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一体化前景并不虚幻
中国网4月8日讯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前夕,论坛研究院发布了《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3年度报告》。
报告认为,亚洲的贸易依存度已处于较高水平,域内经济体间的相互直接投资水平也在提升,为地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基础。正在进行的几个重要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将使亚洲经济一体化明显加速。
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形势仍不乐观,亚洲经济体必须加强区域内合作,特别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多依靠内部市场需求的扩大来保持经济增长,依靠重量级的区域贸易协定强化亚洲生产网络。
这是一份高质量的报告,将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以来对亚洲经济一体化问题的不懈探索向前推进了一步。报告在世界经济仍苦苦摸索复苏之道时出台,不失时机地提醒我们将目光重新对准亚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那才是亚洲兴旺繁荣的真正不竭之源。
亚洲经济一体化不是新话题。冷战结束后,受经济腾飞和政治缓和激励,以急于做大做强自己的东盟为主要领军者,弥漫着乐观情绪的东亚掀起经济整合热潮。连现在看来希望渺茫的囊括中国东北、朝鲜、韩国、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北亚经济圈”都一度筹备起来。
亚洲经济一体化是正在进行时。这一进程虽整体落后于取消成员国经济边界的欧盟、局部落后于建起区域自贸架构的北美,但以东盟一体化、东亚10+3及南亚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为代表的“碎片式”努力不同程度推进,且从未因世界经济衰退和国际金融危机停下脚步。
当前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明显加速”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美国大举“重返亚洲”并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朝鲜半岛局势动荡、日本与邻国关系紧张等复杂背景下发生的,抑制和干扰因素很多,可被看作“逆势上扬”。这恰恰说明了亚洲区域经济整合的韧性,其动力来自各国借地区合力促自身复苏和发展的意识,更日益来自经济规律的作用。
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和美欧债务危机可能已永久改变了世界经济版图,美国的国内市场趋向饱和、贸易政策趋向保守,触发了全球特别是亚太产业链条的重组。今后的东亚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域内的资源配置和产品消费能力,而非像战后相当长时期那样看对美国出口有多少。
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对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倒逼”已经形成。当经济规律取代政治雄心开始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希望才真正到来。
有国内学者把美国主导的TPP和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启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看作对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分散”和“冲击”,这可能是一种误读。
当今世界,没有哪种经济整合可以完全独立和封闭,也没有哪个国家愿把所有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分不同方向和范畴同步商谈多种贸易互惠安排并最终实现相互连通,是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都在做的事,最终构成地区和全球网络,创造巨大活力和价值。“坚实的共同利益”、“开放的地区主义”,应是解读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思想灵魂。
亚洲经济一体化绝不是纯经济问题,最主要的障碍也并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政治和战略上的。亚洲与欧洲、北美不同,地区国家间意识形态、战略利益差异很大,历史恩怨甚深,政治摩擦、地缘矛盾、战略冲突有时十分尖锐,不可避免地对经济整合构成羁绊。能否克服、超越它们,将继续考验亚洲执政者们的胆识和智慧。处理好了,经济整合可以带动政治矛盾的消弭。
亚洲经济一体化将会拥有明天,值得地区国家做更多战略投入。美国“重返亚洲”改变不了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因为美国在这个地区的优势在于军事而非经济。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与中国自身的改革发展直接相通,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目标直接相通,本质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对此,中国的决策者和贸易谈判专员应当看清楚,这有助于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后来居上的中国作今后趋势的引领者。
作者:晓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