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因资产价格实证分析获奖;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向本报披露三人轶事,称汉斯性格像爱因斯坦,自己的良师益友席勒由于冷静理性,没赶上楼市泡沫却也错过大把股市机会
缪琦 汪时锋 盛媛
10月14日清晨,正当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忙着穿戴准备出远门时,他接到了自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电话通知。尽管第一反应是“不相信”,这位《非理性繁荣》的作者还是叫醒了妻子和他分享这一消息。
当天早些时候,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经济学家,除了席勒还包括尤金·法马(Eugene F. Fama)和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以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所做的实证分析。
简而言之,三人在资本、资产市场的长期价格走势预测和金融行为学的理论与实证领域建树颇多。更多财经界人士发现,可以从今年的诺奖获得者中找到对股市、期货市场和楼市价格预期的理论支撑。
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微博]昨晚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披露了与上述获奖者的一些交往轶事。他称,汉斯不多言,跟爱因斯坦的性格差不多。而作为与席勒长期共事的耶鲁同事,陈志武称,席勒也有过创业经历,“他告诉我说他这辈子真正赚的钱是《非理性繁荣》一书。”
当然,诺奖得主也有尴尬时,比如作为一个紧密监测美国房价标准的参与制定者,席勒早在2009年到访中国时就表示,中国楼市存在泡沫。目前看来,他眼中的泡沫还没有被戳破。
资产价格实证分析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出现了有趣的“三剑客”组合,其中,74岁的法马年龄最大,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因提出“有效市场假说”而闻名;61岁的汉森同样任教芝加哥大学;67岁的席勒则被视为新兴凯恩斯学派成员之一。
“这三位教授都是杰出的天才学者,对于这三位学者来说,可能除了自己的研究之外没有什么其他事情能打动他们,出色的研究就是这样做出来的。”陈志武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邮件采访中如此评价。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昨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法马勾勒提供了金融市场分析的基准,贡献了类似阿罗·德鲁布的完全竞争市场定理以及科斯定理一样的理性框架,席勒则系统记录了人在动物精神驱动下金融市场“非理性繁荣”的乱象;“夹在中间”的汉斯,则显示了理性人克服“动物精神”的努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称,人们无法预测股票和债券在三五天内的价格,却可以预测更长期例如在未来三年至五年内的走势,这些看似矛盾却又令人惊讶的发现,正是基于三位教授的研究贡献。
诺奖评选委员会信息显示,三位获奖者发明了研究资产价格的新方法,并且将这些方法运用在了他们对股市、债券和其他资产详细数据的调查研究上。
资产价格的确定是诸多重要决策的关键,并不只针对专业投资者,对于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也有重要意义。比如如何储蓄,是存银行、投资股票还是投资房地产?这类的选择都取决于人们对于不同储蓄方式的风险和回报预期。而资产价格对于宏观经济学也同样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为它们为在物质资本中的消费和投资,如建造和工业等领域提供了重要信息。
陈志武详解“三剑客”其人
“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贡献和榜样作用,我们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不会像今天这么深和远。从事金融学术研究的人,没有一人不受益于法马的贡献,他是一代宗师。”陈志武称,法马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70年前后的“有效市场假设”以及之后一系列学术论文奠定了金融学术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的基本框架。
在实施稀缺资源分配时,金融配置通过市场来实现,而市场是否有效是一个基本前提。法马的“有效市场假说”的贡献就在于此。该假说认为,相关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场就是有效的。
这样的理论至今看来依然具有实操意义。比如,在高频交易的股票市场中,这一理论意味着,如果存在有效市场,就意味着所有公开的公共信息和未公开的私人信息,在股票价格对信息的迅速反应下,不可能存在任何高出正常收益的机会;另一个例子是,股市中如果某个投资者的收益在一段时间内频繁而显著高出平均水平,就有理由怀疑有可能存在内部交易或信息的泄露。
席勒的研究则是与法马并肩的又一块拼图。或许正是因为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过于理性,得到的分析框架过于完美却不合现实,才促使了席勒另辟蹊径从源头搭建自己的经济学。他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股票价格的波动比公司分红的波动更大,而价格和分红的比例在高点时往往会趋向于下行,反之,在该比例位于低点时则会趋向于上升。这个模式不仅仅适用于股市,还适用于债券和其他资产市场。
席勒真正为中国投资者熟知的是他那本于2000年出版的《非理性繁荣》。更多的心理学证明,人的经济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而非理性行为在人群中还有传染作用。
鲁政委对本报记者表示,现代金融交易中波动的增加,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人们在对金融有更多认识后趋于“理性”却放大波动结果,这也反证了非理性是普遍存在的。
席勒可以说是陈志武的良师益友,“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耶鲁大学读书时,就上过席勒教授的课,他也辅导过我的研究。”陈志武说,“1999年我回到耶鲁任教,就一直和他是同事。”
在陈志武看来,这么多年来,席勒的兴趣和关注一如既往,就是要强化对人的行为的理解,认清人的行为偏差、短视偏见、自满自大、蛮横盲从、非理性情绪对市场和世界可能带来的影响。
本报记者从诺贝尔奖官网获取了席勒第一时间接受采访的获奖感言,他在概括自己的理论研究时称,预测资产价格走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和预测人的行为相仿,正是由于人性的因素夹杂其中,金融领域永远无法完全预测资产价格走势。
“很少看到他过分激动。也正是由于他的冷静理性,他错过了几乎所有的股市机会,也没赶上任何房地产泡沫。”陈志武说。
另一个令席勒为普通中国民众所熟知的渠道是近年来流行网络的耶鲁大学公开课视频。本报记者在其中一堂课程中看到,席勒依然活跃在教学一线,在金融期货的一节课程中,他从零开始向学生讲解期货的定义。
昨晚,本报记者联系到了席勒的助理林赛,她谨慎地表示很高兴接到中国记者的来电祝贺,但目前不方便接受任何采访。
陈志武和另一位获奖者汉森同样颇有渊源。“在上世纪90年代,我跟汉森教授有过多次交流,所做研究和学术兴趣有许多重叠。”陈志武告诉本报记者,汉森曾是自己一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之一。
席勒如何看待“中国楼市”
“这些年席勒一直在鼓励我多写一些关于中国的书,他说中国在二十一世纪这么重要,大家都想对中国了解更多,可是真正好的著作有限。”陈志武告诉本报记者。
在这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中,其中与中国关系最紧密的当属席勒。他曾数次访问中国,去年11月,席勒曾做客清华大学,与师生分享了其新书《金融与良性社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他还提出了一些金融创新想法。其中之一和房价有关,即持续发展抵押贷款,一种在房价下跌时可以自动降低还贷金额的抵押贷款。
更早之前的2009年,席勒便已来访过中国,席勒看到当时国内许多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坦言,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但目前来看,中国一些大城市的房价继续一路走高。