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字当头 大学生就业忙签约?毁约?

2001年06月28日 07:24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林蔚

  小陈是上海某高校外语系四年级学生,几个月前她就早早与上海一家中学签约,解决了就业问题。可是前段时间,她曾递过简历的一家公司向她招手了。在诱人的薪水面前,小陈毫不犹豫地撕掉了与中学签订的协议,交出几千元违约金,高高兴兴地投奔自己心仪的公司去了。

  在今年的上海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像小陈这种情况的学生不在少数。上海一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的老师告诉记者,今年该校的2000名毕业生中,有将近100名学生毁过约,是近年来毁约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而且有些学生甚至是不止一次毁约。最近正是各高校发放派遣证的时候,记者从几所大学了解到,尽管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趋好,但学生签约并未出现大热现象,这其中“毁约热”就是原因之一。

  然而,面对大学生一边忙签约一边忙毁约的现象,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都各有各的想法。

  舆论热切关注“毁约现象”,作为当事人的大学毕业生却大都显得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初次就业至关重要,精挑细选一个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单位是理所当然的。

  外地籍大学生小张的就业选择也许很有代表性。为了毕业之后能继续留在上海,小张在跑了几次招聘会后很快与一家效益一般的国企签了协议。按他的想法,这种企业对上海籍学生来说没有太大吸引力,比较容易进,先签约就等于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以后有好的单位当然最好,没有呢也可以先解决户口问题,以后再考虑跳槽。签约之后的小张依然活跃在人才市场上,依然到处投简历参加面试。多次闯关后,终于有一家旅行社决定录用小张。5000元违约金并不是小数目,但旅行社的工作显然更具诱惑力,于是小张痛快地掏出了违约金,加入到毁约队伍中来,“每个企业都会收到一大堆求职信,我不去了,他们可以在其他人中再挑一个。”

  薪水高低似乎已成为毕业生毁约最直接的理由。大学生小陶告诉记者,虽然同学中很多人把“发展空间”列为择业的第一选择,但到了最后薪资就成了最现实的问题。前段时间,一个学计算机的同学找到份年薪8万元的工作,就让其他同学很心动。而媒体报道的一些毕业生薪资调查,如平均月薪几千元等,也会让一些同学后悔签约太早,寻思要重新找个月薪起码不低于平均线的工作。除此之外,大学生毁约的原因还包括考研、出国留学等。

  “人往高处走”的道理谁都明白,但大学生在就业中先拉个“垫底”的做法,却让用人单位叫苦不迭。一家国企人事部的负责人表示,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方面要花费很大精力,在大量的求职简历中几经筛选,最后认定你是合适人选了,才会给你发录取通知。现在有的大学生,签约时信誓旦旦说得很好,可几个月后找到好工作了,掏出违约金就毁约,弄得企业措手不及,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不说,给企业的正常工作也带来很多麻烦。这位负责人并不认为交违约金是“卡”学生的好办法,重要的是在制度上应该加强对大学毕业生责任感信用度的约束,“外企一个月工资好几千,这点违约金对学生没有约束力”。

  学生与用人单位立场不同,自然各有各的说法,而夹在中间的学校也颇为矛盾。学生能找到好工作,说明学校培养的人素质好;学生观望着迟迟不签约,学校又担心他们盲目攀比失去好机会。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该校一名学生等待一家高薪公司的面试结果,迟迟没有消息,学校于是劝他签了另一家单位,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那家公司答复录用了,学生就决定毁约,并将责任推到学校,弄得校方很尴尬。

  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的吴老师表示,在供求双方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毁约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但是如果学生毁约成为普遍现象的话,其负面作用是很明显的,比如对学校声誉的影响,对学校就业率的影响等。另外在今年的就业市场上,首次出现了单位违约的现象。这种“组织行为”对作为个体的大学生来说是相当不利的。如何妥善解决毁约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考虑,需要各个环节共同协商。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