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驶出、减持、增发 市场面临三大扩容之重

2001年07月13日 10:37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张晓峰彭春来

  新股大规模扩容即将来临

  今年以来,一级市场新股发行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比年初市场分析人士的普遍预期要少得多。正因为上半年的扩容压力较往年有所减轻,市场的资金供给也相对宽裕,为今年上半年的慢牛行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不少人给这波行情定性为“资金推动型”。当大盘在历史高位再次徘徊不前时,许多人仍然以为市场跌不下去,甚至认为大盘正在酝酿一波更大的行情。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市场格局和投资心态,是因为每个人的心里有一点比谁都清楚,那就是新股的扩容压力并不大。但一旦新股扩容速度加快,原有的市场平衡将会被彻底打破,市场格局也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也就是说,下半年是否会出现新股扩容高峰呢?

  根据历年的情况来看,几乎每年的发行上市高峰期往往都出现在下半年,更何况号称中国证券市场真正的“航母”——中石化已最后决定于2001年7月16日在上交所正式上网发行。这个发行A股总量高达28亿股的庞然大物的登场,标志着今年下半年的新股扩容已经悄然开始了。除了中石化发行在即之外,另一只“巨无霸”——中石油也逐渐浮出水面。该公司副总裁王福成曾宣布:中石油将在国内发行A股,其发行规模可能是国内资本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但中石油具体发行时间、发行规模、融资用途还有待研究。如果说国内企业的上市还不是真正股市上的“航母”的话,那么国外一些世界级的企业应该是当之无愧的。近日有关媒体刊登了《外企上市指日可待》,使备受关注的外企国内上市的问题,终于有了进一步的说法。外资公司上市的具体操作办法正在制定之中,据说将在明年初启动。

  另外,B股作为二级市场的基本交易品种之一,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上扬之后,其交易功能已基本实现了有效恢复,但是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品种,B股目前的恢复性行情仅仅只是一种表象的活跃,资本市场的主导职能——资源配置和融资的功能尚没有得到恢复。所以,作为B股市场开放的第一步,活跃二级市场的目的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将是对市场筹资功能的恢复。从这个角度看,B股扩容是势在必行的。

  现在已有种种迹象表明,新股发行的节奏正在悄然提速,新一轮的新股扩容高峰即将来临,通过发审会的新股数量明显增多,很多等待已久的新股将集中到下半年来发行上市。当这种扩容高潮来临之前,投资者也需要扭转牛市的“惯性”思维,对扩容高峰来临后的市场趋势变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增发上市公司乐此不疲

  今年管理层一纸文件,降低了上市公司申请增发新股的标准,激起了上市公司对增发新股的极大兴趣,一时间增发报告风起云涌,今年上半年已有90多家公司提出了增发方案,下半年还有多少公司会加入这一行列尚不得知,但增发已成为再融资的主渠道却是不争的事实。

  上市公司青睐增发,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原因去分析。一是增发的融资金额大大高于配股等其他方式,配股受额度限制,大部分公司只能每10股配3股,且配股价较低,而增发新股数量有时甚至会高于现有流通股数,增发价也大大高于配股价;二是上市公司原有非流通股东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参与“再融资”。

  融资当然是越多越好,许多公司放弃千辛万苦争来的配股权而改为增发就不足为奇了。至于能给投资者多少回报,许多上市公司并没有太将它放在心上,今年申请增发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虽然还都不错,但增发后业绩大幅下降的公司也不少,1998年增发新股的太极实业,1999年时收益尚有可怜的0.05元,而2000年则宣告亏损,每股收益-0.11元,净资产收益率-4.59%;吉林化工则更不甘落后,增发完成的当年即告巨额亏损,每股收益-0.25元,净资产收益率-15.6%。当年的绩优典范——深康佳也难逃厄运,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业绩与股价同步高速增长后,于增发次年难堪地出现了业绩的大幅滑坡,每股收益由1999年的0.9元跌至2000年的0.3736元。而类似这种增发后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便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公司更是不在少数,更何况今年申请增发的公司中有一些已是连续数年没有过现金分红。而且,市场上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上市公司一方面拼命在市场上融资,一方面又将大量“闲置资金”委托券商进行“资产管理”。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去年两市共有154只股票首发,24只增发,160只配股,一级市场共融资1585.77亿元,而按今年有150只上市公司增发、平均每只增发上限7500万股、增发价以12元计算,光增发这一项融资金额就将达到1350亿元,对二级市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减持达摩之剑终于落下

  酝酿已久的国有股减持问题终于推出,方案虽然既考虑了市场的承受能力,又充分体现了市场化的原则,对股市以及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是一个利好。但就短中期而言,还将一定程度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冲击二级市场。

  首先是抽资作用。即使不考虑国有股的增量,按现在国有股的存量计算,减持10%,也需要几百亿股,由于减持价格按增发价格进行,完成这一步,需要数千亿的资金来完成。即使有20%最终离开股市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模也会达到千亿规模,抽资作用相当明显。

  其次,在从市场抽资作用立竿见影的同时,相当一段时期内对改善国有股一股独大、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并不明显。因为现在国有股的比例太高,增发、发行一次减持的数量和比例较为有限,对一股独大,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基本不会产生明显作用。假设一个国有股份公司目前股本规模为一亿股,要发行5000万股的流通股(发行后流通股比例为总股本的1/3,与现在市场的总体水平接近),每股发行价为10元,筹资约5亿,拿出10%用于减持国有股,若按发行价格减持,则只能减持500万股,减持后国有股的比例仅从66.7%下降到65.5%,仅下降1.2个百分点,在国有股股权集中、流通股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对国有股股权行使者的制约作用的改善作用微乎其微,而一个上市公司的发行或增发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的,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内,对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将是非常小的。

  另外,在对股市抽资的同时,还将形成减利作用。山东神光公司认为,假设一家公司,现在全部为国有资产公司出资,股本规模为1亿股,需在市场筹资5亿元,发行价为10元。则需要发行5000万股流通股。但由于有10%要用于国有股减持,要保证企业需要的5亿元资金,就需要在二级市场上发行5555.56万股的流通股,需要从市场上筹资5.56亿元,假设这5亿资金发挥作用后该企业可以运用这部分资金取得每年10%的收益,即每年产生收益5000万元。也就是说,原来市场用5亿元资金申购新股,每年可以使上市公司收益每年增加5000万元,现在从市场上筹取5.56亿元的资金才能达到原来抽资5亿元效果。反过来说,原来市场贡献5.56亿元的资金可以换来5560万元的企业收益,现在只能换来5000万元。而市场的长期趋势正是由企业的赢利能力的大小及赢利的预期决定的,要保持原来的效果,市场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完成,这造成了实际上的减利作用。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