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日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发布《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3年度报告》指出,亚洲经济体之间在贸易、投资等方面保持着稳定的高依存度,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速。2013年全球经济形势仍不乐观,亚洲经济体需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多依靠内部市场需求的扩大来保持经济的增长;依靠重量级的区域贸易协定强化亚洲生产网络;协调彼此对区域一体化路径的观点,提升区域经济合作质量。
——解析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3年度报告
新华08网海口4月3日电(记者傅勇涛)近日,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发布《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3年度报告》。报告指出,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亚洲经济体2012年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是亚洲经济体之间在贸易、投资等方面保持着稳定的高依存度,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速。
报告分析指出,2013年全球经济形势仍不乐观,亚洲经济体需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多依靠内部市场需求的扩大来保持经济的增长;依靠重量级的区域贸易协定强化亚洲生产网络;协调彼此对区域一体化路径的观点,提升区域经济合作质量。
亚洲经济体贸易依存度加深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已成为各经济体处理国际事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报告认为,目前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向前推进,有可能成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之后的又一个较强的经济集团。
从数据来看,东盟10国对整个亚洲贸易额由2004年的6,547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12981亿美元,增长幅度为98.3%;而南亚主要国家(例如印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对亚洲的贸易额在2004年为913亿美元,2011年跃升至4218亿美元,增幅高达361.9%。
对此,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表示,当前世界上已形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北美自贸区两大经济一体化体系,而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亚洲,经济一体化正在酝酿中,尚无突破性进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浪潮日渐高涨,亚洲各经济体加快了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周文重介绍说,亚洲地区的新一轮区域化浪潮正在形成中。东盟、日本、韩国和印度都在积极探索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战略、目标模式和优先顺序,都在加快参与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步伐。东盟十分强调在区域经济组织中保持主导地位;日本则已转向以WTO为框架的多边主义与区域内FTA双边主义并行的贸易政策。
报告从数据层面分析指出,亚洲经济体通过贸易变得密切相连。亚洲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贸易依存度指标:首先数值在上升,从2007年的53.1% 上升至2009年的53.4%,2010年进一步上升至54.9%,2011年小幅回落为54.1%。其次,数值在55%上下波动,说明亚洲经济体的贸易额中有一半以上是与其他亚洲伙伴进行的。实际上,该指标在2004年、2007年和2009—2011年均超过50%。
博鳌论坛研究院的相关专家表示,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21个可以测算一体化指数的经济体中有15个对亚洲贸易的依存度指标大于50%,表明这些经济体更多的贸易活动发生在亚洲区域内。
核心提示:近日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发布《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3年度报告》指出,亚洲经济体之间在贸易、投资等方面保持着稳定的高依存度,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速。2013年全球经济形势仍不乐观,亚洲经济体需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多依靠内部市场需求的扩大来保持经济的增长;依靠重量级的区域贸易协定强化亚洲生产网络;协调彼此对区域一体化路径的观点,提升区域经济合作质量。
政治互信问题未明显影响亚洲一体化进程
亚洲一体化进程在不断推动,但亚洲几乎也是全球最复杂的地区,面临领土争端等政治问题,解决政治互信问题会是亚洲一体化的突破点吗?
“亚洲的领土争端等政治互信问题的出现,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显地影响亚洲一体化进程。”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姚望表示,通过对去年与前年做比较,在一些主要的数据指标上,都没有倒退的迹象,一体化进程在加速。
此外,报告分析指出,中日韩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三个经济体,也是亚洲区域中总体发展状况比较好的三个,中国是全球GDP第二,日本是第三,韩国又是在所有新兴经济体中综合指标最接近发达经济体的国家,中日韩三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分量非常重。如果这三国能团结起来,建设一个自贸区,对全球、整个亚洲经济都是很好的示范。特别是中日韩加东盟(即10+3)将给亚洲和全球带来巨大好处。
姚望建议,推崇以东盟10国为主导,东盟10国合作为基础,对内部协调、自身自贸区的建设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并开拓了很多个10+1,包括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10+X是一个比较成熟并成功的模式,有良好的惯性。
同时,姚望也表示了担忧。他说,如果一些区域冲突加剧,肯定会影响到一体化进程。政治互信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点。缺乏政治互信的一体化是不可能实现的,也不稳固。
为此,对于中日经贸关系的展望,报告认为,中日之间的经贸发展分析表明,双方具有互相依存、互利互惠的紧密关系。只有中日友好,才是双赢局面。特别对中国来说,这40多年的大发展,离不开外部的和平环境,这其中也有中日友好的作用。
同时,依据经济增长理论,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高度的人力资本推动。中国在强调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脱离高碳、高污染经济模式,向低碳和绿色经济过渡。而正是在技术创新和环境技术方面,日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跨区域贸易流动呈现新特征
亚洲经贸合作是亚洲区域合作中最可圈可点的领域,区内已经建成的自贸区包括日本—东盟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也重新启动谈判。
自贸区通过国民待遇尤其是税收优惠和投资协定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亚洲地区内部贸易规模的快速增长。当前,亚洲区域内部贸易已经大幅降低了亚洲对欧美地区的贸易依赖,这对亚洲在欧美地区经济疲弱时期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发挥了很大作用。
周文重表示,亚洲国家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倚重非常大,在欧美需求极大放缓且短期内复苏前景疲弱的情况下,亚洲地区内部建立有广度和深度的市场非常重要。
报告数据分析显示,2012年亚洲与欧洲贸易规模与上年同比上涨3%,但亚洲内部贸易规模上涨19%,而这其中中国与各国的贸易规模又占了绝对重要地位,其中,印尼对中国的依赖已经超过了对欧美等国家。
此外,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额达到1.2万亿美元,超过了中国与欧洲、美国的贸易之和。其中与东盟贸易额达4000.9亿美元,较前年增长了10.3%。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中国与欧盟和美国两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分别较2011年下降了3.7%和8.5%。相比之下,2012年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增速高于中国外贸6.2%的增幅。而且,2012年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达44亿美元,较前年增长了52%,双方计划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尽管受中日关系影响,日本对华出口在2009年之后首次出现下滑,中国仍然保持了日本最大贸易伙伴的关系。
为此,报告分析指出,亚洲跨区域贸易流动呈现三大新特征:
第一,北美和欧洲依然为亚洲地区外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亚洲对中东、中南美洲和非洲等区域的贸易占比有所上升。亚洲出口一半以上销往亚洲区域内。第二和第三大出口区域为欧洲和北美。
第二,亚洲进口的一半以上来自亚洲区域内部,2011年亚洲区域内进口占比为57%,较2010年58.4%的水平略有下降。
第三,亚洲资产组合投资呈现新变化。主要表现为:亚洲各经济体资产组合投资资本流出的规模高于资本流入的规模;亚洲经济体对外投资目的地比较分散;流入亚洲的资金主要流向了日本、中国、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