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 > 正文
 

自恋:自我张扬还是自我减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 11:38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 王晓洁 报道 自恋的表象——自拍——的源头是摄影术。1824年法国的约瑟夫-尼普斯发明了摄影术,然而它的腾飞并成为兴旺的商业则是在美国,因为这个自我写照的新方法迎合了美洲大陆开拓者的自恋情绪——他们既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又迫切地想向后人炫耀这些成就。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顾铮教授认为,“自恋是在人类发展中一以贯之的,过去人们通
过照镜子、在报刊发表文章、表达观点表现出自恋情绪,张爱玲晚年出版自己和自己家庭的照片图集《对照记》就是自恋的体现”。顾铮说:“自恋是正常的,只不过现在的科技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

  压抑后的觉醒?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师徐英瑾认为,“自恋是正常的,人需要社会肯定与自我表现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会被遮蔽。长久以来小人物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偶像’是离我们很遥远的概念,明星与老百姓是截然分开的阶层。其实KTV的火爆就是大众自恋的一种体现。在中国,网络文化爆炸的情况可能更为明显和特殊,我们的国情和历史文化决定了中国人缺少在公众面前表达,表现的机会”。

  徐英瑾说:“在中国,我们的自恋情结是被压抑的。在传统中国社会,人是家族的一个零件,个体被家淹没,个人发达了,首先想到的是为了“光宗耀祖”。这时候几乎谈不上自恋的需要。而建国到改革初期,个人被集体淹没,每个人只是一个“小小螺丝钉”,这种对个人的压抑潜藏着张扬自我的强大动力。当今是个体觉醒的时代,年轻人不认同自己是集体的一个零件,而就是自己。于是大家需要发泄。网络的出现乃是提供了渠道。过去人们想发表言论展露自我要通过报刊,但这都是要经过编辑审定的,在网上却没有这么多的关卡。”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孙中欣副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自恋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人会趋向于自我,比如在镜子面前坐很久。有的人则倾向于交流,比如在网络上贴照片,在BBS上极其关注别人的跟帖”。

  手机、MP3和网络都是媒介样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洪兵副教授从媒介的角度分析说:“手机自拍和博客都使得人们沉浸在相对单一的、虚拟的小圈子里。沉浸在这种小环境里的人更倾向于与自己圈子内的人交流,对外界有种冷漠或不屑的态度,也许是因为这样使他们觉得更安全,或者是因为他们认为获得自己圈子同仁的认可是最重要的。”

  时尚是箭,商业是弓,自恋是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杨击认为,“把一些自恋行为时尚化、建制化是一种商业策略。”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靠消费行为将实现自我认同外化。这一系列外化形式,包括服装、发型、音乐、运动都形成了一个能够把追求“酷”文化的人联系在一起的细分的消费市场。还有理论认为,消费文化将满足个人欲望的个人主义推向极致,因此必然导致自恋主义。

  洪兵则指出,商业社会鼓励并促成自恋,“商业社会促使人们形成不同层次的身份认同。企业的服务、品牌营销战略都是对准一小部分人的,”细分营销战略关注小群体的特征,“这些小群体拥有一些自己认为有身份的生活习惯,而特定的消费品则有助于识别出他们的特殊身份。也就是像一句话所说的,‘人们在商品中看见自己,并对自己十分满意’。”

  批判学派认为,人们在自恋文化中可以获得虚幻的满足,这缓和了人们自身的生存压力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而自恋文化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的“减压阀”或“黏合剂”。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