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教育 > 正文
 

毕业生就业难职业教育身处进退之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 03:02 第一财经日报

  最明显的表现是,职校专业设置缺乏规划,生源市场与人才市场相背离。根据上海市教科院原院长胡瑞文提供的数据,2004年全国高职学校的招生结构为:文科类28%~29%;工科类38%左右;管理类21%左右;医科护理类5.6%~5.7%;农、林、水产生态类2%;理科4%

  本报记者 李蔚 发自上海

  “现在的情况是,有岗位无人,有人无岗位。”在上月举办的上海中华职业教育论坛上,华东师大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庆发教授忧心忡忡地叹道。马教授的话点明了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一大弊病:供需欠对接,供求不及时。学生就业难“专业不对口,培训不到位。”曾经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很多学生这样评价。普遍的反映是:理论教育过多,缺乏实践。

  “高理论,低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遇上“就业难”问题。

  每年5、6月份的招生说明会上,大凡走到职业学校摊位前的家长,开口所问的第一句话几乎必定是:“包分配吗?”

  “我们开始都说:包。但到了1997、1998年的时候就不敢讲了,‘择优录取’成了统一口径。”有教师向记者透露。

  “供需欠对接,供求不及时,这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上海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高级经济师王钧培指出。

  最明显的表现是,职校专业设置缺乏规划,生源市场与人才市场相背离。根据上海市教科院原院长胡瑞文提供的数据,2004年全国高职学校的招生结构为:文科类28%~29%;工科类38%左右;管理类21%左右;医科护理类5.6%~5.7%;农、林、水产生态类2%;理科4%。

  “工科类偏少,管理类明显偏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需求结构不相匹配。”胡瑞文表示。

  “专业结构是个大问题,现在的情况是只管招生不管就业。”建桥学院院长黄清云说。在缺乏规划的情况下,热门专业的重复率已达到惊人的程度。据黄清云介绍,如今的高职院校中,金融专业重复率达到5.0%,旅游贸易类专业重复率达8.0%,信息技术类专业更是高达16.1%。

  一些原本有着明确定位的学校也开出了与办学传统毫无关系的专业,比如上海市医药中专,前几年开出了贸易、金融等专业,美其名曰“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但就业市场立即还以颜色。头两年的毕业生都转了行。“谁会用从医药学校里出来的贸易生?”该校毕业生小张反问。

  但办学者也有自己的苦衷。“国家支持是关键。办学经费紧缺,不靠招生,我们怎么办得下去?”这样,招生不是跟随就业市场,而是跟着人们的主观意愿跑,造成了工业类专业乏人问津,经管类专业挤破头的怪现状,这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极为不符。校企合作困难重重

  作为一种尝试,10月9日,中华学院与入学新生签订就业承诺书,保证为每位学生提供就业单位选择,直至签订就业协议。中华学院之所以敢于做就业保证,缘于它与相关企业的密切合作,该校专门成立了一个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与各单位接洽。

  像中华学院这样与所在行业、企业保持长期关系的职业院校并不多。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依然存在着“就教育论教育”的基本倾向。

  2002年前后,教育部门提出,职业教育要重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据了解,校企合作办学所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实训基地的建设,二是师资的改善。其中后者乃长期工程,更需企业的参与。

  但是目前的普遍状况是,企业对合作办学的态度并不热忱,让教育界人士颇有些“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感。

  “现阶段我国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都是从自身利益来考虑的。”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研究室主任唐由庆表示,他的建议是:由社会和政府埋单,为职业学校学生职业实习、体验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但是上述提议还存在着另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那就是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有研究者指出。中华学院院长顾定红也坚持不能单单依赖企业无偿接受实习生,而应将企业与学校利益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共建”培训基地。职教困局由来已久

  事实上,职教的种种困境由来已久。许多资深职业教育从业者将上世纪90年代以来遭遇的一连串变故称为“产前的阵痛”。

  上世纪90年代初,王小姐进入附属于上菱集团的一个职业学校当老师。当时正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王小姐的小日子过得挺滋润。

  当时的职业学校多由各行业、企业自办,其中不少属于事业编制,由国家财政拨款给予资金支持。“(那时候)职业技术学校大部分都是吃皇粮的,事业编制的最起码有一半。”王小姐道。

  1993、1994年左右,产业结构调整,一大批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状况不景气而停办职校,以仪表局、棉纺织企业等为代表。这是中等职业学校遭受的第一次重创。

  上世纪90年代末,又逢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一大批原属事业单位的企业与国家脱钩,成为民营单位。这一财政“断粮”使职业学校的生存难度进一步增加。

  “从1997、1998年开始,我们学校得到的财政补贴逐年递减,到了2000年就彻底断了。”王小姐说。

  屋漏偏逢连夜雨,声势浩大的大学“扩招”差不多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大学生多了,职校出去的学生工作难找了,职校的情况就更不景气了。”

  经历几次重大挫折,中等职业学校元气大伤。据介绍,在它发展的“黄金时期”,上海市原有400多所职业技术学校。“现在大概100所都不到了,每年都关掉很多。”

  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胡忠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很不均衡,中职的不景气亟待解决:“解决方案之一是降低学费,中职学费比普通高中更高。”

  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境况要好一些,近些年因为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扶植而快速发展,但是依然受限民间资本的薄弱,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