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 > 正文
 

不为名利 痴迷毛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4日 14:37 《财经时报》

  在北京通州,有一位老人痴迷于毛猴,他被誉为“毛猴王”。在这个越来越商业化的时代,他却蜗居在家中,把一片心血倾注在这种老北京传统手艺上,让人迷惑

  □ 本报记者 于贞志

  屋外天寒地冻,王中山家里却春意盎然,阳台上的笼子里蝈蝈叫得正欢,鸟笼里的
鸟也不甘寂寞,时不时唱上两声。谁能将花养到十年?王中山说他就能。他家的阳台上搭着架子,上面缠绕的绿萝已经有十几年了。他屋子里的霸王鞭差那么一点就抵到房顶了,这棵观赏树也已养了十年有余。

  精致的假山、各种盆栽以及房顶挂满的各色葫芦,将他的

家装饰得如置身在大自然中。金鱼在鱼缸里优哉游哉地游着,如同老人家每天的生活。一进屋我就想起一句古文“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退休后成了“毛猴王”

  王中山1935年生于密云县的一个小山村,家庭贫寒,山脚下有一片薄地,除了草没有几棵苗。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从东安市场淘卖小孩玩意儿维持。在父亲从东安市场带回来的众多玩意中,唯独那些高不过一寸、重不过一钱的小毛猴,逗引得他心里抓挠挠儿,他痴迷摆弄它们,爱不释手。

  一天,他将几只毛猴大拆大卸,想看个究竟,看看那毛猴是什么东西做的,想模仿着做一个。父亲见满炕的毛猴被糟踏得不成样子,心疼得不得了,便在他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当时被打了他也没哭,只是很不服气地说,“看我长大了给你做一个看。”

  王中山说他从40年代开始接触毛猴,那时候不让搞。文化大革命后,埋藏多年做毛猴的瘾又上来了,1990年左右,他还在上班,就开始准备做毛猴。他琢磨着学,竟做出了些小的雏形,1995年退休后开始正式做。

  在退休前王中山曾经在通县公安局、通县水利局以及物资局工作。他1995年5月退休,今年已经71岁,是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人称“毛猴王”。有人很奇怪,在越来越商业的今天,一个71岁的老人居然把所有的心思用在并不赚钱的民俗手艺上这个称呼很容易让人想起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他没有闹过天宫,不过经他双手却可以做出一个个闹腾的小猴子,憨态可掬、令人捧腹。

  老北京的民间绝活毛猴,是老北京的民间绝活儿,学名又称“昆塑”。它是用中药做出来的。一种叫“辛荑”(即玉兰花干燥后的花蕾),另一种叫“蝉蜕”(俗称“知了”的幼虫脱下的壳)。以“辛荑”做猴身,以“蝉蜕”做猴头和四肢,用小剪刀和镊子,取猴头、猴身和猴肢,再以中药“白芨”(现在用胶水)粘合,形象逼真的小毛猴就这么出世了。

  清同治年间,在老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的“南庆仁堂”中药铺,第一只“毛猴”诞生了,后经流传和完善,它逐渐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手工艺品。清末民初,在北京的东安市场东街出现了一家摆毛猴摊儿靠卖毛猴贴补糊口养家的有些名气的“猴儿汪”。“猴儿汪”摊前经常围着一群人,有个姓曹的小男孩入了迷,一看就是大半天,边看边记边打听,偷偷将毛猴的技艺学到了手,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制作大家曹仪简。

  在20世纪40年代,在隆福寺、白塔寺的庙会上,又出现了一位毛猴艺人,人称“毛猴钱”。到了50年代初,“毛猴钱”连同他的“毛猴”销声匿迹,毛猴也随之被人遗忘。至80年代,曹雪芹的19世孙曹仪简的毛猴作品誉满京城,人称“毛猴曹”。1986年,老舍夫人、著名画家胡(韦+刀+系)青看过曹仪简的毛猴作品后,喜不自禁挥毫题诗赞道: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

  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

  王中山说他一次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关于毛猴曹的报道,如获至宝,亲自去图样山胡同登门拜访,两位老人共同探讨毛猴的制作,使他感到获益匪浅。由于双手颤疾,曹老如今已经不能做毛猴了。

  王中山声称,有工艺大师曹仪简先生在,他绝不敢称王霸誉。不过,按照历史上“猴儿汪”、“毛猴钱”、“毛猴曹”的称谓习俗,他也可勉强接受“毛猴王”的称谓。他说,谁让我自己本就姓“王”呢?谁让我喜爱毛猴,一生痴迷地做起毛猴来呢?

  不图名利的老顽童

  王中山苦心钻研,做出了充满民俗风味的《拉大锯》、《卖水》、《漕粮过斗》等20多件作品,街坊邻居看了爱不释手。当时北京电视台开了个栏目叫《今日我上镜》。他就打了他们的电话,说,“今日我要上上镜,给老哥们老姐们介绍介绍退休后的生活。”电视台的人说:“老先生您想介绍什么?”他说:“退休做毛猴。”电视台的人觉得新鲜,扛着机器就来了。

  1996年6月,他的毛猴上镜后,引起了很大反响。

  有一天他走在街上,和一个老太太擦肩而过,走了好远了,听到有人叫“毛猴王!毛猴王!”他回头一看,那老太太追上来了说“我在电视上看过你,你就是那个毛猴王吧?”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王中山笑称自己是老顽童,做毛猴不图名、不图利,完全是个人爱好,也算是老有所乐吧,他做毛猴是为了童年的梦想。在生活中,除了制作毛猴,王中山还收藏了四百多个烟盒,各不相同,没有重样的。

  他还收藏白酒瓶,什么牌子的都有,从几块钱一瓶的到几百、几千的酒瓶子。他喜欢收藏,这些可都是他的宝贝。

  半寸猢狲,炎凉人世

  王中山的作品,一个个高不过寸许的小猴活灵活现,千姿百态。

  有个《送葬》系列,富人送葬共有32个姿态各异的猴子,吹吹打打,穷人送葬仅是两个猴子抬个卷起的破席,极具讽刺意味。《药铺》场景中的药匣子有一百多个,柜台后的猴大夫戴个眼镜,十分逼真,门口还有个提着药袋子准备出门的猴子,做工之细,形象之真,令人叫绝。《大户人家》中的老太太戴着元宝帽在抽大烟,老头是个文人,戴着眼镜看书,旁边有两个丫鬟打扇,中间一个男仆拎着大铁壶续茶,再现了老北京富贵人家的生活。

  他的作品另外还有《不孝子》、《茶叶店》、《拉洋车》、《三个和尚》等,可爱的毛猴配以服装、道具,一副栩栩如生的生活画卷就展现在眼前,让人如临其境,百看不厌。他不但注重民俗题材的开掘,也不忘将现实生活题材纳入创作内容。他创作的大型组合作品《通州美食节》、《养殖专业户》、《收获的季节》以及《运河广场休闲图》等,无不体现着他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功力。

  他的毛猴从来不卖

  现在毛猴在一些旅游区有卖的,但是他的毛猴是从不卖的。说到收藏,他说收藏毛猴的以华侨和外国人居多,中国人买来收藏的还比较少。

  他说做一个毛猴材料并不值钱,他用的蝉蜕都是早上和老伴散步时自己捡来的,其他的一些材料,像这个“花果山”里的山其实就是捡来的朽木头,然后消毒、上色,“朽木可以雕也”,当然制作是很需要工夫。制作是个精细的过程,像那猴腿,才几厘米长,都是他戴着老花镜,费很大工夫粘上去的。

  王中山说北京是毛猴的发源地,毛猴是北京独有的民间工艺,目前毛猴这一工艺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应该呼吁有关部门将这一工艺保留下来。平时在一些博物馆有些毛猴的展览,2004年他在北京的大观园展览过一次,今年11月也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过。有的人喜好这一口,自己跑他家里来看,有的一呆甚至就是一整天。

  当我问起他要不要办个学习班,收徒弟之类的问题,他说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打算,一是年龄问题,已经七十多了,没有太多精力,再者,现在年轻人都是一时热,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经费也是个问题。

  他说其实只要你喜欢,就可以来找他,他的创作心得绝对毫无保留地传授。现在北京做毛猴的艺人有十几位,多数还是中老年人。做毛猴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要有很大耐心才行。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