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空气质量未约定 严重污染业主还是败诉

2001年03月16日 09:06  人民网 

  背景资料

  1997年10月,业主刘忠以182万元的价格购买了华德公寓一套180平方米的房间作为住宅。入住后不久发现室内空气严重污染,刘先生全家人均感到身体不适,刘先生原有过敏性 鼻炎,入住后更加严重,他儿子也经医院诊断为咽炎。特别是1998年夏季的一天夜里,由于天气炎热,室内有害气体大量聚集,睡在房间里的刘先生半夜里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险些窒息而死。第二天,刘先生就找到华德公司的负责人提出退房,后经华德公司做工作而未退,双方协商于1999年6月签订协议调换到同楼房的2门202室。结果气味依旧,连电梯里都有气味。经检测,结果发现室内空气中氨和甲醛严重超标,室内空气中氨最高超过国家居民区大气标准的14.2倍,平均超标9.36倍;室内空气中甲醛最高超过国家标准1.5倍,平均超标1.05倍。无奈刘忠于2000年8月30日全家迁出华德公寓,并继续向华德房地产公司提出退房要求。在多次要求被拒绝之后,刘忠向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退还房款并赔偿精神损失人民币5万元及在外租房费用3万元。

  经过法庭调查,2000年12月19日上午北京市崇文区法院对此案进行了一审宣判。法院认为,原告的请求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故判决驳回刘忠的诉讼请求。庭审宣判后,刘忠表示不服判决,要向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

  最近,国内首例“室内气味”案的原告,购房消费者刘忠被法院一审判决败诉。笔者就此案采访了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检测中心宋广生主任。

  据宋主任介绍:住宅内的氨污染主要来自冬季施工过程中,在混凝土墙体中加入了防冻剂。这些含有大量氨类物质的防冻剂在墙体中随着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造成室内空气中氨的浓度不断增高。住宅内空气中的甲醛则主要来源于室内装修材料和家具。由于华德公寓是精装修公寓,用作室内装饰的人造板材和复合地板,主要使用以脲醛树脂为主的胶粘剂,板材中残留的和未参与反应的甲醛会逐渐向周围环境释放。由于板材质量问题和房间设计问题,造成室内空气中有害气体甲醛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另据日本的研究表明,室内甲醛的释放期为3—15年!氨的释放期目前人们还不了解到底有多久。

  鉴于一审法院认为:居室内空气质量并非工程竣工核验质量的标准之一,以及双方在调换房屋时并未约定,有异味可退房,故不支持消费者的诉讼请求。宋主任在此提醒那些正在准备购房或已经购房正在计划装修的人们:

  1.消费者一定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购房、装修、购买家具和商家签订合同时,一定要在合同中增加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条款。这样,一旦发现所买的房子、家具或者装修工程存在有害气体污染问题,可以有解决问题的依据。

  2.消费者一定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室内环境意识。室内的有害气体是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千万不要疏忽大意。有句话说得好:你忽视它一时,它会害你一生。在购房、装修和买家具时一定要把是否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作为一个重要选择条件。在购买房子之前,可请室内环境检测专家进行检测,可以了解室内空气中氨和甲醛的超标程度。

  3.同时,开发商、建筑单位和生产企业也要注意室内环境问题,在工程质量监理中增加室内有害物质控制的内容。中集建设集团在承建顺义国际学校工程中,就采取了这种方法,可以把有害物质控制在最低程度。

  4.要大力加强室内环境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不断提高全民的室内环境意识。

  5.消费者如果发现或者怀疑室内空气中有污染问题,可以及时拨打电话:(010)83524715、63514173与室内环境检测中心联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检测中心的专家们会帮助您解决。(孙力)

  《市场报》(2001年03月16日第五版)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季建业长期被传双规 港媒曝其多位情人
  • 体育欧冠C罗2球皇马2-1尤文 伊布4球 曼联胜
  • 娱乐章子怡携汪峰为长辈贺寿 恋情再添铁证
  • 财经日本明治奶粉暂时撤出中国 称利益难提升
  • 科技来往秘邀大V测试 公众账号即将全面开放
  • 博客美国华人:“杀光中国人”节目让人生气
  • 读书枉担恶名:李莲英为人低调为何还挨骂
  • 教育奶茶MM纽约读名校演绎白富美人生(图)
  • 张捷:新快报头版请放人滥用媒体权利
  • 陈虎:房地产京7条突然出笼有何深意
  • 徐斌:那些不作死不会死的土豪们
  • 叶檀:北京自住型商品房估计不好卖
  • 周彦武:远超08年的金融危机明年爆发
  • 花木兰:美国将出现金融混乱
  • 钮文新:美国的失业率到底有多高
  • 王吉舟:湖南警方跨省抓记者大戏解码
  • 刘石:从央视乱批星巴克看定价误区
  • 张明:中国应如何多元化外汇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