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猛
又是一个留学的热季,名目繁多的出国留学中介、留学说明会的广告铺天盖地。然而,当工薪族把辛辛苦苦积攒的钱交给中介公司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留洋之路变成一片坦途。据统计,近年来因为留学引发的纠纷甚至诉讼呈上升趋势。
学费黑洞
“千万别去某某中心,太黑了。”济南一名正在办理出国留学的学生Z向本报记者诉说,“我有个同学去年在他们那里办理去奥地利的自费留学,去的时候工作人员讲要交48000元的学费,而整个出国手续办下来,要一次性先交10多万元。当他到了奥地利一打听,原来那所学院的学费和其他的收费第一年(预科)一共才10000元不到。后来他打电话让父母询问,中介公司说他们收的是跟踪服务费。”据记者了解,中介公司留学服务的收费名目繁多,像手续费、签证费、联络费、报名费、报到费、学费、预科学费、中介费、体检费、申报材料费,不一而足。中介为吸引客户,往往在开始只介绍学费和中介费,一旦客户觉得能够承受这部分费用,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便接踵而至,让人欲罢不能。
7月上旬,根据在山东一家发行量极大的报纸上的广告,本报记者来到一家四星级酒店暗访。这是山东南部一所大学的“培训中心”召开的赴某国的留学说明会。超过约定时间半个多小时,在中介公司负责人的陪同下,一男一女俩外国人亮相。面对台下近百名家长的咨询,负责人大谈留学某国的好处:教学水平高、学历过硬、学费低廉。
此时台下一名家长多次起身提问许多与留学生关系密切的问题:比如治安问题、学完预科能否自由转学、教学模式等涉及留学生切身利益的关键问题,不知是准备不足还是根本不知道,自称很熟悉情况的负责人的答复却语焉不详或轻描淡写,被这位充满韧劲的家长问急了,“温文而雅”的负责人显得很不耐烦。两个汉语说得磕磕绊绊的老外,除了反复说一些“我们国家的学校在世界上很有名”的空话外,根本无法和家长取得实质性的沟通。
汇率蒙人
近日,济南一位在亚洲某国留学回来的学生向记者发来EMAIL,透露了自己被中介骗钱的经历。
“你有没有看到前几天山东某某报刊登的‘某某国某学院留学说明会’广告?告诉你吧,这所学院教学质量非常差,负责招生的人想尽一切办法黑留学生的钱。”这名学生透露,这所学校大量接收中国学生的目的主要是图钱。“招收工作被姓“C(化名)”的一家人控制(父母加儿子),其中母亲是中国人,其父亲人称ProC即C教授,马来西亚人,他们的儿子负责接学生。只要中国学生一报名,他们就先在汇率上黑一笔。据这位学生介绍,留学国货币与我国货币汇率比是1:2.2,而C氏一家把汇率抬高到1:2.5。据这位学生统计,截至去年12月,山东在那留学的人约30名。每位学生学费合人民币是42500元,仅汇率差价C氏一家就赚不少。
许多留学生反映最多的就是中介当初的介绍与实际差别太大。总体来说,国内打算自费出国深造的多数家长还缺乏与国外教育机构了解沟通的正当渠道和机会,只好任由中介摆布。加之某些中介暗箱操作,隐瞒甚至夸大国外学校的情况,另外不排除一些国外大学与国内中介联手蒙钱,使得一些中国家庭吃亏上当。目前这位留学生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遭遇反复贴到国内一些大的网站的论坛上,以此警示后来者小心受骗。
合同猫腻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南区法院就受理了一起典型的留学诉讼,由于留学生没有充分研究中介提供的合同内容,草率签字,最终使留学生活无功而返。
S在报上看到“荷兰留学招生”,遂报名留学。中介告诉他,在荷兰读完15~20周预科学校,成功学完后可以无条件留住,并进入酒店管理专业深造。当S交纳了总共约2万人民币费用赴荷兰后,因为预科期间2次考试不及格,被荷兰校方拒绝进入专业学习,并告其只有通过第三次考试(相当于英语水平托福550分)才可继续学习。S深感无望,认为这与中介早先介绍的情况出入太大,本来他还以为通过预科进行深造顺理成章,于是S起诉中介机构要求赔偿。
经法院调查,当初S与中介签订的合同及录取通知书只是“预科录取通知书”,邵某在这份录取书上签名,表示收到和接受录取通知书的内容,并接受该预科学校的录取。换句话说,邵某与荷兰学院达成的不过是“读预科学校”的留学合同。邵某由于对合同研究不透,糊里糊涂差点误了前程。最终虽然法院一审判决中介公司补偿S20000元人民币,但S搭进去的精力和金钱损失巨大。
法官介绍,留学官司反映的普遍问题是:许多学生家长并不清楚中介机构在出国留学前后到底有哪些责任,以及其义务应该尽到什么程度。家长在选择中介服务时正确的做法是:首先确定中介机构是否具备留学服务资格,防止上“黑中介”的当;其次,签署合同慎之又慎。关键部分要逐句推敲,避免产生歧义。此外,法官提醒,中介机构能做的事情只是帮助学生联系学校及安排食宿、代办出国前的相关手续,能否实际参加学习与录取学校的要求有关,这些一般都是在国外正规学校寄来的通知书、协议书上有体现,学生与学校签订的有关合同文件才是真正的“留学合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