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考题:力推建立一种新世界货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8日 13:29  中国经营报

  作者: 刘晓午

  一方是传统世界货币的管家——美国;一方是希望推动世界金融金融秩序改革的欧洲。在4月2日即将举行的G20峰会,这两大经济体站在天平的两端,中国在中间做一条选择题。

  将美元赶下神坛?

  G20峰会未开,较量已经在进行。

  3月底,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向发达国家发出敦促意见,希望在未来两年各拿出国内生产总值的2%,协同努力以刺激全球经济。对美国的经济刺激倡议,欧盟明确表示反对,欧元集团主席容克希望将G20的重点转向金融监管和避税问题。

  他表示,在G20会议末期,肯定会提出明显适用于任何人的规定,任何金融产品、金融工作者和金融交换不会在没有控制和监管的情况下运作。而对于经济刺激,欧洲倾向于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注资,然后通过IMF来为全球提供流动性。

  拥有以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先天优势,美国的如意算盘是:各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最终都将通过持有美国国债或者美元外汇储备的方式来使得全球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而不是流出。而欧洲则在IMF中占据能与美国分庭抗争的发言权,通过说服各国向IMF注资,欧洲则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美欧双方的利益分歧注定了本次G20峰会的坎坷之路。

  这已不是第一次欧盟与美国唱对台戏。早在20国集团领导人和财长2009年初首次聚首华盛顿时,法国总统萨科奇就力主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意在挑战美元全球货币的霸主地位。但当时欧盟自身难保,此项建议无疾而终。

  此次G20峰会欧洲可能再次发力,欲借加强监管之名改革货币体系,将美元赶下神坛。

  分裂为两大阵营

  但美国并非独力难支。

  作为同盟国,日本就首先站了出来支持美国。由于全球经济下滑和需求不足,以汽车、电子产品出口为主的日本经济持续低迷。3月25日,日本公布的2月份贸易数据显示,当月出口总额同比倒退49.4%,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创下了自198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出口导向的日本严重依赖美国和中国市场,它显然愿意各国积极刺激本国经济,以弥补外需的不足,其首相麻生太郎正在准备一项规模达到20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为应对危机,此前日本已经启动了两轮经济刺激计划。

  在G20峰会召开之际,日本财务大臣与谢野馨表示,他理解欧洲牵头推动加强金融监管的努力。但他暗示,与更为紧迫的经济问题相比,监管问题似乎只停留在表面上——“此时我们要做的是挽救世界经济的生命”。

  而俄罗斯则坚定地站在以德国和法国为首的欧盟一边。作为金砖四国之一,俄罗斯此前公布了一项G20峰会提案,其中包括检讨美元作为全球独大的储备货币地位,力推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提议。

  最新的消息显示,德国、俄罗斯两国领导人将在G20峰会前在柏林举行会谈。言下之意,两国找到了密切合作的契合点,或许将联手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G20还是G2?中国的选择

  “本次峰会有两个矛盾,涉及到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选择问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说。

  “第一个是美国与欧洲的矛盾。虽然美国分别拥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6.8%和16.38%的投票,拥有一票否决权,但一直以来美国掌控世界银行,欧洲掌控IMF。原因在于欧洲各国在IMF的投票权加在一起,超过美国。所以欧洲愿意扩大IMF资金规模。”曹和平说。

  同时,欧洲也有私心。IMF注资后,会将贷款投向东欧国家,因为欧洲银行对这些国家的贷款远远大于对其他地区的贷款,这实际上变相地解决了欧洲自身的融资问题。

  美国更希望金融危机下,各家自扫门前雪,各国拿出具体刺激计划来;而不希望改变已有的IMF格局,让欧洲继续坐大。

  “第二是G20与G2的矛盾。欧洲希望G20成员国中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中来,提高这些国家在IMF的投票权,以此来稀释美国的地位;但是美国并不希望太多的国家参与,在本次峰会上,美国希望拉拢中国,形成G2合作和对话,再加上日本和英国等传统盟友,维持传统的国际金融体系和模式,足可以对付欧洲。”曹和平说。

  从现实意义上讲,早前的G8所占全球经济权重不足以承担推动全球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重担,于是G20峰会似乎等同于G2峰会。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举行首脑双边会谈,前者拥有全球最大的经济存量,而后者拥有全球最大的经济增量,两大经济体的合作将直接决定未来经济和金融危机的走向。

  “从短期利益来看,中国确实应该与美国合作,加强经济刺激,美国经济的企稳能缓解中国外需下滑。”曹和平说,“但从长期来看,中国应该与欧洲等其他国家合作,与G4一起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推动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货币。”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