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宅发生火灾 三男子生死接力火海救人(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 08:05 中国消费网 | |||||||||||
康健路一民宅发生火灾致3死1伤 事故原因查明为家庭矛盾引发的杀人自杀案 三楼的防盗窗上站着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子,二楼的防盗窗上站着一个中年人,地面上还站着一个年轻人,三个人的位置恰好形成一条可以接力的“流水线”,不过这条夜幕笼
半夜突发大火 记者赶到现场时,大火已经被扑灭,但弄堂里还是弥漫着浓烈的焦味,消防部门还在清理现场。 一位住在6楼的阿婆告诉记者,当时她听到有人喊着火了,往外一看,发现2楼的火已经蹿到了5楼,她立刻拿起一块毛巾打开水龙头浇湿。此时水龙头出来的水已经是热的了,阿婆顾及不了这么多,捂着鼻子就往楼下跑,跑到楼下时,很多居民已经拨打了报警电话。 市公安局指挥中心110报警中心晚11点08分接到报警后,指令公安、消防力量立刻前往现场。漕河泾消防中队的消防队员赶到现场后一边展开救援一边加紧灭火。23点26分,火灾被扑灭,警方在现场发现三名遇难者的遗体,一名受伤男孩被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两名女子被困 就在火灾刚刚发生后,小区内的几名男子便冲到了火灾发生处,救护楼内的居民,其中三名男子更是爬上居民的防盗窗将两名被困的女子救下。 30岁的翁先生当时正在朋友家上网,邻居们都亲切地叫他毛毛。他就是三名男子中的一人。他告诉记者,听到有人喊着火后,他和将近50岁的陈先生一同奔下来,跑到起火的楼下时看到三楼走道窗口前两名姑娘手持毛巾捂住口鼻,正探头张望着,她们身后已是浓烟滚滚,根本没有下楼的路了。 见此情景,毛毛以为她们要跳楼,赶紧喊道:“不要跳,一只手拿毛巾捂着鼻子,一只手抓牢窗户。”为了能将这两名女子救下来,毛毛和陈先生四处找被子和毯子,想拉着被子让两名女子跳到上面。 三名男子接力救人 就在这时,一名高高瘦瘦的男子突然从人群中蹿出来,像攀岩一样顺着一楼和二楼居民家的防盗窗爬到二楼防盗窗的顶部。陈先生看到这一幕立刻跟上去,也爬到了一楼防盗窗的顶部,给瘦高个男子帮忙。 因为距离两名女子所处的窗口还有一段距离,瘦高个男子一只手抓牢三楼卫生间的窗户,一只手向两名女子伸去。只见他一把将一名女孩抱出窗口后,再护着她沿防盗窗爬到一楼的防盗窗上。陈先生再接着保护女子爬下一楼的防盗窗,在地面上的毛毛最后将女子接下来。就这样,两名女子成功地被三名男子空中接力营救下来。 我们想亲口跟他说声谢谢 救人结束后,三名男子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现场。记者找到毛毛时,他告诉记者不是他上去的,是身材高瘦的男子救的,起初他还以为这名男子和被救的女子是同伴。但记者在居民的指引下找到被救的郑小姐和盛小姐两人时,发现她们也在寻找救他们的瘦高个男子。 郑小姐告诉记者,她们住在5楼,当时听到有人喊救命就拿了毛巾匆匆跑出房间,但整个走廊里都是烟,根本看不清路,跌跌撞撞地跑到三楼,再也下不去了。只记得到处都是墙,碰了几回壁,最后无奈之下只有在三楼走道的窗口等待救援。就在她们手足无措时,一名男子冒着危险爬上来,把她们先后抱出了窗口。 郑小姐说,获救后她们都处于惊魂未定的状态,等回过神来,救她们的男子已经不见了。“当时长相也没有看清,根本就不知道是谁,只知道是个高高瘦瘦的男子。”郑小姐表示,希望记者能够帮他们找到瘦高个男子,她们想亲口对他说声谢谢。 家庭矛盾引发杀人自杀案 据了解,受伤的男孩今年12岁,刚刚上初一预科,全身50%烧伤,经过医生的救治,目前已无生命危险。 经查,这起火灾伤亡事故是因家庭矛盾引发的杀人、自杀案件,犯罪嫌疑人周某因怀疑妻子沈某有外遇,自今年2月起两人频繁争吵。事发当晚双方再次发生争执后,周某持刀将妻子及岳母宋某刺倒,并将事先准备的汽油浇在妻子沈某身上后点燃,周某也在火灾中自杀身亡。 较量 电视上有一档节目叫做“撞击”,正反双方围绕一个命题唇枪舌剑。今天我们在这场康健路的人为纵火案中看到了真实版的“撞击”。只不过这场撞击的命题是生命。 大火最终吞噬了凶手本人,丑恶的灵魂随之灰飞烟灭。我们在嗟叹的同时,相信更有一种愤怒。这是正义使然,在善良的人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更何况一名践踏生命的狂徒。 这是正邪之间的较量。有人在制造邪恶,但更多的人在与邪恶作斗争。被邻居们亲切地称为毛毛的翁先生,已是中年的老陈,还有至今不知身份的瘦高个,他们都是勇敢的斗士。尽管事不关己,尽管充满危险,尽管彼此都不相识,但对生命的热爱让他们抱作一团,众志成城。他们仅仅是一个城市的缩影,是许许多多可爱上海人的代表。这个可爱的群体在每一次与邪恶的较量中不断升华。 如今,火场被救出的女子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找到悄然离去的救命恩人,亲口对他说声“谢谢”。这便是较量的结果。 (编辑:谭捷) 文章来源:上海《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