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程安排

13:30-13:40 主持人致开场辞
      管文君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13:40-13:50 领导致辞
      尹义省 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办局长
13:50-14:00 领导致辞
      范 斌 工信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14:00-14:10 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及换届情况的说明
      许金华 中企研常务副会长
14:10-14:20 介绍中企研第六届理事会理事投票选举程序 总监票人
14:20-14:40 发布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为优秀成果创造人代表颁发证书
      邵 宁 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4:40-15:00 优秀成果创造人代表发言
      董明珠 珠海格力集团董事长
15:00-15:05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四十年纪实》大型画册发布仪式
      臧跃茹 国家发改委市场所所长
15:05-15:10 介绍中企研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选举程序
15:10-15:30 发布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企业改革奖章、中国改革发展杰出贡献企业和创新力企业,为获奖代表颁发奖章及证书
      张 泰 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司长
15:30-15:50 中国企业改革奖章获奖代表发言
      宋 鑫 中国黄金集团董事长
15:50-16:00 宣布中企研第六届理事会领导机构选举结果
16:00-16:30 中企研第六届理事会会长作重要讲话
      新任会长
16:30-16:50 改革发展主题演讲
      刘 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长
16:50-17:30 经济形势专题报告
      杨伟民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17:30 致闭幕辞
      管文君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最新新闻

杨伟民:高房价挤压实体经济 干一辈子不如买套房子
杨伟民:高房价挤压实体经济 干一辈子不如买套房子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出席并演讲。 杨伟民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是短期因素于长期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短期因素方面,第一是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现在为止,贸易摩擦对实际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信心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的股市汇市目前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贸易摩擦带来的信息不足导致的。现在的贸易增长是透支了一部分明年的贸易,明年的出口增长不乐观,很难达到今年的水平”。 第二是严监管的金融政策。杨伟民表示,“去杠杆”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有些政策,特别是在现有的体制改革没到位的情况下,严监管对民营企业带来的伤害比较大。在他看来,近些年民营企业融资主要靠表外业务,靠委托代表,信托投资,小贷公司,严监管管的就是表外业务,等于是把过去民营企业正常的融资渠道给切断,对民营企业的伤害比较大。“现在正在做一些调整和改变”。 第三是民营经济离场论。第四是包括汇率政策,环保督查,清理地方政府债务等若干收缩性政策叠加,地方执行层层加码带来的一些问题。 在长期因素方面,他认为是一些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还在恶化。比如,由于高房价、高房贷挤压了居民消费支出。“北京、上海这种城市应该是收入水平最高的,北京的消费增长速度早就进入个数位,全国现在是百分之八九,它早就进入到5%。为什么呢?房价导致的”。“中国的消费正在降级,我个人认为不存在,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房价挤压。” 他认为当前给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三大失衡。第一是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产能过剩,另外一方面想要的东西没人要。他还特别强调,部分行业必须树立峰值观念——价格再怎么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提高了。“煤炭和钢铁,我认为产量和产能都已经到了历史性的峰值,今后不会再增加。比如过几年人口如果负增长以后,粮食需求也到峰值了,像化肥、农药,减量化,化肥是不是要到峰值,等等都可以到峰值”。 第二,供给体系是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大量的海淘,说明你的东西确实不如人家的好”。此外,在高端装备,芯片方面,还有很多产品必须依靠进口。 第三,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新增贷款当中40%都放给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高房价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辛辛苦苦干一辈子的制造企业,不如在北上广深买一套小房子。另一方面抬高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很多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加工资,因为房租在提高,房价在提高,不加工资,员工走了。工资高,社保缴费又高。 杨伟民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要素配置的扭曲,“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以下为演讲摘编: 杨伟民:非常高兴能够来到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宋总让我讲一讲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给大家做一个介绍,讲讲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讲一下高质量发展。 大家都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就是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特征。因为只有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够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什么现在开始经济不断减速呢?就是过去那种靠要素推动、靠资源消耗的增长的模式已经走不下去了,如果要想继续保持中高速的发展、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是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型,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二也是适应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过去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生产落后了,主要工作着力点放在解决落后的生产上。现在这个矛盾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大量的产能不是落后或者说不是不足,而是过剩。十九大专门把社会主要矛盾做了改变,快70年了,这个主要矛盾是第一次修改,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着力解决发展当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在此之前,我们的任务是要建设小康社会,当然一开始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后来发现到2020年实现的可能是很不平衡,很不协调的小康,后来在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建立水平更高的小康社会。现在这个阶段马上要从小康社会进入到现代化建设的阶段,现代化的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和小康阶段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小康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一些东西有没有的问题,而在现代化阶段要解决好不好、平衡不平衡的问题。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转向现代化的建设,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我们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全世界各个国家在发展历程当中,基本上是先去追求速度,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你想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上继续高速度,客观上条件不具备。下一步要不要在国际上竞争呢,还是要,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够保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现在大家经常说,我们有220多种产品是世界产量第一,但是这些产品当中真正拿到质量世界第一的并不是很多。所以光靠数量型,光靠规模型,已经走不下去,也是遵循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内涵到底是什么?我这里引用的是去年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讲到的一些内容。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从宏观的指标上来看,因为有四大宏观调控指标,速度、就业或者增长、价格、国际收支,我们过去经常出现高速度,但是高失业,高通胀,这肯定不是一个高速增长。现在在宏观指标上的主要问题是速度保持中高速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美国为什么发起贸易战,也是因为在贸易国际收支上并不平衡,出口多,进口少。现在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并不是我们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 从供给体系来看,产业生产体系、供给体系不一样。中国目前来讲,产业链是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也是比较完整,生产方式能够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力、捕捉力。现在大家都在生产,但是并没有真正捕捉到需求到底是什么,品牌的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产品和服务质量高,这是从供给体系来看高质量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 从经济的结构来看,城乡也好,区域也好,产业也好,特别是现在实体经济和金融、房地产,这三者和人力资本以及所说的五位一体之间都能够比较均衡协调,当然现在是存在着产业之间的失衡问题。 从收入分配来看,投资要能够有回报,北大的教授讲现在投资回报率比较低,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投资回报越来越低,大家不愿意投资。制造业的能力下降,利润低,很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出利润率,员工要有收入,政府要有税收,各个分配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要均衡。现在我们分配关系并不是特别均衡,政府的收入比重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居民的收入比重是在下降。最近这个阶段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再分配以后并没有改善这个关系,所以分配关系还是要做调整。 从要素的效率来看,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投资的要素能够提高效率。资本的效率,劳动效率,土地的效率,资源的效率,能源的效率,环境的效率,我们已经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达到峰值,二氧化碳的总量是一定的,要用一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造更多的GDP。现在大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要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是什么呢?十九大讲了几条,坚持一个方针,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我们过去是靠扩大水泥、钢铁的产量实现水泥、钢铁的GDP的增加,今后不能这样,今后是减量化的发展,这就靠质量更优,卖出更好的价格。第二是坚持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是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第四要促进四个产业体系,这个是有针对性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金融、人力资源之间互相协调。现在存在实体和科技创新相脱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创新到底怎么去结合,创新成果很多,但是并没有真正用于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金融怎么样和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相结合,相协同。人力资源怎么去协同,要建立“三个有”的体制,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前段时间民营企业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活力上,国企改革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要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既不能不急,也不能过度。这也是有问题的。为此推进两大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整个中国经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要求。要建立六大体系,加一个制度。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以及制度环境,这6+1的体系建立好了,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过两大关口,一是现在在中国现阶段特有的一个关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个关口过了,才能够真正把我们的经济转到高质量发展,它是一个基础和前提。这也是全面小康的底线,如果精准脱贫做不好,污染比原来严重,你不好意思宣布我们是建立全面小康社会。还有一个常规性的关口,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第二个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跟当前经济形势有些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推动四个转向。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转向效率质量,经济结构从增量扩张为主向转向减存量和增加一部分产业增量并举,这是真正的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要从传统的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为什么要进一步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年提出的时候,它的背景是叫四降一升,增长速度下降,价格、企业赢利,财政税务四降,成本上升。今天为什么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当前形势来看,我们面临新的四降一升,增长再现下行压力,16年增长曾经出现小幅度反弹,今年下半年增长速度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什么呢?因为国内需求出现下降,投资和消费都大幅度减速,减速的程度非常大,消费是15年来的最低增长速度,投资大概是23年来最低的增长速度。这也是带来现在的下行压力重要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赢利能力是下降。看起来企业利润还是增长不错,但是实际企业亏损面是在扩大的。利润增长主要是因为少数上游行业赢利能力很高,多数中下游行业并没有大幅度增加。现在不能简单的说效益在改善,我觉得比过去差,因为分化非常严重。特别是市场预期在下降,企业信心并不是很足。同时“一升”在上升,僵尸企业,杠杆率,融资环境趋紧,融资难融资贵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资本市场不振,房地产乱象丛生,酝酿着一些重大的风险。 为什么会出现新的四降一升,就当前来看,主要有一些短期因素的影响,突发性的因素。短期因素方面,今年以来有这样几个因素对中国当前经济影响比较大。第一美国发起贸易摩擦,现在为止,贸易摩擦对实际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信心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的股市汇市目前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贸易摩擦带来的信息不足导致的。现在的贸易增长是透支了一部分明年的贸易,明年的出口增长不乐观,很难达到今年的水平。 二是严监管的金融政策,去杠杆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我们有些政策,特别是在中国现有的体制改革没到位的情况下,严监管对民营企业带来的伤害比较大。2013年民营企业投资占贷款比例是提高的,13年之后,民营企业占整个贷款比重下降,国有企业贷款比重反过来。这几年民营企业靠表外业务,靠委托代表,信托投资,小贷公司,严监管管的就是表外业务,等于是把过去民营企业正常的融资渠道给切断,这个政策对民营企业的伤害比较大。现在正在做一些调整和改变,下半年特别是11月1日总书记讲话以后,这个政策已经作出一些重大调整。 三是民营经济离场论,这个影响是比较大的,一些民企到境外去融资利率提高,就是不知道这个民营企业会不会离场,成本就高了。 四是若干个收缩性的政策叠加,地方执行层层加码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汇率在收缩,环保督察,清理地方隐性债务,要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一些产业政策,比如光伏政策,还有金融政策,还有社保缴费改革等等,这些不是扩张性的政策,都是在收缩,这些政策放到一起,地方是存在这种情况,只要是上边有要求,我为了不被问责,层层价码。 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在的经济下行压力,刚才说的四降一升,短期因素占一定的份额,一定的比重。最主要的还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是在恶化所带来的当前的问题。 比如说消费为什么减速,我个人认为除了其他一些因素之外,比如收入增长放缓,服务业消费比重提高,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下降等等,不可否认的因素就是高房价、房贷等等挤压。证据是什么?北京、上海这种城市应该是收入水平最高的,北京的消费增长速度早就进入个数位,全国现在是百分之八九,它早就进入到5%。为什么呢?房价导致的。我算了一下,每年居民利息支出1.5万亿,相当于居民可储蓄额的18%,这是我个人算的。如果没有房贷压力,我的消费就自由了,但是一旦有房贷压力,相对来讲就觉得压力大了。 基建投资为什么突然减速?过去基建投资主要靠地方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不规范的举债实现的高速度,去年开始中央出了两个文件,这个文件一出,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肯定会减速。 第四个是房地产收缩,这个也是影响当前增长速度下行的因素。中国的房地产很大程度上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今年基本上是萎缩,因为前期积累了过大的泡沫。同时住房制度改革没有提到日程,带来住宅市场存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两亿多农民进城,但是他们基本上没有房子,他们在农村的房子又空置。城市之间不一样, 一线城市人来的最多,但是一线城市供地的增长速度是最低,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供地增长率最高。民企信心不足,这是长期存在。 刚才我说的那些因素,背后是三大失衡,第一个是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产能过剩,另外一方面想要的东西没人要,像钢铁、煤炭这些都是产能过剩,有些产业必须树立峰值概念,价格再怎么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提高。煤炭和钢铁,我认为产量和产能都已经到了历史性的峰值,今后不会再增加。比如过几年人口如果负增长以后,粮食需求也到峰值了,像化肥、农药,减量化,化肥是不是要到峰值,等等都可以到峰值。 为什么提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今后靠扩大产量来增加GDP的方式在很多产业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得靠提高质量,提高花色品种,提高品质来实现。我们的消费正在加快升级,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品牌化等等中高端的消费逐渐成为主流。 当然现在还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国的消费正在降级,我个人认为不存在,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房价挤压。我们现在的供给体系是难以满足人们需要的。消费品当中不说了 ,大量的海淘,说明你的东西确实不如人家的好。高端的装备,芯片,还有好多东西是自己做不了,必须得依靠进口。包括高铁,大概有三大零部件自己生产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税费负担重,资源环境和员工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赢利能力下降,投资意愿下降,导致中国的制造业在人均GDP只有八百美元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降到GDP的29%,而美国、欧洲、日本在制造业进入峰值的时候,人均GDP都是二万、一万六七。 我们在未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前,提前开始了制造业空心化。这个不行了,靠服务业,这几年服务业增长速度比较快,拉动经济增长,但是你要看,服务业当中到底谁的比重在提高,谁增长过快?05年到15年之间,服务业比重是提高了11%,其中金融和房地产的贡献是4.2%和2%,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的服务业比重提高。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从4%升到8%,15年底提出去杠杆以后,金融业占比下降,17年略有下降,18年前三个季度又恢复到8%。问题在哪里呢?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是一块镜子的两面,金融业增加值提高,金融业的增加值来自于利润收入,高利润,高工资,但是对实体经济,对居民,对非金融企业来讲,金融业的增加值就是这些借钱人的负担。金融业比重提高的越快,增长越快,意味着你的负担增加也是越快。 第三是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房子肯定是经济当中重要的产业,是需要建房子的,但是我们在经济金融化,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为保值最好的产品,也成为银行业追逐的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新增贷款当中40%都放给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高房价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辛辛苦苦干一辈子的制造企业,不如在北上广深买一套小房子。另一方面抬高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很多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加工资,因为房租在提高,房价在提高,不加工资,员工走了。工资高,社保缴费又高。 根源在哪里呢?在于要素配置的扭曲,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在2015年总书记讲的非常清楚,就是要校正要素配置的扭曲,从银行体系来看,从贷款来看,制造业贷款比重持续下降,13年10%,现在降到7.2%,今年更严重,整个制造业贷款占比相当于三大产业贷款比重的3.3%。同时房地产相关领域,建筑业和其他的租赁业、金融业,金融业自身的贷款比重是在提高,意味着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在自我循环,这个金融机构给另外一个金融机构贷款,和房地产相关的这些行业,贷款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贷款比重这几年持续大幅度提高,提高13%。中国的融资难融资贵,准确说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我们说保增长,调结构,又出现一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干吗呢?这个时候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去产能,告诉大家这个结构性改革不是做减法,是加法减法并举并重。 第三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全面深刻变化着眼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针对当前和中短期面临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如果现在要素配置扭曲,稍微调整一下,制造业比重不至于过快下滑。 政策目标,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根本途径就是要靠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需求的政策不一样,扩大需求主要是货币、政策,政府投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改革,包括市场退出,企业制度,鼓励竞争,打破垄断,现在大家开始讲了竞争中性,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应该是一视同仁,保护知识产权,减少不正当的干预。 最近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不断的深化,15年提出来三去一降一补,16年扩展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去年重点讲了破立降。破除僵尸企业,培育新动能,这是补短板的一部分,继续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以上就是我对高质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当前形势做一些介绍,有些是根据中央精神我自己的理解,讲的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各位。[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12日 18:36
杨伟民:去杠杆非常正确 严监管对民营企业带来伤害
杨伟民:去杠杆非常正确 严监管对民营企业带来伤害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出席并演讲。 杨伟民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是短期因素于长期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短期因素方面,第一是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现在为止,贸易摩擦对实际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信心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的股市汇市目前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贸易摩擦带来的信息不足导致的。现在的贸易增长是透支了一部分明年的贸易,明年的出口增长不乐观,很难达到今年的水平”。 第二是严监管的金融政策。杨伟民表示,“去杠杆”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有些政策,特别是在现有的体制改革没到位的情况下,严监管对民营企业带来的伤害比较大。在他看来,近些年民营企业融资主要靠表外业务,靠委托代表,信托投资,小贷公司,严监管管的就是表外业务,等于是把过去民营企业正常的融资渠道给切断,对民营企业的伤害比较大。“现在正在做一些调整和改变”。 第三是民营经济离场论。第四是包括汇率政策,环保督查,清理地方政府债务等若干收缩性政策叠加,地方执行层层加码带来的一些问题。 在长期因素方面,他认为是一些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还在恶化。比如,由于高房价、高房贷挤压了居民消费支出。“北京、上海这种城市应该是收入水平最高的,北京的消费增长速度早就进入个数位,全国现在是百分之八九,它早就进入到5%。为什么呢?房价导致的”。“中国的消费正在降级,我个人认为不存在,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房价挤压。” 他认为当前给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三大失衡。第一是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产能过剩,另外一方面想要的东西没人要。他还特别强调,部分行业必须树立峰值观念——价格再怎么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提高了。“煤炭和钢铁,我认为产量和产能都已经到了历史性的峰值,今后不会再增加。比如过几年人口如果负增长以后,粮食需求也到峰值了,像化肥、农药,减量化,化肥是不是要到峰值,等等都可以到峰值”。 第二,供给体系是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大量的海淘,说明你的东西确实不如人家的好”。此外,在高端装备,芯片方面,还有很多产品必须依靠进口。 第三,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新增贷款当中40%都放给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高房价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辛辛苦苦干一辈子的制造企业,不如在北上广深买一套小房子。另一方面抬高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很多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加工资,因为房租在提高,房价在提高,不加工资,员工走了。工资高,社保缴费又高。 杨伟民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要素配置的扭曲,“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以下为演讲摘编: 杨伟民:非常高兴能够来到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宋总让我讲一讲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给大家做一个介绍,讲讲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讲一下高质量发展。 大家都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就是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特征。因为只有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够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什么现在开始经济不断减速呢?就是过去那种靠要素推动、靠资源消耗的增长的模式已经走不下去了,如果要想继续保持中高速的发展、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是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型,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二也是适应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过去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生产落后了,主要工作着力点放在解决落后的生产上。现在这个矛盾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大量的产能不是落后或者说不是不足,而是过剩。十九大专门把社会主要矛盾做了改变,快70年了,这个主要矛盾是第一次修改,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着力解决发展当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在此之前,我们的任务是要建设小康社会,当然一开始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后来发现到2020年实现的可能是很不平衡,很不协调的小康,后来在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建立水平更高的小康社会。现在这个阶段马上要从小康社会进入到现代化建设的阶段,现代化的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和小康阶段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小康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一些东西有没有的问题,而在现代化阶段要解决好不好、平衡不平衡的问题。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转向现代化的建设,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我们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全世界各个国家在发展历程当中,基本上是先去追求速度,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你想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上继续高速度,客观上条件不具备。下一步要不要在国际上竞争呢,还是要,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够保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现在大家经常说,我们有220多种产品是世界产量第一,但是这些产品当中真正拿到质量世界第一的并不是很多。所以光靠数量型,光靠规模型,已经走不下去,也是遵循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内涵到底是什么?我这里引用的是去年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讲到的一些内容。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从宏观的指标上来看,因为有四大宏观调控指标,速度、就业或者增长、价格、国际收支,我们过去经常出现高速度,但是高失业,高通胀,这肯定不是一个高速增长。现在在宏观指标上的主要问题是速度保持中高速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美国为什么发起贸易战,也是因为在贸易国际收支上并不平衡,出口多,进口少。现在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并不是我们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 从供给体系来看,产业生产体系、供给体系不一样。中国目前来讲,产业链是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也是比较完整,生产方式能够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力、捕捉力。现在大家都在生产,但是并没有真正捕捉到需求到底是什么,品牌的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产品和服务质量高,这是从供给体系来看高质量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 从经济的结构来看,城乡也好,区域也好,产业也好,特别是现在实体经济和金融、房地产,这三者和人力资本以及所说的五位一体之间都能够比较均衡协调,当然现在是存在着产业之间的失衡问题。 从收入分配来看,投资要能够有回报,北大的教授讲现在投资回报率比较低,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投资回报越来越低,大家不愿意投资。制造业的能力下降,利润低,很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出利润率,员工要有收入,政府要有税收,各个分配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要均衡。现在我们分配关系并不是特别均衡,政府的收入比重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居民的收入比重是在下降。最近这个阶段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再分配以后并没有改善这个关系,所以分配关系还是要做调整。 从要素的效率来看,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投资的要素能够提高效率。资本的效率,劳动效率,土地的效率,资源的效率,能源的效率,环境的效率,我们已经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达到峰值,二氧化碳的总量是一定的,要用一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造更多的GDP。现在大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要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是什么呢?十九大讲了几条,坚持一个方针,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我们过去是靠扩大水泥、钢铁的产量实现水泥、钢铁的GDP的增加,今后不能这样,今后是减量化的发展,这就靠质量更优,卖出更好的价格。第二是坚持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是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第四要促进四个产业体系,这个是有针对性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金融、人力资源之间互相协调。现在存在实体和科技创新相脱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创新到底怎么去结合,创新成果很多,但是并没有真正用于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金融怎么样和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相结合,相协同。人力资源怎么去协同,要建立“三个有”的体制,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前段时间民营企业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活力上,国企改革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要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既不能不急,也不能过度。这也是有问题的。为此推进两大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整个中国经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要求。要建立六大体系,加一个制度。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以及制度环境,这6+1的体系建立好了,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过两大关口,一是现在在中国现阶段特有的一个关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个关口过了,才能够真正把我们的经济转到高质量发展,它是一个基础和前提。这也是全面小康的底线,如果精准脱贫做不好,污染比原来严重,你不好意思宣布我们是建立全面小康社会。还有一个常规性的关口,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第二个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跟当前经济形势有些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推动四个转向。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转向效率质量,经济结构从增量扩张为主向转向减存量和增加一部分产业增量并举,这是真正的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要从传统的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为什么要进一步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年提出的时候,它的背景是叫四降一升,增长速度下降,价格、企业赢利,财政税务四降,成本上升。今天为什么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当前形势来看,我们面临新的四降一升,增长再现下行压力,16年增长曾经出现小幅度反弹,今年下半年增长速度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什么呢?因为国内需求出现下降,投资和消费都大幅度减速,减速的程度非常大,消费是15年来的最低增长速度,投资大概是23年来最低的增长速度。这也是带来现在的下行压力重要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赢利能力是下降。看起来企业利润还是增长不错,但是实际企业亏损面是在扩大的。利润增长主要是因为少数上游行业赢利能力很高,多数中下游行业并没有大幅度增加。现在不能简单的说效益在改善,我觉得比过去差,因为分化非常严重。特别是市场预期在下降,企业信心并不是很足。同时“一升”在上升,僵尸企业,杠杆率,融资环境趋紧,融资难融资贵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资本市场不振,房地产乱象丛生,酝酿着一些重大的风险。 为什么会出现新的四降一升,就当前来看,主要有一些短期因素的影响,突发性的因素。短期因素方面,今年以来有这样几个因素对中国当前经济影响比较大。第一美国发起贸易摩擦,现在为止,贸易摩擦对实际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信心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的股市汇市目前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贸易摩擦带来的信息不足导致的。现在的贸易增长是透支了一部分明年的贸易,明年的出口增长不乐观,很难达到今年的水平。 二是严监管的金融政策,去杠杆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我们有些政策,特别是在中国现有的体制改革没到位的情况下,严监管对民营企业带来的伤害比较大。2013年民营企业投资占贷款比例是提高的,13年之后,民营企业占整个贷款比重下降,国有企业贷款比重反过来。这几年民营企业靠表外业务,靠委托代表,信托投资,小贷公司,严监管管的就是表外业务,等于是把过去民营企业正常的融资渠道给切断,这个政策对民营企业的伤害比较大。现在正在做一些调整和改变,下半年特别是11月1日总书记讲话以后,这个政策已经作出一些重大调整。 三是民营经济离场论,这个影响是比较大的,一些民企到境外去融资利率提高,就是不知道这个民营企业会不会离场,成本就高了。 四是若干个收缩性的政策叠加,地方执行层层加码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汇率在收缩,环保督察,清理地方隐性债务,要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一些产业政策,比如光伏政策,还有金融政策,还有社保缴费改革等等,这些不是扩张性的政策,都是在收缩,这些政策放到一起,地方是存在这种情况,只要是上边有要求,我为了不被问责,层层价码。 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在的经济下行压力,刚才说的四降一升,短期因素占一定的份额,一定的比重。最主要的还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是在恶化所带来的当前的问题。 比如说消费为什么减速,我个人认为除了其他一些因素之外,比如收入增长放缓,服务业消费比重提高,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下降等等,不可否认的因素就是高房价、房贷等等挤压。证据是什么?北京、上海这种城市应该是收入水平最高的,北京的消费增长速度早就进入个数位,全国现在是百分之八九,它早就进入到5%。为什么呢?房价导致的。我算了一下,每年居民利息支出1.5万亿,相当于居民可储蓄额的18%,这是我个人算的。如果没有房贷压力,我的消费就自由了,但是一旦有房贷压力,相对来讲就觉得压力大了。 基建投资为什么突然减速?过去基建投资主要靠地方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不规范的举债实现的高速度,去年开始中央出了两个文件,这个文件一出,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肯定会减速。 第四个是房地产收缩,这个也是影响当前增长速度下行的因素。中国的房地产很大程度上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今年基本上是萎缩,因为前期积累了过大的泡沫。同时住房制度改革没有提到日程,带来住宅市场存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两亿多农民进城,但是他们基本上没有房子,他们在农村的房子又空置。城市之间不一样, 一线城市人来的最多,但是一线城市供地的增长速度是最低,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供地增长率最高。民企信心不足,这是长期存在。 刚才我说的那些因素,背后是三大失衡,第一个是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产能过剩,另外一方面想要的东西没人要,像钢铁、煤炭这些都是产能过剩,有些产业必须树立峰值概念,价格再怎么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提高。煤炭和钢铁,我认为产量和产能都已经到了历史性的峰值,今后不会再增加。比如过几年人口如果负增长以后,粮食需求也到峰值了,像化肥、农药,减量化,化肥是不是要到峰值,等等都可以到峰值。 为什么提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今后靠扩大产量来增加GDP的方式在很多产业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得靠提高质量,提高花色品种,提高品质来实现。我们的消费正在加快升级,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品牌化等等中高端的消费逐渐成为主流。 当然现在还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国的消费正在降级,我个人认为不存在,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房价挤压。我们现在的供给体系是难以满足人们需要的。消费品当中不说了 ,大量的海淘,说明你的东西确实不如人家的好。高端的装备,芯片,还有好多东西是自己做不了,必须得依靠进口。包括高铁,大概有三大零部件自己生产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税费负担重,资源环境和员工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赢利能力下降,投资意愿下降,导致中国的制造业在人均GDP只有八百美元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降到GDP的29%,而美国、欧洲、日本在制造业进入峰值的时候,人均GDP都是二万、一万六七。 我们在未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前,提前开始了制造业空心化。这个不行了,靠服务业,这几年服务业增长速度比较快,拉动经济增长,但是你要看,服务业当中到底谁的比重在提高,谁增长过快?05年到15年之间,服务业比重是提高了11%,其中金融和房地产的贡献是4.2%和2%,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的服务业比重提高。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从4%升到8%,15年底提出去杠杆以后,金融业占比下降,17年略有下降,18年前三个季度又恢复到8%。问题在哪里呢?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是一块镜子的两面,金融业增加值提高,金融业的增加值来自于利润收入,高利润,高工资,但是对实体经济,对居民,对非金融企业来讲,金融业的增加值就是这些借钱人的负担。金融业比重提高的越快,增长越快,意味着你的负担增加也是越快。 第三是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房子肯定是经济当中重要的产业,是需要建房子的,但是我们在经济金融化,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为保值最好的产品,也成为银行业追逐的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新增贷款当中40%都放给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高房价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辛辛苦苦干一辈子的制造企业,不如在北上广深买一套小房子。另一方面抬高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很多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加工资,因为房租在提高,房价在提高,不加工资,员工走了。工资高,社保缴费又高。 根源在哪里呢?在于要素配置的扭曲,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在2015年总书记讲的非常清楚,就是要校正要素配置的扭曲,从银行体系来看,从贷款来看,制造业贷款比重持续下降,13年10%,现在降到7.2%,今年更严重,整个制造业贷款占比相当于三大产业贷款比重的3.3%。同时房地产相关领域,建筑业和其他的租赁业、金融业,金融业自身的贷款比重是在提高,意味着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在自我循环,这个金融机构给另外一个金融机构贷款,和房地产相关的这些行业,贷款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贷款比重这几年持续大幅度提高,提高13%。中国的融资难融资贵,准确说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我们说保增长,调结构,又出现一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干吗呢?这个时候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去产能,告诉大家这个结构性改革不是做减法,是加法减法并举并重。 第三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全面深刻变化着眼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针对当前和中短期面临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如果现在要素配置扭曲,稍微调整一下,制造业比重不至于过快下滑。 政策目标,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根本途径就是要靠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需求的政策不一样,扩大需求主要是货币、政策,政府投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改革,包括市场退出,企业制度,鼓励竞争,打破垄断,现在大家开始讲了竞争中性,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应该是一视同仁,保护知识产权,减少不正当的干预。 最近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不断的深化,15年提出来三去一降一补,16年扩展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去年重点讲了破立降。破除僵尸企业,培育新动能,这是补短板的一部分,继续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以上就是我对高质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当前形势做一些介绍,有些是根据中央精神我自己的理解,讲的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各位。[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12日 18:33
杨伟民:不存在消费降级 高房价挤压居民消费支出
杨伟民:不存在消费降级 高房价挤压居民消费支出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出席并演讲。 杨伟民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是短期因素于长期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短期因素方面,第一是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现在为止,贸易摩擦对实际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信心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的股市汇市目前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贸易摩擦带来的信息不足导致的。现在的贸易增长是透支了一部分明年的贸易,明年的出口增长不乐观,很难达到今年的水平”。 第二是严监管的金融政策。杨伟民表示,“去杠杆”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有些政策,特别是在现有的体制改革没到位的情况下,严监管对民营企业带来的伤害比较大。在他看来,近些年民营企业融资主要靠表外业务,靠委托代表,信托投资,小贷公司,严监管管的就是表外业务,等于是把过去民营企业正常的融资渠道给切断,对民营企业的伤害比较大。“现在正在做一些调整和改变”。 第三是民营经济离场论。第四是包括汇率政策,环保督查,清理地方政府债务等若干收缩性政策叠加,地方执行层层加码带来的一些问题。 在长期因素方面,他认为是一些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还在恶化。比如,由于高房价、高房贷挤压了居民消费支出。“北京、上海这种城市应该是收入水平最高的,北京的消费增长速度早就进入个数位,全国现在是百分之八九,它早就进入到5%。为什么呢?房价导致的”。“中国的消费正在降级,我个人认为不存在,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房价挤压。” 他认为当前给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三大失衡。第一是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产能过剩,另外一方面想要的东西没人要。他还特别强调,部分行业必须树立峰值观念——价格再怎么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提高了。“煤炭和钢铁,我认为产量和产能都已经到了历史性的峰值,今后不会再增加。比如过几年人口如果负增长以后,粮食需求也到峰值了,像化肥、农药,减量化,化肥是不是要到峰值,等等都可以到峰值”。 第二,供给体系是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大量的海淘,说明你的东西确实不如人家的好”。此外,在高端装备,芯片方面,还有很多产品必须依靠进口。 第三,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新增贷款当中40%都放给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高房价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辛辛苦苦干一辈子的制造企业,不如在北上广深买一套小房子。另一方面抬高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很多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加工资,因为房租在提高,房价在提高,不加工资,员工走了。工资高,社保缴费又高。 杨伟民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要素配置的扭曲,“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以下为演讲摘编: 杨伟民:非常高兴能够来到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宋总让我讲一讲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给大家做一个介绍,讲讲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讲一下高质量发展。 大家都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就是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特征。因为只有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够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什么现在开始经济不断减速呢?就是过去那种靠要素推动、靠资源消耗的增长的模式已经走不下去了,如果要想继续保持中高速的发展、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是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型,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二也是适应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过去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生产落后了,主要工作着力点放在解决落后的生产上。现在这个矛盾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大量的产能不是落后或者说不是不足,而是过剩。十九大专门把社会主要矛盾做了改变,快70年了,这个主要矛盾是第一次修改,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着力解决发展当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在此之前,我们的任务是要建设小康社会,当然一开始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后来发现到2020年实现的可能是很不平衡,很不协调的小康,后来在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建立水平更高的小康社会。现在这个阶段马上要从小康社会进入到现代化建设的阶段,现代化的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和小康阶段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小康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一些东西有没有的问题,而在现代化阶段要解决好不好、平衡不平衡的问题。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转向现代化的建设,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我们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全世界各个国家在发展历程当中,基本上是先去追求速度,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你想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上继续高速度,客观上条件不具备。下一步要不要在国际上竞争呢,还是要,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够保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现在大家经常说,我们有220多种产品是世界产量第一,但是这些产品当中真正拿到质量世界第一的并不是很多。所以光靠数量型,光靠规模型,已经走不下去,也是遵循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内涵到底是什么?我这里引用的是去年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讲到的一些内容。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从宏观的指标上来看,因为有四大宏观调控指标,速度、就业或者增长、价格、国际收支,我们过去经常出现高速度,但是高失业,高通胀,这肯定不是一个高速增长。现在在宏观指标上的主要问题是速度保持中高速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美国为什么发起贸易战,也是因为在贸易国际收支上并不平衡,出口多,进口少。现在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并不是我们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 从供给体系来看,产业生产体系、供给体系不一样。中国目前来讲,产业链是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也是比较完整,生产方式能够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力、捕捉力。现在大家都在生产,但是并没有真正捕捉到需求到底是什么,品牌的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产品和服务质量高,这是从供给体系来看高质量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 从经济的结构来看,城乡也好,区域也好,产业也好,特别是现在实体经济和金融、房地产,这三者和人力资本以及所说的五位一体之间都能够比较均衡协调,当然现在是存在着产业之间的失衡问题。 从收入分配来看,投资要能够有回报,北大的教授讲现在投资回报率比较低,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投资回报越来越低,大家不愿意投资。制造业的能力下降,利润低,很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出利润率,员工要有收入,政府要有税收,各个分配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要均衡。现在我们分配关系并不是特别均衡,政府的收入比重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居民的收入比重是在下降。最近这个阶段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再分配以后并没有改善这个关系,所以分配关系还是要做调整。 从要素的效率来看,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投资的要素能够提高效率。资本的效率,劳动效率,土地的效率,资源的效率,能源的效率,环境的效率,我们已经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达到峰值,二氧化碳的总量是一定的,要用一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造更多的GDP。现在大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要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是什么呢?十九大讲了几条,坚持一个方针,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我们过去是靠扩大水泥、钢铁的产量实现水泥、钢铁的GDP的增加,今后不能这样,今后是减量化的发展,这就靠质量更优,卖出更好的价格。第二是坚持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是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第四要促进四个产业体系,这个是有针对性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金融、人力资源之间互相协调。现在存在实体和科技创新相脱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创新到底怎么去结合,创新成果很多,但是并没有真正用于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金融怎么样和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相结合,相协同。人力资源怎么去协同,要建立“三个有”的体制,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前段时间民营企业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活力上,国企改革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要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既不能不急,也不能过度。这也是有问题的。为此推进两大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整个中国经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要求。要建立六大体系,加一个制度。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以及制度环境,这6+1的体系建立好了,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过两大关口,一是现在在中国现阶段特有的一个关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个关口过了,才能够真正把我们的经济转到高质量发展,它是一个基础和前提。这也是全面小康的底线,如果精准脱贫做不好,污染比原来严重,你不好意思宣布我们是建立全面小康社会。还有一个常规性的关口,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第二个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跟当前经济形势有些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推动四个转向。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转向效率质量,经济结构从增量扩张为主向转向减存量和增加一部分产业增量并举,这是真正的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要从传统的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为什么要进一步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年提出的时候,它的背景是叫四降一升,增长速度下降,价格、企业赢利,财政税务四降,成本上升。今天为什么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当前形势来看,我们面临新的四降一升,增长再现下行压力,16年增长曾经出现小幅度反弹,今年下半年增长速度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什么呢?因为国内需求出现下降,投资和消费都大幅度减速,减速的程度非常大,消费是15年来的最低增长速度,投资大概是23年来最低的增长速度。这也是带来现在的下行压力重要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赢利能力是下降。看起来企业利润还是增长不错,但是实际企业亏损面是在扩大的。利润增长主要是因为少数上游行业赢利能力很高,多数中下游行业并没有大幅度增加。现在不能简单的说效益在改善,我觉得比过去差,因为分化非常严重。特别是市场预期在下降,企业信心并不是很足。同时“一升”在上升,僵尸企业,杠杆率,融资环境趋紧,融资难融资贵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资本市场不振,房地产乱象丛生,酝酿着一些重大的风险。 为什么会出现新的四降一升,就当前来看,主要有一些短期因素的影响,突发性的因素。短期因素方面,今年以来有这样几个因素对中国当前经济影响比较大。第一美国发起贸易摩擦,现在为止,贸易摩擦对实际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信心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的股市汇市目前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贸易摩擦带来的信息不足导致的。现在的贸易增长是透支了一部分明年的贸易,明年的出口增长不乐观,很难达到今年的水平。 二是严监管的金融政策,去杠杆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我们有些政策,特别是在中国现有的体制改革没到位的情况下,严监管对民营企业带来的伤害比较大。2013年民营企业投资占贷款比例是提高的,13年之后,民营企业占整个贷款比重下降,国有企业贷款比重反过来。这几年民营企业靠表外业务,靠委托代表,信托投资,小贷公司,严监管管的就是表外业务,等于是把过去民营企业正常的融资渠道给切断,这个政策对民营企业的伤害比较大。现在正在做一些调整和改变,下半年特别是11月1日总书记讲话以后,这个政策已经作出一些重大调整。 三是民营经济离场论,这个影响是比较大的,一些民企到境外去融资利率提高,就是不知道这个民营企业会不会离场,成本就高了。 四是若干个收缩性的政策叠加,地方执行层层加码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汇率在收缩,环保督察,清理地方隐性债务,要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一些产业政策,比如光伏政策,还有金融政策,还有社保缴费改革等等,这些不是扩张性的政策,都是在收缩,这些政策放到一起,地方是存在这种情况,只要是上边有要求,我为了不被问责,层层价码。 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在的经济下行压力,刚才说的四降一升,短期因素占一定的份额,一定的比重。最主要的还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是在恶化所带来的当前的问题。 比如说消费为什么减速,我个人认为除了其他一些因素之外,比如收入增长放缓,服务业消费比重提高,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下降等等,不可否认的因素就是高房价、房贷等等挤压。证据是什么?北京、上海这种城市应该是收入水平最高的,北京的消费增长速度早就进入个数位,全国现在是百分之八九,它早就进入到5%。为什么呢?房价导致的。我算了一下,每年居民利息支出1.5万亿,相当于居民可储蓄额的18%,这是我个人算的。如果没有房贷压力,我的消费就自由了,但是一旦有房贷压力,相对来讲就觉得压力大了。 基建投资为什么突然减速?过去基建投资主要靠地方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不规范的举债实现的高速度,去年开始中央出了两个文件,这个文件一出,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肯定会减速。 第四个是房地产收缩,这个也是影响当前增长速度下行的因素。中国的房地产很大程度上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今年基本上是萎缩,因为前期积累了过大的泡沫。同时住房制度改革没有提到日程,带来住宅市场存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两亿多农民进城,但是他们基本上没有房子,他们在农村的房子又空置。城市之间不一样, 一线城市人来的最多,但是一线城市供地的增长速度是最低,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供地增长率最高。民企信心不足,这是长期存在。 刚才我说的那些因素,背后是三大失衡,第一个是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产能过剩,另外一方面想要的东西没人要,像钢铁、煤炭这些都是产能过剩,有些产业必须树立峰值概念,价格再怎么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提高。煤炭和钢铁,我认为产量和产能都已经到了历史性的峰值,今后不会再增加。比如过几年人口如果负增长以后,粮食需求也到峰值了,像化肥、农药,减量化,化肥是不是要到峰值,等等都可以到峰值。 为什么提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今后靠扩大产量来增加GDP的方式在很多产业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得靠提高质量,提高花色品种,提高品质来实现。我们的消费正在加快升级,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品牌化等等中高端的消费逐渐成为主流。 当然现在还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国的消费正在降级,我个人认为不存在,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房价挤压。我们现在的供给体系是难以满足人们需要的。消费品当中不说了 ,大量的海淘,说明你的东西确实不如人家的好。高端的装备,芯片,还有好多东西是自己做不了,必须得依靠进口。包括高铁,大概有三大零部件自己生产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税费负担重,资源环境和员工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赢利能力下降,投资意愿下降,导致中国的制造业在人均GDP只有八百美元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降到GDP的29%,而美国、欧洲、日本在制造业进入峰值的时候,人均GDP都是二万、一万六七。 我们在未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前,提前开始了制造业空心化。这个不行了,靠服务业,这几年服务业增长速度比较快,拉动经济增长,但是你要看,服务业当中到底谁的比重在提高,谁增长过快?05年到15年之间,服务业比重是提高了11%,其中金融和房地产的贡献是4.2%和2%,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的服务业比重提高。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从4%升到8%,15年底提出去杠杆以后,金融业占比下降,17年略有下降,18年前三个季度又恢复到8%。问题在哪里呢?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是一块镜子的两面,金融业增加值提高,金融业的增加值来自于利润收入,高利润,高工资,但是对实体经济,对居民,对非金融企业来讲,金融业的增加值就是这些借钱人的负担。金融业比重提高的越快,增长越快,意味着你的负担增加也是越快。 第三是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房子肯定是经济当中重要的产业,是需要建房子的,但是我们在经济金融化,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为保值最好的产品,也成为银行业追逐的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新增贷款当中40%都放给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高房价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辛辛苦苦干一辈子的制造企业,不如在北上广深买一套小房子。另一方面抬高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很多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加工资,因为房租在提高,房价在提高,不加工资,员工走了。工资高,社保缴费又高。 根源在哪里呢?在于要素配置的扭曲,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在2015年总书记讲的非常清楚,就是要校正要素配置的扭曲,从银行体系来看,从贷款来看,制造业贷款比重持续下降,13年10%,现在降到7.2%,今年更严重,整个制造业贷款占比相当于三大产业贷款比重的3.3%。同时房地产相关领域,建筑业和其他的租赁业、金融业,金融业自身的贷款比重是在提高,意味着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在自我循环,这个金融机构给另外一个金融机构贷款,和房地产相关的这些行业,贷款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贷款比重这几年持续大幅度提高,提高13%。中国的融资难融资贵,准确说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我们说保增长,调结构,又出现一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干吗呢?这个时候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去产能,告诉大家这个结构性改革不是做减法,是加法减法并举并重。 第三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全面深刻变化着眼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针对当前和中短期面临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如果现在要素配置扭曲,稍微调整一下,制造业比重不至于过快下滑。 政策目标,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根本途径就是要靠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需求的政策不一样,扩大需求主要是货币、政策,政府投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改革,包括市场退出,企业制度,鼓励竞争,打破垄断,现在大家开始讲了竞争中性,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应该是一视同仁,保护知识产权,减少不正当的干预。 最近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不断的深化,15年提出来三去一降一补,16年扩展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去年重点讲了破立降。破除僵尸企业,培育新动能,这是补短板的一部分,继续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以上就是我对高质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当前形势做一些介绍,有些是根据中央精神我自己的理解,讲的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各位。[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12日 17:50
刘俏:政策边际效益减弱 投入4块钱才能拉动1块钱产出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12日 17:19
邵宁:没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12日 15:33
宋鑫:打造黄金产业上下游流通闭环 实现资源整合
宋鑫:打造黄金产业上下游流通闭环 实现资源整合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黄金集团董事长宋鑫出席并演讲。 中国黄金集团是2002年底党中央国务院把握宏观调控和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大局,深化国有黄金企业改革,完善黄金工业管理体制,在原中央所属黄金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成的。 中国黄金的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的中国黄金总公司,过去长期和国家黄金管理局、武警黄金指挥部,冶金部黄金局,国家经贸委黄金管理局合署办公。 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黄金产业产量只有19.67吨,同年的黄金储备不到400吨,到2017年底,全国黄金行业总产量为426吨,黄金储备量为1842吨,分别是1978年的21.7倍和4.6倍,我国黄金工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黄金产量和黄金的消费量已经连续十一年和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 宋鑫表示,改革开放初期,黄金产业担负了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提供外汇的重任,“当初我们国家外汇非常短缺,就是通过更多的生产黄金来换取紧缺的物资,并进口一些需要的技术等。如今,黄金储备,黄金生产又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的基础,我们也经常讲,黄金是国家金融安全的最后一道压仓石,如今黄金仍然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既具有商品的特性,又具有货币属性,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现在全球最大的黄金储备国依然是美国,它拥有8133吨黄金储备量,我们跟他探讨过,我们把美元还给他,他把黄金给我们,结果美联储的官员认为,这个话题不在我们讨论之内,说明他骨子里对黄金储备还是非常重视的”,宋鑫透露。 具其介绍,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于2017年2月15日正式成立了董事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揭开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序幕。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中国黄金集团不断增强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努力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黄金产业集团的战略目标迈进,同时中国黄金集团全面从严,加强党的建设,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全面提升资源质量,资产质量,安全质量,经营质量的总目标,企业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优化布局结构,国际化经营等各项工作,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发展,企业运行情况总体平稳有序,发展质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他还特别强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央企业的永恒责任。自2011年以来,中国黄金连续五年荣获中国社科院五星级的最高评价,中国黄金通过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启迪和谐型,员工幸福型,发展持续型的五型矿山,着力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大力提升职工幸福指数,促进了地区就业,实现了企地和谐发展。 他还表示,中国黄金集团坚持天下黄金是一家的理念,充分发挥行业带动和引领作用,组建了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两化融合平台,黄金行业采购联盟,大家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开展有序的竞争,减少重复浪费的投入,借助产业互补优势,打造黄金产业上下游流通闭环,实现资源整合,让我们国内同行企业在市场当中更具竞争力。 “我们将继续勇于担当,发挥好行业排头兵的作用,把中国梦的目标和追求转化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使命责任,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世界一流黄金产业集团的目标奋勇前进,推进中国黄金从工业大国到黄金工业强国的转变”,宋鑫说。[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12日 15:18
中国黄金集团董事长宋鑫演讲
中国黄金集团董事长宋鑫演讲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黄金集团董事长宋鑫出席并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12日 15:18
宋志平:国企改革已经找到通路 正在打通最后一公里
宋志平:国企改革已经找到通路 正在打通最后一公里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出席并演讲。 作为国企改革的亲历者,宋志平表示,国企改革已经找到了一条能走通的道路,正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他提出四项重点任务,一是将管资本落实到位。新一轮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从企业管理转向资本管理,管资本需要监管部门在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方式上发生相应的转变。 二是建设有能力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其看来,我国已经拥有一批具有很强专业化投资能力的产业投资公司,央企母公司和地方国有投资集团是打造国有投资公司的重要资源,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集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潜力,将迅速形成一批类似新加坡淡马锡那样的国有专业投资公司,前提是要把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投资决策权交给投资公司的董事会,真正实现公司化、专业化运作。 三是混合所有制关键在于机制转变。宋志平指出,混合所有制解决了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的内部机制问题,也解决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融合合作,公平竞争的问题,更有利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它将拆除阻碍市场机制,进入传统国企的关键思想障碍和制度障碍,包括干部管理,决策权限,职工工资等过渡的监管和控制问题,焕发企业家和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和推进机制改变。“我把企业家精神概括为创新、坚守、责任”,宋志平表示,所谓机制是指的企业效率与经营者和员工利益之间的正相关的关系,改革之初,国有企业制度机制改革指的是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是老三样,而今天企业机制的改革是指的持股、股票计划和分红全新三样,核心解决的是财富分配,老三样的核心解决的是效率问题。“今天的改革,已经深化到要建立一个新的共享机制。新三样的意义在于企业创造财富的分配,企业应是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共享的平台。真正达到创富和共富的目的”。 以下为演讲摘编: 宋志平: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成立于1991年,是在中国企业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的。二十多年来,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在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和关怀下,积极开展企业体制改革,转型升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重大企业改革发展课题调查研究,咨询服务等工作,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国家政策提供了很多积极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迎来新时代,也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更加深入思考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使命和责任,传承首届会长等领导的探索实践,继续深化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企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今天这个丰收喜悦、继往开来的时刻,我想从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过去的工作,当前的改革任务与形势,新一届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重点工作三个方面谈几点意见。 第一,关于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过去五年的工作。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是从事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的组织,对推动我国企业发展富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2012年经国务院国资委推荐和同意,履行相关选举程序,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选举我担任会长。记得那次开会的时候,也是在这个地方,我当时在演讲中说,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仍然要高举改革的旗帜。 很有意思的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成立不久,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会上提出改革再出发。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重要的改革决定。到现在已经五年时间。这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中国企业改革逐渐迈向深入,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经济快速转型升级,迈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特别是在企业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方面,中央层面做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和部署。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关心和亲自推动下,国企改革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亮点纷呈,具体体现在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不断增强,国企改革重大举措相继落地,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得到新的突破,国企改革红利逐渐释放,成效日益明显。 在非公经济发展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得到长足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今天在座的既有国有企业的代表,也有民营企业的代表,还有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代表,这也是我们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议的重要特色。 这五年来国家完成了国企改革1+N顶层设计,三个改革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国资委从央企四项试点到十项试点,国企改革日益深化,双百行动如火如荼,区域性国企国资改革全面铺开,全国国企改革座谈会聚焦六大突出任务,推出新时代国企改革行动纲领,提纲挈领,振奋人心。 纪念改革开放40年使改革再次成为社会经济和企业的中心工作,这五年也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重振旗鼓再出发的五年,五年来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按照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推动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为工作重心,促进企业不断提升经济管理能力,为我国企业健康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成绩。 五年多来,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践行为企业服务的宗旨,建立起研究员队伍,通过开展企业调研,总结企业改革发展成果,研究企业改革发展问题,开展各种交流研讨活动和成果发布等活动,形成一批具有很强现实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经验成果,比如我们每年发布的中国企业改革优秀成果涵盖战略管理,发展模式创新,国际化经营,智能化等方面,呈现了我国企业全面深化改革成功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 今天发布的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这是我们研究会的一项大的工作,就是研究我们国家企业改革的经验,并把它上升到理论,上升到的成果,我们的成果有两大本。我们制做了40年纪实大型画册,展现了40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改革的波澜壮阔的画卷,成为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文献,后来者获知改革开放的珍贵资料。这两本画册是上下集,从改革之初到今天,每一个重要历史画面,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在这个画册里都呈现出来。这本画册也很不简单,要找到那么长时间,40年的珍贵记录,真的很不容易。中国图片社、新华社,都给了大量的支持,里面1800张图片,展现了我们改革40年国企改革的一些重要的时刻。 另外我们还联合有关单位共同组织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企业改革奖章和中国改革发展杰出贡献企业表彰活动,对那些为我国企业改革与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得到社会认可,具有标杆、典范作用的企业家和企业进行表彰。 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是中国企业家协会对改革开放30年进行了奖章。改革开放40年,经过我们研究,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把这个任务接过来,给大家颁发这个奖章。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是带国字号,是经过认真的评选,每一位同志都是非常之精准进行评选。评选这一百位企业改革奖章获得者和改革发展杰出贡献企业,都是名至实归,大家都是改革里的典范,改革里的功臣。 除了我们表彰的之外,还有千千万万的企业改革者,还有千千万万个优秀企业,限于名额,不可能把大家都放在这里面来,我们只是选了这里面最优秀、最先进的那一部分。这些成果,这些表彰,是我国企业近年来改革创新发展的缩影,囊括了当前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情况和进程,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在这里我代表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对获奖课题成果,对获得表彰的企业家和企业表示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想讲一下当前的改革形势和任务。 深化改革已成为中国企业的中心任务,今年中国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和重要机遇,也为企业改革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经济受结构调整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复苏缓慢,倒逼中国经济深化改革发展,加快走出去步伐,国内外经济动能持续转换,国有企业转型压力增加,一些民营企业遇到了困难,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很多,无论国际国内的问题,只有靠改革和发展去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总结经验,趁势而上,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要有使命感,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研究改革发展的新问题,为中国改革发展献计献策。 今年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改革任务更重,课题更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务实和推动国企改革,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历史性的成就,正确的道路需要坚持,企业界和思想界,需要认真总结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的真经,尤其需要抓住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企业改革开放,发展转型的新经验、新成就、新问题,围绕十九大对改革提出的深化供给侧改革,发展高质量、现代经济体系的新目标,展开一系列扎实、深入的研究。 今年10月,国企工作座谈会上,刘鹤副总统进一步提出,深化国企改革的中心地位,提出突出抓住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经营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授权经营机制,国有资产监管六大任务,这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中心课题。在做好企业改革有关研究的同时,还要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现代经济体系展开针对性研究,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政府和企业排忧解难。 因为我们叫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所以我们不光是研究改革的问题,我们还要研究企业发展的问题,我们不光是研究国企改革的问题,我们还要研究民企面临的问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工作任务也是在与时俱增,我们要结合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来安排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工作。 作为国企改革的亲历者,这些年我对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的路径进行过深入思考。我认为经历40年的艰辛探索,当前国企改革已经找到了一条能走通的道路,国企改革正在打通最后一公里,有几个关键工作需要做好,一是将管资本落实到位,新一轮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从企业管理转向资本管理,管资本需要监管部门在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方式上发生相应的转变。 二是建设有能力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中国已经拥有一批具有很强专业化投资能力的产业投资公司,央企母公司和地方国有投资集团是打造国有投资公司的重要资源,充分利用这个平台集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潜力,将迅速形成一批类似新加坡淡马锡那样的国有专业投资公司,前提是要把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投资决策权交给投资公司的董事会,真正实现公司化、专业化运作。 三是混合所有制关键在于机制转变。混合所有制解决了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的内部机制问题,也解决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融合合作,公平竞争的问题,更有利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它将拆除阻碍市场机制,进入传统国企的关键思想障碍和制度障碍,包括干部管理,决策权限,职工工资等过渡的监管和控制问题,焕发企业家和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和推进机制改变,我把企业家精神概括为创新、坚守、责任。所谓机制是指的企业效率与经营者和员工利益之间的正相关的关系,改革之初,国有企业制度机制改革指的是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是老三样,而今天企业机制的改革是指的持股、股票计划和分红全新三样,核心解决的是财富分配,老三样的核心解决的是效率问题,所以我们今天的改革,已经深化到要建立一个新的共享机制。新三样的意义在于企业创造财富的分配,企业应是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共享的平台。真正达到创富和共富的目的。 我们国有企业现在做得不错,当然社会上有不同的看法,而一种看法认为国有企业的成绩都是来源于垄断,实际上就算央企真的有自然垄断的,也只有十几家,绝大多数都是在充分竞争领域里面。它的活力来源于这些年的市场化,央企里面70%的资产是在上市公司,就是它的混合度非常之高。中国建材集团这家公司国有资本在股本里面只占25%,75%是社会资本是非公资本。 中国建材集团是一个标准的央企,可是你去看,集团下边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下边的上市公司,你看看国有股本才占多少。像大家知道的北新建材是著名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本只占15%。蒙牛是中粮下边的,国有股本占到16%。就是说今天的中国国有企业都是经过市场化,经过混合的,经过上市这样改造过的国有企业,而不是传统的国有企业。无论是西方,还是一些学术界,没有认真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还是把国企当成二三十年前的国企。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一句话,经过了这些年的改革,我国国有企业大体上和市场相融合,为什么讲这句话?就是因为国企进行深度的市场化改革。还有一种人认为,国企做的挺好,不用改革。传统的那些体制,传统的管理办法,行政管理照样好,照样出来这么多家五百强企业,这又是一种极端的看法。 事实上国企能有今天,完全因为我们走了一条市场化改革的道路,完全是因为我们在市场化面前毅然决然的迈向市场,而不是在那个地方“等靠要”。所以此国企非彼国企,此央企非彼央企。我们是经过了40年改革开放的国企,历程了40年的改革,这40年的改革,使得我们完成变成了一个适应市场的国企,但不是说国企就没有可改革的。国企还有问题。所以我们还要进一步改革。我们的改革方向就是市场化。我们改革的核心就是机制,我们发展的方向就是高质量,我们发展的核心就是创新和转型。这就是我们的选择。国有企业除了改革和创新,别无选择。这就是我对改革的一些思考。 在座的领导、专家、企业家,心中都有许多的问题和大家想做的事,也会与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任务有很多交集,我也希望大家将好的研究,好的经验,好的案例,好的做法通过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平台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广泛传播。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是改革的研究平台。大家的思想经验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的进步,这是我们的想法。 我刚才跟邵主任介绍,要把中国企业改革50人论坛办起来,希望大家踊跃参与。改革就是一个创新和试错的过程。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大家看看我们这条道路,大家想想过去,我们从最初国企改革不知道该怎么做,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那时候放权让利,到搞承包,后来发现资产监管的问题成立了国资委,后来我们认为国资委管人管事管资本,管的面太宽了,就要求以管资本为主,我们又发现混合所有制,既然有国有,有民营,一定会混合,我们也发现用混合所有制的方式是因为国有企业改变机制最好的办法。我们一路也走过弯路。刘鹤同志有一次说改革是个试错过程,我们在改革研究和讨论的过程中,应该结合问题,大家认真思考,开诚布公的来交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改革才能再前进一步。 三是新一届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重点的工作。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新一届工作即将开始,我们将继续扎实推进前一阶段有效果,是广大企业欢迎的工作,又要积极作为创新开展服务于企业新的工作,目的就是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打造成为有能力,有作为,受企业欢迎,受企业信任的企业改革发展研究的新型智库组织,为此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明确自身的责任,把改革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永远高举改革发展的大旗。我们的目标,我们的宗旨,我们的旗帜,就是改革发展。 第二,凝神聚力,改革智力资源,把各种改革发展的智力资源汇集起来,国有企业家、民营企业家、官员、学者都汇集起来形成核力,为改革发展鼓与呼,为改革发展献计献策,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深入研究改革和发展这两大命题。 随着时间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今天包括民企在内,其实大家都面临着共同的改革和发展的问题,从改革上尤其是机制改革,我们叫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在我们刚成立的时候,确确实实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国有企业改革,今天我们说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就是市场化问题,民营企业改革的问题就是规范治理的问题,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改革共同的问题就是机制问题,不要认为民营企业就一定有机制,华为有分享机制,所以华为迅速的发展起来,但是我们很多民营企业的机制并不先进。 我觉得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一方面要研究国企的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还要研究民企的机制改革,推动民企的发展,同时推动国企和民企混合所有制共同合作。国企是为民企服务的,国企不是和民营企业竞争。国企跟民营企业的竞争只是在市场里的普通竞争,并没有特别的竞争。而且国企要尽量做民企不做的事情,为民营企业修路搭桥。国企要做好能源供应,交通、运输服务,信息保证。 大家去看,现在的央企国企做的都是这种大型的基础建设和基础原材料的供给工作,我们的目标是要服务于和支持于我国民企发展。国企和民企是共和国的一对孪生兄弟,我们必须合作在一起。 不要去过多的说民企和国企有什么矛盾,我们在市场的产业链上是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来不能分开。一个大型国企有上千个民企为他外包服务,是在一起的。这也是我们研究会要做的工作,要促进国企和民企的通力合作。国企要全力以赴的支持和服务民企,或者说我们国企的意义之一在于为民企服务,促进民企的发展。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吸收了一些大型民企的代表,也让一些大型民企的领导人出任副会长,出任高级研究员,这也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改革。同时改革发展还要突出发展,突出创新和转型,我们国家进入到了一个转型时代。我刚刚从日本出差回来,过去二十年日本是创新和转型的二十年,我们到日本一看,世界工业权威领域里的前三名都在日本,让我们大吃一惊,我们现在也在过剩,也带转型,也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这个时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要研究我们国家的企业该怎么创新转型,该怎么科学发展,我们的短板是什么?日本、法国、以色列这些国家,包括瑞士,这些创新国家的他山之石,对我们有什么可以借鉴的,这也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一项任务。 第三,要进行高质量的研究,要做品牌。把我们的成果、案例透过新媒体进行发布,我们给大家印了两本,每个人拿回去沉甸甸,翻起来也很费劲,拿着很重,大家只能保存。但是我们把它放到新媒体里去,把我们的成果要发挥作用,要把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成果作出品牌。现在有网站,公众号,抖音,我们还有一个读书会,还有两报一刊,企业观察报、新闻周刊和国企杂志,我们再把改革50人论坛做起来。协会的生命力在于两点,一点是活动,不搞活动的协会还有什么意义呢?第二点要有品牌,要有产品。这两年我们打造一些东西,我也希望大家献计献策,把我们这个协会办成一个有品牌的协会。 第四是发展壮大研究会,争得各方的支持。我想在座的大家,有副会长,有常务理事,有高级研究员,我希望大家把这个协会壮大起来,增加影响力,把研究会办成一流的企业改革发展的智库,办成改革者思想之家,办成一流的社团组织。 我讲了三点,第一一流的改革发展智库;第二办成改革者思想之家,我们是贡献思想的;第三,办成一流的社团组织,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最后希望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新一届领导集体和骨干,以及各位副会长,常务理事,还有理事、会员和各位高级研究员,要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中企研的工作,多出主意,多提建议,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大家一起努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走创新发展之路,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让中企研成为积极有为,有智库威望,有研究权威,受社会信赖。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12日 15:18
刘泉红发布《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四十年纪实》画册
刘泉红发布《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四十年纪实》画册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国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刘泉红出席并发布了《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四十年纪实》画册。 以下为发布辞: 改革开放4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笃行致远,激情四射,不负芳华。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企业改革发展40年,40年来中国的企业深化改革,引入市场机制,40年来中国企业不断发展,融入全球产业链,40年来我们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40年来我们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与结构调整,不断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活力,4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谱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辉煌篇章,我们创造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回溯40年,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改革与创新,搞活与发展,激情岁月,时不我待,在激扬奋进中,我们企业由跟跑并跑逐步实现领跑,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快速攀升,我们大踏步迈向新时代。[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12日 15:18
范斌: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 完善市场机制
新浪财经 | 2018年12月12日 15:16
杨伟民:高房价挤压实体经济 干一辈子不如买套房子
杨伟民:高房价挤压实体经济 干一辈子不如买套房子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出席并演讲。 杨伟民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是短期因素于长期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短期因素方面,第一是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现在为止,贸易摩擦对实际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信心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的股市汇市目前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贸易摩擦带来的信息不足导致的。现在的贸易增长是透支了一部分明年的贸易,明年的出口增长不乐观,很难达到今年的水平”。 第二是严监管的金融政策。杨伟民表示,“去杠杆”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有些政策,特别是在现有的体制改革没到位的情况下,严监管对民营企业带来的伤害比较大。在他看来,近些年民营企业融资主要靠表外业务,靠委托代表,信托投资,小贷公司,严监管管的就是表外业务,等于是把过去民营企业正常的融资渠道给切断,对民营企业的伤害比较大。“现在正在做一些调整和改变”。 第三是民营经济离场论。第四是包括汇率政策,环保督查,清理地方政府债务等若干收缩性政策叠加,地方执行层层加码带来的一些问题。 在长期因素方面,他认为是一些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还在恶化。比如,由于高房价、高房贷挤压了居民消费支出。“北京、上海这种城市应该是收入水平最高的,北京的消费增长速度早就进入个数位,全国现在是百分之八九,它早就进入到5%。为什么呢?房价导致的”。“中国的消费正在降级,我个人认为不存在,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房价挤压。” 他认为当前给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三大失衡。第一是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产能过剩,另外一方面想要的东西没人要。他还特别强调,部分行业必须树立峰值观念——价格再怎么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提高了。“煤炭和钢铁,我认为产量和产能都已经到了历史性的峰值,今后不会再增加。比如过几年人口如果负增长以后,粮食需求也到峰值了,像化肥、农药,减量化,化肥是不是要到峰值,等等都可以到峰值”。 第二,供给体系是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大量的海淘,说明你的东西确实不如人家的好”。此外,在高端装备,芯片方面,还有很多产品必须依靠进口。 第三,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新增贷款当中40%都放给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高房价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辛辛苦苦干一辈子的制造企业,不如在北上广深买一套小房子。另一方面抬高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很多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加工资,因为房租在提高,房价在提高,不加工资,员工走了。工资高,社保缴费又高。 杨伟民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要素配置的扭曲,“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以下为演讲摘编: 杨伟民:非常高兴能够来到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宋总让我讲一讲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给大家做一个介绍,讲讲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讲一下高质量发展。 大家都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就是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特征。因为只有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够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什么现在开始经济不断减速呢?就是过去那种靠要素推动、靠资源消耗的增长的模式已经走不下去了,如果要想继续保持中高速的发展、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是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型,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二也是适应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过去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生产落后了,主要工作着力点放在解决落后的生产上。现在这个矛盾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大量的产能不是落后或者说不是不足,而是过剩。十九大专门把社会主要矛盾做了改变,快70年了,这个主要矛盾是第一次修改,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着力解决发展当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在此之前,我们的任务是要建设小康社会,当然一开始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后来发现到2020年实现的可能是很不平衡,很不协调的小康,后来在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建立水平更高的小康社会。现在这个阶段马上要从小康社会进入到现代化建设的阶段,现代化的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和小康阶段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小康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一些东西有没有的问题,而在现代化阶段要解决好不好、平衡不平衡的问题。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转向现代化的建设,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我们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全世界各个国家在发展历程当中,基本上是先去追求速度,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你想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上继续高速度,客观上条件不具备。下一步要不要在国际上竞争呢,还是要,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够保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现在大家经常说,我们有220多种产品是世界产量第一,但是这些产品当中真正拿到质量世界第一的并不是很多。所以光靠数量型,光靠规模型,已经走不下去,也是遵循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内涵到底是什么?我这里引用的是去年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讲到的一些内容。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从宏观的指标上来看,因为有四大宏观调控指标,速度、就业或者增长、价格、国际收支,我们过去经常出现高速度,但是高失业,高通胀,这肯定不是一个高速增长。现在在宏观指标上的主要问题是速度保持中高速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美国为什么发起贸易战,也是因为在贸易国际收支上并不平衡,出口多,进口少。现在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并不是我们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 从供给体系来看,产业生产体系、供给体系不一样。中国目前来讲,产业链是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也是比较完整,生产方式能够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力、捕捉力。现在大家都在生产,但是并没有真正捕捉到需求到底是什么,品牌的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产品和服务质量高,这是从供给体系来看高质量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 从经济的结构来看,城乡也好,区域也好,产业也好,特别是现在实体经济和金融、房地产,这三者和人力资本以及所说的五位一体之间都能够比较均衡协调,当然现在是存在着产业之间的失衡问题。 从收入分配来看,投资要能够有回报,北大的教授讲现在投资回报率比较低,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投资回报越来越低,大家不愿意投资。制造业的能力下降,利润低,很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出利润率,员工要有收入,政府要有税收,各个分配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要均衡。现在我们分配关系并不是特别均衡,政府的收入比重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居民的收入比重是在下降。最近这个阶段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再分配以后并没有改善这个关系,所以分配关系还是要做调整。 从要素的效率来看,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投资的要素能够提高效率。资本的效率,劳动效率,土地的效率,资源的效率,能源的效率,环境的效率,我们已经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达到峰值,二氧化碳的总量是一定的,要用一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造更多的GDP。现在大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要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是什么呢?十九大讲了几条,坚持一个方针,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我们过去是靠扩大水泥、钢铁的产量实现水泥、钢铁的GDP的增加,今后不能这样,今后是减量化的发展,这就靠质量更优,卖出更好的价格。第二是坚持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是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第四要促进四个产业体系,这个是有针对性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金融、人力资源之间互相协调。现在存在实体和科技创新相脱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创新到底怎么去结合,创新成果很多,但是并没有真正用于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金融怎么样和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相结合,相协同。人力资源怎么去协同,要建立“三个有”的体制,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前段时间民营企业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活力上,国企改革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要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既不能不急,也不能过度。这也是有问题的。为此推进两大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整个中国经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要求。要建立六大体系,加一个制度。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以及制度环境,这6+1的体系建立好了,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过两大关口,一是现在在中国现阶段特有的一个关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个关口过了,才能够真正把我们的经济转到高质量发展,它是一个基础和前提。这也是全面小康的底线,如果精准脱贫做不好,污染比原来严重,你不好意思宣布我们是建立全面小康社会。还有一个常规性的关口,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第二个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跟当前经济形势有些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推动四个转向。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转向效率质量,经济结构从增量扩张为主向转向减存量和增加一部分产业增量并举,这是真正的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要从传统的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为什么要进一步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年提出的时候,它的背景是叫四降一升,增长速度下降,价格、企业赢利,财政税务四降,成本上升。今天为什么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当前形势来看,我们面临新的四降一升,增长再现下行压力,16年增长曾经出现小幅度反弹,今年下半年增长速度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什么呢?因为国内需求出现下降,投资和消费都大幅度减速,减速的程度非常大,消费是15年来的最低增长速度,投资大概是23年来最低的增长速度。这也是带来现在的下行压力重要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赢利能力是下降。看起来企业利润还是增长不错,但是实际企业亏损面是在扩大的。利润增长主要是因为少数上游行业赢利能力很高,多数中下游行业并没有大幅度增加。现在不能简单的说效益在改善,我觉得比过去差,因为分化非常严重。特别是市场预期在下降,企业信心并不是很足。同时“一升”在上升,僵尸企业,杠杆率,融资环境趋紧,融资难融资贵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资本市场不振,房地产乱象丛生,酝酿着一些重大的风险。 为什么会出现新的四降一升,就当前来看,主要有一些短期因素的影响,突发性的因素。短期因素方面,今年以来有这样几个因素对中国当前经济影响比较大。第一美国发起贸易摩擦,现在为止,贸易摩擦对实际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信心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的股市汇市目前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贸易摩擦带来的信息不足导致的。现在的贸易增长是透支了一部分明年的贸易,明年的出口增长不乐观,很难达到今年的水平。 二是严监管的金融政策,去杠杆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我们有些政策,特别是在中国现有的体制改革没到位的情况下,严监管对民营企业带来的伤害比较大。2013年民营企业投资占贷款比例是提高的,13年之后,民营企业占整个贷款比重下降,国有企业贷款比重反过来。这几年民营企业靠表外业务,靠委托代表,信托投资,小贷公司,严监管管的就是表外业务,等于是把过去民营企业正常的融资渠道给切断,这个政策对民营企业的伤害比较大。现在正在做一些调整和改变,下半年特别是11月1日总书记讲话以后,这个政策已经作出一些重大调整。 三是民营经济离场论,这个影响是比较大的,一些民企到境外去融资利率提高,就是不知道这个民营企业会不会离场,成本就高了。 四是若干个收缩性的政策叠加,地方执行层层加码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汇率在收缩,环保督察,清理地方隐性债务,要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一些产业政策,比如光伏政策,还有金融政策,还有社保缴费改革等等,这些不是扩张性的政策,都是在收缩,这些政策放到一起,地方是存在这种情况,只要是上边有要求,我为了不被问责,层层价码。 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在的经济下行压力,刚才说的四降一升,短期因素占一定的份额,一定的比重。最主要的还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是在恶化所带来的当前的问题。 比如说消费为什么减速,我个人认为除了其他一些因素之外,比如收入增长放缓,服务业消费比重提高,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下降等等,不可否认的因素就是高房价、房贷等等挤压。证据是什么?北京、上海这种城市应该是收入水平最高的,北京的消费增长速度早就进入个数位,全国现在是百分之八九,它早就进入到5%。为什么呢?房价导致的。我算了一下,每年居民利息支出1.5万亿,相当于居民可储蓄额的18%,这是我个人算的。如果没有房贷压力,我的消费就自由了,但是一旦有房贷压力,相对来讲就觉得压力大了。 基建投资为什么突然减速?过去基建投资主要靠地方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不规范的举债实现的高速度,去年开始中央出了两个文件,这个文件一出,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肯定会减速。 第四个是房地产收缩,这个也是影响当前增长速度下行的因素。中国的房地产很大程度上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今年基本上是萎缩,因为前期积累了过大的泡沫。同时住房制度改革没有提到日程,带来住宅市场存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两亿多农民进城,但是他们基本上没有房子,他们在农村的房子又空置。城市之间不一样, 一线城市人来的最多,但是一线城市供地的增长速度是最低,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供地增长率最高。民企信心不足,这是长期存在。 刚才我说的那些因素,背后是三大失衡,第一个是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产能过剩,另外一方面想要的东西没人要,像钢铁、煤炭这些都是产能过剩,有些产业必须树立峰值概念,价格再怎么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提高。煤炭和钢铁,我认为产量和产能都已经到了历史性的峰值,今后不会再增加。比如过几年人口如果负增长以后,粮食需求也到峰值了,像化肥、农药,减量化,化肥是不是要到峰值,等等都可以到峰值。 为什么提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今后靠扩大产量来增加GDP的方式在很多产业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得靠提高质量,提高花色品种,提高品质来实现。我们的消费正在加快升级,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品牌化等等中高端的消费逐渐成为主流。 当然现在还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国的消费正在降级,我个人认为不存在,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房价挤压。我们现在的供给体系是难以满足人们需要的。消费品当中不说了 ,大量的海淘,说明你的东西确实不如人家的好。高端的装备,芯片,还有好多东西是自己做不了,必须得依靠进口。包括高铁,大概有三大零部件自己生产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税费负担重,资源环境和员工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赢利能力下降,投资意愿下降,导致中国的制造业在人均GDP只有八百美元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降到GDP的29%,而美国、欧洲、日本在制造业进入峰值的时候,人均GDP都是二万、一万六七。 我们在未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前,提前开始了制造业空心化。这个不行了,靠服务业,这几年服务业增长速度比较快,拉动经济增长,但是你要看,服务业当中到底谁的比重在提高,谁增长过快?05年到15年之间,服务业比重是提高了11%,其中金融和房地产的贡献是4.2%和2%,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的服务业比重提高。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从4%升到8%,15年底提出去杠杆以后,金融业占比下降,17年略有下降,18年前三个季度又恢复到8%。问题在哪里呢?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是一块镜子的两面,金融业增加值提高,金融业的增加值来自于利润收入,高利润,高工资,但是对实体经济,对居民,对非金融企业来讲,金融业的增加值就是这些借钱人的负担。金融业比重提高的越快,增长越快,意味着你的负担增加也是越快。 第三是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房子肯定是经济当中重要的产业,是需要建房子的,但是我们在经济金融化,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为保值最好的产品,也成为银行业追逐的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新增贷款当中40%都放给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高房价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辛辛苦苦干一辈子的制造企业,不如在北上广深买一套小房子。另一方面抬高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很多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加工资,因为房租在提高,房价在提高,不加工资,员工走了。工资高,社保缴费又高。 根源在哪里呢?在于要素配置的扭曲,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在2015年总书记讲的非常清楚,就是要校正要素配置的扭曲,从银行体系来看,从贷款来看,制造业贷款比重持续下降,13年10%,现在降到7.2%,今年更严重,整个制造业贷款占比相当于三大产业贷款比重的3.3%。同时房地产相关领域,建筑业和其他的租赁业、金融业,金融业自身的贷款比重是在提高,意味着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在自我循环,这个金融机构给另外一个金融机构贷款,和房地产相关的这些行业,贷款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贷款比重这几年持续大幅度提高,提高13%。中国的融资难融资贵,准确说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我们说保增长,调结构,又出现一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干吗呢?这个时候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去产能,告诉大家这个结构性改革不是做减法,是加法减法并举并重。 第三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全面深刻变化着眼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针对当前和中短期面临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如果现在要素配置扭曲,稍微调整一下,制造业比重不至于过快下滑。 政策目标,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根本途径就是要靠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需求的政策不一样,扩大需求主要是货币、政策,政府投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改革,包括市场退出,企业制度,鼓励竞争,打破垄断,现在大家开始讲了竞争中性,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应该是一视同仁,保护知识产权,减少不正当的干预。 最近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不断的深化,15年提出来三去一降一补,16年扩展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去年重点讲了破立降。破除僵尸企业,培育新动能,这是补短板的一部分,继续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以上就是我对高质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当前形势做一些介绍,有些是根据中央精神我自己的理解,讲的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各位。[详情]

杨伟民:去杠杆非常正确 严监管对民营企业带来伤害
杨伟民:去杠杆非常正确 严监管对民营企业带来伤害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出席并演讲。 杨伟民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是短期因素于长期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短期因素方面,第一是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现在为止,贸易摩擦对实际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信心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的股市汇市目前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贸易摩擦带来的信息不足导致的。现在的贸易增长是透支了一部分明年的贸易,明年的出口增长不乐观,很难达到今年的水平”。 第二是严监管的金融政策。杨伟民表示,“去杠杆”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有些政策,特别是在现有的体制改革没到位的情况下,严监管对民营企业带来的伤害比较大。在他看来,近些年民营企业融资主要靠表外业务,靠委托代表,信托投资,小贷公司,严监管管的就是表外业务,等于是把过去民营企业正常的融资渠道给切断,对民营企业的伤害比较大。“现在正在做一些调整和改变”。 第三是民营经济离场论。第四是包括汇率政策,环保督查,清理地方政府债务等若干收缩性政策叠加,地方执行层层加码带来的一些问题。 在长期因素方面,他认为是一些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还在恶化。比如,由于高房价、高房贷挤压了居民消费支出。“北京、上海这种城市应该是收入水平最高的,北京的消费增长速度早就进入个数位,全国现在是百分之八九,它早就进入到5%。为什么呢?房价导致的”。“中国的消费正在降级,我个人认为不存在,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房价挤压。” 他认为当前给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三大失衡。第一是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产能过剩,另外一方面想要的东西没人要。他还特别强调,部分行业必须树立峰值观念——价格再怎么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提高了。“煤炭和钢铁,我认为产量和产能都已经到了历史性的峰值,今后不会再增加。比如过几年人口如果负增长以后,粮食需求也到峰值了,像化肥、农药,减量化,化肥是不是要到峰值,等等都可以到峰值”。 第二,供给体系是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大量的海淘,说明你的东西确实不如人家的好”。此外,在高端装备,芯片方面,还有很多产品必须依靠进口。 第三,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新增贷款当中40%都放给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高房价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辛辛苦苦干一辈子的制造企业,不如在北上广深买一套小房子。另一方面抬高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很多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加工资,因为房租在提高,房价在提高,不加工资,员工走了。工资高,社保缴费又高。 杨伟民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要素配置的扭曲,“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以下为演讲摘编: 杨伟民:非常高兴能够来到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宋总让我讲一讲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给大家做一个介绍,讲讲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讲一下高质量发展。 大家都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就是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特征。因为只有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够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什么现在开始经济不断减速呢?就是过去那种靠要素推动、靠资源消耗的增长的模式已经走不下去了,如果要想继续保持中高速的发展、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是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型,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二也是适应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过去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生产落后了,主要工作着力点放在解决落后的生产上。现在这个矛盾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大量的产能不是落后或者说不是不足,而是过剩。十九大专门把社会主要矛盾做了改变,快70年了,这个主要矛盾是第一次修改,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着力解决发展当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在此之前,我们的任务是要建设小康社会,当然一开始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后来发现到2020年实现的可能是很不平衡,很不协调的小康,后来在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建立水平更高的小康社会。现在这个阶段马上要从小康社会进入到现代化建设的阶段,现代化的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和小康阶段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小康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一些东西有没有的问题,而在现代化阶段要解决好不好、平衡不平衡的问题。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转向现代化的建设,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我们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全世界各个国家在发展历程当中,基本上是先去追求速度,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你想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上继续高速度,客观上条件不具备。下一步要不要在国际上竞争呢,还是要,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够保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现在大家经常说,我们有220多种产品是世界产量第一,但是这些产品当中真正拿到质量世界第一的并不是很多。所以光靠数量型,光靠规模型,已经走不下去,也是遵循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内涵到底是什么?我这里引用的是去年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讲到的一些内容。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从宏观的指标上来看,因为有四大宏观调控指标,速度、就业或者增长、价格、国际收支,我们过去经常出现高速度,但是高失业,高通胀,这肯定不是一个高速增长。现在在宏观指标上的主要问题是速度保持中高速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美国为什么发起贸易战,也是因为在贸易国际收支上并不平衡,出口多,进口少。现在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并不是我们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 从供给体系来看,产业生产体系、供给体系不一样。中国目前来讲,产业链是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也是比较完整,生产方式能够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力、捕捉力。现在大家都在生产,但是并没有真正捕捉到需求到底是什么,品牌的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产品和服务质量高,这是从供给体系来看高质量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 从经济的结构来看,城乡也好,区域也好,产业也好,特别是现在实体经济和金融、房地产,这三者和人力资本以及所说的五位一体之间都能够比较均衡协调,当然现在是存在着产业之间的失衡问题。 从收入分配来看,投资要能够有回报,北大的教授讲现在投资回报率比较低,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投资回报越来越低,大家不愿意投资。制造业的能力下降,利润低,很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出利润率,员工要有收入,政府要有税收,各个分配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要均衡。现在我们分配关系并不是特别均衡,政府的收入比重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居民的收入比重是在下降。最近这个阶段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再分配以后并没有改善这个关系,所以分配关系还是要做调整。 从要素的效率来看,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投资的要素能够提高效率。资本的效率,劳动效率,土地的效率,资源的效率,能源的效率,环境的效率,我们已经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达到峰值,二氧化碳的总量是一定的,要用一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造更多的GDP。现在大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要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是什么呢?十九大讲了几条,坚持一个方针,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我们过去是靠扩大水泥、钢铁的产量实现水泥、钢铁的GDP的增加,今后不能这样,今后是减量化的发展,这就靠质量更优,卖出更好的价格。第二是坚持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是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第四要促进四个产业体系,这个是有针对性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金融、人力资源之间互相协调。现在存在实体和科技创新相脱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创新到底怎么去结合,创新成果很多,但是并没有真正用于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金融怎么样和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相结合,相协同。人力资源怎么去协同,要建立“三个有”的体制,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前段时间民营企业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活力上,国企改革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要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既不能不急,也不能过度。这也是有问题的。为此推进两大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整个中国经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要求。要建立六大体系,加一个制度。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以及制度环境,这6+1的体系建立好了,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过两大关口,一是现在在中国现阶段特有的一个关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个关口过了,才能够真正把我们的经济转到高质量发展,它是一个基础和前提。这也是全面小康的底线,如果精准脱贫做不好,污染比原来严重,你不好意思宣布我们是建立全面小康社会。还有一个常规性的关口,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第二个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跟当前经济形势有些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推动四个转向。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转向效率质量,经济结构从增量扩张为主向转向减存量和增加一部分产业增量并举,这是真正的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要从传统的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为什么要进一步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年提出的时候,它的背景是叫四降一升,增长速度下降,价格、企业赢利,财政税务四降,成本上升。今天为什么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当前形势来看,我们面临新的四降一升,增长再现下行压力,16年增长曾经出现小幅度反弹,今年下半年增长速度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什么呢?因为国内需求出现下降,投资和消费都大幅度减速,减速的程度非常大,消费是15年来的最低增长速度,投资大概是23年来最低的增长速度。这也是带来现在的下行压力重要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赢利能力是下降。看起来企业利润还是增长不错,但是实际企业亏损面是在扩大的。利润增长主要是因为少数上游行业赢利能力很高,多数中下游行业并没有大幅度增加。现在不能简单的说效益在改善,我觉得比过去差,因为分化非常严重。特别是市场预期在下降,企业信心并不是很足。同时“一升”在上升,僵尸企业,杠杆率,融资环境趋紧,融资难融资贵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资本市场不振,房地产乱象丛生,酝酿着一些重大的风险。 为什么会出现新的四降一升,就当前来看,主要有一些短期因素的影响,突发性的因素。短期因素方面,今年以来有这样几个因素对中国当前经济影响比较大。第一美国发起贸易摩擦,现在为止,贸易摩擦对实际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信心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的股市汇市目前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贸易摩擦带来的信息不足导致的。现在的贸易增长是透支了一部分明年的贸易,明年的出口增长不乐观,很难达到今年的水平。 二是严监管的金融政策,去杠杆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我们有些政策,特别是在中国现有的体制改革没到位的情况下,严监管对民营企业带来的伤害比较大。2013年民营企业投资占贷款比例是提高的,13年之后,民营企业占整个贷款比重下降,国有企业贷款比重反过来。这几年民营企业靠表外业务,靠委托代表,信托投资,小贷公司,严监管管的就是表外业务,等于是把过去民营企业正常的融资渠道给切断,这个政策对民营企业的伤害比较大。现在正在做一些调整和改变,下半年特别是11月1日总书记讲话以后,这个政策已经作出一些重大调整。 三是民营经济离场论,这个影响是比较大的,一些民企到境外去融资利率提高,就是不知道这个民营企业会不会离场,成本就高了。 四是若干个收缩性的政策叠加,地方执行层层加码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汇率在收缩,环保督察,清理地方隐性债务,要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一些产业政策,比如光伏政策,还有金融政策,还有社保缴费改革等等,这些不是扩张性的政策,都是在收缩,这些政策放到一起,地方是存在这种情况,只要是上边有要求,我为了不被问责,层层价码。 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在的经济下行压力,刚才说的四降一升,短期因素占一定的份额,一定的比重。最主要的还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是在恶化所带来的当前的问题。 比如说消费为什么减速,我个人认为除了其他一些因素之外,比如收入增长放缓,服务业消费比重提高,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下降等等,不可否认的因素就是高房价、房贷等等挤压。证据是什么?北京、上海这种城市应该是收入水平最高的,北京的消费增长速度早就进入个数位,全国现在是百分之八九,它早就进入到5%。为什么呢?房价导致的。我算了一下,每年居民利息支出1.5万亿,相当于居民可储蓄额的18%,这是我个人算的。如果没有房贷压力,我的消费就自由了,但是一旦有房贷压力,相对来讲就觉得压力大了。 基建投资为什么突然减速?过去基建投资主要靠地方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不规范的举债实现的高速度,去年开始中央出了两个文件,这个文件一出,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肯定会减速。 第四个是房地产收缩,这个也是影响当前增长速度下行的因素。中国的房地产很大程度上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今年基本上是萎缩,因为前期积累了过大的泡沫。同时住房制度改革没有提到日程,带来住宅市场存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两亿多农民进城,但是他们基本上没有房子,他们在农村的房子又空置。城市之间不一样, 一线城市人来的最多,但是一线城市供地的增长速度是最低,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供地增长率最高。民企信心不足,这是长期存在。 刚才我说的那些因素,背后是三大失衡,第一个是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产能过剩,另外一方面想要的东西没人要,像钢铁、煤炭这些都是产能过剩,有些产业必须树立峰值概念,价格再怎么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提高。煤炭和钢铁,我认为产量和产能都已经到了历史性的峰值,今后不会再增加。比如过几年人口如果负增长以后,粮食需求也到峰值了,像化肥、农药,减量化,化肥是不是要到峰值,等等都可以到峰值。 为什么提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今后靠扩大产量来增加GDP的方式在很多产业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得靠提高质量,提高花色品种,提高品质来实现。我们的消费正在加快升级,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品牌化等等中高端的消费逐渐成为主流。 当然现在还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国的消费正在降级,我个人认为不存在,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房价挤压。我们现在的供给体系是难以满足人们需要的。消费品当中不说了 ,大量的海淘,说明你的东西确实不如人家的好。高端的装备,芯片,还有好多东西是自己做不了,必须得依靠进口。包括高铁,大概有三大零部件自己生产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税费负担重,资源环境和员工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赢利能力下降,投资意愿下降,导致中国的制造业在人均GDP只有八百美元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降到GDP的29%,而美国、欧洲、日本在制造业进入峰值的时候,人均GDP都是二万、一万六七。 我们在未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前,提前开始了制造业空心化。这个不行了,靠服务业,这几年服务业增长速度比较快,拉动经济增长,但是你要看,服务业当中到底谁的比重在提高,谁增长过快?05年到15年之间,服务业比重是提高了11%,其中金融和房地产的贡献是4.2%和2%,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的服务业比重提高。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从4%升到8%,15年底提出去杠杆以后,金融业占比下降,17年略有下降,18年前三个季度又恢复到8%。问题在哪里呢?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是一块镜子的两面,金融业增加值提高,金融业的增加值来自于利润收入,高利润,高工资,但是对实体经济,对居民,对非金融企业来讲,金融业的增加值就是这些借钱人的负担。金融业比重提高的越快,增长越快,意味着你的负担增加也是越快。 第三是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房子肯定是经济当中重要的产业,是需要建房子的,但是我们在经济金融化,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为保值最好的产品,也成为银行业追逐的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新增贷款当中40%都放给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高房价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辛辛苦苦干一辈子的制造企业,不如在北上广深买一套小房子。另一方面抬高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很多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加工资,因为房租在提高,房价在提高,不加工资,员工走了。工资高,社保缴费又高。 根源在哪里呢?在于要素配置的扭曲,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在2015年总书记讲的非常清楚,就是要校正要素配置的扭曲,从银行体系来看,从贷款来看,制造业贷款比重持续下降,13年10%,现在降到7.2%,今年更严重,整个制造业贷款占比相当于三大产业贷款比重的3.3%。同时房地产相关领域,建筑业和其他的租赁业、金融业,金融业自身的贷款比重是在提高,意味着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在自我循环,这个金融机构给另外一个金融机构贷款,和房地产相关的这些行业,贷款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贷款比重这几年持续大幅度提高,提高13%。中国的融资难融资贵,准确说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我们说保增长,调结构,又出现一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干吗呢?这个时候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去产能,告诉大家这个结构性改革不是做减法,是加法减法并举并重。 第三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全面深刻变化着眼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针对当前和中短期面临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如果现在要素配置扭曲,稍微调整一下,制造业比重不至于过快下滑。 政策目标,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根本途径就是要靠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需求的政策不一样,扩大需求主要是货币、政策,政府投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改革,包括市场退出,企业制度,鼓励竞争,打破垄断,现在大家开始讲了竞争中性,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应该是一视同仁,保护知识产权,减少不正当的干预。 最近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不断的深化,15年提出来三去一降一补,16年扩展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去年重点讲了破立降。破除僵尸企业,培育新动能,这是补短板的一部分,继续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以上就是我对高质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当前形势做一些介绍,有些是根据中央精神我自己的理解,讲的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各位。[详情]

杨伟民:不存在消费降级 高房价挤压居民消费支出
杨伟民:不存在消费降级 高房价挤压居民消费支出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出席并演讲。 杨伟民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是短期因素于长期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短期因素方面,第一是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现在为止,贸易摩擦对实际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信心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的股市汇市目前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贸易摩擦带来的信息不足导致的。现在的贸易增长是透支了一部分明年的贸易,明年的出口增长不乐观,很难达到今年的水平”。 第二是严监管的金融政策。杨伟民表示,“去杠杆”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有些政策,特别是在现有的体制改革没到位的情况下,严监管对民营企业带来的伤害比较大。在他看来,近些年民营企业融资主要靠表外业务,靠委托代表,信托投资,小贷公司,严监管管的就是表外业务,等于是把过去民营企业正常的融资渠道给切断,对民营企业的伤害比较大。“现在正在做一些调整和改变”。 第三是民营经济离场论。第四是包括汇率政策,环保督查,清理地方政府债务等若干收缩性政策叠加,地方执行层层加码带来的一些问题。 在长期因素方面,他认为是一些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还在恶化。比如,由于高房价、高房贷挤压了居民消费支出。“北京、上海这种城市应该是收入水平最高的,北京的消费增长速度早就进入个数位,全国现在是百分之八九,它早就进入到5%。为什么呢?房价导致的”。“中国的消费正在降级,我个人认为不存在,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房价挤压。” 他认为当前给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三大失衡。第一是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产能过剩,另外一方面想要的东西没人要。他还特别强调,部分行业必须树立峰值观念——价格再怎么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提高了。“煤炭和钢铁,我认为产量和产能都已经到了历史性的峰值,今后不会再增加。比如过几年人口如果负增长以后,粮食需求也到峰值了,像化肥、农药,减量化,化肥是不是要到峰值,等等都可以到峰值”。 第二,供给体系是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大量的海淘,说明你的东西确实不如人家的好”。此外,在高端装备,芯片方面,还有很多产品必须依靠进口。 第三,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新增贷款当中40%都放给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高房价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辛辛苦苦干一辈子的制造企业,不如在北上广深买一套小房子。另一方面抬高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很多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加工资,因为房租在提高,房价在提高,不加工资,员工走了。工资高,社保缴费又高。 杨伟民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要素配置的扭曲,“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以下为演讲摘编: 杨伟民:非常高兴能够来到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宋总让我讲一讲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给大家做一个介绍,讲讲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讲一下高质量发展。 大家都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就是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特征。因为只有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够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什么现在开始经济不断减速呢?就是过去那种靠要素推动、靠资源消耗的增长的模式已经走不下去了,如果要想继续保持中高速的发展、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是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型,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二也是适应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过去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生产落后了,主要工作着力点放在解决落后的生产上。现在这个矛盾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大量的产能不是落后或者说不是不足,而是过剩。十九大专门把社会主要矛盾做了改变,快70年了,这个主要矛盾是第一次修改,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着力解决发展当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在此之前,我们的任务是要建设小康社会,当然一开始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后来发现到2020年实现的可能是很不平衡,很不协调的小康,后来在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建立水平更高的小康社会。现在这个阶段马上要从小康社会进入到现代化建设的阶段,现代化的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和小康阶段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小康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一些东西有没有的问题,而在现代化阶段要解决好不好、平衡不平衡的问题。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转向现代化的建设,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我们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全世界各个国家在发展历程当中,基本上是先去追求速度,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你想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上继续高速度,客观上条件不具备。下一步要不要在国际上竞争呢,还是要,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够保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现在大家经常说,我们有220多种产品是世界产量第一,但是这些产品当中真正拿到质量世界第一的并不是很多。所以光靠数量型,光靠规模型,已经走不下去,也是遵循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内涵到底是什么?我这里引用的是去年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讲到的一些内容。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从宏观的指标上来看,因为有四大宏观调控指标,速度、就业或者增长、价格、国际收支,我们过去经常出现高速度,但是高失业,高通胀,这肯定不是一个高速增长。现在在宏观指标上的主要问题是速度保持中高速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美国为什么发起贸易战,也是因为在贸易国际收支上并不平衡,出口多,进口少。现在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并不是我们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 从供给体系来看,产业生产体系、供给体系不一样。中国目前来讲,产业链是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也是比较完整,生产方式能够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力、捕捉力。现在大家都在生产,但是并没有真正捕捉到需求到底是什么,品牌的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产品和服务质量高,这是从供给体系来看高质量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 从经济的结构来看,城乡也好,区域也好,产业也好,特别是现在实体经济和金融、房地产,这三者和人力资本以及所说的五位一体之间都能够比较均衡协调,当然现在是存在着产业之间的失衡问题。 从收入分配来看,投资要能够有回报,北大的教授讲现在投资回报率比较低,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投资回报越来越低,大家不愿意投资。制造业的能力下降,利润低,很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出利润率,员工要有收入,政府要有税收,各个分配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要均衡。现在我们分配关系并不是特别均衡,政府的收入比重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居民的收入比重是在下降。最近这个阶段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再分配以后并没有改善这个关系,所以分配关系还是要做调整。 从要素的效率来看,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投资的要素能够提高效率。资本的效率,劳动效率,土地的效率,资源的效率,能源的效率,环境的效率,我们已经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达到峰值,二氧化碳的总量是一定的,要用一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造更多的GDP。现在大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要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是什么呢?十九大讲了几条,坚持一个方针,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我们过去是靠扩大水泥、钢铁的产量实现水泥、钢铁的GDP的增加,今后不能这样,今后是减量化的发展,这就靠质量更优,卖出更好的价格。第二是坚持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是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第四要促进四个产业体系,这个是有针对性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金融、人力资源之间互相协调。现在存在实体和科技创新相脱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创新到底怎么去结合,创新成果很多,但是并没有真正用于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金融怎么样和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相结合,相协同。人力资源怎么去协同,要建立“三个有”的体制,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前段时间民营企业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活力上,国企改革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要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既不能不急,也不能过度。这也是有问题的。为此推进两大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整个中国经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要求。要建立六大体系,加一个制度。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以及制度环境,这6+1的体系建立好了,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过两大关口,一是现在在中国现阶段特有的一个关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个关口过了,才能够真正把我们的经济转到高质量发展,它是一个基础和前提。这也是全面小康的底线,如果精准脱贫做不好,污染比原来严重,你不好意思宣布我们是建立全面小康社会。还有一个常规性的关口,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第二个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跟当前经济形势有些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推动四个转向。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转向效率质量,经济结构从增量扩张为主向转向减存量和增加一部分产业增量并举,这是真正的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要从传统的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为什么要进一步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年提出的时候,它的背景是叫四降一升,增长速度下降,价格、企业赢利,财政税务四降,成本上升。今天为什么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当前形势来看,我们面临新的四降一升,增长再现下行压力,16年增长曾经出现小幅度反弹,今年下半年增长速度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什么呢?因为国内需求出现下降,投资和消费都大幅度减速,减速的程度非常大,消费是15年来的最低增长速度,投资大概是23年来最低的增长速度。这也是带来现在的下行压力重要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赢利能力是下降。看起来企业利润还是增长不错,但是实际企业亏损面是在扩大的。利润增长主要是因为少数上游行业赢利能力很高,多数中下游行业并没有大幅度增加。现在不能简单的说效益在改善,我觉得比过去差,因为分化非常严重。特别是市场预期在下降,企业信心并不是很足。同时“一升”在上升,僵尸企业,杠杆率,融资环境趋紧,融资难融资贵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资本市场不振,房地产乱象丛生,酝酿着一些重大的风险。 为什么会出现新的四降一升,就当前来看,主要有一些短期因素的影响,突发性的因素。短期因素方面,今年以来有这样几个因素对中国当前经济影响比较大。第一美国发起贸易摩擦,现在为止,贸易摩擦对实际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信心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的股市汇市目前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贸易摩擦带来的信息不足导致的。现在的贸易增长是透支了一部分明年的贸易,明年的出口增长不乐观,很难达到今年的水平。 二是严监管的金融政策,去杠杆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我们有些政策,特别是在中国现有的体制改革没到位的情况下,严监管对民营企业带来的伤害比较大。2013年民营企业投资占贷款比例是提高的,13年之后,民营企业占整个贷款比重下降,国有企业贷款比重反过来。这几年民营企业靠表外业务,靠委托代表,信托投资,小贷公司,严监管管的就是表外业务,等于是把过去民营企业正常的融资渠道给切断,这个政策对民营企业的伤害比较大。现在正在做一些调整和改变,下半年特别是11月1日总书记讲话以后,这个政策已经作出一些重大调整。 三是民营经济离场论,这个影响是比较大的,一些民企到境外去融资利率提高,就是不知道这个民营企业会不会离场,成本就高了。 四是若干个收缩性的政策叠加,地方执行层层加码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汇率在收缩,环保督察,清理地方隐性债务,要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一些产业政策,比如光伏政策,还有金融政策,还有社保缴费改革等等,这些不是扩张性的政策,都是在收缩,这些政策放到一起,地方是存在这种情况,只要是上边有要求,我为了不被问责,层层价码。 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在的经济下行压力,刚才说的四降一升,短期因素占一定的份额,一定的比重。最主要的还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是在恶化所带来的当前的问题。 比如说消费为什么减速,我个人认为除了其他一些因素之外,比如收入增长放缓,服务业消费比重提高,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下降等等,不可否认的因素就是高房价、房贷等等挤压。证据是什么?北京、上海这种城市应该是收入水平最高的,北京的消费增长速度早就进入个数位,全国现在是百分之八九,它早就进入到5%。为什么呢?房价导致的。我算了一下,每年居民利息支出1.5万亿,相当于居民可储蓄额的18%,这是我个人算的。如果没有房贷压力,我的消费就自由了,但是一旦有房贷压力,相对来讲就觉得压力大了。 基建投资为什么突然减速?过去基建投资主要靠地方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不规范的举债实现的高速度,去年开始中央出了两个文件,这个文件一出,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肯定会减速。 第四个是房地产收缩,这个也是影响当前增长速度下行的因素。中国的房地产很大程度上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今年基本上是萎缩,因为前期积累了过大的泡沫。同时住房制度改革没有提到日程,带来住宅市场存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两亿多农民进城,但是他们基本上没有房子,他们在农村的房子又空置。城市之间不一样, 一线城市人来的最多,但是一线城市供地的增长速度是最低,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供地增长率最高。民企信心不足,这是长期存在。 刚才我说的那些因素,背后是三大失衡,第一个是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产能过剩,另外一方面想要的东西没人要,像钢铁、煤炭这些都是产能过剩,有些产业必须树立峰值概念,价格再怎么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提高。煤炭和钢铁,我认为产量和产能都已经到了历史性的峰值,今后不会再增加。比如过几年人口如果负增长以后,粮食需求也到峰值了,像化肥、农药,减量化,化肥是不是要到峰值,等等都可以到峰值。 为什么提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今后靠扩大产量来增加GDP的方式在很多产业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得靠提高质量,提高花色品种,提高品质来实现。我们的消费正在加快升级,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品牌化等等中高端的消费逐渐成为主流。 当然现在还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国的消费正在降级,我个人认为不存在,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房价挤压。我们现在的供给体系是难以满足人们需要的。消费品当中不说了 ,大量的海淘,说明你的东西确实不如人家的好。高端的装备,芯片,还有好多东西是自己做不了,必须得依靠进口。包括高铁,大概有三大零部件自己生产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税费负担重,资源环境和员工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赢利能力下降,投资意愿下降,导致中国的制造业在人均GDP只有八百美元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降到GDP的29%,而美国、欧洲、日本在制造业进入峰值的时候,人均GDP都是二万、一万六七。 我们在未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前,提前开始了制造业空心化。这个不行了,靠服务业,这几年服务业增长速度比较快,拉动经济增长,但是你要看,服务业当中到底谁的比重在提高,谁增长过快?05年到15年之间,服务业比重是提高了11%,其中金融和房地产的贡献是4.2%和2%,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的服务业比重提高。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从4%升到8%,15年底提出去杠杆以后,金融业占比下降,17年略有下降,18年前三个季度又恢复到8%。问题在哪里呢?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是一块镜子的两面,金融业增加值提高,金融业的增加值来自于利润收入,高利润,高工资,但是对实体经济,对居民,对非金融企业来讲,金融业的增加值就是这些借钱人的负担。金融业比重提高的越快,增长越快,意味着你的负担增加也是越快。 第三是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房子肯定是经济当中重要的产业,是需要建房子的,但是我们在经济金融化,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为保值最好的产品,也成为银行业追逐的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新增贷款当中40%都放给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高房价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辛辛苦苦干一辈子的制造企业,不如在北上广深买一套小房子。另一方面抬高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很多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加工资,因为房租在提高,房价在提高,不加工资,员工走了。工资高,社保缴费又高。 根源在哪里呢?在于要素配置的扭曲,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在2015年总书记讲的非常清楚,就是要校正要素配置的扭曲,从银行体系来看,从贷款来看,制造业贷款比重持续下降,13年10%,现在降到7.2%,今年更严重,整个制造业贷款占比相当于三大产业贷款比重的3.3%。同时房地产相关领域,建筑业和其他的租赁业、金融业,金融业自身的贷款比重是在提高,意味着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在自我循环,这个金融机构给另外一个金融机构贷款,和房地产相关的这些行业,贷款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贷款比重这几年持续大幅度提高,提高13%。中国的融资难融资贵,准确说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我们说保增长,调结构,又出现一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干吗呢?这个时候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去产能,告诉大家这个结构性改革不是做减法,是加法减法并举并重。 第三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全面深刻变化着眼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针对当前和中短期面临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如果现在要素配置扭曲,稍微调整一下,制造业比重不至于过快下滑。 政策目标,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根本途径就是要靠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需求的政策不一样,扩大需求主要是货币、政策,政府投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改革,包括市场退出,企业制度,鼓励竞争,打破垄断,现在大家开始讲了竞争中性,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应该是一视同仁,保护知识产权,减少不正当的干预。 最近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不断的深化,15年提出来三去一降一补,16年扩展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去年重点讲了破立降。破除僵尸企业,培育新动能,这是补短板的一部分,继续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以上就是我对高质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当前形势做一些介绍,有些是根据中央精神我自己的理解,讲的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各位。[详情]

刘俏:政策边际效益减弱 投入4块钱才能拉动1块钱产出
刘俏:政策边际效益减弱 投入4块钱才能拉动1块钱产出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长刘俏出席并演讲。 刘俏表示,我国经济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崛起。改革开放40年来,包括顶层设计、底层活力、政府和市场的有效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金融体系为投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相对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等等都是中国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因素。 对对于企业来说,从1996年仅有2家中国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到2018年有120家企业上榜,成为另人自豪的事情。而美国已从最高峰的200家企业降到了2018年的160家,“按照这样的数字,未来一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完全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拥有财富五百强企业最多的国家”,他预测。不过刘俏也表示,五百强反映的是规模概念,按照营业收入来作为主要依据。 再看A股市场的上市企业,按照去年年底股票收盘价来计算,十个市值最高的公司分布于美国对比后可以发现,我国市值最大的公司都是提供生产要素的企业,“有人说茅台酒也是提供生产要素的企业,前十大企业有7家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中石油中石化提供能源,茅台酒提供另外一些要素”。 在刘俏看来,上述分布情况与过去40年强调投资拉动,强调规模有关,“经济高歌猛进,每年9.5%的增长速度,它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非常强劲的。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在这些领域产生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同时价值实现相对比较乐观一些”。 但刘俏强调,“未来很难延续了”,“虽然工业化进程完成之后,全要素生产率或者衡量企业投资资本收益率出现下滑,我们要再维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必然需要更大量的要素投入,而这背后对应的高杠杆或者其他问题”。“有些企业可能在规模上比较大,但是并没有实现完整的价值创造。他们并不是很强,对资本的使用效率并不是很高”。 刘俏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推出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开始主要靠投资拉动。“去年的数字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去年实现了6.7%的增长速度,社会融资总额达到了19.4万亿人民币,按照不变价格来计算,去年GDP实质增长只有5万亿人民币。说明我们需要将近四块钱的资金投入,才能带来一块钱的实体经济的产出。从这个角度讲,宏观经济政策的边际效益在减弱,说明现在确实面临一个经济的微观基础效率不高,投资效率不高很严重的问题。这本身也是中国杠杆率比较高的原因”。 他分析指出,我国的杠杆分布有很大的特点,企业债务特别高,公司债务占到了GDP的1.6倍,而美国同期企业债务相当于GDP的2/3。“假如企业融资的平均成本是6%,意味着中国的企业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企,一年用来还利息的资金相当于产出的9.6%,这里不讨论本金的问题。这对企业而言确实是很大的负担”。 下一阶段,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发展呢?刘俏认为,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存在短板,另外,企业的成长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认可,资本市场缺乏价格发现功能,导致上市公司的质量打了折扣。 “大家思考这样的场景,纳斯达克从创立到现在,前后上市的企业将近一万家,现在存量2527家,这个市场正是靠这种非常严苛的竞争淘汰机制,通过合并、退市的手段,维持这个市场的活力,确保成长性的企业能够成长起来。而我们的微观基础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成长进步”。 刘俏表示,推动增长率有两个重要指标:投资率和投资资本收益率。“在未来最愿意看到的,最有可能实现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发展,真正提升企业的投资收入,产生一批不一样的企业,不但追求规模,而且把价值创造放在规模之上,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一大批企业,提升整个中国经济投资资本收益率。不需要太高的投资率,获得比较高质量的中等速度的发展,同时质量很高,消费也上来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平衡的满足”。但决定上述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力量在于投资资本收益率,在于企业家。 如何提高投资资本收益率呢,刘俏认为应该减税降费。“不考虑社保负担,就考虑增值税,把增值税降到一半,中国企业平均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就会提升1.6%,如果增值税全部打掉,企业税后利润翻一番。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企业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甚至很多的责任,他们本身的表现或者价值创造方面没有得到合理的评估和衡量,未来真正要涌现出一批了不起,提升投资资本收益率的企业,实实在在的降低企业的税负是很重要的入手地方”。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是研发,刘俏表示,按照绝对数量来讲,我国的研发总额已经是全球排名第二,达到欧盟的平均水平,但是比日本、德国、美国、法国低一些。“我们研发里面以前很注重开发,对研本身不是特别看重,中美贸易摩擦如果变成常态,很可能企业在未来需要建造自己的产业链,要形成闭环,在基础科学,基础技术研究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这是场景上的一种预测。中国未来在研发方面的强度、结构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此外,刘俏表示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比较乐观。“假如我们未来12年保持5.5%左右的GDP增长速度,到了2030年,GDP变成160万亿人民币,这里面带来的空间,产业的机会,企业发展的机会是无穷尽的”。 在他看来,未来全世界中等收入群体最大的群体在中国,中国制造很可能会变成“为中国制造”,很可能就是具有强大的消费力的,有消费意愿的,有消费需求的群体。 “到了企业开始放弃只把规模作为重要目标的时候,我们开始追求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更好的企业,更好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使得中国经济能够真正的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刘俏表示。[详情]

邵宁:没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邵宁:没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邵宁出席并演讲。 邵宁表示,40年前,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拨乱反正,使我国走上了一条民富国强的康庄大道,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历史将永远铭记那个改革开放起始的年代。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审定和发布活动,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推动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入选的成果反映了我国企业改革发展最新的进展,也代表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他说。 邵宁分析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很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很重。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转折时期,中国企业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结构转型升级的主体,没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邵宁表示,“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通过评审活动,汇集出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好的研究,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促进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从而使更多的企业能够有所收获,实现改善经营,强化管理,持续创新,更好的发展”。[详情]

宋鑫:打造黄金产业上下游流通闭环 实现资源整合
宋鑫:打造黄金产业上下游流通闭环 实现资源整合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黄金集团董事长宋鑫出席并演讲。 中国黄金集团是2002年底党中央国务院把握宏观调控和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大局,深化国有黄金企业改革,完善黄金工业管理体制,在原中央所属黄金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成的。 中国黄金的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的中国黄金总公司,过去长期和国家黄金管理局、武警黄金指挥部,冶金部黄金局,国家经贸委黄金管理局合署办公。 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黄金产业产量只有19.67吨,同年的黄金储备不到400吨,到2017年底,全国黄金行业总产量为426吨,黄金储备量为1842吨,分别是1978年的21.7倍和4.6倍,我国黄金工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黄金产量和黄金的消费量已经连续十一年和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 宋鑫表示,改革开放初期,黄金产业担负了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提供外汇的重任,“当初我们国家外汇非常短缺,就是通过更多的生产黄金来换取紧缺的物资,并进口一些需要的技术等。如今,黄金储备,黄金生产又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的基础,我们也经常讲,黄金是国家金融安全的最后一道压仓石,如今黄金仍然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既具有商品的特性,又具有货币属性,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现在全球最大的黄金储备国依然是美国,它拥有8133吨黄金储备量,我们跟他探讨过,我们把美元还给他,他把黄金给我们,结果美联储的官员认为,这个话题不在我们讨论之内,说明他骨子里对黄金储备还是非常重视的”,宋鑫透露。 具其介绍,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于2017年2月15日正式成立了董事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揭开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序幕。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中国黄金集团不断增强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努力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黄金产业集团的战略目标迈进,同时中国黄金集团全面从严,加强党的建设,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全面提升资源质量,资产质量,安全质量,经营质量的总目标,企业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优化布局结构,国际化经营等各项工作,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发展,企业运行情况总体平稳有序,发展质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他还特别强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央企业的永恒责任。自2011年以来,中国黄金连续五年荣获中国社科院五星级的最高评价,中国黄金通过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启迪和谐型,员工幸福型,发展持续型的五型矿山,着力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大力提升职工幸福指数,促进了地区就业,实现了企地和谐发展。 他还表示,中国黄金集团坚持天下黄金是一家的理念,充分发挥行业带动和引领作用,组建了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两化融合平台,黄金行业采购联盟,大家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开展有序的竞争,减少重复浪费的投入,借助产业互补优势,打造黄金产业上下游流通闭环,实现资源整合,让我们国内同行企业在市场当中更具竞争力。 “我们将继续勇于担当,发挥好行业排头兵的作用,把中国梦的目标和追求转化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使命责任,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世界一流黄金产业集团的目标奋勇前进,推进中国黄金从工业大国到黄金工业强国的转变”,宋鑫说。[详情]

中国黄金集团董事长宋鑫演讲
中国黄金集团董事长宋鑫演讲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黄金集团董事长宋鑫出席并演讲。[详情]

宋志平:国企改革已经找到通路 正在打通最后一公里
宋志平:国企改革已经找到通路 正在打通最后一公里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出席并演讲。 作为国企改革的亲历者,宋志平表示,国企改革已经找到了一条能走通的道路,正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他提出四项重点任务,一是将管资本落实到位。新一轮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从企业管理转向资本管理,管资本需要监管部门在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方式上发生相应的转变。 二是建设有能力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其看来,我国已经拥有一批具有很强专业化投资能力的产业投资公司,央企母公司和地方国有投资集团是打造国有投资公司的重要资源,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集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潜力,将迅速形成一批类似新加坡淡马锡那样的国有专业投资公司,前提是要把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投资决策权交给投资公司的董事会,真正实现公司化、专业化运作。 三是混合所有制关键在于机制转变。宋志平指出,混合所有制解决了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的内部机制问题,也解决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融合合作,公平竞争的问题,更有利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它将拆除阻碍市场机制,进入传统国企的关键思想障碍和制度障碍,包括干部管理,决策权限,职工工资等过渡的监管和控制问题,焕发企业家和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和推进机制改变。“我把企业家精神概括为创新、坚守、责任”,宋志平表示,所谓机制是指的企业效率与经营者和员工利益之间的正相关的关系,改革之初,国有企业制度机制改革指的是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是老三样,而今天企业机制的改革是指的持股、股票计划和分红全新三样,核心解决的是财富分配,老三样的核心解决的是效率问题。“今天的改革,已经深化到要建立一个新的共享机制。新三样的意义在于企业创造财富的分配,企业应是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共享的平台。真正达到创富和共富的目的”。 以下为演讲摘编: 宋志平: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成立于1991年,是在中国企业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的。二十多年来,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在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和关怀下,积极开展企业体制改革,转型升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重大企业改革发展课题调查研究,咨询服务等工作,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国家政策提供了很多积极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迎来新时代,也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更加深入思考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使命和责任,传承首届会长等领导的探索实践,继续深化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企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今天这个丰收喜悦、继往开来的时刻,我想从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过去的工作,当前的改革任务与形势,新一届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重点工作三个方面谈几点意见。 第一,关于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过去五年的工作。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是从事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的组织,对推动我国企业发展富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2012年经国务院国资委推荐和同意,履行相关选举程序,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选举我担任会长。记得那次开会的时候,也是在这个地方,我当时在演讲中说,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仍然要高举改革的旗帜。 很有意思的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成立不久,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会上提出改革再出发。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重要的改革决定。到现在已经五年时间。这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中国企业改革逐渐迈向深入,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经济快速转型升级,迈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特别是在企业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方面,中央层面做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和部署。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关心和亲自推动下,国企改革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亮点纷呈,具体体现在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不断增强,国企改革重大举措相继落地,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得到新的突破,国企改革红利逐渐释放,成效日益明显。 在非公经济发展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得到长足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今天在座的既有国有企业的代表,也有民营企业的代表,还有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代表,这也是我们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议的重要特色。 这五年来国家完成了国企改革1+N顶层设计,三个改革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国资委从央企四项试点到十项试点,国企改革日益深化,双百行动如火如荼,区域性国企国资改革全面铺开,全国国企改革座谈会聚焦六大突出任务,推出新时代国企改革行动纲领,提纲挈领,振奋人心。 纪念改革开放40年使改革再次成为社会经济和企业的中心工作,这五年也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重振旗鼓再出发的五年,五年来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按照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推动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为工作重心,促进企业不断提升经济管理能力,为我国企业健康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成绩。 五年多来,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践行为企业服务的宗旨,建立起研究员队伍,通过开展企业调研,总结企业改革发展成果,研究企业改革发展问题,开展各种交流研讨活动和成果发布等活动,形成一批具有很强现实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经验成果,比如我们每年发布的中国企业改革优秀成果涵盖战略管理,发展模式创新,国际化经营,智能化等方面,呈现了我国企业全面深化改革成功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 今天发布的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这是我们研究会的一项大的工作,就是研究我们国家企业改革的经验,并把它上升到理论,上升到的成果,我们的成果有两大本。我们制做了40年纪实大型画册,展现了40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改革的波澜壮阔的画卷,成为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文献,后来者获知改革开放的珍贵资料。这两本画册是上下集,从改革之初到今天,每一个重要历史画面,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在这个画册里都呈现出来。这本画册也很不简单,要找到那么长时间,40年的珍贵记录,真的很不容易。中国图片社、新华社,都给了大量的支持,里面1800张图片,展现了我们改革40年国企改革的一些重要的时刻。 另外我们还联合有关单位共同组织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企业改革奖章和中国改革发展杰出贡献企业表彰活动,对那些为我国企业改革与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得到社会认可,具有标杆、典范作用的企业家和企业进行表彰。 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是中国企业家协会对改革开放30年进行了奖章。改革开放40年,经过我们研究,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把这个任务接过来,给大家颁发这个奖章。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是带国字号,是经过认真的评选,每一位同志都是非常之精准进行评选。评选这一百位企业改革奖章获得者和改革发展杰出贡献企业,都是名至实归,大家都是改革里的典范,改革里的功臣。 除了我们表彰的之外,还有千千万万的企业改革者,还有千千万万个优秀企业,限于名额,不可能把大家都放在这里面来,我们只是选了这里面最优秀、最先进的那一部分。这些成果,这些表彰,是我国企业近年来改革创新发展的缩影,囊括了当前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情况和进程,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在这里我代表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对获奖课题成果,对获得表彰的企业家和企业表示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想讲一下当前的改革形势和任务。 深化改革已成为中国企业的中心任务,今年中国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和重要机遇,也为企业改革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经济受结构调整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复苏缓慢,倒逼中国经济深化改革发展,加快走出去步伐,国内外经济动能持续转换,国有企业转型压力增加,一些民营企业遇到了困难,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很多,无论国际国内的问题,只有靠改革和发展去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总结经验,趁势而上,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要有使命感,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研究改革发展的新问题,为中国改革发展献计献策。 今年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改革任务更重,课题更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务实和推动国企改革,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历史性的成就,正确的道路需要坚持,企业界和思想界,需要认真总结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的真经,尤其需要抓住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企业改革开放,发展转型的新经验、新成就、新问题,围绕十九大对改革提出的深化供给侧改革,发展高质量、现代经济体系的新目标,展开一系列扎实、深入的研究。 今年10月,国企工作座谈会上,刘鹤副总统进一步提出,深化国企改革的中心地位,提出突出抓住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经营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授权经营机制,国有资产监管六大任务,这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中心课题。在做好企业改革有关研究的同时,还要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现代经济体系展开针对性研究,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政府和企业排忧解难。 因为我们叫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所以我们不光是研究改革的问题,我们还要研究企业发展的问题,我们不光是研究国企改革的问题,我们还要研究民企面临的问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工作任务也是在与时俱增,我们要结合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来安排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工作。 作为国企改革的亲历者,这些年我对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的路径进行过深入思考。我认为经历40年的艰辛探索,当前国企改革已经找到了一条能走通的道路,国企改革正在打通最后一公里,有几个关键工作需要做好,一是将管资本落实到位,新一轮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从企业管理转向资本管理,管资本需要监管部门在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方式上发生相应的转变。 二是建设有能力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中国已经拥有一批具有很强专业化投资能力的产业投资公司,央企母公司和地方国有投资集团是打造国有投资公司的重要资源,充分利用这个平台集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潜力,将迅速形成一批类似新加坡淡马锡那样的国有专业投资公司,前提是要把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投资决策权交给投资公司的董事会,真正实现公司化、专业化运作。 三是混合所有制关键在于机制转变。混合所有制解决了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的内部机制问题,也解决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融合合作,公平竞争的问题,更有利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它将拆除阻碍市场机制,进入传统国企的关键思想障碍和制度障碍,包括干部管理,决策权限,职工工资等过渡的监管和控制问题,焕发企业家和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和推进机制改变,我把企业家精神概括为创新、坚守、责任。所谓机制是指的企业效率与经营者和员工利益之间的正相关的关系,改革之初,国有企业制度机制改革指的是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是老三样,而今天企业机制的改革是指的持股、股票计划和分红全新三样,核心解决的是财富分配,老三样的核心解决的是效率问题,所以我们今天的改革,已经深化到要建立一个新的共享机制。新三样的意义在于企业创造财富的分配,企业应是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共享的平台。真正达到创富和共富的目的。 我们国有企业现在做得不错,当然社会上有不同的看法,而一种看法认为国有企业的成绩都是来源于垄断,实际上就算央企真的有自然垄断的,也只有十几家,绝大多数都是在充分竞争领域里面。它的活力来源于这些年的市场化,央企里面70%的资产是在上市公司,就是它的混合度非常之高。中国建材集团这家公司国有资本在股本里面只占25%,75%是社会资本是非公资本。 中国建材集团是一个标准的央企,可是你去看,集团下边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下边的上市公司,你看看国有股本才占多少。像大家知道的北新建材是著名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本只占15%。蒙牛是中粮下边的,国有股本占到16%。就是说今天的中国国有企业都是经过市场化,经过混合的,经过上市这样改造过的国有企业,而不是传统的国有企业。无论是西方,还是一些学术界,没有认真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还是把国企当成二三十年前的国企。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一句话,经过了这些年的改革,我国国有企业大体上和市场相融合,为什么讲这句话?就是因为国企进行深度的市场化改革。还有一种人认为,国企做的挺好,不用改革。传统的那些体制,传统的管理办法,行政管理照样好,照样出来这么多家五百强企业,这又是一种极端的看法。 事实上国企能有今天,完全因为我们走了一条市场化改革的道路,完全是因为我们在市场化面前毅然决然的迈向市场,而不是在那个地方“等靠要”。所以此国企非彼国企,此央企非彼央企。我们是经过了40年改革开放的国企,历程了40年的改革,这40年的改革,使得我们完成变成了一个适应市场的国企,但不是说国企就没有可改革的。国企还有问题。所以我们还要进一步改革。我们的改革方向就是市场化。我们改革的核心就是机制,我们发展的方向就是高质量,我们发展的核心就是创新和转型。这就是我们的选择。国有企业除了改革和创新,别无选择。这就是我对改革的一些思考。 在座的领导、专家、企业家,心中都有许多的问题和大家想做的事,也会与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任务有很多交集,我也希望大家将好的研究,好的经验,好的案例,好的做法通过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平台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广泛传播。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是改革的研究平台。大家的思想经验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的进步,这是我们的想法。 我刚才跟邵主任介绍,要把中国企业改革50人论坛办起来,希望大家踊跃参与。改革就是一个创新和试错的过程。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大家看看我们这条道路,大家想想过去,我们从最初国企改革不知道该怎么做,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那时候放权让利,到搞承包,后来发现资产监管的问题成立了国资委,后来我们认为国资委管人管事管资本,管的面太宽了,就要求以管资本为主,我们又发现混合所有制,既然有国有,有民营,一定会混合,我们也发现用混合所有制的方式是因为国有企业改变机制最好的办法。我们一路也走过弯路。刘鹤同志有一次说改革是个试错过程,我们在改革研究和讨论的过程中,应该结合问题,大家认真思考,开诚布公的来交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改革才能再前进一步。 三是新一届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重点的工作。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新一届工作即将开始,我们将继续扎实推进前一阶段有效果,是广大企业欢迎的工作,又要积极作为创新开展服务于企业新的工作,目的就是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打造成为有能力,有作为,受企业欢迎,受企业信任的企业改革发展研究的新型智库组织,为此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明确自身的责任,把改革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永远高举改革发展的大旗。我们的目标,我们的宗旨,我们的旗帜,就是改革发展。 第二,凝神聚力,改革智力资源,把各种改革发展的智力资源汇集起来,国有企业家、民营企业家、官员、学者都汇集起来形成核力,为改革发展鼓与呼,为改革发展献计献策,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深入研究改革和发展这两大命题。 随着时间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今天包括民企在内,其实大家都面临着共同的改革和发展的问题,从改革上尤其是机制改革,我们叫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在我们刚成立的时候,确确实实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国有企业改革,今天我们说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就是市场化问题,民营企业改革的问题就是规范治理的问题,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改革共同的问题就是机制问题,不要认为民营企业就一定有机制,华为有分享机制,所以华为迅速的发展起来,但是我们很多民营企业的机制并不先进。 我觉得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一方面要研究国企的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还要研究民企的机制改革,推动民企的发展,同时推动国企和民企混合所有制共同合作。国企是为民企服务的,国企不是和民营企业竞争。国企跟民营企业的竞争只是在市场里的普通竞争,并没有特别的竞争。而且国企要尽量做民企不做的事情,为民营企业修路搭桥。国企要做好能源供应,交通、运输服务,信息保证。 大家去看,现在的央企国企做的都是这种大型的基础建设和基础原材料的供给工作,我们的目标是要服务于和支持于我国民企发展。国企和民企是共和国的一对孪生兄弟,我们必须合作在一起。 不要去过多的说民企和国企有什么矛盾,我们在市场的产业链上是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来不能分开。一个大型国企有上千个民企为他外包服务,是在一起的。这也是我们研究会要做的工作,要促进国企和民企的通力合作。国企要全力以赴的支持和服务民企,或者说我们国企的意义之一在于为民企服务,促进民企的发展。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吸收了一些大型民企的代表,也让一些大型民企的领导人出任副会长,出任高级研究员,这也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改革。同时改革发展还要突出发展,突出创新和转型,我们国家进入到了一个转型时代。我刚刚从日本出差回来,过去二十年日本是创新和转型的二十年,我们到日本一看,世界工业权威领域里的前三名都在日本,让我们大吃一惊,我们现在也在过剩,也带转型,也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这个时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要研究我们国家的企业该怎么创新转型,该怎么科学发展,我们的短板是什么?日本、法国、以色列这些国家,包括瑞士,这些创新国家的他山之石,对我们有什么可以借鉴的,这也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一项任务。 第三,要进行高质量的研究,要做品牌。把我们的成果、案例透过新媒体进行发布,我们给大家印了两本,每个人拿回去沉甸甸,翻起来也很费劲,拿着很重,大家只能保存。但是我们把它放到新媒体里去,把我们的成果要发挥作用,要把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成果作出品牌。现在有网站,公众号,抖音,我们还有一个读书会,还有两报一刊,企业观察报、新闻周刊和国企杂志,我们再把改革50人论坛做起来。协会的生命力在于两点,一点是活动,不搞活动的协会还有什么意义呢?第二点要有品牌,要有产品。这两年我们打造一些东西,我也希望大家献计献策,把我们这个协会办成一个有品牌的协会。 第四是发展壮大研究会,争得各方的支持。我想在座的大家,有副会长,有常务理事,有高级研究员,我希望大家把这个协会壮大起来,增加影响力,把研究会办成一流的企业改革发展的智库,办成改革者思想之家,办成一流的社团组织。 我讲了三点,第一一流的改革发展智库;第二办成改革者思想之家,我们是贡献思想的;第三,办成一流的社团组织,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最后希望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新一届领导集体和骨干,以及各位副会长,常务理事,还有理事、会员和各位高级研究员,要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中企研的工作,多出主意,多提建议,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大家一起努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走创新发展之路,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让中企研成为积极有为,有智库威望,有研究权威,受社会信赖。 谢谢大家。[详情]

刘泉红发布《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四十年纪实》画册
刘泉红发布《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四十年纪实》画册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国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刘泉红出席并发布了《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四十年纪实》画册。 以下为发布辞: 改革开放4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笃行致远,激情四射,不负芳华。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企业改革发展40年,40年来中国的企业深化改革,引入市场机制,40年来中国企业不断发展,融入全球产业链,40年来我们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40年来我们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与结构调整,不断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活力,4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谱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辉煌篇章,我们创造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回溯40年,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改革与创新,搞活与发展,激情岁月,时不我待,在激扬奋进中,我们企业由跟跑并跑逐步实现领跑,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快速攀升,我们大踏步迈向新时代。[详情]

范斌: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 完善市场机制
范斌: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 完善市场机制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范斌出席并演讲。 范斌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通信业砥砺前行,改革发展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不断的强化拓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数据显示,1978年到2017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由1621亿增加到27.9万亿,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32.7倍。其中制造业规模自2010年以来,已经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建立起了独特、完整、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在移动通讯方面,用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和光纤系统,实现了2G跟随,3G突破,4G同步的跨越。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17年网民的规模达到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行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互联网。 更为重要的是,工业通信业企业活力不断增强,一批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脱颖而出,1995年到2018年我国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由3家增加到120家,其中进入榜单的制造业企业达到60家,一大批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茁壮成长,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增长税收,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范斌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确定的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性要求。推动工业、通信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范斌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保持战略定力,坚强信心决心,紧紧围绕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建设目标,以更深层次的改革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此外,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工程的实施,着力加快智能制造发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造军民一体的国家工业基础能力体系,加快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不断增强工业通信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市场主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完善市场机制,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组织开展有关企业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彰先进,加强成果的应用和交流,对促进企业之间相互的学习、沟通合作,不断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的发展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范斌称。[详情]

尉迟坚:新经济仍是传统经济 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尉迟坚:新经济仍是传统经济 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国家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司尉迟坚出席并演讲。 尉迟坚表示,经过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了若干举世瞩目的成绩和成就。每一个企业都是实践者和创造者,应为中国产业发展加油和喝彩。改革开放的过程是国家快速工业化的过程,这需要一代一代企业家,一代一代的学者,一代一代的管理者来研究各个产业发展的规律,实践表示,工业化的进程是不可能被跨越的,需要每个中国人,每个企业家,每一位代表亲自去实践和创造。 接下来,我国进入信息化进程的同时,又迎来了互联网、大数据浪潮,“我认为信息化是互联网化、大数据化、人工智能的基础,但两者有本质区别,把这两者的区别认识到位,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改革非常关键”,尉迟坚表示。 如何解释互联网带来的产业革命呢?尉迟坚认为三句话可以解答。第一,互联网、大数据代表的是新兴技术,代表的是新生产力的创新。软件、互联网大数据是生产工具,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第二,互联网代表的是新生产关系的创新,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推动必然会反射到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第三,互联网代表的是新的思想创新,引领的是一种新的产业文化运动。 但他也强调,传统经济与新经济并非非此即本。“其实新经济就是传统经济。阿里巴巴从事的还是商品服务业,滴滴从事的还是出租行业,摩拜单车从事的还是传统的自行车行业,换句话说,今天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传统经济,通过改变游戏规则,使老酒装上了新瓶”,使传统经济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服务感受更好。 在其看来,我国仍处于经济和产业改革的历程中,未来的出路在于改革和创新。[详情]

许金华:认真做好会员服务 为相关方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许金华:认真做好会员服务 为相关方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中企研常务副会长许金华出席并演讲。 在谈到第五届理事会工作回顾时,许金华表示,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在国资委、民政部和政府部门领导下,在各副会长,常务理事和历史和广泛会员积极参与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团的发展道路,按照宋志平会长提出的“办成一流规范的社团组织”的目标,发挥社团组织管理服务职能,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展了很多有特色的活动。 “几年以来,开展企业信用评级系列工作,与BTV共同开办总裁读书会,一年下来有几十堂课,几十本书,几十个企业家在领读,每年办一届晚会,推出双十佳,这方面积极促进企业家的读书活动”。 在研究方面,“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把落脚点落在研上,二百多人的研究员队伍承担了国家部委的一些重点课程”。此外,坚持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管理的案例库,系统的编辑出版发布中国企业信用发展报告。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除了优秀成果审定发布以外,中企研还编制了大型画册。同时加强制度建设,把自身的工作进一步做好,强化财务监督,加强财务管理。 许金华强调,在当前的形势下,做好社团工作就必须加强党组织对社团工作的领导,必须按照政府有关要求和章程相关规定,来规范办会,必须认真做好会员服务,只有更好的给社会相关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自身才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力求突出特色,做好改革创新,这样才有生存发展的必要性。 “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必须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像会员服务方面不断发掘增加会员的途径,加强与会员单位,会员之间的互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尽管现在做了不少,但是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拓展,形成品牌活动”,许金华表示。[详情]

尹义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尹义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办局长尹义省出席并演讲。 尹义省表示,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国有企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功勋着卓,功不可没”。 尹义省称,回顾40年,党中央国务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措施,不断将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谋划部署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领导制定国有企业改革1+N系列文件,搭建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资本运作积累了重要经验。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更多的集中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在尹义省看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和历史性伟大成就。 尹义省表示,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重大部署。今年10月份召开了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强调,要突出重点,稳健务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推出抓好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突出抓好混合所有制改革,突出抓好市场化经营机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抓好国有资产监管。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党的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国有企业改革1+N系列文件落实落地,贯彻落实好全国国有企业座谈会的精神,坚定不移的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作出新得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尹义省强调。[详情]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将举行
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将举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同时聚焦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企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企业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与理论创新,展望新时代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将于2018年12月12日召开“2018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暨中企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 届时,国务院国资委、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委及有关社会组织负责人、企业改革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优秀成果创造人及企业代表;中企研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会员、研究员;有关媒体等将参加会议。[详情]

主办单位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往届回顾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