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学费:大学贫困生不堪承受之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 12:43 南方日报 | |||||||||
记者 梅志清 钱科宝 张春艳 周维维 自己梦想的大学校门就在眼前,但来自湖南农村的小唐手心直冒汗。他背着简陋的行李,紧紧地攥着口袋里的钱。 这几天,广东各高校的新生陆续来报到了,在广州大学城,小唐的身影消失在学校为
开学了,校园差距在热烈的迎新报到处立马显现,不少富裕的同学带着新“三大件”:手提电脑、手机和MP3来了,而小唐们却在为未来的费用暗暗着急。 据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透露,广东高校这几年贫困生人数逐年增多,我省高校贫困生占总学生数的13%——15%,特困生5%,有近9万高校学子处于贫困阶段。 而在全国,现在贫困大学生约263万人,特别困难的122万人,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19%和9%。 现在在广东读四年大学到底要花多少钱?面对这笔钱,贫困生能否承受其重?他们的大学四年靠什么生存?学校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而我们的社会还能给他们送去什么?…… 年年开学,今年不同。随着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日益扩大,我们也再次将目光投向了他们。 ①四年必需的费用 广东大学生四年花费从3万元到8万元不等,近七成大学生四年花费水平在5.5万元以上 中国的高等教育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88年数十年间都是“免费午餐”,大学生是国家的“干部”,就业那时叫“分配”,多少寒门弟子因此无忧地读完大学,知识改变命运。 读大学要交学费是1996年的事,一下子就是每年2000多元,随后几年一直看涨,1999年高校扩招,有些地方涨到了每学年4000多元。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98年——2002年中国高校学杂费5年增长5.34倍。 现在在广东,高校层次不同,学费是不一样的。重点高校的学费基本统一,普通文科专业是4560元,普通理科、外语专业是5160元,软件学院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就高一些,一学年8000元,艺术专业最高,学费每年一万。而其它非重点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费基本上是在4000—6000元这样的范围内。 民办高校的学费就更贵一些。好的民办本科一般都是在15000元以上,专科也需12000左右,差一些的就自己把学费定得低一点。最贵的要数本科二B院校了,有些学费近两万,四年下来光学费就需8万元左右。 除学费外,现在读大学还有另一笔大开支——住宿费。有些学校宿舍分几个等级,普通宿舍,500元/年,二级学生公寓,750元/年,一级学生公寓,1200元/年,引资新建学生公寓,1500元/年。也有学校开出“豪华”双人间,15平方米,里面空调、电视、宽带甚至保险箱一应俱备,费用是每年4500元。 现在一个大学生读完四年本科到底需要多少钱呢?为此,我们在中大、暨大、广外和深大、广大等十余所的大学本科生中进行了一次小型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五十份。我们将大学生四年开支大体分成三类:学费与住宿费、日常生活消费、一次性大物件购买费(包括电脑、手机、电子辞典、MP3、CD机等)。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四年花费从3万元到8万元高低不等,近七成大学生四年花费水平在5.5万元以上。其中,在日常生活消费一项中,大多数学生每月开支(包括吃、穿、用、行等)在600元上下,低者两三百元,高者则在三千元以上,因人而异;而在第三项一次性大物件购买费中,突破1万元者为数不少。许多同学表示,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电脑等电子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没有手机是很不方便的,必须要有。 ②爸爸妈妈口袋中的钱 宁上专科也不读本科,这是穷孩子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时代做出的辛酸选择 学费是一年年看涨,爸爸妈妈口袋中的钱这几年又是个什么水平呢? 四年5万多,对于城市一些家庭来说应该不是什么沉重负担,这是一个飞快制造富豪、中产阶层的时代,这从不少大学生入读时的“行头”就可看出,虽然其中也有不少是父母省吃俭用的结果,但是,对于占中国近八成的农村家庭以及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家庭呢?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与暨南大学曾共同举办过“高校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在这个论坛上关于高校的收费问题引起专家们的高度关注。南昌大学甘筱青等教授在会上指出,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如果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计算(除去学费和住宿费,每月只有一两百元的生活费),一个人本科4年最少要花费2.8万元,就是这样一个最下线的数字,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 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时代,家庭已经成为我们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分担者。对于贫困的中国父母来说,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竟然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教育与医疗、住房一道,成了最昂贵的三大消费。 其实,爸爸妈妈口袋中的钱到底够不够自己大学四年的花费,孩子心里最清楚。难怪在今年广东的高考录取过程中就出现了“怪事”——宁上专科也不读本科。一万多上了本科线的孩子在有学位的前提下最终没读本科。而据闻,这个群体绝大多数来自东西两翼、粤北山区。 为什么要做此选择?除了有些本科院校的专业老化而一些新兴专科院校的专业热门等原因外,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钱!本科中的B类院校即老百姓讲的高价院校四年数万元的学费只能让这些贫困家庭望而生畏,他们宁愿选择四年学费一万多元就可“搞掂”的公办专科院校。这是穷孩子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时代的辛酸选择。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并非中国独有,也算国际惯例吧,德国等免费公立学校除外。世界独立组织“教育政策研究所”曾比较过16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开支,结果显示,从绝对数来看,日本最贵,学生一年支出约为人民币11万。旅美学者薛涌因此得出了一个结论,从人均3.1万美元里支付11万人民币和人均不到一千美元支付一万人民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更何况我们还有9亿年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的农民,因此,他说,从支付能力来看,中国现阶段大学生支出是日本的3倍以上。中国大学收费世界第一!此文一出,一片哗然,被各大网站转载,且网上点击率一直颇高。 ③我们身边的贫困生 贫困生群体逐渐出现两种分流:一种健康向上,迅速适应环境;另一种是消极自卑,情绪极端 令人欣慰的是,在大学校园里,不少贫困生同时又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们努力适应角色的变化,更加勤奋地学习,自立自强自尊。 张强是安徽省人,家住农村,现就读于广外大。“自卑笼罩着我的大一”,语言不通,家乡的“鸡鸭猪、粮棉麦”与城里的“诺基亚、佐丹奴”格格不入。张强第一次感到了孤独和出身的不平等。幸运的是,学校为张强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学费问题,同时还给他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每天傍晚花半个钟头打扫学校电脑机房,得到七元钱报酬,每个月能赚140元。他很快又找到了另外的赚钱门路,那就是做家教,一个月有几百元收入。“我想通了,渴望被人同情的人永远都只是个懦夫。”张强不再吃两块钱一顿的午餐,不再穿得寒酸愚笨。“我跟人家一样花钱,并以此获得平等;我还要在学习上赶超别人。”如今,张强再也看不出是个来自农村的贫困生了。 马丕明是华工大四的学生,学的是高分子专业,刚刚被保送为上海交大研究生。马丕明的家在青岛农村,所有的收入都来自土地。大学四年,马丕明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比学习要多,但是,他每次考试都拿第一,他拿了近三万元的奖学金,这解决了他的大问题,同学们都很服他。大学四年马丕明在学生会、团委、党支部担任工作,还一直勤工俭学。就是靠这些收入,他解决了学费和住宿费,还有足够的生活费。他每个月的开销不出500元,吃饭300元左右,平时从不乱花一分钱。对于贫困,马丕明并不避讳,“不管贫穷还是富裕,自己是没有权利选择的,不能因此而自卑,那只会越来越困难。”我们眼前的马丕明乐观、坦诚,给人清风拂面的轻松感。 这两位贫困生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贫困,他们人穷志坚。但如果因此而认为广东9万贫困生都是他们这样的生存状态,那就离真实相差甚远了。 华工大二的肖同学也是特困生,上大学以来一直靠企业资助。现在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出现多门重修,他不知道企业还会不会再资助他。他很迷茫,沉迷在武侠小说和连续剧中。 小静来自中大,她属特困,现在勤工俭学,每月收入约300元,用来补贴生活费,助学贷款补贴学费,还有国家奖学金二等奖,但她对我们说压力巨大。有时夜深人静有种要崩溃的感觉…… 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提供的《中国优秀特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48.5%的特困生心理压力较大,有自卑倾向。平时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沉闷欠缺活泼,较严重的同学还有自闭倾向,几乎不愿与周围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 ④校方的苦恼 校方的种种努力,相对于庞大的贫困生群体的巨大需求来说,毕竟是杯水车薪 面对日益扩大的贫困生群体,学校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当然主要是解决钱的问题。”不少高校都这样表示。学校为贫困生做的主要是三件事,一是把助学贷款这件事解决了,二就是按规定拿出学费的10%来奖、助、减、免等,三就是设立勤工助学岗位。 广东高校“奖、贷、助、减、免”政策中,助学贷款是主体,是贫困生的命脉,因为申请成功,四年学费这笔最大开支就基本解决了。现在广东198所省属院校,已按新机制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的共55所,已发放贷款的44所,只有13330人拿到了贷款。一些民办高校、专科院校最为此发愁,而恰恰是这些高校贫困生反而集中。 至于第二、三件事,也因各校实力不同而异。据中大学生处副处长张继芳介绍,中大每年要从学费中拿出两个10%来,一个10%就是设立各种奖学金和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每年拿出的奖学金就是一千多万,受奖面约为33%;同时还有一千多万的勤工助学金,每年有近2万人次参与勤工助学。 华南师范大学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300元的贫困生为20%左右,这在一万五千多人的华师数目不小了。据学生处处长冼德庆介绍,每年学校提供的各类奖学金有240多万元,获奖面为25%;社会提供的奖学助学金有100万左右,学校临时困难补助20多万。每年有5%的优秀考生可免交学费,另外还有3%的特困生也可减免学费。 广外大贫困生的比例由十年前的6%增加到现在的16%。看着贫困生不断增多,一些勤工助学岗位也供不应求,学校决定探索新路子,与其不断“输血”不如“造血”:从2003年起学校成立了勤工助学中心,中心所得利润,部分以工资形式发放给兼职学生,部分“回收到济困助学基金库”,部分用于“下一轮血液循环”。但不论如何努力,毕竟只是杯水车薪。 ⑤还能做什么 助学贷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是关键 对于贫困生,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有专家认为:“奖、贷、助、减、免”中最重要的“贷”一定要完善,如果这个环节解决了,贫困生心中最大的压力就没了。但为什么国家助学贷款搞了这么多年还是推不开?全国有8个省区基本没动,广东的民校、专科院校还是很难贷到,症结即在商业银行在社会诚信制度未真正完全建立前不愿承担其巨大风险。 高校也在思考。广外大校党委副书记许国彬说,钱不够,是全世界高校普遍的问题,我们的高校不能产业化,也不可能产业化,但高校可不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搞一些教育产业,在承担教育成本中贡献再大点?如今的医药类大学所设立的附属医院就是很好的例子,而外语类大学也可以提供一些外语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