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的文人故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9日 16:42 《财经时报》 | |||||||||
北塔 青岛虽然新,也已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但在外人的印象中,青岛的历史文化总是没法落到亲眼目睹的实处。青岛是全国35个著名旅游城市之一,那是因为海滨和崂山的风光。
1995年,我初临青岛,玩的是这两处;2002年,再莅青岛,旅行社安排我们玩的还是这两处。我不是说它们不好。我的意思是,不管是对于初来者,还是再来者,光有自然风光是不够的。也许青岛人太热爱、太自豪于海滨和崂山了,以至于他们想不起来家里还有别的旅游美味,可以拿出来供外人享受。 青岛是有文化的 青岛平度县有一座山叫天柱山,山上有北魏时期大书法家郑道昭手写的《郑文公碑》。1984年,89岁高龄的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看了碑刻后,写了《读郑道昭碑刻五记》一文,说:“城市建设离不开文化……黄山风光虽比泰山美,终输一筹。”黄山所输处,正是泰山所赢处,那就是文化。 其实,黄山是有文化的,只不过没有深入全面地挖掘和利用。青岛也是如此。一般人(包括许多青岛人)都认为,青岛的优胜处就在于自然风光。但青岛是有文化的,崂山的文化积淀尤其深厚。 崂山如果要申请世界遗产,不应该仅仅是自然遗产,而应该是自然、文化双遗产。但是,显然,青岛没有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 事实上,仅小鱼山一带,就可以学习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建立“小鱼山文化名人故居旅游区”。 小鱼山周围,尤其是大学路,是岛城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比较集中的地方,如福山路有剧作家洪深和小说家沈从文的故居,福山支路有康有为的故居,平原路有蔡元培的,黄县路有小说家杨振声和老舍的故居,红岛路海洋大学内有闻一多的故居,鱼山路有梁实秋和著名学者陆侃如、冯沅君夫妇的故居等。 名人在青岛 由于这些文化人都曾经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山东大学)或附近的中学里任教,所以这些故居相互挨得比较近,便于集中统一开发。梁实秋、闻一多和老舍等人的故居保存得相当不错,洪深的则本来就是德国富人的豪宅,像石头城堡似的,古朴、坚固、气派而庄严,从建筑本身而言,亦有相当的历史、文物价值,也值得保护性开发。 这些名人都或长或短在青岛生活、工作过,对青岛印象都非常好,都或多或少在青岛写过优秀作品,有的是直抒胸臆赞美青岛的。 这些人及其文章的影响使青岛在上世纪30年代初由默默无闻变得声名远播。他们与青岛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如康有为的第七次上书,就是因为青岛被德国侵占,而也正因为这次上书被光绪帝采纳,才有“戊戌变法”。1917年,康有为参加张勋复辟失败,来到青岛,拜谒恭亲王溥伟,旋即担任“万国道德总会会长”。 虽然康有为后来因办学计划流产而迁往上海,但他每年都到青岛度假。1927年,康在上海过完70大寿,即来青岛,不幸遽然病逝。其棺椁先是暂时安置在青岛,后于1943年安葬于今崂山宾馆附近的象耳山,1985年,迁葬于浮山西麓之茅岭。 文化故居游 现在各地旅游业都在打名人牌,如青岛就建立了名人雕塑园,但弄这样的“克隆”项目,其意义和价值哪能比得上挖掘原汁原味的历史沉积呢? 青岛人口较为密集、市面较为繁荣的老区,地理位置和环境都较为优越,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具有很好的基础。这些故居的周围现有海洋大学、青岛医学院等高等学府。文化街如果能建成,将对学生们的学习和娱乐起到莫大的推动作用。名人街可以跟教育业、旅游业联合开办多种休闲文化场所,如小型博物馆、酒吧、咖啡馆、茶楼、影院、书屋和陶吧等。 读过这些文化名人的文章的人可能不少,但像我这样看过他们在青岛的故居的人恐怕很少。因为以前这些故居都不在“青岛游”之列。记得我当时在文章里说:“如果‘名人区’真的能建起来,必将使青岛不仅以自然风光闻名遐迩,而且会以文化景观出彩,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