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跨国公司腐败各国喊打 (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3日 10:15  国际先驱导报

  舆论监督发挥“公器”效应

  在治理腐败和商业贿赂过程中,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也发挥着重要影响。

  IBM在韩国分公司的行贿事件最初就是由媒体披露的。2004年1月,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称:这家韩国分公司借助行贿从政府获得了5500万美元的合同,韩国检察机关已以行贿罪指控48名政府官员和韩国IBM高管人员。这则报道直接引起了韩国民众对这起商业贿赂案的密切关注,并督促政府早日惩治商业腐败。而风波过后,韩国政府也意识到信息的不公开和不对称是商业贿赂的源头,于是就在网上最大范围地公开了政府机关的各类信息,将政府采购转变为电子采购方式,接受民众的在线举报。

  日本为公众的举报行为专门制定了《公益举报人保护法》,努力保护揭发和透露公司主管或分管人员违法舞弊行为的举报人。保护法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举报人的真实身份。其次,公司不得以任何理由解雇或者使用其他形式打击报复举报人。如违背规定,就将严肃处理。

  在美国,从水门事件迄今,任何涉及商业贿赂的行为都会遭到媒体的报道和曝光。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农业部一名官员接受了某企业家为其女儿提供的几万美元“奖学金”,结果很快被媒体披露,随后不得不引咎辞职。

  去年4月6日,网络设备制造商朗讯科技宣布解雇朗讯(中国)的董事长兼总裁戚道协和首席运营官等4名高官,其消息的发布者正是《华尔街日报》。而其后关于朗讯(中国)违反美国《反海外腐败法》的行为逐渐浮出水面,这一过程中,媒体的跟进报道是公众了解和监督政府执法的重要途径。

  跨国公司“偏爱”发展中国家

  由于发达国家的反腐体制较为完备,为了规避风险,跨国公司经常选择在法制、舆论监督等不太完善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商业行贿。当然,某些情况下也有历史原因。

  上世纪60年代,非洲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后,表面上一些宗主国撤离了非洲大陆,但实际上,这些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却在当地变相发挥着“大使馆”的作用,并明目张胆地从事各类商业腐败行为。他们大肆贿赂当地的政府官员,争取有利于己的经济发展计划和石油开采合同,垄断石油价格。久而久之,这些跨国公司严重干扰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使腐败风气在当地甚嚣尘上。

  不过,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条件的改善,跨国公司也开始为自己的腐败行为埋单。

  在肯尼亚,政府对查出的行贿公司处以罚款,同时着手彻底整顿最有腐败倾向的社会部门。政府官员被要求提交一份财产声明,这样就更容易追踪他们在政府之外的收益。目前,肯尼亚人正开始集体反抗行贿文化。受贿的官员甚至被强行押送到警察局惩治,他们认识到,要防止各种形式的商业腐败阻碍自己国家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母公司受到各种反海外腐败条例的约束,跨国公司近年来也不断清查自身海外分公司的运作情况。以“朗讯(中国)风波”为例,正是由于查出其违反了美国的《反海外腐败法》,中国分公司的高层才被突然解雇。而促使朗讯由上而下调查的原因是,2003年8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朗讯在沙特阿拉伯的业务进行调查时发现,它曾以馈赠金钱、礼品以及免费乘坐飞机等措施拉拢一名沙特官员,使之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