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
在推销保健食品的柜台前,消费者经常问:这是治什么的?这种普遍的问法说明目前消费者的医学与保健知识还相当缺乏,直接导致了对保健食品盲目消费或者一概否定的两种极端做法。
到目前为止,什么是保健品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什么是保健食品是有法定内涵的。它是必须经卫生部批准、具有调节生理功能的食品。现在的不少保健食品虽然加了中药成分,但毕竟只是在某一种功能上较为突出,如增强免疫力、抗疲劳等的食品,绝对不能替代药品使用。一句话,保健食品姓“食”不姓“药”。据统计,卫生部批准生产的保健食品有2200多个。
但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厂家急功近利,利用各种广告大肆吹嘘保健食品的治疗作用,并以各种“高科技结晶”让人仿佛坠入云雾中,迷迷糊糊跟着广告走。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中国保健科技协会曾于去年3月—6月份从北京等地部分经销保健食品的商店、专柜,收集保健食品的说明书、产品介绍手册、印刷品广告以及在媒体上发布的广告121份,发现违规、虚假宣传的比例竟高达73.5%。可以想象消费者稍不留神就会掉进保健食品虚假宣传的陷阱。据笔者观察,将保健食品当做药品来宣传常见的手法有三种:
偷梁换柱对人体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但并不以治病为目的是保健食品的本质特征。但有不少厂商、代理商将这类具有保健作用的食品在各种广告宣传中摇身一变成为治病的灵丹妙药。如对肿瘤患者具有保健作用的保健食品被大肆吹嘘成治疗肿瘤的“天降神药”。曾有一位王女士不幸患卵巢癌,她害怕放化疗的痛苦,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她选择了几种有“强大抗肿瘤效果”的保健食品,按说明书认真地服用起来,钱花了好几万,一开始精神有点好转,胃口也好一点,但随后病情急转直下,待她再到医院检查已经晚了,癌细胞已广为扩散,失去了化疗的机会。其实,我国《药品广告审查标准》早已明确规定:治肿瘤的药品不能做广告,而保健食品吹嘘治肿瘤效果如何如何,那更是严重违法。还有,本来是“改善血压”的却成了对“心脏病效果如何”的良药;本来是补钙的保健食品非要和“骨质疏松症”联系起来;仅对血糖起到一定调节作用的保健食品在广告中已成为“力克糖尿病的首选良药”;保健功能是“免疫调节”的竟衍生出“改善头晕耳鸣、失眠健忘”;本来是“抗疲劳”的保健食品竟成为“提高性功能”的“魔药”;不过是对特定人群使用的“改善记忆”和“抗疲劳”的保健食品竟成为学生“提高记忆商数”进而“提高考试成绩”的神奇“药品”……最近,国家工商总局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工商部门严厉查处仅具有免疫调节、抗疲劳、改善记忆功能但被冠上可“调节内分泌”、“增加肌肉、减少脂肪”、“增强性功能”等“美誉”的核酸类保健食品的广告。
无中生有目前,我国卫生部批准的22种保健食品的功能包括免疫调节、调节血脂、调节血糖、延缓衰老、改善记忆、改善视力、促进排铅、清咽润喉、调节血压、改善睡眠、促进泌乳、抗突变、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减肥、促进生长发育、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美容、改善胃肠道功能。我国《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凡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须经卫生部审查确认。而从以上卫生部批准的22种功能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卫生部根本没有批准过具有“改善性功能”、“增高”、“解酒护肝”功能的保健食品,并且卫生部对保健食品的批号应为“卫食健”号,但目前市场上却常常见到打着“卫食”、“卫监”、“食准”等批号的宣传治疗或者保健作用的广告,更有甚者,什么批准文号也没有,昧着良心乱宣传,消费者的“知情权”从何谈起?
模糊语言有的保健食品厂商虽未直接点明这类产品对某种病症的治疗性作用,但各类形式的广告语中却隐含有误导消费者的语言,譬如运用“纯中药制剂”、“见效快”、“临床证明”等这些广告语,消费者看了不也以为是药品吗?还有的厂商在广告中虽未说明这种保健食品的治疗作用,但将这种保健食品所含的成分、所起的作用描写得详详细细,厂商的“良苦用心”其实也是昭然若揭。
有病到正规医院就医是病人的最佳选择。在医生的指导并有自己的主见下,对处于“亚健康”(也称第三态症状,它是在人体健康和疾病态之间、有可能趋向疾病)状态或者已有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的人来说,选择适用的保健食品来辅助治疗或许对恢复健康是有益的,但食品就是食品,它起不到药品应起的作用,因此当您看到“药盒”外包装上出现蓝色的似“草帽”的全国通用的标志时,对这类商品一定不能当药吃。
订财经短信新闻 国内外经济动态了如指掌
订手机短信接收沪深股票实时行情股价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