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新的跨越 新的起点(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2日 07:29 中国质量报
  2004年中国名牌产品的最后名单终于揭晓,245家企业的271个产品获得了这一称号。9月1日,来自这245家企业的代表们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这一殊荣。至此,中国名牌产品的队伍里又多了271位新成员。

  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于献忠认为,2004年的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相比前三年,评价种类多了,覆盖面大了,评价体系更完整了,评价监管机制更完善了,“2004年的名牌评价工作是名牌工作的一次大跨越,大发展。”

  让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此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各企业的代表们。通过两天来对他们的采访,记者真切感受到了这些企业管理者们不断追求更好的精神和劲头,感受到了他们在忙碌当中依然饱满的激情和希望。

  正如于献忠所言:“再过几年,我们会发现不仅是我们中国名牌产品的队伍越来越大,而且我们的优秀企业家的队伍也会越来越壮大。世界上不仅将出现一批‘中国制造’的知名品牌,也将出现一批来自中国的优秀企业家。”进击者没有终点

  在表彰大会上,坐在记者旁边的是帅康集团北京办事处的谷女士。她告诉记者,此次入选了中国名牌产品的帅康灶具是他们企业的主要产品之一,除了灶具之外,它们还生产抽油烟机和空调。记者接着问,那今年的评价目录里也有空调,帅康为何没有入选。谷女士微微一笑:“我们公司进入空调行业还没多久,从规模上说还不够。所以虽然这次空调产品也要评中国名牌,但是我们没有进行申报。因为,中国名牌不是那么好拿的!”

  此次和帅康灶具一起入选的还有华帝公司生产的华帝牌灶具。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华帝应该是中国灶具的老大。但是,从对华帝集团的负责人的采访中,记者听到了都是“今后”、“下一步”、“努力”这类“将来时”的语句。看来,今天的第一并不能让他们满足,未来的领先才是他们的奋斗目标。

  “三年之后,今年的名牌产品都将进行复评。你们对下一次的评价有信心吗?”这是记者对每一位接受采访的企业家提出的问题。他们给出回答都很坚定———“有信心。不仅有信心评上,而且有信心变得更好!”

  此次味精行业评出了6个中国名牌产品。在入选名单中,山东菱花集团生产的菱花牌味精在销售量和知名度上都排在第二集团。菱花集团总经理助理薛琪表示,菱花虽然现在在市场上还没有“莲花”、“红梅”那样的销售量,但是能够评上中国名牌足以证明菱花味精的质量和形象都是经得起考验的。“我们会继续努力,在下一次的评价中,争取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心情不仅仅是激动

  来北京,对于各位企业老总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但此次来北京领取中国名牌产品的奖牌却是件很值得激动的事情。在会场上,记者看到每位企业代表脸上都充满了自豪和激动的表情。

  河北华龙面业集团副总裁和成安是8月30日晚上到的北京,当天下午他还在和郑州粮食学院的专家一起讨论华龙的下一步发展方向。他告诉记者,华龙方便面此次能够入选中国名牌产品,是对他们企业坚持质量第一的最好回报。华龙作为目前国内制面行业的龙头企业,一直都坚持做有质量有特色的面制品。“这个行业要想有大发展,就必须要把现在很多的小企业慢慢淘汰掉。中国名牌产品的评选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认为,‘中国名牌产品’这个称号比‘免检产品’更能推动市场的竞争。能够得到这个称号,我们不仅仅是激动,更多了一份责任感。”

  江苏法尔胜集团在钢丝绳行业当中是一个产量技术含量都很高的企业。它们每年出口的产品占到了中国钢丝绳出口的一半以上。谈到“走出去”的经验,副总裁周江告诉记者,钢丝绳的工艺决定了绳子越细人工成本就越大。而中国的人工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法尔胜的产品就是利用了高科技含量和低人工成本的双重优势打入了世界市场。“评上中国名牌后,我们的产品出口更有底气了。”在采访过程中,企业负责人们表示,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国际市场的吸引力让企业管理者们的心情不再是纯粹的高兴。

  他们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和更大的市场。有了“中国名牌产品”,相信他们的底气会越来越足。不光为领奖而来

  尽管9月1日下午要在人民大会堂领牌,但是上海开开服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朱雷仍利用上午的时间去了开开衬衫在北京商场的专柜视察。此次衬衫类产品是3年之后的第二次复评,有两个2001年入选的产品没有进入今年的最后名单,由此可见衬衫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我们准备利用这次再次入选名牌产品做一下宣传,这是一件大事。”朱雷高兴的表示。

  有不少企业的负责人都利用这次机会来进行同行、同地区的交流和联络。河南中南机械厂副厂长牛建伟告诉记者,他们河南的获奖企业都统一住在河南大厦。安排他们在一起集体活动,企业代表们就可以多联系多沟通。

  这短暂的几天,很多企业代表们都是在忙碌中度过的。他们没有闲情逸致来游览北京风光,却把时间用在去行业协会了解情况,去自己的北京办事处视察业务,和同行同地区的企业们交流上。“企业家不是企业的全部,却是企业的最大财富。”从采访的这些企业负责人身上,让人看到了谦虚,看到了敬业,看到了激情,看到了未来。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燮/文

  (来源:本站原创)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咨讯尽在华夏近视网
新浪彩信 幽雅个信 大奖新浪iGame免费抽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