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甲级诸侯 谁能最先将足球踢进股市?

2001年05月27日 15:11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把足球“踢”进股市

  2001年,足球甲级联赛烽烟再起,绿茵场上又演风云。而在赛场之外,各俱乐部之间的实力比拼也比往年更为热闹。一些人们熟悉的俱乐部纷纷新人换旧主,在不断出现的足球俱乐部新名称的后面,全是一个“钱”字在作“祟”。

  毕竟,刚刚走过7年职业化道路的中国足球市场,从一开始就出现的价值与价格的扭曲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论是球员的工资、奖金,还是内外援及外教引进的费用,对任何一家俱乐部来说,都是一个天天让人头晕目眩的包袱。于是便有了政府的扶持,企业的赞助;也有了赞助企业不堪重负的退出和不知足坛之水深浅的热血老板的继续跟进;于是也就有了足球俱乐部的频频换主、更名。然而,有先见者已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证券市场,目标是———上市。

  玩一把“足球”:开销有多大?

  大连实德、北京国安、云南红塔、中远汇丽……,这一串串的名字在无数球迷的心目中犹如神圣的殿堂,被无数次默念;这一串串名字在中国7000名足球记者笔下被无数次提及。而在这些背后是赞助俱乐部的老板们的得意扬扬的神情。

  谁不想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参与足球———这个国人最具“情结”的运动,不失为一条捷径。但在万众面前的辉煌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运动员、教练员付出的是汗水和智慧。而老板们付出的是实实在在的金钱。据武汉体育学院的几位体育专家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透露,根据近两个赛季的统计数据,国内职业足球俱乐部每年需投入3000万元以上,而收入不足2500万元,大多数俱乐部的年亏损达到500万元左右。有些俱乐部的亏损更达到了几千万元。

  随着中国足球甲级联赛职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与之相伴的,足球俱乐部的投入也越来越大:高水平的外教和球员的引进、球员薪金的水涨船高、后备力量的培养、训练基地的建设等等。而与之相对,大多数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其它收益也十分有限。据足球界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各足球俱乐部的收入主要有6个方面:收入较丰的是联赛门票。但根据各俱乐部在联赛中的排名、号召力和各地区球迷参与程度的不同,差异有时也会很大,但一般在300万至500万元不等。其次是从足协得到的广告分成。甲A俱乐部每年为400万元。第三是球衣广告和场地广告的收入。其中,球衣广告价格根据各球队影响力不同,低则从100万,高至600万。大连实德2000年的报价为700万元。而场地广告收入则相对要低得多。该项收入最高的重庆隆鑫队(现为重庆力帆队)1999年也仅卖出了300万元。第四是电视转播权的出售。由于各种因素参杂,这一国外俱乐部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国内俱乐部每年仅保持在100万元的低水平上。第五是球员的转会费收入。受到现行转会制度的影响,国内主力球员的流动性较小,而一般球员的转会费收入用于外援引进,往往是入不敷出。第六是相关产业的开发,比如冠名产品的开发等等,大多数俱乐部几乎为零。

  各俱乐部在大幅亏损之下,能够生存下来,原因就是不断有企业前仆后继,慷慨解囊。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每个新赛季前,各俱乐部都会以球队的冠名权等作为条件,寻找资金支持,且绝大部分都能续约或找到新的赞助企业,并能及时获得3000—5000万元不等的支票,用于俱乐部新赛季的开销。

  曼联上市经典,榜样在招手?

  但球还是要靠球员自己来踢。依赖当地政府的支持、有实力企业的周济,对于足球俱乐部来说并不是长久之计。足球业内专家指出,俱乐部自身应该发掘赢利渠道,甚至于突破球场之限,利用资本运营手段来使俱乐部的良性运转。

  就足球俱乐部的上市而言,我们所知的经典案例当推英国的曼联俱乐部。曼联原始股的发行价仅为3.85英镑,现在的价位已超过60英镑,总市值超过8亿英镑(约100亿人民币)。由于有资金实力撑腰,曼联大手笔购进世界各国球星,在名教头福格森的调教之下,演练成一支令各俱乐部不寒而栗的红魔军团,战绩彪柄。球队的良好表现,使得曼联在门票和电视转播权出售等方面大大得益,从而推动股价上升。俱乐部上市之后带来的另一个效应就是球员不敢打假球了。由于每个球员都是俱乐部的股东,而每场比赛的输赢关系到自己和社会股东手中股票价格的升跌,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尽管这一案例出在遥远的国度,尽管国与国之间在制度、体制、市场化程度等各方面还存在着差异,但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怪乎重庆力帆俱乐部的新东家在执撑帅印后,立即实施了“球票转股票”的行动。同样是今年才获得原浦东足球俱乐部经营权的中远置业总经理徐泽宪,也在上任伊始即放出话来,“争取在适当的时机上市”,其中的迫切之情可见一斑。

  上市固然有它的好处,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果仅仅是为解资金之虞,恐怕是能解近渴,却救不了远火。对此,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上市对足球俱乐部而言只是个契机,比上市更重要的恐怕是俱乐部如何在经营理念、手段、方式和渠道上不断开拓创新,再辅之以有效的资本运营,这才是俱乐部生存、发展、壮大的长久之计。

  放眼甲级诸侯,谁能拔头筹?

  放眼目前全国各家足球俱乐部,撇开经营效益不谈,单从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方式来看,绝大多数难以符合上市公司的要求。其中,经营方式的粗放型则是大多数足球俱乐部的通病,也是足球俱乐部生存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对此,一位足球俱乐部老总指出,不少俱乐部只把眼睛盯在比赛的输赢上,在经营理念方面却没有创新,缺乏有效策划,放着巨大无形资产不开发利用,光靠吃赞助过日子,最后陷入吃完上顿,下顿还无着落的境地也就不足为怪了。

  据了解,申花可能是目前国内足球俱乐部中唯一一家依靠自身运作获得赢利的俱乐部。它们在去除球员工资、奖金,聘请优秀外教和引进内外援及俱乐部运作开销后,仍有节余。其奥秘就在于俱乐部善于运用“上海申花”这一无形资产,在经营理念和手段上勇于创新:它将门票出售权以1000万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了华联超市;通过建立申花足球学校,既部分收回了建设康桥训练基地的巨额投资,又培养了足球队的后备力量;同时,训练基地世界级的先进设施,还可以吸引海外球队前来集训。另外,多年来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使俱乐部的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运作机制在各俱乐部中处于领先。因此,业内人士估计,申花是目前国内最有可能成为首家上市公司的足球俱乐部。但申花俱乐部总经理郁知非则表示,申花离上市公司的要求仍有距离,俱乐部“在标志的经营,品牌的树立,足球文化的推广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他担心的是,在这些还没有做好,品牌没有树立起来之前,上市之后拿了钱用向哪里。

  或许是不想做“出头鸟”,或许是真心表白,至少目前郁知非和他掌管的申花俱乐部不缺钱,更何况还有数家实力企业和著名上市公司作为股东单位可以做后盾。而大多数俱乐部的老总日子恐怕就没那么好过了,对他们而言,考虑最多、压力最大的可能就是搞钱。因为一个俱乐部仅一年的维持费,对局外人而言是无法想像的。于是,有人戏言,目前的中国足坛是钱的“围城”,不断有人花钱入“城”,同时又不断有人花完钱后出“城”,而真正能在这个“城”中安营扎寨的则是凤手麟角。

  俱乐部上市:离球门多远?

  尽管,目前关于足球俱乐部上市的话题还不被多数人所提及,但种种迹象表明,这股暗流已在悄悄涌动。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有几家俱乐部开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他们组织了专门班子,大到政策研究,小到内部机制调整,各种报表的规范等等。总之,一切已向上市公司模式转轨。

  对此,有证券界人士表示担心,一旦足球俱乐部上市以后,比赛成绩的好坏可能对公司股价产生很大影响,这样难免会增加市场波动,对俱乐部的经营反而会有负面效应。而一些足球界人士则顾虑,部分俱乐部上市之后财大气粗,购买一流球员和教练,会造成俱乐部之间实力的不平等,使足球联赛像前几年的CBA联赛一样,因为没有悬念而“无人喝彩”,最终反而影响联赛的健康发展。

  虽然这些担心和顾虑不无道理,但从国外的经验表明,足球俱乐部要生存和发展,除了进行商业运作,上市是必然的趋势。如果足球俱乐部能够充分利用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用好资金资源,通过提高联赛水平进而推动中国足球水平的提高和足球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相信广大投资者和球迷会举双手赞成的。

  足球俱乐部,再加把劲。(记者 王晓峰)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李娜小组赛三连胜 首进WTA总决赛四强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蒋方舟:写作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 读书红灯照真相:义和团女兵们如何御敌
  • 教育奶茶MM纽约读名校演绎白富美人生(图)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
  • JohnRoss:印度不会是反华联盟附庸
  • 周彦武:银行存款不再绝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