三九、恒瑞医药。 巧合的是,这5家上市公司都在这次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名单上。 以110.58亿元的销售费用居于首位的上海医药也是A股284家药企中,唯一去年销售费用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而其去年归母净利润是38.8亿。 根据上海医药2018年年度报告可知,由于销售规模的增长,其2018年的销售费用比2017年同期增长49.21%,不过其营业收入2018年同比仅增长21.58%。报告期内,公司工业销售费用总额689,315.73万元,占工业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5.42%。与销售费用相比,上海医药去年的研发投入约为13.8亿元,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7.14%。 仔细观察上海医药销售费用的构成,其包括职工薪酬及相关福利、市场推广及广告成本、差旅和会议费用、运输费用、租赁费、无形资产摊销、办公费用、固定资产折旧、仓储费和其他。其中,市场推广及广告成本所占的费用最高,约为44.26亿元,占比约为40%,差旅和会议费用14.9亿元,占销售费用总额的21.62%,此外销售费用中的“其他”一项则达11.35亿元,占比16.47%。 深交所在发给通化金马的年报问询函中指出,2018年,制药行业销售费用对营业收入占比的平均水平为25.11% ;根据Choice金融终端数据可知,2018年,A股284家药企中,有125家企业的销售费用对营业收入占比在这个平均水平之上,其中34家企业这一数据在50%之上。 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医药行业始终存在重销售轻研发的问题。而此前已有上市公司因销售费用增幅与营收增幅不匹配被问询。 2018年,莱茵生物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为0.37亿元、0.64亿元,分别比上年(2017年)同期增加32.23%、25.77%,而同期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2.68%。对此,深交所要求莱茵生物说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大幅增加的具体原因,以及上述费用增长与营业收入变动不匹配的原因。 5月14日,深交所对兴齐眼药下发年报问询函,“2019年4月9日以来,兴齐眼药股价连续上涨,多次达到股价异动标准,累计涨幅超过200%。”因此,深交所要求兴齐眼药核查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5%以上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直系亲属近2个月买卖兴齐眼药股票的情况,是否存在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情形等;另外,兴齐眼药2018年销售费用19339.79万元,占报告期营业收入的44.85%,销售费用同比增长44.51%,而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增19.78%。深交所要求兴齐眼药结合其销售业务模式、销售费用明细构成、行业特征、同行业可比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速及其与营业收入增长的匹配性等分析说明销售费用和营业收入增长差异较大的原因及合理性。 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2018年,A股284家药企的研发费用约为332.66亿元,平均每家仅为1.17亿。其中,上海医药去年的研发费用约为10.61亿元(未算本期资本化研发投入),排在上市药企的第四位。 药企行贿案频发:康美药业、步长制药、沃森生物均曾卷入行贿案 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相当一部分药企存在“商业贿赂”的情况。而77家中的步长制药、沃森生物都曾卷入行贿案,而未在77家中的康美药业、*ST长生也曾卷入行贿案。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此次检查名单中的77家医药企业共涉及了29家A股医药类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上市公司控股公司或参股公司,另外还有一家药企是港股上市公司石药集团的子公司。 根据Choice金融终端数据可知,这29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有26只当天股价下跌,总市值一天一共蒸发约151亿元。而放眼整个医药板块,284家A股上市药企6月4日的总市值一共蒸发了约585亿元。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创始人史立臣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不仅是上市药企,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会对整个医药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东莞证券在研报中表示:从检查内容看,检查项目包括费用、成本和收入的真实性等,其中提到的会议费、空转发票抬高成本、高开增值税发票、销售返点检查等项目都是带金销售高发地。带金销售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在老龄化加深的当下,给医保基金带来了巨大压力。 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相当一部分的药企存在“商业贿赂”的情况。而77家中的步长制药、沃森生物都曾卷入行贿案,而未在77家中的康美药业、*ST长生也曾卷入行贿案。 *ST长生至今未公布2018年年报,其2017年年报显示,2017年长生生物销售费用为5.83亿元,同比增加152.52%,其解释称,主要系营销模式受疫苗流通条例影响推广费、市场服务费、会议费和运输费增加所致;其“推广服务费”为4.42亿元。在疫苗销售过程中,长春长生涉及多起行贿。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王峰受贿、贪污二审刑事裁定书”就涉及长生生物员工。王峰原为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防疫站的站长,其因贪污罪、受贿罪,获刑8年3个月。据公开资料显示,王峰1968年6月出生,是宁陵县人。他在2010年至2015年,担任宁陵县卫生防疫站站长期间,利用其决定采购疫苗的职务便利,多次非法收受业务员给付的回扣款。王峰在此期间,收受了长生生物业务员吴玉海给予的狂犬疫苗、水痘疫苗回扣款164000元。 而除了长生生物,还有多家医药公司,也向王峰行贿,且款项均为“疫苗回扣”。这也是医药行业的冰山一角。 2015年,因涉嫌犯受贿罪,尹红章(曾担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和药品审评中心副主任等职务)被拘传。2016年的一审判决显示:尹红章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50万元;在案扣押的338.2万元、象牙一根,依法予以没收。 随着这起案件的水落石出,多家药企的行贿事实也被公之于众,据悉,共有9家药企向尹红章行贿。 2016年7月8日,原任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生产监管处处长蔡明被逮捕。2018年,一审判决结果为:蔡明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六个月,并处罚金40万元;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扣押的被告人蔡明的受贿违法所得人民币532万元、美元1万元(折合人民币63495元)、港币105万元(折合人民币843867元),予以没收,上缴国库;扣押的被告人蔡明不能说明来源的财产差额部分人民币7140211.8l元、美元40663元、港币483810元(存放于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检察院),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与尹红章受贿案相比,蔡明受贿案所牵涉的药企更多。根据裁判文书网可知,2004年1月至2016年6月,蔡明在先后担任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生产监管处副处长、办公室主任、药品安全生产监管处处长期间,利用主管药品生产许可审批、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及药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管等职务便利,为广州巨虹药业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谋取利益。 在这28家企业中,也有A股上市公司身影。“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蔡明利用职务便利,为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谋取利益,先后3次收受该公司总经理马某、副总经理李某某贿送的现金共计港币30万元。” 事实上,步长制药、沃森生物等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都曾陷入行贿丑闻,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郑筱萸受贿案中,为了让郑筱萸给步长制药申报的“脑心通胶囊”从地方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提供帮助,原步长制药集团董事长赵步长曾向郑筱萸行贿1万美元。 医药行业为何行贿受贿案件频发?有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药品也具有市场属性,需要通过市场机制与市场化方式进行销售,但药品的销售渠道多为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附带了一定的社会性和功能性,政府监管也相对严格。企业产品要进入市场或扩大用量,就得通过监管部门或医疗机构背书,而且目前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竞争相对激烈,也就有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可能性。” 康美药业等财报造假,天圣制药制假售假被起诉 药企行业的乱象频出:康美药业财报造假、天圣制药生产销售假药等也已被曝出,此外,2016年3月,沃森生物子公司山东实杰严重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定;2016年9月复旦复华控股子公司复华药业因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累计被罚款约2.66亿元 医药行业乱象不止于“商业贿赂”,财报造假、生产销售假药等也已被曝出。前者以康美药业为典型,后者最新曝出了天圣制药制假售假。 4月30日,康美药业以“会计差错”为由“抹掉”299亿元货币资金,瞬间引发市场热议。随后,监管函、问询函纷至沓来。5月17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初步查明,康美药业披露的2016至2018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虚假。 此后不久,多家上市药企收到了年报问询函,交易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是否进行了利润调节、业绩“变脸”原因、销售费用增长与营收增长差异较大的原因及合理性、商誉减值的风险以及对公司的影响、是否存在商业贿赂等方面。 5月28日,天圣制药发布公告称,收到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的起诉书。起诉书认为,天圣制药和其实控人刘群涉嫌单位行贿罪;天圣制药涉嫌生产、销售假药罪;刘群涉嫌生产、销售假药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虚假诉讼罪;天圣制药原总经理李洪涉嫌生产、销售假药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 6月4日,在天圣制药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中,外界得以获悉上市公司生产销售假药的过程和金额。 2016年12月中旬,天圣制药全资孙公司国中医药因生产车间消防问题无法生产,剩余大量包装材料,库存部分未炮制加工的中药原材料。此时,天圣制药全资子公司取得了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编号为渝20160119号的《药品生产许可证》,证载的生产范围为:中药饮片及毒性中药饮片,有效期至2021年9月12日,并于2016年12月1日至12月3日进行了现场检查,正等待颁发药品GMP证书。 为保证库存的原材料能够按时炮制,刘群决定让国中医药人员到天圣重庆的场地进行生产。2017年3月15日天圣重庆药品GMP认证审查公示,4月10日,取得了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编号为CQ20170013号《药品GMP证书》,有效期至2022年4月9日。而后,中药饮片一直在天圣重庆的场地生产。库存、销售均登记在国中医药名下,销售回款也是直接汇入国中医药账户。上述中药饮片涉及金额合计人民币445.80251万元,销售中药饮片金额合计人民币396.975378万元,占公司年销售收入均不足0.5%。 回复公告称,上述中药饮片生产销售行为,违反国家药品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5年修订版)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二)项“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规定,按假药论处。[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6月10日 07:32
评论:会计检查确保账本干净 有助于药企发展健康
评论:会计检查确保账本干净 有助于药企发展健康

  会计检查确保账本干净 有助于药企发展健康 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医药行业是一场及时雨,确保医药企业的账本干净,有利于医药企业健康发展。 日前,财政部发布公告,对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作出安排。经过随机抽查,共有77家医药企业成为这次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对象。其中,由财政部监管局负责检查的药企有15家,由地方财政厅(局)负责检查的药企有62家,涉及的上市公司或子公司共计27家。 财政部对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安排对医药股短期走势确实会带来一定的冲击。但这次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医药股乃至整个医药行业来说,却是一场及时雨,确保医药企业的账本干净,有利于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 置身于A股市场的投资者都有切身体会,目前的医药股正面临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康美药业涉嫌财务造假事件。康美药业使用虚假银行单据虚增银行存款近300亿元,同时还伪造业务凭证进行收入造假,不仅对资本市场形成一定的负面冲击,更是损害了医药企业的整体形象。 随着2018年年报的披露,共有40余家医药企业收到证监会的年报问询函,很多医药上市公司被要求解释销售费用持续增长的原因、细分科目的支出情况、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差异的合理性等。其中,步长制药对销售费用的回复让人大开眼界。2018年步长制药的销售费用超过80亿元,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高达58.81%。 根据回复,步长制药2018年的销售费用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市场活动费31.24亿元,市场调研费15.16亿元,学术活动费17.88亿元,学术交流费10.58亿元,其他费用9246万元。其中,占比最大的开支为市场活动费,占比约4成。更让市场震惊的是,2018年步长制药共组织市场活动19000余场次,组织市场调研23000余场次,组织学术交流活动20000余场次,步长制药在2018年平均每天举办各类市场推广类活动共计169场,包括52场市场活动、63场市场调研和54场学术交流活动。每天能够安排如此多的“活动”,没把上市公司高管们累死,真的是一个奇迹。 财务造假以及会计数据不真实,正在引发一场对医药行业的信任危机。因此,财政部对2019年度医药行业安排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是非常及时的,也是有必要的。一方面,通过检查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检查来解决问题,消除医药行业的信任危机,促进医药行业规范健康地发展。在这次会计检查中,康美药业这种“非典型医药行业财务造假”无疑是检查的重点之一,但医药行业“典型性财务造假”也不例外,更是检查工作的重中之重。销售费用是医药行业“典型性财务造假”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在销售费用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不可告人的东西。 通过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尤其是对医药企业的销售费用一查到底,确实会查出不少东西出来。比如腐败问题,往往隐藏在销售费用的背后。如果能通过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查出几宗大案出来,这对减少医药行业腐败将起到积极作用。一旦腐败减少了,销售费用就会大幅下降,药企就会大量增利,降低药费、增加研发投入的意愿就会更强。销售费用不是一笔小数目,2018年仅上市药企的销售费用就高达2400亿元,这笔钱如果能用在研发或降低药价上,将会有更多人受益。 财政部对医药行业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虽然会对医药股的短期走势带来一定的冲击,却有利于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这点代价还是值得的。 皮海洲(财经评论人)[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6月10日 00:07
77家药企“账本”将被查!销售费用畸高是病 得治!
77家药企“账本”将被查!销售费用畸高是病 得治!

   国家出手,77家药企“账本”将被查!销售费用畸高是病,得治! 昨天(4日),财政部发布消息,6月到7月,财政部联合国家医疗保障局,将对77家药企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检查名单中,步长制药、复星医药、恒瑞医药等多家A股药企在列。 据了解,销售费用是检查的重点之一,包括销售费用列支是否有充分依据、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存在通过专家咨询费、研发费、宣传费等方式向医务人员支付回扣等。检查可延伸至关联方企业和相关销售、代理、广告、咨询等机构,必要时可延伸检查医疗机构。 销售费用过高 40家药企被问询 药企的销售费用长期居高不下,一直被市场所诟病。销售费用到底有多高?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长生生物,由于2018年违法,现在被暂停上市。2017年长生生物全年的营业收入是15亿元,其中销售费用就达到了6亿元。公司销售部门只有25人,相当于这25人每人的全年销售费用是2300多万元,高得惊人。 另一个是交易所问询的步长制药,步长制药2018年年报显示,它的营业收入是139亿元,它的销售费用竟超过80亿元,占比超过了58%。步长制药回答交易所问询称,主要是在市场推广、市场调研、学术推广和学术赞助等方面,去年一共进行了6万多场活动,所以花了80多亿元。 有人计算了一下,就算一年365天都不休息,平均每天要举办各种活动169场,才能完成80多亿元的支出。 近6成药企研发投入占比不到5% 企业的销售费用占比特别高之后,一定会压制到其它的项目支出,比如研发费用。药企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原研药企业,通过自己的原始投入研发,创新产品形成专利药的经营模式,过了一定的专利保护期之后再放开专利保护。另一类药企是生产仿制药。我国大部分是仿制药企,原研药企的占比比较低。 根据上市公司298家药企统计资料看,研发投入占总营收超过10%的只有不到5%的企业,只有16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5%,60%以上的企业研发占比不到5%,非常低。 相比而言,英国、日本、法国的医药企业非常注重研发,研发投入占比超过20%。全世界排名前50位的药企,他们的研发投入占比平均是18%。 而我国一些著名的大原研药企,比如华海药业、恒瑞医药、复兴医药等,恒瑞医药研发投入占比是15%,复星医药和华海药业只有10%左右,和国际同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陆家嘴观察: 通过这次对药企的财务检查,一方面,把药企虚高的销售费用降下来,让利于民,把药价也降下来;另一方面,把这些费用投到研发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详情]

央视财经 | 2019年06月05日 21:46
财政部穿透式监管查账 揭开药企销售费畸高的遮羞布
财政部穿透式监管查账 揭开药企销售费畸高的遮羞布

   延伸阅读: 财政部稽查77家药企会计真实性 业内担忧爆出“更大的雷” 康美事件或是药企查账导火索 业内:从业多年未见如此 财政部“穿透式”监管查账  揭开药企销售费畸高“遮羞布” 简介:长期以来,药企销售费用畸高,早已备受外界诟病。 财政部昨日下发的一则关于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消息,继续在医药圈发酵,进而引发资本市场恐慌。今日,被抽查的上市药企中,有多家公司股价上午出现暴跌,如恒瑞医药(600276.SH)大跌3.14%、步长制药(603858.SH)跌2.95%、复星医药(600196.SH)跌4.31%等。 这次会计检查,剑指药企销售费用真实性问题。药企销售费用畸高,早被外界诟病已久。有分析人士表示,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药企之间不得不在终端投入更多费用,包括要给医生回扣、赞助各式各样的学术会议等。这次的会计检查,能否扭转医药行业这种销售费用畸高现象? “头一回” 据财政部官网昨日披露的消息,财政部决定组织部分监管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于2019年6月至7月开展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2019年,5月14日,财政部监督评价局会同国家医疗保障局基金监管司,共同随机抽取了77户医药企业检查名单。 “这样如此公开抽查,在医药行业中比较少见的。从业这么多年,印象中还是头一次看到这种抽查。”华南一位药企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这列入抽查名单中的77户医药企业,共涉及到A股24家上市药企(抽查的部分是上市公司子公司)。从细分行业来看,涉及到化学制药、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药商业、中药这6大细分行业。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医药行业的细分领域。被抽查的企业中,也涵盖了一些外资企业,如赛诺菲、施贵宝、礼来也被列入其中。整体上看,被抽查的企业中,多家企业营收规模位于行业前列。 对于财政部的这次检查,多位药企人士回应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还在观望中。“我们生产经营一切还是正常的。”有列入抽查名单中的药企人士说道。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已有一些外企在内部发邮件称,要求在业务运营中始终坚守最高的道德保准,并严格按照各项流程规范开展活动,以确保合规性。 为何此时财政部要查账药企呢?有业内人士亦猜测,医药白马股康美药业(600518.SH,现为“ST康美”)骤然曝出巨额业绩虚增消息,或成为财政部会计检查的一个导火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查账,还有国家医保局也介入其中。国家医保局是去年5月份新组建成的部门。按照财政部在官网上的表述,此次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目的是为促进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事实上,去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开始“祭出”了一系列的医保控费政策,包括推行抗癌药国家谈判、推行带量采购、推进探索建立DRGs付费体系等,医保控费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根据财政部下发的《通知》,财政部将对医药销售环节开展“穿透式”监管,延伸检查关联企业和销售、代理、广告、咨询等相关机构,必要时可延伸检查医疗机构。 同时,根据《通知》,此次医药行业会计检查的目的,是剖析药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成本利润构成,揭示药价形成机制,为综合治理药价虚高、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 销售费用畸高的“最后遮羞布” 药企销售费用畸高的问题,其实被诟病已久。某种程度,药企销售费用畸高的问题,助涨了药价虚高之风。 另有药企人士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次医保局介入到其中,或也是想更清楚了解药企运行成本,便于后续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医保控费政策。 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此次被列入抽查名单中的上市药企,有个别药企2018年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0%。多数企业中销售费用比例在10%以上。 “药企销售费用整体颇高,跟整个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有一定的关联。同一种产品,有几十家药企在生产。在质量同等的情况下,企业要脱颖而出的话,要依靠啥?多数得靠终端费用投入,如给回扣等。”北京鼎臣医药咨询创始人史立臣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史立臣亦表示,医药行业正在全面推行的两票制,在减少医药行业流通环节的同时,也在改变整个医药行业税收情况。医药行业的税收明显增多了。“这或许也让监管层意识到,医药行业的成本核算,存在一些水分。” 对于药企销售费用畸高问题,也有部分药企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出“无奈”。 “这不能完全怪药企的销售,也要怪各种学会、学术会议活动实在太多了,而这些都需要药企去赞助。药企也是被迫赞助,因为按照学会章程,每年需要办几场大型学术会议,这个费用就得由药企去‘掏腰包’。你不赞助的话,就会得罪这个学会的专家。现在成立一个学会并非难事,几乎各个主任都成立一个学会。每个科、每个学会,一年两场会议,全国多少会议啊,学术内容就那么多,讲来讲去也就变成陈词滥调了。另外,中成药企和仿制药企中,回扣的现象就一直没有变过,开一支药给多少钱,或者定期送钱,这些都不是秘密。”有药企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 根据《通知》,此次财政部将检查药企是否通过专家咨询费、研发费、宣传费用等方式向医护人员支付回扣的现象。 目前,财政部联手医保局查账,能否扯下药企销售费用畸高的“最后的遮羞布”,值得关注。[详情]

第一财经 | 2019年06月05日 14:26
77家药企被检查背后:去年上市药企销售费用花2400亿
77家药企被检查背后:去年上市药企销售费用花2400亿

  77家药企被检查背后:去年上市药企销售费用花掉2400亿 据界面新闻6月4日报道,医药行业风波再起,一场围绕医药企业财务问题的监管风暴正式开启。 6月4日,财政部网站发布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公告,决定组织部分监管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于2019年6月至7月开展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8月31日前上报有关检查材料。 名单显示,此次检查共涉及77家医药企业,其中财政部监管局检查15家药企,包括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上海医药、步长制药、华润三九5家上市医药龙头,以及赛诺菲、施贵宝、礼来3家国际知名企业;地方财政厅(局)各检查2家药企,共62家企业,涉及智飞生物、同仁堂、天士力、石药集团等22家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 根据财政部有关文件,此次检查的重点内容涉及四个方面,包括费用的真实性,即销售费用列支是否有充分依据,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存在以咨询费、会议费、住宿费、交通费等各类发票套取大额现金的现象;是否存在从同一家单位多频次、大量取得发票的现象,必要时应延伸检查发票开具单位;会议费列支是否真实,发票内容与会议日程、参会人员、会议地点等要素是否相符;是否存在医疗机构将会议费、办公费、设备购置费用等转嫁医药企业的现象;是否存在通过专家咨询费、研发费、宣传费等方式向医务人员支付回扣的现象。此外,检查重点还包括成本真实性、收入真实性以及其他方面。 此次检查涉及药品采购、生产、推广、销售各个环节,重点检查是否真实存在及合法合规,其中销售费用核查是重中之重,目的是为了“挤水分”,揭示药价形成机制,为治理药价虚高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有行业人士表示,近期多家药企,如康美财务造假、步长制药被问询等引发关注,或成为此次检查的导火索,后续不排除多批次检查的可能。 实际上,医药企业销售费用过高、研发投入不足一直是行业的通病,销售费用畸高也是医药行业的雷区。根据Wind分类,2018年298家A股上市药企(不包括*ST长生)的销售费用合计达到2434.14亿元,同比增长近36%,占总营收的比重达到17%,相较上年增长两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共有232家企业去年销售费用超过1亿元,其中有64家超过10亿元,35家企业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重超过50%。 最近三年A股医药上市公司整体销售费用及其占比情况(亿元、%) 资料来源:Wind 界面新闻研究部 此次名单涉及的27家上市公司去年销售费用合计达到662.41亿元,其中上海医药以110.58亿元位居榜首,也是整体医药股中唯一一家销售费用超过百亿规模的的药企。复星医药、步长制药、华润三九、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等药企去年的销售费用依次位于上海医药之后,分别约为84.88亿元、80.36亿元、64.69亿元、64.64亿元、64.40亿元,整体医药股中这6家企业的销售费用规模也位居前列。另外还有同仁堂、天士力等8家企业销售费用超过10亿元。 从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来看,这27家上市企业中有19家占比超过10%,其中奥赛康以61.78%的比例位于首位,步长制药以58.81的比例次之,华润三九居于第三,对应比例为48.17%。 此次检查名单涉及的27家上市企业销售费用及其占比情况(亿元、%) 资料来源:Wind 界面新闻研究部 可以说,从这27家企业来看,此次财政部随即抽取的检查企业名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财政部文件还提到,为核实医药企业销售费用的真实性、合规性,监管部门还要求对医药销售环节开展“穿透式”监管,延伸检查关联企业和相关销售、代理、广告、咨询等机构,必要时可延伸检查医疗机构。 财政部文件称,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违法线索,各检查组应及时上报。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共同研究后,涉及医保基金管理使用的问题线索,移交医保部门处理;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问题线索,移交公安、税务、银保监等部门查处。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家上市药企年报遭问询,销售费用也是证券监管机构问询重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约40家医药企业收到年报问询函,其中大多要求公司解释销售费用持续增长的原因、细分科目的支出情况、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差异的合理性等。 此前陷入“斯坦福丑闻”的步长制药就因高企的销售费用被上交所问询。根据回复,步长制药去年的销售费用由5个部分组成:市场活动费31.24亿元,市场调研费15.16亿元,学术活动费17.88亿元,学术交流费10.58亿元,以及其他费用9246万元,其中占比最大的开支为市场活动费,占比接近四成。 更让市场震惊的是,2018年步长制药总共组织市场活动19000余场次,组织市场调研23000余场次,组织学术交流活动20000余场次,即步长制药在2018年平均每天举办各类市场推广类活动共169场,包括52场市场活动、63场市场调研和54场学术交流活动。 同时,医药行业畸高的销售费用的去向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而商业贿赂、药品回扣等问题也是监管机构重点整治的行业顽疾。此次被纳入检查名单的仙琚制药(002332.SZ)此前就被举报为扩大产品销量而进行回扣,而步长制药近期又再次陷入行贿丑闻。5月30日,湄潭县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湄潭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信息科原科长陈遥刚受贿一案,陕西步长制药公司业务员唐某琴为了解其推销到县中医院的药品用药量和库存量信息,先后给予陈遥刚共计32.51万元的好处费。 另外,近期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一份判决书显示,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销售代表为企业谋取利益,向南京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有关人员行贿近60万元,而该公司正是此次被纳入检查名单的上海医药的控股子公司。此外,江西济民可信医药、常州四药制药、瑞阳制药等药企相关方也涉入该案当中。 据财政部地方部门财政专员过去对药企行业销售费用的调查显示,在很多成品药价格中,医药销售费用的占比都非常高,这些费用多数以会议费、业务宣传费、学术推广费等开支进行列出,并将部分款项支付给一些中介服务公司,用于销售回扣。而在此次检查中,是否存在回扣、返点等现象也是重点检查内容。 受财政部检查医药企业费用消息影响,医药股在6月4日出现普跌,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全天下跌1.56%,仅有42家药企出现上涨,175家药企跌幅超过1%,医药股超过500亿市值蒸发。 自4月中旬以来,受行业事件和外部环境影响,医药股整体出现深度回调,申万医药生物指数自4月10日以来累计下跌达15%。不过市场观点认为,医药行业仍具备防御属性,优质或龙头个股估值将得到修复。  [详情]

界面 | 2019年06月05日 11:05
财政部、医保局联手查账!77家药企被检查
财政部、医保局联手查账!77家药企被检查

  500亿市值“吓”没了?财政部、医保局联手查账!77家药企被检查 记 者:朱萍、刘金健、唐唯珂 部分内容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导读:4日,财政部发布消息,财政部联合国家医疗保障局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对77家药企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步长制药、复星医药等药企均在名单之内。 该举措剑指药企销售费用虚高、做假账…… 截止昨日收盘,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下跌1.56%,目前生物医药行业总市值超3.5万亿,也就意味着一天时间这一板块市值就下跌了超过500亿元。 “吓”没了500亿市值?财政部、医保局联手查账 4日,财政部发布消息,财政部联合国家医疗保障局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对77家药企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步长制药、复星医药等药企均在名单之内。此次检查要对医药企业销售环节开展“穿透式”监管,延伸检查关联方企业和相关销售、代理、广告、咨询等机构,必要时可延伸检查医疗机构。 销售费用高是医药行业的普遍特性,有的公司可能经不起检验,所以市场以利空来看待财政部的这个动作。 当日收盘,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下跌1.56%,目前生物医药行业总市值超3.5万亿,也就意味着一天时间这一板块市值就下跌了超过500亿元。 数据来源:Wind 4日,一位长期跟踪财政部政策的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会计信息检查是监督检查局很日常的工作,每年都有工作计划,有规范流程的。不过,上述检查在医药行业内引起不小的震动。鼎臣医药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指出,康美药业假账事件或为此次检查导火索,而深层原因则与两票制政策有关。 此次被抽中检查的某西部药企负责人坦言,从业多年来,此前没有遇到过这样大规模的对医药企业彻查会计信息质量的情况,不过,他表示公司每年都由权威第三方完成审计流程,检查对企业不会有影响。复星医药、华润三九等相关负责人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而就此次抽查对行业的影响,北京博思雅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往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国家对医药行业总的方向是全面合规。此次,检查内容和时间表都全部披露,具体地告诉了企业应该怎样做,这更像是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合规操作指南,通过政策性措施指导企业如何做到合规经营。” 77家药企被检查 财政部决定组织部分监管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于2019年6月至7月开展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2019年5月14日,财政部监督评价局会同国家医疗保障局基金监管司,共同随机抽取了77户医药企业检查名单。 77户医药企业检查名单: 据了解,此次检查中14个监管局将采取就地与交叉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15户医药企业开展检查;同时,31个财政厅(局)采取就地检查方式,每个财政厅(局)检查2户医药企业。 在王颖看来,无论是从省份,还是从企业性质看,此次抽查的名单都显示了随机性和公平性。上述西部企业负责人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4日看到财政部官网信息才知道企业被抽中,这应该是随机选择的结果。 据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的《财政部关于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文件,此次检查是为剖析药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成本利润构成,揭示药价形成机制,为综合治理药价虚高、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提供一手资料。 上述《通知》显示,此次检查可延伸至关联方企业和相关销售、代理、广告、咨询等机构,必要时可延伸检查医疗机构;检查内容包括各单位(含医药企业和延伸检查单位)遵守会计法律法规、会计财务制度、内部控制规范以及国家财税政策等有关情况;检查重点则集中在费用、成本、收入的真实性及其他。王颖认为此举体现了财政部对医药行业财务检查的严格。 销售费用是此次检查的重点之一。《通知》指出,要重点检查销售费用列支是否有充分依据,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存在通过专家咨询费、研发费、宣传费等方式向医务人员支付回扣的现象。 如就在5月12日,上交所对步长制药进行了问询,包括财务会计信息等方面,也剑指其销售费用。2018年步长制药销售费用80.3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9%,高于行业平均。其中,市场、学术推广费及咨询费74.86亿元,占比超90%。 财务检查或成常态化 此次检查将于6月至7月开展,并于8月30日前上交结果。4日,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称,该检查已经开始。同日,鼎臣医药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此次检查的主要是虚报财务数据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涉及的77家企业由财政部会同国家医疗保障局共同随机选出,而就在财政部发布上述信息的同一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第15条便提出要“制定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管条例”,并指出该条例将由国家医疗保障局负责,于2019年12月底前报送至国务院。 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康美药业假账事件或为此次检查导火索。 不过,在史立臣看来,深层原因则在于两票制对医药行业税收的影响。 王颖同样认为此次检查与两票制有关。“这次检查可以说是对两票制和整个医药行业政策的延续,2018年底两票制在全行业开始正式实施,进行到现在,财政部做一个检查去看企业和相关机构有没有跟进,这是合理的。”王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就此次检查对企业的影响, 4日,华润三九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该通知的影响尚不明晰,还需等财政部与公司的进一步对接,但因华润三九是上市公司,所以财务都是“按流程走的”,没有问题。 同日,复星医药相关负责人向记者称,此次检查不会对公司有影响,因为公司每年都要走正常审计流程,且由权威第三方完成。上述西部药企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只接到了财政部的通知,但检查还没有进行。另有长白山制药相关负责人向记者称“不清楚”。 史立臣认为,现在还无法看出该检查对医药行业影响,但如果有较多企业被查出重大财务问题,则会牵扯到全行业,“引发对全行业内财务情况的彻查,届时将对医药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王颖的观点则相对乐观。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整个医药行业合规问题都已经提上日程,此次检查的内容很明确,这些都是需要企业重点规范的内容。“检查内容和时间表都全部披露,具体地告诉了企业应该怎样做,这更像是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合规操作指南,通过政策性措施指导企业如何做到合规经营。”[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9年06月05日 09:20
光大激光"踩雷"瑞华中止IPO:曾靠政府补助转亏为盈
光大激光

  原标题:光大激光“踩雷”瑞华中止IPO:曾靠政府补助转亏为盈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因康得新事件被证监会调查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目前其服务的多个IPO、定增、可转债项目均被叫停,其中就包括锂电设备企业光大激光的IPO项目。值得一提的是,7月5日,光大激光才在证监会官网披露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以下简称招股书),此次IPO中止距其招股书披露不到一个月。 根据招股书,光大激光拟募资5.83亿元,用于自动化装备生产基地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项目以及补充营运资金等。虽然因“踩雷”瑞华中止IPO,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研究招股书发现,其自身存在多重隐患: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连续三年为负、毛利率低于同行,甚至为了赢得客户主动降低项目投标毛利率。此外,光大激光身上还有区别于行业的“个性”:2016年业绩主要依靠政府补助才转亏为盈,2018年与银隆新能源1.05亿元的设备合同遭到了退货处理…… 在动力电池行业马太效应“催化”之下,锂电设备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8个月前,大族激光(行情002008)(002008,SZ)副总裁黄祥虎曾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直言,目前锂电设备竞争空前激烈,设备本身成本高毛利低,低价竞争在行业内比较普遍,资金风险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可能会出现有些企业不赚钱。 黄祥虎提及的问题,如今在光大激光身上一一显现。 增值税即征即退金额畸高 根据光大激光招股书,2016年、2017年及2018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06亿元、4.25亿元及6.0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51.11万元、3695.84万元及5148.27万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703.46万元、3272.35万元及4924.92万元。尤其是在2017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38.89%,但净利润同比增长了近14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6年~2018年,光大激光的营业利润分别为- 1068.54万元、3789.66万元及5453.38万元。 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之所以2016年公司的净利润为正,在于光大激光在该年度收到了多笔总计1228.94万元的政府补助,并将其计入营业外收入,而在2017年和2018年,光大激光则按照新会计准则要求将部分政府补助计入其他收益,分别为1255.01万元和2099.37万元。记者计算发现,2016年度~2018年度,上述政府补助分别占光大激光净利润的489.4%、33.96%、40.78%。 若扣除计入营业外收入的1228.94万元的政府补助,光大激光2016年净利润应为亏损。具体来看,在1228.94万元的政府补助中,金额最大的一笔来自国家税务局875.24万元的“软件增值税即征即退”,紧随其后的是深圳市经信委121万元的“动力电池模组及PACK成套智能制造设”项目。 有财税专家告诉记者,国务院对软件行业有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而软件企业一般可以直接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再享受所得税减免的政策优惠,因此,即使公司销售额和利润率很高,也只需缴纳很少的税金。 光大激光在招股书中指出,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子公司光大软件“两免三减半”企业所得税优惠、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等优惠政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光大激光子公司光大软件成立于2015年4月,主要为光大激光提供软件开发服务,2018年的净利润高达2140.26万元。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光大激光享受税收优惠金额分别为1510.18万元、1590.27万元和2160.50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839.22%、42.19%和40.15%。其中,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的金额分别为875.24万元、973.36万元和1801.10万元,呈大幅增长态势,分别占当期利润总额的486.38%、25.83%、33.24%。 随后,记者查阅先导智能(行情300450)、赢合科技(行情300457)等其它可比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发现,赢合科技在2017年及2018年享受的增值税即征即退分别为2282.49万元和2962.01万元,分别占当期利润总额的9.09%及7.89%;先导智能在2017年及2018年享受的增值税即征即退分别为9542.87万元、1.21亿元,分别占当期利润总额的15.3%、14.42%。 由此可见,2017年及2018年,虽然光大激光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金额小于赢合科技和先导智能,但这两家公司的利润总额均远高于光大激光,相较之下,光大激光增值税即征即退金额在当期利润总额中的占比要高出许多。 对此,光大激光在招股书中只是简单解释称,公司获得的税收优惠金额占当期净利润比例较高,同时公司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具备行业普遍性,相关政策具有持续性,与公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属于公司的经常性所得,公司对税收优惠不存在严重依赖。 亿元订单遭成都银隆退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家非标设备制造企业,光大激光主要生产的是定制化产品,具有较强的专用性。这就意味着,如果客户不能按照合同约定购买公司产品,企业可能发生存货滞销和跌价的风险。而银隆新能源的退货风波,便是现阶段光大激光不得不面对的最大风险。 光大激光在招股书中特别提到,2018年7月,公司与成都市银隆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银隆)达成协议,终止双方于2017年6月签署的设备购销协议(合同含税金额为1.05亿元),合同标的物两条模组PACK生产线作退货处理,截至招股书签署日,上述货物尚未完全退回。 光大激光解释称,公司2018年末发出商品余额较高,主要系成都银隆因其自身经营状况,拟退回已发货的2条模组PACK自动化生产线,存货余额为5695.26万元。光大激光坦言,公司将成都银隆两条生产线纳入发出商品核算,已按照谨慎性原则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如公司不能及时出售或处理,可能会发生进一步的资产减值损失,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和2017年,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装备)分别位居光大激光第二大、第一大客户,公司对其销售收入分别为4725.64万元、6984.53万元。 另外,报告期各期末,在光大激光应收账款前五大客户名单中,格力装备分别位居第二、第一、第二大客户,金额分别为3450.30万元、5402.33万元和5373.29万(账龄1至2年)+243万元(1年以内),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1.76%、23.87%、15.82%(账龄1至2年)+0.72%(1年以内)。 客户格力装备帮银隆采购?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光大激光向格力装备销售锂电设备,但其背后真正的客户或为银隆新能源。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自从格力电器(行情000651)董事长董明珠入股银隆新能源以来,每年格力方面与银隆公司都会发生较大金额的关联交易,子公司格力装备会帮助银隆新能源对外采购锂电设备。但光大激光在招股书中对格力装备与银隆新能源的关系并未提及,事实上,早前科恒股份(行情300340)发布的多份交易公告、联赢激光披露的科创板招股书(申报稿)等均可证明一二。 2017年4月,科恒股份子公司浩能科技与格力装备签订了两份锂电设备的《采购合同》,总价3.72亿元(含税);2017年9月,浩能科技陆续将合同设备运送到格力装备指定的场所(天津银隆和成都银隆),并于2017年年底前完成了安装调试工作,但由于设备使用方(天津银隆和成都银隆)经营情况不及预期,产线投产计划停滞,生产处于不正常状态,因此,格力装备对浩能科技上述合同所涉设备的验收工作也相应延后。 2018年10月,科恒股份公告称,子公司浩能科技与格力装备此前签订的两份采购合同,双方协商采购总价由3.72亿元(含税)变更为2.77亿元(含税),主要是因为考虑到银隆公司目前整体的经营现状,其已不具备正常投产的条件,如维持原先合同条款,合同难以执行。 而同样的问题也曾在联赢激光身上上演。 “据我判断,银隆之所以通过格力装备对外采购锂电设备,在于格力的议价能力会相对高一些,而且格力与银隆之间再进行交易,也可从中再进行一定的利润调节。”有行业人士向记者如此分析相关交易背后的缘由。 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格力电器方面曾对外表示,目前没有投资银隆的计划,在经历股权之争后,银隆当前经营情况依旧未知,光大激光对格力装备的应收账款能否如期收回,尤其是还有一笔账龄超过1年的5373.29万元应收账款,均不可知。 而光大激光在招股书中这样表示,应收账款前五大单位均为国内知名锂电池生产厂商或设备厂商,具有较高的资信水平和偿债能力,发生坏账的风险较小。 “银隆的案例已经表明了当大客户自身发生重大经营困难时,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将被‘殃及’。再加上锂电设备行业营业周期超长,进一步加大了各项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上述行业人士表示。 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最终客户的状况不必然影响公司稳健运营,公司业绩不会因该销售渠道而出现业绩大幅波动的风险,拟IPO企业可以不披露最终客户的情况。反之,如果最终客户采购额占拟IPO企业当年销售额的比重比较高,而该最终客户是否持续采购存在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拟IPO企业应当如实披露风险。 针对上述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次致电光大激光证券部,并向其发送了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能获得回复。[详情]

江中药业研发费仅千万 一季度销售费1.77亿日均197万
江中药业研发费仅千万 一季度销售费1.77亿日均197万

  原标题:江中药业研发费仅千万 销售费1.77亿日均197万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曹雪娇 “家中常备江中牌健胃消食片”是家喻户晓的广告语,但近几年江中药业(600750.SH)却无法消化自己的业绩难题。 日前,江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生产监督检查及处理情况通报》(2019年第1号)显示,在江西省药品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安排中,被检99家药品生产企业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问题,被责令整改,江中药业涉及其中。 公告显示,江中药业在检查中存在一般缺陷11项。针对公司检查存缺陷的原因以及整改情况等问题,长江商报记者致电江中药业相关负责人,江中药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已完成整改并提交相关材料。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药品GMP的一般缺陷是比较容易整改的问题。导致一般缺陷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都不会涉及药品质量问题,地面清洁或者物品摆放都可成为出现一般缺陷的原因。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江中药业的明星产品健胃消食片销量下滑,研发费用长期仅2000多万。今年一季度,公司研发费为1050万元,而同期销售费达1.77亿元,日均销售费约197万元。 主营业务毛利率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江中药业1996年在上交所上市,以中药产业为核心,主要从事非处方药、保健品(含功能食品)的生产、研发与销售。旗下的健胃消食片可以称得上家喻户晓。 但最近几年,健胃消食片的销量总体却成下滑趋势。 长江商报记者查阅年报发现,2015年-2018年,公司健胃消食片的产量分别为2.06亿盒、1.98亿盒、2.13亿盒、1.70亿盒,同比分别增长-23.28%、-3.48%、7.33%、-20.425%;销售量分别为2.14亿盒、1.96亿盒、1.97亿盒及1.81亿盒,同比分别增长-19.47、-8.43%、0.78%及-8.36%。 非处方药业务是江中药业的主营业务,非处方药类的其他产品产销情况也不容乐观。近4年,复方草珊瑚含片、古优钙片、胖大海菊花乌梅桔红糖等产销量也呈下滑状态,仅乳酸菌素片略有增长。财务数据显示,2014年-2018年,江中药业非处方药的毛利率分别是76.64% 75.23%、74.89%、72.85%和70.22%,已经连续5年下滑。其整体毛利率也从2016年的70.87%降至2018年的67.45%。 2018年,江中药业全年营业收入17.55亿元,同比增长仅0.49%,归母净利润4.7亿元,同比增长12.55%。去年其营收水平退回到2009年的18.90亿元。 一季度销售费达1.77亿 有趣的是,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健胃消食片产销量微增的2017年,也是公司近4年以来销售费用唯一增加的一年。 2015年-2018年,江中药业的销售费用分别为6.72亿元、5.31亿元、5.84亿元、5.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42%、-20.98%、9.93%及-13.83%。随着销售费用的减少,健胃消食片的产销量也在减少。 此前江中药业也多次出现营收随销售费用变化而变化的情况。2012年-2014年,江中药业的营收分别为31.92亿元、27.78亿元、28.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9%、-12.97、2.02%。同期销售费用分别为7.48亿元、6.90亿元、9.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85%、-7.79%和30.54%。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江中药业自2002年起开始增加销售费用的投入。2002年销售费用为2.51亿元,同比增长1180.85%。此后,江中药业的销售费用一直在维持在亿元以上,2006年之后,更是一直保持在5亿元之上。 因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江中药业的营收与其销售费用的投入挂钩,当销售费用增长时,江中药业营收亦增长,反之,则下滑。 相比之下,2017年-2019年一季度,江中药业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277.98万元、2962.1万元、1050万元,虽然今年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158.78%,但1050万元研发费用仍远低于1.77亿元销售费,截至各报告期末,江中药业的销售费用均超其研发费用的16倍。 子公司业绩不佳连年亏损 江中药业还多次试图拓展业务,不过旗下子公司却连年亏损。 2010年,江中药业向宁夏朴卡酒业有限公司(下简称“宁夏朴卡”)注资2000万,成为宁夏朴卡的全资股东。2011年至2016年,宁夏朴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6年累计亏损1.01亿元。直到最近两年宁夏朴卡的亏损状况才有所缓解,2017年和2018年净利润分别为76万元和524万元,共600万元。 但是宁夏朴卡的巨额亏损并没有影响江中药业对于酒板块的兴趣。2014年,江中药业出资5000万元注册江中杞浓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江中杞浓”)。同样,江中杞浓自成立起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4年-2017年,累计亏损1707万元。于2018年被注销,相关业务由新成立的江西江中杞浓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江西江中杞浓”)承接。但根据年报显示,江西江中杞浓2018年亏损512万元。 另一家子公司江西江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江中食品”)也亏损较为严重,在2018年注销。江中食品与宁夏朴卡同年成立,经营范围为预包装食品经营。2011年-2015年,江中食品累亏8064万元,2016-2017年净利润分别实现759万元和441万元。江中食品成立至注销,共亏损6864万元。 今年4月11日,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收购控股股东江中药业51%股权事项清算过户手续已经办理完毕。自此华润医药控股直接及间接持有江中药业43.03%的股份。其实际控制人由江西省国资委变更为中国华润有限公司。 几乎在此次重组的同时,江中药业还完成了对江西南昌桑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南昌济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51%股权的外延并购。  [详情]

中恒集团销售费22亿占营收64% 日均580万涉利益输送
中恒集团销售费22亿占营收64% 日均580万涉利益输送

  原标题:中恒集团销售费22亿占营收64% 日均580万涉利益输送 来源:长江商报 记者 吴婷 正值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检工作期间,上市药企中恒集团(600252.SH)高管却密集离职。 作为此次检查重点之一的销售费用,中恒集团年销售费用高达21.19亿元,同比增长198.45%,占同期营收的64.23%,日均销售费用达580万元,在所有A股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中排在第六位。 值得注意的是,净利三连增的背后,其现金流量净额却不增反降,三年下滑43%。 而与之对应的是,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的增加。仅2018年,中信集团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达2.16亿元,同比增长86.2%。其中,应收账款达1.9亿元,同比增长77.57%。 为何在核查药企情况之时高管频繁变动,销售费用畸高是否合理,为何公司现金流量净额不增反降?对此,长江商报记者发送采访函至中恒集团,但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 一个月内高管“大换血” 7月9日,中信集团公告提名梁建生先生为公司第八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在此之前一个月,中信集团管理层几乎大“换血”。 根据公司公告显示,5月24日,尹琪辞去中恒集团副总经理一职;5月28日,陈海波辞去公司董事一职;6月20日,廖智辞去副总经理一职;6月6日,欧阳静波辞去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委员职务。 欧阳静波此前一直是该公司的法人代表,2016年当选中恒集团总经理与副董事长。2018年财报显示,欧阳静波年薪达到432.41万元。对于此次辞职,公告显示系欧阳静波个人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6月3日财政部发布《财政部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联合医保局,随机抽查77家药企。在抽查的77家药企中,并没有中恒集团。但在6月份,中恒集团高管却相继辞职。 为何在核查药企情况之时,高管频繁变动,是否存在公司违规、管理层逃避检查情况?中恒集团回应投资者表示,高管辞职系工作调动和个人原因,属于正常的人员流动。 日均销售费用580万 2018年年报显示,中恒集团销售费用同比大幅增长。数据显示,中恒集团销售费用达21.19亿元,其中市场推广费用20.58亿元,绝大部分销售费用都花在市场推广上。较2017年销售费用4694.19万元同比增长1.98倍,占同期营收的64.24%,占同期营业成本的78.08%。平均下来,中恒集团2018年日均销售费用达580万元。在所有A股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中排在第六位。 对于销售费用畸高,市场关于其存在利益输送的质疑,中恒集团解释称,主要是“两票制”政策实施,原来由代理商负责的市场推广工作需要由公司与代理商共同负责推广,因此市场推广费同比大幅增加影响本期销售费用增加。 与销售费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发投入。2018年中恒集团研发投入合计仅4474.49万元,仅达销售费用的2%。该公司2018年员工总人数为2434人,但研发人员数量只有65人。 中恒集团销售费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重营销轻研发的情况。对此,长江商报发函致电中恒集团,但尚未得到回复。 根据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检工作显示,此次将重点关注费用的真实性、成本的真实性和收入的真实性等多个重点内容,如销售费用列支是否有充分依据、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存在以咨询费、会议费、住宿费、交通费等各类发票套取大额现金的现象等。这将对市场推广费用较高的企业造成较大的压力。 现金流净额三年下滑43% 在中恒集团财报中,也存在利润质量问题。 年报显示,2018年中恒集团营收32.99亿元,较2017年20.48亿元同比增长61.10%;净利润6.13亿元,同比增长1.39%。然而,其扣非净利同比下滑14.8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53亿元较2017年同比下滑4.46%,相比2016年14.96亿元的更是下滑42.98%。 从数据上看,2016年-2018年,中恒集团净利润持续增长,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是同比大比例下滑。由此可见,公司净利润可能并没有转化为经营性现金流量。 2016年-2018年,中恒集团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分别为3.06、1.48、1.39。显然近三年里,中恒集团盈余现金保障倍数逐年降低,利润并未以现金方式留下来。 与之对应的是,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的增加。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中信集团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达2.16亿元,较期初余额1.16亿元同比增长86.2%。其中,应收账款达1.9亿元,同比增长77.57%。 中恒集团解释,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增加较多的原因主要是两票制的全面推行,药品销售的货款实行分期结算收款影响及客户用银行汇票结算增加影响所致。 与此同时,财报显示,2018年期末中恒集团有1564.97万元坏账准备,其中有761.3万元坏账无法收回,占坏账准备比例的近五成。2018年,计提坏账准备金额为485.27万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正在投资建设的“注射用血栓通产业化项目”存在减值现象。年报显示,该项目预算6.5亿元,工程进度96.1%,但目前因“注射用血栓通产业化项目” 拟生产的药品未获得药监局批文,南宁中恒、肇庆中恒部分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处于闲置状态。 中恒集团管理层认为,相关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存在减值迹象,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的账面价值可能无法通过使用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或处置资产来全部回收。 在资本市场,2015年开始,中恒集团股价开始一路下行,从2015年5月29日最高价10.19元/股,跌至7月5日收盘价3元/股,股价跌幅七成。 中恒集团公告表示,公司股价涨跌受多重因素影响,公司管理层目前致力于做好各项经营工作,希望通过努力经营来保持公司稳定长远地发展。目前公司的市盈率在14左右徘徊,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与近期上证综指市盈率为13倍相近,低于全球主要股指,市场估值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详情]

科伦药业年销售费54.5亿 查实商业贿赂涉案超300万元
科伦药业年销售费54.5亿 查实商业贿赂涉案超300万元

  原标题:科伦药业一年54.5亿销售费“开发维护”市场   已查实商业贿赂涉案金额超300万 来源:长江商报 记者 金度 销售费用增长过快成为药企的“照妖镜”,日前,财政部宣布开展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医药销售费用成为核查重点。科伦药业(002422.SZ)在迎来业绩最好一年的同时,“真面目”也可略窥一二。 长江商报记者统计发现,科伦药业2016年销售费用仅为12.54亿元,2018年为59.87亿元,两年间增长377.43%。而科伦药业销售费用中的“市场开发及维护费”,从2016年的8.7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4.51亿元,两年大增525.11%。 科伦药业拥有销售人员808人,平均起来每人每年要花741万元的销售费用,要花675万元来“开发维护市场”。 长江商报记者还发现,自称与商业贿赂“绝缘”的科伦药业,近5年来被查出多起商业贿赂案,涉案金额超过300万元。 有业内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两票制”全面铺开后,药企近年销售费用激增,科伦药业很有可能借用会议费等销售费用的名义,给中间环节“返点”,存在大面积商业贿赂的可能。 2018年销量仅增长0.71% “科伦药业输液板块业务在全国的布局已经完成,未来将继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突破‘天花板’。”这是2019年4月,刘革新在股东大会上的陈述。 资料显示,科伦药业主要从事大容量注射剂(输液)、小容量注射剂(水针)等25种剂型药品,主要产品涵盖麻醉镇痛、中枢神经、抗感染、肠外营养等领域。 2018年年报显示,科伦药业输液类销量为44.98亿瓶/袋,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处于第一位。如果按照14亿中国人计算,平均每人每年要注射3.2瓶科伦药业此类产品,刘革新也无愧于“输液大王”的美誉。 面对如此骄人的成绩,刘革新依然不骄不躁,依然要突破“天花板”。数据显示,科伦药业输液类2018年销量仅增长0.71%,2017年则更少,为0.63%。 不过,销量增长疲软,并未影响到科伦药业的业绩增长。数据显示,科伦药业输液类2017年和2018年营收分别为75.59亿元和9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2%和30.37%;毛利率分别为63.7%和71.18%,同比分别增长10.76%和7.48%。 同时,科伦药业非输液板块也表现强劲,2017年和2018年37.52亿元和62.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68%和66.37%;毛利率分别为27.61%和42.68%,同比分别增长3.89%和15.07%。 更为可观的是,2018年年报显示,科伦药业实现营业收入163.52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净利润12.13亿元,同比增长62.04%。而且,科伦药业扣非净利为11.13亿元,同比增长698.96%。 2018年也成为科伦药业上市以来,业绩最好的一年,该公司将增长主要归功于输液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以及非输液产品销售规模扩大。 单季营收相近净利差距大 有意思的事,科伦药业的业绩变现并不稳定。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科伦药业第一到第四季度的营收分别为39.32亿元、38.6亿元、44.39亿元和41.2亿元,但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83亿元、3.91亿元、2.29亿元和1.64亿元。 显而易见,科伦药业四个季度的营收较为平均,但营收最高的第三、第四季度的净利润环比反而大幅下降。 而且,即便是业绩高速增长,科伦药业觉得自己依然留有“遗憾”。 科伦药业在2018年年报中表示,因公司持续大力推进“创新驱动” 战略,研发费用增加;公司加强销售及新药推广力度,市场开发及维护费、市场管理、学术推广费等增加;市场融资利率上升,公司财务费用增加;公司生产规模扩大及持续推动技术改造,修理费增加。由于上述几方面的主要因素,影响了公司净利润的增速。 加强销售及新药推广力度,为何成了科伦药业净利润增速变缓的“罪魁祸首”?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科伦药业2013年至2016年,科伦药业的销售费用分别8.87亿元、10.49亿元、10.28亿元和12.54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12.98%、10.65%、13.24%、14.64%。 一位从事医药销售的企业负责人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药企销售费用保持在10%到20%之间,属于合理水平。如果费用增长较快或占比较高,则存在通过销售费用中的广告费、会务费、咨询费、学术推广费等,“洗出”现金兑付回扣的行为。 数据显示,2017年和2018年,科伦药业的销售费用分别为30.74亿元和59.87亿元,分别占营收23.88%和36.61%。两年间,科伦药业销售费用增长377.43%。 如果平均到每天,科伦药业销售费用为1640万元,而董事长刘革新年薪仅120万元,不及十分之一。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2018年,科伦药业销售费用中,“市场开发及维护费”达54.51亿元,同比2017年的26.43亿元增长106.32%。而2016年,该费用仅为8.72亿元,两年大增525.11%。 2018年年报显示,科伦药业拥有销售人员808人,平均起来每人每年要花741万元的销售费用,要花675万元来开发维护市场。 商业贿赂案涉案金额超300万 科伦药业销售费畸高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商业贿赂等行为?近日,长江商报记者向科伦药业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不过,长江商报记者发现,自称没有商业贿赂“基因”的科伦药业,却多次被抓现行。 早在2013年10月,科伦药业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透露,政府进行的医药行业的反商业贿赂行动,对医药行业尤其是以临床产品为主的一些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对公司而言,没有任何影响。 科伦药业表示,公司采用的是总经销商和总代理商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本身也可以有效的规避商业贿赂。从行业来讲,输液行业同质化的竞争非常激烈,价格都非常低,一般情况也没有商业贿赂可以操作的空间,所以医药行业反商业贿赂的行动对公司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说大话的结果往往是被啪啪“打脸”,科伦药业也是如此。 中国裁判文书网资料显示,科伦药业医药代表吴某在2011年至2013年间,向某地卫生院院长行贿,回扣款共计6150元。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科伦药业近5年来,被查处的商业贿赂案,涉案金额超过300万元。 有业内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两票制”全面铺开后,药企代理商逐步退出,企业无法通过“中间渠道”支付回扣,销售费用此时被“派上用场”,从而导致大幅提升。 该人士还表示,科伦药业有多次商业贿赂的“前科”,而且近年销售费用激增,“很有可能借用会议费等销售费用的名义,给中间环节‘返点’,存在大面积商业贿赂的可能。”[详情]

评论:对药企财务问题核查是切实回应民生之举
评论:对药企财务问题核查是切实回应民生之举

  财政部此次对药企财务问题展开调查,无异于一场监管的“及时雨”,掀起的监管风暴将对药企财务管理秩序起到整肃作用。 日前,财政部发布消息,决定开展2019年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并随机抽取77家医药企业检查名单,其中,复星医药等27家A股上市药企均在此次核查名单之列。 消息一出,民心大振,只因此举实在是得民心之举,民众早就期待监管部门加大对药企财务的监管,给药企财务管理“黑洞”来一次彻底的“透析”。财政部此次对药企财务问题展开调查,无异于一场监管的“及时雨”,掀起的监管风暴将对药企财务管理秩序起到整肃作用。 通过核查风暴,将财务造假、靠高回扣维持生存的劣质药企驱逐出局,可有效净化国内药企生态。对资本市场中手脚不干净的上市药企进行全面会诊,可为投资者提供靠谱的上市药企,有利于消除资本市场乱象。 众所周知,中国药企经营中乱象丛生,大都是因财务管理混乱诱发的。一些药企不是靠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来赢得市场,而是靠歪门邪道的药品回扣来达到排挤竞争对手、达到非法占有市场之目的,形成了药企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市场乱象,让一些正规的、保质量的药企难有出头之日,也让药企经营难以回归正常轨道。 近几年来,上市药企暴露出的问题确实不少,尤其是今年以来,业绩变脸、股价闪崩,企业因财务造假被罚,医药行业“黑天鹅”事件频发,引发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今年因财务造假爆雷的康美药业,已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诟病。 此次调查27家A股上市药企的财务是否违规,有理由相信,通过财务大调查,一定能将一些财务方面的盖子彻底揭开,对其他上市企业起到较大的震慑作用。 国内民众长期饱受高药价之苦,根源就在于不少药企没有坚守财务管理的底线,对财务制度缺乏敬畏意识,通过虚增销售费用等手段进行财务造假,既逃避国家税收,又进行不正当的利益输送,加剧了医药领域的腐败乱象。 目前国内消费者普遍认为药价虚高,“住不起院、治不起病”几乎已成社会共识,这种问题的出现关键是因药企财务管理混乱所致。一些药企为达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靠着给药企代理商、给医院医生等层层回扣机制,不断推高药企销售费用。且因审计、物价等部门监管不到位,为药企财务造假大开方便之门,导致一些药企把利润转移到销售费用上,达到偷税漏税之目的。更可恨的是,这部分利润暗中流向了医药代表和医院医生的口袋,导致医药领域的腐败大案频发。最终,民众成了药企财务造假和高药价的最终受害者。 据披露,拟被调查的77家药企中,2018年销售费用都呈较大幅度增长,总销售费用高达2400亿元,多数以会议费、业务宣传费、学术推广费等开支列出,并将部分款项支付给一些中介服务公司,用于销售回扣,形成药企的高毛利率、高销售成本率和低利润率,造成一种销售费用畸高的病态机制。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步长制药的销售费用高达80.36亿元,占营收比例达58.81%,销售费用中的93.15%为“市场推广、学术推广及咨询费”,存在的财务问题由此可窥一斑。对药企财务问题展开调查,既有利于堵塞药企偷税漏税漏洞,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也有利于惩治医药领域的腐败乱象,消除药企商业贿赂顽疾,切实减轻消费者的医疗负担。 最后,乐见其成的是,财政部强调将对医药企业销售环节开展“穿透式”监管,延伸检查关联方企业和相关销售、代理、广告、咨询等机构,必要时可延伸检查医疗机构。这对规范医药行业的财务管理、增强财务合规意识,都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莫湘(财经评论人)[详情]

评论:药企回扣账本公开 打击行贿需与违法退市挂钩
评论:药企回扣账本公开 打击行贿需与违法退市挂钩

  药企回扣账本公开 打击行贿行为还需与违法退市制度挂钩 将上市公司及其员工的行贿行为与重大违法退市制度挂钩,上市公司、董监高、普通员工,尤其是股东,才可能对此高度重视,形成内部制约,证券市场反贿赂的内在动力就将极大增强,由此可引领带动各行各业的反商业贿赂工作向纵深推进。 近日,财政部会同医保局成立部际协调工作组,将于6月至7月开展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抽取的77家医药企业检查名单中,包括复星医药、恒瑞医药、步长制药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笔者认为,这将为公众解开医药企业财报是否存在财务数据注水、销售回扣等敏感疑问。 据了解,此次财政部重点检查医药企业费用、成本和收入的真实性,其中包括是否存在以咨询费、会议费、住宿费、交通费等各类发票套取大额现金,通过专家咨询费、研发费、宣传费等方式向医务人员支付回扣或销售返点等现象。 此前证监会表示,已初步查明康美药业披露的2016至2018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虚假,这说明一些医药企业财务造假问题存在。另一方面,一些上市药企销售费用过高等问题也受到监管关注,比如去年某上市药企营业总收入136.65亿元,销售费用竟高达80.36亿元;该公司在回复上交所问询时披露了巨额销售费用去向,其中包括2018年度公司共组织市场活动19000余场次,将销售费用归于正常的商业推广。显然如此回复仍难解市场人士疑惑。 此前,医药企业已曝出多起向医务人员行贿、给予回扣案件,并被法院判决,显示药品回扣、返点问题严重。药品回扣,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和极为反感的问题,它破坏了医药行业良性竞争秩序,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甚至假冒伪劣药品霸占市场,还进一步导致药品价格抬升、医生为患者滥用药物等问题,极大加重了患者药费负担,恶化了医患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逐利的资本市场,或许很难解决药品回扣等问题。一些投资者留恋或陶醉于医药板块所谓的防御属性,股东对上市药企利润的盲目追求,由此可能对上市公司以回扣抢占市场行为不闻不问,甚至纵容,导致上市公司枉顾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对此可能失效。只有对上市公司施加外部压力,才能解决医药回扣这个痼疾,此次财政部及医保局对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开展检查,无疑是敲山震虎之举,也可揭开药企账本背后藏着的猫腻。 从证券监管的角度,也应思考如何才能引导上市公司更好履行社会责任,防止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群众根本利益的行为。证券市场奉行“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行贿、回扣这些见不得光的行为,显然严重违背了“三公”原则,甚至构成违法违规。证券市场要反贿赂,关键要催生上市公司股东反贿赂的内在压力,为此不仅要让行贿受贿者付出应有代价,而且要让上市公司股东为此付出一定代价,而最有威慑的办法莫过于与重大违法退市制度挂上钩。 去年公布的重大违法退市制度,规定重大违法退市主要包括两大类情形,一是上市公司存在欺诈发行、重大信披违法或其他严重损害证券市场秩序的重大违法行为;二是存在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公众健康安全等领域的违法行为。上市药企即便其生产的药品不属于假冒伪劣,但没有什么疗效,仍通过向医务人员回扣、返点等违法违规手段,流入患者手中并服用,这将影响或耽误患者的正常治疗和生命健康,同样属于谋财误命,对于回扣数额巨大、销售额巨大的上市药企,同样可认定其危害“公众健康安全”,进而认定为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将上市公司及其员工的行贿行为与重大违法退市制度挂钩,上市公司、董监高、普通员工,尤其是股东,才可能对此高度重视,形成内部制约,证券市场反贿赂的内在动力就将极大增强,由此可引领带动各行各业的反商业贿赂工作向纵深推进。 熊锦秋(财经评论人)[详情]

药企遭穿透式抽查账目 医药板块市值一天缩水近700亿
药企遭穿透式抽查账目 医药板块市值一天缩水近700亿

  药企三大财务指标遭穿透式检查 医药板块市值一天缩水近700亿元 业内人士称,在交易所问询成常态背景下,此次政府部门联手“查账”有望将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等细节“亮”出来。 在各部门“组合拳”出击下,药价虚高的水分将逐渐被挤出来。 6月4日,财政部官网发布《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文件指出,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促进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财政部决定2019年6月份至7月份开展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 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其实质就是查账。据了解,77家药企被列入检查名单。除了大型外资药企外,也包括A股知名上市公司。 “在4+7城市带量采购之后,政府释放出的信号是要对药企财务合规问题进行严查,多方位助推药品价格下调。如果此次查账彻查到底,有助于降低药品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利益漏出。”一位医药行业财务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位公司被列入上述77家企业名单的药企内部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医保社保为世界性难题,在老百姓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老龄化加剧等大背景下,国家所有整合医药行业的行为,其实质是少花钱、多办事。 销售费用引关注 在销售合规的大背景下,上市药企的销售费用变化一直是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 在2018年年报公布之后,多家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变化引发监管部门关注。 例如,某家上市公司去年年报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87亿元,营业成本15.53亿元,销售费用34.22亿元。2016年至2018年,公司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大幅下降,分别为52.03%、27.37%、22.89%;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大幅增长,分别为 25.53%、43.14%、50.42%。监管部门要求公司结合相关年度采购、生产、销售等公司经营模式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收入、成本、费用的变动情况及其变动原因,分析2016年-2018年公司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及合理性。 据业内人士透露,学术活动等是一些药企销售费用的重要支出环节,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灰色地带。在医药行业的销售模式下,药企一般情况下会给中间环节以返点。 “两票制模式下,一些企业销售药品实行高开高返,即药品的出厂价为10元,但是会开到50元,中间这40元是要返给中间环节。”上述业内人士介绍,一般情况下,由于高返模式不同,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上,可能就是高费用率、高毛利率或者相反。 不过,体外模式返点对于一些公司来说存在财务风险。“高开高返会形成虚增收入、虚增利润,企业需要靠外部融资等模式填补这一窟窿。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采取了股权质押等模式进行融资。如果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股价表现平稳或者较好,对大股东的资金链不会产生影响。但如果股价出现下跌,大股东就存在质押爆仓的风险。”上述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穿透式检查 业内人士称,在交易所问询成为常态的背景下,此次政府部门联手“查账”有望将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等细节“挖”出来。 根据财政部发出的通知,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2019年5月14日,财政部监督评价局会同国家医疗保障局基金监管司,共同随机抽取了77户医药企业检查名单。 据记者获得的信息,此次医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要剖析药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成本利润构成,揭示药价形成机制,为综合治理药价虚高、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提供第一手材料。 财政部要求,为核实医药企业销售费用的真实性、合规性,监管局、财政厅(局)应对销售环节开展“穿透式”监管,延伸检查关联方企业和相关销售、代理、广告、咨询等机构,必要时可延伸检查医疗机构。 其中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是费用的真实性,包括是否存在医疗机构将会议费、办公费、设备购置费用等转嫁给医药企业的现象;是否存在通过专家咨询费、研发费、宣传费等方式向医务人员支付回扣的现象。另外,成本的真实性、收入的真实性等也是此次查账的重点内容。 此次检查企业涉及77家企业,其中包括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礼来上海管理有限公司等外资药企,也包括国内较为知名的药品生产企业,其中涉及27家上市公司,包括华润三九等。 受上述政策等因素影响,医药生物板块再度调整。同花顺数据显示,6月5日,A股生物医药行业267家公司股价下跌,28家跌幅超5%,收盘时29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35105亿元;6月6日,207家公司股价下跌,15家公司股价跌幅超5%,收盘时295家公司总市值约34423亿元。按此数据计算,这295家公司总市值缩水近700亿元。 降药价大势所趋 众所周知,4+7城市带量采购对医药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彼时,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1个试点通用名药品有25个集中采购中选,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原研药吉非替尼片降价76%,福辛普利钠片降价68%,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低25%以上,“专利悬崖”显现。 据记者了解,国家层面的带量采购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而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针对虚高的药价,国家采取的是组合拳。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任务》明确了两方面重点工作内容。其中针对解决看病贵方面,提出推进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推进高值医用耗材改革、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健康扶贫等重点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6月5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印发《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为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推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国家试点工作,确定了30个城市作为DRG付费国家试点城市。 对于医药行业来说,DRG模式对行业产生的影响不亚于4+7城市带量采购。北京鼎臣医药咨询管理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如果DRG全面实施,“过度诊疗的情况将被遏制,药品带金销售的空间将大大被压缩。” 创新驱动发展 “对临床真正起到治疗效果、价格低的药品,或者说性价比比较高的药品会受到欢迎。”上述药企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药企转型迫在眉睫,通过产品创新驱动公司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同花顺数据显示,2018年,103家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费用超过亿元。恒瑞医药等7家公司的研发费用总额超过10亿元。 PD-1是癌症治疗领域的明星药物。5月31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PD-1药物上市获批,公司在该项目上的研发费用投入超5亿元。截至目前,国内已经有进口的同类产品Nivolumab、Pembrolizumab获批上市。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两家国内企业开发的同类抗PD-1单抗注射液于2018年获批上市,百济神州等企业的相关药品正处于上市申请审批阶段。 “国内药企的创新研发实力已经大大提升。”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留给传统制药企业转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详情]

聚焦药企核查风暴:中恒集团年薪400万总经理辞职
聚焦药企核查风暴:中恒集团年薪400万总经理辞职

  聚焦药企核查风暴②:中恒集团年薪400万总经理辞职 去年销售费用占比达64%,同比增198%;原高管曾陷行贿丑闻 财政部公布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名单已在医药行业炸起一阵雷声。6月6日,医药概念股整体下跌,被卷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风波中的中恒集团当天跌去4.5亿元的市值。 中恒集团近期股价走势(收盘线)。 而真正的检查尚未开始,6月6日晚间,中恒集团突然宣布,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董事,同时也是中恒集团法定代表人的欧阳静波因个人原因,辞去相应职务。这背后,是今年以来中恒集团的管理层已经频发变动,多为高管辞职。 作为广西国资委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中恒集团为华南区大型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制药、保健食品等业务,曾经还跨界做过房地产。目前,中恒集团旗下主要有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为主要的核心医药品种。 此次被抽中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中恒集团,是目前被抽查上市公司中2018年度销售费用增速最快。 2018年度,中恒集团的销售费用为21.19亿元,较2017年度7.1亿元增长198%。而在报告期内,中恒集团的营业收入仅为32.99亿元,以此计算,中恒集团的销售费用占比超过了64%。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中恒集团还被监管层指出存在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等多项问题。公司曾经的副总经理,还涉嫌内幕交易、行贿等问题。 6月7日,新京报记者致电中恒集团证券办公室了解财务核查的相关情况,该工作人员回复记者,“我们也看到了官方的信息,我们公司也会跟踪、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现在还没有了解到,(核查人员)应该还没有到。” 400万年薪总经理辞职,新董事长上任百天内高层人事地震 6月6日晚间,中恒集团发布公告称,欧阳静波女士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委员职务。 按照2018年年度报告,欧阳静波在中恒集团的年薪为432万元,为薪酬最高的管理层高管。 在总经理选择离职的背后,中恒集团的管理层今年已经发生较大变动。2019年1月15日,中恒集团宣布,郭敏因工作调动原因,申请辞去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委员的职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恒集团在3年内更换的第3个董事长。2016年2月,中恒集团宣布由容贤标兼任公司董事长;在2017年12月,容贤标因工作调动原因,申请辞去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经公司审议通过,郭敏当选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 随之而来的,2019年1月30日,中恒集团收到公司独立董事王华的请辞函,其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独立董事及董事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委员的职务;在2019年5月24日,中恒集团宣布收到副总经理尹琪先生提交的辞职信,尹琪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5月28日中恒集团公告,收到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陈海波的辞职信,其因工作调动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职务。 2019年2月20日,中恒集团已经召开董事会,选举焦明先生担任公司董事长。 频繁的人事变动背后,中恒集团此前曾陷入单位行贿丑闻。2015年8月28日,中恒集团收到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公函》,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中恒集团董事长许淑清以涉嫌单位行贿罪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许淑清2006年就正式成为中恒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在其担任中恒集团董事长期间的2011年12月,中恒集团收到广西证监局下发的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中恒集团被指出“董事会流于形式、对关键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约束、公司部分会计处理及报表编制不正确、存在利用募集资金专户流转非募集资金”等多项问题。 在许淑清被带走前的2015年6月,中恒集团副总经理,也是财务负责人的李建国因涉嫌犯罪被逮捕,后辞去在公司的职务。随后许淑清的儿子赵学伟辞去董事、副总经理职务。 根据裁判文书网上的一份《陆志光受贿罪二审刑事裁定书》,2010年11月初,中恒集团副总裁赵某利用内幕消息买卖股票谋取利益,为逃避广西证监局的调查,赵某与时任梧州市公安局法制科副科长的黄某商议,由中恒集团总裁办副主任潘某、广西梧州制药设备部副部长韩某二人投案顶罪。 此前多次靠学术推广补救销售,制药业务毛利率超90% 2018年度,中恒集团的销售费用激增。按照公司的说法,主要是“两票制”政策实施,“原来由代理商负责的市场推广工作需要由公司与代理商共同负责推广,因此市场推广费用同比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2018年度,中恒集团的市场推广费用为20.57亿元,占销售费用总额的97.1%。 从中恒集团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同行业销售费用对比来看,昆药集团、康缘药业、上海凯宝、丽珠集团、红日药业等多家公司的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均未超过52%,其中珍宝岛的销售费用占比仅为35.5%。 根据中恒集团2018年年度报告,公司的营业收入为32.99亿元,较2017年度的20.47亿元增长61.1%,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5.14亿元,较2017年同比下滑14.88%。 值得注意的是,在扣非净利润下滑的同时,中恒集团制药业务的毛利率超过90%。数据显示,2018年度,中恒集团制药业务的毛利率92.36%,其中心脑血管领域用药的毛利率为94%。 值得注意的是,中恒集团此前也多次靠“学术推广”来拯救销售业绩。 在2014度,血栓通注射液直销收入下滑的中恒集团开始大量展开学术推广补救业绩。根据2014年度报告,“报告期内,根据市场发展和政策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药公司对营销架构作出相应的调整,大量开展学术推广、开发终端市场、实行纯销管理和品牌管理”。 在2015年,中恒集团受梧州制药业绩下滑的影响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营业收入13.4亿元,同比下降58%。净利润5.2亿元,同比下降67%。按照公司在2015年年报中的说法“公司在年内加大学术推广等针对终端的营销活动力度,以使血栓通系列产品的终端市场销量恢复增长态势”。[详情]

聚焦药企核查风暴:药企行贿案频发 销售费有的达百亿
聚焦药企核查风暴:药企行贿案频发 销售费有的达百亿

  聚焦药企核查风暴①:药企行贿案频发,销售费有的达百亿 A股284家药企去年销售费用总额超2400亿,34家企业销售费用的营收占比超50%,有多家已超6成。同时多家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增幅远超营收增幅,有的已收到年报问询函。而这背后又是药企行贿案频发,康美药业、步长制药、沃森生物都曾卷入行贿案。 康美药业财务事件的蝴蝶效应正迅速扩散开来。6月4日,财政部宣布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共涉及77家医药企业。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此次检查名单中的77家医药企业共涉及了29家A股医药类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上市公司控股公司或参股公司,另外还有一家药企是港股上市公司石药集团的控股公司。 记者发现,上海医药、复星医药等去年销售费用前五名药企均被“检查”,上海医药销售费用已超百亿,增幅达49.21%,而其营收增幅只有21.58%。 A股284家药企去年销售费用总额超2400亿,34家企业销售费用的营收占比超50%,有多家已超6成,甚至达7成以上。同时多家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增幅远超营收增幅,有的已收到年报问询函。而这背后又是药企行贿案频发,长生生物、康美药业、步长制药、沃森生物、中恒集团等均曾卷入行贿案。 东莞证券在研报中表示:本次抽取检查的药企既有知名度高的上市公司,也有小型地方药企;既有研发护城河深的头部药企,也有深陷舆论漩涡的高营销费用企业,抽检样本代表性强;本次检查不仅仅是对前期康美药业事件的延伸,预计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不同类型的药企成本进行摸底,为后续第二批带量采购的出台做准备。 新京报从即日起将推出“药企会计信息核查风暴”系列报道。 上海医药等去年销售费用前五名均被“检查” A股284家药企去年销售费用总额超2400亿,34家企业销售费用的营收占比超50%;上海医药销售费用过百亿,为110.58亿,增速远超营收增速,去年归母净利润是38.8亿。 事实上,针对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工作已连续开展多年。例如《财政部发布2018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就显示,此前,围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这条主线,财政部随机选取钢铁煤炭行业、互联网行业的部分龙头企业开展了检查。 那么,这次为何会对医药行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 “本次财政部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主要是康美事件引起的,这对药企的营销等费用的合规性都会产生影响,企业如果有不合规的行为,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医药专家赵衡告诉新京报记者。 据媒体报道,本次检查的重点内容主要是费用、成本、收入的真实性,以及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现象;营销人员的薪酬支付是否合规;是否存在按照采购药品数量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销售返点现象;库存管理、合同签订、销售发货、款项收取等流程控制是否有效,是否存在药品空转现象等。 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A股284家药企的销售费用分别约为1380.93亿元、1819.2亿元、2433.44亿元。 2018年,销售费用排在前五名的上市药企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海医药、复星医药、步长制药、华润三九、恒瑞医药。 巧合的是,这5家上市公司都在这次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名单上。 以110.58亿元的销售费用居于首位的上海医药也是A股284家药企中,唯一去年销售费用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而其去年归母净利润是38.8亿。 根据上海医药2018年年度报告可知,由于销售规模的增长,其2018年的销售费用比2017年同期增长49.21%,不过其营业收入2018年同比仅增长21.58%。报告期内,公司工业销售费用总额689,315.73万元,占工业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5.42%。与销售费用相比,上海医药去年的研发投入约为13.8亿元,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7.14%。 仔细观察上海医药销售费用的构成,其包括职工薪酬及相关福利、市场推广及广告成本、差旅和会议费用、运输费用、租赁费、无形资产摊销、办公费用、固定资产折旧、仓储费和其他。其中,市场推广及广告成本所占的费用最高,约为44.26亿元,占比约为40%,差旅和会议费用14.9亿元,占销售费用总额的21.62%,此外销售费用中的“其他”一项则达11.35亿元,占比16.47%。 深交所在发给通化金马的年报问询函中指出,2018年,制药行业销售费用对营业收入占比的平均水平为25.11% ;根据Choice金融终端数据可知,2018年,A股284家药企中,有125家企业的销售费用对营业收入占比在这个平均水平之上,其中34家企业这一数据在50%之上。 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医药行业始终存在重销售轻研发的问题。而此前已有上市公司因销售费用增幅与营收增幅不匹配被问询。 2018年,莱茵生物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为0.37亿元、0.64亿元,分别比上年(2017年)同期增加32.23%、25.77%,而同期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2.68%。对此,深交所要求莱茵生物说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大幅增加的具体原因,以及上述费用增长与营业收入变动不匹配的原因。 5月14日,深交所对兴齐眼药下发年报问询函,“2019年4月9日以来,兴齐眼药股价连续上涨,多次达到股价异动标准,累计涨幅超过200%。”因此,深交所要求兴齐眼药核查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5%以上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直系亲属近2个月买卖兴齐眼药股票的情况,是否存在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情形等;另外,兴齐眼药2018年销售费用19339.79万元,占报告期营业收入的44.85%,销售费用同比增长44.51%,而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增19.78%。深交所要求兴齐眼药结合其销售业务模式、销售费用明细构成、行业特征、同行业可比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速及其与营业收入增长的匹配性等分析说明销售费用和营业收入增长差异较大的原因及合理性。 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2018年,A股284家药企的研发费用约为332.66亿元,平均每家仅为1.17亿。其中,上海医药去年的研发费用约为10.61亿元(未算本期资本化研发投入),排在上市药企的第四位。 药企行贿案频发:康美药业、步长制药、沃森生物均曾卷入行贿案 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相当一部分药企存在“商业贿赂”的情况。而77家中的步长制药、沃森生物都曾卷入行贿案,而未在77家中的康美药业、*ST长生也曾卷入行贿案。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此次检查名单中的77家医药企业共涉及了29家A股医药类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上市公司控股公司或参股公司,另外还有一家药企是港股上市公司石药集团的子公司。 根据Choice金融终端数据可知,这29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有26只当天股价下跌,总市值一天一共蒸发约151亿元。而放眼整个医药板块,284家A股上市药企6月4日的总市值一共蒸发了约585亿元。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创始人史立臣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不仅是上市药企,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会对整个医药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东莞证券在研报中表示:从检查内容看,检查项目包括费用、成本和收入的真实性等,其中提到的会议费、空转发票抬高成本、高开增值税发票、销售返点检查等项目都是带金销售高发地。带金销售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在老龄化加深的当下,给医保基金带来了巨大压力。 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相当一部分的药企存在“商业贿赂”的情况。而77家中的步长制药、沃森生物都曾卷入行贿案,而未在77家中的康美药业、*ST长生也曾卷入行贿案。 *ST长生至今未公布2018年年报,其2017年年报显示,2017年长生生物销售费用为5.83亿元,同比增加152.52%,其解释称,主要系营销模式受疫苗流通条例影响推广费、市场服务费、会议费和运输费增加所致;其“推广服务费”为4.42亿元。在疫苗销售过程中,长春长生涉及多起行贿。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王峰受贿、贪污二审刑事裁定书”就涉及长生生物员工。王峰原为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防疫站的站长,其因贪污罪、受贿罪,获刑8年3个月。据公开资料显示,王峰1968年6月出生,是宁陵县人。他在2010年至2015年,担任宁陵县卫生防疫站站长期间,利用其决定采购疫苗的职务便利,多次非法收受业务员给付的回扣款。王峰在此期间,收受了长生生物业务员吴玉海给予的狂犬疫苗、水痘疫苗回扣款164000元。 而除了长生生物,还有多家医药公司,也向王峰行贿,且款项均为“疫苗回扣”。这也是医药行业的冰山一角。 2015年,因涉嫌犯受贿罪,尹红章(曾担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和药品审评中心副主任等职务)被拘传。2016年的一审判决显示:尹红章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50万元;在案扣押的338.2万元、象牙一根,依法予以没收。 随着这起案件的水落石出,多家药企的行贿事实也被公之于众,据悉,共有9家药企向尹红章行贿。 2016年7月8日,原任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生产监管处处长蔡明被逮捕。2018年,一审判决结果为:蔡明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六个月,并处罚金40万元;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扣押的被告人蔡明的受贿违法所得人民币532万元、美元1万元(折合人民币63495元)、港币105万元(折合人民币843867元),予以没收,上缴国库;扣押的被告人蔡明不能说明来源的财产差额部分人民币7140211.8l元、美元40663元、港币483810元(存放于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检察院),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与尹红章受贿案相比,蔡明受贿案所牵涉的药企更多。根据裁判文书网可知,2004年1月至2016年6月,蔡明在先后担任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生产监管处副处长、办公室主任、药品安全生产监管处处长期间,利用主管药品生产许可审批、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及药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管等职务便利,为广州巨虹药业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谋取利益。 在这28家企业中,也有A股上市公司身影。“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蔡明利用职务便利,为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谋取利益,先后3次收受该公司总经理马某、副总经理李某某贿送的现金共计港币30万元。” 事实上,步长制药、沃森生物等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都曾陷入行贿丑闻,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郑筱萸受贿案中,为了让郑筱萸给步长制药申报的“脑心通胶囊”从地方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提供帮助,原步长制药集团董事长赵步长曾向郑筱萸行贿1万美元。 医药行业为何行贿受贿案件频发?有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药品也具有市场属性,需要通过市场机制与市场化方式进行销售,但药品的销售渠道多为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附带了一定的社会性和功能性,政府监管也相对严格。企业产品要进入市场或扩大用量,就得通过监管部门或医疗机构背书,而且目前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竞争相对激烈,也就有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可能性。” 康美药业等财报造假,天圣制药制假售假被起诉 药企行业的乱象频出:康美药业财报造假、天圣制药生产销售假药等也已被曝出,此外,2016年3月,沃森生物子公司山东实杰严重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定;2016年9月复旦复华控股子公司复华药业因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累计被罚款约2.66亿元 医药行业乱象不止于“商业贿赂”,财报造假、生产销售假药等也已被曝出。前者以康美药业为典型,后者最新曝出了天圣制药制假售假。 4月30日,康美药业以“会计差错”为由“抹掉”299亿元货币资金,瞬间引发市场热议。随后,监管函、问询函纷至沓来。5月17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初步查明,康美药业披露的2016至2018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虚假。 此后不久,多家上市药企收到了年报问询函,交易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是否进行了利润调节、业绩“变脸”原因、销售费用增长与营收增长差异较大的原因及合理性、商誉减值的风险以及对公司的影响、是否存在商业贿赂等方面。 5月28日,天圣制药发布公告称,收到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的起诉书。起诉书认为,天圣制药和其实控人刘群涉嫌单位行贿罪;天圣制药涉嫌生产、销售假药罪;刘群涉嫌生产、销售假药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虚假诉讼罪;天圣制药原总经理李洪涉嫌生产、销售假药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 6月4日,在天圣制药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中,外界得以获悉上市公司生产销售假药的过程和金额。 2016年12月中旬,天圣制药全资孙公司国中医药因生产车间消防问题无法生产,剩余大量包装材料,库存部分未炮制加工的中药原材料。此时,天圣制药全资子公司取得了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编号为渝20160119号的《药品生产许可证》,证载的生产范围为:中药饮片及毒性中药饮片,有效期至2021年9月12日,并于2016年12月1日至12月3日进行了现场检查,正等待颁发药品GMP证书。 为保证库存的原材料能够按时炮制,刘群决定让国中医药人员到天圣重庆的场地进行生产。2017年3月15日天圣重庆药品GMP认证审查公示,4月10日,取得了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编号为CQ20170013号《药品GMP证书》,有效期至2022年4月9日。而后,中药饮片一直在天圣重庆的场地生产。库存、销售均登记在国中医药名下,销售回款也是直接汇入国中医药账户。上述中药饮片涉及金额合计人民币445.80251万元,销售中药饮片金额合计人民币396.975378万元,占公司年销售收入均不足0.5%。 回复公告称,上述中药饮片生产销售行为,违反国家药品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5年修订版)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二)项“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规定,按假药论处。[详情]

评论:会计检查确保账本干净 有助于药企发展健康
评论:会计检查确保账本干净 有助于药企发展健康

  会计检查确保账本干净 有助于药企发展健康 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医药行业是一场及时雨,确保医药企业的账本干净,有利于医药企业健康发展。 日前,财政部发布公告,对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作出安排。经过随机抽查,共有77家医药企业成为这次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对象。其中,由财政部监管局负责检查的药企有15家,由地方财政厅(局)负责检查的药企有62家,涉及的上市公司或子公司共计27家。 财政部对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安排对医药股短期走势确实会带来一定的冲击。但这次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医药股乃至整个医药行业来说,却是一场及时雨,确保医药企业的账本干净,有利于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 置身于A股市场的投资者都有切身体会,目前的医药股正面临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康美药业涉嫌财务造假事件。康美药业使用虚假银行单据虚增银行存款近300亿元,同时还伪造业务凭证进行收入造假,不仅对资本市场形成一定的负面冲击,更是损害了医药企业的整体形象。 随着2018年年报的披露,共有40余家医药企业收到证监会的年报问询函,很多医药上市公司被要求解释销售费用持续增长的原因、细分科目的支出情况、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差异的合理性等。其中,步长制药对销售费用的回复让人大开眼界。2018年步长制药的销售费用超过80亿元,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高达58.81%。 根据回复,步长制药2018年的销售费用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市场活动费31.24亿元,市场调研费15.16亿元,学术活动费17.88亿元,学术交流费10.58亿元,其他费用9246万元。其中,占比最大的开支为市场活动费,占比约4成。更让市场震惊的是,2018年步长制药共组织市场活动19000余场次,组织市场调研23000余场次,组织学术交流活动20000余场次,步长制药在2018年平均每天举办各类市场推广类活动共计169场,包括52场市场活动、63场市场调研和54场学术交流活动。每天能够安排如此多的“活动”,没把上市公司高管们累死,真的是一个奇迹。 财务造假以及会计数据不真实,正在引发一场对医药行业的信任危机。因此,财政部对2019年度医药行业安排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是非常及时的,也是有必要的。一方面,通过检查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检查来解决问题,消除医药行业的信任危机,促进医药行业规范健康地发展。在这次会计检查中,康美药业这种“非典型医药行业财务造假”无疑是检查的重点之一,但医药行业“典型性财务造假”也不例外,更是检查工作的重中之重。销售费用是医药行业“典型性财务造假”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在销售费用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不可告人的东西。 通过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尤其是对医药企业的销售费用一查到底,确实会查出不少东西出来。比如腐败问题,往往隐藏在销售费用的背后。如果能通过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查出几宗大案出来,这对减少医药行业腐败将起到积极作用。一旦腐败减少了,销售费用就会大幅下降,药企就会大量增利,降低药费、增加研发投入的意愿就会更强。销售费用不是一笔小数目,2018年仅上市药企的销售费用就高达2400亿元,这笔钱如果能用在研发或降低药价上,将会有更多人受益。 财政部对医药行业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虽然会对医药股的短期走势带来一定的冲击,却有利于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这点代价还是值得的。 皮海洲(财经评论人)[详情]

77家药企“账本”将被查!销售费用畸高是病 得治!
77家药企“账本”将被查!销售费用畸高是病 得治!

   国家出手,77家药企“账本”将被查!销售费用畸高是病,得治! 昨天(4日),财政部发布消息,6月到7月,财政部联合国家医疗保障局,将对77家药企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检查名单中,步长制药、复星医药、恒瑞医药等多家A股药企在列。 据了解,销售费用是检查的重点之一,包括销售费用列支是否有充分依据、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存在通过专家咨询费、研发费、宣传费等方式向医务人员支付回扣等。检查可延伸至关联方企业和相关销售、代理、广告、咨询等机构,必要时可延伸检查医疗机构。 销售费用过高 40家药企被问询 药企的销售费用长期居高不下,一直被市场所诟病。销售费用到底有多高?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长生生物,由于2018年违法,现在被暂停上市。2017年长生生物全年的营业收入是15亿元,其中销售费用就达到了6亿元。公司销售部门只有25人,相当于这25人每人的全年销售费用是2300多万元,高得惊人。 另一个是交易所问询的步长制药,步长制药2018年年报显示,它的营业收入是139亿元,它的销售费用竟超过80亿元,占比超过了58%。步长制药回答交易所问询称,主要是在市场推广、市场调研、学术推广和学术赞助等方面,去年一共进行了6万多场活动,所以花了80多亿元。 有人计算了一下,就算一年365天都不休息,平均每天要举办各种活动169场,才能完成80多亿元的支出。 近6成药企研发投入占比不到5% 企业的销售费用占比特别高之后,一定会压制到其它的项目支出,比如研发费用。药企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原研药企业,通过自己的原始投入研发,创新产品形成专利药的经营模式,过了一定的专利保护期之后再放开专利保护。另一类药企是生产仿制药。我国大部分是仿制药企,原研药企的占比比较低。 根据上市公司298家药企统计资料看,研发投入占总营收超过10%的只有不到5%的企业,只有16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5%,60%以上的企业研发占比不到5%,非常低。 相比而言,英国、日本、法国的医药企业非常注重研发,研发投入占比超过20%。全世界排名前50位的药企,他们的研发投入占比平均是18%。 而我国一些著名的大原研药企,比如华海药业、恒瑞医药、复兴医药等,恒瑞医药研发投入占比是15%,复星医药和华海药业只有10%左右,和国际同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陆家嘴观察: 通过这次对药企的财务检查,一方面,把药企虚高的销售费用降下来,让利于民,把药价也降下来;另一方面,把这些费用投到研发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详情]

财政部穿透式监管查账 揭开药企销售费畸高的遮羞布
财政部穿透式监管查账 揭开药企销售费畸高的遮羞布

   延伸阅读: 财政部稽查77家药企会计真实性 业内担忧爆出“更大的雷” 康美事件或是药企查账导火索 业内:从业多年未见如此 财政部“穿透式”监管查账  揭开药企销售费畸高“遮羞布” 简介:长期以来,药企销售费用畸高,早已备受外界诟病。 财政部昨日下发的一则关于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消息,继续在医药圈发酵,进而引发资本市场恐慌。今日,被抽查的上市药企中,有多家公司股价上午出现暴跌,如恒瑞医药(600276.SH)大跌3.14%、步长制药(603858.SH)跌2.95%、复星医药(600196.SH)跌4.31%等。 这次会计检查,剑指药企销售费用真实性问题。药企销售费用畸高,早被外界诟病已久。有分析人士表示,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药企之间不得不在终端投入更多费用,包括要给医生回扣、赞助各式各样的学术会议等。这次的会计检查,能否扭转医药行业这种销售费用畸高现象? “头一回” 据财政部官网昨日披露的消息,财政部决定组织部分监管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于2019年6月至7月开展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2019年,5月14日,财政部监督评价局会同国家医疗保障局基金监管司,共同随机抽取了77户医药企业检查名单。 “这样如此公开抽查,在医药行业中比较少见的。从业这么多年,印象中还是头一次看到这种抽查。”华南一位药企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这列入抽查名单中的77户医药企业,共涉及到A股24家上市药企(抽查的部分是上市公司子公司)。从细分行业来看,涉及到化学制药、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药商业、中药这6大细分行业。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医药行业的细分领域。被抽查的企业中,也涵盖了一些外资企业,如赛诺菲、施贵宝、礼来也被列入其中。整体上看,被抽查的企业中,多家企业营收规模位于行业前列。 对于财政部的这次检查,多位药企人士回应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还在观望中。“我们生产经营一切还是正常的。”有列入抽查名单中的药企人士说道。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已有一些外企在内部发邮件称,要求在业务运营中始终坚守最高的道德保准,并严格按照各项流程规范开展活动,以确保合规性。 为何此时财政部要查账药企呢?有业内人士亦猜测,医药白马股康美药业(600518.SH,现为“ST康美”)骤然曝出巨额业绩虚增消息,或成为财政部会计检查的一个导火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查账,还有国家医保局也介入其中。国家医保局是去年5月份新组建成的部门。按照财政部在官网上的表述,此次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目的是为促进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事实上,去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开始“祭出”了一系列的医保控费政策,包括推行抗癌药国家谈判、推行带量采购、推进探索建立DRGs付费体系等,医保控费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根据财政部下发的《通知》,财政部将对医药销售环节开展“穿透式”监管,延伸检查关联企业和销售、代理、广告、咨询等相关机构,必要时可延伸检查医疗机构。 同时,根据《通知》,此次医药行业会计检查的目的,是剖析药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成本利润构成,揭示药价形成机制,为综合治理药价虚高、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 销售费用畸高的“最后遮羞布” 药企销售费用畸高的问题,其实被诟病已久。某种程度,药企销售费用畸高的问题,助涨了药价虚高之风。 另有药企人士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次医保局介入到其中,或也是想更清楚了解药企运行成本,便于后续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医保控费政策。 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此次被列入抽查名单中的上市药企,有个别药企2018年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0%。多数企业中销售费用比例在10%以上。 “药企销售费用整体颇高,跟整个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有一定的关联。同一种产品,有几十家药企在生产。在质量同等的情况下,企业要脱颖而出的话,要依靠啥?多数得靠终端费用投入,如给回扣等。”北京鼎臣医药咨询创始人史立臣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史立臣亦表示,医药行业正在全面推行的两票制,在减少医药行业流通环节的同时,也在改变整个医药行业税收情况。医药行业的税收明显增多了。“这或许也让监管层意识到,医药行业的成本核算,存在一些水分。” 对于药企销售费用畸高问题,也有部分药企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出“无奈”。 “这不能完全怪药企的销售,也要怪各种学会、学术会议活动实在太多了,而这些都需要药企去赞助。药企也是被迫赞助,因为按照学会章程,每年需要办几场大型学术会议,这个费用就得由药企去‘掏腰包’。你不赞助的话,就会得罪这个学会的专家。现在成立一个学会并非难事,几乎各个主任都成立一个学会。每个科、每个学会,一年两场会议,全国多少会议啊,学术内容就那么多,讲来讲去也就变成陈词滥调了。另外,中成药企和仿制药企中,回扣的现象就一直没有变过,开一支药给多少钱,或者定期送钱,这些都不是秘密。”有药企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 根据《通知》,此次财政部将检查药企是否通过专家咨询费、研发费、宣传费用等方式向医护人员支付回扣的现象。 目前,财政部联手医保局查账,能否扯下药企销售费用畸高的“最后的遮羞布”,值得关注。[详情]

77家药企被检查背后:去年上市药企销售费用花2400亿
77家药企被检查背后:去年上市药企销售费用花2400亿

  77家药企被检查背后:去年上市药企销售费用花掉2400亿 据界面新闻6月4日报道,医药行业风波再起,一场围绕医药企业财务问题的监管风暴正式开启。 6月4日,财政部网站发布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公告,决定组织部分监管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于2019年6月至7月开展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8月31日前上报有关检查材料。 名单显示,此次检查共涉及77家医药企业,其中财政部监管局检查15家药企,包括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上海医药、步长制药、华润三九5家上市医药龙头,以及赛诺菲、施贵宝、礼来3家国际知名企业;地方财政厅(局)各检查2家药企,共62家企业,涉及智飞生物、同仁堂、天士力、石药集团等22家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 根据财政部有关文件,此次检查的重点内容涉及四个方面,包括费用的真实性,即销售费用列支是否有充分依据,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存在以咨询费、会议费、住宿费、交通费等各类发票套取大额现金的现象;是否存在从同一家单位多频次、大量取得发票的现象,必要时应延伸检查发票开具单位;会议费列支是否真实,发票内容与会议日程、参会人员、会议地点等要素是否相符;是否存在医疗机构将会议费、办公费、设备购置费用等转嫁医药企业的现象;是否存在通过专家咨询费、研发费、宣传费等方式向医务人员支付回扣的现象。此外,检查重点还包括成本真实性、收入真实性以及其他方面。 此次检查涉及药品采购、生产、推广、销售各个环节,重点检查是否真实存在及合法合规,其中销售费用核查是重中之重,目的是为了“挤水分”,揭示药价形成机制,为治理药价虚高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有行业人士表示,近期多家药企,如康美财务造假、步长制药被问询等引发关注,或成为此次检查的导火索,后续不排除多批次检查的可能。 实际上,医药企业销售费用过高、研发投入不足一直是行业的通病,销售费用畸高也是医药行业的雷区。根据Wind分类,2018年298家A股上市药企(不包括*ST长生)的销售费用合计达到2434.14亿元,同比增长近36%,占总营收的比重达到17%,相较上年增长两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共有232家企业去年销售费用超过1亿元,其中有64家超过10亿元,35家企业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重超过50%。 最近三年A股医药上市公司整体销售费用及其占比情况(亿元、%) 资料来源:Wind 界面新闻研究部 此次名单涉及的27家上市公司去年销售费用合计达到662.41亿元,其中上海医药以110.58亿元位居榜首,也是整体医药股中唯一一家销售费用超过百亿规模的的药企。复星医药、步长制药、华润三九、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等药企去年的销售费用依次位于上海医药之后,分别约为84.88亿元、80.36亿元、64.69亿元、64.64亿元、64.40亿元,整体医药股中这6家企业的销售费用规模也位居前列。另外还有同仁堂、天士力等8家企业销售费用超过10亿元。 从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来看,这27家上市企业中有19家占比超过10%,其中奥赛康以61.78%的比例位于首位,步长制药以58.81的比例次之,华润三九居于第三,对应比例为48.17%。 此次检查名单涉及的27家上市企业销售费用及其占比情况(亿元、%) 资料来源:Wind 界面新闻研究部 可以说,从这27家企业来看,此次财政部随即抽取的检查企业名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财政部文件还提到,为核实医药企业销售费用的真实性、合规性,监管部门还要求对医药销售环节开展“穿透式”监管,延伸检查关联企业和相关销售、代理、广告、咨询等机构,必要时可延伸检查医疗机构。 财政部文件称,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违法线索,各检查组应及时上报。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共同研究后,涉及医保基金管理使用的问题线索,移交医保部门处理;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问题线索,移交公安、税务、银保监等部门查处。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家上市药企年报遭问询,销售费用也是证券监管机构问询重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约40家医药企业收到年报问询函,其中大多要求公司解释销售费用持续增长的原因、细分科目的支出情况、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差异的合理性等。 此前陷入“斯坦福丑闻”的步长制药就因高企的销售费用被上交所问询。根据回复,步长制药去年的销售费用由5个部分组成:市场活动费31.24亿元,市场调研费15.16亿元,学术活动费17.88亿元,学术交流费10.58亿元,以及其他费用9246万元,其中占比最大的开支为市场活动费,占比接近四成。 更让市场震惊的是,2018年步长制药总共组织市场活动19000余场次,组织市场调研23000余场次,组织学术交流活动20000余场次,即步长制药在2018年平均每天举办各类市场推广类活动共169场,包括52场市场活动、63场市场调研和54场学术交流活动。 同时,医药行业畸高的销售费用的去向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而商业贿赂、药品回扣等问题也是监管机构重点整治的行业顽疾。此次被纳入检查名单的仙琚制药(002332.SZ)此前就被举报为扩大产品销量而进行回扣,而步长制药近期又再次陷入行贿丑闻。5月30日,湄潭县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湄潭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信息科原科长陈遥刚受贿一案,陕西步长制药公司业务员唐某琴为了解其推销到县中医院的药品用药量和库存量信息,先后给予陈遥刚共计32.51万元的好处费。 另外,近期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一份判决书显示,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销售代表为企业谋取利益,向南京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有关人员行贿近60万元,而该公司正是此次被纳入检查名单的上海医药的控股子公司。此外,江西济民可信医药、常州四药制药、瑞阳制药等药企相关方也涉入该案当中。 据财政部地方部门财政专员过去对药企行业销售费用的调查显示,在很多成品药价格中,医药销售费用的占比都非常高,这些费用多数以会议费、业务宣传费、学术推广费等开支进行列出,并将部分款项支付给一些中介服务公司,用于销售回扣。而在此次检查中,是否存在回扣、返点等现象也是重点检查内容。 受财政部检查医药企业费用消息影响,医药股在6月4日出现普跌,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全天下跌1.56%,仅有42家药企出现上涨,175家药企跌幅超过1%,医药股超过500亿市值蒸发。 自4月中旬以来,受行业事件和外部环境影响,医药股整体出现深度回调,申万医药生物指数自4月10日以来累计下跌达15%。不过市场观点认为,医药行业仍具备防御属性,优质或龙头个股估值将得到修复。  [详情]

财政部、医保局联手查账!77家药企被检查
财政部、医保局联手查账!77家药企被检查

  500亿市值“吓”没了?财政部、医保局联手查账!77家药企被检查 记 者:朱萍、刘金健、唐唯珂 部分内容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导读:4日,财政部发布消息,财政部联合国家医疗保障局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对77家药企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步长制药、复星医药等药企均在名单之内。 该举措剑指药企销售费用虚高、做假账…… 截止昨日收盘,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下跌1.56%,目前生物医药行业总市值超3.5万亿,也就意味着一天时间这一板块市值就下跌了超过500亿元。 “吓”没了500亿市值?财政部、医保局联手查账 4日,财政部发布消息,财政部联合国家医疗保障局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对77家药企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步长制药、复星医药等药企均在名单之内。此次检查要对医药企业销售环节开展“穿透式”监管,延伸检查关联方企业和相关销售、代理、广告、咨询等机构,必要时可延伸检查医疗机构。 销售费用高是医药行业的普遍特性,有的公司可能经不起检验,所以市场以利空来看待财政部的这个动作。 当日收盘,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下跌1.56%,目前生物医药行业总市值超3.5万亿,也就意味着一天时间这一板块市值就下跌了超过500亿元。 数据来源:Wind 4日,一位长期跟踪财政部政策的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会计信息检查是监督检查局很日常的工作,每年都有工作计划,有规范流程的。不过,上述检查在医药行业内引起不小的震动。鼎臣医药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指出,康美药业假账事件或为此次检查导火索,而深层原因则与两票制政策有关。 此次被抽中检查的某西部药企负责人坦言,从业多年来,此前没有遇到过这样大规模的对医药企业彻查会计信息质量的情况,不过,他表示公司每年都由权威第三方完成审计流程,检查对企业不会有影响。复星医药、华润三九等相关负责人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而就此次抽查对行业的影响,北京博思雅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往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国家对医药行业总的方向是全面合规。此次,检查内容和时间表都全部披露,具体地告诉了企业应该怎样做,这更像是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合规操作指南,通过政策性措施指导企业如何做到合规经营。” 77家药企被检查 财政部决定组织部分监管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于2019年6月至7月开展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2019年5月14日,财政部监督评价局会同国家医疗保障局基金监管司,共同随机抽取了77户医药企业检查名单。 77户医药企业检查名单: 据了解,此次检查中14个监管局将采取就地与交叉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15户医药企业开展检查;同时,31个财政厅(局)采取就地检查方式,每个财政厅(局)检查2户医药企业。 在王颖看来,无论是从省份,还是从企业性质看,此次抽查的名单都显示了随机性和公平性。上述西部企业负责人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4日看到财政部官网信息才知道企业被抽中,这应该是随机选择的结果。 据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的《财政部关于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文件,此次检查是为剖析药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成本利润构成,揭示药价形成机制,为综合治理药价虚高、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提供一手资料。 上述《通知》显示,此次检查可延伸至关联方企业和相关销售、代理、广告、咨询等机构,必要时可延伸检查医疗机构;检查内容包括各单位(含医药企业和延伸检查单位)遵守会计法律法规、会计财务制度、内部控制规范以及国家财税政策等有关情况;检查重点则集中在费用、成本、收入的真实性及其他。王颖认为此举体现了财政部对医药行业财务检查的严格。 销售费用是此次检查的重点之一。《通知》指出,要重点检查销售费用列支是否有充分依据,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存在通过专家咨询费、研发费、宣传费等方式向医务人员支付回扣的现象。 如就在5月12日,上交所对步长制药进行了问询,包括财务会计信息等方面,也剑指其销售费用。2018年步长制药销售费用80.3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9%,高于行业平均。其中,市场、学术推广费及咨询费74.86亿元,占比超90%。 财务检查或成常态化 此次检查将于6月至7月开展,并于8月30日前上交结果。4日,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称,该检查已经开始。同日,鼎臣医药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此次检查的主要是虚报财务数据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涉及的77家企业由财政部会同国家医疗保障局共同随机选出,而就在财政部发布上述信息的同一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第15条便提出要“制定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管条例”,并指出该条例将由国家医疗保障局负责,于2019年12月底前报送至国务院。 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康美药业假账事件或为此次检查导火索。 不过,在史立臣看来,深层原因则在于两票制对医药行业税收的影响。 王颖同样认为此次检查与两票制有关。“这次检查可以说是对两票制和整个医药行业政策的延续,2018年底两票制在全行业开始正式实施,进行到现在,财政部做一个检查去看企业和相关机构有没有跟进,这是合理的。”王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就此次检查对企业的影响, 4日,华润三九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该通知的影响尚不明晰,还需等财政部与公司的进一步对接,但因华润三九是上市公司,所以财务都是“按流程走的”,没有问题。 同日,复星医药相关负责人向记者称,此次检查不会对公司有影响,因为公司每年都要走正常审计流程,且由权威第三方完成。上述西部药企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只接到了财政部的通知,但检查还没有进行。另有长白山制药相关负责人向记者称“不清楚”。 史立臣认为,现在还无法看出该检查对医药行业影响,但如果有较多企业被查出重大财务问题,则会牵扯到全行业,“引发对全行业内财务情况的彻查,届时将对医药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王颖的观点则相对乐观。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整个医药行业合规问题都已经提上日程,此次检查的内容很明确,这些都是需要企业重点规范的内容。“检查内容和时间表都全部披露,具体地告诉了企业应该怎样做,这更像是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合规操作指南,通过政策性措施指导企业如何做到合规经营。”[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