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资买“注水”资产 凯地重组曝出惊人内幕

2000年12月27日 08:20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ST凯地曾于12月16日发布公告,就该公司资产重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作出解释。不料,这则释疑公告又牵出更多疑问。记者怀揣一大堆的问号专程来到凯地公司,经过调查发现,这场资产重组背后还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惊人内幕。

  “流浪”的凯地

  一踏上杭州地界,记者立刻驱车前往环城北路15号,这曾经是凯地公司的总部,而如今,却以低于周边地价近7倍的价格被转手。更令人不解的是,这笔显然亏本的买卖在股东大会上竟无人反对。

  到了杭州才知道,乍听起来觉得很偏僻的环城北路实际上是杭州市的主干道。经过一番周折记者终于看到了凯地丝绸的门牌。顺势望去,原先的厂房已是一片废墟,办公楼也是残垣断壁。而如今,凯地挤在文晖路303号一幢写字楼的13层里。据公司的有关人士说,过两天他们还要搬家,原因是付不起租金。他们将搬到更便宜的地方去。在随后的采访中,我们又了解到,凯地有可能会搬离杭州,到萧山的生产基地去。从原先占据着黄金宝地,到如今的四处漂泊,ST凯地真有点“流浪汉”的苦楚了。

  无奈的新主人

  卖地是为了重组,而凯地第一大股东华龙公司新的大股东浙江省建筑材料集团公司一开始是不知情的。据浙江省建材公司有关负责人称,今年7月初,公司正式以承债的方式接管了华龙公司。华龙公司对外债务虽然很多,但手中资产的增值潜力也不小,总的来说,收购华龙是值得的。不过,没有想到,购并华龙公司的所有风险都在凯地身上。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收购华龙时,他们对凯地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概不知,只是简单地认为,华龙是凯地的大股东,收购了华龙,他们就间接成为凯地的大股东,是一举两得。在收购过程中,只是听华龙的人说过有一个四川的公司要做凯地的第二大股东,并帮助华龙让凯地扭亏。今年6月26日,凯地发布了一则公告,称四川一家叫泰港的公司与华龙下属两个子公司签署了《委托协议》,我们当时也搞不清是怎么一回事,后来,待我们正式入主华龙时,才发觉凯地的问题很复杂。而泰港又是一个怎么样的公司呢?

  神秘的泰港

  实际上,在记者随后的调查和采访中发现,很多“复杂的问题”都和那家神秘的四川公司有关,那家公司就是ST凯地目前的第二大股东泰港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收购泰港三块“问题”资产的提案是大股东华龙提出的,贱卖土地一事也是华龙的主意,为了重组可以顺利进行,泰港还与华龙下属两子公司签署了《委托协议》,行使后者在上市公司共计9%以上的投票权。令人不解的是,在凯地收购泰港资产的问题上,华龙为何如此起劲?华龙与泰港之间有没有什么“猫腻”?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这场疑问重重的资产重组背后,的确隐藏着惊人的内部交易。而内幕之所以被揭开,缘于华龙原总经理阮庆国的被捕。据悉,今年3月,华龙与泰港签订了有关《协议书》,双方约定共同参与证券二级市场的运作,由华龙出资委托泰港运作,而后者承诺了一定比例的资金回报率。很显然,此份协议在承诺内容上违反了国家关于证券委托投资的规定。

  事情并未到此结束。今年4月,华龙与泰港就资产重组一事达成了有关《协议书》,泰港同意在华龙的帮助下从凯地资产重组中产生1000万元支付给华龙。奇怪的是,凯地收购泰港的资产为何要在华龙的帮助下才能完成?从凯地资产重组中产生的利润又为何要给华龙呢?实际上,泰港心知肚明,资产重组不会进行的那样顺利,问题就出在了那三块资产的质量身上。凯地在近期公告中肯定了本报记者在《ST凯地:卖血重组?》一文中的说法,那三块资产实际上就是两个甲鱼塘外加一个尚未取得国家药证的新公司,居然可以卖到1.4亿元!

  问题至此已渐渐明朗了,凯地出钱买泰港的三块“注水”资产,泰港获利之后再实现凯地的扭亏。这到底是什么“把戏”?相信人们会有答案的。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季建业长期被传双规 港媒曝其多位情人
  • 体育欧冠-梅西扳平巴萨1-1米兰 切尔西3-0
  • 娱乐赵忠祥谈高薪:看我工资单?央视非暴发户
  • 财经人民日报刊文:房价上涨不能归于调控不力
  • 科技苹果发布iPad Air及视网膜屏iPad mini
  • 博客彪悍!成都女汉子半夜和男友打架(图)
  • 读书忘年之恋:李宗仁娶少妻婚后甜蜜(图)
  • 教育萌汉子千元打造最潮男生宿舍 国考报名
  • 钮文新:美国的失业率到底有多高
  • 王吉舟:湖南警方跨省抓记者大戏解码
  • 刘石:从央视乱批星巴克看定价误区
  • 张明:中国应如何多元化外汇储备
  • 周彦武:掠夺中产阶级的遗产税
  • 苏鑫:诺奖得主咋看中国房地产泡沫
  • 徐斌:未来你希望孩子移民哪个国家
  • 叶檀:房价上涨到令人绝望
  • 李迅雷:中国稳增长无助化解金融风险
  • 黄祖斌:中国没有征收遗产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