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知名度高的药越容易被假冒,药厂的打假人员撕开一包药递给记者一片,尝尝,酸的--假的。国家药监局稽查处处长邢勇说,2000年全国查处假、劣药品涉案金额为4.72亿元,如果不打假,这些药品将流向社会,进入百姓的药箱。
去年药品打假力度大 成果显著
在全国药品监管工作会议上,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介绍说,去年全国共查处假、劣药品案件4.86万起,涉案金额4.72亿元,没收金额8668万元,罚款1.06亿元,责令1345家企业停产整顿,吊销药品生产批准文号38个,取缔无证经营户8686个,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147个,判刑7人。去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国开展打假治劣的集中行动。湖北、河南、黑龙江等地通过全面突击检查震慑不法分子,上海、重庆、内蒙古等地采取集中销毁假劣药品等形式加强舆论宣传,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使更多人参与其中。
有记者询问,2000年打假如此之多,是否会在社会造成假药太多的舆论,郑局长表示,1999年,全国查处假药标识金额1.72亿元,2000年加大了打假的力度才有了4.7亿元的成果,假药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入这项工作,所以打击假劣药品要大力宣传。
如果不打,这4.7亿元的假药就会被国人吃了
国家药监局稽查处处长邢勇对记者说,大体上假药可分成两类:一种是彻头彻尾的假药,即利用毫无药理作用的物质(如淀粉、蔗糖等)冒充药物生产片剂或胶囊出售。二是一些无生产许可证但在工艺上仿制真药流通市场的药品。制售假劣药品的行为屡禁不止,药是治病救人的,如果国家不打假,这4.7亿元的假药流向社会,中国的老百姓就等于一年要吃4.7亿元的假药。那么没打击出来的假药能统计出来吗?邢处长的回答是:没法统计。
邢处长表示,现在打假比以前难了。他从抽屉里拿出两个差不多的药品包装盒让记者分辨真假。这是一种南方某大药厂的治疗皮肤病的软膏,生产批号、防伪标记一模一样,在邢处长的指点下记者能分辨出印刷质量稍好一点的那盒是假货。邢处长说:其实这个假货也不是一点药效没有,但是谁能保证这种假货的质量?邢处长介绍,打假人员的经验在增加,制造假药的手段也在不断翻新,尤其在包装上采用现代技术,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销售假劣药品花招迭出,不但有低价倾销、高额回扣、现金交易、开具假发票等手法,而且利用一些药品批发企业来销售假劣药品。一些地区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时常出现回潮。一个正规药厂可以花费上亿元改造生产条件、提高质量标准、开发新产品,有些还有大量的宣传成本,一个造假小厂的成本能有多少?所以假药不仅使正规企业的利益受到打击,还会扰乱社会秩序,破坏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单从数额来讲,假药比假烟、假酒的数字要少,但是它的社会危害大,社会关注度高,所以一定要打。
打的难度在哪里?邢处长解释,自己干了这几年打假工作,感觉到难就难在与其他领域的相关程度越来越高。邢处长介绍,自己很多次抓住了造假者,可是法律上的制裁有时候又很难。而且造假者的隐蔽程度越来越高。在广东打假的时候,造假者把厂子建在山里,而进山的路上设了监视录像,打假者的车子一进山就被他们发现了。
还有一个更难的变化就是造假者的社会化倾向。有时候一个厂子是全村人的投资,是全村人的发财致富手段,有时候成了地方的经济增长点。
有谁愿意承认市面上自己的药有假的
记者在北京采访了三家有药品被假冒的制药企业,有两家明确地告诉记者不能接受采访,因为担心市民知道自己的名牌药有假品而不敢买。另一家药厂负责市场的工作人员接受了采访,但是也不愿让自己的名字和企业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
这位工作人员是该厂专门负责打假的人员。在他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自己去年下半年的行程:7月上旬———河南查假包装,7月中旬———武汉与药监局合作打假,8月上旬———河南的濮阳处理个人举报。8月中旬———分别与江苏、安徽的工商管理部门合作打假。他告诉记者,一般造假药是产供销一条龙。假药厂看到什么药广告做得多就跟着上什么药,现在广告做得多的药品都被造假者盯上了,广告做得越火的药就越容易被造假,而且卖得还特好。而假药的暴利也吸引着中间商,许多售假者是真药假药混着卖。在河北某地的一家经销公司,真药假药分开放,真的批往大城市,假药批向小城镇和农村。这位工作人员在农村看到走村串乡的货郎也在卖药,但大部分都是假药和过期药。而打假人员和企业也面对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在一次跟踪运送假药车辆查找到存放窝点的时候,对方几十个人全都掏出刀子、斧子,幸好后面有公安人员及时赶到。而对企业来说每年要支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打假费用,也确实负担不起。而企业也生怕自己的名声被假药毁了,形成一个“李逵怕李鬼”的恶性循环。沈阳延风制药厂是我国第一家生产“复方头孢氨苄胶囊”的企业,该产品在沈阳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95%。但好景不长,很快就有假货上市,而且是你改我也改,你喷码我也喷码,这一消息被媒体曝光后,被假冒的真药也无人问津了,仅半个月的损失就达150万元。
这位打假者以自己的经验告诫消费者,买药还是要去大医院大药店,千万别图便宜。
假药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1998年9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这一天下发了长达4页的69号文《关于查处进口假药“菌必治”的通知》,通知声明:目前在我国取得头孢曲松(“菌必治”)进口药品注册证的,只有瑞士罗氏公司的头孢曲松钠(Rocephin)针剂,该药正式更名为“罗氏芬”。至此,沸沸扬扬的“菌必治”案终告平息。事情的经过是,进口抗生素类药品“菌必治”,因被不少医院用以治疗性病而“供销”两旺,导致市场鱼龙混杂。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监督局一位负责人介绍,1994年到1996年间,有关部门曾发过少量“菌必治”的一次性进口批件。按正常使用进度,这批进口药早就该用完了,可直到1998年市场上的进口“菌必治”数量远远高于当时的进口量,且产地大都标注着意大利、韩国、印度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通知相关部门和地区,凡没有合法手续进口的“菌必治”一律按假药查处。因为那些没有合法手续进来的药,无法保证药品中某些成分所要求的保存条件,质量无法保证。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公布的材料显示,每年在世界市场上出售的药品中大约有7%的是假冒伪劣产品,这一百分比在巴西等南美国家达到30%,在一些非洲国家甚至高达60%。据WHO估计,世界假药市场的年营业额约为160亿美元。制售假药不仅在第三世界国家十分猖獗,就连美国这样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在所难免。1999年被英国警方抓获的在地下工厂生产假药的事件即有30多起。这还不包括尚未被破获的假药生产者。最出名的畅销药常常是众多仿冒者生产的假药目标物。雷尼替丁在专利保护期间全球各地至少有200家地下工厂在生产。到90年代末,美国的“伟哥”又成为众多仿冒者生产的主要假药品种。(文/本报记者王海晋 摄影/汪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