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援助折射体制障碍
汽车业是美国中西部多个州的支柱产业,涉及相关从业人员约400万。汽车制造商破产并导致大量失业对美国政府来说,将是难以承受之重。更重要的是,汽车业是美国制造业的象征和荣耀,如果“三巨头”真的破产,将对市场信心造成沉重打击,并对美国整体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现在的“三巨头”完全赖上了政府,它们强调,如果不救助他们,美国经济将陷入“萧条”。通用CEO瓦格纳就威胁,救助美国汽车业“关系到拯救美国经济,使之避免陷入灾难性崩溃”。
为了避免汽车业成为下一个“雷曼”,美国政府“被迫”从7000亿美元金融救助资金中拨出174亿美元的紧急救援款,以解燃眉之急。汽车业也由此成为继金融业之后第二个得到美国政府救援的行业。但是,对于已经走上衰败道路的美国汽车业而言,政府“逆市场潮流而动”施以援手的做法已经引发很多争议。有观察人士认为,对于美国而言,如果不能由此建立规范,便存在“道德风险”,眼下的问题看似缓解,但新危机的种子又已埋下。
美国政府174亿美元的汽车业救援方案无疑将使美国汽车业暂时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但考虑到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美国汽车业还远未摆脱生存危机,未来几个月对它们来说至关重要。
奥巴马支持援助
奥巴马在当选总统后与其经济智囊团首次出席的新闻发布会上称,他要求他的团队制定帮助汽车业渡过金融危机的办法。奥巴马说,汽车业是美国制造业的支柱,是我们降低对海外石油依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支持进一步推进美国工厂生产更多的节能汽车。
2008年11月16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台播出的访谈中,奥巴马再提救助汽车工业:“在眼下的环境中,汽车工业崩盘将是一场灾难。我希望在未来一星期内,白宫和国会之间的讨论围绕向汽车工业提供救助展开。”奥巴马说,救助汽车工业的计划不能随意,要确保听取“工会、管理层、供货商、债权人等各方意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国汽车工业到底该是什么样”。
奥巴马在2008年11月25日又表示,美国的汽车业非常重要、不能消失,但政府不会开出“空白支票”救助缺乏长期改革的底特律制造业者。奥巴马将汽车业称为“美国制造业骨干”,认同汽车业对经济的重要性,但他警告,期望政府援助,必须提出重大改革来交换。奥巴马说,如果要额外注资汽车业,是为了确保汽车业长期永续发展。
援助的“道德风险”
其实,美国国内一直对政府是否应救援汽车业存在极大争议。美国总统布什一度不愿出手相救,但他也承认,让“三巨头”破产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会给“美国人带来无法接受的痛苦打击”,并加重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
不过,在许多美国人看来,美国汽车业的沦落更多出于内在原因,比如,居高不下的劳工成本,老化的管理机制以及没有适应“高油价时代”的经营战略等,金融危机不过是压倒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弥补汽车业自身犯下的错误,有违市场规律,也会损害纳税人的利益。
正是由于一些共和党人士对救援汽车业持反对态度,此前美国白宫和国会领导层达成的140亿美元救助计划在参议院遭否决,迫使布什政府只能从7000亿美元金融救助资金中拨款应急。
对美国汽车业来说,拿到“救命钱”固然欣喜,但由此面临的种种限制肯定也会给它们带来巨大痛苦。根据美国政府的救援计划,“三巨头”将不得不全面重组,大批管理人员将被裁减,许多工人也将面临减薪甚至失业的命运。
此外,这笔“救命钱”对帮助“三巨头”摆脱生存危机也仅是杯水车薪。许多业内专家认为,“三巨头”积弊甚深,要彻底走出困境,援助资金可能将高达1250亿美元。这对捉襟见肘的美国政府财政来说,将是巨大的压力。
那么,美国汽车业的命运将会如何?对汽车业的救援会不会成为美国政府一个“无底洞”式的包袱?美国政府能不能一鼓作气救到底?这都存在悬疑。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美国政府根本不应该救援汽车业,因为考虑到金融危机发展及当前汽车业格局,美国汽车业可能很难扭转在竞争中走向衰落的命运。
分析人士认为,从全球角度看,美国汽车业“三巨头”获得政府救援,可能存在违背世贸组织相关补贴规则的嫌疑,并可能迫使其他国家对本国汽车制造商实行救援,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加剧保护主义倾向。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