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邵泽慧) “国庆过了一半,我的钱包也瘪了一半。”27岁的陈先生有点无奈地告诉记者。“这几天我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都像约好了似的一起办酒席,我没干别的光赴喜宴送红包了。”记者了解到,国庆期间,像陈先生这样有点“郁闷”的年轻人不算少数,结婚送红包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但是近年来红包行情看涨,再加上扎堆儿送礼,让收入有限的年轻人感到有点儿“囊中羞涩”。
三天送出半月工资
记者从京城几大婚庆公司了解到,很多新人一两个月前就预订好了婚车、司仪等。据不完全统计,国庆期间将有上千对新人摆酒席。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发现其中不少人国庆期间会参加1至3个婚礼。“10月1日大学同学,10月3日公司同事,10月5日是我堂弟”,陈先生掰着指头给记者数了一下,“大学同学是同寝室的,送800,同事关系一般,送200,堂弟从小一起长大,送1000。三天就送了2000块,我一个月才赚4000多,正发愁下个月房租呢”。陈先生告诉记者。
北京行情低于南方
张先生的好友在上海摆酒席,喜帖寄到了北京,“去一趟上海开销更大,我托朋友先送了800。”张先生是南方人,在北京工作了两年,他告诉记者其实北京的红包行情比南方还要“便宜”点,南方动辄上万的也不罕见。
红包周转有送有还
刚摆完喜酒的黄小姐告诉记者,一顿喜宴大约赚了2万块钱。不过谁送了多少红包都记录得很详细,以后还要原封不动地还回去。“我也不想这样送来还去的,但约定俗成了,反正迟早都要还,权当成是无息储蓄吧”。今年55岁的刘大妈表示,自己送的红包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50元到90年代的200元到了现在的500元,就等着自己的女儿摆喜酒把这些钱再收回来。
红包量化感情深浅
民俗学者张欣告诉记者,在过去婚礼是一种成人礼的仪式,基本局限在家庭之内。后来演变成一种社会行为,早期也就送送毛巾、脸盆、暖瓶等实物。现在流行送红包是因为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缺基本用品,觉得送钱更实惠。另外中国人讲究“人情”,认为婚礼是一个还礼的好机会,也把它当做一个扩大社会关系的交际平台。不过张欣认为红包越包越厚反而忽视了婚礼本身的含义,朋友之间因为红包,感情深浅就有了量化标准,她提倡年轻人应选择更有意义的新婚祝福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