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 > 正文
 

郭氏姐妹玉玲腌黄瓜 卖了百年不做老干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 10:21 生活新报

  

郭氏姐妹玉玲腌黄瓜卖了百年不做老干妈

图为郭氏姐妹的腌黄瓜摊 生活新报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她家的腌黄瓜是全昆明最贵的

  她家的腌黄瓜秘方只传给子女

  她家的腌黄瓜每天能卖两三千

  天色渐渐暗淡,郭顺玲还呆坐在“玉玲腌黄瓜”摊前。3个月后,景星街的占道经营和临时小铺面将面临拆迁。郭顺玲这间4平方米的小店自然是保不住了。是转让技术?另找位置?还是回家休息?郭顺玲连日来为这事头痛不已。

  她卖腌黄瓜30多年了,1972年在圆通山,1979年到青年路,1986年到双龙桥,2000年到景星街。如果再加上外婆和母亲的一辈子,她们家的腌黄瓜已卖了近百年,在不少老昆明人眼中,已是城市的一道风景。

  一个小摊子胜过大餐馆

  只有一张矮桌和四个小板凳的腌黄瓜铺一天的营业收入超过了千余平方米的大餐馆。在众多卖腌黄瓜的小贩中,生意最好的居然是那个卖得最贵的。

  在昆明,卖腌黄瓜的小摊很受欢迎。尤其是小学校门口、步行街、电影院门口、商场门口几乎都可以看到推着小推车卖腌黄瓜的小商贩。价格大多是1块钱左右一两,在昆都商场门口有个老太太卖的是1.2元一两,已经算很贵了。

  但是,郭顺玲的腌黄瓜是2块钱一两,而且生意很火。郭顺玲每天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节假日还可突破4000元。生黄瓜的价格是1.2元至2元一公斤,再加上配料,一公斤投入的成本不到3.5元,卖一天黄瓜就有近千元利润。

  在北市区经营餐馆的吴先生每天向郭顺玲买10公斤腌黄瓜到馆子里,他将黄瓜切小,用小碟装上作为配菜赠送给客人,客人们对黄瓜的口味非常喜欢,常常嫌一碟不够,想多要几碟。

  吴先生从事餐饮业10多年了,开了一家三层楼的餐馆,楼上楼下加起来有1000多平方米,但近年来餐饮业竞争激烈,生意日渐萧条,一天的营业额少的时候只有1000多元,他常常发出感慨:这么大个餐馆,还卖不过一个黄瓜摊。

  郭顺玲腌瓜有一个秘方

  “顺玲,你们姐俩搞什么鬼,害得我朋友一大罐黄瓜全部烂掉了!”刘瑞章叫嚷着冲过来。“姐夫,你在说什么?”郭顺玲奇怪地看着他。

  1972年的六一儿童节,圆通公园里人特别多。郭顺玲的娘周玉珍第一次带她去卖腌黄瓜。那时郭顺玲只有11岁。周玉珍先把一盆黄瓜放在桌上,抓起一个湿漉漉的大黄瓜熟练地从中间剖开,再从小桶中舀一勺酱涂进去。大黄瓜5分钱一个,最小的2分钱一个。

  傍晚,三盆黄瓜全卖完了,一算账,有20多块。邻街的张老师辛辛苦苦教书,一个月才挣20块工资。

  晚上,周玉珍把顺玲叫到厨房,脸色凝重。

  “咱家这点手艺是你外婆传下来的。我们家孩子多,8个都能活下来,全靠这黄瓜养着。你看其他人家的孩子,总有一两个被饿死或生病死掉。你要好好学,可不许嫌弃。”

  周玉珍的腌黄瓜秘方不传外人,只传自己的子女,所以直到现在,郭家的女婿和媳妇都不知道怎么腌制,请工人帮忙更是娘所不允许的。

  周玉珍说,黄瓜是否好吃,主要根据3个指标来判断,也就是酸、甜、脆。普通的泡菜腌出来是酸的,如果加入白糖则会变得太甜,外地人比较喜欢吃酸的,昆明人喜欢吃稍甜一点的。除了我们家,昆明所有卖的腌黄瓜,两种味道都不可能均衡。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黄瓜嚼起来要脆,如果时间腌长了,黄瓜就会变绵,而且很容易坏,吃下去对身体不好,如果腌制时间太短,吃起来则会有生脆的味道。

  在热天通常只要三四天就能腌成熟,冷天则需要10天左右。为了保证质量,周玉珍要求顺玲要在黄瓜罐里放入温度计。

  周玉珍自信地认为只要按照娘的秘方腌制的黄瓜就会具备酸、甜、脆的效果,而且对嗓子疼痛还会有治疗作用。

  刘瑞章朋友的黄瓜怎么会烂掉呢,原来是顺玲的姐姐顺荣做黄瓜的时候被他悄悄偷看到了,可惜没看清楚,他就急匆匆向朋友夸口,说他知道了秘方。他和朋友们背着老婆腌了一罐,结果不知怎么搞的,成熟的时间还不到,黄瓜就全部变味坏掉了。

  “姐夫,娘的秘方不是那么容易学的,你就别白费工夫了。”说这话时,顺玲挺自豪。

  是全昆明最贵的腌黄瓜

  周玉珍的黄瓜从5分钱一个到一毛五一两,后来到五毛、一元、两元。她的价格总比别人贵很多。买腌黄瓜的刘大妈经常抱怨顺玲:“你们家的黄瓜太贵了,路口那个推着小车卖的,味道也不错,只要1块钱一两。”郭顺玲听了只是笑笑,并不辩解。 1979年,她们家的黄瓜就卖到0.15元一两,和其他几分钱一两的价格比,她们的黄瓜是当时最贵的。

  1973年至1978年,周玉珍带着顺玲为盘龙区街道工业处工作,她们的工作仍然是制作黄瓜、卖黄瓜,只是卖的钱要交公。周玉珍自己每月只拿20多元工资。

  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鼓励下海经商。周玉珍辞去工作,开始继续做个体经营。

  周玉珍有8个孩子,学历最高的一个女儿也只是初中毕业。周玉珍虽然不认识几个字,但经过长期卖黄瓜的经验,她感觉自己的生意比别人好。于是她决定把价格调高,从5分钱一个改成了0.15元一两。

  涨价第一天,生意明显下降,平时要卖三盆黄瓜,但那一天只卖了一盆。不过还好,因为价格贵了,所以钱也没少赚,一盆黄瓜赚了比以前多3倍的钱。

  到了第二天,情况就有些不妙了。郭顺玲在圆通山调查了一圈,周围的腌黄瓜全部卖一毛多一两,价格全涨了,但最贵的只有一毛二。这一天,周玉珍只卖了小半盆黄瓜,赚了8块钱。

  “她爹,圆通山附近的好摊位全被别人占了,我的黄瓜卖不出去怎么办?”周玉珍和丈夫郭先商量。她很怕生意恢复不了,这多年的老字号如果搞砸了,一家人以后靠什么生活。周玉珍后悔把腌黄瓜价格提上去,但现在如果突然降下来,又怕会被人取笑。

  “你干脆换个地方卖吧,不要和旁边那些人争。春城路上建了个春城剧院,每天晚上很多人去看电影。”郭先的话提醒了周玉珍。

  周玉珍带着郭顺玲把黄瓜摊搬到春城剧院对面。在这里,她是唯一一个卖腌黄瓜的,没人争抢。果然,生意不错。一个月后,这里的黄瓜摊摆起了四五家,但许多以前的老顾客还是在周玉珍这里买。后来,周玉珍把价格涨到5毛一两,再后来是1元……再到2元。

  利润再大

  全家都不想做老干妈

  贵州来的王先生把一个机会摆在郭顺玲面前,如果照做,她有可能赚到外婆和母亲几辈子也赚不到的钱。

  3年前,周玉珍去世了。郭顺玲和姐姐郭顺荣一起卖黄瓜。生意越来越好,每天要卖80公斤,这些黄瓜从采购、腌制、销售,全靠郭顺玲和姐姐郭顺荣两人完成。

  每隔两天,就要采购一次新鲜黄瓜。这项工作是郭顺荣做。她早晨四点就要起床,从江岸小区骑自行车到王旗营蔬菜批发市场,每次采购200公斤。

  郭顺玲发现来吃腌黄瓜的人中90%是熟人,老顾客那么多,这说明“玉玲腌黄瓜”的名气还不小。这几年,很多人来找她谈合作,有人说要花钱买她家的秘方,有人让她以技术入股开公司,有人要将黄瓜做成真空包装送进超市,有人要她开办腌黄瓜技术培训班。

  有一天,一位贵州来的王先生找到郭顺玲,提出要与她合作办厂。“你知道吗?如果我们一起办厂,黄瓜就可以用全新的包装,批量生产,卖到全国各地去。你只要把配方告诉我,然后用你们家的牌子为产品命名,其他费用都由我支付。赚到的钱我们可以四六分成,我六你四。”王先生还提到,在他的家乡有一位老太太,办了一个辣椒酱工厂,6年就赚了13亿元,就是知名的“老干妈”辣椒酱。

  13亿元!在郭顺玲听来这是个天文数字,习惯了摆地摊的她对这个数字没有准确概念,只是感觉如果按王先生说的做,她就可以挣好大一笔钱。

  郭顺玲把王先生的提议告诉了7个兄弟姐妹,没想到这事遭到全家人一致反对:“妈说过我们家的手艺不能外传!你又不缺吃少穿的,干吗要出卖我们家的老字号!”郭顺荣第一个不愿意。“你要敢去办厂,我们就断绝关系!”弟弟的态度更为激烈。

  至今,郭顺玲也不明白家里人的想法为什么这么坚定。

  景星街就要拆迁,郭顺玲也真不想在路边摆摊了,但娘说过的话总在耳际回响:“不能把祖传的招牌转让给别人,要做就自己做,不做就让它淹没了吧。”

  小一辈的孩子们大学毕业,看不起卖黄瓜。一时间,郭顺玲还找不到继承人。她曾开玩笑地说:“就算有一箩筐钱放在我面前,我也没力气去拿。”但是牢骚归牢骚,娘的期望让她这辈子注定就是个“摆腌黄瓜摊的”。

    本报记者 陶园园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