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 > 正文
 

威露士做虚假广告 擅自夸大卫生部核定配水比例(3)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 11:56 新华网

  

威露士做虚假广告擅自夸大卫生部核定配水比例(3)

“非典”肆虐后,消毒产品成了超市不可或缺的商品。(图片来源:新华网)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链接

  还有多少“消费黑洞”没有被发现?

  (记者 陈冀) 又一个消费者信赖的知名品牌的产品被揭开了虚假的面纱。在记忆中,这不是第一个。但更令人担忧的是,这肯定也不是最后一个。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利是图的不良企业精心编造出诱人的谎言,制造各种蒙骗顾客的噱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疯狂敛财的“消费黑洞”。这个“黑洞”对消费者是无形的陷阱,对企业却是发财的聚宝盆。它掏走了消费者口袋里的钱财,却让不良企业赚了个盆满钵满。

  “威露士”,仅两年多的时间,就在中国的消毒用品市场坐上了头把交椅。这个充斥着谎言的“黑洞”,为其骄人业绩添了几把火,起到了什么作用,只有企业心知肚明。

  然而,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消费黑洞”没有被发现?谁也说不清。

  戳穿“威露士”谎言的范小姐是购买“威露士”衣物消毒液的众多消费者中的一员。不妨做个假设,如果范小姐不去查询相关网站,那么这个“黑洞”也许还会继续存在下去。

  当然,一个消费者揭开谎言的偶然举动,并不意味着就能把发现“黑洞”的重任交给消费者。因为眼下越是不良的企业,越是对

政策法规研究透彻,善打擦边球。对于消费者而言,要识破他们制造出来的谎言并非易事,这其间横亘着不少消费技术障碍,如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必须查阅浩如烟海的法规文件、了解纷繁复杂的审批程序,消费者还要时刻保持理性谨慎的心态去抵制广告中吹嘘的种种诱惑。因而,要让消费者都成为消费专家实则是一种苛求。

  “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商品,我们所信赖的往往是知名企业的宣传。如果连知名企业都作假,以后还敢买啥?”

  “刚被揭穿谎言的产品摇身一变又重现市场,到底是新瓶装旧酒,还是真的改头换面,产品优劣除了厂家说了算,谁给消费者一个明确公正的说法?”

  如此等等的疑惑,在消费者中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消费者期待着来自政府职能部门公正的声音。

  然而,记者在向负责市场监管的政府职能部门了解此事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在基本事实并不复杂的情况,有关人士或避而不见,或态度暧昧,或三缄其口,或推诿拖沓……“兜圈子”、“捉迷藏”,记者几经周折,费尽心力。

  更令人惊讶的是,记者还未主动接触厂家,该企业的公关人员就找到记者,说只是标签的问题,已经整改了,希望不要报道,并通过各种关系给记者打招呼。记者随后到何处采访,企业会立刻知晓,求情电话如影相随。

  据知情人士透露,如今企业越来越懂得危机公关,而开道的便是“金钱战术”。会不会是这种战术封住了我们某些官员的口,挡住了职能部门执法的脚?由权力与金钱成功交易而结成的官商勾结,出卖了广大公众的利益,却让不法企业的虚假宣传有恃无恐、屡屡得逞!

  而更为可怕的是,有时地方政府还为不法企业提供着保护伞。为了保证企业在当地的投资,有的地方政府对企业违规行为姑息庇护,甚至充当说客,四处说情。利益驱使下的地方保护主义成了“消费黑洞”得以存在的另一个罪魁祸首!

  然而,尽管如此,“威露士”的“牛皮”还是被戳穿了!不断成熟的市场环境在告诉人们一个事实,随着消费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还将有更多的“消费黑洞”被发现。到那时,目前暂时得利的说谎者绝对不会成为市场的赢家。(完)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2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