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养殖影响水质阳澄湖蟹堪忧 今夏不准吃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6日 11:46 新民晚报 | |||||||||
蟹苗越养越多,螃蟹越来越小;围网越扎越密,湖水越来越浑。本报记者双休日前往江南“蟹镇”巴城,调查“养蟹热”背后的问题——今夏起,阳澄湖中不准吃蟹 “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夫人汤国犁曾赋诗一首,把阳澄湖大闸蟹作为自己“喜欢苏州的理由”。如果汤女士能够活到今天,她会不会还有雅兴作诗呢?
近年来,随着大闸蟹的声名鹊起,阳澄湖畔的“养蟹热”持续升温。然而,隐藏着的一些危机也逐渐显现。 前不久,江苏省人大环保执法检查组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渔民私自扩大养殖水域、随意提高放养密度,影响了阳澄湖的水质。 过度养殖影响水质,人间美味前景堪忧。怀着对阳澄湖大闸蟹现状和未来的担忧,记者两天前来到昆山巴城镇,期望从阳澄湖边的蟹农身上寻找答案。 大多数吃客来自上海 从市中心出发,驱车约一个半小时后,顺利到达目的地——拥有2500 多年历史的江南“蟹镇”巴城。民间传说,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巴解,大禹治水时在阳澄湖立下奇功,被封为“巴王”,巴城由此得名。 推开车门,热浪滚滚,估计室外气温接近40℃。与此同时,另一股热浪扑面而来——随处可见“蟹楼”“蟹王”“蟹居”的招牌,鳞次栉比,满目皆“蟹”。相比于散布路边的饭店,集中了十多家蟹舫的“巴城阳澄湖蟹舫苑”尤为显眼。 “蟹舫苑”依湖而建,距离阳澄湖约5分钟车程。所谓蟹舫,就是水上的船餐厅。它没有普通饭店的地基,而是以木桩将水泥船固定在湖边,3层楼高的饭店就建在船上。 走进一家名为“水乡饭店”的蟹舫,时间定格在7月30日下午1时,既不是“秋风起,蟹脚痒”的品蟹旺季,也不是吃午饭的黄金时间。即便如此,还是在门外看到了排列整齐的近十辆小汽车,大多数都挂着上海车牌。 一进门,硕大的船型水池跳入眼帘,其中的水产品一应俱全,自然少不了大闸蟹。记者发现,它们品相一般,不少蟹的腹部呈黑褐色,有点像“塘蟹”。用手轻触蟹脚,手感偏软。据了解,这些属于‘六月黄’,还没彻底成熟,达不到‘青背白肚’的成年大闸蟹标准。 每只清蒸大闸蟹平均约2两,标价30元。“来这儿的绝大多数是上海老板,要是没有上海客人,我们的蟹开价3元都不一定卖得掉。”女服务员乐呵呵地说。她还表示,一到旺季,店里每天至少有100桌的客人,大闸蟹是每桌的必点菜。从上午11时到深夜11时,根本没有空位。 淡季打工旺季开饭店 由于是淡季,老板不在饭店,而其他人对大闸蟹的养殖情况并不了解,记者只能继续在巴城寻访蟹农。 “巴城镇第一螃蟹交易市场”就在距离“蟹舫苑”数米之遥的同一个小湖边。这是一排空空荡荡的长廊,被分隔成近百个摊位,每个摊位约8平方米。炎炎烈日下,几个衣着破旧的中年男子在市场一角干活,看样子像是木匠。 走近一打听,原来他们正在搭建蟹篷。每个摊位由两部分组成,岸边的长廊用于交易,水上的蟹篷用于存放。搭建过程并不复杂,几根竹竿和几块木板一拼,就是一个简易蟹篷。 老杨蹲在地上,全然不顾沾满灰尘的皮鞋和脏乱不堪的头发,专心致志地拿着钢尺在木板上比比划划,俨然就是一名手艺娴熟的木匠。要不是“工友”无意间说漏了嘴,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灰头土脸的老杨竟然还有另一个身份。 “他家的房子价值百万。”一旁的“大块头”煞有介事地炫耀道。 原来,老杨在镇上开了一家3层楼的饭店,主营大闸蟹。“欢迎9月份到我店里来玩,大堂、包厢和客房,我那里都有。”杨老板道出了自己的身份。 除此之外,老杨还在阳澄湖里养殖了近500亩大闸蟹。他养殖的蟹亩产500只左右,这鸵馕蹲潘荒昴苁栈?5万只大闸蟹。即便每只赚1元,他的年收入至少有25万元,但在淡季,他还是选择在烈日下辛苦劳作,挣点钱。 “饭店每年只做4个月生意,养蟹也不用我操太多心,所以有时间就出来打打工,挣钱总是不会嫌少的。”杨老板怎么看都更像是一个精力充沛的打工仔。 “地盘”缩小产量要提高 老费今年51岁,地地道道的巴城本地人,和阳澄湖大闸蟹打交道已超过30年。 与忙着干活、言语不多的老杨相比,老费十分健谈。他一开口就叹起了苦经:“干我们这行不容易啊,成本特别高。申请湖上的养殖面积要花一大笔钱,买蟹苗、饵料又是一大笔开销,就连交易市场上一个小小的摊位,每年还得上交1.25 万元。”他指着摊位旁边的2条水泥船,神秘兮兮地问:“你知道在这上面造3层楼的饭店要花费多少?至少150万元!”这2条船是老费刚添置的,准备明年再建一家蟹舫。 在大闸蟹身上,老费可谓不惜血本。目的显然只有一个,为了更大的回报。但怎样才能保证有利可图呢?“关键是确保总产量。”然而,老费的这个希望近年来遭遇阻碍。从2002 年起,渔政管理局开始对阳澄湖上纵横交错的网围进行整改,要求蟹农逐年递减养殖面积。老费的“地盘”已从3年前的140亩减少到了今年的100来亩。 “反正我要达到这些产量。”老费的语气特别坚定。于是,提高放养密度成了他的必然选择。“前年每亩400只,去年600 只,今年放了800 只。我为高密度的蟹配了高密度的饵料,质量绝对可以保证。” 阳澄湖中不许建蟹舫 “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这段话出自《晋书·毕卓传》,勾勒了在阳澄湖泛舟品蟹的美好情景。每到秋天,阳澄湖都会出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游客乘坐快艇来到湖中央的蟹舫,边品尝美味,边欣赏美景。 “数量最多时停有200多艘蟹舫。”老费随后话锋一转,“不过,今年没法在湖上吃蟹了,因为所有的蟹舫一律要离开阳澄湖。” 据悉,从今年6月10日起,渔政管理局开始整顿湖中央的蟹舫,目前已基本清理完毕。之所以要下“逐客令”,主要是由于蟹舫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接排放进阳澄湖,致使水质遭到破坏。老费坦言,自家的蟹舫也确实存在污染问题。 记者来到阳澄湖边举目四望,密密麻麻的围网还在,但曾经热闹非凡的众多蟹舫已不见踪影。 老费家的蟹舫也被拆了,尽管“每艘船能得到政府10万元的补偿”,但毕竟少了一个经济来源。 对此他有些无奈:“既然政府这么规定,我们只能遵守。其实我也希望阳澄湖的水变清,这对大家都有好处。” 专家访谈 大闸蟹需要好的生活环境 巴城一行,带回了对大闸蟹养殖现状的初步了解,带回了对政府相关政策及实施情况的初步掌握,也带回了一系列疑问。为此,记者采访了上海高校水产养殖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上海水产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家乐教授。 新民晚报(以下简称晚报):大闸蟹的合理养殖密度为多少? 李家乐:网围养殖一般每亩不宜超过300只~400 只。 晚报:随意提高养殖密度有哪些危害? 李家乐:第一,水草具有净化作用,能有效吸附水中的氮、磷和多种有机物。一旦养殖密度过大,会大大消耗水草的数量,加剧湖区的“富营养化”; 第二,养殖密度的提高必然带来投放饵量的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快“富营养化”进程,增加对水体的污染; 第三,养殖密度过高还会导致大闸蟹个头相对变小,影响其质量。 晚报:什么叫“富营养化”? 李家乐:湖泊中的总磷、总氮大量蓄积后会促进藻类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鱼类因缺氧死亡,水体变黑变臭。这种污染被称为“富营养化”。湖泊发生严重“富营养化”时,水面上会漂浮一层蓝、绿色如油漆状的藻类。 晚报:哪些措施有助于减弱湖水的“富营养化”? 李家乐:合理混养是一个有效办法。通过投放鲢、鳙鱼、贝类等生物,利用它们的滤食性抑制藻类生长,从而降低湖区“富营养化”程度,净化水质。归根到底,还要依靠科学的养殖观念,必须控制大闸蟹的放养面积和密度。只要是合理养殖,就不会破坏环境。 晚报: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大闸蟹的生长和阳澄湖的水质? 李家乐:阳澄湖出入湖水系近年来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河道的变更或堵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流量减少,水体交换不畅,自净能力下降。致使局部地区蓝藻激增,不仅影响养殖生产,水质也受到影响。此外,在我国淡水湖地区普遍存在的工业污染也是原因之一。 晚报:您对阳澄湖大闸蟹的前途作何判断? 李家乐:我很乐观。因为大闸蟹的过度养殖和水体污染等问题已经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只要管理部门继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控制大闸蟹的放养面积和密度,做到科学养殖,阳澄湖大闸蟹的这个品牌一定会越来越出色。阳澄湖大闸蟹不但可以放心吃,而且会越来越好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